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级无机化学
中级无机化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NH4+ + NH2-,K=1.0 ×10-33
[NH4+][NH2-]=1.0×10-33,
[NH4+]=(1.0×10-33)1/2=3.16×10-17 mol·L-1
1.10 硬软酸碱原理:硬酸趋向于与硬碱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而软酸趋向于与软碱形成稳定 的配合物。
根据前线分子轨道理论,酸是电子对接受体,它的反应性主要决定于它的 LUMO(最 低空分子轨道);碱是电子对给予体,它的反应性主要决定于它的 HOMO(最高占据分子轨 道)。由于硬酸具有高能量的电子接受轨道 LUMO,而硬碱具有低能量的电子给予轨道 HOMO,它们前线轨道的能量差别比较大,因此硬酸与硬碱之间主要以静电作用相互吸引 生成稳定配合物。与此相反,软酸具有能量较低的 LUMO,软碱具有能量较高的 HOMO,
1,2,4 取代:最高次轴:C1,其他轴:无 1,3,5 取代:最高次轴:C3,3 个C2⊥C3
2.3(1)属Td点群,含对称元素:4C3、3C2、3S4、6σd
(2)属D4h点群,含对称元素C4、C2、2 C2' 、 2C2'' 、i、2S4、σh、2σv、2σd
(3)若忽略H原子,属C2v点群,含对称元素C2、2σv (4)属D3d点群,含对称元素C3、3C2'⊥C3、i、2S6、3σd (5)属C3v点群,含对称元素C3、3σv (6)属D2h点群,含对称元素C2、2C2'⊥C2、i、2σv、σh (7)属D∞h点群,含对称元素C∞、∞C2'、σh、∞σv、i、S∞ (8)属C2v点群,含对称元素C2、2σv
1.8 (1) KNH2 +
NH2 NH3(l)
NH3 +
NHK
(2) HNO3 + 2H2SO4
中级无机化学要点
《中级无机化学》教辅材料余红霞主编湖南理工学院第一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化学本章学习重点本章内容为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它是对基础无机化学中学过的酸碱知识的总结、扩展与提高,我们应较全面地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路易斯理论、溶剂体系理论的要点,结合具体实例了解相应物质之间的酸碱反应;2、掌握二元氢化物、无机含氧酸碱物质的酸碱强度变化规律,了解酸碱强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掌握HSAB原理及其应用;4、了解超酸的概念及超酸的主要用途,主要非水溶剂以及一些常见物质在硫酸和液氨中的反应。
本章主要重点是近代酸碱理论中的路易斯理论和溶剂体系理论、HSAB原理及其应用。
本章学习难点本章的难点是酸碱强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溶剂体系理论的理解、溶剂的自电离式、物质在非水溶剂中的酸碱行为与酸碱反应。
疑难解答1-1简述溶剂体系理论的要点,有何优缺点?并以此分析在液态BrF3中,SbF5与KF的反应?答:溶剂体系理论认为,许多溶剂能发生自电离,生成特征阳离子和特征阴离子。
如:特征阳离子特征阴离子2H2O H3O+ + OH—2NH3NH4+ + NH2—2H2SO4H3SO4++ HSO4—2BrF3BrF2+ + BrF4—溶剂体系理论的要点是: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而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称作碱。
溶剂体系理论的优点是将酸碱范围扩大到了非质子体系,缺点是只能适用于能发生自电离的溶剂体系中。
在液态BrF3中,BrF3作为溶剂发生自电离:2BrF3BrF2++ BrF4—SbF5和KF分别按下式跟BrF3反应:SbF5+ BrF3→BrF2++ SbF6—酸KF + BrF3 →K+ + BrF4—碱BrF2+ + BrF4—2BrF3净反应:SbF5+ KF→K SbF61-2为何在液态SO2中,Cs2SO3可用来滴定SOCl2?答:在液态SO2中,SO2按下式子电离:2SO2 SO2++SO32—在液态SO2中,Cs2SO3是碱,SOCl2是酸,因为SOCl2和Cs2SO3在SO2中分别按下式解离:SOCl2 SO2++2Cl—酸Cs2SO3 2Cs++ SO32—碱SO2++ SO32—2SO2净反应:SOCl2+ Cs2SO3→2 Cs Cl+2SO2所以,在液态SO2中,Cs2SO3可用来滴定SOCl2。
中级无机化学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说明:本大纲是按照河南省教育厅颁布的《河南省高师本科自学考试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级无机化学》是成人高等师范本科化学教育专业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其它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又是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专业课。
因此,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既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又要考虑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学化学教学内容,解决教学中有关的疑难问题的需要。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知识,并且掌握重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结构、存在、制备和用途。
2.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规范化地使用化学语言和国际单位制的习惯。
3.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
引导他们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
4.使学生一般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趋势以及一些重要的边缘学科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无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及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方法论,树立学生的科学实践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2.通过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能以物质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周期系为系统,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掌握重要元素、典型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3.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等基本原理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有关数据进行计算解决无机化学中的具体问题。
4.在系统学习无机化学知识时,要求在一系列基本理论指导下,理解物质内部本质,突出归纳掌握规律性知识,能举一反三地运用。
同时,联系中学化学教学中经常接触和存在的问题,深入、系统地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有关知识。
中级无机化学复习资料
中级无机化学第一部分中级无机化学复习资料一酸碱理论。
1.水-离子理论:酸是能在水中电离出H+的物质,碱是能电离出OH-的物质。
2.质子理论:任何可以作为质子给予体的物质叫做酸,任何可以充当质子接受体的物质叫做碱。
3.溶剂体系理论:凡是能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物质是酸,产生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物质是碱。
NH3 + H2O = NH4+ + OH-由于产生特征阴离子OH-,所以该溶剂是碱。
4.电子理论【Lewis】:能接受电子的是酸,给电子的是碱。
5.正负离子理论:任何能中和碱形成盐并放出阳离子或结合阴离子【电子】的物质是酸,任何能中和酸放出的阴离子【电子】或结合阳离子的物质为碱。
6.Lux酸碱理论:酸为O2-离子接受体,碱定义为该离子的给予体。
二Lewis酸碱。
1.硼族酸:BF3<BCl3<BBr3 。
AlCl32.碳族酸:SiI4<SiBr4<SiCl4<SiF43.氮族和氧族酸:氨,胺,水,三氧化硫。
三软硬酸碱体积小,正电荷多的,在外电场作用下难以变形的为硬酸,反之称为软酸。
硬碱是分子的配位原子具有高的电负性,难极化和氧化的物质。
软硬酸碱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用来定性的估计盐类在水溶剂或其它溶剂中的溶解度。
四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1高温无机合成:高熔点金属粉末的烧结,难熔化合物的熔化和再结晶,陶瓷体的烧成。
前驱体法,溶胶-凝胶合成法,化学转移反应。
2低温合成:冰盐共熔体系,干冰浴,液氮。
3 水热合成:a.在密闭的以水为溶剂体系,在一定的温度和水自身的压力下使原料混合物发生反应。
b.水热体系:高压釜或水热弹。
4高压合成无水无氧合成,电化学无机合成,等离子体合成.五无机分离技术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分离,膜法分离技术六表征技术X射线衍射法【粉末,单晶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金属配合物】,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电子瞬磁共振,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分析技术【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分析】七无机材料化学1.离子晶体的鲍林规则a.鲍林第一规则—负离子配位多面体规则。
中级无机化学课件
《中级无机化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ermediate In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号:310401课程类型:学科方向课学时:48 学分:3适应对象:化学系高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要求系统学习过大学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如化学原理,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并对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 《中级无机化学》,项斯芬,姚光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中级无机化学》,朱文祥,刘鲁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 《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项斯芬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 《中级无机化学》电子教案及讲义稿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级无机化学面对的是学完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高年级学生,是无机化学的继续与提高,是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生必备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掌握无机化学原理,了解无机化学的一些新领域、新成就和新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0.1 无机化学各新兴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意义,学科特点等0.2 课程概述,各组成部分,课程要求,考核方式基本要求: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无机化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了解现代无机化学发展的特点。
第1章分子对称性和群论初步(8学时)1.1 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1.2 对称性在化学中的应用1.3 群的定义1.4 化学中重要的点群1.5 群的表示1.6 特征标表1.7 群论在杂化轨道理论的应用1.8 群论在振动光谱的应用知识点:对称操作;对称元素;群的定义;群的四个基本特征;重要的分子点群;群的表示;特征标表;群论在杂化轨道理论和振动光谱的应用基本要求:掌握对称操作、对称元素和相应的矩阵表示;掌握群的定义和四个基本特征;掌握重要的分子点群;了解群论在杂化轨道理论和振动光谱的应用重点:对称操作;重要的分子点群第二章配位化学基础和配合物立体化学(4学时)2.1 配位化学基础2.2 配合物的几何构型2.3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2.4 配合物的制备方法知识点:配位化合物组成和定义;配合物的几何构型;配合物的异构现象;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基本要求:复习配位化合物组成和定义;熟悉不同配位数的配位化合物的几何构型;掌握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了解配合物的制备方法重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配合物的异构现象(几何、旋光、键合)第三章配合物的电子结构(6学时)3.1 价键理论3.2 晶体场理论3.3 配位场理论3.4 配合物的电子光谱知识点: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分裂能;光谱化学序;配位场理论;三种理论的优缺点;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基本要求:复习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了解光谱化学序;重点掌握配位场理论和三种理论的优缺点;熟悉分裂能的概念;了解配合物的电子光谱重点:配位场理论;反馈π键;三种理论的优缺点第四章配合物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8学时)4.1 配体取代反应4.2 电子转移反应知识点:八面体和正方形配合物的配体取代反应;配体取代反应的机理(离解机理,缔合机理,交换机理);过渡态理论;配合物的活性与惰性;外界机理;内界机理;双电子转移反应;配体的反位效应基本要求:了解配体取代反应的机理;能熟练判断配合物的活性与惰性;了解八面体配合物、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配体取代反应机理;熟悉配体的反位效应概念及其应用重点:配合物的活性与惰性;反位效应第五章有机金属化学(4学时)5.1 概述5.2 金属羰基化合物5.3 金属不饱和烃化合物5.4 金属环多烯化合物5.5 金属卡宾卡拜化合物(自学)知识点:羰基化合物和类羰基化合物;茂夹心型配合物;二苯铬;环辛四烯夹心型化合物;金属卡宾卡拜化合物基本要求:初步掌握过渡金属茂夹心型配合物,二苯铬,环辛四烯夹心型化合物的结构、成键特征;会利用EAN规则来推断羰基簇合物的结构重点:羰基化合物和二茂铁类化合物的化学键和结构特性,以及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六章原子簇化学(6学时)6.1 原子簇定义、类型与结构特征6.2金属-金属多重键簇6.3金属簇合物的结构规则6.4 金属簇的反应性能与应用知识点:金属簇的结构特征;金属-金属多重键的形成;金属簇的结构预测的相关理论;金属簇合物在功能材料和生物无机中的应用;过渡金属的羰基簇合物,过渡金属的卤素簇合物基本要求:熟悉金属-金属键多重键重点:金属-金属多重键;EAN规则第七章无机固体化学(4学时)7.1 固体中的化学键(自学)7.2 固体中的缺陷7.3 固溶体7.4无机固体的制备知识点:无限排列固体中的化学键;能带;固体中的缺陷;扩散;非化学整比性;固溶体特征分类;无机固体的制备方法基本要求:复习能带与固体的分类;掌握固体中缺陷的种类和固溶体的特征;会利用固溶体相关知识来指导无机材料的合成重点:点缺陷;固溶体;高温固相反应法第八章生物无机化学(4学时)8.1 概述,生命元素与生物配体8.2 金属蛋白与金属酶8.3 生物膜,离子载体,金属与核酸的作用知识点:宏量与痕量生命元素;生物配体;蛋白质的结构;载氧金属蛋白;金属酶;生物膜;离子载体;金属与核酸的作用基本要求:了解生物体内宏量与痕量生命元素的分布;了解蛋白质的结构;掌握载氧金属蛋白和金属酶;了解生物膜、固氮酶离子载体、金属与核酸的作用重点:载氧金属蛋白与金属酶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板书和幻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专业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介绍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介绍适用对象:2004级本科学生(学分:2;学时:32)《中级无机化学》是在学完基础无机化学之后进一步扩展提高的课程。
本课程着重介绍无机化学新领域中有应用和一些基础理论、新知识和新成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无机化学领域的一些新边缘学科如金属有机机化学,原子簇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等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中级无机化学》任课教师简介任课教师:李东娇,副教授,2004年9月任教至今。
先后担任《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
《中级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无机化学是发展较早的学科,在整个20世纪至今,由于物质结构理论和现代物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无机化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打破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界限,并已渗透到生物化学领域。
种类繁多、性能优越的各种无机材料已合成出来,并应用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导技术和核技术等科技领域。
无机化学新物质、新材料的合成仍是21世纪无机化学的首要任务,无机化学新理论是人们认识新物质、新材料、促进无机化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2.开设本门选修课,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无机化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和理解;了解一些新的化合物,如金属有机化合物、簇状化合物、生命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物化学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无机固体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和用途。
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使其跟上无机化学发展的步伐。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考研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适于高年级在学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主干课程后开设。
学习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主,同时借助其它资料和多媒体,以讲授为主,自学和讨论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
基本内容要讲透,要求掌握。
一般内容要以点带面,要求学生理解。
前沿的东西,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加以了解。
中级无机化学讲解
第一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化学本章学习重点本章内容为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它是对基础无机化学中学过的酸碱知识的总结、扩展与提高,我们应较全面地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路易斯理论、溶剂体系理论的要点,结合具体实例了解相应物质之间的酸碱反应;2、掌握二元氢化物、无机含氧酸碱物质的酸碱强度变化规律,了解酸碱强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掌握HSAB原理及其应用;4、了解超酸的概念及超酸的主要用途,主要非水溶剂以及一些常见物质在硫酸和液氨中的反应。
本章主要重点是近代酸碱理论中的路易斯理论和溶剂体系理论、HSAB原理及其应用。
本章学习难点本章的难点是酸碱强度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溶剂体系理论的理解、溶剂的自电离式、物质在非水溶剂中的酸碱行为与酸碱反应。
疑难解答1-1简述溶剂体系理论的要点,有何优缺点?并以此分析在液态BrF3中,SbF5与KF的反应?答:溶剂体系理论认为,许多溶剂能发生自电离,生成特征阳离子和特征阴离子。
如:特征阳离子特征阴离子2H2O H3O+ + OH—2NH3NH4+ + NH2—2H2SO4H3SO4++ HSO4—2BrF3BrF2+ + BrF4—溶剂体系理论的要点是:凡在溶剂中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阳离子的溶质称作酸,而产生(或通过反应生成)该溶剂的特征阴离子的溶质称作碱。
剂体系理论的优点是将酸碱范围扩大到了非质子体系,缺点是只能适用于能发生自电离的溶剂体系中。
在液态BrF3中,BrF3作为溶剂发生自电离:2BrF3BrF2++ BrF4—SbF5和KF分别按下式跟BrF3反应:SbF5+ BrF3→BrF2++ SbF6—酸KF + BrF3 →K+ + BrF4—碱BrF2+ + BrF4—2BrF3净反应:SbF5+ KF→K SbF61-2为何在液态SO2中,Cs2SO3可用来滴定SOCl2?答:在液态SO2中,SO2按下式子电离:2SO2 SO2++SO32—在液态SO2中,Cs2SO3是碱,SOCl2是酸,因为SOCl2和Cs2SO3在SO2中分别按下式解离:SOCl2 SO2++2Cl—酸Cs2SO3 2Cs++ SO32—碱SO2++ SO32—2SO2净反应:SOCl2+ Cs2SO3→2 Cs Cl+2SO2所以,在液态SO2中,Cs2SO3可用来滴定SOCl2。
《中级无机化学实验》课件
结构分析实验,包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 项。
讲解单晶结构分析的技术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单晶分析获得物质组成信
3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息。
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晶体
单元结构和元素配位情况等获得更多的
实验数据。
碱金属硬水的净化实验
净水方法
介绍浑浊硬水的治理方法,提供最新的净水处理技术及其实验操作。
化学反应机制
铁的检验与定量分析实验
检验及定性分析方法
介绍检验铁离子的方法,详细讲解铁离子与各种试剂的反应特性,以及如何正确识别各种离 子含量的方法。
分析方法
详细说明铁离子的定量分析方法。本小节将介绍红蓝水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根 据测定红蓝水的比色度计的读数计算含铁量。
处理方法
铁离子可能会受到有机杂质、蛋白质和其他离子的干扰。本小节将详细讲解如何对这些干扰 因素进行处理,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PH计
概述PH计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并详细说明如何 校准和使用PH计进行酸碱滴定。
称量器皿
介绍实验中的称量器皿及其种类和使用方法。讲 解称量常见误差及其纠正方法。
常用的试剂及其性质
氢氧化钠的性质和实验应 用
介绍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实验 用途及其注意事项。例如:制备 溶液时应该如何操作。
硝酸的性质和反应
讲解二氧化硫的制备方法及其检 验方法,并详细说明不同制备方 法的优缺点。
盐酸与氢氧化钠酸碱滴定实验
1
化学反应原理
简要介绍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机理,
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
2
讲解酸碱滴定的基本概念。
介绍如何根据示量器的变化来判断滴定终
点,并说明滴定时可以出现的问题及其解
中级无机化学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中级无机化学是为化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同学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综合性强,具有独特的“枢纽”地位。
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无机化学专业知识的两段式课程体系中,本课程处于第二阶段。
在化学专业贯通本科生到硕士生的无机化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处于“中级”阶段。
通过比较深入地引入现代无机化学的重要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成就,使同学们对现代无机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获得概括性的、比较深刻的了解。
同时,通过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运用各化学专业前导基础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无机化学中的一些较深层次理论问题,既使同学们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得以条理化、规律化、系统化,又使同学们加深对前导课程的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同学们在一级学科水平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最终,使化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无机化学知识得到有效夯实,对无机化学学科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化学专业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加完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教学方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程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材施教,以讲授为主,采用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理念相适应的现代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强调互动式教学,充分体现同学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及练习、专题讲座、习题、自由作业、小论文、读书报告、期中和期末考试、配套综合设计实验、配套选修课等多个教学环节,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同学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采用不同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各模块内容的特点,结合每届同学的基础和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3类,分别设计课堂精讲与同学课下自学结合、选讲与同学完全自学结合、课堂详细讲授的教学策略。
策略1——精讲与自学结合:对于同学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内容跨度不太大、学习难度不很大的内容,采用课堂讲授与同学课下自学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策略2——选讲与完全自学结合:在同学通过前两个阶段6个章节的学习,已经了解近代无机化学的一些重要类型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成键特点以及重要的研究思想方法以后,第三阶段的内容采用选讲专题与完全由同学自学结合的方式处理,根据各届同学的学习基础来具体调节。
中级无机化学第三章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氧化还原反 应可分为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等。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 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而在阴、阳 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而电解池是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溶解度与Ksp的关系
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其溶解度与Ksp的关系不同。例如,对于AB型难溶电解质(如AgCl),其溶解度s 与Ksp的平方根成正比;对于A2B型难溶电解质(如CaSO4),其溶解度s与Ksp的立方根成正比。因此,通过测 量Ksp可以间接得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100%
水处理
无机化学在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如通过沉淀、絮凝和氧化 等方法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有机物和微生物。
80%
土壤修复
利用无机化学原理,可以改良土 壤性质,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和 有机物污染,提高土壤肥力。
无机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陶瓷材料
无机化学为陶瓷材料的制备提 供了基础,如高温超导陶瓷、 压电陶瓷等。
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是一类用于指示溶液酸碱性的化学试剂,其颜色 随溶液pH值的变化而改变。
滴定分析
滴定分析是一种通过滴加标准溶液与被测物质反应,根据反 应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被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 。在酸碱滴定中,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等。
02
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沉淀的生成
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超过其溶解度时,就会生成沉淀。生成沉淀的方法包括直接混合法、 共沉淀法和均相沉淀法等。
中级无机化学
从BeH2直线形到 H2O分子的V形的变 化过程中:
s-s-s重叠加 大,能量降低;
s-px-s重叠减 弱, 能量略有升高;
s-pz-s重叠, 由非键变为重叠, 能量降低;
py仍保持非键。
用类似的方法可得到NH3、CH4等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五 缺电子分子的分子轨道
缺电子分子是指分子中的电子数少于成键轨道所能容纳的 电子数的分子。
以BeH2为例,根据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可以推得BeH2分子为
直线型结构。按分子轨道理论的观点, 参加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子 轨道有两个H原子的1s和Be原子的一条2s、三条2p轨道, 共6条轨 道。很显然, 两个H的两条1s可以同Be的2s头对头重叠组成s、s* 分子轨道、两条1s也可以同Be的2px组成重叠良好的x、x*两条 分子轨道,但H的1s不能与Be的py、pz进行有效的重叠,所以Be的 2py、2pz成为非键轨道。BeH2分子有四个价电子, 依次填入两条成 键轨道,在非键和反键中均没有电子, 因此, 该分子是稳定的。该 分子键级等于2。而且电子都已自旋成对, 分子具有反磁性。
8 Doug1as R.E., McDaniel D.H, and Alexander J., “Con-cepts
and Models of inorganic Chemistry”,2rd ed., Wiley New York, 1983 9 Jolly,W.J.,“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McGrawHill New
2p 2s
C
2p
2s O
5.17 eV 3.54 eV 12.92 eV
近年来,用原子轨道先经杂化,然后再组合成键能够满意 地解释CO与N2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性。
中级无机化学习题答案已打印
第一章、酸碱理论1.下列化合物中,哪些是路易斯酸,哪些是路易斯碱?BH4-,PH3,BeCl2,CO2,CO,Hg(NO3)2,SnCl2解答:路易斯酸BeCl2,CO2,CO,Hg(NO3)2,SnCl2路易斯碱PH3,CO,SnCl22.写出下列物种的共轭酸和共轭碱:NH2,NH2,H2O,HI,HSO4-解答:共轭酸共轭碱NH3:NH4+ NH2-NH2-:NH3NH2-H2O:H3O+OH-HI:I-HSO4-:H2SO4SO42-3.下列各对中哪一个酸性较强?并说明理由。
(a) [Fe(H2O)6]3+和[Fe(H2O)6]2+ (b) [Al(H2O)6]3+和[Ga(H2O)6]3+(c) Si(OH)4 和Ge(OH)4 (d) HClO3和HClO4(e) H2CrO4 和HMnO4 (f) H3PO4和H2SO4解答:(a) [Fe(H2O)6]3+和[Fe(H2O)6]2+路易斯酸性:前者,中心离子电荷高,吸引电子能力大质子酸性:前者,中心离子电荷高,对O的极化能力大,H+易离解;(b)[Al(H2O)6]3+和[Ga(H2O)6]3+路易斯酸性:前者,中心离子半径小,d轨道能量低质子酸性:前者,中心离子半径小,对O的极化能力大,H+易离解;(c) Si(OH)4 和Ge(OH)4路易斯酸性:前者,中心离子半径小,d轨道能量低质子酸性:前者,中心离子半径小,对O的极化能力大,H+易离解;(d) HClO3和HClO4 (e) H2CrO4 和HMnO4 (f) H3PO4和H2SO4均为后者,非羟基氧原子多,酸性越强。
4.应用Pauling规则,(1) 判断H3PO4(pKa=2.12)、H3PO3(pKa=1.80)和H3PO2(pKa=2.0)的结构;(2) 粗略估计H3PO4、H2PO4-和HPO42-的pKa值。
解答:(1)根据pKa值判断,应有相同非羟基氧原子。
(2)H3PO4:一个非羟基氧原子,pKa值约为2;H2PO4-pKa值增加5,约为7;HPO42-pKa约为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
过渡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中,有几种元素电子排布呈 现“特殊”性: Cr、Mo的(n-1)d 提前达半满状态成为(n-1)d5ns1结 构,而同族的W却保持5d46s2结构; Cu、Ag、Au的(n-1)d 提前到达全满状态成为 (n-1)d10ns1; Nb 4d45s1 Ru 4d75s1 Rh 4d85s1、 Pd 4d105s0 Pt 5d96s1等。
2、过渡元素分类
• ● 前过渡元素,IVB∼VIIB,但涉及第 一过渡系时不包括Mn,位于 d 区的前部, 其特征是其高价离子在水溶液中常发生 聚合作用。 • ●后过渡元素, Mn到Cu,第一过渡系 的后部,其特点是以水溶液化学和配位 化学为其特征。
Ru、Rh、Pd,Os、Ir、Pt,再加上Ag、 Au,称为贵金属元素,特征也是丰富的 配位化学。 ● 第一过渡系称为轻过渡元素; ● 第二、三过渡系,称为重过渡元素。 第一、第二和第三过渡系总称为“主过 渡元素”; f 区元素称为“内过渡元素”。
θ 2+
+
①
①
θ
(△IH -△at -△atmHm )Cu H I1H m (①)= m -△ △rHm (①)△ =r (H △ Hm I2Hm -△I12 m atm m )Cu
■ 二是相同构型的配合物因配体的场强不同而引起
的颜色差异。如实验室使用的变色硅胶。
变色硅胶的颜色变化如下:
CoCl2· 6H2O 粉红
323K
CoCl2· 4H2O 粉红
331K
413K CoCl2· 2H2O CoCl2 紫红 蓝
这一性质用于制作显影墨水和变色硅胶: 稀CoCl2水溶液在纸张上不显色, 加热时脱水显蓝痕。 含有CoCl2的干燥硅胶显蓝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则变成 粉红色。硅胶的颜色变化反映了环境的干湿程度。
2、自由能-氧化态图
• 自由能-氧化态图是氟劳斯特(Frest)在 1950年提出来的,它用图解的方式表明 不同氧化态的稳定性。或严格地说,是 元素的某种氧化态参与进行氧化还原反 应的方向和趋势的大小。
原则上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在半电池反应中 Mn++ne → M △Gθ=-nFφθ 或 M → Mn++ne △Gθ=nFφθ 其中F是法拉第常数,96.485 kJ· V-1· mol-1。 若△Gθ的单位取kJ· mol-1,则上式在数值上 △Gθ=96.485 nφθ kJ· mol-1 若△Gθ单位用eV表示,因1 eV=96.485 kJ· mol-1,于 是在数值上 △Gθ=nφθeV 显然, 对于△Gθ=nφθeV, 若以△Gθ对n作图, 得到 的应是一条直线, 直线的斜率为电对Mn+/M的电极 电势φθ。
MnCl2 +Na2CO3 〓 MnCO3↓ + 2NaCl MnCO3 + 2HAc 〓 Mn(Ac)2 + CO2↑ + H2O
四、过渡元素的物理性质
1、过渡金属原子化焓和物理性质
2、电离能
五、过渡元素的氧化态及其稳定性
1、过渡元素的氧化态 过渡系元素的氧化态呈现两头少,中间多,两头 低,中间高的趋势。 这是由于过渡系元素前面的d电子数少,而 后面的元素d电子虽然多,但由于有效核电荷 从左到右增加使d轨道能量降低,电子被原子 核束缚较牢,不易参与成键的缘故。相反,中 间元素d电子较多,有效核电荷不大也不太小, 因而其氧化态多。
2
2
(3) 热还原法
a 以C作还原剂 ZnO + C △ Zn+CO
1 473 K
b 用氢作还原剂 WO3+3H2
Cr2O3+2Al TiCl4+2Mg (4) 电解法 NaCl
W+3H2O
c 用比较活泼的金属作还原剂 2Cr+Al2O3 Ti+2MgCl2
电解
Na+1/2Cl2
II、 还原过程的热力学
1、 过渡元素的定义
●指从ⅢB~ⅧB族的元素,即除了Cu、Zn副族外的所 有副族,共8个竖行,其原子的电子结构特点是有未充 满的d电子亚层。电子构型为(n-1)d1~9ns1~2。 ● 认为“过渡元素”是指从ⅢB~IB族的元素,包括Cu 副族(不包括Zn副族),共9个竖行,其原子的电子结构 特点是原子及其重要的氧化态有未充满的d亚层,电子 构型是(n-1)d1~10ns1~2。 ● 认为“过渡元素”是指从ⅢB~IIB的全部副族元素, 共10个竖行。在这种划分中,“过渡” 的含义是指从 金属元素到非金属元素的过渡或由周期表 s 区元素过 渡到 p 区元素,电子构型为(n-1)d1~10ns2。
Cr(CO)6 + 3N2O5 〓 Cr(NO3)3 + 6CO +3NO2
3、其他含氧酸盐的制备
CuSO4●5H2O 〓 CuSO4 + 5H2O TiCl4 + 6SO3 〓 Ti(SO4)2 + 2S2O5Cl2 2Fe3+ +3CO32- + xH2O 〓 Fe2O3●xH2O↓+ 3CO2↑
④ 氢还原法
⑤ 电解还原法
(二)、简单过渡金属化合物的 制备
1、卤化物的制备 ① 直接卤化 ② 与卤化氢的直接反应 ③ 金属氧化物的卤化 ④ 还原高氧化态卤化物 ⑤ 卤素交换反应 ⑥ 水合卤化物的脱水
2、硝酸盐的制备
Cu + 2N2O4 〓 Cu(NO3)2 + 2NO
V2O5 + 3N2O5 〓 2VO(NO3)3
• 两端元素几乎无变价,而中间的Mn,从 -3到 +7,多达11种。 • 假如在元素的氧化态分布表中划两条直 线:一条是从Sc(+3)到Mn(+7)的直线, 处于这条直线的氧化态都是元素较稳定 的最高氧化态,它相当于从Sc到Mn各元 素的价电子数的总和。第二条直线是从 Mn(+2)到Zn(+2),处于这条直线的氧 化态是各元素的较稳定的低氧化态,相 应于元素的原子失去4s电子。
θ
△rHm (①) -△ I1Hm (Cu) -△I1Hm (Cu) θ θ -△ H at m (Cu) atm -△ H (Cu) atm m Cu(g)
2Cu (g) θ Cu(g)
+
△I2Hm (Cu) △I2Hm (Cu)
θ
θ
2Cu (g) θ
+
2 Cu (g)+Cu(s) Cu (g) + Cu(s) △rHm (①)
3、过渡元素的特点
• d 区过渡元素有许多不同于s区、p区和f区元素的 特性 • 物理性能:熔点高、导电性好、硬度大、密度大 • 化学性能: • 离子多有颜色; • 多变价; • 易形成配合物; • 大多数化合物都有顺磁性等。
二、d轨道的特征和过渡元素原子 的电子构型
1、d轨道的特性 • 1、 d 轨道比s、p轨道的数目多,成键可能性大; • 2 、(n-1)d 轨道的能量与ns、np接近,是易参与成 键的内层轨道。 • 3、 d 轨道在空间的取向和角度分布 • 五条d 轨道的角度函数按其极大值在空间的分布可 分为两组,一组在轴上,包括dz2、dx2-y2,另一 组在轴间夹角45°线上,包括dxy、dxz、dyz。 • d 轨道都有对称中心,是偶函数,具有g对称性。
3、影响过渡元素的氧化态的因素
(1) 、能量因素 形成高氧化态需要失去所有的价电子, 这需要消耗 很大的电离能,虽然形成化学键可以获得一定的 能量, 但一般的化学键键能只有几百千焦每摩尔, 因此在考虑一种氧化态的稳定性时首先要考虑形 成化学键获得的总能量能否补偿电离所需要之能 量。 (2) 电中性原理 电中性原理说明每个原子上的形式电荷等于0或近 似等于0。
(三)、Co2+配合物
Co2+配合物的颜色分为两类:
■一是四面体和八面体配合物可呈现不同的颜色:
如在水溶液中, [Co(H2O)6]2+
粉红,八面体
Cl- H2O
[CoCl4]2- 深蓝,四面体
解释Co2+配合物的颜色
这种因结构不同而产生的颜色可用配位场分裂能来解 释: ① Cl-的配位场比H2O的配位场弱,因而Cl-的分裂 能小; ② 在四面体场中d 轨道受配位体的排斥作用比在八面 体要弱,在四面体场中的分裂能要比在八面体场中 的分裂能要小,据计算为 △t=4/9 △o。 因此,d 电子在四面体场中跃迁所需能量较八面体场 小,吸收白光中的长波长的光就可达到跃迁的目的, 从而呈现出较深的颜色
+250
- △rGm /kJ· mol 1
Ag2O CuO
0 CO→CO2 -250 C→CO2 -500 -750 TiO2 Al2O3 ZnO SiO2 MgO CaO C→CO FeO H2→H2O
-1000
500
1000
T/K
为了比较的方便,艾林 罕姆图是以消耗 1 mol O2生 成氧化物的过程的自由能变 作为标准来对温度进行作图 的。显然,如果氧化物的化 学式不同,生成氧化物消耗 O2 的 量 也 不 同 。 如 A1→ A12O3 ,耗 3/2 O2 ;而 Na→ Na2O,耗1/2 O2,这显然不 好进行比较。 因此规定: 以消耗1 mol O2生成氧 化物的过程的自由能变作为 标准来进行比较、判断哪一 种氧化物更为稳定。
• Ellingham(艾林罕姆)在1944年首先将氧化物的 标准生成自由能对温度作图(以后又对硫化物、 氯化物、氟化物等作类似的图形),用以帮助人 们: • ① 判断哪种氧化物更稳定 • ② 比较还原剂的强弱 • ③ 估计还原反应进行的温度条件 • ④ 选择还原方法 • 这种图现在称为自由能—温度图,或艾林罕姆图。 这种图在冶金学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单质和化合物制备的一般方法
(一)过渡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和提炼 (二)、简单过渡金属化合物的制备
(一)、过渡元素在自然界的存 在和提炼
• 1、地壳中过渡元素的丰度 • 2、 单质的制备
2、单质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