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 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先见为快,如:

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解题技巧(二)

记叙文阅读理解

一、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强调,制造悬念,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记叙线: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5、记叙文中的描写:

作用分类

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对话)描写⑥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自然环境描写

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②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社会环境描写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

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万能答题公式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万能答题公式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万能答题公式大全

很多人想知道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应该怎幺答,有哪些解题技巧和公式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技巧有哪些(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示了(赞美了、揭示了)……。

5.资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条理?

(1)按时间划分(找暗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暗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条理清晰。8.为文章拟题目。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题目、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防止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拔出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弥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1

判断文章体裁

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

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③找标志词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33套答题公式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 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二关注孩子学习成长的每一乍细节

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 )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示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万能答题公式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万能答题公式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万能答题公式大全

很多人想知道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应该怎幺答,有哪些解题技巧和公式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技巧有哪些(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了语气。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

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因为。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幺?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做阅读题必须要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一切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案在问题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答题要点和要求,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

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1.判断文章体裁

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技巧:

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

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

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

什么人+干什么;

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

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

(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③找标志词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

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

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