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课件 经皮吸收制剂
合集下载
精品:药剂学14 经皮吸收制剂--教程
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
二)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内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 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分类
膜控释型 粘胶分散性 骨架扩散型 微贮库型
膜控释型
药物储库: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 控释膜:EVA等
❖ 药物在角质层转移→角质层扩 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 →在生长表皮和真皮中扩散→ 被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吸收→向 体循环转移
❖ 此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在角质层
透过速率很慢,附属器官是其主要吸收途径 ❖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官是离子型药
精品:药剂学14 经皮吸收制剂--教程
第十七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经皮吸收制剂
1. 定义: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
(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TS):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内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类型 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分类
膜控释型 粘胶分散性 骨架扩散型 微贮库型
膜控释型
药物储库: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 控释膜:EVA等
❖ 药物在角质层转移→角质层扩 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 →在生长表皮和真皮中扩散→ 被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吸收→向 体循环转移
❖ 此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在角质层
透过速率很慢,附属器官是其主要吸收途径 ❖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官是离子型药
精品:药剂学14 经皮吸收制剂--教程
第十七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经皮吸收制剂
1. 定义: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
(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TS):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PPT
六、片剂的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1、外观性状
2、片重差异
平均重量 差异限度
<0.3g ≥0.3g
±7.5% ±5.0%
3、硬度 (29.4-39.2N)和脆碎度(<1.0%) 4、崩解度(15min、1h)、溶出度(30~45min,>70%)和释放度 5、包装
七、片剂的处方设计及举例
处方分析
第三章 散剂和颗粒剂
扩散,物料水分气化,物料内部的水分向表面迁移。
▪ 平衡与自由水(除去难易程度) ▪ 结合与非结合水分(物理化学、机械) ▪ 干燥速率(定义)和相对湿度RH
4、干燥的影响因素
恒速干燥阶段(类似纯水气化)
受物料外部条件的影响,取决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
降速干燥阶段, 物料内部水分向表面扩散,取决于物料的结构、形状、大小。
g、崩解剂; h、片剂贮存条件;
五、包衣
1.目的 a、控释 b、缓释 c、掩味 d、防潮、避光、隔离空气 e、防止配伍变化 f、改善外观
2、种类 a、糖衣 b、薄膜衣;(胃溶、肠溶、水不溶衣)
2、包衣方法 1)滚转包衣:包衣锅
2)悬浮包衣:流化或沸腾包衣 3)压制包衣:干法包衣
3、包衣设备
普通包衣锅、高效包衣锅
二、药物剂型概论
1、剂型的重要性
1) 改变作用性质、作用速度; 2) 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3) 提高靶向性、影响疗效; 4) 提高药物稳定性
药剂学 经皮给药制剂
• 作为药用压敏胶材料,应适合用于柔软、伸缩性强以及多皱褶 的皮肤表面,应无刺激性、无致敏性,与药物相容,具防水性 能等。
1/8/2014
(1)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 有各种聚合度的产品,从无色透明、分子量只 有几万的粘稠液体到分子量高达几百万的浅色 透明弹性体。 • 它们能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和庚烷等烃类 溶剂中,不溶于水和醇等极性溶剂。 • 性质稳定,耐氧和耐水性很好,对植物油有较 强的耐受性。 • 对极性基材的粘性弱,可以加入树脂或其它增 粘剂予力以克服。
Biblioteka Baidu
1/8/2014
1. 储库型贴剂(膜控释型)
• 组成: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层、黏胶层和防 粘层(保护层)五部分。
1/8/2014
2.周边黏胶骨架型贴剂
• 组成:背衬层、药物骨架层、黏胶层和防粘层(保 护层)。 • Nitro-Dur(硝酸甘油)为该种类型的TDDS,其骨架 为聚乙烯醇、聚维酮和羟丙基纤维素等形成的亲水 性凝胶。
1/8/2014
• 药物的渗透系数可由稳态速率求得, P= Js/C0 P=DK/h K为分配系数
1/8/2014
体内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1.生物利用度测定 2.微透析法
1/8/2014
六、经皮吸收制剂的组成与分类
• 透皮贴剂有背衬层、有(或无)控释膜的药物贮库、 黏胶层及临用前需除去的防粘层。 1. 储库型贴剂 (膜控释型) 2.周边黏胶骨架型贴剂 (骨架扩散型) 3.黏胶分散型贴剂
1/8/2014
(1)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 有各种聚合度的产品,从无色透明、分子量只 有几万的粘稠液体到分子量高达几百万的浅色 透明弹性体。 • 它们能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和庚烷等烃类 溶剂中,不溶于水和醇等极性溶剂。 • 性质稳定,耐氧和耐水性很好,对植物油有较 强的耐受性。 • 对极性基材的粘性弱,可以加入树脂或其它增 粘剂予力以克服。
Biblioteka Baidu
1/8/2014
1. 储库型贴剂(膜控释型)
• 组成: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层、黏胶层和防 粘层(保护层)五部分。
1/8/2014
2.周边黏胶骨架型贴剂
• 组成:背衬层、药物骨架层、黏胶层和防粘层(保 护层)。 • Nitro-Dur(硝酸甘油)为该种类型的TDDS,其骨架 为聚乙烯醇、聚维酮和羟丙基纤维素等形成的亲水 性凝胶。
1/8/2014
• 药物的渗透系数可由稳态速率求得, P= Js/C0 P=DK/h K为分配系数
1/8/2014
体内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1.生物利用度测定 2.微透析法
1/8/2014
六、经皮吸收制剂的组成与分类
• 透皮贴剂有背衬层、有(或无)控释膜的药物贮库、 黏胶层及临用前需除去的防粘层。 1. 储库型贴剂 (膜控释型) 2.周边黏胶骨架型贴剂 (骨架扩散型) 3.黏胶分散型贴剂
药剂学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介绍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
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 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离子导入技术示意图:
Constant current generator
Drug formulation
Anode
Buffer
D+
A1ClNa+
A2H+
Cathode
Skin (application site)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经皮吸收制剂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无渗透性背衬层、药物贮库、 控释膜、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
膜,如聚苯乙烯、聚乙烯、聚酯等制备而 成。
(二)粘胶分散型
粘胶分散型TDDS(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DDS)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 胶组成。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 库,均匀涂布在不渗透背衬层上。
(三)骨架扩散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
聚合物骨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 小及一定厚度的药膜,与压敏胶层、背衬 层、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扩散型 TDDS(matrix-diffusion type TDDS) ,也 可以在符合后再行分割。
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 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离子导入技术示意图:
Constant current generator
Drug formulation
Anode
Buffer
D+
A1ClNa+
A2H+
Cathode
Skin (application site)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经皮吸收制剂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无渗透性背衬层、药物贮库、 控释膜、粘胶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背衬层通常以软铝塑材料或不透性塑料薄
膜,如聚苯乙烯、聚乙烯、聚酯等制备而 成。
(二)粘胶分散型
粘胶分散型TDDS(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DDS)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 胶组成。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物贮 库,均匀涂布在不渗透背衬层上。
(三)骨架扩散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
聚合物骨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大 小及一定厚度的药膜,与压敏胶层、背衬 层、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扩散型 TDDS(matrix-diffusion type TDDS) ,也 可以在符合后再行分割。
药剂学丨经皮吸收制剂
药剂学丨经皮吸收制剂病生指南
(一)基本要求1.TDDS的特点与
基本组成
(1)特点
(2)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2.TDDS的类型
充填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
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TDDS的
特点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1.药物的经皮吸
收过程与途径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
(2)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2.影响药物经皮
吸收的因素
(1)药物性质
(2)基质性质
(3)经皮吸收促进剂
(4)皮肤因素
3.促进药物经皮
吸收的新方法
(1)前体药物法
(2)离子导入法
(三)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1.控释膜材料
(1)均质膜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
与特点
(2)微孔膜材料的品种
2.骨架材料
(1)聚合物骨架材料的常用品种
(2)微孔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
应用
3.压敏胶
(1)作用、应具备的特性及黏合性
能
(2)常用品种及应用
4.其他材料
背村材料、保护膜材料、药库材料的
作用及常用品种
(四)经皮给药制剂的
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
1.制备主要制备方法
2.质量评价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概述
一、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将药物应用于皮肤上,穿过角质层,进入真皮与皮下脂肪以达到局部治疗作用,或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过程称为经皮给药。广义的经皮给药制剂是指皮肤贴片、通常起全身治疗作用,也称经皮给药系统(TDDS)。
TDDS的优点:
1.避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与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提高疗效;
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等。
3.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随时给药与终止给药。
不足之处:
1)皮肤的屏障作用,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
药剂学第18章经皮吸收制剂
1,表面活性剂 ,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肤成分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 激性小,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 于临界胶团浓度(CMC)较低,药物容易被 较低, 于临界胶团浓度 较低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四)微贮库型 四 微贮库型 微贮库型TDDS(microreservoir type 微贮库型 TDDS)的兼有膜控释型和骨架扩散型的特 的兼有膜控释型和骨架扩散型的特 点.其一般制备方法使先把药物分散在水 溶性聚合物( 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在将 )的水溶液中, 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 该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 高且变机械力下, 高且变机械力下,使之形成微小的球形液 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 为稳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德分散系统, 为稳定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德分散系统, 将此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膜, 将此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膜,置 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药剂学 第18章-透皮给药制剂
。
3、生化学方法(biochemical approach)
①生物转化前体药物的合成(synthesis of bioconvertible prodrugs);
②皮肤代谢抑制剂的合用(coadministration of methabolism inhibitor)。
(三) 离子导入技术 (iontophoresis)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通常其透过速率一定,属于零级反应过程。 经皮给药后到达稳态药物浓度所需时间称为滞 留时间(lag time)。 tlag=h2/6D 通常药物的滞留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四)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 扩散池由供给室(donor cell)和接收室 (receptor cell)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 样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 在扩散室一般装入 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接收介质。 • 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包囊储库型:
将药物制成微型胶囊后分散在胶粘剂中,涂布在 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亦可以将经皮吸收促 进剂制成微型胶囊,与药物一起分散在压敏胶或 聚合物骨架中,促进剂的释放速率控制药物经皮 吸收速率。
四、经皮制剂的研究
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 药物通过皮肤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加速 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目前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分如下几类:
3、生化学方法(biochemical approach)
①生物转化前体药物的合成(synthesis of bioconvertible prodrugs);
②皮肤代谢抑制剂的合用(coadministration of methabolism inhibitor)。
(三) 离子导入技术 (iontophoresis)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通常其透过速率一定,属于零级反应过程。 经皮给药后到达稳态药物浓度所需时间称为滞 留时间(lag time)。 tlag=h2/6D 通常药物的滞留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四)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 扩散池由供给室(donor cell)和接收室 (receptor cell)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 样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 在扩散室一般装入 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接收介质。 • 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包囊储库型:
将药物制成微型胶囊后分散在胶粘剂中,涂布在 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亦可以将经皮吸收促 进剂制成微型胶囊,与药物一起分散在压敏胶或 聚合物骨架中,促进剂的释放速率控制药物经皮 吸收速率。
四、经皮制剂的研究
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 药物通过皮肤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加速 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目前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分如下几类:
经皮吸收制剂2
d.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
以脂肪酸聚乙二醇甘油酯为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为助表面 活性剂制备的酮洛芬微乳。 当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之比为1 :1时,微乳区域最大;当表面活性剂 总量从80%降至55%和30%时,酮洛芬微乳透皮速率分别增加12~23 倍。 原因是由于酮洛芬难溶于水,适量表面活性剂能增加药物溶解,含量过多则 形成胶团阻碍药物释放所致。 微乳疏水区能与角质层角质蛋白反应,增加角质细胞阴离子数量而软化角质 层,但增加至一定量后作用反而下降。
(2) 传递体技术
1996年首次提出了有关传递体的系统研究报道。
传递体是由常规脂质体经处方改进而来的,即在脂质体磷 脂成分中加入不同附加剂如胆酸钠等可以显著影响脂质体 性质和功能,使其类脂膜具有高度形变能力,可以使小分 子及大分子药物如多肽类或蛋白质成功地进入体循环,这 也正是传递体与常规脂质体最主要的区别。
e.药物从微乳中析出后透皮吸收。
以癸醇和十二醇为油相、吐温-20 为表面活性剂、丁醇为助 表面活性剂制备了亲脂性的苏丹红O/W 微乳。 若苏丹红以完整微乳粒子通过裸鼠皮肤,扩散池接受液中 应出现红色,但接受液中并未见苏丹红。 而相同处方的壬二酸O/ W 微乳,8h 内却有35%药量通过皮 肤进入接受液,表明壬二酸并非通过完整微乳粒子透皮, 而是从分散相释放入连续相后透过皮肤吸收。
第十八章 经皮给药制剂
第三节
药物经皮扩散的研究方法
满足药物、经皮吸收促进剂、组成系统的 高分子材料、剂型及工艺筛选的需要。 一、体外经皮扩散研究 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扩散过程,研究影响经 皮扩散的因素和筛选经皮制剂的处方组成等。 体外经皮扩散研究是将剥离的皮肤夹在扩 散池中,将药物应用于皮肤的角质层面,在一 定的时间间隔测定皮肤另一面接受介质中的药 物浓度,分析药物通过皮肤的动力学。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经(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经皮治疗 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TS),又称为透皮贴剂(patch)系指制剂经 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 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 的作用,一般多用于全身治疗。
给药剂量小(几或十几毫克/天,如东莨菪碱
、芬太尼、尼古丁、硝酸甘油等)的药物。 2、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和过敏性,尤其长期 用药,容易产生接触性皮炎。 3、起效慢,不适于要起效快的药物
三、经皮制剂的类型
经皮制剂根据其组成及释药情况可分成二 大类,即膜控释型与骨架扩散型。 复合膜型 膜控释型─ 充填封闭型 经皮制剂─ 聚合物骨架型 骨架扩散型─ 胶粘剂骨架型
雌二醇(含或不含炔诺酮或左炔诺孕酮)、 睾酮、芬太尼、尼古丁和利多卡因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 透皮治疗系统PPT课件
)
Polymer layer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active substance(含药物的聚合物控释膜) Adhesive layer(黏和层)
Carrier foil (铝箔衬层) Adhesive layer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active substance (含药物的聚合物控释膜黏和层)
尿素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层脂质结构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 乙酰胺
环糊精,2-羟丙基-环糊 精
卵磷脂,豆磷脂,磷脂 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到皮肤表面
促进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作用于角质层细 胞膜脂质,改善其渗透性
(二)骨架、贮库和其它构件材料
• 骨架材料、贮库或装置组件的材料 在透皮给药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材 料,目前用作透皮装置组件的聚合 物有聚乙烯、聚酯、多孔聚丙烯,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 医用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聚氨酯 (chronofilm)等等 第11页/共33页 .
市售的透皮吸收制剂和构件材料
第8页/共33页
2.丙烯酸酯压敏胶(Acr ylic PAS)
•丙烯酸酯压敏胶具有良好的耐候 性、耐热性、耐光性,性质稳定, 无色透明。
Polymer layer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active substance(含药物的聚合物控释膜) Adhesive layer(黏和层)
Carrier foil (铝箔衬层) Adhesive layer with controlled release of active substance (含药物的聚合物控释膜黏和层)
尿素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层脂质结构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 乙酰胺
环糊精,2-羟丙基-环糊 精
卵磷脂,豆磷脂,磷脂 酰甘油,磷脂酰乙醇胺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到皮肤表面
促进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作用于角质层细 胞膜脂质,改善其渗透性
(二)骨架、贮库和其它构件材料
• 骨架材料、贮库或装置组件的材料 在透皮给药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材 料,目前用作透皮装置组件的聚合 物有聚乙烯、聚酯、多孔聚丙烯,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 医用醋酸纤维素超微孔膜,聚氨酯 (chronofilm)等等 第11页/共33页 .
市售的透皮吸收制剂和构件材料
第8页/共33页
2.丙烯酸酯压敏胶(Acr ylic PAS)
•丙烯酸酯压敏胶具有良好的耐候 性、耐热性、耐光性,性质稳定, 无色透明。
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课件ppt
? 1、背衬层: ? 2、粘胶层: 空白压敏胶 ? 3、药库层: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中成为药
物贮库。
? 4、控释粘胶层: 具有控释能力的胶层
18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7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粘胶分散型
粘胶分散型 TDDS(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DDS) 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及吸收特点※
源自文库
12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 1、药物剂量: 首选药物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 的药物;
物贮库。
? 4、控释粘胶层: 具有控释能力的胶层
18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7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粘胶分散型
粘胶分散型 TDDS(adhesive dispersion type TDDS) 的药库层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及吸收特点※
源自文库
12
经营者提 供商品 或者服 务有欺 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 1、药物剂量: 首选药物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 的药物;
新技术与新制剂—经皮给药制剂(药剂学课件)
经皮吸收制剂 局限性RESEARCH BACKGROUNDS
①药物起效慢; ②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③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TTS; ④某些制剂的生产工艺和条件较复杂。
经皮吸收制剂类型 RESEARCH BACKGROUNDS
1.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骨架扩散型
膜控释型
经皮吸收制剂类型 RESEARCH BACKGROUNDS
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办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RESEARCH BACKGROUNDS
①对皮肤及机体无损害或刺激; ②应用后起效快; ③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通过皮肤损失; ④理化性质稳定、有良好的相容性; ⑤无色、无臭。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RESEARCH BACKGROUNDS
①表面活性剂; ②有机溶剂类; ③月桂氮酮及其同系物; ④有机酸、脂肪醇; ⑤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⑥萜烯类。
经皮吸收制剂,又称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制剂(简称TTS, TDDS)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 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治病或预防 的一类制剂。
经皮吸收制剂优点 RESEARCH BACKGROUNDS
①避免了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疗效; ②可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④减少个体间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
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度越大,透皮速度越快。热力学活度在饱和溶液中最 大,所以在制剂中药物处于饱和以上浓度,可以使透过 速度恒定。
16
三、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 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 刺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 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 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
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 进入体循环的一类制剂。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 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4
一、TDDS的发展 1979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Transderm-Scop
镇晕剂东莨菪碱。 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临床。 雌二醇、芬太尼、烟碱、可乐定、睾酮、
6
第二节 药物的经皮吸收 一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二、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三、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7
一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27
(二)周边黏胶骨架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聚 合物骨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及厚度 的药膜,与压敏胶层、背衬层、及防黏层复 合而即。
16
三、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 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 刺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 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 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
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 进入体循环的一类制剂。
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 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4
一、TDDS的发展 1979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Transderm-Scop
镇晕剂东莨菪碱。 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临床。 雌二醇、芬太尼、烟碱、可乐定、睾酮、
6
第二节 药物的经皮吸收 一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二、影响经皮制剂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 三、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7
一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27
(二)周边黏胶骨架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疏水性或亲水性的聚 合物骨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面积及厚度 的药膜,与压敏胶层、背衬层、及防黏层复 合而即。
《药剂学Ⅱ》课件6经皮给药系统
42
• 微针法(microneedles)
– 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以铬沉积于硅 片上,应用氟/氧化学为基础的控制等离子体 进行深度蚀刻而成的一种微细针簇,足够穿 透皮肤角质层,但又不足以触及神经,所以 不会有疼痛感觉
43
• 生物可降解微针
– 羧甲基纤维素钠 – PLGA – 海藻酸钠 – PVP/PVA
– 加入促吸剂
46
经皮给药制剂的设计
• 总剂量 • 表面积
– 小于40 cm2
• 浓度 • 用药时间
47
• 经皮吸收系统的上市产品
– 抗晕贴(东莨菪碱贴剂)
• 1981,Alza公司 • Transderm Scop • 使用方便 • 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48
– 硝酸甘油贴剂
• 缓释作用 • 方便给药 • 血药浓度平稳 • 减少副作用 • 减小首过效应
35
36
因素 电输入 药物理化性质
处方因素 机制
皮肤复原 电渗
离子导入
电致孔
恒电流、低电压、电 脉冲、高压(100V)、 流密度(<0.5 mA/cm2) 脉冲持续时间(ms-μs)
电荷(高电荷密度), 电荷(不是必备条件) 亲脂性(水溶性) 分子量(上限未知) 大小(小离子较好, 分子量<12000)
透皮制 剂10%
肺部吸入制 剂23%
• 微针法(microneedles)
– 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以铬沉积于硅 片上,应用氟/氧化学为基础的控制等离子体 进行深度蚀刻而成的一种微细针簇,足够穿 透皮肤角质层,但又不足以触及神经,所以 不会有疼痛感觉
43
• 生物可降解微针
– 羧甲基纤维素钠 – PLGA – 海藻酸钠 – PVP/PVA
– 加入促吸剂
46
经皮给药制剂的设计
• 总剂量 • 表面积
– 小于40 cm2
• 浓度 • 用药时间
47
• 经皮吸收系统的上市产品
– 抗晕贴(东莨菪碱贴剂)
• 1981,Alza公司 • Transderm Scop • 使用方便 • 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48
– 硝酸甘油贴剂
• 缓释作用 • 方便给药 • 血药浓度平稳 • 减少副作用 • 减小首过效应
35
36
因素 电输入 药物理化性质
处方因素 机制
皮肤复原 电渗
离子导入
电致孔
恒电流、低电压、电 脉冲、高压(100V)、 流密度(<0.5 mA/cm2) 脉冲持续时间(ms-μs)
电荷(高电荷密度), 电荷(不是必备条件) 亲脂性(水溶性) 分子量(上限未知) 大小(小离子较好, 分子量<12000)
透皮制 剂10%
肺部吸入制 剂23%
12 经皮吸收制剂
3
一,TDDS的发展 的发展
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 自 1974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 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 镇 晕剂东莨菪碱和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 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 晕剂东莨菪碱和 临床以来, 相继有雌二醇 , 芬太尼 , 烟碱 , 可 临床以来 , 相继有雌二醇, 芬太尼, 烟碱, 乐定, 睾酮, 硝酸异山梨酯, 乐定 , 睾酮 , 硝酸异山梨酯 , 左炔诺酮等透皮 制剂. 制剂.
18
(二)基质性质的影响 二 基质性质的影响
1,基质的性质与亲和力 , 吸收速度快慢次序: 油脂性基质( 吸收速度快慢次序 O/W型> W/O型>油脂性基质(一般来 型 型 油脂性基质 说,基质亲和力不宜太大). 基质亲和力不宜太大) 2,基质的pH ,基质的 分子型有利于药物吸收(选择相反电荷的基质 . 分子型有利于药物吸收 选择相反电荷的基质). 选择相反电荷的基质
19
3,基质对皮肤的水合作用 , 水合作用系指皮肤的外角质层及其降解产物具 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有与水结合的能力. 一般油性基质特别是烃类基质的封闭性最强, 一般油性基质特别是烃类基质的封闭性最强, 有较强的水合作用; 次之; 再次之; 有较强的水合作用;W/O次之;O/W再次之; 次之 再次之 水溶性基, 没有阻止水分蒸发作用. 水溶性基,如PEG没有阻止水分蒸发作用. 没有阻止水分蒸发作用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粘胶分散型
药物分散或溶解在 压敏胶中成为药物 贮库,均匀涂布在 不渗透背衬层上
(三)骨架扩散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 解在疏水或亲水的 聚合物骨架中,然 后分剂量成固定面 积大小及一定厚度 的药膜,与压敏胶 层、背衬层及防粘 层复合即成为骨架 扩散型
(四)微贮库型
含有球型液滴药 库的分散系统,将 此系统制成一定面 积及厚度的药膜, 臵于粘胶层中心, 加防粘层即得
药物的吸收主要依靠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行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第一种途径的吸收过程
①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 ②药物在角质层扩散 ③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 ④在生长表皮和真皮中扩散 ⑤被真皮上部的毛细血管吸收 ⑥向体循环转移
在整个渗透过程中含有类脂质的角质层起主要的屏 障作用 因此,药物的脂溶性越高越易透过皮肤
滞留时间(lag time)
经皮给药后到达稳态药物浓度所需要的时间 称为滞留时间(lag time) 可用下式计算滞留时间:
t lag h2 6D
•通常药物的滞留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滞留时间延长的原因主要是皮肤发生水合作用 •制剂中基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制剂中的成分与皮肤中的成分相互作用(如与蛋白质 的结合)导致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① 处方前研究,了解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 可行性分析 ② 建立分析方法,一般用HPLC法 ③ 设计经皮给药系统 ④ 根据体外释放试验和体外透皮试验结果,筛选 给药系统的处方组成 ⑤ 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⑥ 制定完善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方法
第三篇 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技术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大纲要求
掌握:TTS的概念、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 吸收途径、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TTS 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种类及其特性 熟悉: 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膜材的加工和 改性、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种类及特 性
了解:TTS的发展与特点,促进药物经皮吸 收的新技术,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质 量控制
1.溶蚀法 ——取膜材用适宜溶剂浸泡,溶解其中 可溶性成分如小分子增塑剂,即得到具有一定大小 膜孔的膜材 2.拉伸法 ——膜材,冷却后重新加热至可拉伸的 温度,趁热迅速向单侧或双侧拉伸
4.醇类化合物
醇类化合物包括各种短链醇、脂肪酸及多 元醇等 结构中含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如乙醇、 丁醇等)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非极 性药物的经皮透过 但短链醇只对极性类脂有较强的作用,而 对大量中性类脂作用较弱
5.其它吸收促进剂
挥发油 :具有较强的透过促进能力,且 能够刺激皮下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氨基酸:可能通过增加皮肤角质层脂质的 流动性来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 磷脂以及油酸 :与角质层类脂成分类似
理想的药物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 刺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 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无 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
1.表面活性剂
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相互 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在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型化合物主要增 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它们刺激性最小, 但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 但在连续应用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 化
根据所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质,膜材可分别用作 TDDS中的控释膜、药库、防粘层和背衬层等 膜材的常用加工方法有涂膜法和热熔法两类 涂膜法是一种简便的制备膜材的方法 热熔法是将高分子材料加热成为粘流态或高弹 态,使其变形为给定尺寸膜材的方法,包括挤 出法和压延法两种,适合于工业生产
(二)膜材的改性
为了获得适宜膜孔大小或一定透过性的膜材, 在膜材的生产过程中,对已制得的膜材需 要作特殊处理
5.熔点与热力学活度
熔点低的药物易通过皮肤 但脂溶性很强的药物,生长表皮和真皮的分 配也可能会成为主要屏障 用于经皮吸收的药物在水及油中的溶解度最 好比较接近,而且无论在水相或是在油相均 应有较大的溶解度
二、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掌握)
指那些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 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第二种途径的吸收过程
主要在吸收初期起作用
面积小,在大多情况下不是药物的主要吸 收途径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附属器官 是主要的吸收途径
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是离子 型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主要通道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一)膜控释型
主要由无渗透性的 背衬层、药物贮库、 控释膜、粘胶层和 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经皮吸收制剂中的药物向血液循环的转移 大致分为6个过程 其中影响药物透过皮肤的最大限速屏障为 角质层产生的阻力
角质层中药物的透过速率(吸收速度)J(dQ/dt) 可用下式表示
J dQ KD A Cs Psc A Cs dt h
式中,Cs—基质中药物的浓度;Psc—角质层中药物的透过系数;A—透 过有效面积;K—角质层与基质间的分配系数;D—角质层中药物的扩 散系数;h—角质层厚度
2.二甲基亚砜(DMSO)
是应用较早的一种促进剂,有较强的吸收 促进作用 吸收促进机理:与角质层脂质相互作用和 对药物的增溶性质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长时间及 大量使用有毒性
3. 氮酮类化合物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代表:月桂氮卓酮,也称Azone 无色澄明液体,不溶于水,与多数有机溶 剂混溶,与药物水溶液混合振摇可形成乳 浊液 能够扩大角质层中的细胞间孔隙,提高通 过细胞间隙的水溶性药物的透过量,促进 溶解在低级醇当中的脂溶性药物的透过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对亲脂 性药物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掌握)
(一)生理因素
l.皮肤的水合作用 角质细胞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水分,水合作用使药物 的透过变得更加容易 角质层的含水量达 50%以上时,药物的透过性可增 加 5~10倍 水合作用对水溶性药物吸收的促进作用较对脂溶性 药物显著
2.角质层的厚度 人体不同部位角质层的厚度不同 ,不同药物 的渗透可能有部位选择性
3.皮肤种类和皮肤分离技术
(1)皮肤种类
人体皮肤是经皮给药研究中最理想的皮肤样 品 大多数动物皮肤的角质层厚度小于人体皮肤, 毛孔密度高,药物透过较人皮肤容易 不同动物差异较大,相同动物的生长周期也 对透过性有很大影响
(2)皮肤分离技术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一、膜材的加工和改性
一、TDDS的发展与特点(了解)
发 展
从局部治疗发展到全身治疗 一些制剂相继上市 对大多数药物包括高分子药物,均利用技 术手段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特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 胃肠灭活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 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 体间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 随时停止用药
(四)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用各种透皮扩散池模拟药物在体透皮过程,用来测 定药物的释药性质或经皮透过性质、选择促进剂、 筛选处方等 透皮扩散池应能保证整个透过或扩散过程具有稳定 的浓度梯度和温度,尽量减少溶剂扩散层的影响等
扩散池由供给室和接收室组成 在两个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其它膜 材料 在扩散室一般装入药物及其载体,接收室填装 接收介质 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
2.分子大小及脂溶性
分子量愈大,分子体积愈大,扩散系数愈小 分配系数的大小也影响药物从TDDS进入角质层的 能力
3.pH与pKa
对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 性的药物,调节介质的 pH值,可改变使其离子型和分子型的比例发生改 变,提高其透过性 4.TDDS中药物的浓度 浓度梯度是药物吸收的推动力 增加浓度的方法在低浓度范围内具有实际意 义,而对于那些溶解度已经较高的药物或浓度较 高的系统则意义不显著
无针注射系统有两种,即无针粉末注射系统 和无针液体注射系统 无针粉末注射系统是利用氦气的超高速流体 通过对固体粒子进行加速的方法,将药物粉 末透过角质层释放到表皮和真皮表面 无针液体注射系统是通过压力的作用,经装 臵中的微小细孔把药物溶液打入到皮下或皮 内,药物溶液在皮内形成药物贮库,使贮库 中的药物达到缓慢释放和吸收的目的
TTS的概念(掌握)
经皮传递系统或称经皮治疗制剂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简称 TDDS,TTS
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常用的剂型为贴 剂(Patch)
以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 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 作用 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 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 方式 经皮给药系统除贴剂外还可以包括软膏剂、 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2.扩散液和接收液
(1)扩散液
对于难溶性药物,一般选择其饱和水溶液
作为扩散液,并加入数粒固体药物结晶以 维持扩散中的饱和浓度
对于一些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可以酌用其
一定浓度溶液,应保证扩散液浓度大于接 收液浓度(至少10倍以上)
(2)接收液
最简单的接收液是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 冲液 在接收液对药物的溶解性能很小,很快 就达到饱和浓度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有 效浓度梯度,可选用不同浓度PEG 400和 乙醇、甲醇、异丙醇水溶液以及一些表 面活性剂溶液等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 层、生长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角 质层和生长表皮合称表皮(见下图) 正常成人的皮肤表面积为1.5~2.0 m2,占 全血1/3的血液在皮肤中流动,其厚度随 部位不同而不同,一般在0.5~4 mm 之间
角质层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角质层的厚度随身体部位不同而异
3.皮肤条件 角质层受损时其透过性增加 皮肤温度提高时透过速度增加
4.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药物与组织结合力愈强,时滞和贮库的维持时间 也愈长 酶代谢对多数药物的皮肤吸收不产生明显的首过 效应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1.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
TDDS的首选药物一般是剂量小、作用强;半衰期 短需要频繁给药;常规口服或注射给药的药效不 可靠或具严重副作用的药物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了解)
对一些亲水性较强及分子量较大的药物, TDDS研究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寻找改进药 物透过皮肤屏障的有效方法 (一)离子导入技术
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 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一些不解离药物如果能在溶液中形成带电胶体粒子亦可采 用这一技术给药 离子型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附属器官 电位差是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的推动力
(二)超声波技术
作用机制
①在超声波作用下角质层中的脂质结构重 新排列形成空洞
②皮肤的附属器在超声波的放射压和超微 束作用下形成药物的传递通道
影响超声波促进药物吸收的因素主要有超声波的波 长、输出功率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 一般用于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超声波波长选择在90 kHz到250 kHz 范围内
(三)无针注射系统
表皮的组成
人体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中的水分含量在角质层中只占10~ 25%,到了表皮层深部水分增多,在表皮 下部可达到70% 皮肤表面的pH值约为4.2~5.6,偏酸性。 到达皮肤深层逐渐变为中性,接近于体液 的pH值7.4
经皮吸收的途径(掌握)
药物透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主要经过两种 途径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 细血管,转移至体循环——主要途径
局限性
由于皮肤的障碍作用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 效治疗浓度,若通过扩大给药面积或多次 给药来增加透过程度容易增加对皮肤的刺 激,患者顺应性差 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 不宜设计成TDDS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的功能 皮肤机体免受伤害 防止组织内的各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 分的损失 与外界环境接触时起保护、感觉、调节体 温、分泌和排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