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模型的研究_张聚元

合集下载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学模型》论文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学模型》论文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学模型摘要: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必须找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才能对症下药。

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1985年至2009年得相关数据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先通过相关的背景理论提出问题;搜集了相关的数据,继而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以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消费物价指数一、文献综述宏观经济学中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传统理论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

这些消费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我赞同收入的确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这个观点,但是其他因素(比如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利率、人口结构等)也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居民消费水平。

陈长华(湖南,2004)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也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探讨决定城镇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

他的指标选择是人均消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前期消费。

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除了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当今社会影响消费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虽然不可否认收入确实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仅仅用收入和储蓄作为变量,是否能够很好地拟合现实中的消费函数值得怀疑。

刘丽秋(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在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一文中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国务院所确定的十项措施列出了六个相关因素 (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通中学及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卫生机构数、基本设施铁路公路货运量)进行计量分析,但是她的结论中Y = 27. 12140495 + 0. 03092905302 3 X1 + 0. 001453569285 3 X5 +0. 85006329843 X3 (X1——国内生产总值 X3——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5——卫生机构数) X1——国内生产总值系数为0. 03092905302 3,明显比实际偏小。

区域粮食消费水平与预测模型研究_以辽宁省为例_李胜贤

区域粮食消费水平与预测模型研究_以辽宁省为例_李胜贤

调控、科学决策粮食生产及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
由于城乡二元结 构 的 存 在 ,分 城 市 和 农 村 两 个 层
要的意义。
面进行研究。城市粮食消费按照辽宁省统计局对城
研究粮食消费不仅要研究消费的质量和数量,更 市粮食统计的定义为细粮,农村粮食消费为原粮,原
要研究其 消 费 的 方 式 和 构 成,是 一 个 相 对 复 杂 的 过 粮与细粮之间按照 0. 8 的系数界定,即细粮 = 原粮 ×
人口和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 Logis-
tic 数学模型,并用 2004 - 2010 年度真实数据检验模型
的优劣。
对未来粮食消费 进 行 科 学 预 测 ,就 必 须 对 粮 食 消 费的历史进 行 研 究 和 分 析,以 史 为 鉴,在 历 史 的 基 础 上进行研 判。粮 食 消 费 主 要 包 括 食 用 粮 食、饲 料 用 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消费以及耗损等。以 1980 -
口粮食消费总量;以 2004 - 2010 年观察值为参考,得
出预测值与观察值之间的误差百分比在正负 10% 之
间,平均误差 0. 4% 。从趋势上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加速和劳动力的转移,辽宁省农村人口数正在逐年降
低,预计到 2015 年辽宁省农村人口数达到 116. 36 万
人,2020 年 达 到 75. 40 万 人,2030 年 达 到 31. 66 万
2015 年 4 月
农机化研究
第4 期
区域粮食消费水平与预测模型研究
李胜贤,曹敏建
—以辽宁省为例
( 沈阳农业大学 农学院,沈阳 110866)
摘 要: 研 究 一 个 区 域 粮 食 消 费 水 平 并 对 未 来 需 求 做 出 科 学 分 析 ,对 保 证 粮 食 安 全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为 此 ,以 辽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价格指数波动比较研究(1990-2009)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价格指数波动比较研究(1990-2009)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价格指数波动比较研究(1990-2009)广东;胡锋【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忽视了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之间的差异,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差异,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考察了近20年来的粮食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并对价格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探讨粮食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价格并不是影响粮食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粮食消费价格更多地取决于中间环节的成本.中国真实粮食生产价格20年来不升反降,表明我们对粮食生产欠账很多,政府仍然有必要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粮价上涨仅是印证了通货膨胀的发生,而不是导致了通货膨胀.【期刊名称】《辽宁经济》【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粮食生产价格;消费价格;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作者】广东;胡锋【作者单位】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了解粮食价格水平,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了解其绝对水平,一个是了解其相对水平。

所谓绝对水平,就是历年粮食的真实价格。

但是由于整体粮价的绝对水平不容易得到(据笔者所知,目前还没有国家权威部门给出历年的平均粮食绝对价格,甚至各主要粮食品种的平均绝对价格都没有公布,已公布的价格都是非常具体的品种价格),当研究目的仅限于了解粮价波动趋势时,知道粮食的相对价格水平即可。

粮食的相对价格水平就是粮食价格指数。

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和粮食消费价格指数是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价格指数。

(一)粮食生产价格指数的计算和说明粮食生产价格指数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反映国有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外贸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和有关部门收购粮食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通过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研究粮食收购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农民货币收入的影响,作为制订和检查粮食价格政策的依据。

2010-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情况估算

2010-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情况估算

一、背景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

对2010-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情况进行估算具有重要意义。

二、粮食总消费量的变化1. 2010年-2020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的变化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为XXX吨,而2020年达到XXX吨。

总的来看,我国粮食总消费量呈现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2. 粮食总消费量增长的原因分析a) 人口增长:我国人口总量在这段时间内持续增加,这就意味着粮食的总需求量也在增加。

b) 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粮食消费量也逐步增加。

三、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1. 粮食各类别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a) 粮食主食消费量:2010年-2020年间,我国粮食主食消费量的变化情况如何?b) 种植业产品加工消费量:与2010年相比,2020年种植业产品加工消费量有何变化?c) 畜牧业产品加工消费量:我国畜牧业产品加工消费量在这段时间内有何变化?2. 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a) 饮食习惯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这直接影响了粮食消费结构。

b)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粮食的加工消费量也在逐步增加。

四、粮食消费地区特点分析1. 沿海地区粮食消费特点a) 沿海地区的粮食消费量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b) 沿海地区粮食消费结构与内陆地区有何不同?2. 内陆地区粮食消费特点a) 内陆地区的粮食消费量有何特点?b) 内陆地区的粮食消费地区特色是什么?五、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 粮食消费量的增长空间分析2. 粮食消费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3. 解决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策略和建议六、结论2010-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情况经历了总消费量稳步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粮食消费将继续呈现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农村居民粮食直接消费预测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粮食直接消费预测研究
9 2
维普资讯
我 国农村居 民粮 食直接消费预测研究
年 的水平 上 。应 该 指 出 的是 , 一数 字 是 城 镇 的 购 这 买量 水 平 , 虑到 城 镇 居 民有 单 位福 利 和在 外 就 餐 考 两 大块 消 费 , 际 消 费 的数 字 会 比 8 实 0公 斤 高 , 体 具
20 0 0年逐 渐趋 于 稳定 , 定 在 人均 消 费量 8 稳 0公 斤 /
中国科学 院农 经所 廖 永 松 、 季 煜 在 考虑 了人 黄
口增 长 、 镇化 率 、 乡居 民收 入 增 长 、 城 城 市场 发 育 指
收 稿 日期 :0 6 1— 2 20— 0 5 基 金 项 目 : 技 部 公 益 研 究 专 项 ( 0 4 B J4 ) 科 2 0 D1 41 3
关键词 : 测 ; 村消费 ; 食 消费 预 农 粮 中 圈分 类号 :3 3 8 F 2 , 文 献 标 志码 : A
1 引 言
对 于粮食 消 费 的研究 一般 落脚 点 在于 对现 实 的 消 费特点 的把 握 以服 务 于 当前 的 消费 政 策 , 有 更 还
重要 的一 点 是 对 未 来 消 费 总 量 和 人 均 消 费 量 的预
到 了稳 定 的状 态 。这种 食 物结构 的调整 经历 了大约 2 的时 间 。而 我 国农 村 居 民 的人 均 粮 食 消 费 量 0年
高 启杰 以全 国六 大 区 中选 择 的 6 1户 城乡 居 民 6
家庭 20 0 3年 粮食 消 费调 查数据 为 基础 , 过样 本数 通 据 计算 出我 国城镇 居 民 和农村 居 民家庭 年 人均 粮食
消费量 分别 为 1 13 斤 ( 品粮 ) 104 1 .1公 成 和 9 .8公斤

中国粮食消费:数据及有关问题的思考

中国粮食消费:数据及有关问题的思考

李成贵一、有关统计数据的辨析1、两种来源数据的差异。

最近20年间,尽管我国粮食消费的趋势性变化十分显著,然而准确的消费数据像谜一样地难以确定,原因是不同来源的数据均有所差别。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居民消费量和支出数额,由于没有包括外出就餐部分(包括餐馆、职工食堂和工地食堂等)和单位分发的实物,所以比实际的水平明显偏低,据估计(卢峰,1998),1995年上述因素总计使肉、蛋、水产品实际人均消费量被低估了7.03,1.84和6.80公斤,分别占官方统计的人均居民消费量的45%,33%和132%,二者之间的差距相当可观。

另外,若按收支平衡表计算法测算消费量,即从生产量减去储备量、净出口量和损耗量的角度推算消费量,也因粮食储备量(特别是民间储备)和肉类生产量难以搞清,而仍然无法得出准确的消费量。

在后一种测算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肉类生产量有很大的水分,所以推算出的消费量被夸大了。

2、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质疑。

许多有关粮食消费的研究在无法通过抽样调查而获得准确的数据或无法确认准确的参数进行调整时,只好使用国家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然而,只要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这些数据的纰漏和失真之处。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数据。

在统计年鉴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居民的粮食消费量从1982年的144.6公斤迅速下降到1996年的94.7公斤,蔬菜由159.1公斤下降到118.5公斤,而同期的动物性产品(猪牛羊肉、禽肉和水产品)的消费量仅从28.7公斤增加到35.1公斤,主食和蔬菜的消费量都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畜水产品的消费仅有有限的增长。

这从热量角度讲,根本就不能平衡。

人们吃得不可能越来越少。

这里,所以选择1996年,是因为1997年缺少城市水产品消费数据,1998年的城市水产品消费水平只有5.1公斤,比1982年还少2.6公斤,颇值得怀疑。

如果以1998年为报告期,就更容易发现消费数据的异常变化。

1998年的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禽肉和水产品仅有30.6公斤,比1986年的33.5公斤低了10%,其中,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由8.2公斤下降到5.1公斤,下降了40%,猪牛羊肉由21.6公斤下降到19.2公斤,下降了11%.考虑到最近几年居民收入增长增速减缓,预期支出增加,所以对价格较贵的动物性食品需求有所收缩,也属正常变动,但像上述那样比十几年前还下降了10%,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

我国居民口粮消费分析及粮食产业对策研究

我国居民口粮消费分析及粮食产业对策研究

值 。四是建立激 励机制 。在全行业 营造 千事创 业 的
环境 ,积极探 索制定奖励 考核 和激励办 法 ,对 干事
的人 、勇于担 当的人 、勤奋 敬业 的人要 在政治 上有 奔头 ,经济上有想 头 ;对 不干事 人甚 至爱挑事 的人 要依照 有关规定从 严处理
倡廉风清 气正 .有 利于引 导财会 人员 的思想和行 为
稻 谷 年 份 数 量
20 O4 20 05 2o 06 2o 07 2o O4 20 05 2o 06 2o 07
( 单位: 万吨, %)
大 豆 各 品 种 消 费 总 量 数 量
2o 04 20 05 2o 06 2 o o7
小 麦 比 重 数 量
为 2 7公 斤 到 2 0 5 0 7年 已下 降 到 19 9 . 斤 , 降 了 5公 下
自 19 9 5年 以来 .我 国居 民 口粮 消 费 占粮 食 总
消费 量 的 比重 也持 续 下 降 .已 由 19 9 5年 的 6 . 0 % 2
下降为 2 0 年 的 5 . 年均下 降 1 %。 o8 2 1 %, . 2
了 20 8 0多 万 .而 口粮 消费基 本稳 定 在 2 6 0万 吨 60
城 乡居 民的 口粮需求 .及时调 整 口粮 生产 策略 。促
进 粮食产业 的持续发 展 ,显得 十分重要 。


我 国居 民 口粮 消 费 现状
上 下 2 0 0 8年 为 2 8 0万 吨 , 五 年 平 均 消 费 为 60
应 忠于本 职 .勇 于担 当 。在 本职 岗位上 实现人 生价
强财 会 文化 建 设 核 心就 是 培 养 财会 人 员 核 心 价值 观 ,努 力 打 造一 支 政 治 坚定 、业 务 精通 、善 于 学

粮食消费调研报告

粮食消费调研报告

粮食消费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和背景粮食作为全球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对国家的发展和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粮食消费的现状和趋势,本次调研旨在研究相关数据并分析当前的粮食消费状况,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为了获取精准的数据,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数据分析。

我们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的人群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一些重要的市场进行了实地访谈,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态度。

同时,我们还整理、分析了相关的粮食消费数据。

三、研究结果1.粮食消费总体情况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过去几年全球粮食消费的总体趋势稳定增长。

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其粮食消费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超过25%。

同时,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等国的粮食消费也在不断增长。

2.粮食消费结构在粮食消费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主粮消费:主粮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部分。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大部分人在日常饮食中仍然以主粮为基础,如米、面、面包等。

尽管对肉类、蔬菜等其他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主粮消费量仍然占据较大比例。

- 品种多样化:受着人们对美食品味的追求影响,粮食消费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

比如,精致糕点、西式面点等成为粮食消费的新宠,尤其在年轻人中更加受欢迎。

- 从量到质: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粮食的品质与健康。

有机粮食、原生态粮食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人们更加注重粮食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3.粮食消费趋势预计未来几年,粮食消费的趋势将保持增长。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增长将带动粮食消费的需求增长。

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更为迅猛。

- 城市化和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推动粮食消费的结构升级和品质改善。

人们会更加追求高品质、多样化和健康的粮食产品。

- 减少粮食浪费:粮食浪费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资源的更好管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重视粮食的产销过程和消费习惯,减少粮食的浪费。

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国际趋同性研究——基于与日本、韩国的比较

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国际趋同性研究——基于与日本、韩国的比较

第40卷第4期2023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国际趋同性研究 基于与日本㊁韩国的比较全世文 张慧云[摘 要] 本文采用结构相似度方法分析了中国㊁日本㊁韩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以及国家之间食物消费结构趋同的情况,重点说明了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的特殊性㊂结果显示,中国㊁日本㊁韩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存在明显差异㊂2010年以前,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已经先于消费总量达到稳定状态㊂国家之间的食物消费结构并不会持续趋同,而是在趋同到一定程度以后开始异化㊂目前,中日㊁中韩之间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分别为77.14%和73.62%,未来将逐渐步入下行通道㊂近1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已经逐渐脱离了日本和韩国的消费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食物消费模式,其典型特征表现为:谷物㊁肉类和蔬菜的供能比更高,植物油㊁糖类的供能比更低㊂日本和韩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将逐渐减弱,对中国未来食物消费需求的预测要更加重视中国模式的特殊性㊂[关键词] 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结构相似度;趋同[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可持续消费行为研究”(18CJY014),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大食物观下的食物供给能力研究”(2023NFSB09),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创计划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收敛性研究”(2023⁃KY⁃76)㊂[作者简介] 全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㊂张慧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㊂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普遍性㊂班尼特法则指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不断改善,以粮食为代表的低价值食物的消费量逐渐减少,而以肉㊁蛋㊁奶㊁水果为代表的高价值食物的消费量逐渐增加(Timmer et al.,1983:27)㊂但是,食物消费结构并不会一直保持快速升级,而是会不断收敛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形成特定的膳食模式㊂目前,全球率先迈入现代化阶段的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膳食模式㊁以意大利和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膳食模式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膳食模式(da Costa et al.,2022)㊂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驱动作用,食物消费结构仍然处在升级进程之中㊂于是,根据先发国家食物消费结构的稳定形态和升级过程来分析和预测后发国家的所处阶段和升级潜力就成了一种典型的比较分析范式㊂在围绕发展中国家食物消费的研究中,对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研究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㊂首先,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 重大国家战略”以及 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全世文,2022),准确地预测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过程和稳定形态可以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㊂其次,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㊂与已经完成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㊂这意味着中国食物消费结构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升级㊂此外,伴随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目标由 吃得饱”的数量目标向 吃得好”的质量目标转变,在大食物观视域下的食物安全与营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①㊂分析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将有助于通过干预措施引导居民形成均衡㊁合理的膳食模式,从而防治隐形饥饿㊁营养过剩等公共健康问题㊂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文献围绕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过程㊁稳定形态,开展了一系列解释性和预测性的研究㊂其中,采用比较分析范式的研究构成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以分析中国食物消费结构为目标的跨国或跨区域比较研究,通常是在膳食模式相似性假设的基础上,将与中国地理距离相对较近和文化差异相对较小的日本和韩国选作比较对象,仅少量研究选择了将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比较对象㊂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思路:一是 结果比较”,即把发达国家食物消费结构的稳定形态作为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目标或结果,据此测算中国未来潜在的食物或粮食需求空间(毛学峰等,2014;辛良杰,2018);二是 过程比较”,即把发达国家食物消费结构已经发生的升级过程作为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模板,据此判断中国当前食物消费所处的阶段以及达到稳定形态所需的时间(杨军等,2013;周晓雨等,2018)㊂ 结果比较”的思路潜在地假设了食物消费结构完全趋同,即比较对象之间远期的食物消费结构绝对一致,因而具有可比性;而 过程比较”的思路则潜在地假设了班尼特法则适用条件的无差异性,即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这一法则下的结构升级过程绝对一致,从而具有可比性㊂显然,由于饮食偏好和发展路径不同,以上两个假设并不一定成立㊂因此,通过比较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程度㊂本文拟采用结构相似度方法分析中国㊁日本和韩国之间食物消费结构的趋同性㊂具体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中国和日本㊁韩国的食物消费结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趋同,未来是否存在进一步趋同的可能性?第二,中国和日本㊁韩国的食物消费结构所处的㊃371㊃第4期 全世文等: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国际趋同性研究①例如,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在2016年印发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 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和 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㊂国务院办公厅在此后印发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 2030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强营养能力建设㊁强化营养和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估等七条实施策略㊂阶段有多大差距,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指标来指示这一差距?第三,与日本和韩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相比,中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出何种特殊性?一㊁方法与数据(一)对相关文献采用比较分析方法的归纳和评述表1不完全归纳了近20年来采用比较分析方法讨论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相关文献㊂从膳食结构的相似性出发,大多数文献都选择了同处于东亚地区的日本㊁韩国或中国台湾作为分析中国大陆食物消费稳态或结构升级的比较对象㊂表1汇总了相关文献从 结果比较”的思路出发对中国食物消费潜力开展的预测,以及从 过程比较”的思路出发对区域间食物消费结构阶段差距进行的评估㊂表1摇食物消费跨区域比较分析的文献汇总文献比较对象食物消费潜力预测阶段差距评估预测年份人均消费年份指示指标差距辛良杰(2018)中国台湾20262035峰值:563千克稳态:499千克2016名义人均GDP 24~27年周晓雨等(2018)A 日本2020逐渐达到稳态2020恩格尔系数㊁名义人均GDP >58年*刘莉和赵一夫(2016)中国台湾2012名义人均GDP 15~23年辛良杰等(2015)A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2030稳态:551.4千克2012实际人均GDP >51年B26年B21年毛学峰等(2014)A 日本韩国2020稳态: 双百”2020名义人均GDP 35年*C 17年*C 杨军等(2013)A 日本韩国2020逐渐达到稳态2010实际人均GDP 49~51年31~32年程广燕(2007)A 韩国2003名义人均GDP㊁恩格尔系数20年赵一夫(2007)A 法国2002人均食物消费量>40年史登峰和封志明(2004)日本韩国2020420千克以上2001名义人均GNP㊁恩格尔系数44年23年 注:不同文献在预测中国人均食物消费量时采用的口径有所差异; 年份”表示评估阶段差距时对应的中国时间; *”表示文中没有直接说明这一差距,汇报数据根据文中所用方法计算得到;上标 A”表示该文主要数据来自FAO 的食物供需平衡表,其他文献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各国或地区相关的社会统计年鉴;上标 B”表示该文引用的数据可能有误,汇报数据根据文中所用方法并校正数据以后计算得到;上标 C”表示该文严重高估了2020年中国人均GDP,因此采用文中方法评估的阶段差距被大幅低估㊂㊃47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 如表1所示,现有研究预测中国食物消费潜力的基本逻辑是:将先发国家食物消费结构趋于稳定的状态作为中国消费升级的参考目标,并结合中国当前的食物消费量预测中国中长期的食物缺口㊂尽管部分研究意识到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稳定形态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建立在膳食结构相似假设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显然更强调消费升级的一般规律,而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中国可能存在的特殊性㊂早期研究的预测结论是,中国将在2020年或此后的较短时期内基本完成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届时食物消费量会逐渐达峰并趋于稳定(史登峰,封志明,2004;杨军等,2013;毛学峰等,2014;周晓雨等,2018)㊂辛良杰(2018)的预测结果是,中国食物消费量会先达峰而后下降到稳态,稳态形成的时间将在2035年前后㊂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研究预测的 稳态”从概念和技术上都没有明确区分食物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即默认两者会同时到达 稳态”㊂上述研究评估区域间食物消费阶段差距的基本逻辑是:给定中国在某一时间点的食物消费状况(或其对应的某个指示指标水平),搜索比较对象达到相似的食物消费状况(或相似的指示指标水平)时对应的时间点,通过两个时间点的差值反映中国与比较对象之间食物消费的阶段差距㊂根据经济理论,影响食物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是收入水平,因此大多数文献选择了人均GDP 作为指示指标用来判断区域间食物消费的阶段差距㊂此外,也有研究同时选择了恩格尔系数作为指示指标,通过恩格尔系数的差距来反映食物消费阶段差距㊂根据表1中的评估结果,中日之间的食物消费差距大于中韩之间㊁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消费差距;中日差距普遍在50年以上,中韩差距在15~35年之间,大陆与台湾的差距在20年以上㊂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评估的阶段差距没有明确区分食物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而是默认了两者的阶段差距是等同的㊂从比较方法上来看,现有研究对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讨论事实上是将消费结构的比较转换为了(各类)食物消费量(或占比)的比较,即将矢量比较转换为了标量进行比较㊂这种方法虽然简化了分析,易于在比较对象之间观察到一些直观的结论,但是由于没有对食物消费结构进行量化,现有研究普遍存在以下局限㊂第一,无法在比较对象之间整体性地量化食物消费结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比㊂现有研究潜在假定了比较对象之间食物消费结构 完全可比”或 高度可比”,即发达国家食物消费结构的稳定形态可以用来启示性地分析中国在特定时期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潜力空间㊂那么,不同比较对象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经验对中国的 启示”就必然存在差异;而且,现有研究无法通过量化这一差异评估哪个比较对象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更大㊂第二,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在趋同于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不同食物的升级步伐并不一致,对不同食物进行比较通常会得到不一致的结论㊂现有研究无法判断这种差异意味着中国仍将趋同于某一发达国家的食物消费结构,还是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食物消费结构㊂与此同时,这种差异导致现有研究只能借助某个㊃571㊃第4期 全世文等: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国际趋同性研究外生的指示指标,而非食物消费结构本身,来判断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达到稳定形态的时间㊂但是,指示指标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并没有得到有效论证㊂(二)基于结构相似度的比较分析方法根据以上讨论,本文采用结构相似度的方法来量化地分析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过程㊂因为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㊁日本和韩国同属东方膳食模式,具有相似的饮食偏好,所以本文将重点评价中日㊁中韩之间的食物消费结构在多大程度上相似,尤其是,中国的食物消费结构是否将朝着日本和韩国的形态进一步升级㊂结构相似性的度量方法最初由Michaely (1962)提出,用于评价产业内贸易结构的相似性,Schmidhuber 和Traill(2006)首次将其引入了膳食结构的相似性评价之中㊂CSI j ,t ,T =1-(12∑i Cal j ,i ,t Cal j ,t -Cal j ,i ,T Cal j ,)T (1)(1)式定义了同一地区跨期食物消费结构的相似度指数(Consumption Similarity Index,CSI)㊂其中,下标j 和t 分别表示国家和时间,下标T 表示计算跨期相似性的基准时间,下标i 表示食物类型㊂Cal j ,i ,t 表示j 国第t 期人均由第i 类食物提供的热量,Cal j ,t 表示j 国第t 期人均由所有食物提供的热量㊂易知,CSI j ,t ,T ∈[0,1],当第t期与第T 期各类食物消费的份额完全相同时,CSI j ,t ,T =1;当各类食物消费的份额没有任何重合时,CSI j ,t ,T =0㊂食物消费结构的相似度越高,CSI j ,t ,T 的取值越大㊂锁定基准时间T 为观察时间范围的末期,那么,可以通过计算各期的CSI j ,t ,T 来观察j 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㊂CSI j ,k ,t =1-(12∑i Cal j ,i ,t Cal j ,t -Cal k ,i ,t Cal k ,)t (2)(2)式定义了区域之间同期食物消费结构的相似度指数㊂CSI j ,k ,t 表示j 国和k 国在第t 期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㊂同理,CSI j ,k ,t ∈[0,1],两国在第t 期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越高,CSI j ,k ,t 的取值越大㊂那么,可以通过计算各期的CSI j ,k ,t 来观察两国的食物消费结构从时间趋势上的趋同或异化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中国与不同国家间的CSI j ,k ,t 来观察中国与哪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消费结构最为相似㊂CSI j (t 1),k (t 2)=1-(12∑i Cal j ,i ,t 1Cal j ,t 1-Cal k ,i ,t 2Cal k ,t )2(3)通过量化食物消费结构的相似度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区域之间食物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差距的直接判断㊂在(2)式的基础上将计算期t 调整为两个不同的时期t 1和t 2,从而构建(3)式㊂其中,CSI j (t 1),k (t 2)表示j 国(后发国家)在t 1和k 国(先发国家)在t 2期的区域间跨期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㊂于是,可以在观测期内对t 1和t 2进行任意组合计算CSI j (t 1),k (t 2),并观察给定j 国在t 1期,最大化CSI j (t 1),k (t 2)对应的k 国时期t max 2,据此通过t max 2-t 1可知j 国在t 1期与k 国存在的阶段差距,并进一步观察两国的阶段㊃67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差距随着t 1的推进具有何种变化趋势㊂如前文所述,现有研究普遍选择将人均GDP㊁恩格尔系数等变量作为指示指标来判断中国与对比国家之间食物消费结构存在的阶段差距(见表1)㊂其潜在假设是,指示指标的差异可以充分解释食物消费结构存在的差异㊂为了论证这种思路是否成立,将(3)式中CSI j (t 1),k (t 2)作为因变量,执行(4)式所示的回归㊂CSI j (t 1),k (t 2)=β0+β1|X k ,t 2-X j ,t 1|+εj (t 1),k (t 2)(4)在(4)式中,X 表示特定的指示指标㊂给定j 国(后发国家)和k 国(先发国家),(4)式的回归样本由两国各期样本通过跨期组合构建,其中,t 1≥t 2且X k ,t 2-X j ,t 1>0①㊂预期β1<0,即指示指标的差距越大,相似度指数越低㊂完全趋同意味着当|X k ,t 2-X j ,t 1|→0时,CSI j (t 1),k (t 2)→1㊂分别采用不同的指示指标进入回归模型,通过观察模型的R 2即可回答两国在特定阶段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由特定的指示指标进行解释㊂显然,R 2越大,说明特定指标的解释力越强,基于特定指标判断的阶段差距就越合理㊂CSI i j ,k ,t =(min Cal j ,i ,t Cal j ,t ,Cal k ,i ,t Cal k ,)t CSI j ,k ,t (5)采用结构相似度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分解出不同类型的食物在两国食物消费结构趋同过程中的贡献份额㊂(5)式说明了食物i 对结构相似度指数CSI j ,k ,t 的贡献份额CSI i j ,k ,t ㊂通过对(2)式的表达形式进行转换,易证明∑CSI i j ,k ,t =1㊂于是,通过对比各类食物对结构相似性贡献份额的变化趋势,可以分析出在跨国食物消费结构趋同的过程中,分别有哪些食物发挥了主要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并结合其变化特征分析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出有别于日本和韩国的特殊性㊂(三)数据来源及说明本文分析所用的数据包括:(1)中国㊁日本和韩国历年各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2)中国㊁日本㊁韩国历年的人均GDP 和恩格尔系数㊂其中,人均GDP 来源于世界银行,中国恩格尔系数来源于国家统计局(1980 2019年),日本恩格尔系数来源于日本总务省统计局(1961 2019年),韩国恩格尔系数来源于韩国统计局(1963 2019年)㊂人均食物消费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供的1961 2019年历年食物供需平衡表(FBS)㊂FBS 的编制使用了FAO 统计司和其他有关单位获取的各国官方和非官方数据㊂FBS 的设计原理是供需平衡㊂其中,各类食物的国内总供给等于国内生产量加净进口量加当期库存减少量;各类食物的国内总需求包括㊃771㊃第4期 全世文等: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国际趋同性研究①通过约束这两个条件,可以使组合构建的样本满足 j 国追赶k 国”的特征㊂值得注意的是,当指示指标表示恩格尔系数时,约束条件应为X k ,t 2-X j ,t 1<0㊂食用消费量㊁饲料用量㊁种子用量㊁加工用量㊁其他非食用用量㊁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量㊁旅游消费量等㊂从统计口径来看,根据总需求量折算的人均食物消费量大于个体实际的食物摄入量,且前者可能大幅高于后者(Schmidhuber &Traill,2006)㊂但是,前者可以反映全口径的食物需求,考虑到无法获取统一标准的家庭食物消费调查数据,在跨国比较研究中,采用全口径的人均食物消费量进行比较分析,仍然是一种通行的做法㊂采用FBS 数据计算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首先需要明确食物分类㊂FBS 的食物分类体系包括了21种食物大类㊁98种食物子类㊂考虑到分类过细容易导致结构相似度被低估,在结合中国统计局对居民食物消费的统计分类和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Azzam,2021),本文进一步将FBS 中的21种食物大类合并为13种食物类别,依次为谷物㊁薯类㊁豆类㊁糖类㊁植物油㊁动物油脂㊁肉类㊁奶类㊁蛋类㊁水产品类㊁水果㊁蔬菜㊁其他食物(包括兴奋食物㊁香料㊁酒精饮品㊁混杂食物等)㊂为了进行可比运算,所有类别食物的人均消费量均以热量(千卡/日)为单位进行运算㊂二㊁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测算(一)中国㊁日本㊁韩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历程根据(1)式计算中国㊁日本㊁韩国历年食物消费结构与其2019年食物消费结构的相似度,图1描绘了各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㊂在近60年的时间里,三个国家都经历了食物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而各国升级转型发生的阶段和表现形态存在明显差异㊂图1摇中国㊁日本㊁韩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历程 注:各国跨期食物消费结构相似度的计算方法见(1)式;数据来源于FAO㊂首先,日本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呈现出 起点高㊁过程稳”的特点㊂日本在1961年㊃87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颁布实施了‘农业基本法“,并于1970年进一步提出 综合农业政策”㊂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促进日本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日本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物质保障㊂1961 1989年,日本人均热量摄入水平保持稳定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峰值2969千卡/日以后,人均热量摄入水平开始步入持续下行轨道㊂与此同时,日本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缓慢而平稳,升级相对较快的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在1980年就已达到与2019年食物消费结构90%的相似度㊂综合来看,日本食物消费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步入了 总量下降㊁结构优化”的阶段,并平稳保持至今㊂其次,韩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表现为 幅度大㊁波动强”㊂朝鲜战争结束以后,韩国实施了农村土地改革,并相继制定了第一㊁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恢复了农业生产㊂1970年开始的 新村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韩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㊂在上述背景下,韩国人均摄入热量从1961年的2141千卡/日快速增长到1976年的3159千卡/日㊂此后,在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波动期以后,再次步入持续上升阶段㊂与此同时,韩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起点最低,但增长速度快且升级过程持久㊂韩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升级伊始的食物消费结构与2019年的相似度低于50%,至20世纪90年代初相似度提升至80%㊂此后,升级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显示出持续升级的迹象㊂综合来看,目前韩国食物消费仍处于 总量增加㊁结构调整”的阶段㊂相比之下,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与日本和韩国都有所不同㊂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起步于改革开放前夕,此前人均热量摄入水平大幅低于日本和韩国,且上升幅度非常小,同期食物消费结构也基本维持不变㊂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均热量摄入水平持续快速增长㊂从1976年的1897千卡/日增长到2019年的3347千卡/日,增长幅度比日本和韩国大,且持续时间更长㊂与韩国相似,近年来中国人均热量摄入水平仍然保持增长趋势㊂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也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是,近10年来,中国食物消费结构已经基本趋于稳定,2010年食物消费结构与2019年的相似度已经达到97.1%㊂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的食物消费处于 总量增加㊁结构趋稳”的阶段㊂对比三个国家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过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㊂第一,各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比食物消费总量的增长或调整过程更加稳定,说明消费结构不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扰而发生波动,变化的持续性和规律性更强㊂因此,对消费结构进行比较比对消费量进行比较可能更容易得到具有启发性的结论㊂第二,食物消费总量的变化和结构的变化之间并不存在联动关系,既存在总量下降而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也存在总量快速增长而结构基本稳定的过程㊂因此,从逻辑上讲,不宜通过消费量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或预测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㊂第三,无论是食物消费总量还是消费结构,日本和韩国的升级阶段和步入相对稳定阶段的时间都比中国早,因此用日本㊁㊃971㊃第4期 全世文等:中国食物消费结构的国际趋同性研究。

粮食消费量预测实验报告

粮食消费量预测实验报告

粮食消费量预测实验报告1、我国口粮消费现状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居民也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农村年人均口粮消费呈现增长态势,从247 kg/年?人最多增加到了266kg/年/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不只局限于温饱问题,而开始追求粮食消费的质量以及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年人均口粮消费开始呈下降态势,下降到了2004年的218.27 kg/年?人,甚至低于1978年的水平。

而城镇由于温饱问题较农村不突出,所以从1978年以来,年人均口粮一直呈下降态势。

198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56 kg,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45.4 kg,到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18.27kg,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只有78.18kg。

从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城乡历年年人均口粮消费均呈下降趋势,但城镇年人均口粮下降幅度较农村要大。

这与城镇发展快于农村,城镇生活水平上升较农村要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是相符合的。

2、结论我国粮食总需求将从2007年的52 854.96万t增长到2020年的57 455.83万t,年均增长率约为12%,其中2016年增长幅度将高于平均水平,随后的增长较前一阶段又趋于平缓。

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呈上升趋势,这与我国的历史情况是相符的。

此外,粮食需求结构也呈现一定变化,尤其是占很大比例的饲料用粮增长较快。

从中长期来看,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工业用粮、其它用量需求均呈一定幅度的上升趋势。

因此,为确保我国今后的粮食安全,我们可以在此预测的基础上首先有计划地保障充足的粮食供给总量,其次调节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在供给结构上处于安全水平,进而从整体上全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边际消费水平几种模型的探讨

我国边际消费水平几种模型的探讨

入(7 作 为 自变 量 , 镇居 民家庭 平均 每人 全年 消 费性 支 出( ) 为 消费 水平 , .) / 城 作 运用 1 8 2 0 9 5 0 8年 国家 统
计 局 网站发布 的统计 数据 ( 据 略)分 别利用 凯恩 斯 消费 假 说 、 森 贝 利 消费 理论 l 和状 态 空 间模 型l , 数 , 杜 】 2 建 j 立 了 三 种 边 际 消 费 水 平 模 型 . 对 三 种 消 费 模 型 进 行 了分 析 和 比较 . 并
根据最 小二乘 法 , 得模 型估 计 的部分结 果见 表 2 .
收 稿 日期 :0 0 0 2 2 1 9 1
作者简介 : 覃章 景 ( 6 , , 北 松 滋 人 , 江 大学 一 工 部 副 教 授 , 要 从事 应 用 统 计 的教 学 与 研 究 工 作 1 4) 男 湖 9 长 主
Ma . 2 1 r 01
我 国边 际 消 费水 平几 种 模 型 的探 讨
覃 章 景
( 江大学 一年级工作部, 长 湖北 荆 州 4 4 2 ) 3 0 5
[ 要 ] 国 内 居 民 消 费 是 拉 动 国 民 经 济 的 三 驾 马 车 之 一 , 用 凯 恩 斯 消 费 假 说 、 森 贝 利 消 费 摘 利 杜 理 论 和 状 态 空 间 模 型 , 们 建 立 了三 种 边 际 消 费 水 平 模 型 . 得 出 了状 态 空 间模 型 能 更 好 地 反 映 边 我 并
建立 消费 函数 时应考 虑的 因素. 因此 在模 型 ( ) 1 的基 础上 , 再引入 消 费水平 的前一 期值 作为解 释 变量 , 采用多
元 线 性 回归 建 立 消 费 函数 , 型 形 式 如 下 : 模

我国传统粮食科学技术的量化考察与分析

我国传统粮食科学技术的量化考察与分析

我国传统粮食科学技术的量化考察与分析
汪大器;张聚元
【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
【年(卷),期】1998(013)001
【摘要】本文对我国古代粮食科学技术分别从粮食储藏,粮食加工,食品加工和造曲酿酒等四方面进行了量化考察,并作了综合分析,确认量化程度由高到低的序列为:造曲酿酒-食品加工-粮食加工-粮食储藏。

【总页数】7页(P1-7)
【作者】汪大器;张聚元
【作者单位】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武汉食品工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1
【相关文献】
1.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考察--对近六年《教育史研究》相关论文的量化分析 [J], 张丽玉;洪明
2.化工新材料应用于我国汽车轻量化的机会分析——赴德国赢创工业集团考察的启示 [J], 白颐;马捷;乔冰;秦玉廷
3.我国传统粮食科学技术的量化考察与分析 [J], 张聚元
4.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 [J], 韦子平; 方錄; 汪晓梦
5.清代前期的交通成本与粮食市场整合的再估计——基于第二次金川之役自然实验的量化考察 [J], 何石军;蔡杨;高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粮食价格指数编制及其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粮食价格指数编制及其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粮食价格指数编制及其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粮食市场一直是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民生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粮食价格是农民收入和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粮食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当前我国粮食市场仍存在价格波动幅度大、不稳定等问题,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和预测粮食价格的变化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粮食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并应用该指数来分析和预测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的走势。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相关理论和模型,构建我国粮食价格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采集和整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3.建立中国粮食价格指数模型,对指数进行编制和发布;4.对发布的粮食价格指数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我国粮食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和编程技术来实现研究目标。

数据的获取和整理主要采用网络爬虫和数据库查询等技术;指数编制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多元分析方法;对指数的实证分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文研究成果将包括中国粮食价格指数的编制和发布、粮食价格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运用,以及对于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变化的深入分析和政策建议等。

这些成果将有助于政府决策部门提高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管理能力,使市场价格稳定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

对于学术界来说,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和多元分析模型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计量模型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计量模型分析

实验三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非线性回归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例题3.2.2 建立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数据: 地区 2006年消费支出Y 2006年可支配收入X12005年消费支出X2北京 14825.41 19977.52 13244.2 天津 10548.05 14283.09 9653.3 河北 7343.49 10304.56 6699.7 山西 7170.94 10027.70 6342.6 内蒙古 7666.61 10357.99 6928.6 辽宁 7987.49 10369.61 7369.3 吉林 7352.64 9775.07 6794.7 黑龙江 6655.43 9182.31 6178.0 上海 14761.75 20667.91 13773.4 江苏 9628.59 14084.26 8621.8 浙江 13348.51 18265.10 12253.7 安徽 7294.73 9771.05 6367.7 福建 9807.71 13753.28 8794.4 江西 6645.54 9551.12 6109.4 山东 8468.40 12192.24 7457.3 河南 6685.18 9810.26 6038.0 湖北 7397.32 9802.65 6736.6 湖南 8169.30 10504.67 7505.0 广东 12432.22 16105.58 11809.9 广西 6791.95 9898.75 7032.8 海南 7126.78 9395.13 5928.8 重庆 9398.69 11569.74 8623.3 四川 7524.81 9350.11 6891.3 贵州 6848.39 9116.61 6159.3 云南 7379.81 10069.89 6996.9 西藏 6192.57 8941.08 8617.1 陕西 7553.28 9267.70 6656.5 甘肃 6974.21 8920.59 6529.2 青海 6530.11 9000.35 6245.3 宁夏 7205.57 9177.26 6404.3 新疆 6730.018871.276207.51、 建立模型01122Y X X βββμ=+++2、估计模型 (1)录入数据打开EViews6,点“File ”→“New ”→“Workfile ”选择“Unstructured/Undated”,在Observations 后输入31,如下所示:点“ok”。

应用系统方法对我国粮食物流的分析研究

应用系统方法对我国粮食物流的分析研究

应用系统方法对我国粮食物流的分析研究
张聚元
【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应用系统方法对我国粮食物流做了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粮食物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指出该系统受我国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双重制约的诸多因素,并建议要健全粮食物流系统.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张聚元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11
【相关文献】
1.应用系统方法对我国粮食储备的研究 [J], 张聚元;张晓
2.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粮食物流(一) [J], 张聚元
3.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粮食物流(二) [J], 张聚元
4.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物流体系的对策——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例 [J], 邵立民
5.粮食物流个性分析及对我国粮食物流的思考 [J], 胡非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粮食生产模型的分析报告

我国粮食生产模型的分析报告

我国粮食生产模型的分析报告鉴于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保障粮食生产是每个国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之一。

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较为复杂,粮食生产模型的分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粮食生产模型主要包括产业链模型、生产要素模型、供给模式模型以及乡村经济模型等四个方面。

其中,产业链模型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生产要素模型主要解释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效率,供给模式模型分析了市场供需的情况,乡村经济模型则全面反映了我国农村发展的状况。

首先,产业链模型是粮食生产模型中最基础的模型,它主要包括种粮农户、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销售商等环节。

在这个模型中,种植粮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需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质量。

同时,粮食加工企业应当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增加企业的利润。

粮食销售商则有责任宣传和推广高品质的粮食产品,促进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认知。

其次,生产要素模型是解释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模型之一,它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科技等四个要素。

我国的土地资源不足,而且严重受到污染,使得粮食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劳动力方面,虽然有大量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但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使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

在资本方面,资金短缺和银行信贷条件苛刻,导致农民很难获得到贷款和资本。

在科技方面,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强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广,农业科技水平逐渐提高。

再者,供给方式模型分析了市场供需的情况。

市场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

供给侧主要指生产要素组成,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自身生产障碍等方面,而需求侧主要指居民收入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激发了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高效的生产模式,这有利于减少宏观经济政策对供求的干预。

此外,为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我国还制定了购粮证等一系列政策,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稳定。

我国边际消费水平几种模型的探讨

我国边际消费水平几种模型的探讨

我国边际消费水平几种模型的探讨
覃章景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0)001
【摘要】国内居民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利用凯恩斯消费假说、杜森贝利消费理论和状态空间模型,我们建立了三种边际消费水平模型.并得出了状态空间模型能更好地反映边际消费水平的变化,对我国边际消费水平的预测和调控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3页(P111-112,130)
【作者】覃章景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一年级工作部,湖北荆州43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7
【相关文献】
1.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的预测分析--基于初值修正的改进GM(1,1)模型[J], 成亚利;王波
2.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J], 李洋;刘美爽
3.我国乳制品消费水平变动趋势集成预测——基于ARMA、VAR和VEC模型 [J], 何忠伟;栗卫清;刘芳
4.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VECM模型的分析 [J], 王宇萌;
叶祥凤
5.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误差修正模型 [J], 牛景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粮食储藏品质变化的分析研究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粮食储藏品质变化的分析研究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粮食储藏品质变化的分析研究
张聚元;李红斌
【期刊名称】《粮食储藏》
【年(卷),期】1994(023)006
【摘要】本研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方法,对粮食储藏品质变化进行了认真、深入地分析研究,建立了小麦储藏品质变化的预测模型,还建立了小麦品质多因子动态变化模型。

通过论证和检验,确定了这些模型的可用性,从而为粮食储藏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工具。

【总页数】7页(P26-32)
【作者】张聚元;李红斌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10.1
【相关文献】
1.高大平房仓优化改造对粮食储藏品质变化的研究 [J], 尚刚
2.常规储藏方式下粮食品质变化规律探讨 [J], 肖卫华;郭发江;汪洪敏
3.应用电子鼻技术对水蜜桃储藏期内品质变化的研究 [J], 马淑凤;王周平;丁占生;王利强;徐化能
4.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胡萝卜货架期的品质变化 [J], 姜松;冯峰;赵杰文
5.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小麦储藏品质变化的分析研究 [J], 张聚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 ; ( 8)库存储备粮 ; ( 9)鼠雀虫害耗粮。每年所生产的粮食 ,均分别消费在这九个方面。这诸项 指标 ,都是定性描述的指标。 2. 2 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指标的选择
传统粮食消费水平的指标 ,是指每年所生产的粮食 ,分别在各个方面的消费。现在探讨的 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指标 ,是指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那些内容 ,换句话说 ,是与人民
爱因斯坦说: “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 征 ,由此探讨自然界的普遍原理。” [1]这本来讲的是自然科学 ,其实社会科学也是适用的。因为 无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 ,都存在着从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 , 以及由此探讨客观的“普遍原理” ,也叫“普遍规律”。对我们来说 ,关键问题有二: 其一是确定评 价指标 ,其二是建立评价模型。有了这两条 ,就等于说抓住了“普遍特征” ,便能探讨“普遍规律” 了。这里必须运用数学 ,因为“数学给予精密自然科学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 ,没有数学 ,这些科 学是达不到这种可靠性的。” [2]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数学给予我们的研究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 , 没有数学 ,我们的研究也达不到这种可靠性。本研究是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来实现的。由此建立 了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模型 ,依据这个模型 ,便能探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规律。研究 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模型的理论意义就在于此。
用粮 糕点:
产量 用粮
22. 01 24. 83 29. 31 38. 47 53. 87 52. 85 66. 93 81. 48 102. 05 118. 83
258. 2 274. 8 232. 9 189. 4 158. 9 111. 1 86. 0 266. 58 283. 73 240. 47 195. 55 164. 06 114. 71 88. 79
我国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与 E5值呈同方向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 E5值越大 ,我国粮食消费水平 越高。同理 ,有
ET E5
2. 3 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如前所述 ,有了 E1、 E2、 E3、 E4、 E5指标 ,而且都是无量纲值 ,尔后 ,我们就可以对我国粮食
消费水平进行评价了。评价的方法很多 ,笔者认为 ,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不失为 一种较好的方法。关联度分析的基本思想 ,是根据曲线间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关联程度 ,即两条
ρmax i
ma k
x△
i
(
k
)

x0与
xi 在第
K 点的关联系数。上式中 ,△ i ( k )称为第
K点
x0与
xi
的绝对差
;
mi i
n
mi k
n△
i
(
k)
称为两级最小差
,
m ax i
mkax△i
(
k )称为 两 级最 大差
,ρ为分辨系数
,一般可取0.Fra bibliotek5。由此可得到
x0
与 xi 的关联度为
ri=
1 n
表 1 1984— 1993年全国统计资料情况
19 84
1 98 5
19 86
1 987
1 98 8
19 89
1 99 0
19 91
1 99 2
19 93
人口总数 (万人 )
103051. 3 104532 105721 108073 108978 110676 112954. 3 115823 117171 118517
3 对 1984- 1993年我国粮食消费水平的评价
根据前面研究的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建立的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模 型 ,现对我国 1984— 1993年十年间粮食消费水平进行评价 ,作为研究模型的具体应用。 3. 1 原始数据
根据年鉴资料 [4- 8 ]和酒类、味精等用粮比例 ,整理出数据列于表 1— 表 4。
曲线越相似 ,其关联度越大 ; 反之 ,则小。但在具体测算时 ,可将无限收敛 (曲线 )用近似收敛 (数
组 )来取代 ,从而为很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设参考数列为 x0 ,被比较数列为 xi ,且
x0= { x0 ( 1) , x0 ( 2) ,… , x0 ( n) } ,
xi= { xi ( 1) , xi ( 2) ,… , xi ( n) } , i= 1, 2, 3,… , n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世纪末的二十年中 , 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的宏伟目标 ,即实现经济翻两番 ,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这正如邓小平 同志所说的那样: “在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 ,一定要致力于发 展生产力 ,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物质文明建设。” [ 3]的确 ,改革开 放十多年来 ,我国人民生活达到了温饱和小康。若问这种生活变化的轨迹是什么 ,却一时难以
E1= K EA
式中 ,当 EA < 1时 ,表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低于世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 ; EA= 1时 ,表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等于世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 ; EA> 1时 ,表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高于世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 ; K值 ,在我国是在一个大体范围内确定的值。 因此 , E1的大小能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即我国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与 E1值呈
人均粮食产量 (公斤 /人 ) 392. 84 360. 70 367. 00 371. 74 357. 72 364. 32 393. 10 378. 26 380. 00 387. 37
人均粮食消费量 (公斤 /人 ) 249. 65 251. 69 252. 67 248. 88 246. 10 239. 12 238. 80 234. 50 241. 66 251. 72
粮食总产量 (万吨 )
40371 37911 39151 40298 39408. 1 40755 44624. 3 43529. 3 44266 45649
全国人民总口粮 (万吨 ) 25726. 76 26309. 66 26712. 53 26897. 21 26819. 49 26464. 85 26973. 49 27160. 49 28315. 54 29833. 10
用 E2表示饲料用粮与我国年粮食总产量之比 ( E2= 饲料用粮 /我国年粮食总产量 ) , E2的大小
也能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即我国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与 E2值呈同方向的发展趋 势。也就是说 , E2值越大 ,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越高。同理 ,有
2. 2. 3 酿造业 (酒类 )用粮
ET E2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若用 E3表示酿酒用粮 与全国人民总口粮之比 ( E3= 酿酒用粮 /全国人民总口粮 ) , E3的大小就能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 平的高低 ,即我国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与 E3值呈同方向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 E3值越大 ,我国粮
· 25·
食消费水平越高。同理 ,有
n
΢ξi (
k= 1
k
)
在本研究中 ,可设 xi 为各年的 E1、 E2、 E3、 E4、 E5值组成的数组。由于我国粮食消费水平提 · 26·
高与 E1、 E2、 E3、 E4、 E5值呈同方向的变化趋势 ,即较大的 E1、 E2、 E3、 E4、 E5值意味着较高的粮食 消费水平 ,所以 x0可由各 xi 数组中最大的 E1、 E2、 E3、 E4、 E5值组成 ,即 x0为最优状态。通过测算 xi 和 x0的关联度 ,就可以评价出在考察的时间段内我国粮食消费水平的高低及变化情况了。
表 3 1984— 1993年味精、糕点、配 (混 )合饲料产量及用粮统计资料情况 (单位: 万吨 )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味精:
产量
7. 3370 8. 2775 9. 7721 12. 8228 17. 9556 17. 6170 22. 3085 27. 1601 34. 0162 39. 6094
· 24·
回答。这就是笔者研究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模型的现实意义。
2 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2. 1 传统粮食消费水平指标 我 国传统粮食消费水平指标: ( 1)口粮 ; ( 2)种子粮 ; ( 3)饲料用粮 ; ( 4)工业用粮 (例如棉纱
上浆、化学医药试剂等 ) ; ( 5)酿酒用粮 ; ( 6)糕点业用粮 ; ( 7)调味品用粮 (例如酱油、食醋、味精
关键词: 粮食消费水平评价 ; 评价指标 ; 评价模型 ; 灰色系统理论
粮食消费水平评价 ,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理论性的问题 ,也是每个粮食经济科学工作者应 当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
1 研究我国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模型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粮食消费水平评价 ,能够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粮食消费水平评价模型 ,是个用数学 表达的公式 ,在今天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上 ,知道了必要的数据资料 ,很快便可测算出 结果 ,由此得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
ET E3 2. 2. 4 糕点业用粮
糕点指饼干、月饼、点心、方便主食面包等。糕点的消费 ,也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
项指标。若用 E4表示糕点业用粮与全国人民总口粮之比 ( E4= 糕点业用粮 /全国人民总口粮 ) ,
E4的大小也能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即我国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与 E4值呈同方向的
直接消费有关的内容。
2. 2. 1 口粮 口粮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口粮的多少 ,与年粮食生产水平有关。若用 EA
表示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与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之比 ( EA= 我国人均粮食产量 /世界人均粮食产 量 ) ,则 EA 的大小可反映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与世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高低的比较。因口粮 与人均粮食产量是有区别的 ,若以 K表示我国人均口粮与人均粮食产量之比 ( K= 人均口粮 / 人均粮食产量 ) , K作为系数 ,则有反映我国人民口粮指标的 E1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