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计划模板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多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由于存在说教的特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因此,教师需要持续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基于跨学科融合这一基础背景,在融合活动的推进过程中,使新旧知识经验和概念之间能够建立紧密联系,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逐渐丰富并完善,有利于提高课堂活跃度。在增强课堂魅力的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跨学科;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策
引言:在近几年的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跨学科成为其中的研究热点,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随着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运用具备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综合提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促进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相关要求
(一)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打破说教模式教学弊端
在教材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在重视学科知识分析时,提倡在课堂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所涉及的新型知识,其容量相对较大,且随着难度的不断加深,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计划局限性,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避免采用一讲到底的形式。在教材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探究与分享等栏目,在调动学生主体性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准确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明确教学内容新知和多识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在编写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观念逐渐加强。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1-11-26T02:50:47.202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1月下作者:金连娣[导读] 当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明显不符合教学需求,教师需要不停地改变教学方式与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在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去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让学生能在知识教授中了解到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明辨是非、判断正误的意识。
浙江省永嘉县云岭乡学校金连娣
【摘要】当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明显不符合教学需求,教师需要不停地改变教学方式与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在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去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让学生能在知识教授中了解到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明辨是非、判断正误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观念一、前言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教学创新的探索,将其他学科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融合,充分挖掘知识中所包含的德育,在课堂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内涵,提高其他学科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和语文学科的巧妙结合(一)强化对教材内容的挖掘与延伸
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许多课文都是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由于课本是由国内权威的教育学者和教学专家从各文章中一篇一篇精心筛选出来的,所挑选出来的文章不仅教授学生相对应的知识点,还教会学生一些为人处世的简单道理。因此这对于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知识还应表达知识点。同时,还能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当成语文的“第一阵地”,让学生能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学习到文化专业课知识。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侧重“以生为本”的人性化教学理念,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教授学生,让学生能切实地感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而在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展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慢慢地爱上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培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204
立德树人,培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
★ 金凡丁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
修养和法治素质。尤其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学生各方面意识尚未建立完全,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通过此门科目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本文围绕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主动性偏低,道德与法治课堂很容易出现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降低,学习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所以,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并实践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点燃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热情。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健全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结合多学科内容完成教学工作
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就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简单来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细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还要积极找寻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跨学科教学。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校园》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能够了解校园环境、空间布局,消除学生对于校园的陌生感,产生归属感,进而让其更好的在校园中完成学习。所以,单凭在教室内的讲解并不能够给学生具象的指引,教师需要打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移入校园中,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了解其学习的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美学知识拓展课程内容,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
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以较为科学的教育实践,推动学生多样化与全面性的发展,让学生从专注于单科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具有连贯性、科学性的有益教学探究。本文主要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究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让学生形成体系性的知识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跨学科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实践,带动学生不只是学习成绩的进步,更能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学习探究,以期以更科学的教育实践,让学生学习更具综合性,形成科学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指引,带动学生进入到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中,推动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过程。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背景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虽然向培养核心素养教学进行发展,但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仍然存在其中,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使得很多学生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同时,应试教育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呈现单调乏味,课堂仍以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氛围单调沉闷,学生的课堂主动性、积极性很差。所以非常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无法实现对其思想上的引导教学。
同时,当前很多初中学生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只是靠灌输进行地,没有情
感共鸣,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基于这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研究因周建平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席卷而来,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的问题,
不能片面追求学生得高分,而是要解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以道德品质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已经逐渐成为新课改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一个贯穿新课改教育全过程的整体性价值观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核心思想道德素养和价值观的主要课程,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方
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师必须在核心素养目标引导之下改革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觉学好这门
课程,提升其自身的核心素养。对此,
本文主要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切入点,
经过顶层设计,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
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新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领域提
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师指明了“培养人”的方向。由此可见,在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可行的。所谓的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
潜移默化形成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则是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立足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人的特
点,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了四个维度,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
化研究
摘要:新课改理念下,核心素养的培养重中之重,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常规教学,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情感体验,对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一体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面镜子,告诉学生那些是能做的,那些是不能做的,在这面镜子的照射中,在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中,学到适应社会的真本领。它的内容立足于社会实践,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一)采用教学评一体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有目共睹,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发挥,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是呆滞的、缓慢的,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具备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学生个体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如学习水平、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领路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而不是视而不见,自顾自的沿用以往固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不利于学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基于此,教师作为主要施教者,除了具备现代化教育理念之外,还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初中道德与政治具体教学中,采用教学评价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时配合民主化评价方式,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在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措施
摘 要: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布,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需要在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导向下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减少目前课堂上存在的耗时低效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科课堂育人质量,彰显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4-0058-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4.027
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任课教师应先充分认识学科核
心素养的内涵,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合理
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预想的课堂效果。一、情景模拟,提供体验机会
情景模拟教学法,即通过采用各种接近于真实状况的场景开展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尝试解决问题。该方法实现了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理论联系生活,帮助初中生更好地体验现实生活,学会面对复杂问题主动思考,提升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七上“守护生命”第一框题的“珍爱身体”这一知识点为例,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安全意识淡薄、普遍缺乏自救自护能力这一现状,笔者确定了此次情景模拟活动的主题为“火灾自救”,尝试将火灾自救融入游戏场景。先将学生分成“火灾组”和“受灾组”两组,然后设定相关的角色:“火灾组”男生是“火”、女生是“烟”,“受灾组”出逃、“火灾组”阻挠。规则如下:
“受灾组”在撕毁提前发放的“电闸”和“煤气灶”卡片时,开始出逃,遇到“烟”就立刻蹲下,同时拿出写有“湿毛巾”的卡片捂住口鼻,否则就死亡。遇到“火苗”后能够马上出示写有“湿棉被”的卡片就代表活命,反之死亡。同时笔者规定,受灾组人员选择非电梯出逃时,通道中每次只能过一人,当有两人同时通过,即视为发生了“踩踏事故”,自动阵亡;当选择开窗逃走时,务必是两人一前一后拉着对方的“床单”卡片,若发现小组中有单独一个人从“窗口”走的,则视为摔伤,本组阵亡。两个组在竞争中体会受灾过程中的紧张、无助,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然后急中生智,想出逃生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灾害的无情,形成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冷静思考寻找解决办法的好习惯,也能将课上所学知识、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内化,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价值,在今后的真实生活情境中遇到类似障碍,也能具备基本的防范意识和自救技能。二、二次开发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陈桂花
摘要: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等情况。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开展多
元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
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观念;模式;策略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况。部分教师
习惯采取知识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注
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率、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部分教
师意识到了运用小组合作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的重
要性,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存在流于形式的情况,并没有体现出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依然以讲解为主,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探
究知识、合作探究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存在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情况。部
分教师更关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课堂
发言情况、探究能力、深度学习情况,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也不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
理论性知识比较多,部分教师习惯以“独角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
样既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也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此外,部分
教师习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调整教学重点,而忽略学生的实际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139
学习版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感知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精神,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个人的品格与魅力,使未来发展更为多样化。为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开拓教学的思维,运用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大纲规划并制定新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際情况,同时考虑课本知识和技术,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养成,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制定适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准备《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程的时候,备课前需要对整个课文的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梳理与总结,将课本涵盖的知识点分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教学。其中,确定知识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对网络社交、网络资源以及网络语言等网络附属品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念,同时也可以对网络的特点进行了解,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弊。帮助学生确定能力目标可以让学生合理的利用网络传播的媒介。网络带给人们的资源是复杂多变的,学生们应该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学会抵制。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目标可以让他们形成遵守网络规则的良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更加合理的利用媒介,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要综合而全面的制定这一教学目标,积极的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在某种情况下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最后引导学生实现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在此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成为新常态。所以,做好教学设计对落实核心素养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呢?
一、明确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了适应此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和和关键能力。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们能够知道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每一项核心素养还有具体的内容要求。教师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二、确立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含义及作用、课程目标与教学方式的关系、课程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呈现形式,再通过案例来展示如何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和落实,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的设计与操作,提供总体方向和依据。
2022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呈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的“三维目标”形式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整合呈现,这种变化,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在“三维目标”导向阶段,除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更加重视知识目标的实现。很多老师课堂教学的核心都是知识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背景和前提,这就对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迫切要求,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探索。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的策略研究
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这份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明确了学生应当具有的为毕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行和关键能力,完全地构建了学生在各学段的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文件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请教育者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成长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学生发展整体要求进行细化、具体化。目前,核心素养是通过顶端设计,贯通各学科来进行研究的。在实现学生自身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的转化、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教学进程中,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将意味着我们能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怎样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教育标准的情势逐渐发展变化,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已经逐渐被以个人发展和毕生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所代替,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不断研究,逐渐构建了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为何会显现这种趋势
呢?
第一,在培养对象上,教育领域的趋势是以培养学生核心
素养作为重心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从全面
发展角度动身,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教育问题,体现了“增进
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动身,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现教育进程应当
满足的标准。
其次,在价值取向上,核心素养反应了学生毕生学习所需
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塑造青少年能力与品行,保持身心健康,使每个人发挥自己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
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符合小学生思想法治建构规律及其认知规律。本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对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进行探究和分析,旨在有效培养提升小学生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对世界的感知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十分懵懂的状态,对于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养成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也就使得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的政治核心素养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主题,全面拓展教育覆盖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综合课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同时,和其他学科也存在较多的关联。小学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门学科鲜明的主题,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跨学科展开,让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只停留在课堂理论层面,而是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的形成[1]。例如,在进行“我们的校园”教学时,就可以运用美术与体育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步行到学校的各个地方感知体验他们所在的学习场域,在十分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在十分亲切的学习氛围里充分体验到校园生活的无限乐趣。在这样的过程里,不但能实现教学的培养目标,还能够让学生增强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二、运用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众所周知,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并不只是组织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机械的识记和背诵,而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养成的主要路径[2]。例如,在对“拉拉手,交朋友”进行教学时,为向学生传递团结合作的德育理念,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为学生建立起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在小组合作的活动过程中,组员之间要采取互相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活动目标任务。当活动完成后,小组汇报人向全班同学分享活动成果及心得体会。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开展活动,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充分感受到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还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道德与法治活动“我们一起做”,让学生掌握拆爱心的方法后,再让学生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这个拆爱心的主题任务,同时还要进行比赛,从中挑选出又快又好的小组。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里充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深层次体会感悟团结合作的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之上,逐渐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这样的模式充分说明了在合作式的探索学习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设计
作者:柴厚伟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0年第06期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学习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如何把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要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就要从根本上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一、优化情景导入设计,让课堂教学“有颜”
核心素养培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但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过分强调时代性和教育性,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可厚非,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强调教育性和人文性,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要反映时代特点和教育性。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导入设计的具体要求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景,设置的情景要与本课新知教学紧密结合,要具有实质意义。设置的情景要能支撑新知,即基于情景可以提出指向心智的问题,不要引喻失义,材料与观点不匹配。设置的情景要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有话可说,不要脱离学生生活和兴趣点;要能引发认知冲突,有探索价值;应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有话好好说,不要让材料本身成为学习的负担。
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上“法不可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导入以下三个情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措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
养措施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技术及手段,通过对启蒙教育和养成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确保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真正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保障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核心素养;教学措施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以学生正确人生三观的素养为基础,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及互动。这一点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确保对症下药,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利用。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1.
有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长期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教师过于注重简单理论知识的说教,以提升学生的应试成绩为核心,无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导致学生比较被动及消极,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在新课改大力践行的今天,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明显的变动,卓有远见的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策略,积极融入趣味化的教学元素,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发散、大胆想象,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进而变得更加的
自信和主动。这一点符合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明确强调了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价值及要求,教师则需要以学生德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目标学科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学生在学完每一门课程后,都应当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形成自己的学科素养。对于道德和法治课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论文提炼出了学科素养的具体内涵,即每名学生在学完道德和法治课程后都应当具备道德素质、法治观念及健康生活的态度。
一、提炼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本文在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后将这些核心素养分为三类:分别是身心健康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法治意识素养。这三种素养共同构成了学科素养的核心,是每名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1.身心健康素养
健康是一切学习工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身体是1,其他成就是0。只
有有“1”,其他一切的成就才有價值,没有身体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重视身体健康,积极锻炼,形成好的身体素质。除了身体健康外,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当前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就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伤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许多父母都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学生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家庭的支持和引导容易心理异化,进而造成对孩子心理不可逆的影响。因
此,父母和教师要将心理健康素养也作为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2.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较为全面的表现了人的个人品质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明美丑、知善恶,从而能够根据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道德分为“公德”与“私德”,公德指学生要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私德”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讲私德”要求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关心他人、孝敬老人、诚实守信。这些都是人最重要的品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
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教学案例1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案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教学,帮助小
学生理解和研究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 学生能够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
的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知识的获取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
1. 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
通过课堂讨论、PPT演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道德与法治的基
本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道德与法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道德与法治的实践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道德与法治实践中,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作用,并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和解决问题。
3. 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的融合
通过网络搜索、信息收集和处理等信息技术操作,帮助学生获取和整理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或故事,引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2. 导入知识:通过展示PPT、讲解、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引导他们探讨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和意义。
3. 实践活动:
-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设计情景模拟活动或角色扮演
活动,让他们在虚拟的场景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实践。
- 学生可分小组进行讨论和表演,通过合作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信息技术操作:
-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搜索
和整理,例如使用搜索引擎、制作PP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