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与答案解析(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鉴赏知识和练习题(汇编)
山水田园诗鉴赏知识和练习题一、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二、田园诗的典型物象: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 3.农具: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锸【chā铁锹】、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松、竹林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鸟鸣、猿啼三、描写景物的手法 1.角度变化: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上、下、俯视、仰视、里、外等;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1)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工笔(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衬托(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哀情;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渲染、前面结合;(2)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3)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四、如何概括意境特点(方法)(一)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小。
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
着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
(二)辨色彩:辨别色调的冷暖所体现的情绪,注意色彩搭配所呈现的效果。
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
蓝色、紫色(深紫)为冷色,让人感到凉爽、安静、沉稳、踏实。
明亮的颜色常用来表现喜悦的情绪。
凝重灰暗的色彩多寄寓伤感幽怨的情绪。
(三)听声响:(1)通常诗人以声音反衬宁静;(2)通过声音增加画面的生气;(3)声音特定的感情色彩,传达出不同的情绪。
山水田园诗阅读鉴赏 (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闲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淡雅恬静,语言清丽洗练。
写作手法多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为主,修辞手法多以白描、衬托为主。
抒发的主旨多为: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水;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分)(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4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①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就:近,到。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
作者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这两个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2分) (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写出了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3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
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洞庭湖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岳阳楼记》(范仲淹)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__①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山水诗和田园诗)(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山水诗和田园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词曲鉴赏阅读。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
2.本诗落笔先写“___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____”一转,引出“_____________”来。
3.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写景诗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B.第一句先侧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C.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D.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阅读。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鸟鸣涧》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含解析)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A.首句写园内之景,正面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
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第二句中“窥”字让诗句活了起来。
移诗人情感于山峦,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亦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其匠心令人叫绝。
C.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
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
D.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
E.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
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3.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山水田园类)(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山水田园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储光羲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
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
③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人”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日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说近年以来收成不错,体现了农人对生活的满足。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欣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清江引·野兴(元)马致远东篱本是风月①主。
晚节园林趣。
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
是搭儿②快活闲住处。
【注】①风月:指大自然。
②搭儿:地方。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一个判断性语句对自己的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作了概括,从而为全曲的思想内容定下了基调。
B.第二句点明了作者晚年的志向、爱好在于寄寓园林。
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园林进行了苦心的经营。
C.第三四句两句选取葫芦架、垂柳,以形传神,不仅写出了园林的形貌,更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之意。
D.最后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也正因前面对园林的赞美而显得更加自然。
2.请简要赏析这首元曲的写作技巧。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居(其一)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1】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释:【1】邻曲:邻居。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多”两句是说南村多有本心朴素的人,诗人愿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练:山水田园系列(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练:山水田园系列(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卧岑参偶得鱼鸟趣,复兹水木凉。
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臼中西山药①,袖里淮南方②。
唯爱隐几③时,独游无何乡。
【注】①西山药:仙药。
②淮南方:一说为失传医药著作。
一说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书中内容有神仙黄白之术。
③隐几:靠着几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题目仅有两字却蕴含丰富,“林”点明地点,“卧”摹写出诗人的情态。
B.“鱼鸟”是隐逸诗中常见景物,第一句写偶然体会到观赏山林中鱼鸟的趣味。
C.“兹”指现在、此时,第二句从触觉来写诗人此时又感受到水木带来的阴凉。
D.颈联中的“西山药”“淮南方”表明了诗人立志修仙从而脱离凡世的决心。
2.这首诗颔联和尾联分别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七)(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
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通“浥”,沾湿。
②掇(duō多):采摘。
③英:花。
④泛:浮。
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
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喜悦。
4.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皮日休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句塑造了一位垂钓者形象,钓者头戴白纶巾,发如银丝,静坐水边垂钓。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山水田园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通过“采”“掇”“捋”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给读者以画面感。
B.《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劳动场面,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
C.两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欢乐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D.两首诗描绘了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呈现了轻松、愉快的劳动节奏,充分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2.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请简要概括它们语言上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①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①柘(zhè):一种树。
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一、常见意象(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竹林、霞光、露珠(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3)农具:耒、耜sì、锸、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诗人常会选取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体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意象。
选取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超凡脱俗的灵鸟)、孤云、禅房、古寺、暮钟等具有隐逸特点的意象,用五柳、接舆、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来自比。
二、思想情感(1)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闲适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描写手法①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高低远近的顺序。
②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③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单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
④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山水田园诗练习及答案
山水田园诗练习答案高考精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卷Ⅱ】(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天津卷】(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海南、宁夏卷】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辽宁卷】(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山水田园诗专练知识回顾:山水田园诗题材特征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对点综合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9分)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
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答案1、A解析B项“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错,颈联后一句“林外时闻响纬车”是从听觉角度写所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一)田园诗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
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
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
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
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
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一)田园诗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
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
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
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
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解析与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解析与专练】【考点解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情感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衬哀情(反衬)。
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
【考点】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清)尤侗《满江红·思隐》3.王维《归辋川作》4.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5.梅尧臣《鲁山山行》6.陶渊明《移居(其二)》【考题对接】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山水田园诗词赏析最全复习题(含老师详细答案)
2019年诗词赏析总复习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对比、对偶、双关(谐音)、互文二、表现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怀古伤今、运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联想、双关、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反问、夸张、对比。
(一)阙题①(唐)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虚,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注释】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道由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道:道路。
由:因为。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 “道由白云尽”一句写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表现了山居地势之高,环境之幽。
B. “春与青溪长”一句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春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草盛花繁、春意盎然的美丽。
C. 颈联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D. 尾联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诗的后四句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落衣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静的意境。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颔联为例分析。
(4分)(二)春游湖①(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②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湖,指杭州西湖。
蘸:zhàn。
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译文:双飞的燕子啊,你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湖边的桃花就像是沾着水开放的。
在那小桥上,由于春水上涨,游人不能过去了,正在犯愁的时候,恰好从那柳阴深处,撑出一只小船来。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 由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游湖是在暮春时节。
B. 全诗抓住燕子、桃花、春雨、断桥、小舟等意象,描绘出描春日的湖光美景。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6分)4.[正宫] 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6山水田园诗 附专项习题 含解析答案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6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就是描写山水和田园诗歌。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在山水诗歌发展史上,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山水田园诗的发展1、萌芽阶段《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
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
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
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
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2、出现的时代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
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自号石湖居士。
②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鄱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5分)
5.
雨后池上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5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
6.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
(2)诗作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分)
1.(1)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4)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2.(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副画面活了起来。
3.⑴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
⑵同意。
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不同意。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明证,不是写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4. (1)流水白云(2)答: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5.(1)比喻。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舞”及垂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1)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一方面通过首联、颔联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
(点)“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
(具体化)另一方面通过颈联尾联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
(点)“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
“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
(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