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废名诗歌的禅学意味
浅谈废名新诗
浅谈废名新诗谈起废名,可能我们这些年龄的人很少知道。
我们对他的诗也知之甚少。
要了解他的诗,首先要了解他的人。
废名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
他的家乡对他的诗作影响很深。
因为湖北黄梅是佛教盛行的地方。
他从小就接触佛理,而后又与胡适在北大共事。
因为胡适也对佛理有极深的兴趣,他肯定也不会放过一个出生于禅文化盛行之地的人。
废名就在此时对佛里产生了兴趣。
而后,废名由于鲁迅相识,两人便由此成为好友。
他的诗也受鲁迅的经历影响,有了他作文时冲淡朴讷的风格。
废名作诗当然也会有自己的风格。
他的诗充满禅意,以废名的《飞尘》为例,仅飞尘所指就令人难以捉摸。
从构思角度看,就反映了废名讲求的智性与参悟。
诗结尾两句:“虚空是一点爱惜的身心,宇宙是一颗不损坏的飞尘。
”更显禅味。
他的诗又往往表现出四维空间,语言青涩奇僻蕴藉,又具散文之风。
想他写的《北平街上》便很好的表现出四维空间的特点。
说起他的诗,我们又不得不去了解他的著作《谈新诗》。
《谈新诗》是“作为现代作家讨论新诗的唯一的专著”,“废名在书中纵论古今,将新诗从内容到形式与旧体诗进行比较,并结合自己的写诗体会,对…五四‟至三十年代代表性新诗人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康白情、…湖畔‟四诗人、冰心、郭沫若、卞之琳、林庚、冯至等创作的成败得失作了细致的剖析,还发掘了鲜为人知的诗人朱英诞,进而对新诗的发展前景提出己见。
”作新诗,他的标准是“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
“诗的内容”,其核心在于诗人做诗当时具体的感觉,厚重的情绪。
废名认为只有高尚的情绪才能入诗。
散文,首先一个特点是“文生情,情生文”,但为保证每个句子的表达精纯,言之有物,要杜绝切题、押韵等旧式习惯。
其二,文法。
这是散文式自由表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欧式打破旧时意象呆板叠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的武器。
规则文法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此时此地之感(如废名认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具有很强的此种感觉。
废名的文化心理及作品的哲学意境
148废名的文化心理及作品的哲学意境罗昌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35)摘要:中国传统文人历来#儒道互补∃,废名虽然是新文学作家,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亦使他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补的文化心理结构。
以儒为主,表明废名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据着主要地位;佛道为补,是指废名将谈佛论道作为一种文化参与,用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思考,并由此解读生命的意义。
这种文化心理决定了废名在文学创作中常以诗化的意境承载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索,其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无一不是儒道佛文化内蕴的具象映现,创造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意境。
关键词:废名;文化心理;哲学意境中图分类号:I206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8-0148-03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废名被称为#奇才∃、#僻才∃。
刘西渭曾这样评价:新文学大家中#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自己的∃。
一、#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废名的文化心理结构废名与儒道佛结下了一生一世的不解缘分。
他的文化修养、人生阅历、生活道路等都与儒道佛思想密切关联。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就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佛道文化的浸染,曾潜心研究佛经与老庄。
中国文人传统历来是#儒道互补∃,或#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
一方面是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则是佛道思想影响的隐逸出世、洁身自保。
废名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据着主要地位,谈佛论道作为一种文化参与,被他用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思考,并由此解读生命的意义。
1 #大丈夫真是应该留荒谬百世的∃废名的文化心理与多重而深层影响他的传统文化相关联,也与现实语境的制约密不可分,从主体结构上呈现出儒家精神形态。
这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情绪和支配性的价值趋向。
踏上文学道路之初,废名曾是#一个热心政治的人∃。
废名三十年代诗歌佛禅意蕴赏析
集 》的序中称, 惟人类有纪念之事 ,所 以茫茫大块 ,生者不 “ 忘死 ,尚凭_杯 土去 想象 ,其平生无一面 缘者直 为过路之人 而 已,是日坟” 。坟墓是废名颇 为喜欢使用的意象 ,似乎有 着特别 的偏爱 ,废名 曾说 “ 国诗人善写 景物 ,关 于 ‘ ’ 中 坟 没有什 么好 的诗句” ,还说过 , “ 是喜欢看 陈死人 的坟 我 的,青草年年绿” 。
随着改革开放 ,以及文 学审美性 的回归,废 名重新得 到大家的关注,本文 以废名 最具特 色3 年代诗歌作 为赏析 对象,从佛禅 O 背 景 角度 予 以赏析 。
关 键 词 :废 名 诗 歌 ;三 十 年代 ;佛 禅 ; 赏析 ; 先天 下 之 引言 :3 年 代是 废名诗 歌创 作 的鼎盛 时期 ,其中尤 以 间 固然 潇 洒 ,但 明 知苦 而 继 续 寻 苦 ,就 有 了 儒 家 “ 0 1 3 年 为 甚 ,可 称 作是 废 名 的 “ 歌 年 ” 。 陈建 军 认 为 “0 91 诗 3 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 而乐” , “ 修身齐家 治国平 天下”的悲
一
壮气概 了。这首诗表 现出废名对于佛禅 的态 度 ,在那个 内忧 外患 ,民不聊生 的时代 ,废名一介 书生虽 然无力 扭转乾坤 , 但他们 以 “ 出世 的态度 于 人 生 ” 。 忠
一
三 、坟 ( )与生死 墓
坟墓在古代诗词 中的运用颇为忌惮 ,大都足 与穷 、愁 、 病 、苦联 系在一起 的 ,废 名对此 不 以为然 。他在 《 马诗 天
、
花
“ ”多指莲 花、荷花。 《 花 华严经 》里 的华藏世界 ,最 下 为风轮 ,风轮之上有香水海 ,香水海 中生大莲华 ,此莲华 中包藏著微尘数 的世界 ,所以又称莲华藏世 界。作 为华藏世 界 的中心 ,莲 华便具有 特殊 的意 涵 。 《大 日经 ・ 疏八 》日 : “ 花者 ,是从慈悲 生义 。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 中 , 万行 开放庄严佛菩提树 ,故说 为花。” 《 花 拈 我想 我走过的山林 我应该不怕,一一 我不 晓得我真个不怕 了,
废名文学创作的禅宗思维解构
废名文学创作的禅宗思维解构何三三摘 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废名以其独具风格的 禅学思维进行文学创作,于是有!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问世。
本文从分析这些作品入手,剖析废名 禅文一体的思想文风,进而探索作者创作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废名;禅宗思维;精神领悟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7)12-139-01作 者:保险职业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114一周作人曾说: 我的朋友中间有些人不比我老而文章已近乎道, 废名君即其一。
废名早年在北大求学、任职期间,就爱私下里谈禅论道,读!论语∀,!老子∀,!庄子∀,渐及佛经,到30年代,似乎更转入 神秘不可解的境地。
南归后,废名在与知堂的通信中, 也有很长的信讲到所谓道,周作人平时也谈佛,但他和废名所追求的境界不同,因而 觉得不能赞一辞, 回信中只说些别的事情,关于道字了不提及。
废名本以为一向最能明白自己的知堂必能参透道中之义,故而 大为失望,于是转向俞平伯, 但即是平伯亦未敢率尔与之论道也。
废名对禅宗哲学的迷恋使得他的创作走向 禅文一体的奇异一格。
禅宗教义讲究 破对待、空物我、泯主客、齐死生,反认知、重解悟、亲自然、寻超脱,专注于从具体的、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参悟 佛性,强调佛性即 平常心。
在凡俗生活中参禅悟道,明白此岸即彼岸,理想寓于现实,现实中渗透着理想,关键在 悟。
只要一念之际,参透人生,以随缘任运态度处之,即便呵佛骂祖,亦无所不能。
废名把这种佛教道义贯注于小说的创作过程,形成他把握作品的独到审美方式。
废名那些田园风格的小说浸透着浓厚的庄禅人格理想,却不只是纯粹作抽象的理性论证和思辩探讨,而是从凡俗生活中追求一种 佛性。
废名所崇尚的,是彻底摆脱外来一切束缚与成规,获得自我的独立存在,超脱是非纠葛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最终达到精神的超逸与自由。
废名乐此不疲参悟人生,随缘任运,心境恬淡,达观飘逸。
论废名的诗学分析
论废名的诗学摘要废名(冯文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一位晦涩的作家,原因盖在其诗学。
废名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美的原则,文化保守主义,中和美学及追求独趣。
我们应从这几个方面正确认识并评价废名。
关键词废名诗学美的原则传统性情独趣***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坛废名(冯文炳)是个奇特的作家。
好象曲高和寡一样,他没有能赢得大众的读者〔1〕。
无论生前身后,一向寂寞无名,正如其笔名。
但他有一个读者圈,圈内不乏声名很高的批评家和小说家。
许多人不断地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如早期的周作人为他包写序言。
刘西渭(李健吾)、朱光潜、沈从文等多次嘉许他。
称他是“一个隐士,一个哲人”。
“和广大读者无缘的小说作家”。
“他永久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他那少数的读者,虽然少数,却是有福的了”。
〔2〕“排除成见,费一点心思把《桥》看完懂之后,再去看现在中国一般小说,他们会觉得许多时髦作品都太粗疏肤浅,浪费笔墨。
”〔3〕沈从文的创作曾受了废名很大的影响。
近年我国有关废名的研究批评甚多,使废名在文学史上的分量增加了许多。
可是废名的作品许多人仍读不明白。
本文围绕废名的诗学来探究废名的独特性究竟何在。
以补时下研究界偏重于分析其作品题材主题层面,忽视对废名处理题材的过程中的个人态度之缺。
写实与美的原则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写实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史有写实的传统,另外是影响很大的文学研究会等文学社团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要作品切实地写出人生的真实来。
这其中,废名的作品给人以逃避尘世的印象。
人们用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来评价废名。
认为他避开社会的重大事件与阶级冲突等敏感题材,去营构自己的梦幻世界。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废名的特色仍在于写实。
他根本就缺乏沈从文那种在一个事件上产生五十种联想的想象能力。
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的。
他最早的小说《讲究的信封》是写“自己同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向那时的北洋政府请愿挨打的事情”其中的讲故事者——一个对家庭满怀恋惜的优柔寡断的青年,未始不是废名自己。
浅析废名小说中禅意的演变
浅析废名小说中禅意的演变作者:李想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摘要:谈起废名,其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是他小说中的诗化风格和田园风光,但在他的作品深处,却潜藏着禅学的理趣与意境。
本文将结合废名的具体作品,对废名小说中禅意的演变历程与其后映射出的作者关于社会人生的理念作出一番浅显的探索与追寻。
关键词:废名小说;京派文学;禅意演变;社会理念废名本名冯文炳,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风格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京派作家,而是带有禅学思想的色彩。
据记载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曾著有《阿赖耶识论》,是用来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的。
我之所以选取了《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作为研究对象来对废名小说中的禅意演变作一番浅显的探索,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两篇作品都是废名的代表作,具有样本价值;二是这两篇作品的特点不同,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废名思想和写作风格的变化,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京派作家的小说几乎都有远离政治、接近山水田园、追求写意和抒情的特点,在这其中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代表。
废名的小说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相比于其他的京派作家而言,废名的作品中多出了一种佛家的禅理和意境,这也正是废名区别于他人的最主要的特征。
废名与佛禅相结缘的原因出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废名出生在湖北省的黄梅县城,这个地方自隋唐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禅宗兴盛之地,佛教的寺院直到今天仍旧香火不断。
在深厚的禅宗氛围长大的废名,自然而然的对佛教禅宗有了生动的认识和鲜活的情感,这也为后来废名研究佛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废名在北大求学期间结识了胡适和周作人。
胡适当时正在撰写《中国禅宗史》,而周作人也正好处于思想的重大转变期,开始追求冲淡平和的道路,二人对来自禅宗圣地黄梅的废名自然是十分感兴趣。
胡适和周作人对于佛禅的兴趣,也是启发废名进一步接触禅学的重要原因。
废名在创作《桥》的时候,禅意思想还是以五祖弘忍大师的“观心看净”为主。
受五祖思想的影响,废名的小说《桥》中充满了空灵宁静的禅意气氛。
废名小说的禅意之境——以《竹林的故事》为例
例如 “ 二姑 娘 ”之 所 以 叫 “ 姑 娘 ”是 因为 她 是 家早 的 第 三 二 个 孩 子 ,但 是 前 两 个孩 子 都 已经 夭折 了 ,这 个 看似 很 悲 哀 的 事 情 , 原文 是 这 么 叙述 的 : “ 名字 看 来 ,三 娘 应 该 还 有 从 姊 妹 或 兄 弟 ,然 而 我们 除掉 她 的 爸爸 同妈 妈 , 实在 没 有 看 到 别 的 准。 ”还 有 关 于老 程 的步 , 在作 品 中被 这 样描 述 : “ 匕 独 有 二 姑 娘 的黑 地 绿 花鞋 的尖 头 上 蒙 了 层 白布 ,虽 然 更 得 好 看 , 却 叫 人 见 了 也 同三 姑 娘 自 已 样 懒 懒 的 没 有 话可 晚 了 。 ”这 种 被 淡 化 的痛 苦 是 一 种人 在 面 临 死 广 时所 呈 现 的 自
了 些 其 它 的情 节 ,都 是 片 断式 的 ,例 如 捉 、 买盐 等 等 生
些 作 家描 绘 了中 固现 代 乡 村 阴 郁凄 冷 的风 俗 画面 ,代 表 了
2 世 纪 2 年 代 中 吲乡 十 文 学 中 的现 实 主 义倾 ;而 废 名 ! 以 给 人 一‘ 回 归 自然 、心 态平 和 的 禅 宗 意味 。 时 小说 中还 写 O 0 I ! I J 种 简 朴 的笔 调 描 绘 } 了我 巾 部 农村 远 离 嚣 的 罔 园风 情 ,代 _ } { 表 了 乡 十小 说 中 的浪 漫 主 义 倾 向 。废 名 的 小 说 开创 了 乡土 小
说 的 田 网诗 , 以独 特 的 体 式 、 意境 和 表 现 等 于法 ,显 示 了
活 中 的小 事 。
禅 意之 境 另 外 还表 现 在 小 说 的景 物 描 写 I。 《 : 竹林 的故
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
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摘要:废名作品中的隐逸之气呈现出的超越性,体现了佛教中的禅宗思想。
废名作品中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个人内在精神特质有着重要关系,同时这一思想中的“自心”“无生”“解脱”“无相”“妙悟和融入的道家的“自然”思想,在废名的作品中都有所展现,这些思想使得废名的作品具有一种超越精神,超越了一切束缚,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关键词:废名;禅宗思想;超越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作品呈现出自己独有的清新宁静的文学气质,被认为是京派小说的鼻祖,他的作品散发出隐逸之气,试图远离世俗生活,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在现实感性平常生活中实现心灵解放与思想自由,而这种超越精神表现与禅宗思想很契合。
一、废名与禅宗思想的关系废名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 从小就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 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同时,也受到佛道文化的浸染, 曾潜心研究佛经与老庄哲学,但是从其的作品中看,佛教对其影响更为深厚。
禅宗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沦、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中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禅宗也以“自心”为禅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
由此可以看出在禅宗中“心”是一个很总要的存在,并且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人生的一切缘起都决定于自心。
废名专注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营造,使其很容易就接受了心性论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中大多是就笼罩在心中某一点淡淡的情绪中,废名作品中不管是人或物都笼罩在一片禅境之中。
禅宗思想中还融合了的道家思想,而废名对于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也很是推崇,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死的淡然超越态度,由于废名从小生活的具有浓郁佛教氛围的生活坏境,再加上废名自身心境的内倾性,才使得他的作品远离世俗生活,笼罩在一种淡雅清净的文风之中。
二、废名作品对禅宗文化中佛教思想的体现废名在《阿赖耶识论》中对佛教中的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于心与物的关系,废名认为心是存在的,物即是心, 心能藏物。
散文:刍议废名的禅学思想
读过《废名小说》给人应有的概念:一是难懂;二是禅意很深。
他的小说与平常人所著的小说不一样,沒有什么起宕跌伏的故事情节,也沒有什么急难险阻武侠神通的英雄人物,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世界事物“观心看净”超越世俗的虛静境界的凝视与憧憬。
也就是佛禅之学中所体现的禅意。
为什么废名作为一位文学家会如此倾心于佛禅之学呢?笔者斗胆从五个方面来刍议:首先是环境的影响。
废名出生在湖北黄梅县,黄梅是佛教胜地,有老祖寺、四祖寺、五祖寺,禅宗四祖道信在黄梅传衣钵于五祖弘忍,弘忍也是黄梅人。
五祖在东禅寺实行“鉴偈传衣”,吩咐门徒各自作一偈语交上来,谁的偈语好而得悟,衣钵就传给谁。
因此,五祖门徒神秀上座题偈语于廊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当五祖见到神秀的偈语后,引出两句话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五祖亲切地表示“要著眼在无相上”才能得见自性啊!可是做杂役的行者惠能也作一偈请张別驾替他也写在廊墻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后知道惠能已悟见本性,便将衣钵传给惠能,惠能成了六祖了。
这些传衣之谈在黄梅妇孺皆知,这对在县城出生的废名来说从小就铭刻在心。
不仅四祖、五祖在黄梅之影响,还有同达摩同时期来中国传教的印度高僧菩提留支,也卓锡在黄梅,注释翻译经书,后圓寂在黄梅多云山,黄梅曾有“小天竺”之称,这都对废名先生有着重大的佛学影响。
在《废名小说》里有“很小很小的时候不知道五祖,但知道五祖寺,家在县城,天气晴朗,站在城上玩,望见五祖寺的房子,仿佛看画一样,远远的山上可以有房子了,可望而不可及。
”“有一回父亲从五祖寺回来,父亲因为是绅士,五祖寺传戒被请去观礼的,回来帶了许多小木鱼小喇叭给孩子,莫须有先生真是喜得不得了……不知道他是喜欢木鱼的声音,还是喜欢木鱼?总之有一日他能自己有一个木鱼,那便好了,木鱼归他所有了,木鱼的声音自然也归他所有了……”当他小时侯第一次上五祖寺时,把他系在独轮车的车把子上,而且一直在离寺五里的一天门那里等他母亲、姐姐等人烧完香回来“一天门便等于莫须有先生的监狱,他在这里完全不自由了。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_传统_与_现代_
2008年1月第1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Jan.,2008No.1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张洁宇摘 要: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
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
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
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关键词:废名;传统;现代;晚唐诗;禅宗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8)0120148207 收稿日期:2007206222作者简介:张洁宇,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100872 新诗史上有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现象:废名、林庚、朱英诞,包括卞之琳和早期何其芳,他们的诗歌创作从感觉方式、传达方式、意象意境的营造等方面而言,都显得相当“传统”。
同时,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史观的阐述方面,他们更是无所顾忌地表明了自己趋向“传统”的立场。
但恰恰是这一批人,都被毫无争议地纳入了“现代派”的范围(即便除去《现代》杂志在命名上的影响,他们艺术风格与艺术观念中的现代色彩和创造力,也使他们堪当这个“现代派”的称号)。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他们是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如何以沟通的眼光和创造性的尝试来对待“新诗”的?作为新诗史研究者的我们又应当如何理解他们、评价他们?在这个既“现代”又“传统”———或者是因其“传统”更凸显其“现代”?———的诗人群体中,废名是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一员。
浅析废名《桥》中的诗意美
浅析废名《桥》中的诗意美摘要:废名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讲究意味深长的意境。
其长篇小说《桥》着力于层次纷繁而又融为一体的意境营造;以文为画,在画面中传达如诗如歌的境界;追求“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含蓄蕴藉的“虚境”美,对现代早期诗话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废名;小说;《桥》;诗意美在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个以“奇才”、“僻才”著称的作家。
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各种流派风云际会之时,废名激流勇退,远离主潮,寂寞而又执着地耕耘于自己的园地,创造出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被评论家誉为“孤高”、“孤绝”的诗体小说。
他的小说新鲜而别致,营造了一个具有诗意的“世外桃源”,犹如一阵阵天外来风,朴野而清灵;又如一颗颗天边的星,幽微而静谧。
《桥》于1925年开始写作,前后延续了十余载,所以人们说废名“十年造桥”,是他的精雕细刻之作。
这部小说没有总体上的情节构思和连贯的故事框架,通篇由片断性的场景构成,小说的每一章写的几乎都是读书作画,谈禅论诗,抚琴吹箫,吟风弄月,每一章独立成段。
这一切都使《桥》逸出了经典意义上的小说成规,因此,朱光潜认为:“《桥》里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
每境自成一趣,可以离开前后所写境界而独立。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桥》中的诗意美。
其一,《桥》之所以充满着诗意美,是因为它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废名对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典故、情境甚至是完整的诗句的植入。
废名极其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如《桥》中有一句:“琴子心里纳罕茶铺门口一棵大柳树,树下池塘生春草。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就这样直接进入废名的小说之中,嫁接的极其自然,既凝练,又不隔,同时唤起了作者对遥远年代的古朴、宁静的田园风光的追溯和向往。
《桥》中,“就在今年的一个晚上,其时天下大雪,读唐人绝句,读到白居易的《木兰花》:‘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忽然忆得昨夜做了一梦,梦见老儿铺的这一口塘!依然是欲言无语,虽则明明的一塘春水绿。
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
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摘要: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写作风格也愈加呈现出空灵、静寂与洒脱自由之感。
本文围绕着废名小说中禅宗思想进行了专项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探析废名小说写作风格上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废名小说;禅宗思想引言:在废名创作的《桥》《竹林的故事》《菱荡》这些经典著作当中,无一不透露着禅宗思想的内涵。
尤其在其后期著作当中,字里行间的禅宗思想印记体现的更加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针对废名小说中的禅宗思想发展脉络进行研究,可以同时获得文学上的滋养以及禅宗思想的熏陶。
一、“世界”即“佛”即“我”禅宗思想认为“世界”即“佛”即“我”,这三者是相互融合、整体划一的。
如果我想成佛,不用做任何刀削斧凿,也不必等到来世,只要把握住“我”即是成“佛”。
在废名小说中,虽然多次提到寺庙、僧人、和尚等场所或者修行者。
但僧人、和尚每天并非过着晨钟暮鼓,与佛像、残香为伍的生活,更多的是过关寄情于山水之间、超然于世外的现实生活。
例如在《桥沙滩》当中,描写了琴子在沙滩与一位尼姑相遇,老尼向其讲述了一位老汉寻找“真心人”并与其一同修行的故事,因为这则故事发生于庵堂,体现出庵堂即是两位凡人成佛之地,充分体现出废名小说当中“修心以成佛”这一禅宗思想。
在中国历史社会,曾经一度将“忠”“孝”神圣化。
当时,人由原本的“自然本体”被定义成为“伦理本体”,个体生命因此变得十分微弱,甚至可以随时被摧毁。
废名幼年时期虽然体弱多病,但其个体意识便已然觉醒,而且随着其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不仅更加关注自己内心世界与个人生活感受,对于生命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敬畏之情,变得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
在阅读其小说的过程中中,时常可以看到废名对个体自由的坚持、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认同以及反对战争的思想,这些文字无一不代表着“世界”即“佛”即“我”这一禅宗思想的。
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宗主张人们在修行时,应当顺应人体基本生理欲求,甚至建议修行者注重个体生活品质。
浅析废名_桥_的禅宗思想
文学大视野收稿日期:2010-10-09作者简介:彭晓红(1969-)女,重庆市人,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浅析废名 桥 的禅宗思想彭晓红(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废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最好参禅悟道。
废名的小说以其浓厚的禅佛意趣,可以被称之为禅味小说。
而在废名的所有作品中, 桥 又是最具禅宗思想的一部。
如果论 桥 而不说禅,则不能领会这部小说的真髓。
关键词:!桥;禅宗思想;顿悟;自然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0060-04!!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
废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他以诗人的气质创作小说,成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
而在废名的小说乃至整个现代小说中, 桥 都是一部独特的作品,整篇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不仅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梦,更以其特有的禅意成为废名先生的特创。
如果说废名 桥 之前的作品中禅宗思想还是一种自然渗透,那么 桥 则是作者有意为之了。
正如朱光潜所说:∀主要人物都没有鲜明个性,他们都是参禅悟道的废名先生。
#[1]213!!一、禅宗对废名的影响!!废名长期痴迷于参禅,对禅宗的研究与参悟达到了很深的地步。
废名把很多的精力花费在禅宗之学的研读与修炼上。
废名曾阅读了大量的佛学经典,甚至曾专门撰写过佛学专著 阿赖耶识论 。
在禅的修炼上,他也达到了一定境界。
有人曾亲见废名由静坐而得的非凡经验,∀即趺坐稍顷,便两手自动作种种姿态,有如体操,不能自已,仿佛自成一套,演毕乃复能活动。
#[2]126废名曾和雍和宫一位法师谈禅论道,辩诘驳难。
法师起初以为废名乃一介书生,与道法无缘,及至谈论起来,方知其对佛教典籍的熟谙程度不让法师,且常有自己精辟的理解与阐发,特别是亲见废名参禅打坐入定的境界后,更叹曰此是道法有缘的善果,非常人所能得。
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
文章标题: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导读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废名潮流,其核心思想是摒弃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形式,追求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
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了一种佛学维度的思考,将佛学的理念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探索之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分析其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一、废名概念的诞生1.1 何谓废名文学观废名文学观是指在文学创作中,摒弃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形式,主张以新的方式和角度来表达文学作品。
1.2 废名文学观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的我国,社会动荡,文学运动盛行,废名文学观应运而生,并获得了一批知识分子和作家的支持和追随。
二、佛学维度的崛起2.1 佛学与文学的契合佛学作为东方文明的瑰宝,其哲学思想深刻而宏大,与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契合和联系。
2.2 佛学维度在废名文学观中的体现20世纪40年代的废名文学观在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摒弃中,融入了佛学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学探索方向。
三、佛学维度对我国文学的影响3.1 文学创作的超脱与解脱佛学维度的融入,使废名文学观的作品更具超脱和解脱之感,呈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禅意境界。
3.2 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创新佛学维度的思考,促使废名文学观的作品具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独特的文学风格,其创新之处凸显。
四、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的个人观点和思考在我看来,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
佛学维度的引入不仅为废名文学观注入了新鲜的思想和概念,也为我国文学带来了对文学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为我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添了新的篇章。
总结本文深入探讨了20世纪40年代废名文学观的佛学维度,分析了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佛学维度的融入,为废名文学观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概念,使其作品具有更深邃的内涵和更独特的文学风格。
废名《菱荡》的禅味
废名《菱荡》的禅味作者:郁宝华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9期废名是30年代颇有影响的京派作家,他的诗化的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特色的。
废名自己说他的小说写法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所以他小说的抒情色彩浓厚,诗化的意境随处可见,正如严家炎所说:“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
他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静温和忧郁,寂寞和无奈,……咀嚼并表现着身边的悲欢,间或发出声声叹息。
作者未必具有反礼教的意图,真正看重的乃是诗情和意趣”。
①废名小说中的佛禅的特色也是为人称道的。
他可以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个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禅诗”的传统的作家。
②废名自己写了很多采用新诗形式的“禅诗”③如在《海》中,诗人写到:我立在池岸望那一朵好花亭亭玉立出水妙善,——我将永不爱海了!荷花微笑道:“善男子,花将长在你的海里。
废名自己很珍爱这首《海》,因为“喜欢它有担当的精神”和它的“超脱美丽”。
但其实诗中所写的“莲花”,“海”“善男子”等都是直接运用了佛教常用的象征性意象,颇有说教的嫌疑,过于直白,并没有传统文学中“禅诗”的空灵超妙的意境。
他的比较好的一首禅诗是《十二月十九夜》:深夜一枝灯,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是花,是鱼,是天上的梦,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是家,是日,是月,是灯,是炉火,炉火是墙上的树影,是冬夜的声音。
1936年意识的一连串流动,如行云流水,一个一个意象扑面而来,意境清冷静寂,但是语意朦胧晦涩,实在使人费解。
仔细看来,废名的小说,尤其是早期的一些代表作品,倒可以算是小说形式的“禅诗”,尤其是他写于1927年的短篇《菱荡》。
这是一篇简短的,几乎没有“故事”的小说,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使小说极象优美的风景画,人物生活在其中真像在桃花源中了:菱叶遮蔽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
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
“禅心寂寂似童心”——论废名的儿童观
“禅心寂寂似童心”——论废名的儿童观摘要废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所著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题材的作品都有自成一家的风格。
虽然,长久以来,废名在文学研究上始终处于较为孤独的位置,但作为京派作家的开先河者,废名在文学史上同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废名是一位童年情结很强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有很多对于儿童的书写表现,童年题材在他的创作中也屡屡出现。
通过对废名作品中儿童意象、童年主题的分析,可以解读出他独特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同时,废名还具有为儿童写作的自觉意识和为儿童书写的强烈欲望。
然而,由于他又是一位自我意识较强的作家,其作品表现出很强的“内倾性”,对佛禅思想的审美追求使他笔下的儿童世界具有了浓重的禅意,因此,并不具备儿童文学作家所应具备的禀赋,其刻意为儿童创作的作品也最终偏离了儿童文学的初衷,未能呈现理想的样式,反而写成了儿童不可理解的样子。
汪曾棋《读史杂咏》组诗中的第二首即为咏怀废名所作:“孤旅料阳西直门,禅心寂寂似童心。
人间消失莫须有,谁识责诗满竹林。
”“禅心寂寂似童心”一句,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废名笔下儿童世界的真谛。
废名把禅心化为童心的样式,用童心去体悟世界,用童真去实现自己纯然美好的审美追求,用寂寂禅心去趋近他心目中儿童生命的本质,为儿童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视方式,客观上对现代儿童观、儿童文化和儿童文学创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儿童书写、诗意表达、废名对儿童关注的原因三个方面,通过对废名生平和小说文本的解读,探讨废名关注儿童的必然性;第二部分,阐述废名的儿童观,通过对废名小说中的“十年”意象和小说、散文中互文现象的阐述,分析废名儿童观以儿童为本位、孤立静止等特点;第三部分,论述废名的儿童教育观,即对废名儿童观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的探讨,废名通过批判旧时代的教育、倡导回归自然、顺应儿童心性并适加引导、兼顾教育性和趣味性,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发展着“五四”新文化。
废名佛学思想浅释
废名佛学思想浅释谢锡文提要: 废名的佛学著作 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
从 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关键词: 废名 阿赖耶识 唯科学主义 新唯识论 佛学作者谢锡文,女,1965年生,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济南 250100)早在1937年朱光潜就指出,!无疑地,废名所走的是一条窄路。
∀#在这条窄路上,废名孤独而寂寞,!仿佛一个修士,一切是向内的∀。
∃而这向内的一切有意或无意地阻隔了向外的交流与沟通,废名的作品不仅被一般读者指为!第一难懂∀,甚至被评论家预言!永远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
∀%但废名并不以为意,执著孤行,甚至称!难懂正是它的一个妙处,读者细心玩索之可乎?∀&废名这种评说由人,不与辩解也不加阐释的态度,显然阻隔了受众对其文本的接受。
但是,难懂却非如有字天书,不可解,无法懂。
朱光潜又说:!废名先生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
有些诗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诗非先了解作者不可。
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
他的诗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
∀∋怎样进入作者!禅家与道人∀般!深玄∀难懂的背景?对废名佛学思想的解读是必由之路。
但是,长期以来,废名唯一一部佛学著作 阿赖耶识论却寂寞鲜有人知。
1999年12月出版的谭桂林先生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中称,废名!洋洋洒洒二十万言的佛学专著 阿赖耶识论 ∀!我们已无缘得读∀,对废名小说的佛学分析也只能不无遗憾地付之阙如。
(事实上 阿赖耶识论这部佛学论著并非#∃& (∋ 朱光潜: 编辑后记, 文学杂志1937年6月1日第1卷第2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国寺街上吟成的。 一辆汽车来 了, 声势浩大 , 令我站住 。 但它
站在我的对面不动的邮筒 , 我觉得于我很是亲切 想、 人格追求等方面来一次 同构与共生 , 达到前所 未有 ( 或与 连忙过去了 , 众不同 ) 的寓意 , 这种寓意恰 恰是 多维 的。诗歌 的孕育以及产 了, 它身上的 P O两个大字母仿佛是两 只眼睛 , 在大街上望着 生可能有 多个 “ 味象 ”这种“ , 多个昧象 ” 的意绪组合 , 我们才称 之为“ 。 诗” 诗就是“ ”就是语义场 , 典 , 读诗就是要感受这种 “ 语 义场” 所带来 的审美效应 。诗就是“ 比其它文学品种更富哲学
我, 令我很有一种寂 寞。 忙我又觉得刚才在我面前驰过的汽 连
车寂寞 , 因为我记不清它的号码 了, 以后我再 于是我又替那几个阿拉伯数字寂
寞, 我记 不得它是什么数了 , 白白的遇见我一遭 了 , 于是 我很 寂寞 , 乃吟成这 首诗 。 它是诗人孤寂情思的具体体现。 ” 汽车从 邮筒前 驰过 , 邮筒无动 于衷 , 上面的 “O” P 像两只凝思的眼睛 , 也是寂寞的 , 被误记号码 的汽车更为寂寞 , 于是大街寂 寞 。 人 类寂寞 。一切之间都是隔膜的 , 不相干 的, 宇宙间的芸芸众生
宗诗歌本身涉及较少。 “ ” 与纯文学性的诗 歌不 同, 禅宗诗歌的 名诗 中的孤寂却是难得 的智慧福地 , 是走 向深刻的必由之路 。 禅宗的统摄使诗人缺少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那种悲观 ,而善于
致虚守静 , 在孤寂 中安心悟道 , 既得到 了精 神闲散 自由之乐 ,
种 “ 荣 的 寂 寞 ” 光 。
21 0 0年 1月
J AN.0 0 21
文 艺 理 论
L TERARY THEo RY l
浅论 废 名诗歌 的禅 学意味
许 燕 妮
( 武警成都指挥 学院, 四川 成都 60 1 ) 123
摘 要: 废名的诗歌创作在 2 世 纪的文坛上 并不 为人所熟知 , 文通过考查废名的 两首 小诗 , 0 本 结合 中国传 统文化——禅宗的运 用, 分析废名诗歌在 审美取向上的独特性 。
意义 , 更强调通过丰 富的意象 传达强烈 的思想 、 感情 , 这种思 想、 感情带给读者对人 生、 历史 , 对时代 的深刻认识 , 这种领悟
可以说是顿悟 。”郑敏《 ( 诗的内在结 构》 。 )
废名 , 原名冯文炳 , 在现代 中国文坛上 以冲淡 、 淡远为特 色的乡土小说为世人所称道 ,而他的诗歌创作统共只有三十
的禅趣诗 , 都往往以“ 显“ ”趋 向清 、 、 、 用” 体 , 静 虚 空的境界。 受
等” 三象 ” 特征。 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 , 虽有大量 浅白的作品充 禅宗影响 , 废名的诗喜欢选择那些月 、 、 、 水 、 灯 花 星、 镜等空寂 作禅理禅趣 的有机载体 , 样就 为 自己的精神世 这 斥诗坛 , 但关 键还是 在于” 意象 ”这 就是我们平时所 说的“ , 抽 的 自然意象 , 象” 因为诗歌毕竟 不是 “ , 分了行的 白话 文” 。诗歌就是把语 言 界平添上一层空灵静寂之美。如果说《 点灯》星》 《 等诗侧重外 艺术化 ,让人在欣 赏的同时达到一种审美享受并 和心灵产生 在景物空灵静美 的话 , 那么《 街头》 理发店 》 《 等诗则揭示 了人
邃, 在其对个体 ‘ 本来 面 目’ 的洞彻。” 本文选取废名的两首小 现诗 中禅思和诗性结合的意韵 和智慧 。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 P / / , O 乃记 不起 汽车 的号码 x,乃有 阿拉 伯教 字寂 寞, 汽车寂 寞, 大街 / / /
寂 寞 ,人 类 寂 寞 。 /
他为“ 怪人” 。 个体心性的本源 , 以灵 动的感悟追求澄 明高远 的境界 , 并在这
一
在熙攘 茫茫 的世界上 , 与人缺少沟通理解 , 与心交臂而过 人 心 废名是太识得人类 的寂寞了。 应该说 , 孤寂曾大面积地覆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 的宗派 。它以刻苦的参修来彻 见 互 不相 干 , 是 怎样 深 人 骨髓 的可 怕 情 怀 啊 。 这 过程中展现禅悟智慧的广大与深邃 ,具有独特 的哲学魅力 盖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 诗派的作 品,但废名诗中的孤寂却
寻梦者 、 荒原上 的行路人 , 孤寂 总伴 着愁眉苦脸 的焦虚 ; 可废
与深远的思想史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禅诗 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 异 于流行的趣味 , “ 自有风度 与内涵 。 对于现代诗 派那些黑夜 的 对文人创作 的有禅意的诗歌 , 或是禅宗与诗歌的关 系上 , 对禅
着 眼 点不 在 于 文 字 、技 巧 的华 美 娴 熟 ,而 在 其 内蕴 的 丰韵 幽
多首 , 但绝大多说都是表达 了废名禅学思想的诗文 。 他的诗较 正如涸泽之鱼, 沟通艰难 , 永远赶不走孤独与寂寞。这是对纷 之 2 纪 3 代 现 代 派 的 诗歌 更 难 理 解 一 些 ,无 怪 乎人 称 扰人生大彻大悟 的忧患 , 0世 0年 是知音难觅 、 人情冷漠 的忧患 。生活
共鸣, 且有所收获 、 慰藉 、 升华或启迪 。 为此它 的立意 、 编排 、 组 织、 架构 、 意境、 次无不反应 诗歌的构 成乃是逻辑 、 征、 层 象 形 态构成 的空 间组合 和虚化 融合 ,这无不反 映作者在情感 、 理
类 生存 本 质 的内 在精 神 空 寂 。
在谈到 即兴写就 的《 街头》 诗人说“ 时, 这首诗我记得是在
关键 词 : 名 ; 歌 ; 宗 废 诗 禅
中图分类号: 0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5 5 1 ( 0 )1 0 0 — 1 I 72 2 A 1 0 — 3 2 1 0 — 0 6 0 2 0
诗歌的表现主要有表象 ( 表面 )具 象( 、 立体 )意象( 、 多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