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精讲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结归纳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物体质量为m=5Kg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力F的作用下做a=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向右,已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则外力F为()A.20NB.15NC.25ND.10N答案:C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F 合m则有F﹣μmg=maF=0.3×5×10+2×5=25N故选C。

2、如图所示,我校女篮球队员正在进行原地纵跳摸高训练,以提高自已的弹跳力。

运动员先由静止下蹲一段位移,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一定的高度。

某运动员原地静止站立(不起跳)摸高为1.90m,纵跳摸高中,该运动员先下蹲,重心下降0.4m,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2.45m的高度。

若运动员起跳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已知该运动员的质量m=60kg,g取10m/s2。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员起跳后到上升到最高点一直处于超重状态B.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为1425NC.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做功不为零D.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的冲量为零答案:B解析:A.运动员起跳后到上升到最高点,先加速后减速,所以是先超重后失重,故A错误;B.运动员离开地面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v=√2gℎ1=√2×10×(2.45−1.90)m/s=√11m/s在起跳过程中,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v2=2aℎ解得a=v22ℎ=112×0.4m/s2=13.75m/s2对运动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g=ma解得F=1425N故B正确;CD.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没有位移,所以做功为零,有作用时间,冲量不为零,故CD错误。

故选B。

3、如图所示,一个倾角为θ=37∘的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底端固定一垂直于斜面的挡板,一劲度系数为k=100 N/m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挡板上,上端与物块A接触,物块A与物块B接触且均不粘连,弹簧与斜面平行,物块B通过与斜面平行的轻质细线跨过斜面顶端的定滑轮与物块C连接,物块A、B和C的质量均为1kg,物块A、B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且三个物块都可以视为质点。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考点三连接体问题基础点知识点1 连接体1.定义: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

连接体一般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速度、加速度)。

如以下图所示:2.处理连接体问题的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要么先整体后隔离,要么先隔离后整体。

(1)整体法是指系统内(即连接体内)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具有相同加速度),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整体法可以求系统的加速度或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力。

(2)隔离法是指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研究方便出发,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再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隔离法适合求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或各个物体的加速度。

3.整体法、隔离法的选取原那么(1)整体法的选取原那么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2)隔离法的选取原那么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

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知识点2 临界与极值1.临界问题物体由某种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所要经历的一种特殊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这种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分界点就是临界点,此时的条件就是临界条件。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的问题中,当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等词语时,常常会涉及临界问题。

高三物理一轮总复习 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3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三物理一轮总复习 第3章《牛顿运动定律》3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课件 新人教版

变式训练 2 质量分别为 m 和 2m 的物块 A、B 用轻弹簧相连, 设两物块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相同.当用水平力 F 作用于 B 上 且两物块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共同向右加速运动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x1, 如图甲所示;当用同样大小的力 F 竖直向上以相同的加速提升两物块 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x2,如图乙所示;当用同样大小的力 F 沿固定斜 面向上拉两物块使之共同加速运动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x3,如图丙所 示,则 x1∶x2∶x3 等于( )
[思维诊断] (1)超重说明物体的重力增大了.( × ) (2)失重说明物体的重力减小了.( × ) (3)物体处于超重时,加速度向上,速度也一定向上.( × ) (4)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整体分析时,一定要分析内力.( × )
考点一 对超重、失重的理解 1.判断方法: (1)不管物体的加速度是不是竖直方向,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 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2)物体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时,整体也会处于超重 或失重状态. 2.易错易混点拨: (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 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 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 (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 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 压强等.
[答案] D
变式训练 1 (多选)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其体重为 490 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 至 t3 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 如图甲所示,电梯运行的 v-t 图象可能是图乙中的(取电梯向上运动的 方向为正)( )
【解析】 本题考查超重和失重问题,意在考查学生利用速度— 时间图象处理问题的能力.从图可以看出,t0~t1 时间内,该人的视重 小于其重力,t1~t2 时间内,视重正好等于其重力,而在 t2~t3 时间内, 视重大于其重力,根据题中所设的正方向可知,t0~t1 时间内,该人具 有向下的加速度,t1~t2 时间内,该人处于平衡状态,而在 t2~t3 时间 内,该人则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所以可能的图象为 AD.

导学教程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课件 新人教版

导学教程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课件 新人教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2017高考备考导航]
考点
考纲要求
专家解读
牛顿运动定律及 其应用
1.从近几年的高考考点分布知道,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准 Ⅱ
确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能否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和受力分析解决运动和力的问题;理解超重和
超重与失重
失重现象,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方法和原理。
1.(多选)(2012·全国)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 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 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 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 B.没有力动的性质是 惯性
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 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解析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故A对;根据惯性定律可知,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 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故B错;行星在圆轨道上的运动是变速运动,是在万 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所以C错;运动物体如果不受 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继续以同一速度 沿着同一直线运动,D对。
答案 AC
3.(多选)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 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 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 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3-1-1所示。观 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 线,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论
图3-1-1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答案 ACD

2.高考命题中有关本章内容的题型有选择题、计算题。高
考试题往往综合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进行考查,考题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新人教版

1.(08786249)(人教版必修 1 P89 图 47-4 改编)如 图所示,在教室里某同学站在体重计上研究超重与失 重.她由稳定的站姿变化到稳定的蹲姿称为“下蹲”过 程;由稳定的蹲姿变化到稳定的站姿称为“起立”过 程.关于她的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起立”过程,才能出现失重现象 B.只有“下蹲”过程,才能出现超重现象 C.“下蹲”的过程,先出现超重现象后出现失重现象 D.“起立”“下蹲”的过程,都能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ka
.
[答案]
mgsin θ (1) k
(2)
2mgsin θ-a ka
处理临界问题的思路 1.能分析出临界状态的存在. 2.要抓住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受力和运动特征,找出临界条 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能判断出物体在不满足临界条件时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4.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其他规律列方程求解.
得 FN1=mg+ma=50×(10+1.5) N=575 N
(2)匀减速上升时,如图(乙)所示. mg-FN2=ma 得 FN2=mg-ma=50×(10-1.5) N=425 N.
(3)匀加速下降,如图(丙)所示, 有 mg-FN3=ma 得 FN3=mg-ma=50×(10-1.5) N=425 N
解析: (1)球和挡板分离后,球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 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此时球所受合力为零,即 kx=mgsin θ, 解得 x=mgskin θ.
(2)设球与挡板分离时位移为 s,经历的时间为 t,从挡板开始运 动到球、板分离的过程中,小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斜面向上 的支持力 FN、沿斜面向上的挡板的支持力 F1 和弹簧弹力 F.
解析:D [下蹲过程中,人先向下做加速运动,后向下做减速 运动,所以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人从下蹲状态站起来 的过程中,先向上做加速运动,后向上做减速运动,最后回到静止 状态,人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故 A、B、C 错误,D 正 确.]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4.5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共18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4.5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共18张PPT)

力 向相反, (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作用在 一条直
4、两个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5、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 线上
论衡
1、性质可以不相同 2、可以不同时消失 3、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所要研究的对象)
4、两个力作用效果使物体处于平衡
5、物体处于平衡
巩固练习
例1 如下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桌面上静止不动。找出A、 B物体所受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力的性质及平衡力。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182021/3/182021/3/182021/3/18
谢谢观看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
同学们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时,左手掌 有否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 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 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 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 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 点击下图观看冰上互推的视频
点击下图观看船上互推的视频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得到下面 的结论:
1.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 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 同时消失(变化).
特点:同性质、同时性、同直线、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注:
1、可任选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称为反作用 力
。2021年3月18日星期四2021/3/182021/3/182021/3/18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高三物理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教师版讲义)

[高三物理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教师版讲义)

第4讲牛顿运动定律【温故知新】(5-10分钟)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惯性?(让学生回答具体内容,老师可以总结)师: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就是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2.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让学生回答,老师可以补充)师: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大家还记得牛顿定律有哪些应用吗?师:超失重;连接体;传送带等等,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这个【趣味引入】(5-10分钟)车为什么总要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能永远飞行亚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知识梳理】(25分钟左右)一、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的效果不同.(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3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定律中的“总是”说明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牛顿第三定律都是成立的.(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因所作用的物体不同,所产生的效果(运动效果或形变效果)往往不同.(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能是一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牵扯第三个物体.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表达式:F=ma。

※特点:(1)瞬时性:有力立即产生加速度,速度不能立即改变(2)矢量性: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始终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一致,与速度的方向没有直接关系。

(3)独立性: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则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13
• [自主解答] 为反驳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 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观点,伽利略以可靠 的事实为基础,以抽象为主导,经过科学 推理,做了这个想象中的实验,实验的真 正目的是找出运动和力的关系,并非选项 A和B叙述的情况,故A、B均错,C正确; 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 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故D错 误.
• 3.理想化状态 ppt精选
11
• 4.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相互独立 的.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由 牛顿第二定律来回答.牛顿第一定律是不 受外力的理想情况下经过科学抽象、归纳 推理而总结出来的,牛顿第二定律是一条 实验定律.
• [温馨提示] (1)牛顿第一定律是以伽利略 的“理想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 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又叫改惯变性定律.
• (3)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说明力不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
物体运
动状态的原因.
ppt精选
4
• 二、惯性
• 1.定义
• 物体具有保持匀原速直来线运动
静止
状态或
状态的性质.
质量
质量
•质2量.惯性大小的量度
• (1)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大的物体惯性大,
小的物体惯性小.
• (2)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怎样受力无关,
• D.拖车加速前进p是pt精选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22
• 解析:汽车对拖车的拉力与拖车对汽车的 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者一定 等大、反向、分别作用在拖车和汽车上, 故A项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 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的,故B项错; 不论汽车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大小总相等,故C项错;拖车 加速前进是因为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于地 面对拖车的摩擦阻力(包括其他阻力),汽 车能加速前进是因为地面对汽车向前的作 用力大于拖车对它p向pt精选后的拉力,符合牛顿23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讲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讲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课件 新人教版

3.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 (1)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原状”或反抗“改变”两种形式 表现出来. (2)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 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题组突破训练
1.[惯性的认识] (2018·山东青岛质检)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要紧蹬几下,是为了增大惯性冲上 坡 B.子弹从枪膛中射出后在空中飞行,速度逐渐减小,因此惯 性也减小 C.物体惯性的大小,由物体质量的大小决定 D.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的瞬间,它的惯性最大
解析:水平力 F 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选项 A 错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以及墙壁对物体 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因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这两个力 是一对平衡力,选项 B 正确;水平力 F 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 对墙壁的压力作用在墙壁上,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也不是相 互作用力,选项 C 错误;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 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 项 D 正确.
题组突破训练
1.[转换研究对象法的应用] 一个箱子放在
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
上套着一个环,箱与杆的质量为 M,环的质
量为 m,如图所示.已知环沿杆匀加速下滑时,环与杆间的摩
擦力大小为 f,则此时箱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 )
A.Mg+f
B.Mg-f
C.Mg+mg
D.Mg-mg
解析:环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及箱子的杆给它的竖直向上的摩 擦力 f,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环应给杆 一个竖直向下的摩擦力 f′,故箱子竖直方向上受重力 Mg、地 面对它的支持力 N 及环给它的摩擦力 f′,受力情况如图乙所 示,由于箱子处于平衡状态,可得 N=f′+Mg=f+Mg.根据 牛顿第三定律,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地面对箱子的支持 力,即 N′=Mg+f,故选项 A 正确.

高一物理第三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物理第三章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二. 知识要点: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问题。

三. 学习中注意点:1.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时间:公元前,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停下来。

根据是经验事实:用力推车,车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所用方法是:观察+直觉..。

错误原因是:没有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只看到了对车子施力的推力,而未考虑车子还要受到摩擦阻力作用。

停止用力推车,车还受阻力,但并不马上停下来,这里不能马上停下来,就已不是推力的作用了。

另外,摩擦阻力越小,无推力而继续运动时间就越长,假若摩擦阻力足够小,车就能运动得足够远。

车停下来恰恰是阻力作用的结果。

力使运动状态改变。

亚里士多得的观点影响深远,使人们停留在凭直觉观察事物的阶段,直到十七世纪(2000多年后),伽利略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了客观真实规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伽利略的正确认识: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到十七世纪,伽利略用理想化实验,把条件外推,假定摩擦阻力减小直到消失会怎样?还由斜面运动又提供佐证。

伽利略观点的根据是:理想实验;思想方法是:实验+科学推理。

迪卡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为发展动力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牛顿在伽利略迪卡尔等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研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科学完整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革这种状态为止。

高三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三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三物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tv a ∆∆=,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有惯性。

同一个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水平力推能推动;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同样大小的水平力推没推动。

能不能说该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时的惯性小,在粗糙水平面上时的惯性大?不能,这里的力应该理解为合外力。

)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 =0时的特例。

二、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1.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2.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和功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个过程中(同一段时间或同一段位移)的总冲量一定为零,但作的总功可能为零、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这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时间一定是相同的,而位移大小、方向都可能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二. 知识要点:三. 复习指导:在前面两章对力和运动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章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

正确地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复习的重点。

本章中还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隔离法和整体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

对这些方法在复习中也需要认真地体会、理解,从而提高认知的境界。

高考关于本章知识的命题年年都有,既有对本章知识的单独命题,也有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命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计算题;既有考查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的传统题,也有与实际生活及现代科技联系的新颖题。

新大纲对本章的要求有所降低,对牛顿第二定律只要求会用它解决单一物体(或可视为单一物体的连接体)问题。

对于超重和失重,新大纲不再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但仍把它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应用。

四. 知识梳理:(一)牛顿第一定律1.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或,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1)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一切物体都有。

(3)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即力是产生的原因。

3.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或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及受力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及速度大小。

惯性的表现形式:(1)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

惯性大,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性小,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4. 理想实验方法也叫假想实验或思想实验。

它是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来展开的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即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二)牛顿第二定律1. 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成正比,跟物体的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的方向相同。

2. 公式:F合=ma。

(三)牛顿第三定律1. 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

2. 关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除牛顿第三定律反映的“等大、反向、共线”的关系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同性: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必定是的力;(2)同时: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必定;(3)异物: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它们的作用效果也分别体现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相互抵消,这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最根本的区别。

(四)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五)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另一类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在这两类问题中,加速度是联系力和运动的桥梁,受力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六)超重和失重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了。

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当物体的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

特别地,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g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为零,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2)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

(3)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七)牛顿定律应用在连接体问题中,如果不要求知道各个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且各个物体具有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加速度,就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质点)。

分析受到的外力和运动情况,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其他未知量);如果需要知道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将内力转化为外力,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隔离法和整体法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

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交替应用,常能更有效地解决有关连接体的问题。

五. 疑难解析:1.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及受力情况无关。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维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做变速运动时。

物体同样表现具有惯性。

这种表现可以从两方面说明:第一,物体表现出具有反抗外力的作用而维持其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趋向。

具体地说,外力要迫使物体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而物体的惯性要反抗外力的作用而力图维持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这一对矛盾斗争的结果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产生大小不同的加速度,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下,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较慢(加速度小),惯性小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较快(加速度较大)。

第二,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虽然每时每刻速度都在变化,但是每时每刻物体都表现出要维持该时刻速度不变的性质,只是由于外力的存在不断地打破它本身惯性的这种“企求”,致使速度继续变化。

如果某一时刻外力突然撤销,物体就立刻“维持住”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变而做匀速直线运动,这充分反映了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仍然具有保持它每时每刻的速度不变的性质——惯性。

有的同学总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

理由是物体运动速度大,不容易停下来;速度小,容易停下来。

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表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解成“惯性大小表示把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

事实上,在受到了相同阻力的情况下,速度(大小)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

这就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惯性是相同的,与它们的速度无关。

2.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1)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①合外力和质量决定了加速度,加速度不能决定力和质量;②大小关系: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③方向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④单位关系:应用F=ma进行计算时,各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特别提示:力和加速度有瞬时对应关系,和速度没有瞬时对应关系,有力必定同时产生加速度,但不能同时产生速度。

力的方向与其产生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同,但力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没有确定关系。

对一定质量的物体,力的大小决定加速度的大小,但力的大小和速度的大小没有确定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规律,它说明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加速度跟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体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正交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 x=ma x,F y=ma y,列方程。

3. 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低速(相对于光速)、宏观(相对微观粒子)。

用F=ma列方程时还必须注意其“相对性”和“同一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在中学阶段利用F=ma 求解问题时,式中的a相对的参考系一定是惯性系,一般以大地为参考系。

若取的参考系本身有加速度,那么所得的结论也将是错误的。

“同一性”是指式中的F、m、a三量必须对应同一个物体。

例如图中,在求物体A的加速度时,有些同学总认为B既然在A上,应该有F一μ1(m A十m B)g一μ2m B g=(m A十m B)a A。

分析此方程,方程的左边是物体A受的合外力,但方程的右边却是A和B的总质量,显然合力F与m不对应,故此方程是错误的。

4.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强调较多的是隔离法,但采用整体法求解,常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如图,物块b沿静止的粗糙斜面a匀速下滑,判断地面与斜面间有无摩擦力。

由于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的重力与地面对它们的支持力平衡,水平方向无其他外力,故在水平方向不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系统和水平面之间就不存在静摩擦力。

5. 动力学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

所选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同一题目,根据需要也可以先后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

由于所用的公式均为矢量,所以在列方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量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均以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分别用正负号表示式中各量的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4)代入已知量求解。

【典型例题】[例1] 图1所示,质量为m的人站在自动扶梯上,扶梯正以加速度a向上减速运动,a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

求人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图1剖析:利用牛顿定律解题时,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即先确定研究对象,再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最后列方程求解。

方法一:以人为研究对象,他站在减速上升的扶梯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还受到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F f由于物体斜向下的加速度有一个水平向左的分量,故可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人受力如图2所示,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并将加速度分解为水平加速度a x和竖直加速度a y,如图3所示,则a x=a cosθ,a y=a sinθ,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ma x,mg—F N=ma y,求得F f=ma cosθ,F N=m(g—a sinθ)。

图2 图3方法二: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

因摩擦力F f为待求,且必沿水平方向,设为水平向右。

建立图示坐标,并规定正方向。

图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x 方向mg sinθ-F N sinθ-F f cosθ=ma ①y 方向mg cosθ+F f sinθ-F N cosθ=0 ②由①②两式可解得F N =m (g -a sinθ),F f =-ma cosθ。

F f 为负值,说明摩擦力的实际方向与假设方向相反,为水平向左。

深化拓展(1)扶梯以加速度a 加速上升时如何?(2)请用失重和超重知识定性分析人对扶梯的压力是大于人的重力还是小于人的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