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
B.4年一贯制
C.5年一贯制
D.6年一贯
【答案】A
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
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答案】A
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是()。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
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
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
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答案】A
5.新文化运动首创( ),反对封建专制,掀起教育观念变革A.民主和自由
B.平等和博爱
C.自由和平等
D.民主和科学
【答案】D
6.新文化运动中,教育下移民间,体现教育民主变化的是( )。A.教育个性化
B.教育平民化
C.教育实用化
D.教育科学化
【答案】B
7.有关新文化运动促进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应体现个性化,应尊重个性
B.教育应是平民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少数人应享有的
C.科学的思想应该贯穿到社会各项事业
D.教育观念虽有所变化,但还不务实
【答案】D
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蔡元培
B.鲁迅
C.陈独秀
D.李大钊
【答案】C
9.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②撰写了《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9章)】【圣才出品】
4 / 1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www.100xuexi.com
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仅为祭祀之所。
3.“六艺”(云南师大 2013 研;南京师大 2012 研;华中师大 2004 研)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 礼是政治伦理课,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礼;乐是综合艺术课, 是音乐、诗歌、舞蹈结合为一,传说其内容包括六代之乐;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书和数是 基础文化课。“六艺”中以礼为中心,文武兼备,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
3 / 115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第14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
1.清末到民国时期政府对教会学校分别采取的政策如何?
答:(1)1921年4月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教会所设中等学校请求立案办法》,对教会中学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内容及教授方法,不得含有传教性质”,否则不准立案。在国家教育法令中首次把“宗教教育”与立案问题联系起来。但是,教会教育者对之却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漠视态度。
(2)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对教会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宗旨、课程分别作出了规定。立案的原则主要涉及教会学校的中国化、世俗化两大根本问题。第一,把教会学校移交中国人管理,使一切学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中,较之以前的法令更加明确。第二,宗教与教育分离,要求把宗教课从必修制改为选修制。但是,除个别教会学校外,多数西方新教传教士反对向政府申请注册。
(3)1926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和《私立学校董事会规程》把教会学校划入私立学校之内,与北洋政府相比,对于教会学校的中国化程度要求更高,在世俗上要求也更加严格、细致。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在政治与军事方面,不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西教士掌控的教会学校对之采取抵制行为,因此,立案条例并没有付诸实施。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对所有私立大学在大学院立案作了强制性的规定。各个新教差会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表态与反应。但都未承诺教育的世俗化。
(5)1929年8月,由蒋梦麟担任部长的教育部公布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对包括教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1.试述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工作。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是以批判“两个估计”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以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重点而逐步展开的。
(1)教育领域中“拨乱反正”的主要措施
①推翻“两个凡是”,批判“两个估计”。邓小平通过多次谈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直接否定了“两个估计”,不仅为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教育发展奠定了明确而坚定的思想基础。同时,还逐步解除了强加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束缚,推动了对“四人帮”罪行的揭发和批判,为平反冤假错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平反冤假错案。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从1977年初开始,至1980年初基本结束,持续三年之久。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在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下,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许多影响重大、涉及面甚广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或纠正。
③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改,教育部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④恢复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快培养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便着手恢复研究生教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明代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答案】C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答案】D
3.“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答案】D
4.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A.乡试
B.礼部试
C.会试
D.殿试
【答案】C
5.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A.时文
B.八股文
C.策论文
D.诗赋
【答案】B
6.明朝东林书院在学术讨论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什么制度?()A.会讲
B.研讨
C.讲会
D.评讲
【答案】C
7.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
B.知行合一
C.贵于改过
D.随人分限所及
【答案】D
8.王守仁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不同点在于()。A.理是宇宙的本体
B.存天理,灭人欲
C.致良知
D.明人伦
【答案】C
9.明朝官学体制中,属于小学性质的是()。A.府学
B.社学
C.宗学
D.州学
【答案】B
10.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
B.获取天理
C.博通百家
D.求得功名
【答案】A
11.王守仁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特点。
A.辩证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描述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答案】D
13.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A.《三字经》
B.《训蒙篇》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尊孔崇儒。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
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简述“六艺”教育。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1)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乐”类似综合艺术课。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御”是指驾车。
(3)“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2.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答:(1)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
①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
教一体,官师合一。
②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③西周贵族很重视家庭教育。西周家庭教育既注重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革命根据地教育)【圣才出品】
第15章革命根据地教育
一、选择题
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涉及()。
A.工人教育
B.干部教育
C.农民教育
D.正规教育
【答案】D
2.干部教育的形式不包括()。
A.干部学校
B.教导队
C.短训班
D.党校
【答案】D
3.根据地群众教育的方式不包括()。
A.夜校
B.扫盲班
C.成人教育的夏学
D.列宁小学
【答案】C
4.抗战时期中共文化教育实行的方针是()。
A.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B.国民教育第一,干部教育第二
C.干部教育第一,普通教育第二
D.国民教育第一,高等教育第二
【答案】A
5.下列有关抗战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描述不正确的是()。A.“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B.“实行生产劳动”
C.“民办公助”
D.“民族、科学、大众”
【答案】D
6.以培养抗战军政干部著称的干部学校是()。
A.抗大
B.苏维埃大学
C.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D.陕北公学
【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陕北公学(北师大2005研)
答:陕北公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1937年成立于延安。其任务是对于知识青年给予“对抗战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2~3个月,校长是成仿吾。陕北公学的课程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与军事常识、时事讲演等。1941年与女大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之中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前线。
2.民办公助
答:民办公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沿用此政策。《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最核心的精神实质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即确立了“民办公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所谓“民办公助”,就是利用公众和政府资金适度地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公助又可分为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显性资助就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及其社会效果等实施检查、评估后,以注册的学生数为基本依据,给予民办学校直接的拨款资助,而隐性资助则指对民办学校于合法范围之内的经营所得、学校房产、社会捐物捐款等方面给予减免税收。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属。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
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诂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多方面地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1)废除尊孔读经,提出新的教育宗旨
1919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由范源濂、蔡元培等参加的教育调查会,提出新的教育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2)在文学革命和普及教育要求的推动下,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白话文),同年4月,训令从1922年以后凡国民小学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至此,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被淘汰,在教学上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从而有利于教育普及,是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3)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从教育制度上得到了正式确立。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6所高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形成了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两所代表性的高师,各具特色,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改革。
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2.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过哪些比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8.下列关于“苏湖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崇 宁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C.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 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D.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 【答案】A
5 / 1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D.《千字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B
16.在朱熹的教育阶段分类中,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 是( )阶段。
A.幼儿教育 B.小学教育 C.中学教育 D.大学教育 【答案】D
17.朱熹根据儒家经典,编撰了一本书籍是( )。 A.《五经正义》 B.《三经新义》 C.《论语释注》 D.《四书集注》 【答案】A
6.程朱理学控制科举和学校始于(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2 / 1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
D.清代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来自百度文库【答案】B
7.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 )提 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答案】C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百日维新”中全国最高学府且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D.福建船政学堂
【答案】B
2.“人人谈时务,家家言西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源于( )。
A.鸦片战争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3.幼童留美夭折的原因主要是( )。
A.不适应
B.封建教育的根深蒂固
C.认为西方教育的浅薄
D.双方协调不一致
【答案】B
4.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蔡元培
【答案】B
5.严复主张( ),反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A.体用一致
B.体用分开
C.体用相混
D.不讲体用
【答案】A
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7.我国近代颁布并得以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8.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
A.1906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19年
【答案】B
9.近代最早提出要从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这一教育模式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蔡元培
【答案】C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A.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B.确立男女同校制度
C.设立学部
D.创设京师大学堂
【答案】C
11.从制度上首次确立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是( )。
A.新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12.“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并与“兴民权”相结合的是( )。A.康有为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12章)【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
1.简述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答:(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
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
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我国律学设置始于()。
A.西晋
B.曹魏
C.东晋
D.北魏
【答案】B
2.“总明观”设置于南朝()。
A.宋
B.齐
C.梁
D.陈
【答案】A
3.《颜氏家训》是由()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答案】A
4.中国教育史上于太学之外别立国子学始于()。
A.汉
B.西晋
C.南朝
D.唐朝
【答案】B
5.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A.鸿都门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国子学
【答案】D
6.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是()。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养士求贤
【答案】C
二、名词解释
1.五经课试法(华中师大2004研)
答: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其规定:初入学者为“门人”,经两年学习,考试通过一经者为“弟子”,未通过者遣送回原地;弟子再学习两年,考试通过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未通过者随下一级弟子补考;取得“文学掌故”后一年,经过考试通过三经者升为“太子舍人”;舍人学满两年再经考试,通过四经者升为“郎中”;郎中学习两年再参加考试,通过五经者加以提升,量才任用。五经课试法的推行表明我国的太学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而初入太学称门人的规定,则标志着我国古代太学已有预科制。
2.九品中正制(华中师大2003研)
答: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丕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秦、汉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教育
1.试评秦代的文教政策措施。
答:(1)“书同文”不但为秦朝政策法令的顺利推行扫除了障碍,也为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行同伦”对于形成全民族的民风习俗、道德规范有积极的作用。
(2)焚书禁学、以法为教的政策,严重地摧残了古代的文化教育,对于一般的学校教育采取了错误的全盘否定的态度。“以法为教”实际上是以法代教;“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而以“焚书坑儒”为开端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百家私学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沉重打击,一些学派衰落了,大量的著作散失毁灭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至此遂告结束。
(3)为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秦代实施了吏师制度,并以此作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秦代博士除参议政事、备作政府顾问外,还掌握古今历史文化,他们在文化教育方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然而,秦自焚书禁学后,博士的教育活动由繁盛到消亡,这种文化保存和传授活动仅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其目的仅仅在于为统治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询、顾问。
2.简述秦代的吏师制度。
答:为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秦代实施了吏师制度,并以此作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吏师制度的推行是以法家的政治、教育主张为思想基础的,是以在职官吏充当
教师、以国家法令为中心教学内容的教育制度。秦实行吏师制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造就一批刀笔小吏。
3.试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形成的过程。
答: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罢法家、纵横家,开“独尊儒术”先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选择题
1.“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答案】C
2.科举制度创立于()。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答案】C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他的()。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答案】C
4.“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A.汉朝
B.魏晋
C.唐代
D.元朝
【答案】C
5.唐朝科举考试方法中的策问是从()射策发展而来的。A.西汉
B.魏晋
C.隋朝
D.东汉
【答案】A
6.诗赋考试始于()。
A.西汉
B.魏晋
C.隋朝
D.唐朝
【答案】D
7.唐朝时,各级学校统一的教材称为()。
A.三经新义
B.六经
C.四书五经
D.五经正义
【答案】D
8.隋唐时期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是()。A.国子寺
B.国子学
C.国子监
D.太学
【答案】C
9.下列学校中,不属于六学的是()。
A.律学
B.算学
C.书学
D.医学
【答案】D
10.科举制度是由()设立的。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答案】B
11.科举制考试中,生源来自中央和地方官学的考生被称作()。A.生徒
B.诸生
C.乡贡
D.弟子
【答案】A
12.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除了进士之外,学子比较热衷的是()。A.明法
B.明字
C.明算
D.明经
【答案】D
13.下列不属于唐朝科举考试方法的是()。
A.帖经
B.墨义
C.时务策
D.诗赋
【答案】C
14.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A.帖经
B.策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近现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学制的沿革大要。(华中师大2005研)
答: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其中就包括小学学制。小学学制是对小学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内容的规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小学学制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近现代小学学制的沿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行。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制定,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从纵的方面来说,它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
蒙养院收三至七岁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其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初等小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的儿童,重视读经。高等小学堂增加了学时,学习内容也相应扩展。
此外,在横的方面,实业教育中设有初等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程度。包括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和初等商船学堂。此后,清政府又设女子小学,较男子少一年,且男女不得同校。后又把小学分为五年制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1910年小学一律改为四年,1911年小学教育成为义务教育。
(2)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资产阶级性的改造,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儿童六岁至十四岁入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普通教育系统之外,还设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实业教育中的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教育阶段。
(3)壬戌学制
1915年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又出现了“五四”运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暴露了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1922年新的学制即“壬戌学制”公布实施。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分为三段。其中初等教育六年,包括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入学年龄为六岁。课程无男女校之区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并加强了手工、图画课。职业教育单成系统,代替实业教育并大大加强。壬戌学制后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变,沿用至1951年废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学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全国有三类主要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中国现行的学校系统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招收六岁或七岁儿童入学,学习年限五年或六年。全日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
个良好的基础。相当于小学教育程度的有成人业余初等教育。
2.简述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方针)演进的历程。(华中师大2003研)
答: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中国教育宗旨(方针)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演进历程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清末教育宗旨
中国正式确定教育宗旨,是在新式的教育制度建立之后。早在19世纪末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1898年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可以说这是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型。在此基础上,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学宗旨的问题。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势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宗旨体现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2)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蔡元培1912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育。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讨论并通过新的教育宗旨。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新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个教育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朝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
(3)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1927年国民政府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颁布了教育宗旨。国民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教育方针”以代替“教育宗旨”的提法。
①建国初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②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与时俱进。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简述中国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答: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清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萌芽
①太平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太平天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其规定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