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计算固体力学第十次课件_接触-碰撞

合集下载

碰撞(公开课)ppt

碰撞(公开课)ppt
3. 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中能量损失最大 碰撞之后两物体结合到一起,以共同速度运动
即: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
三、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1、对心碰撞——正碰:
碰前运动速度与两球心连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2、非对心碰撞——斜碰: 碰前运动速度与两球心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
【设问】斜碰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吗?为什么?如图, 能否大致画出碰后A球的速度方向?
② 若m1>m2 , 则v1’>0;且v2’一定大于0
若m1<m2 , 则v1’<0;且v2’一定大于0
③若 m2>>m1 , 则v1’= -v1 , v2’=0 .
④ 若 m1 >> m2 , 则v1’= v1,v2’=2v1 .
小结:质量相等,交换速度; 大碰小,一起跑;小碰大,要反弹
2. 非弹性碰撞:碰撞中有能量损失 即: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
按能量损失的情况分
斜碰
弹 性 碰 撞 : 动量守恒,动能没有损失
非 弹 性 碰 撞 : 动量守恒,动能有损失 完全非弹性碰撞: m1v1+m2v2=(m1+m2)v
,动能损失最大
1、现有AB两滑块,质量分别为3m和m,以相同的 速率v在光滑水平面上相向运动,发生了碰撞, 已知碰撞后,A静止不动,则这次碰撞是()
• 以v2=0.8m/s 的初速度水平向右运动, (取g= 10m/s2)求:
• (1)物块和小车相对静止时,物块和小车的速度 大小和方向
• (2)为使物块不从小车上滑下,小车的长度L至
少多大?
v1
m
M v2
解:(1)木块先向左匀减速运动到0,再匀加 速运动到共同速度V
由动量守恒定律 V=0.4m/s

清华大学计算固体力学全套课件

清华大学计算固体力学全套课件
清华大学计算固体力学
TSINGHUA UNIVERSITY
全套课件
计算固体力学
TSINGHUA UNIVERSITY
第1章 绪论
计算固体力学课程体系
TSINGHUA UNIVERSITY
全面介绍非线性有限元的前沿性内容,使学习 者能进入这一领域的前沿,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 求解弹塑性材料、几何大变形和接触碰撞这些非线 性力学的主要问题,增强工程结构中非线性计算和 虚拟仿真的能力,提高非线性有限元的教学和科研 水平。
TSINGHUA UNIVERSITY
计算固体力学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1. 绪论:非线性有限元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工程应用, 标记方法,网格表述和偏微分方程的分类。(2) 2. 一维L有限元:TL和UL格式的控制方程。E有限元:E公式 的控制方程,弱形式与强形式。(4) 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和运动,应力-应变的度量,守恒 方程,框架不变性。(4) 4. L网格:UL有限元离散,编制程序,旋转公式。(4) 5. 材料本构模型:一维弹性,非线性弹性,如次弹性和超 弹性。一维塑性,多轴塑性,超弹-塑性(橡胶和泡沫 模型),粘弹性(蠕变和松弛等),经验本构模型,如 J-C方程等。应变硬化和软化。(4) 6. 求解方法:应力更新算法,平衡解答和隐式时间积分 (N-R求解等),显示时间积分(中心差分等) ,波的 传播问题。(4) TSINGHUA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is the systematic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for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it to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effecting the needs and well-being of human kind. SBE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science that employ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model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to acquire and apply knowledge for the benefit of human kind.

理论力学-碰撞

理论力学-碰撞
i 1
n
mz (Si(e) )
2 1 i1 I z
26
碰撞时刚体角速度的改变,等于作用于刚体的外碰撞冲 量对转轴之矩的代数和 除以刚体对该轴的转动惯量。
下面研究碰撞时轴承反力的碰撞冲量SO 的计算及消除条件: 设刚体有对称面,绕垂直此平
面的固定轴Oz转动,质量M,质心
C点且OC= a,s 作用在对称平面
撞冲量的矢量和。
式(19-1)、(19-2)和(19-3)都写成投影形式,形式上与普 通的动量定理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这里都不计普通力的冲量。
2、用于碰撞过程的动量矩定理——冲量矩定理
由假设(2)知,碰撞过程中,质点的矢径 r 保持不变,
则由(19-1)式,有:
r mu r mv r S
而 r mv lO1 , r mu lO2 ;lO1和lO2 为碰撞始末时质点对
(2)
对于塑性碰撞
(k
=0):T
T1
T2
m1m2 2(m1 m2 )
(v1
v2 )2

T
1 2
m1(v1
u1)2
1 2
m2 (v1
u2)2
塑性碰撞时损失的动能等于速度损耗的动能。 若v2=0,则
(3)
T
m1m2 2(m1 m2 )
v12
1 2
m1v12
对于弹性碰撞 (0<k <1 ):
m2 m1 m2
m1 m2
25
§19-5 碰撞冲量对绕定轴转动刚体的作用 撞击中心
设刚体绕固定轴z 转动,转动惯量为IZ,受到外碰撞冲量
S (e) i
(i
1,2,, n)
的作用。
碰撞开始时 Lz1 I z1

清华大学计算固体力学第十次课件 接触-碰撞

清华大学计算固体力学第十次课件 接触-碰撞

2
接触界面方程
不可侵彻性条件 运动学
由于以位移的形式表示交集为零的公式是不可能的,所 以,在接触过程的每一阶段中以率形式或者增量形式表示不 可侵彻性方程是很方便的。其率形式应用到物体A和B上发生 接触的部分,即是位于接触表面上的那些点
A B N v A n A v B n B (v A v B ) n A vN vN 0
PQ x ζ
B
1 2 (1 r ) r (1 r )
2 3 2

x ζ x
B A A
B
x
2
A 2
y
3 2
By2Fra bibliotek12 A 2


(1 r
) r (1 r )
3 2

2 12
取最小化给出为
0
d PQ dr
不可侵彻性条件
一对物体的不可侵彻性条件可以表示为交集为零
A B 0
两个物体不允许重叠,这可以视为一个协调条件。对于大位 移问题,不可侵彻性条件是高度非线性的,并且一般不能以位移 的形式表示为一个代数方程或者微分方程。其困难源于在一个任 意运动中,不可能预先估计到两个物体的哪些点将发生接触。 例如,如果物体在旋转中,对于 P 点接触Q 点是可能的,而一个 不同的相对运动可能导致 P 点与 S 点接触。结论是,除了以一般 的形式,找不到其它的方程表示 P 点没有侵入物体A 的事实。
4 S x , y 1.5
B
s B, 0 s 1
在例子中的相互侵彻已经被夸大了。注意到沿着界面有
n B n A
对于在表面B上的点P,找到相互侵彻。求点Q 正交投影的最小值

《碰撞》-课件

《碰撞》-课件

4. 如图所示,abc 是光滑的轨道,其中 ab 是水平的,bc 为 与 ab 相切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半圆,半径 R = 0.30 m。质 量 m = 0.20 kg 的小球 A 静止在轨道上,另一质量 M = 0.60 kg、速度 v0 = 5.5 m/s 的小球 B 与小球 A 正碰。已知相碰后 小球 A 经过半圆的最高点 c 落到轨道上距 b 点为 L 4 2R 处,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求碰撞结束时,小球 A 和 B 的速度的大小。
(1) 规律: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2) 能量转化情况:系统动能没有损失
2. 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连在一起运动的现象。 (1) 规律: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 (2) 能量转化情况:系统动能损失最大
3. 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 B )
A.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A
1. 动量守恒; 2. 动能不会增加; 3. 符合实际情况。如运动方向一致时,后边物体速度
一定小于前边物体速度等。
AC
A. 碰前 m2 静止,m1 向右运动 B. 碰后 m2 和 m1 都向右运动 C. m2 = 0.3 kg D. 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了 0.4 J 的机械能
(5) 若 m1 >> m2 , 则 v1ʹ = v1, v2ʹ = 2v1
5. 非弹性碰撞
v1
地面光滑
v2
m1v1 m2v2 m1v1 m2v2
1 2
m1v12
1 2
m2v22
1 2
m1v12
1 2
m2v2 2
Ek
3. 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连在一起运动的现 象。系统机械能损失最多。

理论力学经典课件-碰撞

理论力学经典课件-碰撞
mA v A mB vB mA vA mB vB
这时,
vA =vB =v AB
于是,有
mA v A mB vB mA mB v AB
v AB
mA vA mB vB mA mB
18 103 0.2 i 0.03 j 0.02 k 0
18 103 6.6 103
0.146 i 0.022 j 0.015 k m/s
AB
vAB A v'A B v'B

mA v A mB vB mA vA mB vB
k I2 vB vA I1 vA vB
解得碰撞后两个球的速度分别为
vA
vA
1
k
mA mA mB
vA
vB
vB
vB

1
k mA
mA mB
vA
vB
vA A
B vB
AB
vAB A v'A B v'B
(3)碰撞后阶段
根据平面运动微分方程,有
maC F mgf
JC Fr mgfr
由运动学可知
v vC aCt
C t
C
aC
mg
F FN
由平面运动可知,当 v rC 时,轮开始纯滚
解得: t 1 k 3gl 0.24 s 14gf
突加约束问题
运动的刚体 突然受到其他 物体的阻碍, 发生碰撞,在 接触处发生完 全不可恢复的 变形,亦即产 生完全非弹性 碰撞-突然施 加约束,简称 突加约束。
例题6
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
质圆柱体,以质心速度vC
§15-1 碰撞现象·碰撞力
碰撞-物体与物体之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 有限量的动量传递与能量转换,同时伴随有极大的 撞击力的动力学过程。

高三物理碰撞课件

高三物理碰撞课件

反冲运动模型
总结词
反冲运动模型是碰撞问题的一个特例,涉及到物体在碰 撞后反向运动的现象。
详细描述
反冲运动模型描述了一个物体在静止时受到一个力的作 用后发生碰撞,并沿着相反方向运动的物理过程。根据 动量守恒定律,物体碰撞后的速度v'可以由公式mv0=mv计算得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0为物体碰撞前的 速度。同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 损失,因此有公式1/2mv0^2=1/2mv'^2。
详细描述
子弹打木块模型描述了一个子弹以速度v0射 入静止的木块,并留在其中共同运动的过程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子弹和木块在碰撞后 的共同速度v可以由公式mv0=Mv+mv1计 算得出,其中M为木块的质量,m为子弹的 质量,v1为子弹在木块内的速度。同时,根 据能量守恒定律,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
,因此有公式 1/2mv0^2=1/2(M+m)v^2+1/2mv1^2
整体法
总结词
整体法是将参与碰撞的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在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从而得出碰撞结果。
详细描述
在整体法中,我们需要将参与碰撞的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在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这种方法 适用于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发生碰撞的情况,可以简化问题的复杂度,提高解题效率。
隔离法
总结词
隔离法是将参与碰撞的物体逐一隔离分析,通过分析单个物体的动量变化,得出碰撞结果。
06
CATALOGUE
碰撞的实验验证
实验目的
01
02
03
验证碰撞定律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验 证物体碰撞前后遵循的动 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理解碰撞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碰撞过程中 物体的速度、动量和能量 的变化,加深对碰撞过程 的理解。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刚体碰撞试验

清华大学理论力学--刚体碰撞试验

刚体碰撞试验实验报告同组成员: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对理论力学课程中碰撞基本知识的加深理解1、掌握恢复系数、冲量比等参数测量方法2、了解三维空间碰撞问题的简化处理方法二、实验内容1、恢复系数e 的测定2、冲量比μ的测定3、三维空间碰撞简化处理方法的介绍三、实验设备:碰撞实验台见图一所示。

按动发球器1右侧的按钮,可以使发球器中存储的钢球以自由下落的方式发出;当钢球碰落到撞块A 时发生碰撞,并反弹继续运动;当钢球碰落到撞块B 时,再次发生碰撞,反弹继续运动;最后钢球将溅落到底板的某一位置。

四、实验步骤及实验原理:1、恢复系数e 的测定测定恢复系数时,需将碰撞块A 的上表面的外法线调至垂直向上的方向,即方向余弦向量为(0,0,1)T 。

钢球自由下落开始时的位置已知,通过立柱上刻度尺可以测量钢球碰撞后的反弹高度,从而可以计算出碰撞中的恢复系数。

见图二。

设初始高度为0h ,碰撞前速度为1v ,i V 表示第i 次碰撞后钢球的质心速度,碰撞后钢球反弹的最高位置为m ax h ,则:012gh v =, max 12gh V -= (负号说明方向为-Z 方向)恢复系数的定义为:AAv v V V e ---=11,碰撞块A 的碰撞前和碰撞后速度均为0,可得:maxh h e =(1)1:发球器2:碰撞块B 3:围栏4:调节螺钉(3⨯) 5:底板 6:滑轨 7:碰撞块A 8:立柱该碰撞台中的可调节部分为:6与8之间可滑动,调A 、B 的间距 7与8之间可转动,调碰撞面A 法向 2与5之间可转动,调碰撞面B 法向 4与5之间可转动,调平实验台测出m ax h 的值便可以由式(1)计算出恢复系数e2、冲量比μ的测定测定冲量比时,需将碰撞块A 的上表面的外法线调至垂直向上的方向,另外还要取下 碰撞块B ,这时钢球经过第一次碰撞将直接溅落在底板上。

通过测量其溅落位置并结合已测 定的恢复系数可以得到冲量比的测定结构,见图 三。

大学物理碰撞.ppt11讲解学习

大学物理碰撞.ppt11讲解学习
对心碰撞:两个物体在碰撞前后速度方向在同一
条直线上的碰撞
m 1 v 1 m 0 2 v 2 0 m 1 v 1 m 2 v 2
连列上面两式,解得:
v1(m1mm 2)1v1m 022m2v20 v2(m2m m 1)1v2m 022m1v10
讨论:1、如果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则在碰撞前后两个物体
发生了速度交换 2、若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远远小于另一个物体的质量,
则质量很大的 并且原来静止的物体碰撞后让然静止不动,质量很小的物体在碰 撞前后速度等 值反向,例如橡皮球碰撞墙壁
2,完全非弹性碰撞
当两个物体发生非弹性碰撞后时,在他们
相互压缩后完全不能回复原状,两个物体
总是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运动,例如粘土,
度之差成正比,比值由材料决定
e v2 v1 v10v20
e 为恢复系数
e 0 , 即分离速度等于接近速度,对应完全弹性碰撞。
e 1 ,对应非完全弹性碰撞,一般的碰撞都是非完全弹性
碰撞。

0e1,即两物体碰后粘在一起运动,对应的碰撞形式为完
全非弹性碰撞。
质量为m1的物块置于水平面上,它与质量为m2的均质杆 AB相铰接。系统初始静止,AB铅垂, m1=2m2 . 有一冲量为I 的水平碰撞力作用于杆的B端,求碰撞结束时物体A的速度。
两小球碰撞中所损失的机械能为
E E E 01 2(1e2)m m 11 m m 22(v1 0v2 0)2
特点:在非弹性碰撞中,压缩后的物体不能完
全恢复原状,造成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有损失, 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和其他形式的能
碰撞定律:在一维对心碰撞中,碰撞后的两
个物体的分离速度之差与碰撞前两物体的接近速
10 I

理论力学PPT课件第6章6.3碰撞

理论力学PPT课件第6章6.3碰撞
情况下。
非弹性碰撞的公式
碰撞前后动量守恒:m1v1 + m2v2 = m1v1' + m2v2' 碰撞前后能量不守恒:E = E'
碰撞前后速度关系:v1' = v1 - Δv, v2' = v2 + Δv
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01
形 变不能完全恢复,导致能量损
04
弹性碰撞公式的应 用
弹性碰撞公式可以用于计算两个 物体碰撞后的速度,它是解决碰 撞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弹性碰撞的特点
能量守恒
在弹性碰撞中,系统的总能量 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即动能
守恒。
动量守恒
在弹性碰撞中,系统的总动量 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即动量 守恒。
无能量损失
在弹性碰撞中,没有能量转化 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或 内能等。
碰撞的分类
弹性碰撞
完全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物体间的作用力完全以 弹性反作用力形式出现,没有能量损 失。
碰撞过程中,物体间的作用力完全以 非弹性反作用力形式出现,能量损失 最大。
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物体间的作用力部分以 弹性反作用力形式出现,部分以非弹 性反作用力形式出现,存在能量损失。
02
弹性碰撞
台球碰撞
两球在桌面上发生碰撞, 运动轨迹发生变化,遵循 动量守恒定律。
汽车碰撞
汽车发生正面碰撞,车体 变形,遵循动量守恒和能 量守恒定律。
三维碰撞实例分析
三维碰撞
两个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发 生相互作用,考虑三个方 向的动量变化。
卫星碰撞
卫星在太空中发生碰撞, 需要考虑地球引力、太阳 辐射压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弹性碰撞的公式
01

计算固体计算力学 - 第五章 接触和碰撞问题

计算固体计算力学 - 第五章 接触和碰撞问题
11
计算固体计算力学 接触判定条件
12
计算固体计算力学
第二节 接触问题的罚函数法
产生接触的两个物体必须满足无穿透的约束条件,数学上施加 无穿透约束的方法有拉格朗日乘子法,罚函数法以及直接约束法。
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罚函数法或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将接触约束条
件引入到系统的总泛函中,再根据变分原理或虚功原理得到系统的 总体平衡方程,求解的迭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搜索接触状态的过程
题处理中最基本的,在有限元中,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为确定积分界
限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迭代过程才能求解,每次迭代必须 逐个检查接触点对的接触状态是否需要修改。
接触点对状态判定条件只能用于分析滑动量较小的情况。对于接触间
有较大相对滑动的情况,须用点-线,点-面或面-面接触条件。这些判定条
件要比点对判定条件复杂得多。
8
计算固体计算力学
利用坐标变换关系可得
如果考虑摩擦力,采用载荷增量法分析,离散化后的接触条件如下:
9
计算固体计算力学
分离的结点对
粘结结点对
滑移结点对
10
计算固体计算力学
第一节 接触面的连接条件和接触判定条件
二、接触面判定条件
接触求解的迭代过程首先假定可能接触区内各接触点对的接触状
态,根据相应的接触定解条件求解。但是,一般来说,开始假定的 接触状态并不符合实际,如何确定三种接触状态的分界点是接触问
3
计算固体计算力学
引言
研究内容: 接触模式问题:描述两接触体间的力的传递、描述不同载荷 下接触状态的变化;(解决如何描述的问题) 几何约束问题:表示接触面上两物体位移所要满足的条件; (解决到底以什么具体形式来描述、即怎样描述?) 摩擦定律问题:反映接触面上力与位移或压力与切向力之间 的关系; 求解方法问题:建立数学方程并加以求解。

16.4碰撞

16.4碰撞

m1 m1
m2 m2
v1
v2 '
2m1 m1 m2
v1
1.m1=m2 v1' 0 v2 ' v1
碰后实现动量和动能的全部转移 (即交换了速度)
2.m1>>m2 v1' v1 v2 ' 2v1
碰后m1速度几乎没变,仍按原速度运动 ,质量 小物体以m1的速度的两倍向前运动。

1 2
2mv2

1 2m(v0 )2 22

1 4
mv02
Ek Ek0 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16.4碰撞
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这样的 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这样
碰撞叫做弹性碰撞。
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
碰撞后两物体粘在一起的碰撞叫完全 非弹性碰撞。这种碰撞机械能损失最 大。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
4 碰撞
v10 v20
v1
v2
m1 m2 m1 m2 m1 m2
m1
m2
接触阶段:两球对心接近运动 形变产生:两球相互挤压,最后速度相同。 形变恢复:在弹性力作用下两球速度逐渐不同而分开运动。 分离阶段:两球分离,各自以不同的速度运动
16.4碰撞
一个钢球与另一个静止的钢球 相碰,如果两个钢球的质量相 等,第一个钢球停止运动,第 二个钢球能摆到同样的高度, 说明这个碰撞过程中没有能量 损失,碰撞过程能量守恒。
16.4碰撞
质量为m速度为v的A球,跟质量为3m的静止B球 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也可能非弹性, 碰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A)0.6v (B)0.4v (C)0.2v
解:B球速度的最小值发生在完全非弹性碰撞 情形

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考题汇总及答案解析

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考题汇总及答案解析

第一题为送分题,过程大家应该都会,只是看计算的功底了,这里我只讲一下大概思路 (1) 求位移拉格朗日:就是把x 用X 表示,求差。

欧拉 :把X 用x 反表示,求差。

对于本题,需要求逆矩阵,根据各种方法的比较,最简单的应该是用伴随矩阵的方法,即*11A AA=-,注意A *要转置 (2) green 应变E=(F T*F-I )/2,Almansi 应变e=(I-(F -1)T *(F -1))/2没有技巧,干算吧 答案:E=222/2/2/2/2/2/2/2/2/2A A A A A A A A A ⎛⎫⎪ ⎪ ⎪⎝⎭ e=(I-4223232342233223234211/(1)1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2 (3) 以E 为例,第(2)步的E=222/2/2/2/2/2/2/2/2/2A A A A A A A A A ⎛⎫⎪⎪ ⎪⎝⎭由于A 是小量,所以忽略A 的高阶项,得到E=0/2/2/20/2/2/20A A A A A A ⎛⎫⎪⎪ ⎪⎝⎭,同理可以得到e 是一样的(只保留一次项,忽略高次项)(4) 求0/2/2/20/2/2/20A A A A A A ⎛⎫⎪⎪ ⎪⎝⎭的特征值和特征方向,过程不说了答案:λ=-1,-1,2特征方向:2对应的特征方向是,由于有一个重根,因此另两个主方向是与2对应的特征方向正交的二维子空间中的任意两个正交单位向量,例如:0,⎫⎪⎭注:该题没有什么技巧,但希望大家可以自己亲自算一下,在这过程中你会熟悉这个过程,而且亲自体验才发现,很容易出错的……解:12k σεε=+11k ησεσ=+1212d d dtdtηηηεεσηη==2112d d dt dtηηεεηη= 1211122d d d d dt dt dt dtηηηεεεεηηη+=+=1121112d d dtdtηηεηηεσηηη==+1211112d k dtηηεσεηη=++求导121d d d dt dt k dtεεσ=+消去1ε和1d dtε 令1212ηηηηη=+()21212d d k k k k k dt dtεσηεησ+=++对本构方程进行拉氏变换()()()()()()()212121201k s k k s s k k s s k k sηεησησ+=++=++()()()()12022112201112s k k s k sk s k k k k k k k s s ησεηση++=++⎡⎤⎢⎥⎢⎥=-⎢⎥+⎢⎥⎣⎦反变换得()1101222111201211kt k t k k k t e k k k k k e k k k ηησεσ--⎡⎤+=-⎢⎥⎢⎥⎣⎦⎡⎤+=-⎢⎥⎢⎥⎣⎦令1212k k k k k =+()1001k t t e k k ησσε-⎡⎤=-⎢⎥⎢⎥⎣⎦(1) 纯剪受力0000'000τστσ⎧⎫⎪⎪==⎨⎬⎪⎪⎩⎭eq σ=∴屈服时s τ=最外层最先达到屈服弹性极限时,3s r bτ==3s r bτ=⋅()2034442246be a s abs as M r rd drr dr brb a b πτθπππ=⋅=⋅=⋅=-⎰⎰⎰塑性极限时s a r bτ≤≤=()2023332239bp a s abs as M r rd drr dr r b a bπτθπππ=⋅==⋅=-⎰⎰⎰(2) 转角只与弹性区有关设弹性区与塑性区分界线为s r r =()22222ssbar bar M r drr dr r dr πτπττ==+⎰⎰⎰在弹性区s a r r ≤≤Gr τθ=在塑性区s r r b ≤≤3s τ=由连续性条件s s s ss Gr r θθ===由平衡条件324333243s s r s s a r s s s s s M r dr r dr a r r b r π⎛⎫=+ ⎪ ⎪⎝⎭⎛⎫- ⎪- ⎪=+ ⎪ ⎪⎝⎭⎰⎰r=其中式1、式2、式3、由上可知:()//////b bn σε''-易知:1122n n ==- 式4由易得:11p ε= 式5 由 式2 ,式4 ,式5 得到 111123pb b E ε=(式 6)又,得到,2211113()F b σσ=-(式7)把 式6,7 带入式3(式3的分量式为111111111129()2()4pp Fb b E εασσσσ=-- )并展开,得到1111b c σ= ,因而易得()1122s b c b σσ=-=- 由式6,得到11112232p pbb E εε==- 。

130320高二物理碰撞(课件)

130320高二物理碰撞(课件)

例3. 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 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 A球的动量 是5kg ·m/s, B球的动量是7kg ·m/s. 当 A球追上B球时发生碰撞,则碰撞后, A、B两球的动量可能值是 ( )
A. pA=6kg·m/s, pB=6kg·m/s
B. pA=3kg·m/s, pB=9kg·m/s C. pA=2kg·m/s, pB=14kg·m/s D. pA=5kg·m/s, pB=15kg·m/s
解析: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碰 撞,所以碰撞前后的总动量守恒. 因此D选项 不正确. A球能够追上B球发生碰撞,说明A球
的速度大于B球,即 5 7 .所以A选项给出
mA mB
的动量值不符合实际运动情况, (同向运动时后
面的物体碰后速度不可能比前面物体速度大), 因此A选项也不正确. 对B、C选项,可以同时 满足动量守恒和动能不增加的原则,则本题正 确选项为BC.
2、弹性碰撞:两物体碰撞后形变能完 全恢复,则没有能量损失,碰撞前后 两小球构成的系统的动能相等,这样 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二、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3、非弹性碰撞:若两物体碰撞后它们 的形变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时将有 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碰撞前后系 统的动能不再相等,我们称这样的碰 撞为非弹性碰撞。
v1 (m m 11 m m 22 )v1, v2 m 21 m 1v m 12
常见情况:两物体碰撞时,有一物体 是静止的,若设v2=0m/s, 则碰撞后的速度为
v1 (m m 11 m m 22 )v1, v2 m 21 m 1v m 12
讨论: 1. 若m1=m2, 则v1=0m/s, v2=v1 (速度交换) 2. 若m1>>m2, 则v1 v1, v2 2v1 3. 若m1<<m2, 则v1 v1, v2 0m/s

基础物理互动式教学讲义_碰撞

基础物理互动式教学讲义_碰撞

碰撞10-1弹性碰撞一碰撞的基本原理备P.10-11. 碰撞是一种广泛的物理现象,历史上最有名的碰撞实验,应该是英国物理学家查兑克,于1932 年利用碰撞原理发现中子,因而获得193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外,像质子撞击原子核的反应,在实验室中也可清楚地被观察到课图10-1;极光则是由太阳所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与大气层中的各种原子碰撞后,释放出的能量所形成,如图10-1 所示。

▲图10-1由太阳发出的粒子与大气层中的许多原子碰撞,造成原子内部能量改变,随后释放出原子内部能量,而形成极光。

(照片由富尔特提供)2. 对巨观物体而言,碰撞代表两物体由接触造成。

但在微观的原子尺度下,例如:以质子撞击氦原子核,当彼此非常靠近时,可产生电磁力与核力的交互作用,但两者并未碰触,依然是一种碰撞现象。

3.假设有两质点在碰撞前,均不受到外力作用,或两质点在运动方向上无外力作用,由于两质点因靠近所发生的碰撞属于内力作用,故碰撞前后的任一时刻,两质点的总动量将维持不变。

由第6 章动量与动量守恒律,可知m1v1+m2v2=m1v1'+m2v2'其中m1、m2为两质点的质量,v1、v2及v1'、v2'分别代表质点1、质点2 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如图10-2 所示。

▲图10-2两质点碰撞示意图4.除了动量守恒之外,为了对碰撞现象有较仔细的描述,也须考虑两质点碰撞前后的动能:若两质点(或物体)在碰撞前后,总动能不变,则称为弹性碰撞;若两者在碰撞前后,总动能改变,则称为非弹性碰撞。

因此,对弹性碰撞而言,有12m1v12+12m2v22=12m1v1'2+12m2v2'25.在弹性碰撞作用发生时,物体的动能可能有部分、或全部储存于某特殊位能之中,但当作用结束后,位能将再完全转换为动能。

例如: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A,碰撞前端有一弹簧的物体B,如图10-3 所示;碰撞发生时,物体A 有一部分的动能会转换成弹簧的弹性位能,碰撞结束后,弹性位能会再完全转换为两物体的动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接触界面方程
A B N vN vN 0
不可侵彻性条件
上面强化公式将不连续性引入速度时间历史中。在接触之 前,法向速度是不相等的,而在随后发生碰撞,法向速度分量 必须满足公式。在时间上的这些不连续性使得离散方程的时间 积分变得很复杂。
N
间隙率是相互侵彻率的负数。
A B ˆTx e ˆx ˆTy e ˆ y vT γT vT
2
接触界面方程
在通用有限元软件中,接触算法能够处理多个物体的相互作 用,然而多个物体的接触包含成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从考 虑两个物体的问题入手。 接触界面包括两个物体处于接触的两个物理表面,它们是重 合的,在数值计算中,两个表面一般不重合,分为主控和从属表 面。接触界面是时间的函数,确定它是接触-碰撞问题解答的重要 部分。 接触界面包含两个物体表 面的交界。
考虑发生部分侵彻的两个表面。主控物体是9节点等参单元, 所以表面A 的3个节点是二次映射定义:
x 2 1 r y
A

2 1 3 r ( 1 r ) 1 3 2
其中 r δ A , 1 r 1
从属物体B的表面为一条水平线,给出为
2
接触界面方程
A B N vN vN 0
A B tN tN (x, t ) t N (x, t ) 0
单一接触条件
由不可侵彻性条件 由法向面力不是拉力的条件
得到单一接触条件
t N N 0
N 0
t N 0 ,乘
这个方程也可以表示为接触力的法向分量不工作的事实。
相对切向速度给出为
2
接触界面方程
动力学-面力条件
横跨接触界面,面力必须服从动量平衡。由于界面上没有质 量,这就要求两个物体上面力的合力为零:
tA tB 0
在法线方向上,不考虑在接触表面之间的任何粘性,法向面 力不能是拉力。其条件表示为
A B tN tN (x, t ) t N (x, t ) 0
PQ x ζ x ζ
B B A 2
x x y y 1 2(1 r ) r (1 r ) (1 r ) r (1 r )
A B A 2 B 12 A 2 3 2 2 3 2 2 3 2
B 这个条件要求 t N 为正数,物体B上的面力在A的单位法线上的投影,
它指向物体B。对应于物体A和B,注意到上面的表达式是不对称的。 为了定义法向面力,选择其中一个物体的法向,并且物体法向面 力的符号将取决于选择的这个法向。
2
接触界面方程
面力条件
定义切向面力为
A A A tT t A tN n , B B A tB T t tNn
AB x ζ , t x ζ , t x -x
B B A A B




A 2
y
B
y
A 2
z
B
z
1 A 2 2

2
接触界面方程
AB x ζ , t x ζ , t x -x
B B A A B
相互侵彻度量




A 2
y
1
引言
接触-碰撞问题是属于最困难的非线性问题之一,因为在 接触-碰撞问题中的响应是不平滑的。
当发生瞬时接触时,垂直于接触界面的速度是瞬时不连 续的。对于Coulomb摩擦模型,当出现粘性滑移行为时,沿着 界面的切向速度是不连续的。
接触-碰撞问题的这些特性给离散方程的时间积分带来了 明显的困难,削弱了Newton算法的功能。 因此,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算法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在获 得强健的求解程序中,规则化的技术是非常有用的。
在 /Explicit 中的接触模拟可以利用通用(“自动”)接 触算法或者接触对算法。通常定义一个接触模拟只需简单地指 定所采用的接触算法和将会发生接触作用的表面。在某些情况 下,当默认的接触设置不满足需要时,可以指定接触模拟的其 它形式;例如,考虑摩擦的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通用接触算法(general contact)
在Γc 上
两个物体的相互侵彻速率
A vN vA nA,
B vN vB nA
利用
A A A A A A A ˆ vN ˆ v A=vN n v e n vT
A B B ˆ ˆ e v v n v vN n vB T B B N A B
A 点乘 n
得到上两式
2 12
取最小化给出为
0
d PQ dr

1 PQ
r
3
3r
3 4

数值求解上式的根为r=-0.2451,因此Q点位置为,
x
Q
, yQ 1.6023 , 0.6624
2
接触界面方程
相互侵彻度量
当两个物体是不光滑或者不是局部地凸状时,这种定义相互 侵彻的方法将会遇到困难。如在图示情况下, AB 的最小值是 不唯一的:这里有两个点为 P 的正交投影。在这种情况下,难以 建立一种方法,能够唯一地定义相互侵彻的度量。
并且利用法线是正交于与平面相切的单位矢量的事实。
2
接触界面方程
A B N vN vN 0
不可侵彻性条件
对于在接触表面上的任意点,不可侵彻性条件限制了相互 侵彻速率成为负值,表示当两个物体发生接触时,它们或者必 须保持接触 ( N 0) 或者脱离 ( N 0) 。 对于接触区域上的所有点当满足上式时,精确满足不可侵 彻性条件。然而,公式与交集为零不是等价的。在大多数数值 方法中,仅在瞬时时刻注意到该式,对于接近分离而没有接触 的点,相互侵彻是可能的。该式仅适用于处于接触的成对点。
电子产品跌落模拟
在电子工业中,为了评估 产品的耐久性,仿真分析 正代替跌落试验。
C ΓA ΓB
模拟接触-碰撞问题的标记
2
接触界面方程
A e1A e x
A A e2 ey
A n A e1A e2
在主控接触表面的每一点建立局部坐标系统,可以构造相切 于主控物体表面的单位矢量:
物体A的法线给出为 在接触界面上有 即两个物体的法线方向相 反。以局部分量的形式表 示速度场
通过一个有转折表面的侵彻,说明正交映射点求解的不唯一性。
2
接触界面方程
在ABAQUS/Standard和/Explicit中的接触模拟功能具有明 显的差异。
在/Standard中的接触模拟或者是基于表面(surface)或 者是基于接触单元( contact element )。因此,必须在模型 的各个部件上创建可能发生接触的表面。然后,必须判断哪一 对表面可能发生彼此接触,称之为接触对。最后,必须定义控 制各接触面之间相互作用的本构模型。这些接触面相互作用的 定义包括如摩擦行为等。
1 g N (ζ , t ) min , AB A 0
B
如果(x B x A ) n A 0 如果(x B x A ) n A 0
令相互侵彻度量对坐标求导数取值为零,求出 g N ζ B , t 最小值。
2
接触界面方程
例子10.1
B
y
A 2
z
B
z
1 A 2 2

相互侵彻量 g N ζ B , t 为上式的最小值,并且考虑到仅当 P 在物 体A内部时才是非零的。通过检验法线到物体A在 X B X A 上的投影,可以检验后面的条件:当投影是负值时,点P是在物 体A的内部,因此有相互侵彻,否则P不在A的内部,没有相互侵 彻。所以,相互侵彻的定义是
2
接触界面方程
物体由标准场方程控制:质量、动量和能量的守恒,应变度 量,以及本构方程。接触增加了条件: 1 2 在界面上,两个物体不可相互侵入和面力满足动量守恒; 横跨接触界面的法向面力不能为拉力。
按照要求分类:
1
2
对于位移和速度的要求作为运动学条件,
对于面力的要求作为动力学条件。
2
接触界面方程
A A A A A A A ˆ vN ˆ v A=vN n v e n vT
B A B A B B ˆ vN ˆ v B vN n v e n vB T
n A n B
在三维问题中希腊字母 下角标的取值范围为2;当问 题是二维时,接触表面成为 一条线,取值为1。
2
接触界面方程
不可侵彻性条件 运动学
由于以位移的形式表示交集为零的公式是不可能的,所 以,在接触过程的每一阶段中以率形式或者增量形式表示不 可侵彻性方程是很方便的。其率形式应用到物体 A和 B上发生 接触的部分,即是位于接触表面上的那些点
A B N v A n A v B n B (v A v B ) n A vN vN 0
4 S x , y 1.5
B
s B, 0 s 1
B A 在例子中的相互侵彻已经被夸大了。注意到沿着界面有 n n
对于在表面B上的点P,找到相互侵彻。求点Q 正交投影的最小值
PQ
2
接触界面方程
例子10.1
对于在表面B上的点P,找到相互侵彻。求点Q 正交投影的最小值
切向面力投影到主控接触表面上的面力合力,由动量平衡要求
A tT tB T 0
当应用接触的无摩擦模型时,切向面力为零
A tT tB T 0
在前面建立接触界面方程中,尽管选择了其中一个物体为主 控物体,当两个接触表面是重合时,且满足公式 n A n B , 对于物体,这些方程是对称的。因此,选择哪个物体作为主控物 体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当两个表面不重合时,如在大多数数值 求解中,则主控物体的选择会改变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