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河长制水质监测系统方法

合集下载

河长制的六项工作

河长制的六项工作

河长制的六项工作

1. 河道巡查与清理

河长制是中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和保护。其中之一的关键工作就是河道巡查与清理。通过定期巡查河道,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河道畅通无阻,提高水域环境质量。巡查员需要记录并上报河道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垃圾、污染源、非法采砂等,并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2. 河流水质监测与治理

为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河长制将水质监测与治理列为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建立水质监测站点,对河流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如果发现水质问题超出标准范围,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废水排放管控、推动生态修复、限制农业面源污染等。

3. 河湖生态修复与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河湖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河长制将河湖生态修复与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开展湿地保护、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植被恢复等工作,改善河湖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域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4.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

河长制强调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调度。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分配,确保各方面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并防止过度开采和浪费。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确保水质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5. 水灾防治与应急处置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河长制起到了重要作用。河长需要负责制定并实施防洪预案,并及时响应洪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蓄滞洪区、堤防等防洪设施的巡查和维护工作,确保其安全可靠。

6. 沿岸环境整治与建设

沿岸环境整治与建设是河长制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加强沿岸地区的规划和管理,改善河岸带的生态环境,提高景观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违法建设和非法占用河道等问题的治理。

河道工程监测方案

河道工程监测方案

河道工程监测方案

一、引言

河道工程是指河流整治和治理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河流资源,改善河道环境,解决水土流失等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河道工程监测方案是指为了监测河道工程建设中的各项工程参数和环境变量,以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安全,同时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监测目的和重要性

2.1 监测目的

(1)为了监测河道工程的建设进度,掌握工程质量和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为了监测河道环境的变化,评估工程对河流的影响,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3)为了监测河道水位、水质、河床沉积等指标,预测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2 重要性

河道工程监测对于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确保河道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手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损失,保障工程和自然环境的安全。

三、监测方案内容

3.1 监测参数

(1)工程参数:包括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指标、材料使用情况等。

(2)环境变量:包括水位、水质、河道沉积、河岸侵蚀等。

(3)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3.2 监测手段

(1)现场监测:通过设立现场监测点位,采用传感器、监测仪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2)定期抽样:对水质、沉积物等进行定期采样,送检实验室进行分析。

(3)遥感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河道工程建设区域的变化情况。

3.3 监测频次

工程参数的监测频次一般为每日监测一次,环境变量的监测频次一般为每周监测一次,自然灾害的监测频次一般为每月监测一次。

“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

“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

“河长制”信息化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为了保护河流

环境,改善水质,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中国提出了“河长制”

管理模式。河长制管理模式是一种将河流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条河道、每

一个地方,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层层到位的管理模式。通过该模式,可

以实现对河流管理的全面覆盖,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和治理。为了更好地推

行河长制,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对河长制的重要性

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河长制管理模式的推行

也必不可少。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高效地了解河流的状况,及

时掌握河道的环境数据,实现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通过信息化

技术,可以提升河长制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河长制管理模式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内容

1.河道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河道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

设施,实现对河流水质、水量、水温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监测

系统可实现对河流环境的全面监控,为河流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建立数据分析与处理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和处理,形成相关报告和分析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全面

了解河道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3.信息公开与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公开与共享平台,将河道监测数据、治理方案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动。通过信息公开,可

以促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河长制管理工作。

4.监督与评估系统建设:建立监督与评估系统,对河长制管理工作进

智慧河长制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智慧河长制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促进水生态保护
项目实施将有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水生物,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通过引入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手段,优化水资源分配和调度,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社会影响分析
技术风险
可能面临技术研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风险,项目团队需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完善系统设计和集成方案,加强与技术合作伙伴的合作。
技术支持与培训
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和维护,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加强系统安全性保障,防范各类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
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智慧河长制大数据平台项目。
05
项目效益评估与社会影响
项目效益评估
提升水质监测水平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提高水质监测水平。
数据分析系统
开发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服务系统
开发数据服务系统,提供数据查询、接口服务、数据下载等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Baidu Nhomakorabea
运营与维护
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系统监控与优化
数据更新与维护
安全保障
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流,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河长制水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河长制水环境整治工作方案
自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率先实行河长制以来,全国范围内已逐步推广并实施。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并有29个省份设立村级河长,实 现了河长制全覆盖。
河长制意义
河长制的实施对于加强河湖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强化了地方各级 党政领导对河湖管理保护的责任,促进了水资源的保护、水域岸线的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的落 实。
设计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河湖 保护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 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公众参与 热情。
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鼓励社会各 界参与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建立 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监督员制度。
各级河长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河湖 管理保护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03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措施
水源地保护及生态修复方案实施
问题分类与处理
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 类,按照问题性质和紧急 程度制定处理措施,明确 处理时限和责任人。
河道清淤疏浚和岸线整治工程实施
清淤疏浚工程
针对河道淤积严重、行洪不畅等 问题,制定清淤疏浚方案,明确 清淤范围、深度和施工方式,确
保河道行洪安全。
岸线整治工程
对岸线进行整治,修复破损岸线, 加强岸线绿化和美化,打造宜人的 滨水空间。
多元化治理模式逐步形成
未来水环境治理将更加注重多元化治理模式的构建,政府、企业、社 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将共同参与和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河道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河道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传输层
通过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 理中心。
数据处理层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 ,形成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层
基于数据处理结果,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和系统,实现 各项业务功能。
用户层
提供多种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交 互。
02
大数据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整合
公众参与平台建设
公众举报系统
建立公众举报系统,鼓励公众发 现和报告河流环境问题,提高监 管效率。
公众互动与参与
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加 强与公众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参 与河流环境保护。
宣传教育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 河流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公众 积极参与。
培训与宣传平台建设
培训课程
开设在线培训课程,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对河长制信息化平台使用的技能和知识。
数据处理与应 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 等技术,处理和分析采 集的数据,为河长制管 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 支持。
运营维护与管理
01
02
03
04
05
系统安全性
采取多种措施,如数据加 密、访问控制、防火墙等 ,确保系统及数据的安全 性。
系统稳定性
采用负载均衡和容错技术 ,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满足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 需求。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河道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河道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03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来源与途径
传感器监测数据
通过部署在河道、岸线、水体等区域的传 感器,实时监测水位、流量、水质等参数
,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遥感数据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河道及周边区域的 土地利用、水体污染等信息,为数据分析
提供更全面的背景信息。
视频监控数据
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对河道进行全天候监 控,及时发现污染源、排污口等异常情况 。
04
河长工作管理与考核
工作任务分配
根据河长制实施方案,分配工作任务。
工作质量评估
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对河长工作质量进行评 估。
工作进度跟踪
实时跟踪河长工作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 。
绩效考核与激励
根据工作质量和进度,对河长进行绩效考核 ,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
05 平台技术实现
前端技术选择与实现
高效、易用、美观
数据恢复流程
建立数据恢复流程,包括应急响应、备份数据验证、系统恢复等 步骤,以最快速度恢复数据和系统运行。
数据备份与恢复工具
选择合适的数据备份与恢复工具,如数据库备份软件、磁盘阵列 等,提高数据备份与恢复效率和可靠性。
07 效益评估与持续 改进
效益评估方法与指标
效益评估方法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平台建设的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智慧河长治理平台整体建设方案

智慧河长治理平台整体建设方案
政策法规支持与合作伙伴拓展
相关政策法规解读及遵循原则
1
深入解读国家及地方关于河长制、水环境治理等 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智慧河长治理平台的建设与 运营符合政策要求。
2
遵循政策法规中的基本原则,如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确保平台的建设 与运营方向正确。
3
关注政策法规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平台的建设 与运营策略,确保持续符合政策要求。
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防 止数据丢失和损坏,保障平台 稳定运行。
05
CATALOGUE
平台运营管理和维护机制
平台运营管理团队组建及职责划分
专业团队组建
吸纳具备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员,确保团队具备全面、高效的 运营管理能力。
职责明确划分
针对平台各项功能和管理需求,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实现 协同高效工作。
河道巡查与执法辅助系统
河道巡查管理
01
制定巡查计划,分配巡查任务,实时跟踪巡查人员位置,确保
巡查工作按时完成。
违法行为识别与上报
02
通过移动APP或巡查设备,实时识别河道违法行为,如非法排
污、侵占河道等,并立即上报至平台。
执法辅助与支持
03
为执法人员提供河道地图、历史违法记录等信息,协助执法人
员快速处理违法行为。
非法活动和污染事件。
数据传输网络搭建方案

城市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城市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城市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流的水质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河流不仅是城市的重要景观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化学物质的

污染,城市河流的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河流水

质监测方案,对于保障城市河流水质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指标

1.目标:通过监测城市河流的水质,及时掌握水质状况,控制水质变化,保证城市河流水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要求,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2.主要指标:监测城市河流的pH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等指标,并根据国家标准对其进行

评价。

三、监测点布设

1.确定监测断面:根据城市河流的流域特点和水质变化情况,选择具

有代表性的监测断面设置监测点。

2.监测点数量:根据城市河流的长度和流域面积确定监测点数量。一

般情况下,每隔一定距离选择一个监测点,保证对整个城市河流的监测覆盖。

四、监测方法与频次

1.水质监测方法:根据指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水质监测方法。常用

的方法包括现场采样分析、实验室分析和在线监测等。

2.监测频次:根据城市河流的水质变化情况,制定合理的监测频次。

一般情况下,可将监测频次设置为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并在特殊

情况(例如大范围的排污事故)下增加监测频次。

五、数据分析与评价

1.数据分析:对监测到的水质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

2.评价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城市河流的水质进行评价。如果

河长制水环境保护治理方案

河长制水环境保护治理方案

河长制水环境保护治理方案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迅速发展,水资源的日益减少和水环境的日益污染成为了制约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推出了河长制工作机制,着力于通过河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保护水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河长制的意义

河长制是我国国务院实施的一个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机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通过河长制的跨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可以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增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

(二)提高水环境治理水平。河长制有效整合相关资源,落实水环境标准,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提高水环境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的河流监测系统,有效监测河流水质,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确保水体质量达标。

(三)落实生态保护理念。河长制主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落实生态优先、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理念。

二、河长制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河长制工作规划。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河长制工作规划。规划包括:河长制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责任主体,工作时间计划等。

(二)建立河道监管体系。建立河道监管机构,实现河道保护全过程监管。通过建立河道监测体系、重点断面监测、河道巡查、隐患排查等方式,监管河道环境维护、管理和治理情况。

(三)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涉水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打造全员、全覆盖、全过程的执法体系。

(四)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水文化和环保意识,加强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河道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河道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水质污染问题
沿岸工业企业和农业污水 排放,导致河道水质严重 污染,威胁了周边环境和 居民健康。
河道生态破坏
河流的非法采砂和污染行 为,导致河道生态平衡被 破坏,影响了水生生物的 生存。
河长制实施情况与挑战
河长制推行
为了解决河道管理问题,政府开始推行河长制,设立了各级河长,负责河流的 管理和维护。
河长制实施难点
促进公众参与
信息化平台可以向公众发布河道管 理和保护的相关信息,提高公众的 参与度和满意度。
02
建设目标与总体设计
建设目标与任务
目标
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河道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实现河 道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提高河道治理水平和效率 。
任务
设计平台架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开发数据采集、处理、 分析和展示等功能,整合多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
运行保障措施
运维管理
建立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包括定期巡检、故障处理、备份恢复 等。
培训与支持
提供针对平台使用和维护的培训和支持,确保用户能够正确、有效 地使用平台。
持续优化
根据用户反馈和实际运行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优化和改进。
安全防护与隐私保护
1 2
访问控制
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身份认证、 权限管理等。
以及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全面评估和预测。

智慧河长监督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河长监督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应急响应预案制定及演练
01
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预案,包括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小组 、应急响应资源等。
02
定期组织应急响应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效率。
对应急响应预案进行定期评估和更新,确保其适应性和有效性
03 。
06
平台运营维护服务模式创新
专业化团队组建和培训机制
组建具备水利、信息化、运营 管理等综合能力的专业团队, 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工 作。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 和恢复机制,确保数 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 存储,防止数据泄露 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用户权限管理和身份认证策略
建立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体系,对不同用户分配 不同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
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方式,提高用户身份的安全 性和可靠性。
定期对用户权限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用户权限 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断提升用户体验。
合作伙伴关系拓展及资源整合
1
积极拓展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机 构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智慧河长监督综合管理 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2
加强与水利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 ,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3
探索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企业 的合作模式,推动平台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发展。
跨区域协调联动治理机制
跨区域信息共享

河道水位监测流域水质监测解决方案

河道水位监测流域水质监测解决方案

智慧水务

流域水质监测解决方案河道水位水质监测

目录

1.发展进程 (3)

2.项目概述 (5)

2.1.项目分类 (5)

2.2.项目意义 (6)

3.系统方案 (7)

3.1.系统构成 (8)

3.2.系统介绍 (8)

4.系统功能 (10)

4.1.多元数据自动采集 (10)

4.2.精准立体化监测 (10)

4.3.全面融合GIS“一张图” (11)

4.4.河(湖)长制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点合作管理 (12)

4.5.水质实时报警与预测 (13)

5.系统特点 (14)

6.软件平台 (16)

7.硬件设施 (20)

1.发展进程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环保部已明确将氨氮、氮氧化物的监测约束性指标加入到现有的监测指标中。与此同时,水质监测行业竞争呈现白热化、同质化特点,行业中强者恒强的趋势渐明。行业内相关企业的数量逐渐缩小,少数规模大、实力强的运营企业将逐渐成为水质监测行业中的主力军。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数量与规模的迅速增加与扩张,城市生活污水问题日益严重。从我国污水排放结构来看,居民污水排放量在1999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排放量。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居民污水在我国城市污水排放中一直处于首要地位,且比重逐年增加。

从2006-2010年我国居民和工业污水排放数据来看,2006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96.6亿吨,工业污水排放量240.2亿吨;2010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79.8亿吨,工业污水排放量为237.5亿吨。

河长制实施方案

河长制实施方案

河长制实施方案

河长制实施方案

一、背景描述

河长制是我国近年来推行的一项水利管理制度,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河道治理和保护。为了更好地落实河长制,推动河道环境保护工作,提前解决和预防水环境问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河长制实施方案尤为重要。

二、实施目标

1. 建立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提高河长制落地率。

2. 加强河道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高整治水平。

3. 提高河长、村(社区)干部和群众环保意识,增加参与度。

三、实施步骤

1. 建立完善河长制组织体系: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担任组长,水利、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任务的落实。设立河长办公室,由专业人员负责日常河道巡查、常态化环境监测等工作。

2.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制定每个部门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分工,

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确定巡查频次和范围,制定巡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3. 强化河长培训和宣传:开展河长制培训班,提高河长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组织开展河长制宣传活动,宣传河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

4. 强化水资源监管:加强对河道水质、水量等重要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5. 积极推动群众参与: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加大对报奖和举报的奖励力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共同保护河道环境。

四、实施效果评估

1. 以河流水质改善为重点,建立相应的水质评估系统,定期对河流水质进行评估,对各个河段进行排名,及时发现河流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

河流治理措施

河流治理措施

河流治理措施

1. 介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威胁。为了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和水质,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河流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2. 河流水质监测与评价

2.1 检测指标

为了全面了解河流的水质情况,需要监测多个指标,包括水质浊度、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等。

2.2 检测方法与频率

监测方法包括野外取样、实验室分析等,需要科学可靠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支持。检测频率应根据河流的特点和治理需求来确定,一般可以分为定期监测和不定期监测。

3. 河流污染源追溯与治理

3.1 污染源分析与定位

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源可以是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定位污染源的具体位置,可以通过采样分析和现场调查等方式来确定。

3.2 污染源治理措施

根据污染源的不同特点和治理需求,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比如,对于工业排放污染源,可以引导企业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染物排放管控;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源,可以推行科学施肥、生态农业等措施;对于生活污水,可以建设污水处理厂等。

3.3 污染源治理效果评估

治理措施的有效性需要通过监测数据的持续采集和分析来评估。如果治理措施效果不理想,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措施,以确保治理效果的实现。

4. 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

4.1 水生生物保护

河流是许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对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设立保护区、建设鱼类通道、禁止捕捞等方式来保护水生生物。

河长制APP用户操作手册v1.0

河长制APP用户操作手册v1.0

河长制APP系统用户操作手册

1概述

河长制管理系统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所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河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该系统根据“可收集、可监控、可分析、可考核、可开放”的原则,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规范巡查任务管理,可实现河长治水的静态展现、动态管理、常态跟踪,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河长制管理系统使用对象为河长及操作人员。实现河道巡查、水质监测、事件上报及处理、考核评估等操作功能。

2使用环境

服务器端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以上

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以上

系统框架:Ionic1.0、SpringMVC+mybatis

客户端

操作系统:Android4.0以上,IOS 8.0以上

3功能结构图

4操作细则

4.1河长通APP

4.1.1系统登录

河长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应用安装后只需登录一次。

4.1.2首页

在首页可以查看责任河道水质,点击查看全部河道可查看全部河道。下面有详细的水质分级以及所占比例,点击可查看详细比例。

4.1.3我的河道

4.1.3.1一河一档

在我的河道中可以查看河道详细信息和河长信息,点击右边的绿色电话图标可快速拨打对应河长或警长电话。

4.1.3.2 监测监控

质量监控中可查看水质站的各项指标,点击切换可查看其他水质站指标。

4.1.3.3巡查情况

巡查情况可查看河长及其负责的地区的巡查进度。

4.1.3.4河道问题

河道问题中可查看每天的河道问题以及处理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河道治理河长制水质监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

功能,是最重要的水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日,经月12为

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11

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

导小组第28 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意见》要求

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领导的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确

认了六方面的主要任务: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

护、加强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和加强执法监

管《意见》对河湖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指导下,北京、上海、

江苏、福建浙江等地纷纷推出了地方性“河长制”《实施细则》和《实

施办法》,打响了污防治、河道治理、建立河道管理保护长效机制的

攻坚战

1.河道治理与长效监管

河道治理是“河长制”的重要工作内容,上海市《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2017年底,实现全市河湖河长制全覆盖,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域面积只增不减,水质有效提升;到2020年,基本消除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水体,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到78%,河湖水面率达到10.1% 的工作目标。.精心整理

与短期的河道治理相比,河道水质的长效管理持续时间更长,涉及部门和行业更多,协调和管理难度更大,是河湖管理保护中的一个难点。缺乏有效的河道水质长效监管解决方案,业已修复的河道也容易被再次污染,黑臭反弹,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1.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适用于全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1.4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水质很好。既无天然缺陷又未受人直接污染,不需要任何处理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优为Ⅰ类和Ⅱ类水质,良好为Ⅲ类水质,轻度污染为Ⅳ类水质,中度污染为Ⅴ类质,重度污染为劣Ⅴ类水质

1.地表水主要水质指标详

溶解氧D)代表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水中溶解氧指标是反映水体质量的要指标之一,含有有机物污染的地表水,在细菌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会造成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死亡。在流性好(与空气交换好)的自然水体中,溶解氧饱和浓度与温度、气压有关,零度水中饱和氧气含量14.6mg/2℃8.25mg/。水体中藻类生长时由于光合用产生氧气,会造成表层溶解氧异常升高而超过饱和值

p值表征水体酸碱性的指标p值时表示为中性,小为酸性,大为碱性。天然地表水p值一般6~之间,水体中藻类生长时由于光合作用收二氧化碳,会造成表p值升高

水温水温指标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理指标。实际上对人体的健康及安全等并无接的危害,其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温变化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育存在着加速或抑制作用,二是水温对其他水质指标的环境效应有协同作用,比在其他水质指标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水温升高或降低,可能会导致某些环境灾害象的发生

浊度浊度是表现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中含有泥土、砂、微细有机物、无机物、浮游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等悬浮物和胶体物都可使水样现浊度。浊度值对于了解水质状况和水质处理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心整理

COD:在水样中加入已知量的重铬酸钾溶液,并在强酸介质下以银盐作催化剂,经沸腾回流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水样中未被还原的重铬酸钾由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换算成消耗氧

的质量浓度。重铬酸钾的氧化能力很强,能够较完全地氧化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和无机性等还原性物质,适用于污染较严重的水样分析。

总氮: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测定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地表水中氮、磷物质超标时,微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出现富营养化状态。

水中油水中的油类物质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各种油类漂浮水体表面,影响空气与水体界面间的氧交换;分散于水体中的油类可被微生物氧分解,从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红外分光光度法不受油品种的影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石油类的污染程

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地表水样时所消耗的量,以氧mg/来表示。在此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亚铁盐、硫化物等)和有机污染物可消耗高锰酸钾,常被作为地表水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也称为化需氧量的高锰酸钾法,以别于常作为废水排放监测的重铬酸钾法的化学需氧CO)

氨氮水中以游离(NH3和铵离(NH4+形式存在的氮,也称水合氨,也称非子氨。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水中的氨氮受微生物作用,可解成亚硝酸盐氮,继续分解,最终成为硝酸盐氮,此过程消耗水D,还会造成类大量繁殖,即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发臭,鱼类死亡等

总磷就是水体中磷元素的总含量,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正磷酸后测定的结果,以每升水样含磷毫克数计量。对于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而言,磷的用远大于氮的作用,水体中磷的浓度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河长制水质监测系统解决方

“河长制”河道水质监测系统解决方案为河长制的落实提供全方位的产品支持、统平台支持和技术支持。通过现场检测和实时在线监测,配合信息化系统和应用端,帮助河道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河道水质信息,为预警预报重大流域性质污染事故,监管污染物排放,以及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等提供帮助。该解决案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水质分析解决方案,包括了质监测中心、岸边站、水质监测浮标和便携式水质检测箱,提供了多种获取河道质信息的方法,可以依据河道监测需求以进行选择。网络层主要是网络通讯以及质数据库,存储河道及水质数据。应用层以应用软件为主,包括电脑管理终端和动管理终端

水质监测中2.1.

精心整理

水质监测中心是固定永久性水质监测站,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