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基本理念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前提。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
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
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2、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与“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就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就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她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
儒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的治国理念
孔子认为道德有助于当政,从而可以管理国家。“德”,他认为,是一个统一的动机,是一种统一的活动,可以实现“子孝父亲”的关系。他认为,在不容有血腥和暴力的情况下,赢得群众的爱和崇敬是
治国之道。他认为有两个政治原则可以应用于治理国家,即“仁爱”
和“仁义”。
“仁爱”,即一种以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儒家思想。对于孔子来说,“仁爱”政策是一个国家可以实现和谐和平、和睦而繁荣的最好方式。当政者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情感,以赢得民众的爱戴,只要他们高度重
视百姓的情感,百姓就会成为一个共同的目的的追随者。此外,政府
也需要发挥公正的精神,对有需要的人们提供援助,以满足他们的精
神上的需求,从而让百姓有安全感。
“仁义”,是一个个人与众人进行公义合作关系的原则。根据孔
子的思想,当统治者以“仁义”理念作为治国的指导原则时,他们必
须坚持其中有序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必须维护所有人的权利,维护社
会秩序,注重司法公正,因此,人民才能得到应有的关心和保护。同时,政府也要维护百姓的利益,遵守正当的程序,严格限制和监督各
行各业的公司和官员,保障百姓正当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儒家提出的治国理念虽然有些久远,但它仍然对今天会发挥重要
作用。现在,我们仍需要在政府中建立一种以“仁爱”为基础、以
“仁义”为核心的政治体系,使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百姓平
等自由,和谐而繁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国家的社会安定,经
济稳定,我们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里。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儒家、道家和法家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三个重要的派别,它们的治国理念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干。
儒家治国理念
儒家注重人文道德和伦理价值,强调“仁爱”和“礼治”。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取决于其人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因此,儒家的治国理念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推崇以德治国的原则。
儒家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人民走向道德高尚的社会。此外,儒家也强调君民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尊重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在政治制度方面,儒家主张“礼制”,即以礼仪规范社会秩序,强调等级制度和尊卑关系。他们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训练,可以培养人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干预自然进程。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自然而然的,不应强制干预。因此,道家的治国理念注重减少政府干预,让社会自由发展。
道家强调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他们认为,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而应通过制定简单的规则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此外,道家也强调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认为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选择。
在政治制度方面,道家主张“小国寡民”,即国家应该保持小规模,政府权力应该分散,让人民能够自我管理。他们认为,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法家治国理念
法家注重法律和秩序,强调通过法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他们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必须得到严格执行。因此,法家的治国理念注重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并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和人民。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儒家政治学说强调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强调道德伦理和人的义务和责任。重视礼仪、孝道、忠诚等传统道德规范,认为天命理论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法家政治学说强调政治权力的集中和行政效率,注重法治和行政管理,强调刑罚威慑力和奖惩明确。反对传统道德和仁爱主义,强调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追求实际利益和实际效果。
道家政治学说更注重治理方式和政治理念的变革,强调自由、无为和自然,反对强权政治和刻板的社会规范。认为道德规范应该来源于内心,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范。
墨家政治学说注重公平和正义,提出了“兼爱”、“非攻”等理念,强调民主和平等,反对战争和征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注,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的福祉。
儒家政治理想
儒家政治理想
儒家政治理想主要包含“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
在儒家思想中,“仁政”是其政治学说的核心。这一理念是孔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孟子将其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其基本精神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理念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儒家的另一政治理想是“王道”。这一理念强调君臣关系、官民关系,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此外,儒家政治理想还体现在“礼制”上。在儒家的理想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发扬人性、完成人格,通才和专才的结合是其主要追求的目标。儒家的教育目的也在于此。
请注意,不同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理念,上述回答以孔孟之道为主。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阅读相关文献或请教专业人士。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学说指的就是儒家学说。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包括:
1、仁义:仁义是儒家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思想,仁义就是“人之所以能,则必以仁义为先”,它把“仁”作为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即以“仁”为核心,从而形成了仁政、仁治、仁乡的理念。
2、礼乐与政法:礼乐是儒家文化的基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礼乐是由上到下的社会顺序,它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保障了社会的和谐。此外,儒家还提出“政法”,即以政治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3、爱民:儒家强调要爱民,对待百姓要以温柔敬畏的态度,以慈惠恩德来统治,这是儒家与其他思想不同的地方。
4、忠孝:忠孝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家强调要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以此为中心,使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实现“忠孝”的社会精神。
王道与仁政
王道与仁政
“王道”与“仁政”,是儒家所主张的政治理念,“王道”就是圣王之道,是符合仁义准则的治国之道,而“仁政”,是将仁义作为基本的政治观念治理国家,“仁政”是“王道”在政治措施上的具体实现,而“王道”是“仁政”的思想内涵。
这关系,感觉到了庄子“内圣外王”观点的余波威力。
“王道”的概念发端于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进行了明确阐述。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句话言简意赅,指出了仁与道的基本关系。孟子在谒见梁惠王的时候,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王道”理想:“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么长的文言,读者你好像懂了,但是又蒙了一圈,对吧。
“王道”是孟子极力提倡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可是在孟子所生活的时代,通行于世的却是与“王道”截然相反的“霸道”。
好像现在米国,强买强卖,抬胳膊亮肌肉,感觉若有所悟……
“霸道”,也就是凭借武力、刑法和权势对外征伐和对内管理的政治思想,这是法家积极主张的施政理念。战国中后期,各国政治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还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此处夸张了),莫能用。”这都表明当时孔孟所主张的“王道”与“仁政”的理想是屡屡碰壁,不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
儒家文化对于政治的意义
儒家文化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引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政治体系的构建和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伦理道德体系,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孝道、忠诚等美德,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在政治中的意义,以及其对于政治道德和社会治理的影响。
正文:
1. 儒家文化与政治伦理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提倡仁爱、人治、孝道、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在政治中对于塑造良好的领导者品质至关重要。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的关系,以及君王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关系模式为政治治理提供了基础,支持着和谐的社会秩序。
2. 儒家文化与政治道德
儒家文化倡导的道德观念对于塑造政治道德具有重要影响。儒家重视品德修养,强调君主或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品德操守,以树立良好的榜样。这种道德规范对于领导者的廉洁奉公、公正执政和谦逊务实起到了引领作用,有效地减少腐败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 儒家文化与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儒家提倡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通过儒家的伦理关系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倡导仁爱为核心的社会道德,强调个体间的互惠互利,以及关系和谐。这种和谐关系是政治稳定的基石,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结语:
儒家文化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伦理、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为政治体系的
构建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儒家文化不仅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治伦理和道德,而且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和传承儒家文化的精髓,对于构建美好政治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政治思想》课件
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次课件将从背景、核心概 念、基本原则、影响力、当代价值与挑战等方面介绍儒家政治思想。
背景介绍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者爱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儒家政治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性 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在汉朝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总结
儒家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通过本次课件的学 习,希望大家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智慧被认为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关注和重 视。
当代价值与挑战
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转型,当代社会的价值 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儒家思想是否能适应这种 变化成为了一个问题。
儒家政治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挑战
由于历史的风格与特殊性,现代社会对儒家思想的 传承和发扬面临诸多的挑战。
wenku.baidu.com
核心概念
仁
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强调人的与众不 同的精神和道德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礼
指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及社会风俗;在儒家思想中, 礼表示了一种道德、文化的修养。
君子
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概述
1、儒与儒家
儒是从事教育的人,《周礼》有:“儒,有六艺以教民者”。所以儒和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儒者是否按“六艺”从事教育活动,目前尚无其他佐证。孔子是以“六经”为教本,“六经”大约是孔子对自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后选编的教本。“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没有《乐》,所以又称“五经”。儒是先于孔子而存在的。
儒除从事于教育外,还从事于相礼的活动。周人特别讲究礼,人们的一行一动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一般人有时弄不清楚礼的仪式和程序,于是有专门的人来掌礼,儒便是专门从事掌礼的人。孔子在成名之后仍从事相礼的活动,墨子曾挖苦儒者:“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墨子·非儒》)由此可知儒者掌相礼之事。
在春秋中叶以前,儒大概是官吏中的一种成员,后来逐渐流散在社会上,以教育和相礼为业。孔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孔子以儒为业,但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因循者,他在儒这个职业上作了特殊的表演,概括言之,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弟子。学在官府这种局面到春秋时逐渐走向衰败,应运而起的是私人招收生徒。孔子是私人办学的猛将,他把眼光转向整个社会,不拘一格广招弟子。孔子收纳弟子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另一条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招收的学生很多,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的很富,有的很穷,有犯过罪的,有做过强盗的,还有流浪汉等等,多达三千人,这是一个奇迹。孔子招收的学生虽然又多又杂,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孔子面向整个社会招收弟子,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教育。“仁学”就是孔子思想得精髓,也就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得理论基础与前提。1、“仁学”得内容: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2、“克己复礼”——孔子得救世“良方”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得儒家理想人格
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得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得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得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得礼仪文明导向。2、孟子得“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得思想,提出仁政主张与“民贵”“君轻”得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得世界观与性善论得伦理观,2、孟子得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就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就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得当代价值A、孟子得仁政学说,对我国得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得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得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得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得人本主义观念得贯彻,有一定得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得出发点与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化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提出得隆礼重法、王霸并用得治国模式,把儒家得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得态度,又把法得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得优势互补。历史证明,荀子得这一构想,为未来得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得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儒家文化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伦理思想:儒家文化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和“礼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
政治思想:儒家文化主张“仁政”和“礼治”,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应以人民的福祉为首要目标。
教育思想:儒家文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有学问的人才。同时,儒家文化也强调“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哲学思想:儒家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其对于人性、天道、义利等问题的探讨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儒家文化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重人文精神、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观点
精心整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观点
践上是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
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泛众。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将"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
’
“尽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
","
"身病体羸
,将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
,夫死
一。.宪问》
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儒家的政治观
儒家的政治观
儒家的政治观强调以仁治国。儒家认为,政治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民福祉。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君主(或统治者)被视为天命所归的,其权力来自天而非人。君主应该展现道德的高尚品质,以身作则,行善治国,推行仁政,使人民有尊严、幸福和和平的生活。
儒家政治观注重建立良好的政治体制,其核心是修心养性,通过道德教化来塑造合格的领导者。儒家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对人民负责和尽责的精神。只有道德高尚的统治者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儒家政治观也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尊重传统习俗和礼仪来实现社会秩序。儒家主张建立尊重长幼、君臣、夫妻、父子等各种社会关系的礼节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儒家还认为政治决策应该遵循实用主义原则,即追求最大利益和人民的最大幸福。政治决策应该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注重实际效果和长远发展,而非个人或特定利益的最大化。
总体来说,儒家的政治观强调以仁为核心的善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崇道德伦理的实践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福祉。
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仁爱之道
仁爱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 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互
助。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仁爱的 本性,因此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 和尊严,以善意和关爱对待他人
。
仁爱之道还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 反思,以及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
规范。
忠诚与孝道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它强调 对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和谐社会的构建
01
儒家强调的“仁爱”思想,能够 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 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02
儒家倡导的“礼”治思想,能够 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社会秩序 和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 供重要的思想基础。
职业道德的培养
儒家注重人的品德修养,特别是对于 职业道德的培养,能够使人们更好地 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工作质量和效 率。
学思并重
学思并重是儒家思想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并通过思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
学思并重还包括对不同学科的全面学习和综合思考,以培养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02
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
仁者爱人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 重,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 人的德行,使之成为有仁爱之心
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儒家的理想政治体制
儒家的理想政治体制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想政治体制有着独特的见解。以下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儒家的理想政治体制。
一、君主道德
儒家认为君主是政治体制的核心,君主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儒家的理想政治体制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以身作则,引导臣民行善去恶。同时,儒家也主张君主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君主的决策应该以天下苍生为念,而非个人的私欲。
二、仁政治理
儒家主张以仁政治理国家,认为政治的本质应该是关爱人民,促进人民的福祉。儒家认为仁政的体现包括:减轻赋税、减轻刑罚、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等。儒家也强调公平和正义,主张按照天道无偏、天道酬勤的原则来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三、礼制秩序
儒家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主张以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儒家的礼制包括各种礼仪、礼节和习俗,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儒家也主张礼制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四、教育推广
儒家认为教育是推广仁政、培养人才、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儒家的教育理念包括:培养人的德行、智识和技能,使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提倡终身学习,使人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提高;推广普及教育,使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儒家认为通过教育的推广,可以培养出大批有德有才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选拔贤能
儒家认为选拔贤能是实现理想政治体制的关键,主张通过科举制度等方式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才担任官职。同时,儒家也强调选拔人才应该注重实际能力,而非仅仅看重门第、财富或关系。选拔出来的贤能应该具备专业素养和行政能力,能够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创造价值。通过选拔贤能,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政治基本理念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政治学,儒家关于政治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在儒家诸子对人文、社会、国家问题的讨论中,主要精神包括:政治是实现人性的形式,治国不能违背仁义原则,政治从本质上说也是做人之道。统治者修己成仁政治的根本,修己最切实的路径是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视听言动,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悌之道,治国以治人为本,以治法为末;法无治乱,得其人则治,失其人则乱,应以贤者为君,以圣者为王。君子当其位是实现人性政治的保证。民为邦本,君、民、神三者,民是第一位的,民秉天意,得民者得天下,失民者失天下,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国家应由贤能的士人掌治权,士人应以义入仕,以道事君;贤能的士人不仅为人臣,而且为君师。士人以修身为体,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一、政治本于人性
人性论是先秦诸子政治文化的起点和基础,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对政治人格、政治社会秩序、政治行为规范、政治方式方略的不同设计。儒家是从人与禽兽的区别与分离的角度揭示人类的类属性的。孟子讲:孟子讲:人生而有良知良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这四心,也就是区别于禽兽的四种属性:仁、义、礼、智。这四种属性的核心是仁与义,礼不过是仁义的具体表达形式,智则是对两者的明辨与觉悟(见孟子离娄上)
仁与义在孔孟思想中有不同含义。孔子的仁包括三层关系结构: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成员,只要“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都可以实践仁(《论语颜渊》)也就是把这种秩序内化为人的心理结构,化为人的主观自觉的意识。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人是指贵族或统治者,人与人的关系指统治集团内部即贵族之间的人伦关系。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贵族集团内部建立亲和、彼此相互着想,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三是人与民的关系,即贵族统治者对庶民百性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通过恤民、惠民、义民、博施以济众,建立一种人民相恤的事功关系。孟子所说的仁则是人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即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尽管孔孟对仁的解释各异,但儒家所揭示的仁的本质和精神是共同的,仁的本质是由血亲之情而放大的的同情心和爱心,孔子讲“爱人”孟子讲“亲亲仁也,都是对人最本质的说明。
二、寓政于修身
《论语子路》记载孔子这样两段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君道》“请问为国?曰:闻修身也,未尝闻为国也君子仪也,民者景也,仪正则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
政治的第一要义,是统治者的实践人性,是统治者自治的问题,是统治者自己管理好自己的问题,自身不正,怎么要求民正,在儒家看来,政治的根本在于统治者自身建设,即修身。P4
孔子所说的修身有两条:其一是克己复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所说的礼是周礼包括官制和冠婚丧聘朝及相见饮酒等礼仪规定,周礼即包括管理社会的职责和等级规定是,又包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活动方式和行为规范。就中体现了尊卑上下贵贱长幼等宗法等级秩序。孔子认为礼是人间秩序较完美的形式,郁郁其文哉孟子认为修身首要是尽心、存心《孟子尽心下》尽心也就是把人固有的四心——仁义礼智的善端发扬开来;存心也就是“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告子上》)立四心也就是立仁义礼智。孟子的修身实质是在人心上下功夫,这种修身被宋明心学所弘扬。
儒家认为:如果社会人人都亲其亲,长其长那么就会实现天下太平,犯上作乱的人就少了,儒家把政道的实现与人们日常的最平凡的家庭生活统一起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
践行人性规范,就是在实现政道,维护政道,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寓于平凡的家庭生活中,寓于子对父,弟对兄的日常关系中,这是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政治文化的起点就是世俗化,这是一种生命力较强的政治思维,因而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
儒家这种政治文化的理念被后人发挥到极处,儒家后人把孝说成是治天下的至德要道,并把孝从家庭推向社会:“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孝既是伦规范又是政治规范,作为君子,要把事奉双亲的孝,移于对君主的忠,把对兄长的悌,移于对长上的顺,这样国家就成了和睦的大家庭,而皇帝就成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儒家孝治文化是汉以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先声。
郭按:主张以德治国,轻视法治,儒家主张,统治者首先必要一种理想的人格,然后才实现政治的合理,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重法者必重刑,但以刑齐民,以政导民,民虽畏刑而不敢胡为,但却不能培养人性,对德化人格起不到作用,也就是说对政道无补,只有君子当政。以德化民,以礼导民,能培养民的人格,对政治有利。
四、天视自我民视
孔子说:“所重:民、食、丧、祭”民为政治之首。
孟子把孔子的重民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天、君、民三者关系中,民充当一个中介角色,孟子引《太誓》言:“天视在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民代表天的意志,在孟子看来,什么人可以得天下是由“天”来决定的,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于也,失其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将民抬高到决定天下归属的至高地位。
正是从民本意识出发,孟子在民君神三者的关系上,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君王如果残暴不仁可以推翻,孟子思想成为后世开明学者政治民主化的理论武器。(明代:晚明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黄宗羲认为:皇权是天下不安宁的根源,《明夷待访录原君》岂天地之大,于兆民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同上
君臣关系上黄提出:为官是:“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盖天下之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正是从以上认识出发,黄宗羲提出了限制君权的主张。提出以学校成为监督皇权,《明夷待访录学校》
孙中山先生: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因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然是君权,实际上是行民权,所以孔子总是宗仰他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民权的见解,二千多年以前已早想到了,不过那个时候还以为不能做到。(《孙中山文集民权主义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