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

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

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

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

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少年旳行为受目前社会环境旳影响较小
B. 大众旳一致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旳影响巨大
C. 良好旳遗传基因可单独对人类行为发挥作用
D.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旳力度是平衡旳
正确答案:B
解析:
少年期旳社会性发展是由青少年社会化旳任务决定旳,宏观环境对青少年旳影响逐渐扩大。

部分青少年在准备不充足旳状况下过早接触社会,少数青少年受到社会负面信息旳不良影响。

故A错误。

人类可以变化社会环境,由于人类具有很强旳能动性,因此人类可以变化自然环境,也可以变化社会环境,领袖人物或者大众旳一致行为,对社会环境旳影响作用巨大。

故B正确。

影响人类行为旳原因复杂多样.这也是导致人类行为多样性旳一种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旳原因包括生物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个方面。

故C错误。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旳力度并不是平衡旳,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旳影响要大某些。

故D错误。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行为(1)定义: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 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3)行为的种类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

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2、环境(1)涵义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b。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d。

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e。

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

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4、社会环境的构成:(1).家庭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2).朋辈群体•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3).学校、单位与组织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3、莫瑞的需要理论(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2)、需要的分类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②、第二需要:也称心因性需要,包括: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莫瑞认为心因性需要是通过童年的经验获得的,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三)、需要类型1、按起源:生物性需要:对生活资料的需要;生理保健的需要;繁衍后代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对工作的需要;对知识的需要;实现理想的需要2、从对象角度:物质需要:个体对物的需要,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对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需要3、间接需要:概括、抽象的需要,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直接需要:指随着间接需要产生而产生的具体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含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社会工作概论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概论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一门专业课程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教材之一。 •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理论视角 第三章 社会结构环境 第四章 文化环境 第五章 怀孕、胎儿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婴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 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八章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九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章 青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一章 中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行为相似或一致,即是正常行为,反之则 属异常行为。 2.社会规范与价值.被社会普遍接受的行
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从众行为即为正 常行为,反之则属异常行为。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3.行为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性良好是属
正常行为,异常行为是社会适应性不良
或适应宽难的行为,它往往会给个人和 社会造成危害。 4.个体主观感受/体验. 即以个体的内在感 受来判别行为是否正常或异常。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内容: 1.人类行为 2.社会环境 3.个体生命发展周期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类各式各样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个人需要,需 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 生理需求: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满足 心理需求:人之所以为“人”所特有的需求
第七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二、社工为何要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1、社会工作目的需要认识掌握人 行与社会环境相关知识。
• 人的行为发生于生理、心理、社会空间背 景,需面对许多要求,做出有效反应,这 种有效反映环境需求的能力叫做适应( adaptation)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 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 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 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 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 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 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于塑造人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和引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社会背景。

它包括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规范和制度等方面。

社会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行为模式:社会环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还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2. 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通过制定和传递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

这些准则可以是法律法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它们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范围。

3. 影响价值取向: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崇尚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可能会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个人奉献,而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则可能使人们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物质追求。

二、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具体影响1. 社会认知: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式。

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可以促使人们对他人更加怀疑和警觉,而一个合作共赢的环境则会培养人们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2. 社会正义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正义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反之则可能导致不公平和社会不满。

3. 社会支持与孤立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支持和孤立感产生影响。

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而一个冷漠和孤立的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的退缩和自卑感。

三、调节社会环境与改变人类行为了解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社会环境,实现积极的行为变革。

以下是一些调节社会环境的方法:1. 培养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社工专业课笔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工专业课笔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二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三人类行为的分类1.按照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2.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胎儿期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青春前期行为、青少年期行为、成年前期行为、成年期行为和老年期行为3.以行为的功能分: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及社会行为4.各职业或专业人员应有的行为:管理行为、行政行为及政治行为等等1.人类多习得的行为而动物多基本的行为;2.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预测而动物的行为甚少变化,较易测知;3.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的行为,而人类则多思考及学习的行为;4.人类的学习及其适用的行为是传播的及累积的。

六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包括:需要动机手段目标七人类成长的特征1.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2.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双向的3.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4.人类的成长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5.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6.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7.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的8.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9.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八社会环境的定义: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九社会环境的划分1.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

2.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

如家长会。

3.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

对一个学生而言,教育部就是他的外生系统。

4.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 2、人类行为也会引起社会环 境的改变
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学龄前儿童与社会环境
(一)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自我体验的发展 3、自我控制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与社会环境
(二)性别认同的发展
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 2、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 3、对父母的认同
青少年性意识发展阶段
抵触 好感 依恋第四节 成来自行为与社会环境一、成人前期(青年期)行为与社会 环境
1.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角色的 变化
2、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性发展
二、成人后期(中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1、 成年后期的家庭生活 2、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性 发展 3、成年后期(中年期)的职业 发展
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来看,影响人 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因素与非 常规事件因素两个方面。
2、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主 要有生物过程、心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三大方面。
(1)生物过程 (2)心理过程 (3)社会化过程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现为:
二、学龄期儿童与社会环境
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1、情绪的两极性特征 2、反抗情绪的具体表现 3.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二、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的发展的发展 3、 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三、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
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老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人际交往的特点 3、生死观的发展

第五章__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五章__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龄外,还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 年龄等指标。 在进入老龄方面,个体之间可能有明显 差异。
一、老人阶段的特性
1、生理衰退越来越 显著; 2、社会角色发生多 角度改变; 3、认知和心理的变 化;
4、社会环境具有重 要影响。
二、老人问题及对策
(一)老人的主要问题
(1)经济收入减少; (2)情感生活弱化;
婴儿,需要学习一些行为, 需要耐心劳动,需要相互帮 助,同时完成某项工作还很 可能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或 愉悦。 成年人与小孩打交道,而只
做很少工作或根本不干活的
儿童,则更有空闲时间与同 龄伙伴玩耍。
舍不得孩子干活,有百弊 而无一利。
人类的所有美德,都与劳 动有关。
古人有云:
不吃苦中苦,
难为人上人。
2010年11月5日输毕
课程作业:
社会工作的现状调查和未来展望
(西方、世界、中国、浙江、金华等某地皆可, 文献与实地皆可,作为平时成绩;不少于1500 字,形式完整,包括封面;12月7日前交课代表, 时间许可的话,要安排一次课堂讨论)。
稳定;
(3)容易接受同辈团 体的行为标准。
总体而言,由性成熟到 20 岁的青少年的抽象思维和
科学推理能力不断提升,自
我中心继续发展,努力寻求 自我的身份。
(三)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
1、与双亲和教师关系疏远,与同伴的关系
极其亲密。 2、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阵地。 3、宏观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
(3)各类疾病增加。
(二)加强老人服务的对策
1、关注、帮助满足老
人的生活需要; 2、协助老人恢复受损 的生理、心理和社会 功能;
3、协助老人积极参与
社会生活,丰富社会 关系; 4、协助老人面对死亡 议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紧密联系的,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人们生存的空间、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社区、城市、国家等所有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因素。

人类行为主要指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各种方面。

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对孩子印象深刻,往往对孩子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教育方式、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的教学方法等,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沟通能力等方面。

在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的互动、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会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动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人类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行为、消费观念等,对环境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增大,对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直接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重视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影响,尽可能地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手段,来引导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减少浪费和排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政策、制度等措施来规范人类行为,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我们才能真正使得每个人的行为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消耗方面有所贡献,实现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我们需要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影响,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教育、政策等途径,促进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 社会化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形成的基础。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交往、角色扮演、价值观传递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约束。

2. 形塑行为: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教育、工作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长大,家庭环境的关爱或冷漠、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其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行为反馈:人类行为的结果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馈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受到社会认可,会对其获得奖赏或惩罚,从而影响其行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4. 社会问题和挑战: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会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新行为需求和适应方式的变化。

总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人类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行为(1)定义:①狭义:直接可观察到的表现、动作、活动。

②广义:即个体对环境所做的一切反应。

指个体的一切外显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举凡一切外在的活动(如语言、表情、作为)与内在的心理历程(包括思想、意念、态度)均是。

(2)特点①、适应性(能动的适应)②、复合性(多种因素的影响)③、变化性(一生不断变化)④、多样性(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⑤、累积性(学习、代际传承)(3)行为的种类①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②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行为」、「适应行为」。

③依行为的功能,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④依是否符合常模、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4)正常和异常,一般有以下划分标准:①、要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

如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等。

②、要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

如从弃老到尊老养老等。

③、行为要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

如上学“适龄儿童”、天才儿童班等。

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行为的正常和异常的划分并不代表价值判断,不意味着异常的行为就是不好的、有问题的。

2、环境(1)涵义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

(2)分类①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地球表层各个自然因子的总和,即人们通常所泛指的自然界。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最根本的条件。

A主要由大气、水体、岩石、土壤、生物5大因子组成。

B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a.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b.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速度c.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习惯。

d.人类行为改变自然环境面貌。

e.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

f.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②社会环境A、定义(广义):是指由人类自身能动行为作用外化而成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比自然环境要复杂得多。

B、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个体通过行为适应和改变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动机和动力),环境因素是根本。

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决定性影响。

第一、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的定则:自出生至幼儿期,环境的影响最大。

第二、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第三、个人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第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

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3、生命历程婴儿期(0-3岁)→儿童期(3-12岁)→青年期(11、12-21、22岁)成年期(21、22-60岁)→老年期(60- 死亡)4、基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1)基因决定论①家庭成员因为遗传导致相似,但因为“非共享环境”导致产生差异。

②基因通过决定人们选择环境的类型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差异源自基因偏好③基因决定论的支持者认为,基因或遗传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像基因决定一颗种子最后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小草一样,基因决定我们的天赋,我们能做什么是由基因决定的,手指的长短决定我们的职业,基因决定我们的气质、性格,甚至能活多久也是基因决定的。

(2)环境决定论华生著名“教育万能论”。

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在他看来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是由各个简单的反应动作发育和发展而成的。

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其中有两个经典的实验就是对婴儿阿尔伯特(Albert)恐惧情绪的唤起及对彼得(Peter)恐惧情绪的解除实验。

5、家庭(1)定义由那些按家庭方式进行生活的人组成的群体,通常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具有特殊关系的成员所组成。

(2)形式①按成员的身份演变,可分为养育家庭(扮演儿女)和生殖家庭(成为父母)②按关系和规模,可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

③从居住地点可分为:从男居(嫁娶)、从女居(入赘上门)和新居制(不嫁不娶)。

④按家庭权力分配可分为:父权家庭、女权家庭(战争、疾病等男人缺席或女方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高等情况)和平权家庭。

⑤按婚姻形式可分为:一夫(3)家庭生命周期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伊夫朴·杜瓦尔的家庭生命周期八段论:第一阶段:夫妇家庭。

尚未生育孩子。

婚姻满意度高。

第二阶段:抚养孩子的家庭。

第一个子女出生到2岁半左右。

第三阶段:学前儿童家庭。

第一个子女两岁半到6岁。

第四阶段:入学儿童家庭。

第一个子女6岁到13岁。

第五阶段:青少年子女家庭。

第一个子女13岁到20岁。

第六阶段:家庭成员出走阶段。

因为上学、工作和结婚等原因,子女陆续搬离父母的家庭。

第七阶段:中年夫妇家庭。

从空巢家庭开始一直到父母退休。

第八阶段:老年夫妇家庭。

从退休一直到双亲去世。

婚姻满意度高。

(4)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简单说来就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关涉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家庭关系一般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等①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从形式上看,夫妻关系表现为在法律的许可之下的男女两性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合。

②亲子关系:父母亲和子女构成了家庭中的基本三角。

③婆媳关系:婆媳关系历来是家庭关系的一个焦点。

婆媳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和睦和紧张程度。

④兄弟姐妹关系:是同辈群体中最亲密、最强烈、最深刻的关系(5)家庭功能①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

提供支持、保护、生活照顾、情感慰藉等。

②繁衍后代及子女的养育。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住所的提供、食物的保障和情感的慰藉。

家庭的出现,还有一个关键意义,它确认了子女在家庭和家族意义上的身份,并为子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社会对孩子的认识和接纳往往是通过孩子的家庭背景来展开的。

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有弊。

③子女的教育、促进社会化。

孩子要从家庭的教育中习得,什么是对错,什么是社会所认可的行为,什么是不被接纳的行为等。

(6)变化中的家庭①单身生活成年人增加。

②年轻人结婚年龄普遍推迟。

③夫妇生孩子的数量减少。

丁克家庭越来越多。

④大多数妇女有社会职业。

⑤离婚率上升。

⑥家庭空巢期变长。

6、群体(1)定义:群体是一群地位和角色相互关联的人。

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或是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以获取某个目标的人组成的任何小型集合。

(2)特征①群体当中必须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3)分类①按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划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②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和性质划分: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7、文化①广义: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②狭义:主要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非物质产品。

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艺术、法律、习俗、社会规范、价值观、意识形态(如对人种、民族、性别年龄、阶级的认识)等。

8、母亲对胎儿的影响(1)母亲的年龄;(2)母亲的身高、体重、孕史;(3)母亲的营养;(4)母亲的疾病;(5)母亲使用药物、烟、酒的影响;(6)母亲的情绪(7)母亲所处的环境9、攻击行为击的含义通常是负面的,但为了生长、发展以及成长,我们必须具备攻击性的生物学驱力。

研究者把攻击分为两种形式: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小的学前儿童倾向于用踢和击打的方法表达愤怒情绪,攻击也主要是工具性的。

而大一点的学前儿童倾向于使用口头攻击,如嘲笑、起绰号、流言等。

他们的攻击行为变的更有敌意,并且意在伤害别人。

一般而言,在4岁以后,当儿童学会协商、口头解决分歧以后,攻击行为会减少。

10、游戏(1)定义: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2)类型①无所事事;②单独游戏;③旁观游戏;④平行游戏;⑤联合游戏;⑥合作游戏11、同辈群体是由于年龄和社会地位的接近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12、老化(1)定义老化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整个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现象的总称。

(2)分类:年龄老化、生理老化、心理老化、社会老化。

补充部分:(注意这部分可以不用打印与复习)1、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理论(1)角色理论: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

依照取得该一角色或地位的方式,可区分为归属的角色或地位与赢得的角色或地位。

(2)常模理论:经由观察或测试一团体全体成员的行为,所订定的行为标准,称之常模。

(3)社会化理论社会化是将个人模塑成为社会分子的过程,亦即是社会对个人传授其文化、生活模式与团体价值的过程。

(4)自我概念理论:自我概念系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评价。

(5)参考团体理论参考团体指个人选择某种团体当作模仿或指导的对象作为其判断及行动的参考,也就是说被个人用作为其行为评价标准的社会团体。

参考团体有预期社会化及提供一种比较的作用等二项功能。

2、人类行为发展的基本过程(四个阶段)(1)被动发展阶段:生命早期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驱使为主完成行为发展的阶段(2)主动发展阶段:2.岁半至3岁起的很长时间内,具体表现为总爱说"不",总爱显示自己的力量。

是形成自我的关键期(3)自主发展阶段:当人认识到自己,即开始学习调控自己时,便进入到行为的自主发展阶段。

(4)不断完善阶段。

3、人类行为发展的基本内容(1)生理特征和功能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其发展主要受遗传控制。

常见的发展规律有三:①首-尾发展规律,即头颈部在先,下肢在后;②中心-外周发展规律,即躯干先发展,四肢后发展;③整体-特殊发展规律,即全身的、总的大系统优先发展,而局部的、特殊的、小型的部位的发展在后。

(2)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和智能两个方面。

(3)社会特征和能力的发展:4、影响人类行为的心理层面(1)精神层次理论精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①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②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③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