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
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
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
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
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
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
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
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
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
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
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①积极作用和影响: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B.4年一贯制C.5年一贯制D.6年一贯【答案】A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D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答案】A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是()。
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答案】A5.新文化运动首创( ),反对封建专制,掀起教育观念变革A.民主和自由B.平等和博爱C.自由和平等D.民主和科学【答案】D6.新文化运动中,教育下移民间,体现教育民主变化的是( )。
A.教育个性化B.教育平民化C.教育实用化D.教育科学化【答案】B7.有关新文化运动促进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应体现个性化,应尊重个性B.教育应是平民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少数人应享有的C.科学的思想应该贯穿到社会各项事业D.教育观念虽有所变化,但还不务实【答案】D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蔡元培B.鲁迅C.陈独秀D.李大钊【答案】C9.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②撰写了《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③提出了“全人生教育”的青年教育思想④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C10.杨贤江在对待教育的功能时,反对的学说中不包括()。
A.教育万能论B.教育救国论C.先教育后革命论D.教育“斗争武器”说【答案】D11.杨贤江在对待青年教育问题上,倡导()。
A.无条件关心B.全人生指导C.职业指导D.生活指导【答案】B二、名词解释“壬戌学制”(华中师大2003、2004研)答:“壬戌学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到的学制系统,是年为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试述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是以批判“两个估计”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以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重点而逐步展开的。
(1)教育领域中“拨乱反正”的主要措施①推翻“两个凡是”,批判“两个估计”。
邓小平通过多次谈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直接否定了“两个估计”,不仅为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教育发展奠定了明确而坚定的思想基础。
同时,还逐步解除了强加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束缚,推动了对“四人帮”罪行的揭发和批判,为平反冤假错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从1977年初开始,至1980年初基本结束,持续三年之久。
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在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下,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许多影响重大、涉及面甚广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或纠正。
③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改,教育部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
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
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④恢复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快培养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便着手恢复研究生教育,并建立了相应的学位制度。
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
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邓小平积极推动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
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次年1月1日正式施行。
⑤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提高教师的地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 处,可即与之相商;⑥学问务在身通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切忌“摘 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而“自矜通儒”;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⑧《书》 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故学问思辨,必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 于“立身、敦品、养性”;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14.颜元所办的书院是( )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答案】C
15.清代的国子监生实行( ) A.积分法 B.六等黜陟法 C.历事制度 D.二等黜陟法 【答案】C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Fra bibliotek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6.清朝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是( ) A.社学 B.义学 C.井学 D.太学 【答案】A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 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 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岳麓书院学规 答:《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 斋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 止醵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 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 则以待四方高明;④无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由师批改,倘或未当,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官学的的衰废是()出现的。
A.西周B.东周C.战国D.春秋【答案】D2.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B.“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C.生产力发展D.官学失守【答案】A3.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
A.孝B.礼C.忠D.仁【答案】D4.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答案】B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原则。
A.启发诱导B.“教亦多术”C.“教学相长”D.“有教无类”【答案】A6.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B.“过而勿惮改”C.“言必信,行必果”D.“一以贯之”【答案】A7.下列说法没有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叩其两端而竭焉”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D.“君子之教,喻也”【答案】C8.孔子在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上提出的观点是()。
A.因材施教B.由博返约C.学思并重D.启发诱导【答案】B9.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B10.最早进行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教育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B1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不言之教”B.“以吏为官”C.“以法为教”D.“化性起伪”【答案】A12.“人法自然”的主张是()提出的。
A.道家B.农家C.杂家D.儒家【答案】A13.《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A.循序渐进B.及时施教C.预防性D.学习观摩【答案】A14.《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原则。
A.藏息相辅B.教学相长C.及时施教D.长善救失【答案】A15.“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是()提出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明代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3.“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4.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5.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A.时文B.八股文C.策论文D.诗赋【答案】B6.明朝东林书院在学术讨论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什么制度?()A.会讲B.研讨C.讲会D.评讲【答案】C7.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B.知行合一C.贵于改过D.随人分限所及【答案】D8.王守仁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不同点在于()。
A.理是宇宙的本体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D.明人伦【答案】C9.明朝官学体制中,属于小学性质的是()。
A.府学B.社学C.宗学D.州学【答案】B10.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B.获取天理C.博通百家D.求得功名【答案】A11.王守仁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特点。
A.辩证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描述的是( )。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13.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A.《三字经》B.《训蒙篇》C.《百家姓》D.《千字文》【答案】B14.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A.《蒙求》B.《名物蒙求》C.《童蒙须知》D.《三字经》【答案】C二、名词解释1.八股文(南京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答: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秦、汉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教育一、选择题1.“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阳市D.成都市【答案】D2.“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答案】A3.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是在()。
A.汉代B.南北朝C.西周D.两晋【答案】A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出现的。
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答案】B5.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A.墨翟B.孟轲C.王充D.韩愈【答案】C6.视学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开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国【答案】B7.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王守仁【答案】A8.封建社会地方官学何时开始设立?()A.秦代B.西汉C.东汉D.魏晋【答案】B9.什么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成立?()A.五经博士B.视学制度C.博士弟子制D.察举制【答案】C10.一经师的学说已“立于学官”,设立了博士,那么他的经说即称()。
A.家法B.师法C.视学D.射策【答案】B11.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是()。
A.太学B.鸿都门学C.四姓小侯学D.蒙学【答案】B12.汉代察举制实施时,在郡国推荐的是()。
A.进士B.秀才C.孝廉D.举人【答案】C13.汉代察举制中,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叫做()。
A.常科B.制科C.射科D.特科【答案】D14.下列教育家中,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说法的是()。
A.董仲舒B.李斯C.公孙弘D.王充【答案】D15.察举制登上汉朝仕进舞台的标志是()的设定。
A.秀才B.孝廉C.博士D.太学【答案】B16.汉代蒙学的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B.三字经C.急就篇D.百家姓【答案】C17.我国古代以声名选士的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普选制【答案】A18.将儒学系统化,纳入官学体系,对此作出最大贡献的是( )。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简述“六艺”教育。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
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1)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乐”类似综合艺术课。
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御”是指驾车。
(3)“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是指书写文字。
“数”是指计算、算法。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2.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答:(1)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①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②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③西周贵族很重视家庭教育。
西周家庭教育既注重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④西周时代的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⑤西周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建立起初步的规程,记录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确立考查与奖惩制度、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进行。
(2)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①“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革命根据地教育)【圣才出品】
第15章革命根据地教育一、选择题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涉及()。
A.工人教育B.干部教育C.农民教育D.正规教育【答案】D2.干部教育的形式不包括()。
A.干部学校B.教导队C.短训班D.党校【答案】D3.根据地群众教育的方式不包括()。
A.夜校B.扫盲班C.成人教育的夏学D.列宁小学【答案】C4.抗战时期中共文化教育实行的方针是()。
A.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B.国民教育第一,干部教育第二C.干部教育第一,普通教育第二D.国民教育第一,高等教育第二【答案】A5.下列有关抗战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B.“实行生产劳动”C.“民办公助”D.“民族、科学、大众”【答案】D6.以培养抗战军政干部著称的干部学校是()。
A.抗大B.苏维埃大学C.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D.陕北公学【答案】A二、名词解释1.陕北公学(北师大2005研)答:陕北公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1937年成立于延安。
其任务是对于知识青年给予“对抗战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2~3个月,校长是成仿吾。
陕北公学的课程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与军事常识、时事讲演等。
1941年与女大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之中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前线。
2.民办公助答:民办公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沿用此政策。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最核心的精神实质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即确立了“民办公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所谓“民办公助”,就是利用公众和政府资金适度地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公助又可分为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百日维新”中全国最高学府且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是( )。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D.福建船政学堂【答案】B2.“人人谈时务,家家言西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源于( )。
A.鸦片战争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答案】B3.幼童留美夭折的原因主要是( )。
A.不适应B.封建教育的根深蒂固C.认为西方教育的浅薄D.双方协调不一致【答案】B4.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蔡元培【答案】B5.严复主张( ),反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A.体用一致B.体用分开C.体用相混D.不讲体用【答案】A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A7.我国近代颁布并得以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B8.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
A.1906年B.1905年C.1912年D.1919年【答案】B9.近代最早提出要从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这一教育模式的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蔡元培【答案】C10.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
A.颁布壬子癸丑学制B.确立男女同校制度C.设立学部D.创设京师大学堂【答案】C11.从制度上首次确立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是( )。
A.新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B12.“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并与“兴民权”相结合的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郑观应【答案】B13.严复设计的教育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是( )。
A.鼓民力B.开民智C.兴民德D.审美【答案】C14.《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 )。
A.中国传统大同思想B.近代空想主义C.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D.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答案】C15.梁启超认为教育的根本和核心问题是( )。
《王炳照 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4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13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 奴化教育...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1 复习笔记
7.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8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解
8.1 复习笔记Biblioteka 8.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9章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的教育
9.2 课后习题详解
9.1 复习笔记
9.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解
4.1 复习笔记
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解
5.1 复习笔记
5.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6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解
6.1 复习笔记
6.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7章 明代的教育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 的教育
1.2 课后习题详解
1.1 复习笔记
1.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2 课后习题详解
2.1 复习笔记
2.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3章 秦、汉教育
3.2 课后习题详解
3.1 复习笔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我国律学设置始于()。
A.西晋B.曹魏C.东晋D.北魏【答案】B2.“总明观”设置于南朝()。
A.宋B.齐C.梁D.陈【答案】A3.《颜氏家训》是由()写的。
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答案】A4.中国教育史上于太学之外别立国子学始于()。
A.汉B.西晋C.南朝D.唐朝【答案】B5.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A.鸿都门学B.宫邸学C.四门学D.国子学【答案】D6.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是()。
A.科举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养士求贤【答案】C二、名词解释1.五经课试法(华中师大2004研)答: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
其规定:初入学者为“门人”,经两年学习,考试通过一经者为“弟子”,未通过者遣送回原地;弟子再学习两年,考试通过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未通过者随下一级弟子补考;取得“文学掌故”后一年,经过考试通过三经者升为“太子舍人”;舍人学满两年再经考试,通过四经者升为“郎中”;郎中学习两年再参加考试,通过五经者加以提升,量才任用。
五经课试法的推行表明我国的太学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而初入太学称门人的规定,则标志着我国古代太学已有预科制。
2.九品中正制(华中师大2003研)答: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
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
曹丕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
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12章)【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简述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答:(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2.述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学校。
答: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简述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答:(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2.述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学校。
答: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民国初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子癸丑学制”中,有关实业教育体系有()学校。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答案】B2.为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课程中必须()。
A.废止读经课B.废止修身课C.开设公民课D.开设法制课【答案】A3.下列不属于蔡元培改革北大所提出的措施的是()。
A.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B.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C.设立校董,确立校长负责制D.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答案】C4.把基督教精神加进教科书,控制教科书编纂权的机构是()。
A.教科书编纂委员会B.中华教育会C.全国基督教教育会D.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答案】A5.帝国主义进行文化教育侵略的联合组织是()。
A.教科书编纂委员会B.中华教育会C.全国基督教教育会D.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答案】D6.美国炮制“庚款兴学”的目的是()。
A.促进中国教育发展B.培植高等华人,以华制华C.促进中美友好交流D.花掉这笔钱【答案】B7.蔡元培北大改革,成立的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B.立法委员会C.评议会D.学术会【答案】C8.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是()。
A.美感教育B.军国民教育C.实利教育D.道德教育【答案】D9.“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出现在蔡元培的()一文中。
A.《开会词》B.《教育独立论》C.《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D.《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答案】C10.民国初期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答案】B11.下列说法不符合民国初年颁布的课程标准的是()。
A.中学校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特殊情况也可选择其他语种B.师范学校中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大C.各类课程标准突出了近代学科的地位D.课程设置还没有体现民国教育方针【答案】D12.“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A.教育独立B.教授治校C.思想自由D.文理沟通【答案】C二、名词解释1.《教育独立议》(华中师大2003研)答:《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5、16、17章)【圣才出品】
第15章革命根据地教育1.试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答: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更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苏区教育的总方针、总任务包含了以下基本内容: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工农大众在教育权利上平等。
这是对当时整个苏区教育实践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最初表述,为新民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及主要经验。
答:(1)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的基本情况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更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答案】C2.科举制度创立于()。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答案】C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他的()。
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答案】C4.“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A.汉朝B.魏晋C.唐代D.元朝【答案】C5.唐朝科举考试方法中的策问是从()射策发展而来的。
A.西汉B.魏晋C.隋朝D.东汉【答案】A6.诗赋考试始于()。
A.西汉B.魏晋C.隋朝D.唐朝【答案】D7.唐朝时,各级学校统一的教材称为()。
A.三经新义B.六经C.四书五经D.五经正义【答案】D8.隋唐时期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是()。
A.国子寺B.国子学C.国子监D.太学【答案】C9.下列学校中,不属于六学的是()。
A.律学B.算学C.书学D.医学【答案】D10.科举制度是由()设立的。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答案】B11.科举制考试中,生源来自中央和地方官学的考生被称作()。
A.生徒B.诸生C.乡贡D.弟子【答案】A12.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除了进士之外,学子比较热衷的是()。
A.明法B.明字C.明算D.明经【答案】D13.下列不属于唐朝科举考试方法的是()。
A.帖经B.墨义C.时务策D.诗赋【答案】C14.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A.帖经B.策论C.诗赋D.经义【答案】B15.韩愈所说的性三品中,()的人不适合于接受教育。
A.上品B.中品C.下品D.次品【答案】C16.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相呼应,共同推动古文运动的开展的是()。
A.欧阳修B.白居易C.柳宗元D.陈子昂【答案】C17.唐朝时期,从哪个国家引进了佛学?()A.朝鲜B.印度C.日本D.波斯【答案】B二、名词解释1.六学二馆答: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1.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答:(1)重振儒术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尊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②整理、统一儒经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提高儒士的地位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
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简述唐代整理、统一儒经的主要措施。
答: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现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学制的沿革大要。
(华中师大2005研)答: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其中就包括小学学制。
小学学制是对小学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内容的规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小学学制呈现出不同特点。
中国近现代小学学制的沿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癸卯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并未实行。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制定,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
从纵的方面来说,它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
蒙养院收三至七岁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
其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初等小学堂招收七岁以上的儿童,重视读经。
高等小学堂增加了学时,学习内容也相应扩展。
此外,在横的方面,实业教育中设有初等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程度。
包括初等农业学堂、初等商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和初等商船学堂。
此后,清政府又设女子小学,较男子少一年,且男女不得同校。
后又把小学分为五年制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科。
1910年小学一律改为四年,1911年小学教育成为义务教育。
(2)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资产阶级性的改造,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三段四级。
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
儿童六岁至十四岁入小学。
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
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
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普通教育系统之外,还设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实业教育中的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教育阶段。
(3)壬戌学制1915年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年又出现了“五四”运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暴露了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1922年新的学制即“壬戌学制”公布实施。
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分为三段。
其中初等教育六年,包括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两年。
入学年龄为六岁。
课程无男女校之区别。
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并加强了手工、图画课。
职业教育单成系统,代替实业教育并大大加强。
壬戌学制后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变,沿用至1951年废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旧学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全国有三类主要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
中国现行的学校系统中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招收六岁或七岁儿童入学,学习年限五年或六年。
全日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个良好的基础。
相当于小学教育程度的有成人业余初等教育。
2.简述中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方针)演进的历程。
(华中师大2003研)答: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中国教育宗旨(方针)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演进历程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清末教育宗旨中国正式确定教育宗旨,是在新式的教育制度建立之后。
早在19世纪末随着洋务学堂的兴办,张之洞1898年在《劝学篇》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括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可以说这是清末教育宗旨的雏型。
在此基础上,1904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学宗旨的问题。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势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这一宗旨体现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2)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蔡元培1912年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对清朝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进行批判,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育。
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讨论并通过新的教育宗旨。
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
新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个教育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朝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
(3)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1927年国民政府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颁布了教育宗旨。
国民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教育方针”以代替“教育宗旨”的提法。
①建国初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教育部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②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方针。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与时俱进。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简述中国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答: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清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萌芽①太平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
太平天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其规定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群众。
②戊戌变法时期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维新变法派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的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
康有为的《大同书》描述了理想的学制,并指出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
③清末新学制中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
清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规定。
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其中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五年,仅限于初等小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1912至1913年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实施,其中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其中初等小学四年是义务教育,但未真正实行。
(3)国民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1927年4月,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武装斗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总精神是:实行普及教育,培养革命干部,提高群众觉悟,建立劳动人民的新教育。
在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布“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等内容,在苏区还开展了全民的识字运动。
②国民党政府统治地区的教育。
国民政府废除综合制度,分设中学、师范、职业三种学校,其在1929年、1936年、1939年几次提出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制定扫盲机会,但均“由于经费困难,未能实施”。
③陶行知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都是为普及教育而奋斗,它提出必须采用新的办法来普及义务教育。
他认为最有效的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
他还指出,普及群众教育一定不能妨碍生产,要适应群众的生产生活,他曾拟定过一个相当详细的“中国普及教育方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务教育的普及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列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并详细规定了义务教育实施的相关内容。
目前,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0%。
二、论述题1.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已得到普遍认可。
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尚没有实行普遍的收费政策。
请从国内外比较分析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上海交大2006研)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式都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其中研究生培养实行收费制度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因此,理性分析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依据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收费现状,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内外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论证①国外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