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总复习教学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章末过关检测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栏目 导引
度下滑,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12 m,AC=
32 m,小物块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求:
(1)小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2)小物块通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法一:(1)设物块下滑的加速度为 a,则 xBC-xAB xBC-xAB 20-12 2 =at ,所以 a= = m/s2=2 m/s2. 2 2 2 t xAC 32 (2)vB= = m/s=8 m/s 2t 2×2 由 v=v0+at 得 vA=vB-at=(8-2×2) m/s=4 m/s vC=vB+at=(8+2×2) m/s=12 m/s. 1 2 法二:由 x=v0t+ at 知 2 1 AB 段:12=vA×2+ a×22① 2 1 AC 段:32=vA×4+ a×42② 2 ①②联立得 vA=4 m/s,a=2 m/s2 所以 vB=vA+at=8 m/s,vC=vA+a· 2t=12 m/s.
栏目 导引
物理意义 点 斜率
截距
两图线的交点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例3
(2013· 广东徐闻中学高一检测)如图所示为物体做
直线运动的v t图Leabharlann .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图象表
示出来(其中x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面的四幅图
描述正确的是( )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运动学中的运动图象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以下是对该章知识点的详细总结:第一节运动图象1.运动图象是通过图表、曲线等方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描述运动最常用的坐标系,其中x轴和y轴称为坐标轴。

3.位置矢量用r表示,通常由原点到物体所在点的有向线段表示。

4.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矢量,用Δr表示,是r2减去r1得到的。

5.速度是对位移的描述,是位移Δr随时间Δt变化的比率,用v 表示,v=Δr/Δt。

6.速度矢量的方向与位移矢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速度大小等于位移大小与时间间隔大小的比值。

7.即使物体做的是非匀速运动,瞬时速度的性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8.在x-t图象中,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x-t图象为一条直线。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1.加速度是位移变化率的变化率,用a表示,a=Δv/Δt。

加速度的方向可以与位移和速度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2.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率恒定,加速度保持不变。

3.如果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在t+Δt时刻的速度为v=at+v0。

4.当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x-t图象为一个抛物线,t-v图象为一条直线,v-a图象为一条水平线。

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位移公式x=x0+v0t+1/2at²来表示,其中x0是初始位置。

6.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速度公式v=v0+at来表示。

7.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以通过速度公式v²=v0²+2a(x-x0)来表示。

8.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当加速度是负值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运动学中的运动图象和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运动图象和公式求解运动问题。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第4s 、第2s 至第4s ……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根本公式和推理1. 根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拟:如下图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轴上方.........,在t.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0V)...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

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 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 种类 区别(特点) 联系匀直线运动V=恒量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0 x = vt匀变速直线 运动 v =v 0+ata=恒量x =v 0t +at 2/2 =t V V t )(210+ =aV V t 2202- a 与V 0同向为加速a 与V 0反向为减速 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近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 v-t 图像。

本章知识较多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近年试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结合逐步密切。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梳理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 0 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 221gt h =,速度公式:gt V = 3 . 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 1 : 3 : 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 ( 2 -1) : ( 3 - 2 ).....◎ 例题评析【例 1】.建筑工人安装塔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有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 5m 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脱落了,使其做自由落体运动,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一楼层面的时间为 0.2s ,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到该楼层的高度?(g =10m/s 2,不计楼层面的厚度)【例 2】.在现实生活中,雨滴大约在 1.5km 左右的高空中形成并开始下落。

计算一下,若该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你遇到过这样快速的雨滴吗?据资料显示,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 8m/s ,为什么它们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知识梳理1.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有: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at V V +=0 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021at t V x += ③位移与速度的关系:2022V V ax -= ④平均速度及位移的关系:202t V V V V =+=,t V V t V x 20+== ⑤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差:2aT x =∆(1).说明:上述各式有 V 0,V ,a ,x ,t 五个量,其中每式均含四个量,即缺少一个量,在应用中可根据已知量和待求量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

⑤式中 T 表示连续相等时间的时间间隔。

(2).上述各量中除 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 v 0 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 v 0 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

(原创学案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科教版 人教版 适用)第二章 章末总结

(原创学案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科教版 人教版 适用)第二章 章末总结

学校 班级 姓名 日期第 二 章 力 单 元 小 结●●●目标导航●●●1、 理解力学中的三个力:重力、弹力、摩擦力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 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会处理简单的平衡问题◆◆◆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本章知识网络〖问题发现〗★★★课堂突破★★★〖探究1〗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的形变方向判断: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

①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是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方向; ②轻绳的弹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离开受力物体;③面与面,点与面接触时,弹力方向垂直于面(若是曲面则垂直于切面),且指向受力物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胡克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121F F F F F +≤≤-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力 重力大小:G= ,g = 方向:等效作用点:重心 弹力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 ,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大小,f= ;方向,与物体 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大小,m f f <<0;方向,与物体 方向相反乙甲甲丙体.④球面与球面的弹力沿半径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 ⑤轻杆的弹力可沿杆的方向,也可不沿杆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

利用平行条件或动力学规律判断. 〖典例1〗(1)如图所示中的球和棒均光滑,试分析它们受到的弹力。

说明:分析弹力:找接触面(或接触点)→判断是否有挤压(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方向(2)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着一根弯成α角的轻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当车处于静止状态时杆对球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归纳反思】〖探究2〗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与应用摩擦力的方向的判定:“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是判定摩擦力方向的依据,步骤为:①选研究对象(即受摩擦力作用的物体);②选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为参照物。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很多,学生梳理重要知识点进行记忆就事半功倍,那么高中物理应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我准备的一些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仅供参考。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

g=9.8m/s?2;2.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竖直上抛运动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1.速度公式:vt= v0—gt位移公式:h=v0t—gt?2;/22.上升到点时间t=v0/g,上升到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2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s=v0t+at2;/22.平均速度:vt= v0+at3.推论:(1)v= vt/2(2)S2—S1=S3—S2=S4—S3=……=△S=aT?2;(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S1:S2:S3:……:Sn=1:3:5:……:(2n—1)(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t1:t2:t3:……:tn=1:(√2—1):(√3—√2):……:(√n—√n—1) (5)a=(Sm—Sn)/(m—n)T?2;(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3汽车行驶安全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

可用图象法解题。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力的作用和分解力的方法,以及物体的平衡
条件和摩擦力等相关知识。

1. 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的作用有以下几种特点:
- 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

-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其速度和运动轨迹。

- 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变形。

2. 分解力的方法
分解力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力的合力的方法。

常见的分
解力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 水平方向力和竖直方向力的分解:将一个力按照垂直和水平
方向进行分解。

- 坡面力的分解:将坡面上的力分解为平行于坡面和垂直于坡
面的两个力。

3. 物体的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所受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物体
的平衡条件有以下两个方面:
- 力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 矩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矩为零。

4. 物体的滑动和静止
物体在施加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滑动或静止的状态。

其中,滑动和静止之间的判断可以通过比较施加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来
确定。

5. 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表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
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指物体在静止时所受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指物体在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总结:第二章主要围绕力的作用和分解、物体平衡条件、摩擦
力等知识展开讲解。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
概念和作用,以及物体的平衡和摩擦等重要现象。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速度速率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分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无方向联系它们的单位相同(m/s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一过程量定义式tx vtv av vv单位m/sm/s2m/s决定因素v 的大小由v 0、a 、t 决定a 不是由v 、△v 、△t 决定的,而是由F 和m 决定。

v 由v 与v 0决定,而且t a v ,也由a 与△t 决定方向与位移x 或△x 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与△v 方向一致由0v v v或t a v决定方向大小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③x -t 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①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②速度改变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③v —t 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v v v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甲、乙两质点某时刻从相距6 m的两点,相向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质点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在第2 s末运动方向不变B.甲、乙在第2 s末相距4 mC.乙在前4 s内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的大D.甲、乙在第4 s末相遇答案:CA.速度图像在t轴下方的为反方向运动,故2 s末乙改变运动方向,故A错误;B.2 s末从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可知乙运动的位移大小为x 乙=12×3×2m=3m甲运动的位移大小为x 甲=3×22m=3m相向运动,此时两者相距Δx=6m−3m−3m=0故B错误;C.从图像的斜率看,斜率大表示加速度大,故乙的加速度在4 s内一直比甲的加速度大,故C正确;D.4 s末,甲的位移为x 甲′=6×42m=12m乙的位移的为x 乙′=−12×3×2m+6×22m=3m两车原来相距6 m,故此时相距Δx′=x甲′−6m−x乙′=3m故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4s内质点先静止后做匀速直线运动B.质点在2s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2~4s内质点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D.0~4s内质点通过的位移为6m答案:DA.0~4s内质点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0~4s内质点的速度方向始终沿正方向,质点在2s末运动方向未发生改变,故B错误;C.v-t图像的斜率绝对值表示加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2~4s内质点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D.v-t图像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所以0~4s内质点通过的位移为x=12×(4+2)×2m=6m故D正确。

故选D。

3、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B.只受重力作用且竖直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不同物体所做的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规律是不同的D.质点做自由落体运动,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答案:DAB.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即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AB错误;C.不同物体所做的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规律是相同的,C错误;D.质点做自由落体运动,因为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D正确。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总结第二章是物理必修一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运动和力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力的作用方式,从而揭示世界的物理本质。

本文将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运动的本质和描述运动是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对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在第二章中,我们了解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运动的描述主要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四个方面。

1. 位置: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某一点相对于参考点的距离。

通常使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2. 位移: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置变化。

它是位置的矢量差,具有大小和方向。

位移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距离得到,而位移的方向则由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连线确定。

3. 速度: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它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情况。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可以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4.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它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情况。

通常使用加速度的平均值来表示,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平均值可以通过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得到。

二、力的概念和类别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是影响物体运动状态和形态变化的原因。

在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时,我们了解到力的概念和类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与其他物体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由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

2. 力的类别:力的类别主要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在物体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在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第4s 、第2s 至第4s ……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根本公式和推理1. 根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拟:如下图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总结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总结微山三中高一物理学案第一二章第一二章知识总结1.机械运动: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用来作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运动的描述可能就会,通常以为参考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3.坐标系:一般说来,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及,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4.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的点.(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和可以忽略.例1.北京时间12月11日15时22分,20xx年东亚运动会结束了男子110米栏决赛争夺,中国选手刘翔轻松地以13秒66的成绩获得第一,赢得了他复出之后的第三项赛事冠军,关于刘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刘翔在飞奔的110米中,可以看做质点B.教练为了分析刘翔的动作要领,可以将其看做质点C.无论研究什么问题,均不能把刘翔看做质点D.是否能将刘翔看做质点,决定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5.时间间隔和时刻意义在时间轴上的表示对应运动量通常说法(举例)6.位移和路程定义区别联系时刻一瞬间一个点位置、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第几秒初、第几秒时、第几秒末时间间隔一段时间一段间隔位移、位移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前(头)几秒内、后几秒内、第几秒内位移表示质点的位移是矢量,方位变化,它是质点由向由位(1)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移向的有向线置指位路程;段置(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路路程是质点路程是标量,没路程程的长度有方向例2、在下面叙述中,哪些指的是时间,哪些指的是时刻?A.学校每天7:30准时上课()B.每节课45min()C.数学考试9:40结束()D.周末文艺晚会18:40开始()微山三中高一物理学案第一二章E.第3秒()F.第5秒末()G..前2秒()例3.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某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位移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B.在某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C.在直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D.在曲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其路程7.速度和速率(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与所用的比值.平均速度是量,其方向与的方向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整合提升突破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见方法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方法较多,常有一题多种解法的情况。

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方法运用恰当能使解题步骤简化,起到事半规律特点基本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公式:(1)速度公式:v=v0+at(2)位移公式:x=v0t+12at2(3)速度—位移关系:v2-v20=2ax平均速度法v-=v t2=12(v+v0)巧用推论法Δx=x n+1-x n=aT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即x n+1-x n=aT2,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2.(1)条件性:适用条件必须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矢量性:基本公式和平均速度公式都是矢量式。

(3)可逆性:由于物体运动条件的不同,解题时可进行逆向转换。

3.掌握计算位移的三个关系式,并注意比较(1)根据位移公式计算:x=v0t+12at2。

(2)根据位移与速度关系式计算:v2-v20=2ax。

(3)根据平均速度公式计算:x=v0+v2t。

注意:公式v2-v20=2ax是由匀变速运动的两个基本关系式推导出来的,不含时间,故不涉及时间时应用很方便。

【例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及加速度。

解析解法一:基本公式法如图所示:由位移公式得,x1=v A T+12aT2x2=v A·2T+12a(2T)2-(v A T+12aT2) v C=v A+a·2T将x1=24 m,x2=64 m,T=4 s代入以上三式,解得a=2.5 m/s2,v A=1 m/s,v C=21 m/s。

解法二:用平均速度公式连续两段相等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x1T=244m/s=6 m/s,v-2=x2T=644m/s=16 m/s且v -1=v A +v B 2,v -2=v B +v C2,由于B 是A 、C 的中间时刻,则v B =v A +v C 2=v -1+v -22=6+162 m/s =11 m/s解得v A =1 m/s ,v C =21 m/s 其加速度为:a =v C -v A 2T =21-12×4m/s 2=2.5 m/s 2解法三:用逐差法由Δx =aT 2可得a =Δx T 2=64-2416 m/s 2=2.5 m/s 2 又x 1=v A T +12aT 2 v C =v A +a ·2T三式联立代入数据解得:v A =1 m/s ,v C =21 m/s 。

答案 1 m/s 21 m/s 2.5 m/s 2 突破二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在v 0=0、a =g 时的一个特例,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以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比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规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速度公式 v =v 0+at v =gt平均速度公式 v -=v 0+v2v -=v 2 位移公式 x =v 0t +12at 2 h =12gt 2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 2-v 20=2axv 2=2gh 推论 Δx =aT 2 Δx =gT 2【例2】 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 m 的窗子的上、下沿,(g 取10 m/s 2)问:(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解析 如图甲所示,将这5滴水的运动等效为一滴水的自由落体运动,并且将这一滴水运动的全过程分成时间相等的4段,设每段时间间隔为T ,则这一滴水在0时刻、T 末、2T 末、3T 末、4T 末所处的位置,分别对应图示第5滴水、第4滴水、第3滴水、第2滴水、第1滴水所处的位置,据此可作出解答。

设屋檐离地面高为x ,滴水的时间间隔为T 。

由x =12gt 2得第2滴水的位移x 2=12g (3T )2①第3滴水的位移x 3=12g (2T )2② 又因为x 2-x 3=1 m ③所以联立①②③,解得T =0.2 s 屋檐高x =12g (4T )2=12×10×(4×0.2)2 m =3.2 m 。

突破三 运动图象的理解和应用x -t 图象(如图1甲所示)和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的比较图1x -t 图象v -t 图象① 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变化率,即加速度② 表示物体静止 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 表示物体静止 表示物体静止④ 表示物体自x 0位置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表示物体以v 0的初速度向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物体此时刻相遇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物体此时刻的速度相同⑥ t 1时刻物体的位移为x 1t 1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 1⑦与④平行,表示速度与④相同与④平行,表示速度变化快慢与④相同,即加速度与④相同【例3】 如图2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

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 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 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图中描述正确的是( )图2解析 0~t 1时间内物体做正向匀速直线运动,A 错误;t 1~t 2时间内,物体静止,且此时离出发点有一定距离,B 、D 错误;t 2~t 3时间内,物体反向运动,且速度大小不变,即x -t 图象中,0-t 1和t 2~t 3两段时间内,图线斜率的绝对值相等,C 正确。

答案 C[技巧点拨] 由于图象更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解题时被广泛应用。

解此类题时要抓住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特征,并且深刻理解各线段所代表的实际运动情况。

另外在v -t 图象中,用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来求解物体的位移,是一种快捷简便的方法。

易错一 对匀减速刹车问题,盲目套用公式计算错误【例1】 一辆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40 m 处有需要紧急停车的危险信号,司机立即采取刹车措施。

已知该车在刹车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 2,则从刹车开始经过5 s 时汽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此时是否已经进入危险区域? 错解:37.5 m 未进入危险区域错因分析 已知汽车的初速度v 0=72 km/h =20 m/s ,加速度a =-5 m/s 2,误认为运动时间为t =5 s ,从而套用公式x =v 0t +12at 2,代入数据得x =(20×5-12×5×52) m =37.5 m<40 m ,进而判断汽车未进入危险区域。

正解:40 m 未进入危险区域正确解析 设汽车由刹车开始至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为t 0,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5 m/s 2,则由v =v 0+at 0得t 0=v -v 0a=4 s可见,该汽车刹车后经过4 s 就已停下,其后的时间内汽车是静止的。

由运动学公式知,刹车后经过5 s 汽车通过的距离为x =v 0t 0+12at 20=40 m即汽车此时恰好到达危险区域边缘,未进入危险区域。

误区警示 对实际中的运动问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像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反向运动的可能性,本题中汽车紧急刹车,速度减为零后即保持静止状态,并不存在反向运动。

经分析可知,汽车停止的时间是4 s ,题目讨论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停止时间,这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要特别引起重视,避免出错。

易错二 对两个先后下落的物体运动关系分析不清【例2】 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秒先后自由落下,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 ) A .两球的距离始终不变 B .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小 C .两球的速度差始终不变 D .两球的速度差越来越大 错解:A 或D错因分析 错选A 项的同学认为两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

运动状态相同,距离不变;实际上先下落的小球的速度始终大于后下落的小球的速度。

错选D 项的同学只考虑到先下落的小球的速度大于后下落的小球的速度,认为两球的速度差越来越大。

正解 C正确解析 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求解有多种方法,这其中包括灵活选取参考系法,比如选另一个也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做参考系,则两球的运动均为匀速直线运动,故两球的速度差Δv 不变,两球的距离Δx =Δv ·t 越来越大。

对于本题,若选用常规解法,则由h =12gt 2得h 甲=12gt 2,h 乙=12g (t -1)2,Δh =h 甲-h 1=12gt 2-12g (t -1)2=gt -12g ,故两球的距离在下落过程中越来越大,A 、B 均错;由v =gt 得v 甲=gt ,v 乙=g (t -1),则Δv =v 甲-v 乙=gt -g (t -1)=g ,故两球的速度差始终不变,C 对,D 错。

易错三 将打点纸带上的记时点与计数点相混淆【例3】 如图3中给出了某次实验所打的纸带,从0点开始,每间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x 1=1.40 cm ,x 2=1.90 cm ,x 3=2.38 cm ,x 4=2.88 cm ,x 5=3.39 cm ,x 6=3.87 cm 。

(电源频率为50 Hz)图3计时器打1、2、3、4、5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 1=________ cm/s ,v 2=________ cm/s ,v 3=________ cm/s ,v 4=________ cm/s ,v 5=________ cm/s 。

错解:将T =0.02 s 代入而致错,也有错取T =0.08 s 的。

错因分析:忽视了题目所说每间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时间间隔应为0.02 s ×5=0.10 s 。

正确解析: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为T =0.1 s ,应用v n =x n +x n +12T ,求计数点1、2、3、4、5对应的速度分别为:v 1=16.50 cm/s ,v 2=21.40 m/s ,v 3=26.30 cm/s ,v 4=31.35 cm/s ,v 5=36.30 cm/s 。

误区警示 打点计时器打下的原始记时点与计数点不同,通常每几个记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则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Δt =0.02N s ,而不是0.02 s 。

取T =0.08 s ,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从A 点起每间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含义,这里应有5个时间间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