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课件1鲁教版五四制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移山要达成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 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赞同。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
5. 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 远)
Baidu Nhomakorabea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 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 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 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 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 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 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 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教学目标
1.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 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 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 故事。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 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 美情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教学PPT课件(3篇)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词语 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竭尽 险:形作名,险峻大山 2.以君之力 以:凭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于是 夫:成年男子 4.叩石垦壤 叩:凿 垦:挖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到 6.而山不加增 加:更,副词 增:增加
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
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 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 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 充满信心。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 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 所以他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聪明那个笨?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示例: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 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 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搬家或绕道 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 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 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与翻译
篇一:愚公移山逐句翻译
愚公移山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方:方圆。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边。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近。面:面对着。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愚公苦于山北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室:家。谋:商量。汝,你们。险,险峻的大山。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
5.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相:代愚公。许:赞成。曾,连。。。也。。。损:削减。丘,土山。汝。。。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哪里。
大家纷纷的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6.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诸,之于。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荷,挑。夫,成年男子。叩,敲,凿。
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始,才。龀,换牙。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第 21课 《愚公移山》
第 21课愚公移山
【查资料·教学参考】(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
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
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
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
往直前。
【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被华夏儿女乐此
不疲地世代传诵,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这
则寓言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我们不止一次地被愚公
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他面对烈日的炙热,别人
的冷言嘲讽,丝毫不动摇移山的决心。他坚定“只
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相信只要不怕困难、坚
持不懈、顽强地干下去,移山就不再是个梦。最终
他的诚心打动了天帝,成功搬除了两座大山。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愚公,感受他人格的魅力。
【新课解读】
拷14语文版九上金榜学案教师用书P103【新课
解读】
二、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
谁的观点正确?
明确:分歧在于智叟认为“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认为“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
的观点正确,因为他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而智叟安于现状,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
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2.
拷14语文版九上金榜学案教师用书P103【新课
解读】
3.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
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
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
21 愚公移山上课用
智叟
愚公之妻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 (注意读法)
其妻献疑曰 献:提出,不反对 河曲智叟笑而止 笑:讥笑 之曰 曾不能损魁父损:减少山 之土 之丘 曾不能毁山 “毁”“一毛”: 拔根汗毛的力量 之一毛 也没有 妻子的态度:献疑 妻子的情感:关心
以君之力
君:是尊称 残年:
以残年余力
古义:停止 已 今义:已经 方 古义:面积,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惩 古义:苦于,被……所苦 今义:惩罚
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3、面山而居 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室而谋曰
使动用法,使……聚,把……召集在一起
4.人称代词,“他们”:
跳往助之
“他”: 5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词多义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表顺承:聚室而谋
笑而止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他”: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翻译句子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不愚:有发展的眼 光,与困难作斗争
关心,提问题 愚公之妻
嘲讽阻之 智叟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最早见于《列子》。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愚公的老者,因为家中有两座大山阻挡着去路,他决心花费一生的时间,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故事梗概如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者,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巨大的大山,名叫太行和王屋。每天愚公都需要绕过这两座大山,才能去田地劳作。愚公非常辛苦,但是他却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儿孙子孙也一生奔波在这两座山的阻碍下。
于是,愚公决定采取行动。他告诉家人,他要挖掉这两座大山。村里的人们都嘲笑他是个愚蠢的老头,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愚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带着儿子、孙子,开始了挖山的工程。
有一天,一位老者名叫神仙听闻了愚公的事迹,感动于他坚毅不拔的决心。于是,神仙派出两位神仙,分别是彭祖和他的妻子岱女。他们将山上的两座大山搬到了千里之外。
愚公看到两座大山不见了,非常高兴。他的决心和坚持感动了神仙,于是神仙帮助他实现了挖山的梦想。
这个寓言故事传达了一个坚持不懈、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以及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众人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的思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课件语文1221121
原文:①太行①、王屋②二山,方③七百里,高万
仞④。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⑥之北。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 译文: 八千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注释:
①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③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④仞:古代长 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⑤冀州:古地名,
来自《点拨》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 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 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 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
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
成的。
来自《点拨》
寓言的分类
21 愚公移山
寓 言
1. 学习目标
5. 相关资料 9. 整体感知 13. 本课主旨 16. 教材习题讲解
2. 作者简介
6. 检查预习 10. 句段品析
3. 背景透视
7. 听读课文 11. 疑难探究
4. 文体知识 8. 翻译课文 12. 板书设计 15.拓展延伸
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7. 课后作业布置
部分来自《点拨》
二 写一写字形
chéng( 惩 )
山北之sè( 塞 )
始chèn ( 龀 )
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1课《愚公移山》课件
7.素材积累 关于锲而不舍的名言警句
①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雨果) 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⑤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⑥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将近 ) (2)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办法)
(3)指.通豫南( 直 )
(4)且焉.置土石( 哪里 )
3.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河曲智叟亡以应。
“__亡__”__通 _“__无__”_(没有)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反__”__通 _“__返__”__(返回)
(3)甚矣,汝之不惠。 __“__惠__”___通 __“__慧__”___(聪明)
5.根据课内学过的词语知识,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
(1)争论不已. 停止
(2)移风易.俗_改__变__,__变__换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 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 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练习 语文版
21 愚公移山
1.走近作者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崇尚虚无飘渺、清静无为。相传著有《列子》。
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①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②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分)
③何苦
..而不平(古义:担忧什么;今义:不值得)
(2)一词多义
【且】
①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而】
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③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于】
①达于.汉阴(介词,到)
②告之于.帝(介词,向)
【焉】
①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其】
①其妻献疑(代词,他的)
②其如土石何(语气词,表反问)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副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局部“甚矣”提前,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宾语“子孙”前置,应为“遂率三夫荷担者子孙”)
②判断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字表判断)
③反问句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3.主题讲解
本文通过讲述,“愚公移山”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制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4.重点突破
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提示:克制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辛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开展变化的观点。
语文版九上21.《愚公移山》相关知识
《愚公移山》
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愚公移山课文注音
愚公移山课文注音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该故事讲述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的“愚”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课文注音版:
太t ài 行x ín ɡ、王w án ɡ屋w ū二èr 山sh ān ,方f ān ɡ七q ī百b ǎi 里l ǐ,高ɡāo 万w àn 仞r èn 。本b ěn 在z ài 冀j ì州zh ōu 之zh ī南n án ,河h é阳y án ɡ之zh ī北b ěi
。
北b ěi 山sh ān 愚y ú公ɡōn ɡ者zh ě,年ni án 且qi ě九ji ǔ十sh í,面mi àn 山sh ān 而ér 居j ū。惩ch én ɡ山sh ān 北b ěi 之zh ī塞s ài ,出ch ū入r ù之zh ī迂y ū也y ě。聚j ù室sh ì而ér 谋m óu 曰yu ē:“吾w ú与y ǔ汝r ǔ毕b ì力l ì平p ín ɡ险xi ǎn ,指zh ǐ通t ōn ɡ豫y ù南n án ,达d á于y ú汉h àn 阴y īn ,可k ě乎h ū?”杂z á然r án 相xi ān ɡ许x ǔ。其q í妻q ī献xi àn 疑y í曰yu ē:“以y ǐ君j ūn 之zh ī力l ì,曾c én ɡ不b ù能n én ɡ损s ǔn 魁ku í父f ù之zh ī丘qi ū,如r ú太t ài 行x ín ɡ、王w án ɡ屋w ū何h é?且qi ě焉y ān 置zh ì土t ǔ石sh í?”杂z á曰yu ē:“投t óu 诸zh ū渤b ó海h ǎi 之zh ī尾w ěi ,隐y ǐn 土t ǔ之zh ī北b ěi 。”遂su í
语文版第21课《愚公移山》
9.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对比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10.讨论: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
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如果你 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 的方法?
4.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6.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 “你太不聪明了!(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残余的力气,(轻视) 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有意挖苦) 又能把土块和石头怎么样呢?”(讥笑)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 (关心的语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难挖平, 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正字
正音。
1.字词补充注释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竭尽 险:形作名,险峻大山 以君之力 以:凭 杂曰 纷纷说道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于是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凿 垦:挖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到 而山不加增 加:副词,更加 增:增高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1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百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原文无标题。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阴”、“阳”用于表示山、水的位置时——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边。
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写愚公移山作铺垫: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愚公的形象也就愈高大。写二山的地理位置,用一个“本”字与后文呼应。言外之意是这两座山如今已不在那里了,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
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
面山:面对着山,“面”在这里用如动词,是对着的意思。汉阴:汉水的南岸,“汉”在上古是汉江的专称。损:削减。诸:兼词,“之于”的合音。尾:末端,这里指渤海的边上。
译文: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哪里可以放置(挖出来的)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22.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学习资料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1课《愚公移山》课件
二山耸立图
毕力平险图
家庭会议图
愚 公 智 叟 论 辩 图
神灵移山图
面对着(名词用作动词) 1.面山而居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2.阳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减少。 ··· 5.如太行、王屋何 把· ··怎么样。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 8.汝心之固 固执,顽固。 9.虽我之死 即使。 10.何苦而不平 愁。 11.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
你能理解红色词的含义吗? 苦于 惩山北之塞 直 指通豫南 曾不能损 削减 如太行王五何 把---------怎么样 箕畚运于---尾 用土筐 始一反焉 返 即使 虽我之死 无穷匮也 尽 愁 何苦而不平 无 亡以应 一厝 放置
+ 第一段:交待故事背景。 +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
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愚公驳斥智叟的 错误观点。 + 第四段:神话结尾,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 +
+
为解心中的疑团,智叟不辞辛苦,翻山越岭找到了大力神夸娥氏的 两个儿子。智叟说明了来意,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哈哈大笑,别 人搬山愚公得名,这回还得利了! 智叟听完,一头雾水。
+ຫໍສະໝຸດ Baidu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敲,凿
用箕畚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 挖掘泥土 挑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换牙 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
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 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 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 返回 事,选自《列子•汤问》。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列子》 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 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 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 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 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 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 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词性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竭尽全部。 平: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铲平。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惩山北之塞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4.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 ,面对
词类活用 1、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活用 作为名词。 2、面山而居(面向):名词作状语 3、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作动词 4、何苦而不平(愁):形容词作动词
5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愚公移山这件事】 6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7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句末语气词】 8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聚室而谋 【表顺承】 笑而止【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何苦而不平 【表顺承】
上页 返回 下页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 魁父那样的小山都平不了,还能把太行、 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又往哪里 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道:“把 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于是 (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凿石头,挖泥土,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 边。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才换牙, 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暑换季(一 年时间),才往返一趟。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换牙 反焉。
第一、二段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万仞。原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快九十岁了, 面对大山住着。(他)苦于山北(交通) 阻塞、出入绕远。(便)召集全家人商议 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险峻的大 山,(使道路)直接通到豫州的南部,到 达汉水的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赞 成他的意见。
返回
作家作品的介绍
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 “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 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 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 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愚 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 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3、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 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 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 而含蓄。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 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读 懂 课 文
上页
返回
下页
整体感知课文
说说下面图片展示的是文中哪部分内容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发展
开 端 高潮
结局
背景
全文结构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 高度和地理位置。——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 孙移山。——开端 第三段: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地,移山 愿望实现。——结局
上页
返回
下页
读
准
啦
听课文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n 万仞( rè )汝( rŭ )魁(kuí )父 荷(hè)担 箕( jī )畚( bĕn)
孀(shuāng )妻
智叟(sŏu ) 亡( wú)以应
n 始龀(chè) 曾(zēng )不若 一厝(cuò )
陇( lŏng )断
穷匮(kuì )
精彩展示2-字词积累: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句子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表明愚公移山愿望实现的句子是: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整体感知, 解释重点字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 方圆 七百里,高万仞。
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1、我会读: 万仞( rè ) n shuāng) 孀妻(
穷匮( kuì) 魁父(Kuífǔ) 荷担( hè )
始龀(chè ) n
一厝(cuò ) 汝(
sǒu ) 智叟( lǒng ) 陇断(
)
箕畚( jī )(běn)
rǔ
曾不若(zēng) 诸( zhū ) 亡以应(wú )
ng 惩(ché )
歌曲欣赏
所 以 后 来 人 为 你 感 叹
无 路 难 啊 开 路 更 难 心面 中对 祈着 愿满 堂 儿 孙 喔 了 却 了 走 走 脚 下 一 马 平 川 望 望 头 上 天 外 天
使用提示 点击方框有短片
谈 起 来 不 是 笑 谈
想 起 来 不 是 奇 闻
凭 着 是 一 身 肝 胆
面 对 着 王 屋 与 太 行
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削减。 把··· ··· 怎么样。 用土筐。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第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
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 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 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叩 石 垦壤, 敲,凿 挑 挖掘泥土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用箕畚
任 凭 那 脚 板 把 木 屐 磨 穿
任 凭 那 扁 担 把 脊 背 压 弯
讲 起 来 是 笑 谈
听 起 来 是 奇 闻
教学 目标
作家 作品
文体 介绍
课文 朗读
Biblioteka Baidu
课文 翻译
探究 学习1
探究 学习2
深入 研究
课外 练笔
愚公移山
《列子》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积累本课的文言词汇
3、借助课下注释及资料翻译本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将近 苦于 商量 南面 面对 绕远,曲折 全部
险峻的大 一直 山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许。赞同
第二层,写解决土石的办法。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连……都 削减 提出疑问 凭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把……怎么样 况且,哪里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 之于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一直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塞( sè )
雍( yōng )
读准下列字音
1、高万仞(rè n) 2、吾与汝(rǔ)毕力平险 3、惩山北之塞(sè) 4、遂率子孙荷(hè )担者三夫 5、河曲智叟(sǒu) 6、河曲智叟亡( wú )以应 7、箕畚( 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 8、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 9、子子孙孙无穷匮( kuì)也 10、一厝( cuò )朔东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5.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句子是: 6.表明愚公移山愿望实现的句子是:
整体感知课文
听读课文(请拿起笔,在文中划出相应句子)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2、我会解: 1、年且九十 将近 2、惩山北之塞 苦于 3、指通豫南 直 4、投诸渤海之尾 之于
5、始一反焉 返 6、汝之不惠通“慧”,聪 明 7、而山不加增 更 8、一厝朔东通“措”,放 置 9、汉之阴 南岸
通假字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5.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安置。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田埂。
寓
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 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 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
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 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 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和深刻的教育。 返回
朗读 课 文正音
使用提示:点击 “课文”有录音
山的南面或水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的北面
释译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圆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长度单位,七、 八尺为一仞 黄河北岸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 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 的北面。
下面句子你能翻译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 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
“苦何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定语)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重要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可是山却不再增高加大,何愁挖不平它呢?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北山的阻塞,出进都要绕道而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还一次。
整体感知课文
听读课文(请拿起笔,在文中划出相应句子)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
2.荷担者三夫: “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句,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3.告之于帝: “于帝告之”的倒装句,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4.感其诚: 被动句,感,被…所感动。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一词多义:
1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加强语气,“连…也…”】 2固 汝心之固【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3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4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的】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面对 苦于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商量 绕远,曲折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峻的大山 全部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南岸 一直 可乎?”杂然相许。 赞成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连……都 削减 提出疑问 凭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把……怎么样 况且,哪里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于 纷纷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路。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 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可以吗?”大家纷纷赞成他。 第一层,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 山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