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公倍数》观课报告
公倍数观课报告
一、前言
公倍数是小学数学中非常基础的概念,也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本篇报告主要评估了一堂5年级学生的公倍数课程,并给出了一些观察和建议。
二、观察
2.1 教学目标
在这堂课中,老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她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何为公倍数以及如何计算公倍数。除此之外,她还要求学生在计算公倍数时能够体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方式
这堂课的交互性较强。老师除了讲解公倍数的概念之外,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做一些例题。此外,老师还引入了一些互动性较强的工具,如泡泡机器人,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计算公倍数的方法。
2.3 教学效果
这堂课中,学生对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均有了非常好的理解。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分享,同学们能够在比赛中快速地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议
3.1 引入更多的实践性
要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在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各种实践活动,加入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倍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3.2 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在加深学生对公倍数的认知的同时,他们也能够发掘自己的优点并发展在学习方法上。
3.3 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公倍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问题经常相关联,了解公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让学生
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实际问题相关的习题和家庭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去。
《百数表》观课报告
《百数表》观课报告
一、课程简介
本次观课的课程是《百数表》,由乐学编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主要涵盖从
1到100的数字及其顺序、大小、表示方法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熟练掌握1到100的数字及其顺序;
2.能够准确地比较数字大小;
3.能够正确表示数字的方法;
4.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培养数学思维。
三、课堂互动
1. 教师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问道:“小朋友,请问66和68哪个数字更大呢?”学生们积极回答,“68更大!”
2. 小组讨论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间比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
字的大小关系,它们的排列顺序等等。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探究数字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呈现数字图表和动态图形,增强记忆;
3.采用问答、互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五、教学效果
通过观察本课程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在数字大小比较、数字排列等
方面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现场观察中,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六、总结
《百数表》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数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观课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1
11月9日,我参加了xx小学的磨课活动,对王涛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课。通过课前观课会议的分工,我承担的观课维度是有关“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中的第一个问题——创设的情境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保持持续的关注。本节课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围绕着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了许多学生喜爱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第一个环节:在复习引入,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阶段,教师设计了猜测认识三角形,全班学生反应迅速、整齐,大多数同学积极举手主动参与猜测认识三角形的活动。说明在这个情境中,为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唤起旧知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第二个环节:在观察情境图,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的一般步骤的阶段,教师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创设了形象情境。从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和回答情况看,这些形象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并能使学生保持关注。
教学第三个环节:在基本练习的阶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书中练习题进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学生虽然能认真完成练习,但因为此时教师对交流的要求欠具体明确,学生的交流活动比较被动,是在教师不断巡视提醒中完成的'。
教学第四个环节:猜测,验证三角形的面积的是推倒,教师精心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观。学生们兴趣浓厚,认真观察,利用图中呈现的所有信息编出了不同的四个故事,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小学数学研修观课报告(精选5篇)
小学数学研修观课报告(精选5篇)
小学数学研修观课报告篇1
《小数的估算》的远程观课评课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受益匪浅。通过观课评课,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让我更加懂得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知道了教师对课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知识,让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的论述要好的很多。我认真观摩了几位老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让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估算的观课让我收入颇丰,我觉得老师都从一年级孩子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把每个环节都想的很到位,很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同时课堂的练习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锻炼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对本节课的感悟: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
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4、巩固练习的设置通过一些更游戏似的问题来积极的引发学生思考,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范文一:
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我有幸听了30节左右的数学教学展示课,课后同事们精彩课堂教学点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本学期听课学习使我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1、上课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骆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2、老师的教学过程精致。从老师授课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学生在回答课堂提问以及课堂练习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循循善诱,笑容可掬。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今年我们数学组确立了“以螺旋上升”的命题为指导思想,这就加大了对老师的能力考查,为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练习、去归纳、去概括、
小学数学网络研修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网络研修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网络研修观课报告1
11月9日,我参加了xx小学的磨课活动,对王涛老师执
教的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课。通过课前观课会议的分工,我承担的观课维度是有关“情境创设
的有效性”中的第一个问题――创设的情境能否引起学生学习
的兴趣并保持持续的关注。本节课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围绕着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了许多学生喜爱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第一个环节:在复习引入,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阶段,教师设计了猜测认识三角形,全班学生反应迅速、整齐,大多数同学积极举手主动参与猜测认识三角形的活动。说明在这个情境中,为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唤起旧知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第二个环节:在观察情境图,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面积的一般步骤的阶段,教师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创设了形象情境。从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和回答情况看,这些形象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并能使学生保持关注。
教学第三个环节:在基本练习的阶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书中练习题进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学生虽然能认真完成练习,但因为此时教师对交流的要求欠具体明确,学生的交流活动比较被动,是在教师不断巡视提醒中完成的。
教学第四个环节:猜测,验证三角形的面积的是推倒,教师精心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观。学生们乐趣浓厚,认真观察,利用图中呈现的所有信息编出了不同的四个故事,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教学第五个环节:在结构训练阶段,为学生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搭建了思维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进
小学数学《游戏问题》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游戏问题》观课报告
引言
本观课报告主要总结了我对观察的小学数学课堂《游戏问题》
的观察和反思。该课堂是一堂小学数学课,将游戏与数学知识融合,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以下是我对这
堂课的观察和总结。
观察结果
-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充满热情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问
并回答问题。
- 游戏作为教学资源:老师运用各种游戏来引导学生研究数学
概念和技能,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
- 学生互动频繁: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讨论解
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合作研究和思维碰撞。
- 知识点理解深入: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
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 学生参与度高: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课堂活动,没
有出现学生被忽视或被-pass的情况。
反思与启示
- 游戏教学法的有效性:我观察到学生们在游戏中更加专注和
投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启示我在今后的教
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质量。
- 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对于促进研究至
关重要。通过观察,我意识到学生们在游戏中的互动给他们带来更
多的启发和思考,提高了他们的研究效果。我将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更多的合作研究机会。
- 调整游戏难度:部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更
多指导和支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合理调整游戏的难度,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总结
通过对小学数学《游戏问题》课堂的观察,我认识到了游戏教
学法的优势和学生互动的重要性。这次观察给我很多启示,将对我
《轴对称》观课报告
轴对称观课报告
一、课程背景
本次观课内容为小学数学轴对称部分的课程。轴对称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且
基础的概念,它与小学二年级到小学六年级都有关联,是小学数学中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了解轴对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轴对称的概念,知道什么叫轴对称线,会用自己的话描述轴对称
的意义和作用。
2.观察物体,经验性地得到轴对称的性质,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
3.能够在轴对称图形中看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在对称位置的物体相等,
可以找出物品的轴对称线。
三、教学过程
1. 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先拿一些常见物品,如书、球等,问学生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
导学生了解这些物品都是轴对称图形,鼓励学生试着找到它们的轴对称线。
2. 游戏学轴对称
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游戏规
则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然后思考它的轴对称线在哪里,最后验证结果。学生们反应热烈,有的同学画出的图形轴对称线很容易找到,但也有的同学花了较长时间才找到轴对称线,难度较大。
3. 教授轴对称的规律
老师通过教学展示了轴对称图形的规律,即图形关于轴对称线对称,对图形的
每一个点P(x,y)、P’(x’,y’)来说,轴对称线满足如下条件:
•根据轴对称原理,P关于轴对称线的对称点为P’,P、P’到轴对称线距离相等;
•轴对称线经过P和P’的中点。
4. 练习轴对称
老师布置了一篇作业,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的轴对称线。此外,老师也让学生画出一张轴对称图形的右半部分,然后从中心画出轴对称线,让学生描绘出图形的完整轮廓。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范文
观课是课堂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教学的教师研修活动。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1
20xx年10月30日,xx市小学数学“教坛新星”送教活动在xx 县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活动,看到三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展示着课堂教学艺术,倾听着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她们在开启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受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执教理念的启发。
一、导课要为教学服务。
如盛莉芬老师精心设计的《认识周长》的导入,她是以喜羊羊和懒羊羊等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来引入话题,并使之贯穿于全课,以此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的向师性更强,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龙子湖区教研室李娅娅老师的课前谈话也很引人入胜,她通过“猜一猜,考察你的反应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参与到这项游戏。于是,在这种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师生们共同进行下一轮的“看一看,考一考你的观察力”活动,学生兴趣大增,这样的安排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上应让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位教师在教学上都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凤阳路二小的谢xx老师在讲《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让每一位学生从信封中找到6张扑克牌,学生自己先动手摆一摆,接着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摆法,在这一连串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
观课小数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小数的初步认识》观课报告
在今天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我选择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对本节课进行分析,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说明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34—36页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的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密切联系;在合作探究中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提高探究归纳、比较和推理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总体评价:
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重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大小上匕较和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景(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三、具体阐述
1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欢欣愉悦的教学环境,使数学学习更好地体现生活性和思维能力。积极利用声像资源等,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2、课堂气氛营造
引出深思,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把学习的动权让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动手,动脑,制作各种各样的角来进行巩固好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2020年小学数学观课报告范文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范文
观课是课堂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教学的教师研修活动。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范文一:
20xx年10月30日,xx市小学数学“教坛新星”送教活动在xx县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活动,看到三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展示着课堂教学艺术,倾听着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她们在开启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受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执教理念的启发。
一、导课要为教学服务。
如盛莉芬老师精心设计的《认识周长》的导入,她是以喜羊羊和懒羊羊等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来引入话题,并使之贯穿于全课,以此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的向师性更强,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龙子湖区教研室李娅娅老师的课前谈话也很引人入胜,她通过“猜一猜,考察你的反应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参与到这项游戏。于是,在这种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师生们共同进行下一轮的“看一看,考一考你的观察力”活动,学生兴趣大增,这样的安排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上应让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位教师在教学上都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凤阳路二小的谢xx老师在讲《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让每一位学生从信封中找到6张扑克牌,学生自己先动手摆一摆,接着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摆法,在这一连串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的感悟到“要使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6张牌里都必须要有一个红桃A。”的结论,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又如盛莉芬老师为了突破“一周”的概念,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有一周的事物,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并用手摸一摸,感知图形的周长,在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以此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在测量爱心、圆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先用绳子把爱心和圆围成一圈(多余的绳子用剪刀剪去),再把绳子拉直,然后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即是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生们轻松掌握了这种“化曲为直”的解决策略。还有李娅娅老师讲《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她着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完全放手让学生动手计算,又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找到了规律。
数学的观课报告范文(通用20篇)
数学的观课报告
数学的观课报告范文(通用20篇)
在当下社会,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的观课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的观课报告篇1
在参加的山东远程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朱xx、王xx、王xx和姜xx四位老师的数学课堂,每一位老师都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水平高超,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效果好,使我收获颇多。其中王秋菊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手能力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王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活而不乱,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具体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复习知识到位。
引导孩子回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为新课中的分数除法的研究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导入到位。
王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小点心和蛋糕创设问题情境,并指名学生阅读问题,用算式表示,6÷3=2,1÷2=0.5,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进行总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很好。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看得出王老师的精心设计。
三、合作探究到位。
合作探究问题: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3÷4=?(张)。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先让学生自己猜测会有多少张,再让学生用圆形的彩色卡片学具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巡视指导,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
小学数学研修观课报告13篇
小学数学研修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研修观课报告13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研修观课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研修观课报告1
由省教科所组织的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仙桃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化的思考。
由于我校也曾经研讨过《千以内数的认识》,所以对xxx小学xxx 老师所执教的这一课颇有感触。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x老师用动态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视频资料代替静态的单元主题图,通过学生猜测体育馆的人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上切实存在,这些数比以往学过的百以内的数多得多。导入的设计既具实用性又具时效性。在处理例2时,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的编排运用计数器读数和写数,而是巧妙地将例1数正方体得到的两个数据398和406加以运用,再加上教师创造性的将数人民币融入此处,用生活中的数学,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例1刚学过的新的计数单位,而且还为后面读数、写数和数的组成埋下伏笔。
《有余数的乘法》观课报告
有余数的乘法观课报告
课堂背景
本次观课为小学数学三年级的一节课,主题为“有余数的乘法”。本节课旨在让
学生了解乘数和被乘数的关系,掌握除法与乘法的逆运算方法,并且学会寻找规律进一步推导。
课堂内容
一、导入阶段
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并让学生自己想象举例子,便于学生理解乘法
的概念。然后,老师引入本堂课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算式计算。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尊重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习惯,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加减法上的相似性和区别性。
二、新课阶段
老师让学生观看了有余数的乘法运算示意图,通过图像感知推理,让学生理解
乘法的概念和本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计算过程中不同变化,从而慢慢认识以余数为因素的乘法运算。此时,老师给出如下例子:
• 4 × 2 = 8
• 4 × 3 = 12(余数0)
• 4 × 4 = 16(余数0)
• 4 × 5 = 20(余数0)
• 4 × 6 = 24(余数0)
• 4 × 7 = 28(余数0)
• 4 × 8 = 32(余数0)
• 4 × 9 = 36(余数0)
• 4 × 10 = 40(余数0)
• 4 × 11 = 44(余数3)
三、合作探究阶段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一起
探究有余数的乘法的规律和特点,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究和发现。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互相检查,相互学习,分析和验证乘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找出有余数的乘法的规律。
四、归纳总结阶段
在课堂的最后一个阶段,老师让学生分享组员的发现,讨论总结课堂中得到的结论和方法,并进行展示和讲解,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最后,老师总结有余数的乘法,并让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优质数学教师观课报告(精选11篇)
优质数学教师观课报告(精选11篇)
优质数学教师观课报告1
假期研修期间我观摩了北京八中刘子然老师的一节《电路设计》课,感觉受益匪浅。刘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很好的,很新颖也很别致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物理教学中,电学是一个较难的内容,中考占的比重很大。也是学生形成两极分化的节点。尤其是电路图的识别及实物电路的连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它是学习电学的基础,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初期对于电路的识别与实物连接感受有很大偏差。这些原因就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而刘老师这节课利用实验验证、练习等手段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刘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了功夫,内容设计有梯度。他所设计准备阶段是对串并联知识的复习,面试环节是基础,而实习环节则是提升。另外刘老师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一道题都是让学生自己板书展示,无论对错。在教学中,尤其是电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展示其实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他可以让学生了解在哪里出问题,怎样改正,强化了知识的正确运用。另一个学生则实验验证,这个环节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电路的认知。学生对电路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他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在面试环节完成后,刘老师适时进行了各种情况的总结,这样便于记忆和掌握。
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再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班
内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如何让学困生吃好,让中等程度的学生和优秀生提升也是体现了因人施教的特点。所以在实习环节,刘老师巧妙设计题目,让学生得到了提升。并且物理知识的学习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最后闯关环节,刘老师将电路与现实生活联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物理不仅仅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新理念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贯彻。
观课报告数学
观课报告数学
本次观课的主题是数学课,由于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课的学习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选择了这节数学课进行观课,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教师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首先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接着,老师通过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实际认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数学知识,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课堂互动方面,老师注重了学生们的参与,他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环节,老师还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不怕犯错,这种鼓励和支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的来说,这节数学课的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启发式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多媒体教学和课堂互动等方式,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还注重了学生们的参与和思考,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我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尝试和应用这些方法,努力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今天我有幸欣赏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通过学习收获颇丰。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估算》一课。上课伊始,吴老师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估算中学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吴老师如此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无形之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后面的探究中。
学生在学习估算时大都是与生活脱节的,感觉无用的,甚至有的老师在教学时也会由此不正确的想法。吴老师充分估计到这些情况,所以在教学估算时,吴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研究估算?估算有什么方法?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准确计算?如何估算?估算有什么好处?什么时候要往大里估算,什么时候要往小里估算?……她将学生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就顺着学生的问题一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接入了学生的所有问题,同时也完成了新知识的授课任务。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吴老师接着说了个反例,学生很本能的摇头反对。吴老师这样设计,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贴进学生的生活,感悟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估算大象的体重这一段是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吴老师让学生迁移已有估算经验,自主尝试估算大象的体重,然后让学生充分说明方法,并让学生给自己的估算方法起名,于是,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连凑调估、四下五上估都出来了,课堂上趣味横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虽学生起的名字不是很规范科学,可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正是这种做法,让学生明白了估算的不同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吴老师并没有说很多话,只是关键处引导,并对每一种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上,吴老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竟,选择合理的估算,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让学生在感觉估算的价值中,进一步体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吴正宪老师始终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