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戏剧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京剧赏析之霸王别姬

京剧赏析之霸王别姬

京剧赏析之霸王别姬京剧《霸王别姬》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融汇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霸王别姬》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战国时期斗转星移的战争与爱情故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项羽、虞姬、刘邦等,他们的情感交织、命运多舛使得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在音乐方面,京剧《霸王别姬》以婉转悲怆的旋律为特色,通过声乐和乐器的奏鸣,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复杂心理。

角色之间的对唱和合唱,展现了剧中人物的互动与情感表达。

舞蹈是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霸王别姬》中更是运用了多种舞蹈形式,如扇子舞、剑舞等,使整个剧目更加生动活泼。

演员通过独特的舞姿和动作,将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融入到舞蹈中,增加了戏剧表现的力度和魅力。

戏剧是京剧的核心,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的展开相互关联,引人入胜。

不同角色的服装、化妆和造型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突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情感特点。

演员表演时的唱念做打,以及传统的身段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心理。

京剧《霸王别姬》的艺术赏析是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珍贵财富。

通过观看并分析这样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同时,也能够体验到京剧这种形式独特、表现力丰富的艺术魅力。

作为观众,欣赏京剧《霸王别姬》不仅需要用心去欣赏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京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传承之美。

在当今社会,传统艺术逐渐被现代化娱乐所取代,但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如《霸王别姬》,无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将永远持续下去,为人们带来无尽的艺术欢愉和思考的空间。

《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的瑰宝,其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其艺术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京剧的魅力和内涵,也让我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戏剧论文6000字中国戏剧

戏剧论文6000字中国戏剧

戏剧论文6000字中国戏剧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根底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戏剧论文6000字。

随着各种或新或旧的社会思潮渐次兴替,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正面临一个空前混乱的时期。

这样的混乱是否存在于所有文化领域且存而不管,至少是在艺术领域,它确实存在着而且正在对艺术的生存与开展产生着现实的影响。

而在戏剧领域,尤其是外乡戏剧领域,混乱的程度显然要甚于相关的其它领域。

混乱最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戏剧观念的驳杂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戏剧界普遍弥漫着思想与观念上的迷茫气氛,觉得无所适从;诸多似是而非的陈旧观念,依然在对中国戏剧的生存与开展起着负面作用。

我们不能想象中国所有戏剧创作与演出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因此,戏剧表现样式的丰富多彩以及不同艺术观念的并存与互相竞争是应该提倡的,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戏剧界目前存在的观念混乱驳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因为多元的语境基于不同艺术观念之间的互动,只有人们基于理性坚持自己的风格与观念,并且允许不同艺术风格与观念平等地互相竞争,才能出现真正多元的、百花齐放的戏剧环境。

然而,目前戏剧界理论与观念的混乱,却缘于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被无视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诸多文化领域都意识到了在思想理论方面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开展了这项工作,在戏剧界这项工作开展得却很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尚未真正开展过,致使与文革相关的诸多戏剧理论与观念,仍然在戏剧界不可思议地处于主流位置。

这样一种独断和排它的戏剧艺术观念占据着理论高地,戏剧界当然很难出现真正多元的繁荣局面,所以,目前的驳杂并不是经过认真反思的、建立在历史理性根底上的多元,只是由于理论的软弱、放纵或者是惰怠,由于思想文化层面的反思精神的缺失,才使得历史以惯性的形式在不正常地延续。

现在的中国戏剧界,与文革时代当然有了质的区别。

由于文革给社会造成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创伤过于触目惊心,因此,从70年代末开始,对于文革中盛行的极左思潮的批判,在全社会形成了程度较高的共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评剧的背景和特点,并通过赏析经典剧目,让您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一、评剧的背景和特点评剧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于20世纪初发展成熟,被誉为“北方昆曲”。

它以评书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的唱腔技巧和曲牌系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表演:评剧以说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既有念白对话,又有唱腔演唱。

唱腔包括高腔、二黄、梆子、曲调等,运用音调的升降调节情绪,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剧目题材:评剧剧目题材广泛,涵盖历史、古代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历史剧是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

表演风格:评剧的演员表演时需具备高度的技巧和功底,他们通过身段、嗓音、眼神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评剧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动感和艺术张力。

二、经典剧目赏析以下将介绍几部评剧中的经典剧目,以展示评剧的独特魅力。

《红灯记》:这是一部讲述清朝宦官权谋斗争的历史剧,通过女主角红灯儿的传奇命运,展现了宫廷阴谋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剧融合了传统戏曲和评书的艺术元素,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生动细腻。

《西施》:这是一部以古代美女西施为主题的传奇剧,通过西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权力和爱情的交织与冲突。

该剧以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了西施的美丽与聪明,以及她在纷繁世事中的坚守。

《俏郎君》:这是一部轻喜剧,讲述了一个青年才俊和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活泼欢快的唱腔和诙谐幽默的对白,展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还能够通过剧目展现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评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艺术张力的世界。

观众通过欣赏评剧,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评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花木兰戏剧鉴赏1500字

花木兰戏剧鉴赏1500字

花木兰戏剧鉴赏1500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首名垂千古的《木兰诗》把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周五看的《花木兰》的电影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个不平凡的女人。

尽孝,木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以女孩子的形象出现的。

她骗她父亲吃药,这一幕让我们班笑翻了,但这也是木兰在荧屏上呈现给我们的第一个尽孝道的.表现。

接着,“可汗大点兵”,点到“花弧”的名字时,花木兰担心焦虑的心情全都浮现在脸上。

她是多么爱自己的父亲。

多病的父亲怎么能去打仗呢?这一去肯定回不来呀!花木兰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木兰第二天就带上了父亲的宝剑,穿上了父亲的战袍,骑上了父亲的战马,这些曾经伴随花弧东征西站几十年的东西,曾染上父亲的血迹,如今饱含这木兰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不舍,伴随着木兰去打仗,也带着花弧对女儿的期待,在后来漫长的军旅生活中给了木兰信心、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了,从我们出生那一天,父母就开始为我们而操劳着。

比起代父从军的木兰来说,我们不应该感到惭愧吗?不应该对木兰感到敬佩之情吗?不应该对父母感到亏欠吗?木兰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我们都被深深震撼了,那一套军装成为木兰代父从军最好的见证。

爱国,除了为父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国家。

没有了过,哪会有家?国家和平,百姓才会安宁;国家强盛,百姓才会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木兰为了过,为了家,就这样踏上了征途。

“没有了国,何以为家?”文泰的这句话成为了木兰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前进的动力。

这何尝不是一句真理呢?为了百姓不会流离失所,木兰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进,和那千千万万的战士一齐,怀着一颗沸腾的爱国心,踏上了无边无际的大漠。

它们每一滴汗水,只会让他们坚定地向前走去。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了,我们的日子变得温馨而快乐,没有战役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今天,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报答祖国。

我们做不到像木兰那样过关斩将,也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哪怕是参加公益活动,当一名小小的志愿者;哪怕是参加募捐活动,献出自己的心意……在战争的时候,杀害别人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木兰又必须去做,因为,那是她的责任,木兰没得选择。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谈京剧艺术论文浅谈京剧艺术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

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海棠花赏析

京剧海棠花赏析

京剧海棠花赏析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而《海棠花》则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剧以其优美的旋律、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京剧《海棠花》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海棠花》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京剧。

故事发生在唐朝,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纠葛。

唐玄宗是一个有着博大智慧和仁爱之心的君主,而杨贵妃则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

两人相爱,却因宫廷政治和阴谋而饱受磨难。

《海棠花》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唐代宫廷的荣辱起伏,以及人性的善恶矛盾。

剧中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情节跌宕起伏,音乐旋律优美动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海棠花》的音乐特点。

京剧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韵律而闻名,而《海棠花》更是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

剧中的唱腔多样丰富,有悠扬的清音、婉转的柔音、雄壮的喊腔等,每一种唱腔都能很好地表现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此外,京剧的音乐还注重对白与唱腔的结合,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使得音乐与表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海棠花》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动人的唱腔,还能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这正是京剧音乐的魅力所在。

其次,我们来谈谈《海棠花》的表演特点。

京剧的表演以脸谱、动作和身段为主要表现手段,而《海棠花》中的表演更是精彩纷呈。

剧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比如,唐玄宗的表演庄重大气,杨贵妃的表演娇柔妩媚,宫廷官员的表演刚毅豪迈,每一个角色都通过表演手段展现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此外,京剧的表演还注重动作和身段的表现,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灵活的身段,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海棠花》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唱腔,还能感受到表演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海棠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自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代戏曲名篇赏析

现代戏曲名篇赏析

现代戏曲名篇赏析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现代戏曲作为戏曲艺术的新发展阶段,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本文将对几部现代戏曲名篇进行赏析,让我们一同感受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一篇:《人民公敌》《人民公敌》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话剧,通过揭示社会黑暗和个人艰难处境来呐喊呼唤人们的觉醒,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剧中的主人公杜鹃是一个敢于揭露社会丑恶的医生,她的事迹引发了社会上的纷争和议论。

剧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台词冲击力强烈,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内心。

第二篇:《雷雨》《雷雨》是我国文豪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一个以悲剧结局告终的家族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们的命运悲剧。

戏剧中的雷雨,象征着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爱情、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描绘,曹禺成功地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引起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第三篇:《茶馆》王作新先生的《茶馆》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貌的戏曲作品之一。

剧中通过一个茶馆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并揭示了这一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剧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对白宛如一把锐利的刀,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灵。

第四篇:《梅兰芳》《梅兰芳》是我国著名导演陈凯歌先生创作的一部现代戏曲电影。

影片通过梅兰芳这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影响力。

剧中的表演场景精美绝伦,演员们的演技炉火纯青,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电影也通过梅兰芳的故事,传递出了对传统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热爱。

第五篇:《红灯记》香港著名编剧、导演杜琪峰先生的《红灯记》是一部荣获多项大奖的现代戏曲电影。

影片借用京剧《红灯记》的剧情,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友情和人性的故事。

影片中,主人公在社会的压力下摇摆不定,最终选择了自由和爱情。

杜琪峰先生对京剧的描绘精准而细腻,影片的画面和音乐设计都极具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戏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美术杂技等,戏曲赏析对于欣赏戏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8篇"戏曲赏析论文范文";,供戏曲专业学者参考。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之第一篇;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摘要:中国戏曲毕竟发展了上千年, 而且在广阔的空间有着无以数计的演出, 而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环境, 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同一种欣赏模式, 面对剧目的水平与演员表演的水平都必定存在巨大差异。

可以想见, 除了重于鉴赏的观演关系之外, 中国戏曲观众对于国剧表演, 也自然会有心醉神迷的欣赏。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本文着重谈谈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戏曲,演员,观众,欣赏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并且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 决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某些"内行";提供表现他们智力上与艺术鉴赏力上高人一等的机会, 更是因为它确实有可能给众多入迷的观众, 提供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是说, 观众们欣赏国剧, 除了在许多场合习惯于用非常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演唱时的缺点以外, 也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 是以投入的情感, 倾注于戏曲欣赏活动中的。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戏曲表演丰富多彩, 这里, 应该特别谈谈戏曲表演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即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合集五篇]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合集五篇]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合集五篇]第一篇:《戏曲鉴赏》结业论文梦里梦见醒不来的梦——由昆曲浅谈中国戏曲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传统音乐的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四大类。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中国的传统戏和现代的国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戏曲的种类多种多样。

据统计,我国的戏曲剧种有上千种之多,至今仍记录在案的也有几百种,包括南戏、杂剧、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秦腔、陇剧等等。

在这多的戏曲种类当中,我对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的昆曲可谓是情有独钟。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行腔优美,它的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实在令人心醉。

昆曲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而其中《牡丹亭》便是我的最爱。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牡丹亭》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自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那段“死生契阔,与子成悦”的美好爱情。

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道尽了其中真谛。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

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犹在,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将丽娘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丽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却得不到她最想要的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似乎走不到尽头。

戏剧赏析500字

戏剧赏析500字

戏剧赏析500字
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关汉卿的《窦娥冤》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

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

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

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观众的喜爱,“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雷雨1500字赏析

雷雨1500字赏析

雷雨1500字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这部戏剧以上海滩上的一个富家女与一个穷小子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上海滩上的“雷雨”般的悲欢离合。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以及对上海滩上的风云变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

首先,雷雨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其中,富家女邱月清的自私和虚荣,富家少爷邱太的冷漠和无情,穷小子小史的懦弱和软弱,以及其他人物的种种丑恶行径,无一不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这些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也让人深思,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丑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些丑陋的一面呢?其次,雷雨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上海滩上富家与穷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在当时的上海滩上,富家与穷人之间的鸿沟巨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公平和不公正。

这种社会现象在雷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令人深感震撼。

这也让人们深思,当时的社会为何会如此黑暗和扭曲?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最后,雷雨通过对上海滩上风云变幻的描绘,展现了上海滩上的“雷雨”般的悲欢离合。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上海滩上风云变幻的描绘,展现了上海滩上的悲欢离合。

在上海滩上,人们的命运时而风光,时而凄凉,时而幸福,时而痛苦,如同一场“雷雨”般的悲欢离合。

这种悲欢离合在雷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令人为之动容。

这也让人们深思,人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种悲欢离合呢?总之,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以及对上海滩上的风云变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梁山伯与祝英台》,是20世纪中国著名越剧大戏,被誉为中国越剧五大名剧之首,由著名剧作家顾颉刚创作。

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内容涉及感情、价值观和历史知识,影响了几代人。

虽然历经百年,但《梁山伯与祝英台》仍然是越剧台前幕后的经典之作。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明清末期,主要描写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奇遇,以及他们之间情仇的曲折故事。

梁山伯由于被欺压绑架,跑到祝府中,在祝英台热情殷勤的照顾下,受到了温柔关爱。

因此,梁山伯对祝英台感情深深,两人最终在爱情的护着下结为连理。

梁山伯的爱情不仅唤起了民众的情感共鸣,还影响了观众对爱情的认知,使观众感受到真正的爱情,无论多难,都决不放弃。

除了描述爱情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许多内容。

首先,《梁山伯与祝英台》涵义深刻,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比如:“要守护自由,绝不放弃?”“要在爱情中保持尊严,绝不妥协?”“要以爱来维护真理,坚守良心?”由于剧中的角色包含了许多社会价值观,使该剧更具有可玩性。

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历史也有许多深刻地把握。

比如梁山伯用爱情斗争抗争压迫,挽救自由,这让人想起在西晋时期“梁羽生”反抗董太守的勇敢事迹;由于梁山伯与祝英台夫妇抗贼,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农民抗贼反抗压迫的绝望心情;此外,在剧中还出现了如黄蓉、廉颇、孙应台、周伯通等经典人物,将当时的历史背景重新演绎出来,使观众可以见证他们的英勇事迹,也更能够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视觉与听觉效果令人难忘,表演者们精湛的表演技巧,搭配唱腔和对话,充分表现出越剧的真实美。

老少皆宜,让人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以此表达自己对爱情、正义和自由的认同。

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是精彩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特点的表演,有着历史背景和文化精髓,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之作。

本剧不仅让人受益匪浅,也能够给我们时代的真善美留下永恒的精神宝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红灯记豫剧赏析

红灯记豫剧赏析

红灯记豫剧赏析《红灯记》是中国豫剧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该剧以清朝末年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红灯区的悲欢离合故事。

在这部豫剧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本文将从剧情、表演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红灯记》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灯记》的剧情。

该剧以红灯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故事。

主要角色有宝玉、秋瑾、小玉、王老五等。

宝玉是一个文人,秋瑾是一个妓女,两人在红灯区相识相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美满的结局。

除了爱情故事,该剧还描绘了红灯区的生活、人物的命运以及社会的种种现象。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万分。

其次,我们来谈谈《红灯记》的表演。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红灯记》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唱功、念功、表演功力都非常了得,能够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以及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等方面也非常用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上海老城区。

最后,我们来谈谈《红灯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自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红灯记》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剧中所描绘的红灯区生活、人物命运以及社会现象,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同时,剧中所呈现的爱情、友情、人性等主题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

通过观赏《红灯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一些智慧和启示。

总之,《红灯记》作为中国豫剧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该剧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喜爱中国豫剧,让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戏曲赏析豫剧花木兰

戏曲赏析豫剧花木兰

戏曲赏析豫剧花木兰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它源自河南地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豫剧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其中《花木兰》便是其中之一。

《花木兰》是一部以古代女英雄花木兰为主角的传统戏曲剧目,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深受观众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对豫剧《花木兰》进行一番赏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花木兰》的故事情节。

故事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战功赫赫,最终被封为将军的传奇故事。

在剧中,花木兰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英勇坚毅,她不畏艰险,顶住了重重考验,最终成为了一名英雄将军。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豫剧《花木兰》的表演形式也是其魅力所在。

豫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服饰。

在《花木兰》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技巧娴熟,能够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豫剧的服饰也是其一大特色,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配以精美的头饰,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再者,豫剧《花木兰》的音乐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豫剧的音乐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能够有效地增强剧情的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在《花木兰》中,音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戏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豫剧《花木兰》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最后,豫剧《花木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引人入胜的地方。

《花木兰》是一部以古代女英雄为主题的戏曲剧目,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韧、聪慧和勇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的崇尚。

通过《花木兰》,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女性的风采和魅力,还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孝、勇敢和责任的追求,这种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豫剧《花木兰》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戏曲剧目。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表演形式、优美的音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让人流连忘返。

话剧剧评范文

话剧剧评范文

话剧剧评范文浪潮滚滚、起起伏伏,奔涌而来、气吞山河。

幽深的舞台上,伴随着死亡的枪声,一群年轻的生命倒下去了,倒在寒冬凄风苦雨的水塘里,水花四溅,扑向观众,你甚至能感受到那白色的飞溅的水花里夹杂着他们的血与肉。

这就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以李求实、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五位左翼作家烈士的故事为情节的话剧《浪潮》的开场戏。

三大块厚重的木板被铁链子垂挂在半空中,这是禁锢自由生命的黑暗牢房,也是杀人的冰冷刑场,昏暗的灯光下,舞台显得格外压抑、血腥,令人震惊不已。

不死的灵魂无怨无悔倒在血泊中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位烈士李求实、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他们从上海东方旅社被抓捕到被秘密杀害于龙华警备区司令部,前后只有21天,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毁灭了。

五人当中年纪最大的柔石29岁,年纪最小的殷夫只有21岁,死亡来的实在太突然、过于触不及防。

他们有何罪?他们只是作家!“因为写了什么而死?这是不讲道理的。

不该有人因为写了什么就被不问罪名地秘密处死,文学是不杀人的。

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进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

正因如此,我们才在这个时代选择了拿起笔。

”这是鲁迅先生为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的被害痛心疾首而写下了这段文字。

那被杀害的他们呢,柔石、冯铿、胡也频、殷夫、李求实他们能平静吗?当然不能!于是《浪潮》的编剧韩丹妮、肖诗瑶让五烈士的灵魂站立起来,在空灵虚无的世界里相聚,叩问自己到底为何而死,追问自己选择共产党参加革命的初心。

在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本心和情感之后,他们坦然了,他们相信他们在革命低潮中死去,必将掀起未来更大的浪潮!所以他们无怨无悔。

五烈士不朽的灵魂,引出了五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结构成这部话剧,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尤为深刻。

殷夫和枪杀他的刽子手二等兵王进财同龄,都是21岁。

他们聊起了汉阳造的那杆德国枪,也就是刽子手杀人的那把枪。

士兵抱怨他的枪不好使总是卡壳,在举枪对准殷夫射击的时候,因卡壳挨了长管的骂。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中国戏剧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

经典的戏曲作品,无论是在剧情、角色还是在文学意义上都有着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部中国戏剧经典作品。

《汉宫秋》《汉宫秋》是清代曲艺巨匠洪昇所写的一部近代剧作,被人们誉为清代后期哀史最佳之作。

作品主要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长公主武则天之间的爱情悲剧,深入刻画了人性的善恶、爱恨、权力和人性之间的矛盾。

在表现手法上,洪昇运用了悲剧手法,情节渲染到位、激情呼之欲出,人物形象也非常深刻生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梨园春·雪楼梦》《梨园春·雪楼梦》是中国现代话剧中的经典之作,由龙平甫先生创作。

作品主要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文化名人傅雷和杨红樱的爱情故事,它以言语为主,内容丰富,深入描写了这对恋人之间的心理变化和矛盾冲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梨园春·雪楼梦》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上呈现出高超的创作水平,同时也展现了对民族文化的真实表现和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茶馆》《茶馆》是现代著名话剧家郑振铎的代表作品之一,此剧于1982年首演,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作品描绘了民国时期一个小茶馆里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角色的言论来展现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作者通过小茶馆勾勒出的一幅社会人物画卷,精彩地刻画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各种社会现象,令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

此外,该剧还提出了人生的最高价值和真理的追求等等,是中国戏剧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中国现代话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由于伟等人创作的。

该剧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困扰中国人民的贫困和苦难,并从夫妻恩爱、家族情感、振兴国家等多角度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奋发向上。

通过优秀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这部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难和磨难中崛起的不屈意志,表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充满波折的人民运动的历史进程。

总之,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不仅让我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引导我们对中国当代社会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思考。

传统戏曲论文12篇

传统戏曲论文12篇

传统戏曲论文传统戏曲论文12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戏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戏曲论文篇1[摘要]针对当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设想及对策是“以传统戏曲为主线,统领民族音乐教学”;“从家乡戏曲入手,开展多样化教学”;“关注基础教育,注重校本教材建设”;“走进传统戏曲,解读戏曲文化”这四个方面入手,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的教学,力图使传统戏曲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普及教育;高师音乐教学一般来说,传统戏曲的普及教育主要依赖于民间音乐活动、戏曲团体演出和学校音乐教育。

可是,由于受当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影响,现阶段民间音乐活动因备受挤压而显得极为萧条没落。

除此之外,鉴于当下戏曲团体的生存现状,让其承担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任显然也很不切实际。

故此,学校音乐教育便成为现阶段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

不过,在当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教学,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统观我国传统戏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可大致分为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两大类型。

前者主要是指我国戏曲院校所进行的戏曲艺术专业传承教学;后者主要是指在我国不同层次学校音乐课程中对传统戏曲的普及教学。

这种通过学校音乐课程所进行的传统戏曲普及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广大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戏曲有所了解,这也是一个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接受的过程。

可见,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承担着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主体功用。

追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戏曲教学,理应从我国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把传统戏曲(昆曲)带入大学课堂算起,屈指算来已有八十多年的历程。

如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京剧进课堂”的实施,无疑是对前人传统戏曲普及教育事业的一种继承,也是对当下传统戏曲振兴的一种明智之举。

赏析中国现代戏剧作品

赏析中国现代戏剧作品

赏析中国现代戏剧作品
中国现代戏剧作品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和变革,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戏剧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表达了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的步伐。

首先要提到的是《茶馆》。

该剧由于其强烈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它以茶馆为场景,通过描绘民国末年一个普通茶馆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该剧深入探讨了社会阶层的固化、道德沦丧和权力腐败等问题,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另外一部备受赞誉的作品是《雷雨》。

该剧由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它通过描述一个富家少爷与一个妓女之间的禁忌恋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该剧以其深入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除了以上两部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中国现代戏剧作品值得赏析。

例如,郭小云的《骆驼祥子》通过讲述一个下层人物的奋斗故事,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李云龙的《悲剧的境遇》以及贾平凹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也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总体而言,中国现代戏剧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剖析,传达了对社会
不公、人性扭曲等现象的关切和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戏剧的形式激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样性和变革的步伐。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中找到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典戏剧赏析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学号:**********日期:2013年5月28日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象。

中文戏剧一词的字源来自于“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国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政局与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艺术,将两者合称则是明代以后才出现的用法。

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一词将近的词汇囊括的范围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词除了是戏剧之外,也包含舞蹈、运动竞赛等意义。

但是几乎世界各国语文中与“戏剧”相关的词汇,几乎具备与“游戏”类似的意义,例如在英文中将一部剧作称为是play(通常指有剧本有对白的戏剧)。

中文中“戏剧”的“戏”,也带有“游戏”的意义。

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包括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及中国的戏曲。

戏剧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

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

“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

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

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戏剧的特点1:始于离者,终于和2: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的艺术特点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

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

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口、手,眼、身、步)。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

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宋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元代时以大都、昆平原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

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

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

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

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

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

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

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作为文学的戏剧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

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

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

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也叫书斋剧)(比较著名的如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

)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随着西方现代戏剧在导演以及演员训练体系上的实践,戏剧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讨论扩大到剧场整体,进而产生“场面调度”等新观念。

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

”戏剧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1.无论戏剧一词如何定义,只有满足以下的条件,才可视为一次戏剧活动。

2.戏剧交流的两个参与者:观众与演员。

3.观众与演员必须同时在场。

4.戏剧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

5.戏剧交流的话题是关于一个虚构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员扮演其中的人物。

6.演员与观众共享一套“游戏规则”(即符号学中的信码代号)。

7.戏剧事件是审美事件,参与者不仅关心故事世界的信息,也关心传达信息的形式。

《窝头会馆》是我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戏剧,它的名字的来历:窝头会馆前房东古月宗的先人在赶考时,因为家贫,赶考期间在小院里天天啃窝头吃咸菜,后来高中举人,为纪念自己在小院中的那段青葱岁月,先人索性把宅院买了下来,冠名以会馆,前面加上窝头二字,“窝头会馆”就这么传下来了。

《窝头会馆》描写的是1948年由夏到冬,北平南城的一个大杂院——窝头会馆里,几户普通百姓人家艰难的挣扎生存。

这些连窝头都混不上的小市民,在1948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他们还要忍受战争、动乱的心理压力,乃至国民党伤兵的抢掠、伤害。

而他们自己,又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倾轧之中。

戏剧冲突以多条线索展开,翠兰(宋丹丹饰)与金穆蓉(徐帆饰)遇见就“掐”;苑大头(何冰饰)与古月宗(濮存昕饰)围绕房产几十年的恩怨与隐私。

窝头会馆的居民与以肖保长(杨立新饰)为代表的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肖保长儿子掏枪打死苑大头而达到高潮。

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矛盾冲突,就是人民政权代替即将灭亡的蒋家王朝。

随着一曲悠扬而又略带伤感的口琴声,掀起了这部三幕话剧的序幕,同时把人们也带到了那段曾经的岁月。

随着剧情的深入,一个主要角色大多由北京籍演员扮演的话剧,一个发生在老北京的故事,再加上地道的京腔京韵,使得观众就像磁铁的正负极一样被深昨天,我终于再一次坐到了首都剧场的座位上,欣赏了期待已久的话剧《窝头会深的吸引住了,欲罢不能。

话剧之所以叫话剧,重在一个“话”字,而《窝头会馆》的最大亮点恰恰就体现在了北京话的使用上,人们会不禁发现,那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北京话”在这部话剧中再次重现,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仅纯正,而且恰如果一定要对其做一番评价的话,我觉的三个“倍儿”就已足够概括,那就是倍儿北京、倍儿辛辣、倍儿生活。

到好处,好就好在自嘲中带着些许对现实的无奈,幽默中又透出点北京人说话特有的损劲儿,让观众在忍俊不禁中如痴如醉。

想想在这个“去京化”的年代,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也能把“褡裢火烧”,念成“塔连火烧”,这对于新一代北京人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北京人艺,他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老北京的魅力,是他唤起了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北京情怀。

就是这样一锅窝头,从和面到出锅,终于蒸出了地道的北京味儿,经典也好平庸也罢,但正如众多媒体的评价一般:“行进在通往经典的路上”,而也许在多年后,我可以骄傲的说,在这条路上曾留下我的背影……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此剧的背景与主线。

看戏的过程中依旧是笑料不断,时不时的就听见观众的捧腹大笑,无一例外,就算再次观看,依旧会因台词的搞笑而笑的不行。

但笑归笑,整出戏里也有让人落泪的地方,它无时无刻的不在展现着父爱,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爱。

北平和平解放的前一年,在北京某个死胡同的尽头有着一个小破四合院,名叫“窝头会馆”,房主苑国钟守着自己的小院儿和患有“童子痨”的儿子,每天靠卖点儿咸菜、小酒还有时不时收取的租钱勉强为生。

院子内住着三个租户:古月宗,前清举人,原本“窝头会馆”的房东,最后却将房子卖给了原本看大门的苑国钟,因为在房契上玩儿了点儿文字游戏而白住了二十多年;西屋住着一家靠卖猪肠子为生的田翠兰一家,东屋住着一家靠卖膏药为生的金慕容一家,两家的男人似乎都窝囊的很,而两家的女人却都强势袭人,见天儿掐架,一个信佛,一个信教,从头掐到尾。

另外还有个保长肖启山,整天催捐税,抓壮丁,算计着街坊们的钱和苑国钟的这座小院儿。

这就是窝头会馆,一个集中了北平时期老百姓悲与欢、离与合、希望与绝望的地方。

戏中让我感触最深甚至潸然泪下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当田翠兰的姑爷发现自己的岳母深夜里跑进苑国钟屋子后,苑大头向他讲着田翠兰的故事。

一个人带着女儿一路讨饭到北平,没吃没住,拿着一帘席子在城墙根儿底下熬过春夏秋冬,最后实在迫不得已,为了女儿不得不当了暗门子,直到被现在的丈夫王立本领回家才过起了安稳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