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完美资料 (重点 必考)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中医常见病(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中医常见病(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中医常见病(必背)————————————————————————————————作者:————————————————————————————————日期: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丸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桃仁红花煎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胃痛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上痛香苏散合良附丸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上痛黄芪建中汤泄泻寒湿泄泻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暴泻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久泻肾阳虚衰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痢疾湿热痢清肠化湿,调和气血芍药汤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腹痛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湿热壅滞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腑逐瘀汤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肋痛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黄疸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阳黄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阴黄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消退温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or归芍六君子汤鼓胀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or济生肾气丸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积聚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聚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积瘀血内结祛瘀软坚,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汤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水肿风水相博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越婢加术汤阳水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胃苓汤合五皮饮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阴水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瘀水互结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淋证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消渴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上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中消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下消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瘿病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肝火旺盛清肝泄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or一贯煎眩晕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肾精不足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头痛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外感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内伤血虚头痛滋阴养血,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肾虚头痛补肾填精大补元煎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中风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中经络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闭中脏腑痰火郁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合苏合香丸阴竭阳亡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脱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恢复期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痹证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风寒湿痹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不寐肝火扰心清泻肝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鼻衄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齿衄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咳血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吐血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气虚血溢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便血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尿血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脾不统血温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紫斑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郁证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呕吐 外邪犯胃 解表疏邪,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 实证食滞内停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痰饮内阻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半夏厚朴汤 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 虚证 脾胃阳虚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汤 胃阴不足 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便秘 热 秘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 实秘 气 秘 顺气导滞六磨汤 冷 秘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气 虚 秘 益气润肠黄芪汤 虚秘 血 虚 秘 养血润燥 润肠丸 阴 虚 秘 滋阴通便 增液汤 阳 虚 秘 温阳通便济川煎 腰痛 寒湿腰痛 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 湿热腰痛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瘀血腰痛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肾 阴 虚 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左归丸 肾阳虚衰 补肾壮阳,温经通脉 右归丸 气虚肺 气 虚 补益肺气补肺汤 虚 劳 心 气 虚 益气养心 七福饮 脾 气 虚 健脾益气 加味四君子汤 肾 气 虚 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血虚心 血 虚 养血宁心 养心汤 肝 血 虚 补血养肝 四物汤 阴虚 肺 阴 虚 养阴润肺 沙参麦冬汤 心 阴 虚 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 养阴和胃益胃汤 肝 阴 虚 滋养肝阴 补肝汤 肾 阴 虚 滋补肾阴 左归丸 阳虚 心 阳 虚 益气温阳保元汤 脾 阳 虚 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肾 阳 虚 温补肾阳右归丸肠痈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湿热证通腑泻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热毒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颈椎病风寒湿证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桂枝附子汤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舒筋汤痰湿阻络除湿化痰,温通经络温胆汤肝肾不足补益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气血亏虚补益气血归脾汤急惊风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痄腮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常证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变证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小儿泄泻伤食泻消食化积保和丸常证风寒泻疏风散寒藿香正气散湿热泻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脾虚泻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补脾温肾附子理中汤伤阴证酸甘敛阴连梅汤变证伤阳证温阳救逆参附龙牡汤疳证疳气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常证疳积消积理脾肥儿丸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兼证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崩漏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止血苁蓉菟丝子丸肾阴虚滋水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逐血汤血热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虚热滋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滋汤绝经前后诸证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有机磷农药中毒毒邪犯脑肝风痰浊熄风涤痰,镇惊解毒涤痰汤毒热炽盛肌肤失养清热凉血解毒银黄解毒汤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脾胃气虚益气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完全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完全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01-中医内科学1、感冒的根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那么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病症。

12、内伤咳嗽的根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

——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病症;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那么——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缺乏;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诊一、舌诊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
中医专业核心笔记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润肺-健脾化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虚-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痰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一)发作期1、寒哮-温肺化痰、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
喘汤。

(二)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
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一)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中医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格考试,对于想要成为中医执业医师的人来说,准备充分的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基础理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基础理论部分是考试重点,准备相关的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考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教材,如《黄帝内经》、《难经》等,系统地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专门为考试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往往会更加注重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临床实践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实践部分是考生实际操作的环节,因此准备相关的复习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考生可以参考一些临床实践指南,如《中医临床操作指南》等,了解临床操作的流程和要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拟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可以找一些实验室或医院的实践机会,亲自进行操作练习。

三、中药学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中药学部分也是考生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之一。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中药学的教材,如《中药学》等,系统地学习其中的知识。

同时,还可以参考一些中药方剂的教材,了解中药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方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中药的理解,可以亲自制作一些中药方剂,进行观察和实验。

四、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准备相关的复习资料对于考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针灸学的教材,如《针灸学》等,系统地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针灸技法的教材,了解针灸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针灸技能,可以找一些实验室或医院的实践机会,亲自进行针灸操作练习。

五、辅助资料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复习资料外,考生还可以选择一些辅助资料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备考。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习题集,通过做题来巩固自己的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培训班或线上课程,通过与老师和其他考生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细目一: 头针原则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 14条原则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旳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 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习题】额中线旳定位是, 在头前部A.从上星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B.从上星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C.从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D.从神庭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E.从眉冲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对旳答案』C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 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 如瘫痪、麻木、疼痛, 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 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 中2/5治疗上肢瘫痪, 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治疗左侧中枢性面瘫, 应选择旳头穴线是A.右侧顶颞前斜线下1/5B.右侧顶颞前斜线下2/5C.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D.右侧顶颞后斜线下2/5E.右侧顶颞后斜线中2/5『对旳答案』B7.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预部、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l寸, 与其平行旳线。

即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 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评估中医执业能力的重要考试之一。

想要顺利通过考试,必须对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准备。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医诊断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熟悉中医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

同时,还需要学会辨别病证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掌握相关的辨证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中之重。

考生需要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基本知识,熟悉常用中药及药方的组方原则和配伍禁忌。

此外,还需要熟悉中药的煎煮方法和药物的贮存要求,并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四、中医针灸学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针灸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理论、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熟悉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功能。

同时,还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和疗程,熟悉针灸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的处理等。

五、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治原则,了解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及辨证施治法。

此外,还需要学会运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六、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熟悉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及辨证施治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外伤和手术后并发症,考生也需要了解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中医治疗。

七、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熟悉常用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妇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鸭题榜汇总|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知识点(总结)1.气随血脱者为: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

2.气不摄血者为: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

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

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

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是:眩晕、昏厥、呕血。

7.气滞的临床表现是:胀闷、疼痛。

8.痰迷心窍可致:神志昏糊,或癫或痫。

9.痰停经络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10.痰滞胃脘可致:脘闷纳呆,恶心呕吐。

11.痰滞于胃则:眩晕呕恶。

12.痰滞经络则:肢体麻木。

13.痰结皮下肌肉则:痰核瘰疬。

14.胸胁胀闷作痛是由于:饮停于胸胁。

15.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由于:饮停于肺。

16.痰饮内停见:渴喜热饮。

17.热盛津伤见:口渴喜饮。

18.肝火炽盛多见:弦数脉。

19.食积内热多见:滑数脉。

20.肺热壅盛为: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21.肺痈为: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

22.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23.小便混浊如米泔多属:中气下陷。

24.黄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寒湿困脾。

25.阴挺多属:中气下陷。

2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纳呆者多因:湿邪困脾。

2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风水相搏。

28.女子宫寒不孕是:肾阳虚。

29.男子滑精早泄是:肾气不固。

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肾精虚。

31.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胸胁胀痛而走窜。

32.胸痹的诊断依据是:胸痛彻背时作时休。

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痰。

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痰湿内阻。

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肝阳上亢。

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气血两虚。

中医执业医师测验复习资料方剂学考点总结(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测验复习资料方剂学考点总结(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测验复习资料方剂学考点总结(必背)作者: 日期: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总结】一、 解表剂 辛温解表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 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 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 泻下剂1、 攻下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 温下 阳虚寒积: 寒积里实: 肠胃燥热,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 4、 攻补兼施 三、 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六一散 暑温夹湿: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 气津两伤: 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 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 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阴暑:香薷散 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

新加香薷饮。

白虎汤:石母炒米。

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暑湿证:桂苓甘露饮。

(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无虚)大黄附子汤 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考试必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考试必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中医内科速记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解析通用一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解析通用一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解析通用一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解析 1十四经脉主治概要肺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疾患,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胃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心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膀胱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__器官病症。

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三焦经: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胆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督脉: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

任脉: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③心动过速。

攒竹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目闰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③呃逆。

天柱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②鼻塞;③癫狂痫,热病。

风门①感冒,咳嗽,发热,头痛;②项强,胸背痛。

肺俞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精选题库及答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精选题库及答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精选题库及答案简介本文档提供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精选题库及答案。

这些题目旨在帮助考生备考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提供一些常见的考试题目及其答案。

题目及答案1. 问: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

2. 问: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3. 问: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什么意思?答: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和药性,以及其归属的经脉系统。

4. 问:针灸疗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针灸疗法的主要作用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问:中医四诊中的望诊是指什么?答:中医四诊中的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来判断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6. 问: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辨证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7. 问: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哪些?答: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草药煎煮、针灸、推拿按摩、中药外敷等多种方法。

8. 问:中医对于预防疾病的观念是什么?答: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9. 问:中医中的经络是什么意思?答:中医中的经络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气血运行通道,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10. 问:中医中的脏腑是指什么?答:中医中的脏腑是指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

结束语以上是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精选题库及答案。

希望这些题目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祝愿考生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医执业医师各科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各科复习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各科复习资料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重点3、阴阳含义——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4、基本内容(理解,必考,留意举例)阴阳的一体观——1)阴阳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2)阴阳相互依存、3)阴阳互藏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每一方都将相对的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互用:阴阳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病理上互用关系破坏可出现“昼不精,夜不寐”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交感:阴阳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作用。

阴阳交感,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它们的发展和变化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合和的动力根源。

阴阳的消长——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对立制约: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互根互用: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阴阳的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一般发生于“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各种相互作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5、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五行学说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2、3、五行相生(母子关系)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所胜、所不胜)木——土——水——火——金——木五行制化(相生相克)五行胜复(子复母仇)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过度克制原因——太过(克者)或不及(被克者)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原因——太过(被克者)或不及(克者)4、母子相犯——母病及子——母亢导致子亢,母虚致子虚子病及母——子亢致母亢(子病犯母),子虚致母虚(子盗母气)5、治法: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藏象学说1、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多实证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有腔似腑,机能贮藏精气似脏——故满而不能实——多虚证脏实者,泻其腑;腑虚者,补其脏3、心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心主血:心主生血,心主行血——心主脉心藏神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4、肺——通过宣发肃降发挥作用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为肃降,呼出浊气为宣发),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主行水:通过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朝百脉,主治节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宗气=自然界清气+水谷精微之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血气5、脾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与饮食物关系最为密切)运化水液脾主统血——以肌衄、下部出血为主(尿血、便血、崩漏)生理特性——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脾喜燥恶湿孤脏——脾孤腑——三焦6、肝——通过调畅气机发挥作用生理功能——肝主疏泄——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条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为血海)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肝枢纽:脾胃7、肾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天癸)主水——肾阳化气,升清降浊主纳气——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肾为气之根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气上升8、五脏之间的关系(两脏的共同作用)心与肺的关系——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的生成与运行心与肝的关系——血液与神志的关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与肝的关系——气机升降和调节(*气机升降的重要组成部分——肺、肝)肺与肾的关系——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肝与脾的关系——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脾与肾的关系——先天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肾与命门的关系——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9、六腑——泻而不藏,满而不能实10、胆生理功能——贮存与排泄胆汁(胆汁生成于肝贮藏于胆),胆为“中精之府”、“中清之府”胆主决断,调节情志(胆为“中正之官”)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之一11、胃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胃为“太仓”,“水谷之海”)腐熟水谷(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生理特性——胃气下降胃喜润而恶燥脾气+胃气——中气12、小肠生理功能——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经脾传输全身;糟粕传于大肠小肠主液:吸收水分,参与水液代谢便的理论基础13、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导之官)大肠主津14、膀胱生理功能——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贮尿和排尿15、三焦(孤腑)——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六腑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部位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津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1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阴、燥湿相济)、肝与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肾与膀胱17、五体+奇恒之腑——骨、脉六腑+奇恒之腑——胆18、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19、脑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主司感觉运动:头为精明之府,脑为精明之海主司精神活动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心藏神20、女子胞生理功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冲脉、任脉关系密切——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脏腑中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心主血脉;脾统血,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血互化)——女子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以血为基础精气血津液神1、精——先天生命物质+后天水谷精微——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理功能——繁衍生命、濡养脏腑、精能化血(精血同源)、精能化气、精能化神(了解)2、气——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源于水谷之精)、清气(源于自然界)——宗气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元气)(肺为生气之主,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3、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降中寓升(六腑以降为顺)4、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于凉润、防御、固摄、中介机体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气的推动作用减退5、气的分类——元气(原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推动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于胸中(膻中,又名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行于丹田资先天元气——营气(营血、营阴):行于脉中具营养作用(水谷精微中精专、轻柔的部分)营养周身、生化血液——卫气(卫阳):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的部分)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先天元气和后天宗气形成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脾、肾6、血的生成——水谷之精(营气+津液)、肾精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化神(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7、与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脾胃、心肺、肾影响血液运行的脏腑——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统血、肺朝百脉8、津液——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9、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生理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津血互化)、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津液代谢(输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肺脾肾(除此之外还有肝主疏泄、三焦决渎)津液的排泄的主要形式:汗液、尿液,还有呼气、粪10、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以及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广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生理功能——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五神——神(心)、魂(肝)、魄(肺)、意(脾)、志(肾)1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精与血、津液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血液=津液+营气)(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精、气、神的关系——气能化精、摄精;精能化气精与气可化为神;神能驾驭精和气经络学说1、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别络、浮络(位置浅显)、孙络(最小)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2、十二经脉(中基重点)走向规律——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足三阴经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足走胸腹3、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食指末端——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大趾——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后——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足少阴肾经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迎香)——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睛明)——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瞳子髎)——足少阳胆经4、分布规律头面部的分布——阳明经——面部(其中足阳明额部)少阳经——侧头部手太阳——面颊足太阳——后头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厥阴,太阴、少阴,以上太阴、厥阴、少阴)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阳明、少阳、太阳躯干部的分布——阳明经腹面、少阳经侧面、太阳经背面、足三阴经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5、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肺——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脾——胃、肝——胆、肾——膀胱6、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6、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分布不如十二经脉有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彼此之间无表里关系9、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汇于大椎穴,称为“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足三阴与任脉交汇于脐下三寸关元穴,足三阴又于手三阴相连)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系所有的阴经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任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如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10、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反应脑、髓、肾的功能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任通“妊”)冲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为“血海”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下至会阴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的带下跷脉——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维脉——维系全身经脉11、经别——十二经脉最重要的支脉(深入躯体深部)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12、别络——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分出一条+督脉、任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生理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额联系13、十二经筋——十二经脉连属于肢体外周筋肉的系统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多呈向心性循行生理功能——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14、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的络脉在皮表的分区15、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络、运输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了解)16、前额头痛——阳明——白芷两侧疼痛——少阳——柴胡后头疼痛——太阳——羌活巅顶头痛——厥阴——吴茱萸、藁本例题:十二经脉循行中,手太阴肺经上接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最细小的络脉——孙络最浅表的络脉——浮络体质1、在先后天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体质的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3、体质的特点——先天遗传性、差异多样性(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形神一体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4、体质的生理学基础——经络、精气血津液5、从化(质化)——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病因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6、六淫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2、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腠理疏松、汗出恶风、易犯体表、阳经和上部)风性善行数变(善动不居,游移不定;致病变化无常,发病迅速)风性主动(动摇不定,如眩晕、震颤、抽搐)风为百病之长(一、常兼它邪伤人致病,二、风邪伤人致病最多)3、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使筋脉、血脉、毛窍收缩闭塞)寒伤肌表——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中寒最容易引起疼痛的外感六淫——寒邪4、暑邪(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暑多夹湿最容易夹湿的邪气——暑邪暑邪具有明显季节性(季节性最强)暑邪只能外感不能内生,其他五邪有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不同5、湿邪——湿为阴邪,以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阻于头,头重如裹;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病位的广泛性)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寒性凝滞,湿性粘滞风痹(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寒痹(痛痹)——关节剧烈疼痛湿痹(着痹)——关节疼痛沉重6、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7、火邪——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多见上部症状,尤以头面部多见)火热易扰神明火热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血色鲜红质稠)火易致肿疡暑性炎热,火邪炎上暑邪与火邪均能伤津耗气,暑多夹湿,火易生风动血8、疠气——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特异性强,症状相似9、七情内伤:喜怒优思悲恐惊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1)七情首先影响心神2)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情志以血为物质基础,心、肝、脾与血的关系最密切)3)易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志异常),悲则气消,思则气结(脾气郁结),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变化10、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11、劳逸失度过劳:劳力过度(体劳)——伤肺脾(劳伤筋骨,劳则气耗)劳神过度(神劳)——伤心脾房劳过度(房劳)——伤肾精肾气过逸:安逸少动,气机不畅阳气不振,正气虚弱用脑过少,神气衰弱12、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瘀血——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形成——血出致瘀、血行不畅致瘀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即“血瘀必气滞”影响血脉循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症状特点——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部位固定出血: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色紫暗:一系列青紫色可出现肌肤甲错、涩脉、结代脉等发病的基本原理1、正气——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正气充盛——实证正气不足——虚证、虚实夹杂证正气虚衰——重证、危证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疠气、高温、高压、电流、枪弹伤、虫兽伤等)4、感邪即发——卒发、顿发——多外感、疠气等徐发——缓发——外感湿邪(起病缓慢)、多内伤、多正气不足伏而后发——外感病(伏气温病)、外伤病(破伤风、狂犬病)继发——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病复发——疾病初愈或缓解阶段,在诱因作用下,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例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A)A正气旺盛,邪气难以入侵B正气充足,与邪相争,祛邪外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发病形式——伏而后发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发病——合病某一部位证候未愈,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并病病机1、邪正盛衰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邪盛正未衰,虚证:正虚邪不盛)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实中夹虚(实证为主)虚实真假: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盛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2、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阳偏盛:阳盛而阴未虚——实热证(热、燥、动)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实寒证(寒、静、湿)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阳偏衰: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偏盛(虚、寒、润)——虚寒证——多见心脾肾阴偏衰:阴虚不能制阴,阳气相对偏盛(虚、热、燥)——虚热证——多见肺肝肾阴阳互损——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内盛至极,迫阳浮越于外——真寒假热(很重的虚寒证)阳盛格阴:邪热极盛,阳气被遏不得外达四肢——真热假寒证(很重的实热证)阴阳亡失——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阴:烦躁不安、气喘口渴、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3、精气血失常精的失常——精虚——肾精、水谷之精不足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闷、胀、痛)、气逆(常见肺、胃、肝)、气陷(与脾气虚关系密切)、气闭(可见气厥、痛厥)、气脱血的失常:血虚、出血、血瘀4、津液代谢的失常津液不足——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湿痰饮5、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异常导致——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风气内动——肝阳化风:有肝阳上亢的表现热极生风:有高热的表现阴虚风动:有阴虚的表现血虚风动:有血虚的表现寒从中生:与肾关系密切湿浊内生:与脾关系密切津伤化燥:与肺、胃、大肠关系密切火热内生:实火、虚火防治原则1、预防——未病先防:增强正气,预防病邪伤害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疾病传变(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2、治则——治病求本3、正治与反治1)正治:用药性质、作用趋向与病证表象相反(热证用寒药,虚证用补药等)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一致的病证(最常用)举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治(从治):顺从病症外在假象而治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举例: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真实假虚证)4、治标与治本——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5、扶正与祛邪——正胜邪则病退,邪胜正则病进扶正——虚证、真虚假实证祛邪——实证、真实假虚证扶正兼祛邪——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先祛邪后扶正——邪盛为主,正虚不甚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6、调整阴阳损其有余——阴阳偏盛——寒者热之,热着寒之补其不足——阴阳偏衰——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治阳光)虚寒证:扶阳抑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双补——阴阳两虚——阳损及阴:以阳为主阳损及阴:以阴为主7、三因制宜: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食宜同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少年慎补,老年慎泻)例题治疗膀胱湿热导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宜采用的治法是(B)A热者寒之B通因通用C塞因塞用D寒者热之临床治疗肺痨咳嗽患者,宜选用的治法是(B)A急则治其标B缓则治其本C标本同治D先扶正后祛邪E先祛邪后扶正养生养生的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调养脾胃、因人而异决定寿夭折的基本因素:脏腑功能协调者寿、肾精肾气充足者寿、与天地融为一体者寿。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一片价值过百万的中医日志请把它背下来)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阵磨枪♦“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脾为脏,属阴,喜燥而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而恶燥。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

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即“大实有赢状”。

♦气机失调(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不包括“气虚”♦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阳明潮热(日晡潮热):在日晡(下午3-5点)热势较高,属于胃肠燥热内结,阴虚潮热:在午后和夜间低热。

由于阴虚阳亢而生热。

湿温潮热:发热以午后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为湿热内盛。

身热夜甚。

温病热入营血。

♦战汗为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阳明经头痛(大肠胃)―――前额连眉棱骨疼痛少阳经头痛(三焦胆)―――两侧头痛太阳经头痛(小肠膀胱)―――后头痛连项背厥阴经头痛(心包肝经)―――巅顶痛少阴经头痛(心肾)―――头痛连齿太阴经头痛(肺脾)―――头痛而重♦危重病人,本来不能食,突然能食,食不知饱,称为“除中”,是胃气败绝所致(除即消除,中即中气)。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胖而食少形盛气虚,表示脾虚痰湿♦患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可见于疳积病♦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口形六态”:口张、口噤、口撮、口、口振、口动①口张:即口开,属虚证。

若口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为肺肾之气将绝②口噤:即口闭,牙关紧闭,属实证。

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③口撮:即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病人④口僻:即口角一侧歪斜。

多为风痰阻络所致⑤口振:即战栗鼓颌,口唇摇振。

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

可见于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⑥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寒痰色白清稀热痰色黄质稠风痰清稀有泡沫湿痰色白量多燥痰量少而粘♦小儿指纹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热证♦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属伤食,口苦属热证。

♦咳声不扬,咯痰黄稠不易出者,属肺热咳嗽;咳声清脆,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热咳嗽咳声重浊,痰液稀白者,属风寒咳嗽;咳声紧闷,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咳嗽;咳声低微,咳出白沫者,属肺虚咳嗽♦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夹舌本。

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谵语为热扰心神郑声为心气大虚独语为心气亏虚或痰浊扰心错语为心气不足谵语和郑声一定是在神志不清时发生的。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紫苏解鱼蟹毒♦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熊胆内服,0.25~0.5g。

♦甘遂0.5—1g、♦大戟1.5—3g、♦芫花煎服,1.5—3g。

入丸散剂,每次0.6g、♦牵牛子煎服,3~9g。

入丸、散剂,每次1.5~3g。

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巴豆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要药♦鹿茸 1-2g♦麦芽:回乳消胀♦使君子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苦楝皮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疥癣,湿疮。

;槟榔杀绦虫、蛔虫、截疟♦小蓟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侧柏叶肺热咳嗽;白茅根胃热呕哕;茜草血热夹瘀♦川芎“血中气药”;治头痛的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朱砂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复发:恢复期,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的症状再度出现。

再燃: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升高。

再感染: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发病过程中,被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

♦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最早提出制方理论的医书是《黄帝内经》♦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撰的成药典是《和剂局方》♦大枣在十枣汤中是佐药♦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与泽泻针对少阴肾的补泻;山萸肉与丹皮针对厥阴肝的补泻;茯苓与山药针对太阴脾的补泻♦含有罂粟壳的方剂是真人养脏汤♦当归用量独重的方剂是生化汤♦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剂量比为5:1♦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约10倍于其他药物♦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7:1 ♦逍遥散中体现治肝"体用兼顾"的药对是柴胡与白芍♦乌梅丸中体现"安蛔"法的配伍特征为 "酸苦辛"并用♦药味配伍中的"酸甘合化"的主要功用是滋助阴液;"辛甘合化"的功用是扶助阳气♦使用十枣汤时应煎大枣取汤,余药味另研散,送服♦镇肝熄风汤组成药味中全部药味均用生品♦半夏泻心汤是以" 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为配伍特征的方剂♦百合固金汤制方原理主要涉及金水相生♦配伍中含有"寓升于降"原理的方剂是黄龙汤; "寓降于升"原理的方剂是川芎茶调散; "寓敛于散"原理的方剂是桂枝汤; "寓泻于补"原理的方剂是六味地黄丸♦攻补兼施方是黄龙汤;表里同治方是小青龙汤;气血并调方是血府逐瘀汤;寒热并用方是半夏泻心汤;阴阳双补方是地黄饮子♦雷头风的治疗首选清震汤病机为湿热夹痰上冲♦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厥阴经头痛:吴茱萸藁本阳明经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唐代《颅囟经》是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

♦扁鹊:是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学纲领♦万全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小儿体重公式:出生时:约3kg<6个月体重(kg)=3+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身高:新生:约50cm。

1岁:约75cm,(前3月约增长12cm)。

2岁:约85cm。

2~12岁:身高(cm)=70+7×年龄。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顺序是先下后上,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

>2岁乳牙数=月龄-4(或6);6岁+-萌出第1颗恒牙,7~8岁始,乳牙代之以恒牙♦小儿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运动发育:新生:反射性和不自主活动;1月:伸欠;2月:抬头;4月:手撑起上半身;6月:能坐;8月:会爬;10月:可扶走;12月:能独走;18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月:可双足并跳;36月:会骑三轮车。

♦语言发育:新生:会哭叫;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

♦小儿感冒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书》:肺炎喘嗽病名♦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典型症状。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口疮风热乘脾以口溃烂为主;心火上炎以舌溃烂为主♦厌食 :不涉他脏,食欲不振为主,精神尚好;积滞:厌食+ 脘腹胀满(未伤津)疳证 :厌食+形体消瘦+精神改变(已伤津)♦疳之有积无积,须视腹之满与不满,腹大肢细是典型体征。

若脘腹胀满,嗳气纳差为食积;大腹胀满,叩之如鼓为气积;腹胀有块,推揉可散为虫积;腹内痞块,推之不减为血积♦急惊风四证(痰、热、惊、风)、八候(搐、搦、颤、掣、反、引、窜、视)♦急性肾炎记到家;浮肿血尿高血压;并发症三个别记差;高血压脑病眼睛花;循环充血肝脏大;急性肾衰尿不下♦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指陷性浮肿。

♦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非指陷性浮肿。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分为主色(生来就有)、客色(随季节、气候变化)。

病色:为晦暗、暴露,分为善色(光明润泽)、恶色(枯槁晦暗)。

五色主病:赤色:属热证。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

黄色:属脾虚、湿证。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临床医学的发展:针灸学的发展:金元‧王唯,铸铜人(675个输穴)、针灸铜人《图经》,对针灸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