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风筝》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风筝》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风筝》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风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要紧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风筝»便是作者鲁迅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怨恨的深沉感叹,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住了本文蕴涵的〝繁重〞和〝悲伤〞的情感来明白得。
以下是课堂教学实录,恳请得到宽敞同仁的指教!请大伙儿多多提宝贵意见,我将不胜感激!【课例出现】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忆我们小学时期学过的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风筝»(小黑板出示)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师: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快乐、欢乐的思想感情。
师:何以见得?生:诗中的〝忙趁东风放纸鸢〞能够看出来。
师:能否从具体的某个字词当中体会出来?生:我认为应该是〝忙〞字吧!师:专门正确!诗中的一个〝忙〞字表达了儿童放飞风筝的欢乐心情。
玩具关于儿童来讲,应该是专门快乐欢乐的。
那你们预习了«风筝»后,作者鲁迅在文中有这种欢乐快乐的心情吗?生:〔齐声〕没有!师:那是一种如何样的心情呢?能否把你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最初感受告诉大伙儿?生:不快乐的心情!〔部分学生笑了起来〕师:不快乐是一种如何样的心情?生:难过的心情。
生:悲伤的心情。
生:压抑的心情。
师:文中有没有跟刚才这些同学讲到的意思相似的词语?生:〝繁重〞。
生:〝惊奇〞和〝悲伤〞。
师:〝惊奇〞是什么意思?生:惊奇的意思。
师:那〝惊奇〞与前面的〝难过〞、〝悲伤〞、〝压抑〞的意思差不多吗?生〔顿悟〕:不同,应该是〝悲伤〞。
师:这就对了。
应该是〝繁重〞和〝悲伤〞。
那老师想再咨询咨询大伙儿,〝繁重〞和〝悲伤〞在文中显现过几次?具体在哪些语段中?〔学生开始默读查找,3分钟后连续有同学举手〕生:〝繁重〞一词显现了两次。
七年级语文上《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风筝这一载体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风筝,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风筝的认识和经历。
(2)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探讨作者通过风筝这一载体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风筝的感悟。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风筝的小故事。
3. 思考:课文中的风筝寓意着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1课《风筝》教案教学方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感情,理解内容。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设想: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伤。
所以教学中要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同时这是七年级学生入学首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感情人心弦,感人至深,其实在误解中也有亲情,你遇到过吗?(学生谈论)今天我们一起感触感染鲁迅和他弟弟的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教师通过课件补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颁布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孕《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浪》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孕《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1936年),包孕《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孕《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风筝》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风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札记教学重点、难点多角度有创意性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鲁迅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一、温故:1.学生齐读(1~2)自然段。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3~4)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⑵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体味弟弟的天真活泼。
⑶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出有关“小兄弟”和“我”的细节描写的关键词句。
⑷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⑸(3~4)两自然段,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⑹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4)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5~8)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⑶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⑷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之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3.指名朗读(9~12)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是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⑵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4.综合评价,理解主旨⑴齐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风筝”的象征意义是()⑴童心⑵儿童的天性⑶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⑷人生的遗憾“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失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4)doc初中语文(1)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明白得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预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明白得的词或句子,提出咨询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预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预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预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明白得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咨询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1、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确实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不管是当年管错了,依旧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繁重,都充满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明白得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摸索咨询题。
③质疑探究大屏幕投影出示咨询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情况?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咨询)什么缘故〝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什么缘故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什么缘故讲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关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样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什么缘故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明白得的地点画出来,大伙儿一起研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风筝》学案教师寄语:个性的发展需要宽容的对待。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一、基础知识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2、文学常识.二、质疑探究(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四、当堂达标测试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5分)憔悴()()诀别()什物()虐杀()恍然()荡漾()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6分)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8.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体裁选自散文集。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明白得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联系前不久在厦门的风筝节,让学生谈谈放风筝的乐趣。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放风筝时,我们能够/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闲适之事。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风筝时都有着同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风筝»,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要紧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充满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2、正字、正音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行看〕嫌恶:〔wè;厌恶〕惊惶:〔huáng;惊慌〕瑟缩:〔sè;躯体因冰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咨询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摸索以下各题。
阅读适应:手握笔即兴批注。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2〕、3-4自然段写了什么?〔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4〕、12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1〕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2〕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3〕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差不多完全忘却了这件事;〔4〕我无法补过,内心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伤〕〔边讲述边点击幻灯〕〔三〕、具体揣摩。
第21课《风筝》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风筝》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明白得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明白得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明白得的词或句子,提出咨询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预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预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预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明白得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咨询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课文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确实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不管是当年管错了,依旧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繁重,都充满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明白得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摸索咨询题。
③质疑探究大屏幕投影出示咨询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情况?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咨询)什么缘故〝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什么缘故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什么缘故讲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关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样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什么缘故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明白得的地点画出来,大伙儿一起研讨。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风筝》教案(人教版初一上)(5)doc初中语文(1)一、课题的导入〈一〉背一背。
清·高鼎«风筝»导入课题。
鼓舞学生齐读,大声读,提高课堂气氛和活跃度。
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án)〈二〉猜一猜。
下面这首诗是清·吴友如的一首题画诗,猜一猜描写的是一项如何样的活动:只凭风力健,不加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①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曾经放过风筝的同学举手,并谈一谈你放风筝时的心情好吗?③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繁重过,设置疑咨询,引入课题。
二、认识鲁迅①谁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点情形?小学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篇课文«三味书屋»。
②补充有关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讲,他有小讲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中篇小讲«阿Q正传»;还有其他杂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一〉学法指导: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假如有咨询题能够随时举手咨询我,注意学习要求。
①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找出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得的词,看谁又快又认真。
〔时刻:7分钟〕②读完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诗向我们表达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注意:结合听、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板书〕〈二〉学习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注意和学生交流,把握学生学得情形。
①注意纠正下了字的读音:模样嫌恶什物掷在地下虐杀堕着②和同学们交流整体感知的情形。
四、质疑探究〈一〉学法指导:通过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粗浅的认识,我想,课文中确信有你不明白得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2.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课文语言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情感营养。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
2.教师教学用书。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风筝的课文。
你们放过风筝吗?能分享一下你们的快乐时光吗?2.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3.课堂讲解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课文的内容。
课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与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的故事,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4.分析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比如,“那高高的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鸟儿。
”这句话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风筝在空中的优美形态。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风筝》,大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
2.课文分析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童年时期放风筝的情景;第二部分写作者成年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第三部分写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3.语言鉴赏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课文的语言特色。
比如,“那飘忽的风筝,像一叶扁舟,在浩瀚的天空中航行。
”这句话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筝在天空中飘忽的形态。
4.情感体验现在,我想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你们觉得课文中最打动你们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第三课时1.情感升华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那么,我们如何从课文中汲取情感营养,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呢?2.课堂讨论a.你觉得课文中的风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b.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故乡”一词的?3.小组分享现在,请各组代表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七年级语文上《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领会其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
2.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
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风筝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语气。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
4. 文章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作业4.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4.2 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加强记忆和认读能力。
2.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风筝》。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风筝》。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人物形象。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风筝有什么了解和记忆?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风筝的认识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风筝》。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风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风筝》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通过谈论风筝的生活意义,让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学生的诵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对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的讲解,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教学难点: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1、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坟》、《南腔北调集》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如: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第21课《风筝》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doc
第22课《风筝》三维目标新教案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及本文的主题思想。
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学习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体验痛苦自责的心理活动过程,明白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见到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37 课时一、导入新课鲁迅是一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今天学习他的《风筝》。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注意下列各字的读音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 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 瑟缩sè惩罚chéng 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嫌xián 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 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诀别决jué决定抉jué抉择三、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四、研读课文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2.细读课文1—2段,然后讨论以下问题:⑴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设想】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二)封建教育思想,自我反省精神------合作探究-----品味语句含义,渗透思想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体会鲁迅“反封建斗士”的初步思想。
能力目标: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能力,批注法的规范提升。
【教学基本流程】一、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设计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设计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设计威宁县哲觉镇第二中学母昌柏一、教学理论依据 1、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的读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2、学生分析: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鲁迅没有很多了解,所以对作者介绍要花一定的时间但又不能占据主角。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积少成多,进一步理解全文。
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
另外,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一个对话情景,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总之,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风筝》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一
上)doc初中语文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鲁迅及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白得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学习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达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体验痛楚自责的心理活动过程,明白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见到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什么缘故感到〝惊奇和悲伤〞?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37 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一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今天学习他的«风筝»。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
注意以下各字的读音
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 wù可鄙bǐ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惩处chéng 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嫌xián 嫌恶怒nù愤慨堕duò堕落赚zhuàn 赚钞票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诀jué诀不决jué决定
抉jué选择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四、研读课文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情况?
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明白自己错了,预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2.细读课文1—2段,然后讨论以下咨询题:
⑴什么缘故〝在我是一种惊奇和悲伤〞?
惊奇于北京竟在如此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伤,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讲〝惊奇和悲伤〞,从结构上来讲,是引出下文。
⑵〝四面都依旧严冬的肃杀,久经诀不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什么缘故讲春天〝久经逝去〞?什么缘故又讲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那个地点所讲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因此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五、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奇和悲伤(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顺〞互相衬托,既增加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鲜艳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改日地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38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奇、悲伤到后悔自责及心情繁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连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一〕细读课文3—4段,然后讨论以下咨询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显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益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
那个地点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显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显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声讨之意。
〔二〕细读课文5—8段,然后讨论以下咨询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什么缘故讲〝不幸〞?
2.文中所讲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情况?
3.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讲〝我的心只得繁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讲,〝我的心只得繁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声讨、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讲谎,自我欺诈地认为自己无过。
〔三〕细读课文9—12段,然后讨论以下咨询题:
1.待到小兄弟惊奇地笑着讲〝有过如此的事吗〞什么缘故〝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繁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能够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伤而繁重。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什么缘故讲〝带着无可把握的悲伤〞?什么缘故〝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专门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不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繁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繁重下去,这是如何样的悲伤啊。
而这种悲伤是意想不到的,因此讲〝无可把握的悲伤〞,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确实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受到〝专门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三、小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声讨
悲伤: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四、课堂练习
课文讲〝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小时候也做过专门多游戏,玩过许多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讲给同学听听。
五、板书设计:
风筝
精神的虐杀补过的方法青年的胡涂全然的忘却内心的繁重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