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
抗菌药分类方法有几种
抗菌药分类方法有几种
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菌药物分类方法:
1.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 细菌静息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类等,在抑制细菌繁殖过程中起到静息作用。
- 细菌杀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通过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
2. 根据作用靶点分类:
- 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如β-内酰胺类、糖肽类等,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杀灭细菌。
- 细菌膜作用剂:如磷脂多糖类、环酮醇类等,干扰细菌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菌死亡。
- 细菌核酸合成抑制剂: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等,通过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和功能来抑制其生长。
- 细菌蛋白合成抑制剂: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3.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 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 磺胺类:如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分类方法可能存在交叉和重叠,且新的抗菌药物不断被发现和研发,可能不完全适用于以上分类方法。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它们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生
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产生抗菌效果。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根据对细菌
的不同作用方式进行分为以下几类:
1.抗菌药物的细胞壁阻断机制: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的外部保护层,它
可以维持细菌的形态和稳定性,并起到阻止外界物质进入细菌内部的作用。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物质。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
类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的活性,阻断了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菌
细胞壁的构建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抗菌药物的DNA/RNA阻断机制:DNA和R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它
们在细菌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和利福
霉素通过与细菌DNA或RNA发生特异性结合,阻碍了核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阻止细菌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抗菌药物的蛋白质合成抑制机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合
成大量的蛋白质,包括酶、结构蛋白等。抗菌药物如氨基酸类和氨基甘露
醇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4.抗菌药物的细胞膜破坏机制:细菌细胞膜是细菌内外环境的隔离屏障,它具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一些抗菌药物如胺碘酮等可以通过破坏细菌
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内外物质交换的紊乱,细胞内外环境失衡,最
终导致细菌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非只有一种,很多抗菌药物可
能同时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此外,在临床应用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具体的细菌类型以及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不同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病毒或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它们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兽医领域,对于治疗细菌感染和疾病预防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
按照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它们由真菌、
细菌或人工合成,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能力。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
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
2. 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针对病毒性感染,例如流感、艾滋病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如抑制病毒复制或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来
发挥作用。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和奈法韦等。
3.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和白色
念珠菌病等。它们能够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或消除感染
症状。克霉唑和伊曲康唑是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4. 抗寄生虫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和血
吸虫病等。它们能够摧毁寄生虫,减轻或消除感染症状。奎宁和多奈
哌齐是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
5. 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用于治疗结核病,这是一种由结核杆菌
引起的传染病。这些药物可以杀死或阻止结核杆菌的生长,有助于治
疗和控制结核病。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是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可以通
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这些药物会干扰细菌细胞
壁的构建过程,从而使其失去保护,细菌很容易受到损害。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引言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过程来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抗菌药物的分类以及常见的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2.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
当抗菌药物与细菌相互作用时,可以发生多种作用方式,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某些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不能正常地生长和繁殖。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类药物,它们能够抑制细菌的横纹肌动蛋白合成,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
•干扰细菌蛋白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例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进程。
•干扰细菌DNA复制和转录:某些抗菌药物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阻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进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喹诺酮类药物是常用的代表,它们能够与细菌DNA酶结合,阻止DNA链的合成和复制。
•干扰细菌代谢过程:部分抗菌药物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例如,磺胺类药物可以阻断细菌产生二氢叶酸的代谢途径,从而影响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3. 常见的抗菌药物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
• 细菌耐药性从医院内向医院外扩散 • 不仅引起医院内感染,而且引起社区
• 原因???
感染,如耐青霉素肺炎球菌,MRSA等
细菌耐药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客观存在 • MRS MRSA MRSE • VRE • VRS VRSA VRSE • MDR-TB • 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
九、磺胺类
• 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
长繁殖。抗菌谱广,但不良反应较多,常 见有:恶心、呕吐、皮疹、发热、溶血性 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害、肾损害等, 为防止肾损害,应在服药期间多饮水,同 服等量碳酸氢钠。此类包含如:磺胺嘧啶 (SD),磺胺甲噁唑(SMZ),柳氮磺吡 啶(SASP),磺胺嘧啶银(SD-Ag)等。
头孢地尼。口服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 各系统的中度感染。 • 第四代:头孢皮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 用于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或对 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各系统严重 感染
• 其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抑制药(例
如克拉维酸,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 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
二、大环内酯类
• 此类药共同特点为: • 1.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起 • • •
快速抑菌作用,有些在高浓度下也有杀菌作用。 2.抗菌谱窄,主要用于大多数需氧革兰阳性菌和 阴性球菌、厌氧菌等感染。对衣原体、支原体、 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具有良好作用。 3.目前除阿奇霉素外均在肝代谢。 4.毒性低微,口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静 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偶见皮疹,瘙痒。
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分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分类
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
疗和预防感染。它们是现代医学在对抗细菌感染方面的重要武器,可
有效缓解疾病症状,并促进患者康复。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作用机
制和常见的分类。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抑菌作用: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扰乱细菌细胞壁、细胞膜、核酸和
蛋白质合成等多种方式,干扰细菌生长和繁殖,从而抑制细菌的增殖。
2. 杀菌作用:某些抗菌药物还可以直接杀死细菌,使其失去活力甚
至死亡。这类药物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DNA或RNA等核酸物质,或
者抑制重要代谢酶的活性来发挥杀菌作用。
3. 选择性毒性:抗菌药物在杀灭或抑制细菌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
宿主机体的损伤。这种选择性治疗使得抗菌药物成为临床应用的首选
药物之一。
二、抗菌药物的分类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酶的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的正常合成。常见的药物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等。
2. 庆大霉素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类药物适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特别是对肠道杆菌科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可抑制细菌蛋白合成,使细
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4. 四环素类抗生素:三环素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抑
制细菌生长,从而对细菌感染起到治疗作用。
5.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该类药物通过阻断细菌DNA复制和顶点酶
活性来杀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6.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多粘菌素类药物可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
菌死亡。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研制新抗菌药物
研制质粒消除剂
抗菌药物的“轮休”
34
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有两种机制:
①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粘菌素类)呈
两极性,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 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胞膜上
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
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中固醇类的
生物合成,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胞膜
(一)固有耐药性:指天然耐药性。
(二)获得耐药性: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 性。
1、染色体突变:自发的突变。突变频率很低,
只产生对1种或2种相似的药物耐药,且性质较为
稳定,其产生和消失(即回复突变)与药物接触
无关。
25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R质粒
①接合性R质粒:通过接合方式转移。 ②非接合性R质粒:通过转化、转导方式转移。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转座子(transposon , Tn)可携带与转座有关 的基因和耐药基因。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 用机制分为四类(表6-1)。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
甙类) 4.抑制核酸代谢:叶酸代谢;核酸合成 (喹诺酮、磺胺类)
抗生素分类及作用机制
·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
✴氨基糖甙类
·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喹诺酮类
·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
星、左氟沙星、曲氟沙星
✴大环内酯类
· 红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
· 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比一代头孢菌素强,而逊于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类
· 三代头孢菌素
· 对革兰阴性肠杆菌科有强大抗菌活性
·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 四代头孢菌素
· 对酶稳定,不易被破坏
· 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性更强,和PBP的亲和力更高
· 对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的耐受性好
· 杀菌作用更迅速
头霉素类
· 有A,B和C三型,以头霉素C的抗菌作用
最强
· 头霉素C的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
较强,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多数头孢
菌素为强
碳青霉烯类
· 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需氧菌、厌氧菌均
有很强抗菌活性
·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氨曲南
· 抗菌谱窄,仅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抗菌活性
抗菌谱与大环内酯类相似
· 对各种厌氧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
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多,抗菌谱窄,已基本停用
第一代:萘 啶酸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 特点:主要对G+球菌、衣支原体、军团菌抗菌活性强, 阿奇霉素对某些G-菌如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等的作
用增强,对厌氧球菌、脆弱类杆菌等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的作用也优 于红霉素;口服吸收好,组织内浓度高;半衰期较长。
克拉霉素可用于Hp感染。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艰难梭菌的严重感染。 不足:有明确的耳毒性,肾毒性、红人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
。随着纯度的提高,其毒性已减低,但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应慎用 ,新生儿与早产儿不宜选用。(替考拉宁的耳肾毒性较小,适用于不 能耐受万古霉素的患者。)
➢ 多粘菌素——多粘菌素B、E。 特点:仅限于G—杆菌,作用强、不易产生耐药 不足:肾毒性突出,还可导致神经毒性。
2.耐酶耐酸: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双氯西林——窄谱,限用于产青 霉素酶并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感染(MSSA)。
3.氨基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广谱,对不产酶G+作用强, 对肠杆菌科细菌也有抗菌作用,对产酶G+菌及绿脓杆菌无效。
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ppt课件
6
细菌的致病性
对寄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如链球菌的溶血素、 肺炎球菌的荚膜、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凝固 酶、结核杆菌的抑制和抵抗溶菌酶的作用, 有些致病菌还能产生某些物质杀伤吞噬细 胞等,这些均能使细菌在机体内存活而致 病。
完整最新版课件
7
细菌的致病性
毒素: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肉毒杆菌的毒素和 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即是外毒素(在体外产生)。 还有在传染病中起主要作用或起部分致病作用的 如白喉、破伤风的毒素以及链球菌的红斑毒素等。 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可产生一些毒素激活腺苷 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肠道分泌增多而致腹泻。 内毒素是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相关的磷脂多 糖蛋白质,大分子复合物,脂多糖是其主要成分, 内毒素可以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休克、弥漫性 毛细血管内凝血和施瓦茨曼氏反应(局部皮肤反 应)等。
17
三、林可霉素类
+ 此类包括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 (氯洁霉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相同,克 林霉素抗菌活性比林克霉素强,口服吸收 好且不受食物影响,毒性较小,主要经肝 代谢,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克林 霉素和林可霉素与氯霉素、红霉素的作用 靶点相同,故不宜合用。
完整最新版课件
18
四、氨基苷类
+ 喹诺酮类 + 磺胺类 + 其他合成抗菌药: + 1.甲氧苄啶(TMP),又名磺胺增效剂。 + 2.硝基呋喃类 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3.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方法及概念
1.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与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其他微生物作用的活性物质。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是完全由化学方法得到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
2.根据抗菌效果分类: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
杀菌剂:能将细菌迅速杀灭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喹诺酮类。抑菌剂: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
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磺胺类。
“杀菌”和“抑菌”是相对的,对极敏细菌,应用较大剂量抑菌剂,则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也足以杀灭细菌;而低浓度的杀菌剂对较不敏感的细菌也只能起到抑制作用。
3.根据药动、药效学参数分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药物的抗菌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治疗关键是在保证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药物的C max。
常用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
给药次数:原则上为一日1次给药。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物的疗效与浓度大于MIC的时间有关。
到达临界浓度后,药效不再随浓度增高而增强。
治疗关键是%T
为40%-60%。
>MIC
给药次数:原则上为一日多次给药。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短PAE)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
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噁唑烷酮类。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长PAE)包括: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阿奇霉素。
抗生素后效应(PAE):为评价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MIC或已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AE理论: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药物剂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可降
抗菌药物分类及简单作用机制 已整理
抗菌药物分类及简单作用机制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影响DNA合成。)
一代:萘啶酸。二代:吡哌酸。三代及其他: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氟罗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琳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妥舒杀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
2、磺胺类(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
磺胺甲噁唑(SMZ)、硫胺嘧啶、复方新诺明、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唑、磺胺苯吡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磺胺脒、磺胺醋安、琥磺胺噻唑、甲氧苄啶
3、甲氧苄啶类(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
甲氧苄啶(TMP)
4、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5、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
抗生素分类:
一、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支原体除外,其无细胞壁。)
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2、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萘西林(苯氧乙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酶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5)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作用机制:与细胞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即PBPS结合,阻碍细胞壁合成。)
抗菌药物分类及细菌耐药机制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大环内酯类
通过抑制核蛋白体上的肽酰转移酶的活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林可霉素类
通过与核蛋白体小亚基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肽链延长和蛋白质合成。
阻碍细菌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
通过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活 性,阻碍DNA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菌 的生长繁殖。
利福霉素类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 抗菌作用,常见的药物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四环素等 。这类药物对牙齿和骨骼有一定的影响,长期使用需注意 。
氟喹喏酮类
氟喹喏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抗 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胃肠道 和泌尿生殖道等感染。
VS
氟喹喏酮类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 菌DNA旋转酶来发挥抗菌作用,常见 的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 西沙星等。这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 有一定的影响,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
外排增加
某些细菌能够将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通过 外排泵的方式排出细胞外,从而降低抗菌药
物的疗效。
细菌细胞壁或膜通透性改变
要点一
细胞壁通透性改变
要点二
膜通透性改变
某些细菌的细胞壁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得抗菌药物难以进 入细胞内,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
某些细菌的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得抗菌药物难以进入细 胞内,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