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合集下载

戏曲的知识

戏曲的知识

戏曲的知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1. 分类:戏曲大致可以分为京剧、豫剧、越剧、粤剧、昆曲等多个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起源:戏曲起源于民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经过演化、发展,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表演形式:戏曲是综合艺术,包含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器乐、戏服等元素。

演员以唱念做打的方式表演剧情,通过特殊的音乐和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

4. 传承与发展:戏曲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和流派。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戏曲,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了对戏曲的扶持和保护力度。

5. 著名剧目:戏曲有许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桃花扇》等。

这些剧目在戏曲演出中被广泛传唱和演绎。

6.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戏曲在表演方式、唱腔和曲调上都有各自的特色。

如京剧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而越剧则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

总之,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元素,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文化。

中国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剧的起源

对应的问题:
戏剧成熟的条件、原因; 元杂剧体制形成的原因; 元杂剧与南戏之间的关系(同气连枝), 优劣评价标准和依据(元杂剧体制更适合于 简单剧情,适合舞台表演;元杂剧参与作家 的素质较可联想到《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出现。
傀儡戏的价值
即木偶戏。汉唐阶段发展不如滑稽戏,但宋朝期 间发展迅速(方便,成本低,适合民间消费) 《梦粱录》卷二十:“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 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 讲史,或作杂剧,……” 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反而比杂剧先行一步。提前 成熟,反过来成为演员们学习模仿的榜样。 (傀儡戏中“肉傀儡”,即真人模仿傀儡。) 印证了叙事文学的兴起与戏剧成熟之间的必然联 系。
3
2
1
·
——
——“ ——
·
汉唐 (一)汉代百戏
(二)魏晋优戏
(三)唐代鼓舞戏、参军戏
(一)汉代百戏 由简单的装扮人物,进而发展到表演故事。汉武帝时,曾从民间征集 一批杂戏到首都进行汇演。杂技、杂耍,如同后世的魔术、摔交、 举重、武术格斗、气功表演、舞龙舞狮。 当时称做“角抵”(本义指动物顶角斗架,后来指摔交、格斗等对抗 性很强的斗力或竞技表演——罗马角斗场),后来又叫“百戏”, 即种类及其杂多的演艺。 “百戏”中部分内容采用代言体以演述故事。如《西京杂记》记载当 时东海人黄公的故事被演为《东海黄公》,情节简单,而且没有 台词。 (二)魏晋优戏 宫廷俳优表演发展。三国时有《许胡相争》和《辽东妖妇》。 魏明帝直至隋炀帝,极力追攀汉武帝在长安汇演百戏的规模。 (三)唐代鼓舞戏、参军戏 流行由鼓舞结合角抵打斗的情节小戏。《兰陵王入阵曲》;《踏谣 娘》;角色——一个嘲弄,一个被嘲,与滑稽戏一脉相承。
滑稽戏为民间娱乐服务——民间消费需要提高为必要条件, 瓦舍、勾栏 杂剧中心北宋时只在北方都市,南宋时大都、汴梁都是杂 剧中心。杂剧兴盛与城市繁荣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故事:宋代一些话本故事成为表演内容。 滑稽:风格;结构形式(角色、模式中体现) 唱念通遍:以曲唱戏,把曲唱、道白与表演故事进行全面 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戏曲

中国古代文化---戏曲
日月灯,云霞帐, 风雷鼓板,天地间 一场大戏; 汤武净,文武生, 桓文丑末,古今人 俱是角色。
戏 曲
戏 曲
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 上也称戏剧。中国戏曲是包 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 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 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 艺术。
戏曲起源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二)唐代——戏曲的形成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大花脸:也叫正净、大面。扮演地位较高,举 止稳重的人物,多为朝廷重臣,造型上以气度 恢宏取胜。表演上重唱功,要求雄浑、凝重。 二花脸:又称副净、架子花脸、二面。大都扮 演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以做功为主,重身段 工架,一些勾白脸的奸臣,也属二花脸范围。 武二花:也叫摔打花脸、武净。以跌扑摔打为 主,不重唱、念。 油花脸:俗称毛净。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型扎 扮(叫做扎扮),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 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 等特技。如有名的鬼魂形象钟馗。

文丑:包括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各 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俗称开口跳。扮演机警幽默、武 艺高超的人物,念白口齿伶俐,吐字清 晰真切,语调清脆,动作轻巧敏捷,矫 健有力,擅长翻跳扑跌等武功。
请欣赏
《折子戏》
艺术特色
综合性 虚拟性
程序性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 事也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 形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 台
角色行当
生,旦 净,丑

老生: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 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 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动作造型庄重、 端方。 小生:与老生相对应,扮演青年男性,不戴 胡须。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表演要 求功架优美、稳重、沉着矫健,勇猛炽烈。 舞蹈身段要求漂、帅、脆,干净利索。武生 也兼演部分武净戏。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

中国各大戏曲的知识意义: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内容(简介):一、国粹——京剧(一)京剧的起源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

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

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

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在艺术方面,元杂剧形式新颖独特,在结构情节、人物塑造、戏剧语言等方面 显示了很高的造诣,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是元杂剧创作的主流,但也不乏积极浪漫主义的描写。不少优秀的 杂剧作品在描写了人民苦难的同时,还表现人民的反抗斗争,并往往让他们获得 胜利;而对那些气焰嚣张的权豪势要、奸佞之徒,则给予应有的惩罚,让他们以 失败而告终,从而表达人们的理想。 2、在结构方面,优秀的杂剧作家多能从“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出发,精心地 设置关目,使戏剧矛盾集中,主线突出,情节紧凑而富于变化,因而许多杂剧作 品都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元杂剧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这是它艺术成熟的一 个重要标志。关汉卿、王实甫、康进之、纪君祥等优秀作家,都能遵循人物性格 发展的必然性去安排情节,然后又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运用丰富多样的艺 术手段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京剧 (戏曲剧种中国国粹艺术)
京剧是一个中国时期出现了京剧。
京剧脸谱




分类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 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 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画方法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 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 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 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 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有的 描写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和追求婚姻自主的 斗争,如被誉为“四大爱情剧”的《西厢 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 女离魂》以及神话剧《张生煮海》、《柳 毅传书》等,都有着共同的反封建主题, 表现了妇女的愿望和追求。有的揭露男子 背义负心,反映妇女不幸遭遇,如《潇湘 夜雨》和《秋胡戏妻》。有的反映妓女的 悲惨命运和生活斗争,如《救风尘》、 《金线池》等。 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如《吴天塔》、 《东窗事犯》、《赵氏孤儿》等,或寄寓 民族感情,或歌颂正义。不少公案剧揭露 了官场腐败,赞扬了某些清官。这类作品 寄寓理想,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戏剧知识

中国戏剧知识

中国戏剧知识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

本文将介绍中国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几种代表性的戏剧形式进行概述。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最早的戏剧形式是神话剧,表演者通过扮演神明和传递神话故事,来祈求丰收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古代,宫廷戏曲是最受尊崇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在宫廷中演出,供皇帝和贵族观赏。

元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融合了汉族、回族和蒙古族的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京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近代以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新的表演形式逐渐兴起,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戏剧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表演技巧和形式美。

戏剧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声音和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剧的脸谱和唱腔、豫剧的快板和曲调,都是中国戏剧形式中独具特色的元素。

此外,中国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通过精心布置的舞台和华丽的服饰,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中国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意义。

传统戏剧作品往往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为题材,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教育观众。

故事情节通常以善恶对立和正邪斗争为主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中国戏剧中有许多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唱腔、动作和化妆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曲调和快板演唱而闻名。

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评话和唱词为主要表演方式,通常讲述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

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 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 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 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 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 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 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
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 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 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 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 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 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 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 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 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马致远
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记》 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 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 《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 《赵氏孤儿》


关汉卿《救风尘》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李逵负荆》 郑廷玉《看钱奴》 施惠《幽闺记》 康海《中山狼》 高濂《玉簪记》 吴炳《绿牡丹》 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琵琶记》高明 《精忠旗》冯梦龙 《娇红记》孟称舜 《清忠谱》李玉 《长生殿》洪昇 《桃花扇》孔尚任 《雷峰塔》方成培

中国戏剧的简短介绍

中国戏剧的简短介绍

中国戏剧的简短介绍
中国戏剧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戏曲,它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戏曲有多个流派,包括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每种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特色和剧目题材。

京剧是最为著名的一种流派,它以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通过脸谱和动作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

中国戏曲注重舞台表演,演员们需要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唱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戏曲的表演要求演员有高度的身体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除了戏曲,中国还有话剧和舞剧等现代戏剧形式。

话剧受西方戏剧的影响,注重对话和舞台剧情的展现。

舞剧则更加注重舞蹈和身体表达,通过舞蹈动作和编排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中国戏剧的剧目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学、传说、神话等各个领域。

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游记》、《雷雨》等被广泛演出和传承。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魅力。

总之,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材。

它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情感。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xx戏剧的起源和发生xx一、何为戏剧和戏曲?“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xx传奇、xx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xx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

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

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

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

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

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

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

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

《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

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

对中国戏剧戏曲的认识和了解

对中国戏剧戏曲的认识和了解

中国戏剧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中国戏剧戏曲的认识和了解:
悠久的历史:中国戏剧戏曲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考证,中国戏剧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而京剧、昆曲等剧种则形成于18世纪中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戏剧戏曲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通过歌舞、念白、化妆、服装、道具等手段来展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在戏剧戏曲中,演员的表演技艺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使得戏剧戏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丰富的剧种和剧目:中国戏剧戏曲有数百种不同的剧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京剧、昆曲、川剧、越剧、豫剧、汉剧等。

这些剧种各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和特点,但都强调演员的表演技艺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同时,中国戏剧戏曲还有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如《长恨歌》、《牡丹亭》、《玉堂春》等,这些剧目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活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戏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戏剧戏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戏剧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保护和推广戏剧戏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之,中国戏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应该珍视这一文化遗产,并通过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戏剧的服装和化妆都非常考 究,能够凸显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特点,增强舞台效果。
音乐与舞蹈元素
音乐伴奏
古代戏剧通常配有音乐伴奏,以增强舞台效果和气氛,音乐与剧 情紧密结合,能够引导观众的情感。
舞蹈表演
古代戏剧中通常会有舞蹈表演,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剧情和 人物情感,增强舞台表现力。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特点
该剧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张君瑞和崔莺莺为了爱情共同奋斗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 观念和道德标准。
《牡丹亭》
描述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描写了人与鬼神之间的真挚情 爱,歌颂了跨越生死的爱情。
特点
该剧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浪漫主 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真 挚情感的力量。
《长生殿》
原始祭祀仪式通常由巫师或祭司主持,他们通过舞蹈、歌唱 和表演来与神灵沟通,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些祭祀仪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故事情节和角色扮 演的戏剧。
民间表演艺术
民间表演艺术也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起源之一。在古代 ,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如说唱、舞蹈、杂技等广泛流行 于民间,这些表演艺术形式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唐代参军戏
唐代参军戏是戏剧成熟的 标志之一,以滑稽表演和 对话为主要内容,具有讽 刺和娱乐功能。
汉唐乐舞
汉唐时期,乐舞在戏剧中 占有重要地位,为戏剧的 表演和情节发展提供了音 乐和舞蹈支持。
宋元时期:成熟与繁荣
杂剧与南戏
宋元时期,杂剧和南戏成 为中国戏剧的主要形式, 其表演形式和内容更加丰 富多样。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表演艺术
角色类型化
中国古代戏剧的角色类型化明显, 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各有 特色,演员需根据角色的性格特

第一节_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

第一节_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

3.关汉卿的剧作
• • (1)作品存佚及现存作品的思想内容 关汉卿一生创作甚丰,已知剧作66种, 今存18种。今存18部剧作可以分为社会问题 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
1)社会问题剧有《窦娥冤》、《蝴蝶 梦》和《鲁斋郎》。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 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 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 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 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 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 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 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2)元 代 杂 剧
元曲
散曲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散曲+“科”+白”) 唱+演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 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 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 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 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

(5)宋金时期的说唱技艺(说话、诸宫 调、皮影戏、本偶戏等)、小说、诗词、史 传都对戏曲的诞生发生了或大或小,或间 接或直接的影响。


经过长久的酝酿,中国戏剧终于在12 世纪发生了重大的蜕变,开始经由宋杂剧 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北杂剧。 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 的两个标志。
中国戏曲历史发展演变
主要内容
•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 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 2.明清传奇 • 3.清代花部 • 三、 关汉卿与元杂剧 • 1.元杂剧简介 • 2.关汉卿其人 • 3.关汉卿的剧作 • (1) 作品存佚及现存作品的思想内容 • (2) 关汉卿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汉唐时期的戏剧雏形
• 一、汉代百戏
• 汉代百戏,当时又称做“角抵”。汉代百 戏中不乏装扮表演,有的甚至发展到装扮 人物,采用代言体以演故事的水平,如《 东海黄公》。它已具备了由演员装扮人物, 用代言体以演故事的戏剧要质。
二、魏晋优戏
• 三国时的《许胡相争》、《辽东妖妇》由 人物扮演而增加故事情节,故也可看作角 抵之余风。 • 男旦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主持祭祀 仪式的就有女巫与男觋之别。男觋就是男 性的巫。东汉张衡《西京赋》“总会仙倡” 中有“女娥坐而长歌”的记载。
三、傀儡戏与影戏
•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影戏就是皮影戏。他 们对宋元戏曲的成熟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宋杂剧的特征
• 1、上场角色为五个。 末泥、引戏、副净、 副末、装孤(或装旦)。 这五种角色中,后世 戏曲生旦净丑四大行 当已初见形态。
• 2、演出模式为每场四段。依次为艳段、正 杂剧两段、散段(又叫杂扮 )。宋杂剧一 场四段虽非通演一个故事,而且每段都可 重新组合或单独演出,但后世戏曲结构的 连场形式,如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模式已经 于此肇始。3、以曲唱戏是宋杂剧的另一 特 征。所谓“唱念通遍”,就是把曲唱、道 白与表演故事进行全面结合,在一定程度 上已进入戏曲综合艺术的阶段。 • 此外,宋杂剧在南宋统治地区与南方的地 方戏结合,产生了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戏曲 支派,如川杂剧、温州杂剧。今存《张协 状元》一般肯定是13世纪初叶温州杂剧的 唯一传本。温州杂剧就是宋元南戏的前身。
•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随 着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歌舞艺术在形 式、内容和功用上都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当时不论 宫廷还是民间,巫术、祭 祀歌舞十分盛行,与原始 社会的歌舞相比,有两个 显著的特点:一是故事性 加强,二是娱人的成分增 加。 • 如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九歌》就是楚国民间祭祀 时用的一套乐歌。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沙恭达罗》成为印度古典名剧之冠,艺术 魅力历经千古而不衰,主要是以美取胜。在印 度人民群众和学者中流传着几句话:“在所有 在所有 的艺术形式中,戏剧最美。在所有的戏剧中, 的艺术形式中,戏剧最美。在所有的戏剧中, 沙恭达罗》最美。 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最美。在《沙恭达罗》中,第四 幕最美。在第四幕中,有四首诗最美( 幕最美。在第四幕中,有四首诗最美(指沙恭 达罗与义父干婆离别时的那几首诗 。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 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古希腊悲剧
Troy 特洛伊
中国古典戏剧 —明代梵剧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有了记载,但是 任何作品没有留下来,现在可以看到的梵剧 的最早的剧本是公元后一、二世纪。 古希腊戏剧现在存下来的剧本是公元前5世纪。 所以我们现在说,有史可记载的,我们能够 看到完整剧本的人类最早的戏剧就是古希腊 戏剧。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南宋,也就是公元10到 11世纪。
到了第一个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的时候,他又增加了第二个演 员,有了两个演员就可以对话了,因此表现内容就更加丰富了,使戏 剧就更加完整,所以,我们都习惯称埃斯库罗斯是“悲剧之父”。 到了第二个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时候,他又增加了一个演员, 变成了三个演员,那么三个演员来轮流扮演剧中的人物,戏剧的冲 突就可以更广泛了。那么到了索福克勒斯时代,古希腊悲剧已经相 当完整,他的《俄狄浦斯王》是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典范。
印度古典梵语戏剧
从文学史角度看,世界上最早产生戏剧 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古希腊(产生于公元前 世纪,用拉丁文写作)。 印度戏剧约起源于 公元前八世纪,但剧本 都已失传。
印度古典梵语戏剧
印度古典梵剧继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悲喜 剧之后,于公元初至四、五世纪,在艺术成就上达 到当时世界戏剧的顶峰。 古典戏剧中除迦梨陀娑的 《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 之外,著名的还有首陀罗迦的 《小泥车》。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1、家庭剧泛滥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

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贫困而虚弱。

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

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

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

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

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传统戏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承载了许多历史和社会的记忆。

本文将从京剧、黄梅戏和评剧三个方面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戏剧的特点和影响。

一、京剧京剧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北京,形成于清代。

它以唱、念、做、打的形式展现,融合了歌唱、舞蹈、话剧和杂技等艺术形式。

京剧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和古代传说,以英雄豪杰和历史故事为题材。

京剧的表演特点独具一格:唱腔独特,分为京腔、胡腔等多个音调系统;行当丰富,演员需要学习打、唱、念、做等技巧;面谱艳丽,通过戏曲化妆来突出角色特点;动作夸张,舞台动作夸张而富有表现力。

京剧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审美观念。

二、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中国湖北黄梅地区,是汉族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注重唱腔的独特性和感染力,其唱腔饱含了湖北民歌和地方民乐的风格。

剧情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现实题材,塑造了许多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角色形象。

黄梅戏以晋剧为基础,结合了其他地方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其中,唱腔清细婉转、具有很高的情感表达力,动作细腻而独具特色。

另外,黄梅戏还注重角色的塑造和服饰的设计,通过形态、色彩和图案来展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三、评剧评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河北地区。

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词、曲调和表演方式而著称,它是一种口头表演的形式,演员通过唱、念、说、做等方式将故事完整地表达给观众。

评剧的表演形式极富特色,演员经过多年的训练和学习,拥有声音宏亮、节奏响亮、音调抑扬顿挫的唱腔,这种唱腔别具一格。

同时,评剧还注重表演技巧,演员们通过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表达,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评剧的音调抑扬顿挫,加上舞台上精湛的表演技巧,使评剧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樊果一、何为戏剧和‎戏曲?“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

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

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

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

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

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

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

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

《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

中国国粹之戏曲

中国国粹之戏曲

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曲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时期(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中后期(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朝时期(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明清时期(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

最早,它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这一点在《尚书·舜典》和《吕氏春秋·古乐》中都有记载,人们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驱鬼除疫等活动中,通过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表达对神灵的敬畏。

这些歌舞通常都伴随着欢呼和歌唱,是原始宗教仪式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先秦时期,戏剧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在汉魏到中唐这一段时间里,先后出现了“角抵”(即百戏)、“参军戏”和“踏摇娘”等表演形式,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到了唐代(中后期),中国戏剧开始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在乐曲、结构到内容方面,都为元代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剧目将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这三种不同艺术形式进行了综合,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如需了解更多有关中国戏剧起源与发展的知识,可以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或者前往戏曲类博物馆进行深入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樊果一、何为戏剧和戏曲?“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

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

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

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

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

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

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

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

《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

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

”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

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

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

“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

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

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

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

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

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

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

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

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有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

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场”意义。

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

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戏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这时,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剧本,但剧本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之一—故事情节已蕴涵其中了,因为扮演是一种“叙事”行为,它自身就是对某事情的叙述,当一个演员扮演成外在于自己的对像时,他就转化为这个对像,他所叙述的事也是在这个对像身上发生的事,所以扮演行为的出现,意味着故事情的萌生。

因此,戏剧的四要素是建立在“扮演”基础上的,扮演是戏剧之“根”,四要素乃戏剧之“枝叶”。

二、对戏剧发生形成的概念理解。

戏剧是一种由诗歌、音乐、舞蹈、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成分长期交融聚合、不断积淀创新而成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

其兴起因素不应当是单一和孤立的。

麻国钧《中国戏剧的发生》:如果我们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戏剧,戏剧,是由若干个了系统构成的一系统的整体,各个子系统如演员、行当、观众、剧场、化妆、服饰、唱曲、道白、音乐等处于彼此关联、互相交错、不可分割同时又是不断运动的构成状态中在讨论戏剧起源的有关问题时,必须时刻关注着这种整体的构成状态,不能顾此失彼。

任何子系统——单一的构成因素的起源都不能替代系统——整个戏剧的起源。

戏剧也决不会从某一个子系统——单一的因系中发生,只能是在其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其它因素而形成。

它的综合性特征是从娘胎中带来的,是一种先天的属性。

对于戏剧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致统计如下:一、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两种:(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

”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

”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

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

《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

”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

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

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

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

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

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

“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

既然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这也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

原始的舞蹈总是和歌相伴的,他们决不是闷声不响地跳,而是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而歌八阕。

”略可想见当时的情形。

在原始社会,歌舞不止狩猎舞一种,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是差不多的,到了进入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

蜡是在年终时,为了酬谢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而举行的。

在这一天,公社的成员是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的。

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春秋时代。

《孔子家语.观乡》说:“子贡观于蜡。

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

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劳动农民一年辛苦后的欢乐。

相传“蜡”是伊耆氏所首创,一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足见这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连的风俗。

“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

《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周记》的记载虽然是奴隶社会的事,但显然是原始时代的遗留下来的风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许多节日也举行舞蹈。

例如男女相爱,也有一个节日,大家会合在一起来唱歌跳舞。

这个节日在汉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据说就叫做“万舞”现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所谓“跳月”“摇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这种节日遗留下来的形态。

原始歌舞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全民性。

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在艺术上的情况也就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隶主贵族所专有的了,第一个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子的禹,当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见《吕氏春秋.古乐》这里的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成为夸耀个人功绩的手段了,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这一手,用歌舞来夸耀,并装点自己的威严。

据传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

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歌舞拿来歌颂自己的功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而《大武》之舞却又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的,这是所谓“武舞”它是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还有歌颂周朝统治者治国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这就是称为“文舞”。

现从《史记.乐书》中引一段关于《大武》之舞的记载如下: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

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候之志也。

”从这段对于《大武》之舞的解释来看,他包涵着一段故事的内容,舞虽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也存在了。

(3)西域歌舞说,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中指出:汉唐间,随东西方交通之开拓、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西域文化艺术的一支——歌舞戏,逐步传入中原,成为我国戏剧的重要源流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