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疫情报告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是指在疫情爆发或传播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的一套报告、监测和应对机制。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及时控制疫情、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疫情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原则、执行流程、改进措施和国际合作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疫情报告制度的重要性1.1 及时发现疫情爆发和传播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1.2 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疫情对社会的影响;1.3 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对能力和效率,增强社会对疫情的信心。
二、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原则2.1 依法依规,建立合法合规的疫情报告制度;2.2 全面覆盖,确保各类疫情都能及时报告和监测;2.3 信息共享,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机制。
三、疫情报告制度的执行流程3.1 疫情监测: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对疫情的传播和趋势进行实时监测;3.2 疫情报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规定报告疫情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3 应对措施:根据疫情报告制度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四、疫情报告制度的改进措施4.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4.2 强化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疫情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提高预警和应对能力;4.3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疫情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疫情挑战。
五、国际合作在疫情报告制度中的作用5.1 信息共享:加强国际组织和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全球疫情监测网络;5.2 资源支持:提供技术和物资支持,共同应对疫情危机;5.3 经验交流:分享成功的疫情防控经验,推动全球疫情防控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疫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疫情报告制度,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和水平,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全球性疫情挑战,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5篇)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规定,为使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统一、有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成立疫情报告领导小组,校长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疫情管理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学校各班班主任老师、学生等为义务报告人。
责任疫情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学校内传播流行,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马上向校长报告,学校在____小时内向属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或疾控中心)报告。
(一)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____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____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____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二)当学校(幼儿园)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三)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____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四)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____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三、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校内发生传染病,每一位教师均为义务报告员,应立即报告学校领导,第一时间告之学校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由学校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与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单位联系立即采取有效隔离措施,严防传染病出现续发病例。
四、班主任严密观察学生健康状况,发现异常立即安排专人到医疗部门就诊治疗,防止传染病发生。
如果出现传染病的迟、漏报现象,将依照《传染病防治法》追究责任。
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旨在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和防止疫情的扩散。
本文将详细介绍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的标准格式,包括上报内容、上报流程和上报要求等方面。
一、上报内容1. 疫情基本信息:包括疫情发生地、发生时间、病例数量、病例类型等。
2. 病例特征描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症状、病程等。
3. 传播途径分析:包括病毒传播的途径、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4. 防控措施:包括已采取的防控措施、隔离措施、医疗救治情况等。
5. 疫情趋势分析:包括病例增长趋势、传播速度、疫情预测等。
二、上报流程1. 数据采集:各级卫生部门设立专门的数据采集部门,负责采集各地的疫情数据,包括医院、社区、学校等。
2. 数据汇总:数据采集部门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汇总,形成疫情报告。
3. 疫情报告:各级卫生部门将汇总的疫情报告上报给上级卫生部门,并按照规定的时间频率进行上报。
4. 数据分析:上级卫生部门对收到的疫情报告进行数据分析,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
5. 决策和指导: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上级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向下级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发布指导意见。
三、上报要求1. 及时性:疫情数据应在发生后的24小时内上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准确性:上报的数据应真实可靠,不得进行虚报、漏报或者误报。
3. 完整性:上报的数据应包括所有必要的信息,确保上级卫生部门能够全面了解疫情情况。
4. 标准化:上报的数据应按照统一的格式和标准进行填写,以方便数据的比对和分析。
5. 保密性:上报的数据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信息。
四、数据分析与利用1. 趋势分析:通过对疫情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疫情走向。
2. 风险评估:根据疫情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疫情报告制度(通用15篇)
疫情报告制度(通用15篇)篇1:疫情报告制度疫情报告制度疫情报告制度(一)组织管理卫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疫情报告制度。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天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和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通报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3篇)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____号令》的规定,特制定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法定传染病分类(甲、乙、丙)和疫情报告时限与疫情报告程序。
二、各级医务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疫情报告工作,疫情发生时,责任报告人应立即通知预防保健科→区cdc→市cdc→省cdc→国家cdc,逐级报告。
四、责任报告人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性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五、责任疫情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入单位保留三年。
疫情报告应做到及时、准确,报告卡片要填写清楚、完整无误,对疑似病例也应报告,并及时订正卡片。
对查出的漏报病例,也应及时补报。
六、疫情报告员每日对全员传染病卡片进行收集、查对,网络直报后并作登记,并及时传送本(区)市cdc或国家cdc。
________.1.1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制度(2)是指针对传染病疫情信息的收集、汇报和管理工作所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流程。
一、工作目标1. 及时收集并准确汇报传染病疫情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传染病疫情信息的收集与汇报工作。
疫情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疫情报告制度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员流动的频繁,传染病疫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应对传染病疫情,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疫情报告制度的各个方面,以提供全面、专业的参考。
二、疫情报告的主体与责任医疗机构:各级医疗机构是疫情报告的主要责任主体,需及时发现、核实和上报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疫情的监测、分析、预警和信息发布,指导医疗机构进行疫情报告。
其他相关部门:公安、交通等部门需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信息。
三、疫情报告的程序与方式初步诊断:医疗机构对疑似传染病患者进行初步诊断。
核实上报:医疗机构核实初步诊断后,按规定时限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范围。
采取措施:根据疫情严重程度,相关部门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如隔离治疗、疫区封锁等。
信息发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规定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
四、疫情报告的内容与标准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
临床资料:包括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患者发病前14天的活动轨迹、接触史等。
诊断和治疗情况:包括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防控措施:包括已采取和拟采取的防控措施。
五、疫情报告的保密与隐私保护严格保密:所有涉及疫情的信息均需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泄露。
隐私保护:尊重患者隐私,避免患者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或泄露。
法律责任:违反保密和隐私保护规定的机构或个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疫情报告的监督与评估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疫情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评估反馈:对疫情报告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制度。
奖惩机制:对于在疫情报告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和整改。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六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____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为实现我院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均达到____%,提高我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质量,特制定如下制度:1、各门诊科室均应设立门诊日志,病房(即住院部)应建立住院病人出入院登记本。
所有门诊、住院部、检验科、放射科均应建立传染病登记本并备有传染病报告卡。
2、门诊日志项目至少要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病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或复诊九项基本内容。
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
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如属法定报告传染病,各个项目均应填写完整,且住址要求详细到村组或____路____门牌;如属非传染病,至少应记录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病名和就诊日期等五项。
3、住院登记项目至少包括。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等九项。
疫情报告制度
疫情报告制度
是指对各类疫情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报告和信息发布的管理制度。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疫情报告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疫情报告义务:法律规定公民、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等在发现或确诊疫情时有义务及时报告相关信息。
2. 疫情报告途径:制定明确的疫情报告途径,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填报等,以便及时接收疫情信息。
3. 疫情报告内容:规定需要报告的疫情信息,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传播途径、病情严重程度等,以便进行后续的疫情分析和控制。
4. 疫情报告时限:规定疫情报告的时限,通常要求立即或在一定时间内上报疫情信息,以确保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5. 疫情信息发布:建立及时、透明的疫情信息发布机制,公布疫情最新动态、应对措施、风险评估等,以提供给公众和其他相关部门参考。
6. 疫情报告监督和惩戒:建立监督和惩戒机制,对违反疫情报告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以确保疫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发现疫情、提高疫情应对效率,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 1 页共 1 页。
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制度(3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人禽流感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等相关规定,特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希望相关科室严格遵照执行。
1、建立健全医院各科室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发挥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的职责。
2、各科医生在医疗诊治中如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及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白喉、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立即报告感染办公室、医务处,填写传染病卡片由传染病疫报告员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及病原携带者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瞄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各科医生应认真及时填写传染病卡片,并在传染病登记本上登记后,立即报告感染办公室,不得迟报、漏报。
传染病检查员每日对疫情情况进行检查审核,立即网络直报。
门诊医生要认真逐项填写目诊日志,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年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职业、现住址、发病日期、初诊、诊断日期等不得漏项,字记清楚。
并用红笔注明“报卡”。
住院医师应在住院患者出入院登记本上用红笔注明“报卡”。
化验室、放射科建立传染病登记本,防止漏登、漏报。
4、各科建立的门诊工作日志登记及传染病本要保存三年。
5、各科由传染病监控员检查门诊医师工作日志及病区患者出入院登记本是否填写齐全,传染病是否漏报、迟报。
6、认真执行肺结核病疫情报告归口管理程序,经治医生发现疑似或者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含结核性胸膜炎)必须立即报卡,____小时内网络直报。
同时将患者转到结核病防治所并做好记录。
如遇有患者大咯血、自发性气胸及其他严重合并症,可待患者病情稳后再转诊,不得擅自收治。
放射科发现疑似肺结核或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时进行登记。
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3篇)
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加强疫情管理工作:1、成立了以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2、指定校医或疫情管理人员为我校传染病报告人,负责学校的疫情收集、上报等工作。
3、各部门发现有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上报校卫生室或指定的传染病报告人。
4、建立疫情管理工作档案,配备传染病登记本,疫情电话记录本,详细记录传染病发生处理情况和疫情报告情况。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1、校卫生室或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各班因病缺课学生情况。
2、在学校中发现《传染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1例及以上,乙类及丙类传染病3例及以上或有相同症状病例3例以上,应按卫生部规定的甲类于____小时内、乙、丙类于____小时内的时限和要求及时报告秦都区疾控中心。
3、报告内容包括。
学校名称、班级、学生姓名、病名、发病时间、隔离治疗情况、就诊医院及报告时间。
4、及时做好病人周边同学的预防保健及消毒隔离工作和工作记录。
学校晨检制度1、学校负责组织开展晨检工作,校医或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各学校各部门具体实施。
2、学校配备必要的体检器械和用品,如体温表、消毒剂等(学校配置),学生每天进入校门前接受学校值班人员的晨检。
3、任课教师负责在上课前对每位学生进行身体一般状况的询问检查。
如有学生发生发热、麻疹、腮腺炎、水痘等传染性疾病要及时报告卫生室或疫情管理人员。
4、各班主任负责每天班内因病缺课同学的联系工作,对因病缺课进行统计,如因传染性疾病缺课,要将情况报告卫生室并作进一步的家庭联系。
5、班主任告知学生每天晨起后感到不适,要及时测量体温。
如有发热、出疹等可疑传染病情况,应要求家长及时处理,不可在原因不明情况下带病到校上课。
对边治疗边要求上学的同学及家长要做好说服劝止工作,在家中治疗休息。
在校期间如有不适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6、在家就医的要将就医结论报告学校,并实行传染病复学医学诊断报告制度。
7校医或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每天的晨检资料,每日12时前将结果报秦都区疾控中心。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通用5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通用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1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10、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12、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3、垃圾置塑料袋内,送定点站处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21、幼儿园成立创安领导小组,未保领导小组及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及护校队。
安全工作层层负责、落实到人。
2、及时传达、宣传和学习上级领导有关安全文件,提高老师的安全教育及管理意识。
3、定期对全园教职工进行消防讲座等培训。
4、建立和执行房屋、设备、消防、防盗交通等各项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执行食品、药物的管理制度。
并落实安全工作每日巡查制度。
5、严格执行幼儿接送卡制度,加强门卫管理,平时要关好门,对来访者进行询问登记,严防幼儿走失。
6、食堂定点采购,并实行查证制度,四十八小时留样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做好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
二、每个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报告人必须熟悉法定传染病病种、报告方式和报告时限,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错报、不瞒报。
三、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建立门诊工作日志登记簿。
四、首诊医师发现法定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应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要完整、准确、清晰。
五、法定传染病病种: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六、报告程序及时限:1、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一经诊断,应立即电话报告防保科,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至防保科,防保科在2小时内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送至防保科(确诊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包括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同时填写〃肺结核患者转诊单〃,一式三联,白色报防保科,红色给患者,黄色由防保科交区疾控中心结核科;性病患者同时填写〃性病报告卡〃)。
传染病疫情报告监督管理制度(四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监督管理制度为加强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监督管理,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健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
二、对传染病报告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对本县各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体开业医生的传染病登记、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三、对传染病报告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个体开业医生的传染病登记、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四、对各疫情报告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传染病报告卡填写的准确性、完整性。
传染病报告卡的完整率、准确率、报出及时率。
(1)本单位是否制定了疫情管理相关规章制度;(2)是否有传染病登记簿、疫情电话记录本;(3)是否举办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知识培训;(4)居民和医疗单位甲、乙类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开展情况;(5)网络直报管理情况;(6)是否对医生进行过传染病报告知识的培训。
四、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不少于两人,并出示执法证件,填写卫生执法文书。
五、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存在问题的责任报告单位,责令其限期改进,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给予处罚。
六、责任报告人和责任报告单位不报、漏报、谎报、迟报、瞒报传染病信息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
七、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
传染病疫情报告监督管理制度(二)是指为有效监督和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而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
该制度旨在确保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报告责任: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个人的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一、引言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在发生疫情时,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疫情信息,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而制定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详细阐述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要点,以确保其合法合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疫情报告主体与责任
报告主体:疫情报告的主体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海关、社区等。
报告责任:各报告主体应明确责任人,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三、疫情报告内容与程序
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患者情况、疫情发展趋势等信息。
报告程序:遵循属地管理原则,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四、疫情信息管理与发布
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疫情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安全。
信息发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五、疫情报告培训与演练
培训:定期开展疫情报告培训,提高报告主体的报告意识和能力。
演练:定期进行疫情报告演练,检验报告主体的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疫情报告监督与考核
监督: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监督机制,对报告主体的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考核:定期对报告主体进行考核评估,对不合格的进行整改和问责。
七、附则
解释权: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归相关主管部门所有。
生效日期: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疫情上报制度
疫情上报制度引言概述:疫情上报制度是指政府、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建立的一套用于及时采集、汇总和报告疫情信息的体系。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疫情上报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信息采集与整合1.1 疫情数据采集:建立疫情上报制度的第一步是确保准确、全面地采集疫情数据。
各级卫生部门应指导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报告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等相关信息。
1.2 数据整合与分析:采集到的疫情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疫情的传播趋势和规律。
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应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利用专业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1.3 疫情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之间可以及时、准确地共享疫情信息。
同时,还可以通过公众媒体和互联网渠道向公众发布疫情通报,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
二、报告机制与流程2.1 疫情上报责任: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情上报责任。
建立健全的疫情上报流程,确保疫情信息能够及时上报到上级部门。
2.2 疫情报告要求:规定疫情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明确需要上报的疫情信息,如病例数、病情严重程度、传播途径等。
同时,还要求上报单位提供相关证据和支持材料,以确保疫情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3 报告频率与时效性:明确疫情报告的频率和时效性要求。
普通来说,疫情上报应当及时进行,特殊是对于疫情爆发地区和高风险人群,要求更加频繁的上报。
三、应急响应与措施3.1 疫情级别划分: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范围,划分不同的疫情级别。
不同级别的疫情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响应和防控措施,以便及时遏制疫情的蔓延。
3.2 应急预案与演练:建立健全的疫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定期组织疫情应急演练,提高各级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3.3 信息发布与宣传:及时发布疫情通报和防控指南,向公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措施。
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制度
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制度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措施,旨在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报告疫情数据,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制度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背景介绍疫情报告制度是指在疫情爆发期间,建立专门的报告机制,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报告疫情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感染人数、病例分布、病情变化等信息,可以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做出及时的决策和调控措施,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二、制度要求1.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在疫情防控期间,应指定一名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收集疫情数据:专人应及时收集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社区等单位提供的疫情数据,包括感染人数、病例分布、病情变化等信息。
3.整理和统计数据:专人应对收集到的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报告疫情数据:专人应按照预定的报告频率,将整理好的疫情数据报告给上级卫生部门或相关部门,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5.保密措施:专人应严格遵守相关保密制度,确保疫情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三、工作流程1.收集数据:专人定期与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社区等单位联系,收集疫情数据。
2.整理和统计数据:专人对收集到的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包括感染人数、病例分布、病情变化等信息。
3.报告数据:专人按照预定的报告频率,将整理好的疫情数据报告给上级卫生部门或相关部门,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中心等。
4.数据分析:专人可以对报告的疫情数据进行分析,提供相关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5.信息共享:专人应确保疫情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共享,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疫情动态。
四、工作要求1.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专人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疫情报告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专人应熟悉相关的疫情报告政策和法规,确保工作符合规定要求。
3.信息技术能力:专人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和相关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爆发对全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的蔓延,各国纷纷实施了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一种重要的防控措施,它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疫情的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二、目的和范围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疫情报告机制,提供准确、及时的疫情信息,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
三、疫情报告的内容和流程1. 疫情报告的内容(1)疫情基本信息:包括疫情发生地点、时间、病例数量等。
(2)疫情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
(3)疫情严重程度:包括病情严重程度、病死率等。
(4)疫情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措施、个人防护措施等。
(5)疫情趋势预测:包括疫情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等。
2. 疫情报告的流程(1)疫情监测:各级卫生健康部门通过监测系统收集疫情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2)疫情报告:卫生健康部门将疫情数据上报至上级政府,并向公众发布疫情报告。
(3)疫情通报:上级政府收到疫情报告后,及时向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报疫情信息。
(4)疫情响应: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疫情报告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组织实施。
四、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要求1. 及时性:疫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确保疫情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
2. 准确性:疫情报告应当真实可信,确保疫情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统一标准:疫情报告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格式进行,方便数据的比对和分析。
4. 保密性:疫情报告涉及个人隐私,应当严格保密,确保信息安全。
5. 可追溯性:疫情报告应当有明确的来源和流向,方便后续的追溯和分析。
五、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评估和改进1. 定期评估: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定期评估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 数据分析:利用疫情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制度模版
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制度模版疫情管理制度模板一、背景介绍针对当前全球传染病疫情的严峻形势,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单位特制定了本疫情管理制度,以规范和指导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和管理。
二、疫情动态监测1.建立疫情监测机制a)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疫情数据的及时、准确上报和汇总。
b)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风险变化。
2.定期发布疫情报告a)每日定时发布疫情报告,内容包括新增病例数、病情等级变动和医疗救治情况等。
b)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疫情报告的发布频率和内容。
三、传染病预防与控制1.加强疫情防控宣传a)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和公众的防控意识。
b)制作宣传资料和宣传视频,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提高宣传效果。
2.健全传染病预警机制a)建立并完善传染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跟踪可能存在的传染源和患者。
b)配备专业人员,开展传染病的预警监测和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
3.强化传染病的检测和诊断能力a)提供必要的检测试剂和设备,确保传染病的及时检测和诊断。
b)加强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诊治能力。
四、社会保障与救助1.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a)根据疫情的严重性和影响程度,制定不同级别的疫情应急预案。
b)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应急职责,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运行。
2.保障疫情期间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a)提供员工所需的基本生活物资,如食品、生活用品等。
b)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适时开展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好心理援助。
3.实施疫情期间的工作安排a)采取弹性工作制度,减少员工之间的接触和聚集。
b)推广远程办公和在线协作工具,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五、应对疫情突发事件1.建立应急指挥体系a)指定应急指挥人员,组建疫情防控指挥机构,确保决策的及时和准确执行。
b)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明确危险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预案。
2.协调应急资源a)与相关部门建立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机制,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
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制度范本
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制度范本一、前言本疫情管理制度范本旨在规范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流程和管理方式,确保对疫情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监测和报告,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以下是本制度的具体内容。
二、疫情报告的责任主体1. 健康部门:负责疫情的监测、报告和分析工作。
2. 医疗机构:负责及时报告发现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3. 其他有关部门:卫生、交通等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三、疫情的监测工作1. 健康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机制,确保对传染病疫情的及时获取和监测。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起严格的病例登记和报告制度,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详细记录。
3. 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机制,确保疫情数据的准确和实时。
四、疫情的报告流程1.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健康部门,并提供详细的病例信息和监测数据。
2. 健康部门收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病例信息,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对疫情进行评估和分析。
3. 健康部门应当将疫情信息报送至上级疾控中心或卫生部门,并提供相应的分析报告。
五、疫情的分析和评估1. 健康部门在收到疫情报告后,应当对疫情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包括病例数量、传播途径、感染范围等信息。
2. 根据疫情分析和评估结果,健康部门应当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防疫策略,以保护公众健康。
六、应急预案和控制措施1. 健康部门应当根据疫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和建议,提高社会的防护意识。
2.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例的隔离和治疗,重点做好病例的追踪和密切接触者的观察。
3. 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健康部门的工作,加强对交通、卫生、人员流动等方面的监管,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七、疫情的信息发布1. 健康部门应当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护指南,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护能力。
2. 健康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媒体的工作,提供准确的疫情数据和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各国纷纷加强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以便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为了确保我国疫情报告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制定和实施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目的与范围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统一疫情报告工作流程,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汇总,并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
三、疫情报告工作流程1. 疫情报告的主体疫情报告的主体为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 疫情报告的内容疫情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病例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症状表现等;- 病例流行病学史:包括旅行史、接触史等;- 病例诊断情况:包括诊断时间、诊断结果等;- 病例治疗情况:包括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 病例转归情况:包括康复、死亡等。
3. 疫情报告的流程- 疫情报告的发现: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发现疫情病例,并进行初步调查和诊断。
- 疫情报告的填报:疫情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填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疫情报告的上报:各级疾控机构应及时将疫情报告上报到上一级疾控机构,并按照要求进行信息汇总和分析。
- 疫情报告的核实:上级疾控机构应对下级疾控机构上报的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和审核,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 疫情报告的发布:疫情报告应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便公众了解疫情动态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四、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1. 人员培训和岗位责任各级疾控机构应加强对疫情报告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疫情报告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明确疫情报告工作的岗位责任,确保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人员履行职责。
2. 技术支持和信息系统建设各级疾控机构应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的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管理平台,方便疫情报告的填报、上报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篇一: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目的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1、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一)组织管理卫生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通报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3、卫生院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4、卫生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时限及内容1、报告程序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2、报告内容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3、报告时限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
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2)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3)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六)调查卫生院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接到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七)卫生院及有关科室和个人应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分配管理规程》(试行)有关规定,分配给科室的疫情信息查询帐号及密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将负责人名单报信息管理科疫情室备案,如发现帐户和密码信息泄露,请立即报告疫情室,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后果自负。
(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疫情资料对外公布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泄露疫情资料,如有违反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九)质量控制卫生院负责责任范围内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应提出工作要求,部署工作任务,承担疫情资料收集、上报和反馈工作。
对辖区内个体诊所和下级卫生所的疫情报告工作进行培训、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十)奖惩措施各级卫生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1、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2、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流行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3、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4、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各责任报告单位对周末及节假日加班进行疫情报告、监测和分析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安排补休并给予补贴。
三、计算机管理制度1、卫生院计算机室应指定专人负责,确保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2、定期进行系统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定期查毒,做好数据备份工作;3、禁止安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件,已正常运转的软件不得随意修改程序或相关参数;4、严禁未经检查的软件或数据文件上机操作或上网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避免病毒感染;5、妥善保管软硬件设备资料,外借资料应登记并及时收回;6、增强安全意识,注意机房防火。
下班前应注意检查水电开关和门窗安全;7、保持计算机室整洁与卫生,室内严禁吸烟和和放置。
四、疫情资料管理保密制度1、做好疫情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疫情资料要存放于资料柜内并由疫情资料管理人员专人保管。
2、未经卫生部和卫生部授权公布的甲类传染病疫情和暴发性大流行的疫情病例数不准在报刊公开报导。
3、任何外单位人员来中心了解、采访有关疫情,需持有来人单位和区卫生局的证明,并经卫生院领导同意,方可进行;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新闻传媒机构的记者人员透露疫情。
4、凡未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
5、疫情保密性文件或资料的存档和销毁,应经卫生院领导批准,统一有关规定处理。
6、自觉接受保密检查和监督。
五、网络管理与维护制度1、卫生院负责网络管理、使用及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管理。
对下级机构提供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2、未经单位同意,不得将有关服务器、工作站上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资料向外网传递或转录。
3、防保科负责各自的网络帐号、密码管理,并注意保密,不得将帐号和密码转告他人,也不得以他人身份登录网络。
4、网络管理员要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各自的网络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网上信息资源进行严格管理。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卫生信息网或借助其联网计算机发布、传播反动、色情或有害公共道德的信息。
6、严禁向网络上传来历不明或可能引发病毒感染的软件,系统管理员应定期使用公安部门指定的杀毒软件检测病毒。
六、疫情安全管理与保密制度1、树立保密意识,定期检查各项安全保密措施,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2、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实行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应负责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计算机安全保密措施,疫情资料要存放于资料柜内并由疫情资料管理人员专人保管,凡未经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将疫情资料复制或借出;3、网络管理制定访问权限控制,专人负责密码管理,超级密码定期更换;4、涉密信息须指定专人在专用机上处理,按密级要求采取相应加密措施并妥善处理存储介质的信息痕迹;5、涉及国家机密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符合国家保密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要求。
篇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目的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1、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2、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一)组织管理卫生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睡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