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贫困现状和扶贫对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地势分析:2004年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 口中,山区分别占51.4%和50.1%,丘陵地区分别占 18.5%和20.4%,平原地区分别占30.1%和29.5%。
2004年按地势分布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图
100% 80% 60% 40% 20% 0%
30.10% 18.50% 51.40%
2001—200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2365万,年均减少 168.4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为2.5%。
按照我国的绝对贫困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变化
按照我国的实际工作低收入标准衡量:这个标准是 1999年研究制定,2000年开始使用的。其变动情况如 下:2000—2005年分别为6214万、6103万、5825万、 5617万、4977万和4067万,年均递减430万。
长期贫困户只占12.4%。
绝对贫困人口连续四年动态分析表
3年收入低于 温饱线, 8.70%
2年收入低于 温饱线, 21.90%
4年收入低于 温饱线, 3.70%
1年收入低于 温饱线, 65.70%
1年收入低于温饱线 2年收入低于温饱线 3年收入低于温饱线 4年收入低于温饱线
在绝对贫困家庭中,有7.4%的贫困人口因为残 疾、长期患病等原因缺乏劳动力,长期处于贫 困状态。他们既不属于民政救济范围,也难以 单纯依靠扶贫开发解决温饱。
(一)农村贫困人口
1、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变化
按照我国的绝对贫困
标准衡量:从1978年到2005年,划分为四个时段:
1978—1985年,从2.5亿下降到1.25亿,年均减少1786 万人;
1986—1993年,从1.25亿下降到7500万,年均减少714 万人;
1994—2000年,从7500万人下降到3200万人,年均减 少614万人;
图4 2003年前中国减贫与返贫人数变化示意图
统计数据反映的每年收入低 于温饱线贫困人口减少数量
减贫人数 返贫人数
2003年返贫人口数量比减贫 人口数量高出80万
人数
年份
对绝对贫困人口做2000—2003年连续四年的动态分析,结果显示: 65.7%的农户只在其中一年收入低于温饱线,21.9%的农户其中有2年 低于温饱线,8.7%的农户有3年低于温饱线,只有3.7%的农户4年都 低于温饱线。也就是说,4年当中,有3年以上收入都在温饱线以下的
按区域分析:2004年,东、中、西部绝对 贫困人口分别占14.3%、35.7%和50.0%, 低收入贫困人口分别占16.8%、35%和 48.1%,与东、中、西部农村人口比重 40.7%、34.9%和24.3%相比,反差很大。 西部, 50.00%
东部, 14.30%
东部 中部 西部 中部, 35.70%
4、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情况
2004年绝对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为579元,低收入 人口人均纯收入854元,分别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 (2936元)的19.7%和29.1%。绝对贫困农户收入水 平仅相当于1988年的全国水平,即2004年,绝对贫困 人口收入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年。
中国农村人口地区分布图
2004年中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地区分布图
西部, 24.30%
中部, 34.90%
东部, 40.70%
东部 中部 西部, 48.10%
西部
东部, 16.80%
东部 中部 西部 中部, 35%
2004年,东、中、西部绝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为 1.0%、2.8%和5.7%。
西部减贫速度明显快于中部和东部,2004年与 2001年相比,西部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 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下降2.5和8.1个百分点, 中部分别增加1.7和下降0.7个百分点,东部分 别增加0.9和4.1个百分点。
按我国实际工作标准衡量的贫困人口规模图
万人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6214
6103
5825
5617
4977
4067
2000
1000
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一)农村贫困人口
2、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变化
2004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区分布图
绝对贫困人口
29.50% 20.40% 50.10%
低收入贫困人口
平原地区 丘陵地区 山区
山区减贫快于丘陵和平原地区,2004年与2001年相比, 山区绝对贫困发生率由8.6%下降为4.9%,低收入贫困 发生率由14.1%下降为11.6%;丘陵地区绝对贫困发生 率由2.6%下降为2.2%,低收入贫困发生率由5.9%下降 为4.9%;平原地区绝对贫困发生率由2.5%增加为2.7%, 低收入贫困发生率由5.5%下降为5.0%。
%
10 8.6
8
绝对贫困发生率变化图
6
4.9
4
2.6 2.2
2.5 2.7
2
0 山区
丘陵地区
平原wk.baidu.com区
2001年 2004年
%
低收入贫困发生率变化图
16 14.1
14
12
11.6
10
8
6
4
2
0
山区
5.9 4.9 丘陵地区
5.5 5 平原地区
2001年 2004年
按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分析:2004年,绝对贫 困人口分别为1207万和1403万。2004年与2001年相 比,粮食主产区绝对贫困人口减少93万,非粮食主产 区减少224万。
按粮食产区分析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变化图
万人 2000
1500 1000
500
1300 1207
1627 1403
2001年 2004年
0 粮食主产区
非粮食主产区
3、农村贫困人口的构成变化
突出地表现为贫困人口呈现“大出大进”状况:2003年,国家扶 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1763万绝对贫困人口,其中当年收入越过温 饱线人口1225万,占69.9%,收入返回温饱线人口1236万,占 70.1%;有294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其中当年收入越过低收入贫 困线人口1854万人,占60.3%,收入返回低收入贫困线人口1220 万,占58.4%。
我国的贫困现状和扶贫对策
——兼谈IPRCC在贫困监测评估方面的作用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 张磊
2006年4月10日
一、我国目前的贫困人口状况
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十分典型的国家,无论是在 经济、还是在科技、教育、文化、生活习俗、消费结 构等等方面,都存在十分大的差异。因此,很难用一 个统一的标准来描述贫困和界定贫困人口。从城乡的 角度来看,现阶段贫困人口大致可包括如下三个群体, 即: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人口和城市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