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师心理健康教学教育本科02108实验心理学记录材料
广东华师心理健康教育本科-02108实验心理学笔记yangjf(DOC)
教材为《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2013.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3736页26元笔记类型:由于找不到考试大纲,网上笔记好像与教材不对称,所以自已归纳知识点分数比例:未知题型:未知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一般问题1.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广义理解的实验心理学,其对象是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实验的”心理学。
最早由冯特在《感官知觉理论贡献》中提出。
狭义理解的实验心理学,称作“心理实验学”更为贴切,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进行心理实验,即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等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2.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其发展经过构造学派、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三个阶段。
第二节、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问题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等量、感觉距离、感觉比率、刺激顺序、刺激量的评定。
心理物理学在刺激与反应方面的研究方法有:(1)感觉能力的研究方法,如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信号检测论方法、适应性方法等。
(2)反应倾向的研究方法,如如差别阈限法、感受等距法、感觉比例法、数量估计法、评价量表法、对偶比较法等。
(3)时间强制选择方法(4)单一间隔法。
(5)适应性方法。
(6)时间上不确定性和没有规定观察间隔的方法。
P8学习心理物理学的意义:(1)心理物理学方法是在实验室研究心理问题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对心理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2)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不能仅仅满足定性的研究,定量的分析已是发展心理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3)学习并掌握心理物理学方法是学习心理学的需要,是研究发展心理学的需要。
第二节、心理实验及其类型什么是心理实验?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实验和观察的区别?(1)实验与观察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仪器进行测定,实验是充分地控制条件,有计划地操纵各个条件,使其发生变化,并观察、测定这种现象的变化。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刺激强度对反应时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记忆任务对记忆效果的差异。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人类感知、认知和反应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二、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X名年龄在X岁至X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X名,女性X名。
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和药物依赖史。
(二)实验材料1、刺激强度实验:使用了一个自制的刺激强度调节器,能够产生不同强度的光刺激。
2、记忆任务实验:准备了两组不同类型的记忆材料,一组是图像材料,另一组是文字材料。
(三)实验设计1、刺激强度实验:采用了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刺激强度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呈现X次刺激,被试需要在每次刺激出现后尽快按下反应按钮,记录反应时。
2、记忆任务实验:采用了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因素一为记忆材料类型(图像、文字),因素二为记忆时间(短、长)。
被试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忆给定的材料,然后进行回忆测试,记录回忆的准确率。
(四)实验程序1、刺激强度实验(1)被试坐在安静的实验室内,眼睛注视屏幕中央。
(2)实验开始后,不同强度的光刺激随机呈现,被试在刺激出现后尽快按下按钮。
(3)实验过程中,记录每次反应的时间。
2、记忆任务实验(1)被试首先接受关于实验任务的说明和培训。
(2)根据实验设计,呈现不同类型和时间的记忆材料。
(3)记忆时间结束后,进行回忆测试,被试需要尽可能准确地回忆出所记忆的内容。
三、实验结果(一)刺激强度实验1、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逐渐缩短。
低强度刺激下的平均反应时为X毫秒,中强度刺激下为X毫秒,高强度刺激下为X毫秒。
2、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刺激强度的主效应显著(F =X,p < 005)。
(二)记忆任务实验1、图像材料的记忆准确率普遍高于文字材料。
短时间记忆条件下,图像材料的准确率为X%,文字材料为X%;长时间记忆条件下,图像材料的准确率为X%,文字材料为X%。
实验心理学实验资料报告材料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编制教师小平专业:应用心理学班级:2006 级 2 班学号::吴立涛2008—2009学年第1学期教育科学院实验名称:简单反应时实验日期: 2008年 12 月 9 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测定个体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比较反应时的个别差异。
学习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1、检查反应器和刺激呈现器是否完好,并接通电源。
2、打开仪器,并预热三分钟。
分别进行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的视觉试验以及听觉的简单反应时实验。
3、正式开始测验:在呈现刺激时被时按下对应的按钮,并记录下错误的次数和反应放入时间,。
每个被试重复进行20次测试。
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在试验中存在个人的反应时差异,有的人三项反应时时间普遍较短,错误次数也相对较少,而有的人只是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或辨别反应时实验中的其中部分反应较快,说明在试验中被试还要受准确性与反应快慢权衡的影响。
实验讨论:在试验中,额外变量的控制也值得考虑。
例如将手指放在按钮上与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刺激呈现光线的强弱差异都有可能对被试的反应快慢与正确性产生影响。
附录: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实验名称:棒触迷宫实验日期: 2008年 11 月日实验地点:心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学习棒触迷宫的方法。
并会使用棒触迷宫实验仪器。
2、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
3、棒触迷宫用于研究运动学习及进程,动作技能的迁移,也可以比较动作技能形成的速度和所犯的错误次数和个体差异。
实验方法:(1)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开启技数器,清零。
(2)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会用小棒走迷宫,中间不要停顿,积极运用知觉、记忆、思维。
(3)被试自觉的闭上双眼,手拿小棒。
主试引导被试拿着的小棒放在迷宫起点。
然后发口令“预备,走”。
当被试听见“走”,从起点开始在迷宫中移动小棒直至终点为止。
(4)每做完一次后,在第二次开始以前先把被试拿着的小棒放在迷宫起点处。
实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丨含课件
04
究成果展示
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心理学团队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 成果。例如,他们揭示了视觉搜索中注意分配的认知神经机制,提出了基于特征整合的视觉 工作记忆模型,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语言认知方面,该团队研究了汉语语言理解的神经机制,发现了汉语阅读中词汇通达和句 法加工的脑机制,为揭示人类语言理解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评估教学效果
通过心理实验来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传统讲授与互动教 学的比较,从而优化教学方式。
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
研究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为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定制化的教育 方案。
企业领域应用案例分析
1 2
消费者行为研究
通过实验心理学方法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了解产品设计、包装、广告等因素如何影响购 买意愿。
实验心理学华东师范 大学丨含课件
目录
• 实验心理学概述 • 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课程设置 • 实验心理学基础知识 • 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
展示 • 实验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实验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01
实验心理学概述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控制条件来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 学。
02
在社会认知方面,该团队研究了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形成机 制及干预策略,揭示了刻板印象威胁对个体表现的负面影 响及其心理机制,为减少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公正提供 了科学依据。
03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团队还关注网络环境下的 社会心理现象,研究了网络群体行为、网络舆情传播等问 题,为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1)你研究的问题;(2)自变量;(3)因变量;(4)变量控制;(5)实验材料的处理;(6)实验过程;(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
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实验心理学》课程实验指导书.doc
《实验心理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目的:1、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2、学习使用触棒迷津。
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步骤:1、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连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计时计数器单元的计时计数键。
2、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
被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次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
请你一遍一遍地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最多不超过10遍)。
注意:(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2)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
”主试除非发现跨越一个象限的迂回,否则不予以提示。
主试发出“开始”指令,同时按下操作箱内左侧下方“启动”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3、每遍结束后,主试记录此次数据(时间、错误次数)。
4、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结果:1、列表整理每遍的练习结果。
2、根据结果画出错误曲线和时间曲线。
讨论: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2、本实验用什么作因变量的指标?它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目的: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器材: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步骤:1、准备工作: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
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
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扭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正式实验:(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
心理实验被试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心理实验: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二、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以及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认知能力的变化。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15名,女生15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情绪诱导图片、认知能力测试题(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被试进行基本资料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2)将30名被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分别对应三种情绪状态: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
(3)分别对三组被试进行情绪诱导,积极情绪组观看愉快场景的图片,消极情绪组观看悲伤场景的图片,中性情绪组观看自然风景的图片。
(4)情绪诱导后,对三组被试进行认知能力测试,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
(5)记录三组被试在认知能力测试中的表现,并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积极情绪组在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能力测试中表现优于消极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
2. 消极情绪组在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能力测试中表现最差。
3. 中性情绪组在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能力测试中表现居中。
五、实验分析1. 情绪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对认知能力有显著影响。
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而消极情绪则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
2. 情绪诱导的作用:通过情绪诱导,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体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其认知能力。
3. 实验局限性:本实验仅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此外,实验过程中情绪诱导的时间较短,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情绪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情绪对认知能力有显著影响。
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而消极情绪则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注重调节情绪,以提升认知能力。
七、实验建议1.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保持积极情绪,以提高学习效果。
华东师大心理测量和量表操作笔记
提供者:s9076心理测量和量表操作大概的介绍。
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数量的。
――桑代克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是可以测量的。
――麦克尔心理用间接测量。
测量行为,来推测心理。
心理测量的结果不绝对。
I.心理测量的发展史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思想与实践1905 法国――科学心理测量.孔子――心理测量的思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刘劭《人物志》,“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翻译后,名为《人类能力之研究》韩非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到现在,用于测注意力民间,周岁试儿到现在,婴幼儿的动作测量古代的问答法到现在,临床谈话法,问卷法庄子:九征到现在,情景法博弈(棋)、九连环、七巧板――古代测智力水平的器具八阵图。
二.心理测量早期探索及尝试英国高尔顿最早想通过测量人的证明他的“遗传论”。
美国卞特尔心理学只有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之上,才会有自然科学的准确度。
德国冯特心理测量的思想。
三.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与发展1905 法国比纳(Binet)1895创办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心理测量的原理:把结果与他人比较,以求概括。
1905:比纳-西蒙量表(的标志)-标志着科学心理测量的诞生。
30题,从易到难。
1908、1911两次修订,制订了“智龄”之后,有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修订,1916)[现在的所谓“比纳量表]引入了斯腾(德国)的心理商数概念,变化为:智龄IQ=_____ *100使不同年龄层次间儿童的智力水平比较成为可能。
也叫比率智商实龄后来量表的特点I.操作性量表(比纳的量表是语言性量表)II.团体测验(比纳的量表是个别的测验)III.教育测验(学习测验,eg桑代克,斯坦福成就测验)IV.人格的测验V.特殊能力测验(eg音乐,绘画能力etc)四.心理测验在中国的发展1916 樊炳清介绍比纳的量表1920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南大),廖世承、陈鹤琴开设心理测量课。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笔记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冯特可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实验心理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以及器材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技术与仪器。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性质一、实验心理学的含义采用实验控制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研究心理学的一种方法学。
实验法或实验: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不同于观察法。
实验是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变化以及控制的观察。
1实验的优点:a主要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额外变量。
b另一个优点是经济。
2实验的三大特点a随意性b可重复性、或可验证性c系统化的控制3做实验的理由:4实验的种类(第二节详谈)5实验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见书中的图)二、变量(实验的重要元素,以后无论讲解实验,还是我们自己设计实验都是要分析实验的基本变量)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是我们可以变化、操纵和测量的条件、现象和特性。
包括质的变量和量的变量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1定义: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或行为的变化。
例如,光的明度,声音的响度、房间的温度、动物的饮食量,比如研究反应时,想了解声音的强弱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则声音的强弱就成了自变量2种类:作业自变量:环境自变量:被试自变量:相关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变量(二)因变量1定义: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时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一个标准是稳定性。
敏感性: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地板效应:floor effec2种类作为因变量的反应指标: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机率5)反应的强度口语记录(三)额外变量(许多书称为无关变量,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1定义:1)除了自变量之外,能够影响实验结果,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2)与所研究的条件和行为无关,但又影响反应变量(行为或实验结果)(例如,要研究男女生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业成绩的差异自变量:性别因变量:学业成绩额外变量:使两组在年龄、年级、智力水平、原有基础、任课教师其它变量:如身高、体重、衣着、发型等则无需考虑)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2控制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实验心理研究报告内容
实验心理研究报告内容1. 引言实验心理学是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领域。
本研究旨在探究特定条件下不同实验组的表现差异,以进一步了解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本报告将介绍实验设计、方法、结果和讨论,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启示。
2. 研究设计2.1 受试者本实验共招募了60名大学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
其中30人为男性,30人为女性。
受试者年龄范围在18至25岁之间,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
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是实验组A和实验组B。
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个电脑程序,用于呈现视觉刺激,以及一个问卷,用于收集受试者的主观反应。
电脑程序由实验者编写,内容为一系列数字和图像的呈现。
2.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两组不同的条件进行比较。
实验组A将接受一种新型认知训练课程,该课程旨在提高认知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实验组B将进行常规认知训练,仅包含一般常见的认知练习。
在实验开始前,受试者将被要求填写一份基本信息调查表,以了解他们的个人特征。
随后,实验者将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并给予受试者足够的时间来提出问题和解答。
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将根据实验组分配接受相应的认知训练。
训练的时长为每日30分钟,连续进行14天。
3. 实验方法3.1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详细说明实验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2.受试者填写基本信息调查表。
3.实验组A接受新型认知训练,实验组B接受常规认知训练。
4.训练期间,受试者将根据指定时间每天坚持进行认知训练。
5.在训练结束后的第15天,受试者将填写一份问卷,用于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将对受试者的问卷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将使用t检验检查实验组A和实验组B之间的差异,并计算P值以确定差异是否显著。
4. 实验结果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实验组A在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上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与实验组B相比,差异是显著的(P < 0.05)。
华中师大《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备考资料(五)
第五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下表是用恒定刺激法测两点阈的结果。
根据这个实验,说明实验程序,并用平均Z分数法计算绝对阈限。
(附:9mm的平均Z值为-;11mm的平均Z值为+)2.分别以2000Hz和2500Hz的纯音为噪音和刺激,以、和三种先定概率,说明信号检测论有无法的实验过程。
答案:1.答:在手掌的两点阈测量中,首先选定两点之间间隔大小的最大和最小刺激12mm和8mm,然后按照距离1mm的大小确定其余刺激为9mm、10mm、11mm。
最大强度的刺激12mm,被感觉到的概率在95%左右,最小强度的刺激8mm,被感觉到的概率在5%左右。
这5个刺激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每个刺激随机呈现200次,每一次刺激呈现后,要求被试报告是“两点”还是“一点”。
记录下被试每个刺激下报告为“两点”的次数。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相距10mm的两点有58次判断为“两点”。
Z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所表示的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偏离。
所以9对应的平均Z分数为,即9在平均数以下个标准差处,11对应的平均Z分数为,即11在平均数以上个标准差处。
应次从9到11之间的距离为+个标准差,即个标准差处。
所以11-9=,那么SD=。
因为平均数位于9以上个标准差处,所以平均数M=9+×=。
这就是所求的绝对阈限。
2.答:信号出现的概率为,则噪音出现的概率为。
随机呈现刺激,信号2500Hz或噪音2000Hz,每次呈现之后要求被试回答刚才出现的是信号还是噪音。
统计被试呈现信号时,判断为信号的次数,呈现噪音时判断为信号的次数。
分别计算击中率和虚报率,再查PZO转换表,可以利用公式计算感受性和反应偏向。
再进行实验,分别设置信号出现的概率为和,则噪音出现的概率分别为和。
实验程序同上。
第六章注意实验范式介绍:反向择物 (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
华东师大实验心理学高分实验报告瞬时记忆容量不同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分析摘要本实验以14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大二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部分报告法测量瞬时记忆容量,分析三种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容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本实验结果显示:(1)三种报告法的保存量均无显著性别差异。
(2)延时部分报告法中,延时时间越长,被试的瞬时记忆保存量越小;(3)三种报告方法得到的瞬时记忆保存量无显著差异;(4)视觉或听觉的提示方式对保存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完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瞬时记忆容量1 引言记忆是人类高级心理功能。
1968年,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储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做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存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其中,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又称为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感觉记忆的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是保持时间只有0.5-3秒。
相对短时记忆而言,感觉登记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
其重要作用在于把环境刺激保持一定时间,以便进行更精细加工。
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主要有再现法和再认法。
在做记忆实验时,要求被试在识记材料以后凭记忆说出或写出他识记过的全部资料,再根据他回忆对的数量确定他的保存量,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再现法。
再现法是早期瞬时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再现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
全部报告法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尽量将识记的全部项目再现出来。
但此方法不能用于研究刺激呈现在几十毫秒的情况。
而部分报告法的特点是要求被试在识记完材料后,将指定的部分项目再现出来,再根据这一部分的结果估算出保存的总量。
它避免了由于呈现时间短暂、回忆材料过多及其它干扰和遗忘因素对瞬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
斯柏林(Sperling 1960)采用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时报告法对瞬时记忆的保持量进行了研究。
华师大《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心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主要有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
2、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其程序下的定义称之为操作定义。
3、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主要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4、色光的混合遵循三条规律,即补色律、居间律和代替律。
5、信号检测论的二个独立指标是_敏感性指标和反应偏向6、情绪的生理指标包括:__皮肤电反应_,循环系统指标,__呼吸__,语图分析法,__脑电波__,_生化指标__和指标的综合使用。
7、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__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_。
8、实验心理学上把反应时间的研究划分为两个时期或两个阶段。
第一时期称减数法时期,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
第二时期称加因素法时期,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9、视错觉包括:_线条错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_和自然错觉。
10、回忆法是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它可分为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三种主要形式。
11、匹配法是使__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2.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3、在心理实验中,主试为交待任务而向被试所讲的话称为指导语。
14、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
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
15、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击中、虚报、漏报, 和正确拒斥。
16、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一般可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二种。
17、光具有波长、纯度和振幅三维特征,与此对应的有三维心理特征:波长对应色调,纯度对应饱和度,振幅对应明度。
实验心理学教案
实验心理学教案教案标题:实验心理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内容和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 引发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例如通过提出一个有趣的心理问题或实验案例。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解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变量操作和数据收集。
- 介绍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如随机分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等。
- 解释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
3. 实践活动(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心理问题,并设计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中的变量操作和控制。
- 学生根据设计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 学生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4. 分享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设计和结果。
- 全班讨论每个实验的优点、局限性和改进之处。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心理学的伦理问题,如人体试验的道德问题。
5.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对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实验心理学在解答心理问题和推动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价,并给予建议和指导。
-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实验心理学,并探索更多心理问题。
教学资源:1. 实验心理学教材或课件。
2. 实验心理学案例和实验设计示例。
3. 实验材料和数据记录表格。
4. 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如SPSS)。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表格。
2. 学生的实验展示和讨论参与情况。
3. 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书面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实验心理学研究,例如在校内进行问卷调查或实验。
2.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心理学相关的科研项目或竞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为《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2013.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3736页26元笔记类型:由于找不到考试大纲,网上笔记好像与教材不对称,所以自已归纳知识点分数比例:未知题型:未知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一般问题1.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广义理解的实验心理学,其对象是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即“实验的”心理学。
最早由冯特在《感官知觉理论贡献》中提出。
狭义理解的实验心理学,称作“心理实验学”更为贴切,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进行心理实验,即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等及与此有关的问题。
2.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其发展经过构造学派、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三个阶段。
第二节、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的问题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等量、感觉距离、感觉比率、刺激顺序、刺激量的评定。
心理物理学在刺激与反应方面的研究方法有:(1)感觉能力的研究方法,如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信号检测论方法、适应性方法等。
(2)反应倾向的研究方法,如如差别阈限法、感受等距法、感觉比例法、数量估计法、评价量表法、对偶比较法等。
(3)时间强制选择方法(4)单一间隔法。
(5)适应性方法。
(6)时间上不确定性和没有规定观察间隔的方法。
P8学习心理物理学的意义:(1)心理物理学方法是在实验室研究心理问题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对心理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2)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不能仅仅满足定性的研究,定量的分析已是发展心理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3)学习并掌握心理物理学方法是学习心理学的需要,是研究发展心理学的需要。
第二节、心理实验及其类型什么是心理实验?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实验和观察的区别?(1)实验与观察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仪器进行测定,实验是充分地控制条件,有计划地操纵各个条件,使其发生变化,并观察、测定这种现象的变化。
(2)与此相反,对自然状态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则不是实验而是观察。
(3)可以说实验是能动的实验性观察,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的观察,而观察是被动的自然的观察。
心理实验分为两种类型:(1)因素型实验。
主要探索研究的行为(心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函数型实验。
研究各种条件怎样影响行为(心理现象)的“怎样型”实验,即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一章心理实验的设计第一节、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1、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确立进行一项心理实验研究,要提出研究的问题和确立假设。
假设有两个特性:(1)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假设性。
(2)具有推测的性质。
2、被试的选定。
3、实验的控制。
包括(1)刺激变量的控制(2)反应的控制(3)反应的观察、测定与记录4、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综合。
实验报告的写法归纳: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
第二节、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1、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变量,它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
控制变量:心理实验中,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而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因素,被称之为控制变量。
2、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用S表示,种类有:(1)课题方面的自变量(2)环境变量(3)被试变量(4)暂时的被试变量。
自变量的控制:(1)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
(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检查点或实验处理(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4)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
3、因变量及其控制因变量用R表示,常称为反应变量。
反应变量的控制:(1)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
(3)反应指标的平衡第三节、心理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及其控制1、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参变量、额外变量,除自变量之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效果,而实验中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1)用指导语控制。
(2)主试者对待被试者的态度应予规范化。
(3)双盲实验法。
(4)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
(5)实验组、控制组法。
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1)操作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的消除,无关变量的保持恒定。
(2)设计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无关变量效果的抵消,随机化法和配对法。
(3)统计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纳入,统计控制。
第四节、实验设计类型及方案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心理实验的大体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并提出假设。
(2)拟定验证实验的方法并进行研究。
(3)整理分析资料并解释实验结果。
评价实验设计的标准:(1)能够恰当地解决所欲解决的问题。
(2)恰当地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3)使实验结果有很高的可靠性(又称效度)。
2、实验设计的各种类型实验设计类型有:(1)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又称组间设计。
(2)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3)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
(4)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5)前实验设计、相关设计、准实验设计及真正的实验设计。
3、基本的实验设计有:(1)完全随机化设计。
(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组,使各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保持各方面相等,并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的设计)(2)随机区组设计。
(3)多因素实验设计。
第五节、实验研究的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指一项实验所能揭示的事物本质规律的有效程度。
1、内在效度与统计结论效度内在效度: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系统误差大小。
统计结论效度: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的程度。
2、外在效度与构想效度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提高外在效度的方法:(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
(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构想效度: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一致性程度。
第二章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第一节、阈限及其性质1、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分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RL):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DL):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3、韦伯定律“凡比较事物时,我们并非认识两物之间的真正差异,所感觉出来的只是两物之大小比例”,即差别阈限的大小与标准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I/I=K第二节、极限法极限法是一种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又叫最小变化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
优点:能够清楚地表现出“阈限”这个概念。
第三节、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法又称均等法,或调整法。
典型形式:让被试去调整一个比较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所给予的标准刺激相等,如此反复实验。
绝对阈限测定:RL=ΣX/N差别阈限的测定:DL=Σ(X-St)/N第四节、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又称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
特点:只用经常被感觉到或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过渡地带的5~7个刺激,而且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第五节、心理物理实验中的常误及系列效应1、常误在心理物理实验中,由于各种实验条件的影响,常常会造成实验结果中经常指向同一方向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也常称之为常误(CE-Constant error).常误可以用“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相差的距离和方向表示:CE=PSE - St常误种类:(1)习惯误差及期望误差,这是极限法所产生的特有误差。
(2)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凡实验进行多次就有可能产生这类误差。
(3)空间误差,因刺激的空间方位不同而产生。
(4)动作误差,因动作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平均误差法实验中经常发生。
(5)时间误差(又称时序效应)。
2、系列效应系列效应是根据一个刺激在量上与整个系列的关系,对它产生过高或过低估计的倾向。
即当一系列刺激连续出现时,对最后一个刺激所作的判断,会受到整个系列的影响。
第三章适应性方法第一节、阶梯法阶梯法又称上下法,或极限法的变式。
1、阶梯法特点:(1)刺激强度的增加或减少要根据被试的反应,依一定的规则来确定。
(2)刺激强度的增加或减少要连续进行。
(3)刺激变化的幅度,即梯度大小前后相同。
(4)对于阈限的估计,不同的阶梯法有不同的估计方法。
2、简单阶梯法3、变形阶梯法第二节、系列试验的参数评定法1、参数评定法主要特点:实验次数不固定,刺激阶梯大小可以变化,都由实验进程决定。
2、公式计算:(1)要求事先规定本实验所追踪的正反应概率,又称靶概率(P)。
(2)刺激引起的正反应数目变化范围[Nb(c)]。
(3)系列实验的偏离界(W).公式:Nb(c) =µ±W(µ=np, P为靶概率,一般取0.75或0.5)3、刺激变化规则:(1)试验次数事先不能规定,如果某一刺激正反应次数始终在µ±W区间内,试验就要进行下去,刺激始终不变。
(2)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某一刺激正反应的次数范围也随之变化。
(只要某一刺激所引起正反应的数目第一次达到或超过µ+W,即认为刺激超过上限,刺激就要减小。
同理,达到或低于µ-W,即认为刺激低于下限,刺激值就增大)4、改变刺激梯级大小的规则(略)5、实验何时停止:一般试验达到某个预定小的刺激梯级时,便可停止。
(这个小的刺激梯级是研究者事先规定的)6、阈限的确定:实验终止所要求的刺激值,即可确定为阈限值。
(十分方便,不需要统计或计算)第四章信号检测论方法第一节、信号检测论的一般问题1、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1)统计学原理。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要求有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
(2)最优决策原则正确判断原则。
2、人类在判断信号的标准时,受三个因素影响:(1)信号和噪音之先验概率的大小;(2)判定结果的奖惩(价值)多少;(3)被试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因素。
3、名词解释先验概率:指在实验前即可得知的信号或噪音在所有事件中的比率。
系列跟随效应:指被试者的某次反应受其前面若干次反应和的(或刺激)影响。
第二节、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1、辨别力指数d'是衡量被试辨别力大小的一个参数。
d'值小说明被试感受性差,值大说明被试感受性好。
公式:d'=Msn-Mn/σn (Mn是噪音分布平均数,Msn是信号加噪音分布的平均数)直接方式可用 d' = Zsn - Zn2、判断标准β测量被试的反应标准,一种方法是用噪音分布和信号分布于截点处的纵坐标比值来表示,写作β=Os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