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_姜岩_图概要

合集下载

一种多无人机协同优先覆盖搜索算法

一种多无人机协同优先覆盖搜索算法

一种多无人机协同优先覆盖搜索算法
余翔;邓千锐;段思睿;姜陈
【期刊名称】《系统仿真学报》
【年(卷),期】2024(36)4
【摘要】针对应急救援行动中存在的受灾区域大、重点区域分布不均匀、救援时间有限等问题,提出一种多UAV协同区域优先覆盖搜索算法。

对搜索区域进行离散栅格化处理,根据灾情预估信息对搜索区域中的每个网格进行概率标记;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将搜索区域划分成大小相似、个数与UAV数量相等的子区域,依据聚类中心确定每个子区域的搜索起点,使多架UAV分区协同搜索整个区域;根据网格概率和当前距离之间的平衡关系计算出每个网格的分数,改进贪心算法,以此分数为基准在子区域中进行优先搜索和减少重复路径,引入A^(*)算法解决网格分数冗余问题。

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证优先搜索的同时缩短了路径长度和搜索时间,为应急救援中的搜索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总页数】10页(P991-1000)
【作者】余翔;邓千锐;段思睿;姜陈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9
【相关文献】
1.多无人机协同区域覆盖搜索算法的改进
2.一种多无人机协同覆盖航迹规划算法
3.基于分解的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求解多无人机协同任务分配问题
4.受限通信范围下海上目标的多无人机协同搜索算法
5.基于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的多车辆与多无人机协同配送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摄像机视场约束下无人机视觉着舰导引方法

摄像机视场约束下无人机视觉着舰导引方法

摄像机视场约束下无人机视觉着舰导引方法
祝子程;王彪;唐超颖;徐贵力
【期刊名称】《电光与控制》
【年(卷),期】2024(31)3
【摘要】无人机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着舰时,既需要关注自身的飞行轨迹是否合理,也需要注意所对应的视觉特征点在图像空间中的运动是否合理,即需要满足机载摄像机视场等约束。

此外,由于海洋风浪等扰动作用,很难整定出合适的参数使视觉特征点以期望的轨迹运动,并使得图像误差以期望的动态过程收敛。

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种将基于tau耦合策略的轨迹规划与IBVS相容的视觉导引方法,同时引入PPC理论以直接描述图像误差收敛的动态过程,并赋予参数整定工作明确直观的物理意义,从而降低参数整定的难度。

最后仿真验证了所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页数】7页(P30-35)
【作者】祝子程;王彪;唐超颖;徐贵力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49
【相关文献】
1.带导引头视场限制的多约束导引律及剩余时间估计
2.无人机视觉着舰导航鲁棒角点精确检测算法
3.全捷联光学导引头视场角及输入约束下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4.考虑导引头视场角和落角约束的制导方法
5.垂直起降无人机自主视觉着舰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单城市环境下地面无人驾驶系统的设计研究

简单城市环境下地面无人驾驶系统的设计研究

独占性,所以只能通过增加环境对象的方式实现信
息融合。
究方式要求核心功能为高级功能预留接口以便于功
能的扩展。 智能驾驶系统一般由环境感知、规划和定位控 制等部分组成。由于定位控制尤其是底层控制功能 不存在特别多的变化选择,因此整套系统的扩展性 BIT-III智能驾驶系统的具体功能组成和数据流 如图2所示。
2.ChiIla Research and
Enginee血g,Beijing 111stimte ofTechn010戥Beijing
DeVel叩ment
Academy of Machine巧Equiprnent,Beijing 1 00089)
Abstract:
system desigrI is of grcat imponance for intelligent vehicle which is aimed
loca主motion complicated Scenarios, Key words: Autonomous driving
Syst锄design
Local motion plaImmg
EnViro衄len.cal血sion
O前言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成熟,无人驾驶技术正逐步 完成由半自主无人驾驶到全自主无人驾驶的转变。
规划,可以保证系统的可靠和安全。不同输出模态 的环境信息的融合方式也不同。各种环境网格数据 可以融合到车身局部坐标下统一的网格中作为完整 的可通过性区域。而面向对象的环境感知信息具有
其驾驶意图。在1l’FC中BIT_III集成并实现了核心 功能和初级功能,能够完成简单城市环境下的自主
驾驶。 (2)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进化式的研
2功能模块的算法实现和集成
主要取决于对环境感知和规划的集成能力。 规划根据车辆实时运动状态和环境信息确定 车辆控制参数。无人驾驶车辆的工作环境复杂且存 在动态障碍,容易造成规划的期望路径不可行,加 之车辆运动速度较快,不可能停下车等待规划完成, 因此无人驾驶系统要求规划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

第十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第十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杨一阳、郭东明、黄火龙、苏沛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汨罗市 尔 二中 桂得铭、苏鑫雨、张博淋、郭子 杰 李晓阳子、张捷 徐一杰、王孝竹、李嘉怡、马钰 茵 石潇岚 黄醇 姚媱、顾莹莹、郭芮彤、范志刚 钟子星 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 开远市第一中学 大连市第八中学 北京市航天中学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 富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 心 安徽省滁州中学
陈奎、纪小林 张雷、刘汝涛 张炜、吴巍荪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陈光明 朱长胜
三等猫放归保护生态旅游系统的构 冯全璟、曹海言、韦司堃、郑凯 想与设计 文 基于北斗的物流园区车辆高精度监控管理系统 北斗搜救机器人 陈骎扬 赵新晨、李宪、汪玥、唐一宁
郑德杨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基于北斗导航和Arduino的智能语音导盲仪 基于北斗导航的盲人语音道路导航仪 基于北斗定位的井盖管理系统 基于北斗系统的疲劳监控预警与驾驶辅助 基于北斗的精准送餐系统——北斗送餐车 黑水滩河水环境调研报告 北斗差分定位技术在汨罗龙舟竞赛中的应用方案研究 基于北斗的校车安全监测系统 基于北斗导航监测保护濒危动物的构想与设计 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大陆板块运动计时器-以西秦岭为例 基于北斗的自动定票与改签系统 多功能北斗定位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AI技术送餐业应用 基于北斗定位技术的阿尔茨海默症老年人的定位系统平 台设计
江逸豪
海亮实验中学
程超、蒋周鑫
三等奖 三等奖
许正泓、宋佳音、江林峰、潘际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级中 舟 学 陈仲实 王子龙、丁子杨、牟昊杰、牟冠 宇 李德龙、陶振民 、李成昆 谢之思、胡馨元、黄思宬、胡馨 木 华中师大一附中 山东省日照市第一中学 临沧市第一中学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 万新华 王云、丁皓 郑德杨 李海涛 湛立坤、苏军辉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作品汇总公告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作品汇总公告
大连混合料性能的关键技术
赵勇张岩曾维樵熊俊萍耿军军
大连理工大学
道路工程
3
主干道高精度交通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
郑剑峰、孟令一、鲍泽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
1
模块化的交通信息视频采集教学软件开发
吴克寒袁星柢姚萌、龚萍
北京工业大学
交通工程
1
基于大学生出行特征与意愿的校园步行环境评价研究
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和模板匹配相结合的车牌识别系统研究
马晓伟,张旭乔,苏婷婷,胡妤,张龑华
清华大学
智能交通系统
3
盲人公交出行辅助系统
杨浩博、郭思媛、王可、兰振飞、周兴
南京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类
1
交通信号灯识认性研究
计婧瑶杜赛胡加甲冯维一
南京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类
2
基于流线分析的地铁站外导向标识布点优化方法研究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作品汇总公告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电子版作品收到122件作品,各高校名额为3件作品,承办学校名额为4件,根据组委会规定,报3件以上作品的高校,按校内排名取前三名,作品名单入下:
空地数据链信息处理系统及应用设想
张云志、毕于思张宇、张明楠、曹少谦
中国民航大学
轮机工程、油气储运类
江超、施欣东、张阳、李娟婷、林海宇
中山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类
3
寒区冻土温度自动采集器
邵晓华
东北林业大学
交通土建类
1
基于压电陶瓷特性的铁路压力发电系统研究
连鸿鹤
东北林业大学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类
2
信号参数对道路通告效率的影响研究

碳达峰约束下电动汽车在线充电调度算法

碳达峰约束下电动汽车在线充电调度算法

碳达峰约束下电动汽车在线充电调度算法
曹永胜;刘洋;王永全;夏天
【期刊名称】《计算机科学》
【年(卷),期】2024(51)3
【摘要】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增加,电动汽车充电对社区电网总负荷和碳排放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社区电网不太稳定,降低了电能质量。

文中基于碳达峰的约束条件,研究了未提前知晓电动汽车到达时间、出发时间和充电需求等情况下的电动汽车充电碳排放问题。

首先,建立了电动汽车充电碳排放问题,并在未来信息未知的情况下进行了研究。

针对电动汽车充电行为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演员-评论家的智能充电碳排放算法。

该算法采用的是连续碳排放动作的电动汽车充电碳排放策略,而不是离散近似碳排放动作。

仿真结果表明,相比OA和AEM两个基准算法,所提算法能够降低电动汽车预期成本约24.03%和21.49%。

【总页数】6页(P265-270)
【作者】曹永胜;刘洋;王永全;夏天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智能科学与信息法学系;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法院研究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
【相关文献】
1.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凉山州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2.2030年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的中国减碳成本研究
3.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我国天然气发展策略研究
4.碳达峰约束下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及其路径
5.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北方能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动驾驶汽车的轨迹跟踪控制

自动驾驶汽车的轨迹跟踪控制

自动驾驶汽车的轨迹跟踪控制邵毅明; 陈亚伟; 束海波【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车辆工程; 自动驾驶; 模型预测; 轨迹跟踪【作者】邵毅明; 陈亚伟; 束海波【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400074;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重庆4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9.79轨迹跟踪控制是实现车辆自动驾驶的基础。

目前大多数自动驾驶汽车的轨迹跟踪控制算法都是基于假设车辆在低速稳定工况下行驶的情况,没有考虑到高速行驶及地面附着力不足等状况[1-4]。

当高速行驶的车辆在紧急转向或低附着路面急速转弯时,轮胎附着力往往达到饱和,侧偏力接近附着极限,容易出现前轴侧滑失去转向能力或者后轴侧滑而甩尾的险情。

如果车辆在满足侧偏、滑移等动力学约束情况下,快速准确的沿期望轨迹行驶,则能避免此类险情的发生。

笔者针对现有轨迹跟踪控制器在车速较高时跟踪效果不理想这一问题,以车辆四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为基础,结合轮胎魔术公式和模型预测理论,考虑轮胎侧偏角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器,并基于该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在车速较高时仍能平稳准确地跟踪参考轨迹,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1 车辆动力学及轮胎模型1.1 车辆动力学模型在进行轨迹跟踪控制之前,首先要建立车辆的动力学模型。

车辆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在保证模型尽可能准确的同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简化,故在建立模型之前做如下假设[5-8]:1)假设车辆没有俯仰和侧倾运动;2)不考虑悬架垂直运动;3)忽略空气动力学影响;4)认为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特性及回正力矩不变。

根据以上假设,笔者将非线性的车辆动力学模型简化为能反映纵向速度、横向速度、横摆角速度及前轮转角的四自由度车辆模型,如图1。

图1 车辆四自由度模型Fig. 1 Vehicle four-degree-of-freedom model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矩平衡公式,可得如下方程:(1)(2)F′x2-Fx3+Fx4)(3)惯性坐标系OXYZ中质心平面运动方程为:(4)(5)在车辆坐标系中沿x轴和y轴轮胎受到的纵向力Fxi和横向力Fyi,它们与轮胎侧偏力Fci及轮胎纵向力Fli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其关系式为Fxi=Flicos δ-Fcisin δ(6)Fyi=Flisin δ+Fcicos δ(6)由于轮胎侧偏力Fci和轮胎纵向力Fli与轮胎侧偏角αi、垂直载荷Fzi、路面摩擦系数ui、滑移率κi有关,可由多参数的函数表示:Fli=fl(αi,κi,ui,Fzi)(8)Fci=fc(αi,κi,ui,Fzi)(9)结合式(1)~(9),即可得车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其模型由如下微分方程表示为:(10)式中:为系统状态量,系统输入为u=[δf]。

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者:梁槚姚明耿国庆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02期[摘要]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基于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教师与课程角度阐述了交通工程专业现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專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法与措施,从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及教材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构建新时代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了交通强国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对培养交通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通工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BIM技术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TYB20-38);2022年度江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与实践路径研究”(XJGKT22_002)[作者简介]梁槚(1990—),男,河南信阳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道路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姚明(1977—),男,江苏镇江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道路与交通安全技术研究;耿国庆(1979—),男,江苏镇江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性能动态模拟及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077-04 [收稿日期] 2022-11-2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

过约束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_姜峣

过约束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_姜峣

月 2013 年 9 月

峣等:过约束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
125
从而可以确定 αi 和 O R B i 。 ci 是支链 Bi Ai 的质心,ci 基于{Bi}的位置矢量 在{Bi}中可以表示为
L T (5) 1,0,0 2 ci 相对于固定坐标系 {O} 的位置矢量可以表 rbi
aci ai e2 i O RBi rbi ωi ωi O RBi rbi =
li = lix , liy , 0 = Rix = cos i
T
sin i
0
T
(4)
由式 (3) 所确定的机构正向和逆向运动学解分 别有 2 组和 4 组,依据图 1 机构的机械约束,可以 确定唯一的正向和逆向运动学解。当给定一组输入
图1 2-DOF 过约束并联机构简图
位置或输出位置矢量时,可以根据式(3)计算出 li,
T
在坐标系{T}中的位置矢量; C j xCj , yCj ,0 为 Cj
T
(j=1,2)在坐标系{O}中的位置矢量;bi 是 CjBi 的长 度, 为输入位置变量;e2 0,1,0 是垂直导轨的方
T
向矢量;L 为支链的长度;li 为支链 Bi Ai 相对于坐 标系{O}的单位方向矢量,有
Abstract:Due to their redundant links and redundant restriction forces, it has been a different problem for 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ver-constrained parallel mechanism. A planar 2-DOF over-constrained parallel mechanism is discussed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kinematics analysis,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for the force and moment of this mechanism are established by using Newton Euler method and D’Alembert principle. The model cannot be solved because the number of equations is less than that of unknown variables. So a novel method, which can provide feasible supplementary equat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traint forces and position errors of terminal platform, is put forward. Thus the dynamic model can be solved. This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mechanism in a hybrid machine tool. By numerical example, driving forces and platform error are simul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feasible and reasonable.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the 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ver-constrained parallel mechanism. Key words:Parallel mechanism Over-constrained Dynamics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粒子群自进化算法求解物流装箱问题

粒子群自进化算法求解物流装箱问题

[收稿日期]2023-09-05[作者简介]赵崟(199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物流;王小平(1966-),通信作者,男,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复合材料纤维铺放路径规划。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24.03.005粒子群自进化算法求解物流装箱问题赵崟,王小平,臧铁钢,金将,姜世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摘要]为了解决当今物流行业中装载货物类型为强异构的情况,提高装载填充率和效率,提出了一种求解三维装箱问题的元启发式算法——粒子群自进化算法。

算法包含两部分:极限点构造启发式算法和粒子群自进化规则。

极限点构造启发式算法引入了极限点的概念,利用新的极值点思想推导出了三维装箱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粒子群自进化规则提出了在货物装载序列中表示粒子的方法,推导了粒子间交叉、变异算子,在极限点构造启发式算法的基础上不断迭代进化完成货物的装载。

通过不同结果的比对,证明该算法显著提高了物流装载的空间利用率,强异构货物的平均装载率达到了85%,验证了算法在强异构货物下的有效性与优越性,并给出了货物装载的三维模型。

由于实际测试集的缺少,分别为机腹仓装载类和集装板类模型提出了实例生成器,通过生成器的测试集验证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紧凑性、实用性和快捷性。

[关键词]三维装箱问题;强异构装载;物流运输;极点法;粒子群算法;启发式算法[中图分类号]F25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52X(2024)03-0052-180引言三维装箱问题(Three-dimension Container Loading Problem )广泛存在于物流行业中,随着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货物的装载运输愈来愈趋向自动化[1-2]。

快速、高效、紧凑的货物装载方案可以降低装载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三维装箱问题旨在满足容器尺寸约束、几何约束和稳定性约束等条件的情况下,把一定数量、体积较小的物品放入体积大的一个或多个箱子,达到所用箱子数量最少、空间利用率最高、稳定性最好、装载价值最高、容重比最高等目的的组合优化问题。

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运动控制关键技术综述

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运动控制关键技术综述

26310.16638/ki.1671-7988.2020.15.086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运动控制关键技术综述闫丰雨,李刚,刘洪良,杨善卿(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摘 要:FSAC 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中的一项比赛,该比赛旨在顺应无人驾驶发展趋势以及培养行业相关人才,无人驾驶方程式赛车包括总布置设计,环境感知,线控底盘以及运动控制等多种关键技术。

而运动控制是无人驾驶赛车研究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其他部分实现功能的基础,主要包括横向控制、纵向控制以及横纵向协调控制。

论文主要针对无人驾驶电动方程式赛车运动控制,对无人驾驶电动方程式赛车的横向控制、纵向控制以及横纵向协调控制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出以无人驾驶电动方程式赛车为载体,通过对车辆横向控制,纵向控制以及横纵向协调控制的研究,来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运动控制的稳定性,加快无人驾驶汽车运动控制的研究速度,争取早日实现无人驾驶。

关键词:无人驾驶;电动方程式;运动控制;横纵向协调控制中图分类号:U46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0)15-263-02Overview of the key technology of unmanned formula car motion controlYan Fengyu, Li Gang, Liu Hongliang, Yang Shanqing( School of Automotiv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aoning Jinzhou 121001 ) Abstract: The FSAC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 Driverless Formula E Car Competition is a competition in the China University Student Formula Series. The competition aim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riverless driving and cultivate industry-related talents. The driverless formula car includes general layout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 Wire-controlled chassis and motion control and other key technologies. And motion control is one of the core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driverless racing research. It is the basis for other parts to realize functions, mainly including horizontal control, vertical control,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ordinated control.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trol of the unmanned electric formula racing car, and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horizontal control, longitudinal control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ordinated control of the unmanned electric formula ca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using the driverless electric formula racing car as the carrier, through the study of vehicle lateral control, longitudinal control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ordinated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the motion control of the driverless car is improved, and the research speed of the motion control of the driverless car is accelerated.Keywords: Driverless; Electric formula; Motion contro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ordinated control CLC NO.: U463.6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0)15-263-02引言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由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举办。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驾驶行为动态集成学习算法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驾驶行为动态集成学习算法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驾驶行为动态集成学习算法
梁军;沙志强;陈龙
【期刊名称】《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年(卷),期】2012(012)002
【摘要】针对传统驾驶决策模型难以体现驾驶员驾驶过程中对交通环境的感知、判断、决策、动作等环节存在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驾驶行为动态集成学习算法——DNNIA.首先训练多个个体网络模拟驾驶行为,然后动态选择泛化误差E最小的个体网络进行集成,采用拉格朗日函数法求解最优集成权系数ωi,并引入agent联盟的思想,把联盟中的个体网络对应的神经元输出做加权平均后,取最大值作为输出.在标准数据集上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仿真实验中得到的驾驶员踩踏踏板的习惯行为仿真结果与实际采集的样本数据总体趋势基本吻合.【总页数】7页(P34-40)
【作者】梁军;沙志强;陈龙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42.6
【相关文献】
1.分类器动态组合及基于分类器组合的集成学习算法 [J], 付忠良;赵向辉
2.基于类标签聚类的动态问题分类集成学习算法 [J], 田晶华;李翠平;陈红
3.面向不均衡数据的动态抽样集成学习算法 [J], 张燕;杜红乐
4.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带钢表面缺陷分类算法研究 [J], 宗德祥;蒋渝;何永辉
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动态标定算法的低成本视线追踪系统 [J], 王向周;张新;郑戍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_姜岩_图概要

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_姜岩_图概要

第39卷第12期自动化学报Vol.39,No.12 2013年12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 December,2013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姜岩1龚建伟1熊光明1陈慧岩1摘要为了满足在动态环境中快速行驶的要求,现有无人车辆普遍采用在传统规划系统的两层结构(路径规划–路径跟踪之间增加局部规划的方法,通过在路径跟踪的同时进行避障来减少耗时的全局路径重规划.本文针对这种三层结构规划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在真实环境中实现速度不超过40km/h的无人驾驶.根据车辆的实时运动状态,用高阶多项式模型在预瞄距离内对可行驶曲线进行建模,不仅使行驶过程中的转向平稳,而且在较高速时仍具有良好的路径跟踪能力.由横向规划提供横向安全性的同时,在动力学约束的速度容许空间中进行纵向规划,实现平顺的加速与制动,并保证了纵向安全性和侧向稳定性.该算法根据实时的局部环境自动决定纵横向期望运动参数,不需要人为设定行驶模式或调整参数.采用该算法的无人驾驶平台在2011年和2012年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的真实交通环境中,用统一的程序框架顺利完成全程的无人驾驶.关键词无人车辆,运动微分约束,纵横向规划,车辆控制引用格式姜岩,龚建伟,熊光明,陈慧岩.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自动化学报,2013, 39(12:2012−2020DOI10.3724/SP.J.1004.2013.02012Research on Differential Constraints-based Planning Algorithm forAutonomous-driving VehiclesJIANG Yan1GONG Jian-Wei1XIONG Guang-Ming1CHEN Hui-Yan1Abstract For better timing performance,existing autonomous driving platforms generally introduce local planner into the conventional two-layer path pannerscheme(path planning–path followingto reduce the requirements for costly global replanning by avoiding collision with obstacles while keeping tracking the desired path.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proved three-layer planning algorithm for fully autonomous driving in real scenarios at a speed up to40km/pared with general algorithms,differential constrain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local planner to improve the elegance in steering control and provide a better tracking ability at highspeed.Longitudinal planning based on speed profile under dynamic constraints is involved in the planner as well so as to provide the smoothness safety and stability in driving.Desired motion command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without manually tuned parameters,which is helpful for a general-purpose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The algorithm was implemented on the BIT self-driving platform in2011and2012Intelligent Vehicle Future Challenge.Key words Autonomous driving,differential constraints,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planning,vehicle controlCitation Jiang Yan,Gong Jian-Wei,Xiong Guang-Ming,Chen Hui-Yan.Research on differential constraints-based planning algorithm for autonomous-driving vehicles.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3,39(12:2012−2020无人驾驶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而且是解决交通拥堵、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汽车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无人驾收稿日期2012-08-24录用日期2013-01-11Manuscript received August24,2012;accepted January11, 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04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11011200 15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275041andPh.D.Programs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20121101120015 本文责任编委席裕庚Recommended by Associate Editor XI Yu-Geng1.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智能车辆研究中心北京1000811.Intelligent Vehicle Research Center,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100081驶技术正在逐步实现由半自主无人驾驶[1−3]到全自主无人驾驶的进化[4−5].作为无人驾驶系统的智能核心,规划系统在各种约束下确定平台的期望运动参数.这些约束包括环境约束(如平台周围的动静态障碍物、导向约束(如运动的目标位姿、平台运动学约束以及动力学约束.在机器人应用中,规划系统一般由路径规划和路径跟踪两部分组成[6].路径规划计算连接初始位姿和目标位姿的可行无碰路径.“可行”体现了平台运动约束,“无碰”则体现了环境约束.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主要包括基于随机采样和基于搜索两12期姜岩等: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2013类[7−8].前者每次迭代时在构形空间中随机选取位姿、根据平台运动微分方程从初始位姿开始逐步生长至目标位姿,获得规划路径[9−10].后者在离散化的构型空间内根据各单元格的通过性成本,从起点逐层计算直至终点,得到最优的期望路径[11−13].路径跟踪根据平台与期望路径的相对运动关系确定沿路径行驶的期望运动参数.由于环境感知具有前瞻式特点,加上平台自身和控制系统的时滞性,路径跟踪一般采用预瞄的方式[14],以使车辆与期望路径在预瞄位置的横向位置偏差或航向偏差为零作为控制目标确定横向控制参数,常用控制方法有Pure pursuit、PID或智能控制方法等[15].使用这类规划系统的平台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与期望路径保持较高的一致性,适合于工作环境较复杂的机器人应用.然而由于环境约束、导向约束和运动微分约束等都在路径规划中实现,一旦环境变化导致期望路径不可行便需要重启路径规划,因此并不适合环境动态性强且实时性要求高的无人驾驶应用.例如使用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 RRT在区域为50m×50m范围内进行规划,所需的时间在200毫秒到1分钟之间不等.而在相同的区域内使用AD∗规划算法,用边长为10cm的单元格对环境进行离散化,规划时间在100毫秒左右,如果采用Lattice状态空间,规划时间则会达到1秒左右,且耗时随基本运动轨迹的细化会相应增加.这说明频繁的路径重规划难以保证车辆以较高速连续行驶.2007年DARPA Urban Challenge中各无人驾驶平台针对城市环境下的无人驾驶,对传统规划系统进行改进,为之后的无人驾驶研究奠定了基础.TerraMax对场景进行细致的划分,根据不同模式设计了车道跟踪规划器、模板规划器(用于路口和车道超车、基于规则的规划器和非结构化环境规划器[16].这种设计思路在早期的高速公路无人驾驶系统中比较常见,好处是在特定的场景下具有最高的运算效率(例如在没有障碍物的车道内行驶时,单纯的车道跟踪算法的计算效率比考虑避障的规划算法高.但是随着工作环境日益复杂,这种规划系统会变得相当复杂且难以维护,而且一旦模式识别发生问题,极易造成安全隐患.Junior将城市环境下的无人驾驶分为车道行驶和非结构化环境行驶两类[17].车道规划算法在路径规划与路径跟踪之间加入了局部规划.用车道中心线作为全局期望路径,将其向两侧平移不同距离得到一簇可行路径,从中选择满足避障要求的一条作为待执行路径进行跟踪.局部规划使车辆在沿全局路径行驶的同时能够躲避较小的障碍物,而不需要对全局路径进行重规划.然而Junior并没有交代如何解决车体与局部路径连接处的平台运动微分约束问题.此外,在非结构化环境中Junior仍然使用了两层结构的规划系统,这一方面限制了非结构化环境中的行驶速度,另一方面模式切换并不利于实现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无人驾驶系统.BOSS在各种环境内都采用了全局规划–局部规划–路径跟踪结构的规划系统[18].先根据不同初始前轮偏角和目标位姿(包括位置、航向和前轮偏角离线计算车辆在局部范围内所有可能的行驶路径,局部规划时通过查表得到规划结果.出于计算效率的考虑,生成可能路径时会对各状态参数进行离散化,因此局部规划用的可选路径都是近似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规划结果的完备性.Talos也采用了全局规划–局部规划–路径跟踪构架的规划算法[19].局部规划中使用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算法在线生成可行路径,规划结果满足运动微分约束.然而RRT规划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易造成车辆行驶不稳定.AnnieWay使用触须算法进行局部规划[20].触须算法用圆弧模型描述车辆期望行驶轨迹,一旦确定待执行路径,期望前轮偏角也就确定了.然而由于触须上没有考虑行驶过程中前轮偏角变化,较高速行驶时容易发生车体摆动甚至路径跟踪失败.可见,通过增加局部规划使规划系统满足无人驾驶对实时性的要求已经成为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做法.综合分析这些无人驾驶平台的特点,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如何使局部规划结果满足运动微分约束.满足运动微分约束是规划结果可行的前提.不考虑运动微分约束会造成车辆实际运动线路与规划结果存在偏差,从而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也容易造成前轮偏角的突然跳变.2如何完成纵向规划.文献提到的局部路径规划主要解决了横向规划问题,然而全自主无人驾驶除了路径跟踪和避障安全之外,还需满足纵向安全、平顺和稳定等要求,这都通过纵向规划实现.3如何在统一的算法框架下处理日益复杂的工作场景要求.无人驾驶车辆最终面对的将是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真实环境,这对无人驾驶的系统设计提出两方面的要求.其一,系统必须具有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不同工作模式的简单叠加.在真实环境中,无人车辆需要完成超车、跟随、2014自动化学报39卷换道等诸多智能行为,规划系统应尽可能地根据实时的局部环境自觉地实现这些行为.其二,系统需要采取保守的驾驶行为,在面对未知环境时对自己和环境都是安全的.1规划算法的总体功能设计本文在现有无人驾驶系统规划算法的基础上,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设计了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在局部规划中根据车辆运动微分方程在线生成一段时间内的可行路径.可行路径上考虑了车辆的初始运动状态和前轮偏角的变化,不仅能避免方向盘转角的剧烈甩动,而且在较高速度下仍然具有良好的路径跟踪能力.根据动静态障碍物信息,在动力学约束的速度容许空间中对横向规划结果进行纵向规划,自动实现车辆的速度调节,满足行驶对纵向安全、稳定和平顺的要求.为了实现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无人驾驶系统设计、各工作环境中均采用全局规划–局部规划–路径跟踪的算法架构.由不同的全局规划器结合统一的局部规划算法满足相应工作环境的要求.安全性、稳定性和平顺性这些行驶的基本功能由局部规划算法实现,而全局规划则主要为局部规划提供导向约束(图1.这样系统功能的扩展主要靠加入全局规划模块实现,即使车辆遇到设计时未曾考虑到的复杂场景,底层局部规划也能保证基本的安全性.图1三层结构的规划算法Fig.1Structure of three-layer planning system2算法实现规划算法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局部路径生成模块得到一簇满足平台运动微分方程且能够跟踪期望路径的行驶曲线,路径选择模块从中确定待执行路径,纵向规划模块在待执行路径上增加速度信息将其转换为待执行轨迹并由纵横向控制模块最终确定车辆控制参数.图2规划算法的组成Fig.2Predictive model-based motion planning algorithm2.1基于运动微分方程的纵横向规划1设P 为全局期望路径.P 是一组位姿p i (包括位置和航向的序列,来自于全局规划或环境感知结果.在P 上用不同预瞄距离确定若干个预瞄位姿.对每个预瞄位姿,沿其法线方向按照不同横向位置偏差再确定若干个目标位姿,各目标位姿航向与预瞄位姿相同.计算当前车辆位姿和各目标位姿之间的行驶曲线作为候选曲线集合(图3.图3候选曲线集合Fig.3Candidate curves行驶曲线需要满足车辆运动微分约束:˙x =v ×cos(θ˙y =v ×sin(θ˙θ=v ×tan(δL12期姜岩等: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2015其中,(x,y 是车辆位置,θ是航向角,v 是车速,L 是轴距,δ是前轮偏角.根据文献[21],满足上述车辆运动微分方程的曲线可以用n (n ≥3次多项式参数方程描述.多项式参数方程将车辆位置表示为无量纲参数u 的多项式方程形式:x =x (u ,y =y (u ,u∈[0,1],(x (0,y (0对应起点坐标,(x (1,y (1对应终点坐标.参数方程将求解行驶曲线的问题转化为求解参数方程系数的问题.根据车辆当前位姿(x A ,y A ,δA ,θA 和目标位姿(x B ,y B ,δB ,θB ,可有边界条件如下:x (0=x A ,x (1=x B y (0=y A ,y (1=y B δ(0=δA ,δ(1=δB˙x (0˙y (0 (x 2(0+y 2(0=cos θA sin θA˙x (1˙y (1 (x 2(1+y 2(1=cos θB sin θB这些边界条件能够唯一地确定3次多项式参数方程的解.为了使行驶曲线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同时减少曲线上的冲击度,选择使用5次多项式参数方程对行驶曲线进行建模:x (u =x 0+x 1u +x 2u 2+x 3u 3+x 4u 4+x 5u 5y (u =y 0+y 1u +y 2u 2+y 3u 3+y 4u 4+y 5u 5为了求解此不定方程组的系数,增加额外的调节参数( 1, 2, 3, 4,将方程组转换为系数对调节参数的显式方程组[21],并对其进行最优化求解.为了使曲线在最大曲率变化率尽可能小的情况下保持较短的长度,优化求解的目标函数选为min(max(|˙κ|×k +s其中,κ是曲线曲率,s 是曲线长度,k 是权重系数.图4中给出了根据相同的起点位姿和终点位置,不同终点航向计算得到的一组行驶曲线.图4行驶曲线计算结果举例Fig.4Samples of trajectory curve候选曲线集合包含了用不同预瞄距离生成的行驶曲线,而对于同一预瞄距离处的多条行驶曲线,其目标位姿相对于期望路径是对称分布的.首先对各条行驶曲线进行碰撞分析.在行驶曲线上的每一位姿处增加车辆的宽度和长度信息,与构形空间中的障碍物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判断行驶曲线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位置,仅保留此位置以前的行驶曲线.最后,在具有相同横向位置偏差的行驶曲线中保留最长的一条用于路径评价(图5.经过碰撞安全性分析,在每个横向位置偏差仅保留了一条满足横向安全和路径跟踪要求的行驶曲线.车辆的实际驾驶行为,如跟随或超车,则由选择哪一条行驶曲线作为待执行路径实现.图5完成碰撞安全分析的候选行驶曲线Fig.5Candidate curves after crash check2纵向规划.待执行路径是一组位姿的序列,并不具备时间和速度属性,为了确定纵横向控制参数,需要在其上进行速度规划,将待执行路径转换为待执行轨迹.无人驾驶要求在保证足够制动距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高速行驶.考虑到局部规划结果的有效性仅维持一个规划周期,假设规划范围外的环境都是危险的,只有使待执行路径末端车速为零才能保证不会因为制动距离不足而发生正面碰撞.如果待执行路径末端是运动障碍,则末端车速给为运动障碍的向前速度,可以实现对运动障碍的跟随行为.根据车辆实时车速v 0,末端车速v 1和预定参数(最大加速度acc ,最大减速度dec 和最大速度v max 能够计算待执行路径上各处的期望速度(图6(a给出了图5中某条行驶曲线初始速度为0时的纵向规2016自动化学报39卷划结果.此外,为了保证车辆行驶过程的横向稳定性,根据待执行路径的曲率κ(u 和预定的最大横向加速度acc lateral ,按照v (u =(acc lateral /(κ(u 对速度容许空间进行进一步约束,可以得到最终的纵向规划结果(如图6(b.(a基本纵向规划(aBasic longitudinal planning(b增加横向加速度约束(bLongitudinal planning with lateralacceleration limitation图6纵向规划结果Fig.6Longitudinal planning based on speed profile局部规划得到了整条待执行路径上的纵横向期望运动参数,但是每个规划周期中只会执行一个规划结果.在前方没有障碍物时,路径长度较长,车辆能够逐渐加速到最高速度并保持匀速行驶.当车辆逐步接近障碍物时,待执行路径长度持续变短,输出的期望速度也将逐渐减小.可见与传统的预瞄式路径跟踪算法需要根据速度确定合适的预瞄距离不同,本规划算法由路径长度决定期望速度.纵横向运动参数的确定依赖于环境信息和期望路径自动完成,不需要人为设定过多参数进行干预.2.2全局辅助纵向规划与高速场景下车辆的前轮偏角变化范围较小不同,城市环境下车辆行驶路径上存在曲率变化较大的位置,如果不考虑转向执行机构转动速率的限制,有可能造成车辆无法沿期望路径行驶.比如车辆由直道快速进入右转路口时,可能因转弯不及冲出路口.如果通过增加转向执行机构转动速率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容易造成前轮甩动而影响行驶平顺性,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人类驾驶的习惯.借鉴人类驾驶员在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对全局路径规划结果进行辅助纵向规划,根据全局路径的曲率变化选择合理的最大允许速度.当车辆接近大曲率变化位置时,通过减速为转向执行机构提供充足的响应时间;而当行驶在曲率变化平缓的路段时,则允许以较快速度行驶.完成全局路径规划后,根据相邻状态之间弧长s 和曲率变化率∆k ,以及转动机构转动速率˙δmax ,能够计算期望路径上任意两相邻状态间完成转向允许的最大速度:v max=s ×˙δmax ∆k将v max 作为局部纵向规划时的最大速度阈值,可以实现根据曲率变化自动调整车辆的期望速度.2.3纵横向控制系统设计由于局部规划结果的有效期仅为一个规划周期,为了使车辆实际运行与规划结果保持一致,控制系统需要尽可能地使车辆在规划周期结束时达到规划系统输出的运动状态.为此,控制系统需采用比规划周期(100ms更短的控制周期(20ms,通过内部的闭环使控制结果接近或达到规划结果.横向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是控制转向系快速准确的达到期望前轮偏角.在每个控制周期根据车辆的实时位置和待执行轨迹,用Pure pursuit 算法确定车辆的期望前轮偏角:steering =atan2×L ×sin(e θL d 其中,steering 是期望前轮偏角,L 是轴距,e θ是预瞄点处航向与车辆航向的偏差,L d 是预瞄距离.由于发动机和传动系的高度非线性,加速度控制中电机控制量与加速度之间并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因此纵向控制与横向控制相比更为复杂.本文中的实验平台通过电机控制油门制动踏板实现纵向控制.考虑到无人驾驶的要求,加速过程的控制目标主要是保证小稳态误差且不会发生大的超调,而制动过程的首要控制目标是保证响应速度.此外还需要避免同时踩下油门和制动踏板的情况发生.为此纵向控制使用一个增量式PD 控制器的输出同时进行油门制动控制.如图7所示,车辆在以10m/s速度行驶时的稳态误差在±0.1m/s 以内.根据2012年未来挑战赛越野赛段的行驶结果,路面的起伏并不12 期姜岩等: 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 2017 会加大纵向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在换挡点附近进行的纵向控制实验结果表明, 换挡可能造成幅度不超过 ±0.3 m/s 的误差. 从图 7 中油门制动电机控制量的结果可以看出, 控制系统仅通过控制油门电机即可维持固定速度行驶, 在控制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时踩下或者频繁交替操作油门制动的情况. 将车道线中心线作为全局期望路径, 选择不同的待执行路径便可实现车道跟随、超车换道等驾驶行为 (图 8 (a. 弱约束区域则需要由全局规划生成全局路径才能为局部规划提供导向约束, 典型场景如路口行驶. 在弱约束区域中, 全局规划根据车辆实时位姿和在路网中确定的目标位姿得到全局期望路径并输入局部规划 (图 8 (b. 图8 Fig. 8 上层路径规划结果举例High-level path planning 图7 Fig. 7 纵向控制 Longitudinal control 为了防止控制系统延时造成纵向安全问题, 规划系统在确定期望速度时需要以待执行轨迹上, tp + td处的速度作为该规划周期的期望速度, 其中 tp 是规划周期, td 是通过实验确定的延时时间. 当环境感知系统确认环境存在强约束元素时 (如车道线被检测, 规划系统将优先使用强约束区域工作模式. 一旦环境中的强约束元素消失, 系统将自动切换回默认的弱约束区域工作模式. 可见该规划系统的环境自适应能力体现在能够根据环境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 而且局部规划能够根据环境自动调整纵横向运动参数. 在行驶的过程中, 当车辆偏离全局路径过远或者没有可行路径满足安全性要求时,规划系统会输出停车指令并重启动全局规划,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4 复杂环境自适应性的实现局部规划算法提供了使车辆安全平顺稳定行驶的基本功能. 为局部规划提供导向约束便可实现各种场景下的无人驾驶. 导向约束为局部规划提供如下信息: 1 全局期望路径; 2 纵向规划参数, 比如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以及最大横向加速度. 最大加减速度和最大横向加速度可以根据平台底层控制系统的性能确定预设阈值, 最大速度则可以来自环境感知的限速结果或采用预设阈值. 为了在统一的程序框架下实现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无人驾驶, 我们将工作环境分为强约束区域和弱约束区域两大类. 强约束区域指无人车辆仅依靠环境感知便能够为局部规划提供导向约束的工作区域. 具有车道线的结构化道路是典型的强约束区域, 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实车实验 3.1.1 纵向控制实验该实验验证规划系统的加速匀速行驶性能, 以及在障碍物前制动的能力. 首先使车辆从静止加速到最高速度 (10 m/s, 然后以检测到的停车线作为前方障碍实施制动. 从图 9 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局部规划如何控制车速变化. 在每个规划周期内局部纵向规划根据实时车速与预设加速度或减速度计算新的期望速度, 牵动车辆逐步加速或制动. 为了保证制动响应及时, 采用了较大的最大减速度用于减速规划. 如图 9 所示, 车辆的运动状态与期望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延时, 为了避免发生制动不及时的情况, 规2018 自动化学报 39 卷划系统在确定期望运动参数时必须增加延时因素的考虑. 本系统中使用 1 s 的延时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 1 m/s2 的预设减速度, 车辆以最高速度 10 m/s 行驶时, 能够停止在障碍物前 5 米处. 向偏差. 3.2 真实环境下的行驶结果分析应用本规划算法的无人车参加了 2011 年和 2012 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 本部分通过该车在若干典型场景下的驾驶行为分析该规划算法的工作性能.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未来挑战赛在真实城市环境下进行. 参赛车辆需要在全无人状态下完成比赛. 在城市环境赛段, 除了直弯道行驶之外, 车辆还需要完成超越动静态车辆、路口左右转和掉头、以及沿由锥桶组成的导向通道行驶等操作. 在越野赛段需要在起伏路面上完成长距离行驶. 2011 年用时 28 分钟完成10 公里全程, 人工干预 0 次, 2012 年各用时 37 分钟完成 7 公里城市环境和 16 公里越野环境全程. 图9 Fig. 9 纵向控制实验 Longitudinal control 3.1.2 路径跟踪实验该实验验证规划算法的横向规划控制能力. 虽然规划算法原理上能够兼顾避障和跟踪,。

无人机集群分组编队控制跟踪一体化设计

无人机集群分组编队控制跟踪一体化设计

无人机集群分组编队控制跟踪一体化设计
张毅;于浩;杨秀霞;姜子劼
【期刊名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年(卷),期】2023(45)3
【摘要】针对具有Lipschitz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集群系统的分组编队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分组编队协同控制方法。

首先,建立分层双虚拟结构的协同控制框架,将多编队生成、保持以及组内组间协同变换等复杂编队任务作为控制目标,基于参数组的队形描述方法,在分层控制框架内分别设置轨迹导引UAV和基准UAV,并利用UAV之间的局部运动信息设计编队控制律,克服了采用现有多编队控制策略编队间难以协同的缺陷;其次,设计多编队控制和目标跟踪一体化控制策略,确保在多编队进行协同变换的同时实现对机动目标的精确协同跟踪;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的控制算法能够实现分组编队的跟踪控制。

【总页数】11页(P848-858)
【作者】张毅;于浩;杨秀霞;姜子劼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4
【相关文献】
1.基于联盟的无人机集群编队控制方法
2.非线性无人机集群系统分布式编队控制
3.非线性无人机集群系统分布式编队控制
4.一致性理论优化无人机集群编队控制
5.无人机集群编队控制算法实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车辆变权重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

车辆变权重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

车辆变权重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
姜顺明;王奕轩;吴朋朋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年(卷),期】2022(36)6
【摘要】为了解决自适应巡航对于不同复杂工况的适应能力,提出一种车辆变权重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

该控制系统首先建立ACC纵向动力学模型,并在模型预测控制的控制算法下综合全面考虑车辆跟车时的安全性能、跟车性能、燃油经济性能和驾乘人员的舒适性能,并设计了相应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接着,根据不同的行车环境设计各子目标权重系数在线实时调优机制(熵权法),运用主客观结合的方法以实现多目标多性能权衡。

最后,基于Simulink搭建的动力学模型并结合CarSim车辆模型,针对城市、城郊和公路3种行驶工况进行效果验证。

与固定权重ACC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在不同行驶工况下各目标性能都有所改善。

【总页数】10页(P23-32)
【作者】姜顺明;王奕轩;吴朋朋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
【相关文献】
1.车辆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算法
2.车辆多模式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
3.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变权重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策略
4.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智能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研究
5.车辆多目标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动力学与控制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向动静态混合环境的智能车运动规划方法

面向动静态混合环境的智能车运动规划方法

面向动静态混合环境的智能车运动规划方法
齐尧;朱彦齐;李永乐;徐友春
【期刊名称】《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年(卷),期】2022(22)4
【摘要】针对存在动态和静态障碍物环境中的智能车运动规划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搜索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增加时间维度以建立时间-空间栅格,构建不同车速下的车辆运动基元;将智能车转化为多个圆心组成的线段,采用膨胀静态障碍物的方法进行不规则障碍物碰撞检测,运用时间间隔法将动态障碍物碰撞检测简化为线段交叉性检测;构建包含最大速度和加速度约束的速度启发式函数,用于引导搜索树在时空空间中快速到达目标位置和速度;最后基于启发式方法和局部运动规划方法在时空栅格中进行搜索,获取融合时间信息和“停止-等待”等决策信息的运动轨迹。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运动规划方法在动静态混合环境中能够引导智能车安全行驶,相比速度障碍方法,安全行驶的平均成功率提升23%;相比混合A*方法,平均成功率提升19%,行驶耗时缩短21%。

【总页数】9页(P293-301)
【作者】齐尧;朱彦齐;李永乐;徐友春
【作者单位】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42.6
【相关文献】
1.面向城市环境的智能车规划与控制系统
2.面向多工况的智能车换道轨迹规划方法
3.面向多项式的智能车变道轨迹规划方法
4.面向多项式的智能车变道轨迹规划方法
5.适用于复杂动态环境的智能车运动规划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参数自学习的无人车越野环境跟踪控制方法

基于参数自学习的无人车越野环境跟踪控制方法

基于参数自学习的无人车越野环境跟踪控制方法
吴永刚;梁华为;余彪;孙超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卷),期】2022(58)19
【摘要】针对无人车在越野环境下难以高速、高精度地跟踪复杂路况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参数自学习的前馈补偿控制器,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构成前馈-反馈的控制结构。

在该控制结构中,前馈控制根据实时状态的跟踪误差在线更新学习系数,有效考虑车辆高速运动过程中无法精确建模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以及复杂路况不断变化的曲率和路面条件等的影响,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快速减小跟踪误差。

在越野场景进行了高速的S型与直角弯路径跟踪实车实验来验证参数自学习控制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参数自学习控制器相比传统的模型预测控制器跟踪误差和横摆都较小,在跟踪精度和车辆稳定性上都有较大改善。

【总页数】7页(P284-290)
【作者】吴永刚;梁华为;余彪;孙超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3
【相关文献】
1.基于能量优化的无人驾驶车轨迹跟踪控制
2.基于增量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无人车轨迹跟踪方法
3.基于MPC的无人车运动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4.旋翼无人机在移动平台降落的控制参数自学习调节方法
5.基于高效NMPC算法的无人车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12期自动化学报Vol.39,No.12 2013年12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 December,2013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姜岩1龚建伟1熊光明1陈慧岩1摘要为了满足在动态环境中快速行驶的要求,现有无人车辆普遍采用在传统规划系统的两层结构(路径规划–路径跟踪之间增加局部规划的方法,通过在路径跟踪的同时进行避障来减少耗时的全局路径重规划.本文针对这种三层结构规划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在真实环境中实现速度不超过40km/h的无人驾驶.根据车辆的实时运动状态,用高阶多项式模型在预瞄距离内对可行驶曲线进行建模,不仅使行驶过程中的转向平稳,而且在较高速时仍具有良好的路径跟踪能力.由横向规划提供横向安全性的同时,在动力学约束的速度容许空间中进行纵向规划,实现平顺的加速与制动,并保证了纵向安全性和侧向稳定性.该算法根据实时的局部环境自动决定纵横向期望运动参数,不需要人为设定行驶模式或调整参数.采用该算法的无人驾驶平台在2011年和2012年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的真实交通环境中,用统一的程序框架顺利完成全程的无人驾驶.关键词无人车辆,运动微分约束,纵横向规划,车辆控制引用格式姜岩,龚建伟,熊光明,陈慧岩.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自动化学报,2013, 39(12:2012−2020DOI10.3724/SP.J.1004.2013.02012Research on Differential Constraints-based Planning Algorithm forAutonomous-driving VehiclesJIANG Yan1GONG Jian-Wei1XIONG Guang-Ming1CHEN Hui-Yan1Abstract For better timing performance,existing autonomous driving platforms generally introduce local planner into the conventional two-layer path pannerscheme(path planning–path followingto reduce the requirements for costly global replanning by avoiding collision with obstacles while keeping tracking the desired path.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proved three-layer planning algorithm for fully autonomous driving in real scenarios at a speed up to40km/pared with general algorithms,differential constrain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local planner to improve the elegance in steering control and provide a better tracking ability at highspeed.Longitudinal planning based on speed profile under dynamic constraints is involved in the planner as well so as to provide the smoothness safety and stability in driving.Desired motion commands a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 without manually tuned parameters,which is helpful for a general-purpose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The algorithm was implemented on the BIT self-driving platform in2011and2012Intelligent Vehicle Future Challenge.Key words Autonomous driving,differential constraints,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planning,vehicle controlCitation Jiang Yan,Gong Jian-Wei,Xiong Guang-Ming,Chen Hui-Yan.Research on differential constraints-based planning algorithm for autonomous-driving vehicles.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3,39(12:2012−2020无人驾驶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而且是解决交通拥堵、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是汽车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无人驾收稿日期2012-08-24录用日期2013-01-11Manuscript received August24,2012;accepted January11, 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04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11011200 15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275041andPh.D.Programs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20121101120015 本文责任编委席裕庚Recommended by Associate Editor XI Yu-Geng1.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智能车辆研究中心北京1000811.Intelligent Vehicle Research Center,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100081驶技术正在逐步实现由半自主无人驾驶[1−3]到全自主无人驾驶的进化[4−5].作为无人驾驶系统的智能核心,规划系统在各种约束下确定平台的期望运动参数.这些约束包括环境约束(如平台周围的动静态障碍物、导向约束(如运动的目标位姿、平台运动学约束以及动力学约束.在机器人应用中,规划系统一般由路径规划和路径跟踪两部分组成[6].路径规划计算连接初始位姿和目标位姿的可行无碰路径.“可行”体现了平台运动约束,“无碰”则体现了环境约束.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主要包括基于随机采样和基于搜索两12期姜岩等: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2013类[7−8].前者每次迭代时在构形空间中随机选取位姿、根据平台运动微分方程从初始位姿开始逐步生长至目标位姿,获得规划路径[9−10].后者在离散化的构型空间内根据各单元格的通过性成本,从起点逐层计算直至终点,得到最优的期望路径[11−13].路径跟踪根据平台与期望路径的相对运动关系确定沿路径行驶的期望运动参数.由于环境感知具有前瞻式特点,加上平台自身和控制系统的时滞性,路径跟踪一般采用预瞄的方式[14],以使车辆与期望路径在预瞄位置的横向位置偏差或航向偏差为零作为控制目标确定横向控制参数,常用控制方法有Pure pursuit、PID或智能控制方法等[15].使用这类规划系统的平台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与期望路径保持较高的一致性,适合于工作环境较复杂的机器人应用.然而由于环境约束、导向约束和运动微分约束等都在路径规划中实现,一旦环境变化导致期望路径不可行便需要重启路径规划,因此并不适合环境动态性强且实时性要求高的无人驾驶应用.例如使用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 RRT在区域为50m×50m范围内进行规划,所需的时间在200毫秒到1分钟之间不等.而在相同的区域内使用AD∗规划算法,用边长为10cm的单元格对环境进行离散化,规划时间在100毫秒左右,如果采用Lattice状态空间,规划时间则会达到1秒左右,且耗时随基本运动轨迹的细化会相应增加.这说明频繁的路径重规划难以保证车辆以较高速连续行驶.2007年DARPA Urban Challenge中各无人驾驶平台针对城市环境下的无人驾驶,对传统规划系统进行改进,为之后的无人驾驶研究奠定了基础.TerraMax对场景进行细致的划分,根据不同模式设计了车道跟踪规划器、模板规划器(用于路口和车道超车、基于规则的规划器和非结构化环境规划器[16].这种设计思路在早期的高速公路无人驾驶系统中比较常见,好处是在特定的场景下具有最高的运算效率(例如在没有障碍物的车道内行驶时,单纯的车道跟踪算法的计算效率比考虑避障的规划算法高.但是随着工作环境日益复杂,这种规划系统会变得相当复杂且难以维护,而且一旦模式识别发生问题,极易造成安全隐患.Junior将城市环境下的无人驾驶分为车道行驶和非结构化环境行驶两类[17].车道规划算法在路径规划与路径跟踪之间加入了局部规划.用车道中心线作为全局期望路径,将其向两侧平移不同距离得到一簇可行路径,从中选择满足避障要求的一条作为待执行路径进行跟踪.局部规划使车辆在沿全局路径行驶的同时能够躲避较小的障碍物,而不需要对全局路径进行重规划.然而Junior并没有交代如何解决车体与局部路径连接处的平台运动微分约束问题.此外,在非结构化环境中Junior仍然使用了两层结构的规划系统,这一方面限制了非结构化环境中的行驶速度,另一方面模式切换并不利于实现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无人驾驶系统.BOSS在各种环境内都采用了全局规划–局部规划–路径跟踪结构的规划系统[18].先根据不同初始前轮偏角和目标位姿(包括位置、航向和前轮偏角离线计算车辆在局部范围内所有可能的行驶路径,局部规划时通过查表得到规划结果.出于计算效率的考虑,生成可能路径时会对各状态参数进行离散化,因此局部规划用的可选路径都是近似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规划结果的完备性.Talos也采用了全局规划–局部规划–路径跟踪构架的规划算法[19].局部规划中使用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算法在线生成可行路径,规划结果满足运动微分约束.然而RRT规划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易造成车辆行驶不稳定.AnnieWay使用触须算法进行局部规划[20].触须算法用圆弧模型描述车辆期望行驶轨迹,一旦确定待执行路径,期望前轮偏角也就确定了.然而由于触须上没有考虑行驶过程中前轮偏角变化,较高速行驶时容易发生车体摆动甚至路径跟踪失败.可见,通过增加局部规划使规划系统满足无人驾驶对实时性的要求已经成为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做法.综合分析这些无人驾驶平台的特点,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如何使局部规划结果满足运动微分约束.满足运动微分约束是规划结果可行的前提.不考虑运动微分约束会造成车辆实际运动线路与规划结果存在偏差,从而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也容易造成前轮偏角的突然跳变.2如何完成纵向规划.文献提到的局部路径规划主要解决了横向规划问题,然而全自主无人驾驶除了路径跟踪和避障安全之外,还需满足纵向安全、平顺和稳定等要求,这都通过纵向规划实现.3如何在统一的算法框架下处理日益复杂的工作场景要求.无人驾驶车辆最终面对的将是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真实环境,这对无人驾驶的系统设计提出两方面的要求.其一,系统必须具有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不同工作模式的简单叠加.在真实环境中,无人车辆需要完成超车、跟随、2014自动化学报39卷换道等诸多智能行为,规划系统应尽可能地根据实时的局部环境自觉地实现这些行为.其二,系统需要采取保守的驾驶行为,在面对未知环境时对自己和环境都是安全的.1规划算法的总体功能设计本文在现有无人驾驶系统规划算法的基础上,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设计了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在局部规划中根据车辆运动微分方程在线生成一段时间内的可行路径.可行路径上考虑了车辆的初始运动状态和前轮偏角的变化,不仅能避免方向盘转角的剧烈甩动,而且在较高速度下仍然具有良好的路径跟踪能力.根据动静态障碍物信息,在动力学约束的速度容许空间中对横向规划结果进行纵向规划,自动实现车辆的速度调节,满足行驶对纵向安全、稳定和平顺的要求.为了实现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无人驾驶系统设计、各工作环境中均采用全局规划–局部规划–路径跟踪的算法架构.由不同的全局规划器结合统一的局部规划算法满足相应工作环境的要求.安全性、稳定性和平顺性这些行驶的基本功能由局部规划算法实现,而全局规划则主要为局部规划提供导向约束(图1.这样系统功能的扩展主要靠加入全局规划模块实现,即使车辆遇到设计时未曾考虑到的复杂场景,底层局部规划也能保证基本的安全性.图1三层结构的规划算法Fig.1Structure of three-layer planning system2算法实现规划算法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局部路径生成模块得到一簇满足平台运动微分方程且能够跟踪期望路径的行驶曲线,路径选择模块从中确定待执行路径,纵向规划模块在待执行路径上增加速度信息将其转换为待执行轨迹并由纵横向控制模块最终确定车辆控制参数.图2规划算法的组成Fig.2Predictive model-based motion planning algorithm2.1基于运动微分方程的纵横向规划1设P 为全局期望路径.P 是一组位姿p i (包括位置和航向的序列,来自于全局规划或环境感知结果.在P 上用不同预瞄距离确定若干个预瞄位姿.对每个预瞄位姿,沿其法线方向按照不同横向位置偏差再确定若干个目标位姿,各目标位姿航向与预瞄位姿相同.计算当前车辆位姿和各目标位姿之间的行驶曲线作为候选曲线集合(图3.图3候选曲线集合Fig.3Candidate curves行驶曲线需要满足车辆运动微分约束:˙x =v ×cos(θ˙y =v ×sin(θ˙θ=v ×tan(δL12期姜岩等: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2015其中,(x,y 是车辆位置,θ是航向角,v 是车速,L 是轴距,δ是前轮偏角.根据文献[21],满足上述车辆运动微分方程的曲线可以用n (n ≥3次多项式参数方程描述.多项式参数方程将车辆位置表示为无量纲参数u 的多项式方程形式:x =x (u ,y =y (u ,u∈[0,1],(x (0,y (0对应起点坐标,(x (1,y (1对应终点坐标.参数方程将求解行驶曲线的问题转化为求解参数方程系数的问题.根据车辆当前位姿(x A ,y A ,δA ,θA 和目标位姿(x B ,y B ,δB ,θB ,可有边界条件如下:x (0=x A ,x (1=x B y (0=y A ,y (1=y B δ(0=δA ,δ(1=δB˙x (0˙y (0 (x 2(0+y 2(0=cos θA sin θA˙x (1˙y (1 (x 2(1+y 2(1=cos θB sin θB这些边界条件能够唯一地确定3次多项式参数方程的解.为了使行驶曲线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同时减少曲线上的冲击度,选择使用5次多项式参数方程对行驶曲线进行建模:x (u =x 0+x 1u +x 2u 2+x 3u 3+x 4u 4+x 5u 5y (u =y 0+y 1u +y 2u 2+y 3u 3+y 4u 4+y 5u 5为了求解此不定方程组的系数,增加额外的调节参数( 1, 2, 3, 4,将方程组转换为系数对调节参数的显式方程组[21],并对其进行最优化求解.为了使曲线在最大曲率变化率尽可能小的情况下保持较短的长度,优化求解的目标函数选为min(max(|˙κ|×k +s其中,κ是曲线曲率,s 是曲线长度,k 是权重系数.图4中给出了根据相同的起点位姿和终点位置,不同终点航向计算得到的一组行驶曲线.图4行驶曲线计算结果举例Fig.4Samples of trajectory curve候选曲线集合包含了用不同预瞄距离生成的行驶曲线,而对于同一预瞄距离处的多条行驶曲线,其目标位姿相对于期望路径是对称分布的.首先对各条行驶曲线进行碰撞分析.在行驶曲线上的每一位姿处增加车辆的宽度和长度信息,与构形空间中的障碍物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判断行驶曲线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位置,仅保留此位置以前的行驶曲线.最后,在具有相同横向位置偏差的行驶曲线中保留最长的一条用于路径评价(图5.经过碰撞安全性分析,在每个横向位置偏差仅保留了一条满足横向安全和路径跟踪要求的行驶曲线.车辆的实际驾驶行为,如跟随或超车,则由选择哪一条行驶曲线作为待执行路径实现.图5完成碰撞安全分析的候选行驶曲线Fig.5Candidate curves after crash check2纵向规划.待执行路径是一组位姿的序列,并不具备时间和速度属性,为了确定纵横向控制参数,需要在其上进行速度规划,将待执行路径转换为待执行轨迹.无人驾驶要求在保证足够制动距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高速行驶.考虑到局部规划结果的有效性仅维持一个规划周期,假设规划范围外的环境都是危险的,只有使待执行路径末端车速为零才能保证不会因为制动距离不足而发生正面碰撞.如果待执行路径末端是运动障碍,则末端车速给为运动障碍的向前速度,可以实现对运动障碍的跟随行为.根据车辆实时车速v 0,末端车速v 1和预定参数(最大加速度acc ,最大减速度dec 和最大速度v max 能够计算待执行路径上各处的期望速度(图6(a给出了图5中某条行驶曲线初始速度为0时的纵向规2016自动化学报39卷划结果.此外,为了保证车辆行驶过程的横向稳定性,根据待执行路径的曲率κ(u 和预定的最大横向加速度acc lateral ,按照v (u =(acc lateral /(κ(u 对速度容许空间进行进一步约束,可以得到最终的纵向规划结果(如图6(b.(a基本纵向规划(aBasic longitudinal planning(b增加横向加速度约束(bLongitudinal planning with lateralacceleration limitation图6纵向规划结果Fig.6Longitudinal planning based on speed profile局部规划得到了整条待执行路径上的纵横向期望运动参数,但是每个规划周期中只会执行一个规划结果.在前方没有障碍物时,路径长度较长,车辆能够逐渐加速到最高速度并保持匀速行驶.当车辆逐步接近障碍物时,待执行路径长度持续变短,输出的期望速度也将逐渐减小.可见与传统的预瞄式路径跟踪算法需要根据速度确定合适的预瞄距离不同,本规划算法由路径长度决定期望速度.纵横向运动参数的确定依赖于环境信息和期望路径自动完成,不需要人为设定过多参数进行干预.2.2全局辅助纵向规划与高速场景下车辆的前轮偏角变化范围较小不同,城市环境下车辆行驶路径上存在曲率变化较大的位置,如果不考虑转向执行机构转动速率的限制,有可能造成车辆无法沿期望路径行驶.比如车辆由直道快速进入右转路口时,可能因转弯不及冲出路口.如果通过增加转向执行机构转动速率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容易造成前轮甩动而影响行驶平顺性,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人类驾驶的习惯.借鉴人类驾驶员在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对全局路径规划结果进行辅助纵向规划,根据全局路径的曲率变化选择合理的最大允许速度.当车辆接近大曲率变化位置时,通过减速为转向执行机构提供充足的响应时间;而当行驶在曲率变化平缓的路段时,则允许以较快速度行驶.完成全局路径规划后,根据相邻状态之间弧长s 和曲率变化率∆k ,以及转动机构转动速率˙δmax ,能够计算期望路径上任意两相邻状态间完成转向允许的最大速度:v max=s ×˙δmax ∆k将v max 作为局部纵向规划时的最大速度阈值,可以实现根据曲率变化自动调整车辆的期望速度.2.3纵横向控制系统设计由于局部规划结果的有效期仅为一个规划周期,为了使车辆实际运行与规划结果保持一致,控制系统需要尽可能地使车辆在规划周期结束时达到规划系统输出的运动状态.为此,控制系统需采用比规划周期(100ms更短的控制周期(20ms,通过内部的闭环使控制结果接近或达到规划结果.横向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是控制转向系快速准确的达到期望前轮偏角.在每个控制周期根据车辆的实时位置和待执行轨迹,用Pure pursuit 算法确定车辆的期望前轮偏角:steering =atan2×L ×sin(e θL d 其中,steering 是期望前轮偏角,L 是轴距,e θ是预瞄点处航向与车辆航向的偏差,L d 是预瞄距离.由于发动机和传动系的高度非线性,加速度控制中电机控制量与加速度之间并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因此纵向控制与横向控制相比更为复杂.本文中的实验平台通过电机控制油门制动踏板实现纵向控制.考虑到无人驾驶的要求,加速过程的控制目标主要是保证小稳态误差且不会发生大的超调,而制动过程的首要控制目标是保证响应速度.此外还需要避免同时踩下油门和制动踏板的情况发生.为此纵向控制使用一个增量式PD 控制器的输出同时进行油门制动控制.如图7所示,车辆在以10m/s速度行驶时的稳态误差在±0.1m/s 以内.根据2012年未来挑战赛越野赛段的行驶结果,路面的起伏并不12 期姜岩等: 基于运动微分约束的无人车辆纵横向协同规划算法的研究 2017 会加大纵向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在换挡点附近进行的纵向控制实验结果表明, 换挡可能造成幅度不超过 ±0.3 m/s 的误差. 从图 7 中油门制动电机控制量的结果可以看出, 控制系统仅通过控制油门电机即可维持固定速度行驶, 在控制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时踩下或者频繁交替操作油门制动的情况. 将车道线中心线作为全局期望路径, 选择不同的待执行路径便可实现车道跟随、超车换道等驾驶行为 (图 8 (a. 弱约束区域则需要由全局规划生成全局路径才能为局部规划提供导向约束, 典型场景如路口行驶. 在弱约束区域中, 全局规划根据车辆实时位姿和在路网中确定的目标位姿得到全局期望路径并输入局部规划 (图 8 (b. 图8 Fig. 8 上层路径规划结果举例High-level path planning 图7 Fig. 7 纵向控制 Longitudinal control 为了防止控制系统延时造成纵向安全问题, 规划系统在确定期望速度时需要以待执行轨迹上, tp + td处的速度作为该规划周期的期望速度, 其中 tp 是规划周期, td 是通过实验确定的延时时间. 当环境感知系统确认环境存在强约束元素时 (如车道线被检测, 规划系统将优先使用强约束区域工作模式. 一旦环境中的强约束元素消失, 系统将自动切换回默认的弱约束区域工作模式. 可见该规划系统的环境自适应能力体现在能够根据环境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 而且局部规划能够根据环境自动调整纵横向运动参数. 在行驶的过程中, 当车辆偏离全局路径过远或者没有可行路径满足安全性要求时,规划系统会输出停车指令并重启动全局规划,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4 复杂环境自适应性的实现局部规划算法提供了使车辆安全平顺稳定行驶的基本功能. 为局部规划提供导向约束便可实现各种场景下的无人驾驶. 导向约束为局部规划提供如下信息: 1 全局期望路径; 2 纵向规划参数, 比如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以及最大横向加速度. 最大加减速度和最大横向加速度可以根据平台底层控制系统的性能确定预设阈值, 最大速度则可以来自环境感知的限速结果或采用预设阈值. 为了在统一的程序框架下实现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无人驾驶, 我们将工作环境分为强约束区域和弱约束区域两大类. 强约束区域指无人车辆仅依靠环境感知便能够为局部规划提供导向约束的工作区域. 具有车道线的结构化道路是典型的强约束区域, 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实车实验 3.1.1 纵向控制实验该实验验证规划系统的加速匀速行驶性能, 以及在障碍物前制动的能力. 首先使车辆从静止加速到最高速度 (10 m/s, 然后以检测到的停车线作为前方障碍实施制动. 从图 9 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局部规划如何控制车速变化. 在每个规划周期内局部纵向规划根据实时车速与预设加速度或减速度计算新的期望速度, 牵动车辆逐步加速或制动. 为了保证制动响应及时, 采用了较大的最大减速度用于减速规划. 如图 9 所示, 车辆的运动状态与期望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延时, 为了避免发生制动不及时的情况, 规2018 自动化学报 39 卷划系统在确定期望运动参数时必须增加延时因素的考虑. 本系统中使用 1 s 的延时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 1 m/s2 的预设减速度, 车辆以最高速度 10 m/s 行驶时, 能够停止在障碍物前 5 米处. 向偏差. 3.2 真实环境下的行驶结果分析应用本规划算法的无人车参加了 2011 年和 2012 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 本部分通过该车在若干典型场景下的驾驶行为分析该规划算法的工作性能.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未来挑战赛在真实城市环境下进行. 参赛车辆需要在全无人状态下完成比赛. 在城市环境赛段, 除了直弯道行驶之外, 车辆还需要完成超越动静态车辆、路口左右转和掉头、以及沿由锥桶组成的导向通道行驶等操作. 在越野赛段需要在起伏路面上完成长距离行驶. 2011 年用时 28 分钟完成10 公里全程, 人工干预 0 次, 2012 年各用时 37 分钟完成 7 公里城市环境和 16 公里越野环境全程. 图9 Fig. 9 纵向控制实验 Longitudinal control 3.1.2 路径跟踪实验该实验验证规划算法的横向规划控制能力. 虽然规划算法原理上能够兼顾避障和跟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