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477b4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a.png)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09765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c.png)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8e973e01f69e31433294dc.png)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朗诵录音。
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
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9b3a08fc4ffe473268ab0d.png)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一、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要点1、基础知识逶迤(wēi yí):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ï):气势雄伟的样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
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
开颜,欢悦的意思。
2、诗文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c82a2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1.png)
《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1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
生:__。
2、师:你对__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3、出示__图片,教师简介__:伟大的__、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
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
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__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豪地读课题。
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澎湃逶迤。
生读词语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
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
同学自读指读齐读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
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
生:高大。
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
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
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
师:可是在__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__战士的__乐观__精神。
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
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
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__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
师:可是__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
师:__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3c053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f.png)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熟悉“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预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预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如同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熟悉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同学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洁汇报已有学问。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宏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心苏区依据地,开头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心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沟通。
3、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育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创新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39b57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3.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 通过学习诗歌,初步感悟作者概括与典型的写法。
3. 结合资料,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大无畏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 通过学习诗歌,初步感悟作者概括与典型的写法。
2. 借助材料,感受诗句意象,理解颈联“暖”和“寒”的情感含义,体会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音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竞赛激趣----长征知识知多少1. 导语激趣,以赛促学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七律长征》,对诗题、诗意,作者毛泽东主席、长征背景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你们都还记得吗?那我们来一组长征知识竞赛吧,看看哪个小组记得牢,答得准。
敢挑战吗?好的,抢答题,答对一题加两分。
就看哪个小组最强咯!2. 小组竞赛,抢答重温(1)以下对作者毛泽东身份评价不对的一项是()A 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第一任领导人B 政治家革命家C 书法家诗人D 画家文学家(2)红军长征时间的始末是()A 1934.10--1935.10B 1934.10-1936.5C 1934.8--1936.10D 1934.10-1936.10(3)红军长征历经()个省,翻越了()座大山,跨过()条大河,行程大约()里A. 12个省 15座大山 18条大河 25000里B 11个省 12座大山 18条大河 25000里C 14个省 18座大山 24条大河 25000里D 14个省 18座大山 24条大河 25000里(4)这首诗中,毛泽东用哪个词高度概括了长征之难?()A 五岭逶迤B 乌蒙磅礴C 万水千山 D尽开颜(5)《七律长征》诗句中,作者毛泽东选取的万水千山分别是哪些大江大河?()A金沙江大渡河五岭乌蒙山岷山B金沙江大渡河五岭乌蒙山岷山C 普渡河清水江五岭大娄山乌蒙山D金沙江葫芦河五岭六盘山夹金山【设计说明:通过长征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又是引发新课,做到过渡无痕。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10fa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4.png)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七律。
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
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2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926c7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a.png)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2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了解长征历史: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3〖〗)听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
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
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c868b56137ee06eef9183f.png)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朗诵录音。
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
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七律长征教案(完整版)
![七律长征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dbffef524de518964b7d0a.png)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师:谁接着来谈谈你还理解了哪些句子或词语?生:我理解了第二句。
逶迤的五岭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浪花”,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师:讲的很好,这是什么样的五岭?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
“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画山)师:“磅礴”指的是什么?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生:乌蒙山。
师:乌蒙山高不高?生:高。
师:险不险?生:险。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腾着的什么?生:细小浪花。
师: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滚过的——生:小泥丸。
师:同学们爬过山吗?爬山什么感觉?生:爬山很累。
师:可是红军战士怕累吗?生:不怕。
师: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这一大一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是这样吗?生:是。
师:还有哪些句子你理解了?生:我理解了第三句,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让人觉得温暖,大渡桥横跨江面铁锁让人感觉寒冷。
师:高耸入云的山崖为什么会然人感觉温暖呢?这里面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呢。
(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学生听师:故事听完了,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暖”字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心情?生: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师:谁能说说红军高兴的理由?生:因为红军巧渡了金沙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所以高兴。
师:理解了暖所表达的感情,再让我们来体会寒,先看一段录像。
师:这一暖一寒的对比写出了红军为夺取泸定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
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因此这铁索让人心寒。
师:现在只剩下最后一句诗了,说说它的意思?生:这两句是说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
师:这里的喜是喜欢的意思吗?边看录像边思考。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881ce6a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a.png)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七律·长征》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红军英勇奋斗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敬佩红军的英勇奋斗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2)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红军英勇奋斗的精神。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长征历史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2)准备诗中关键词语的解释。
(3)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七律·长征》。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七律·长征》。
(2)学生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教师给予解释。
(3)教师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3. 感悟长征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红军英勇奋斗的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给予指导。
4. 背诵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七律·长征》。
(2)学生相互检查背诵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七律·长征》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感悟文章。
3. 家长协助检查背诵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七律·长征》。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296a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e.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eeee0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b.png)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8d911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c.png)
七律长征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七律·长征》的诗意,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长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红军的伟大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七律·长征》的诗意,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
2.感受红军的伟大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长征组歌》,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和伟大。
2.教师介绍长征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情感的表达。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理解诗意
1.教师讲解诗歌的意思,学生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教师总结,强调红军的伟大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加深对长征的理解。
2.让学生欣赏长征题材的电影和歌曲,感受长征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七律·长征》。
2.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和拓展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红军的伟大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c00eb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3.png)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2d8687bb68a98270fefa5a.png)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2.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f0ce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5.png)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c5d0b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第【1】篇〗《七律·长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4.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夸张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教学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2.制作视频课件:视频《长征》歌曲,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地图。
学生准备:1.自读《长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回顾诗歌,感情朗读1.复习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收获?(预设: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教师用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简述诗歌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感,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研读全诗,感悟情感(一)学习前两句诗。
1.导学:快速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2.学生读后汇报,用一个“难”字概括长征途中的自然环境和敌情分析。
3.引导思考: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4.交流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导读:你能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之情来读一读前两句吗?(学生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60e8885ef7ba0d4b733b5f.png)
《七律长征》教案一、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也表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体会毛主席和红军战士战胜困难后无比喜悦的心情和运用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来表现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毛主席作为诗人的豪迈情怀°二、教学目标(一)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四、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五、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设计理念本课借吟颂《七律•长征》,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以生为本,关注学情;抓住关键,研读感悟。
七、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出示毛泽东的图片2.你了解这位伟人吗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洁的汇报,老师进行相应补充4.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要一起走近这位大家感兴趣的伟人,去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设计意图:走近诗人毛泽东,了解其生平、小故事、丰功伟绩等,让孩子对这位伟人产生兴趣。
】(二)导入新课,了解七律和长征背景1.《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英勇豪迈气概,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2.再读《七律•长征》,看谁能否有新的发现?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3.像这样每句有七个字,共有八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七律·长征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
能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质。
教学课时两课时[④这句诗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知识点详解☜①这句是全诗的总起句,总领全篇,概述了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及面对千难万险的态度。
②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交流阅读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教具准备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时代背景以及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交流长征资料。
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走泥云暖山(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崖左右结构:岷独体字:丸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岷——民(3)规范书写。
丸:“乙”横折弯钩。
(4)理解词语。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泛指整个红军。
(5)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意1.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共几句,每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全诗共四句。
第一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
第二句的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是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第三句的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第四句的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个个笑逐颜开。
)2.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着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
)3.教师点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感情朗读,总结全文1.老师范读课文,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读出诗句停顿节奏。
3.小结:这首《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的战斗图。
课后反思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教师播放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学生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教师请学生观看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学生揪心不已。
2.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歌曲《长征》,整首诗投影,长征相关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朗诵《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指名读第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无数山,无数水,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
诗句告诉我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这不仅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
但是红军战士们把这些都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你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只等闲”体会出来的。
)过渡: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深入学习,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出示学习提示。
(1)朗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读读颔联,体会诗句的含义。
(“逶迤”指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指气势雄伟,都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
“细浪”是翻着浪花的细流,“泥丸”是泥团子、小泥球,“细浪”“泥丸”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写山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小水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颔联,体会精神。
(颔联不仅写出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朗读颈联,联系具体事例,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从“暖”和“寒”字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情感。
暖:1935年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
寒:泸定桥横空高悬于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怕牺牲,终于夺下泸定桥。
“寒”字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颈联的思想感情。
(3)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仅仅是山、水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吗?还有哪些困难?(比如在长征途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4)再读颔联和颈联,体会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尾联,体会红军历尽艰险、取得胜利时的喜悦心情。
四激情吟诗,背诵诗文1.反复朗读,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技巧,再现诗中意境。
2.配乐朗读,练习评读。
3.背诵全诗。
五总结、拓展延伸1.总结:本诗的作者是毛泽东,他用凝练的诗句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拓展阅读。
学习了《长征》,我们更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
课后反思1.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通过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来进行。
这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好方法。
2.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从而突出了五岭山脉及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乐观,应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板书设计课堂作业新设计1.看拼音,写汉字。
zhēng远征páng bó磅礴suǒ铁索xián等闲mín岷山2.按要求填空。
(1)“丸”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字母W,再查wán(音节)。
意思是小而圆的东西。
(2)“岷”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山部,再查五画,“岷山”在我国的四川省。
(3)“征”的韵母是eng,在词语“南征北战”中的意思是走远路。
3.选择适当的音节填空。
[nán nàn] 难.(nàn)友难.(nán)题艰难.(nán) 难.(nàn)民[gēng gèng]更.(gēng)夫更.(gèng)快更.(gèng)加五更.(gēng)天4.根据诗歌《长征》填空。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35年10月。
诗中第一句,写了长征的艰难及红军战士的态度,第二至六句具体写“红军不怕远征难”。
其中,第五句和第六句写“万水千山”中的水,诗中第七、八句是总结全诗的句子,是写长征即将结束,红军战士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