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安城市公共艺术形态设置的探讨_以西安浐灞生态园景观雕塑形态为例
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公园项目工作计划书
![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公园项目工作计划书](https://img.taocdn.com/s3/m/4230530fc8d376eeaeaa31f2.png)
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计划书一、项目认识“A waterfront is a significant resource and a challenging opportunity for a city;a chance to be an escape for the pressure—cooker of crowded city life,a chance to be a bright breathing edge of city living。
”-—A.C.Moore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
"——查尔斯﹒摩尔灞河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桥区东北部,处于灞河沿岸,南起西康铁路北至陇海铁路桥,灞河两岸各50米范围内,含灞河水面设计,长约4.5千米,总面积2。
85平方公里。
项目的建设是为更好地实现将灞桥区建设成为宜居新地、商贸新都、生态新城,打造西安绿肺、建设水乡灞桥总体发展目标。
二、工作思路根据我们多年进行的滨水地区规划建设经验,本次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确定规划区的规划范围:灞河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桥区东北部,处于灞河沿岸,南起西康铁路北至陇海铁路桥,灞河两岸各50米范围内,含灞河水面设计,和约4。
5千米,总面积2。
85平方公里。
明确规划用地的特点:明确灞河公园景观规划用地的局限性与有利条件.了解其地形变化、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和生物、景观多样性等特点及坡度差等现状条件,将对项目规划带来的影响。
规划定位:将灞河公园片区建设为一个具有生态园林景观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及时代特色的城市综合性公司。
规划理念:根据项目特点,规划首先应遵从生态优先的基本理念要求。
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处处考虑充分利用灞河沿岸一切有利的自然条件,以达到经济、实用、美观的要求。
西安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初探
![西安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f4c83b076c85ec3a86c2c501.png)
植 柳树 ,春天 柳絮 纷 飞如 雪 , “ 柳风 雪 ”成 为长 安 八景之 一 。 灞 秦 汉 时 曾在 灞 河 上 架 有木 桥 ,名 日 “ 桥 ” 。它 是 关 中交 通 要 灞 塞 ,连接 着西 安 东边 的各 主要 交通 干 线 。灞河 是所 谓 的 “ 八水绕 长 安 ”八水 之一 。 当长 安 自然 美 景 随 着 现 代 工 业 文 明 的车 轮 渐 行 渐 远 ,唐 诗 宋 词 中 的如烟 灞柳 蜕变 成 了记忆 ,取 而代之 的是灞 河河 流污 染 , 河 水水 质 发黑 发臭 。两 岸 垃堆积 成 山,过度 的挖 沙 造成 了严 重 的 地 质 灾 害 。挖 沙造 成 了灞 河 河 床 严重 下切 ( 6 之 深 ) ,地质 达 米 灾 害 隐患严 重 。建 国 以来 ,’ ? 产灞河 西安 城 市段洪 灾 损失 已超 过 l 2 亿 。挖 沙还 造 成 了灞河 桥垮 塌 、 陇海线 中断 。这些 情况 严重 影 响
二、西 安 滨水 区休 闲空 间景观 设计概 况
灞 河 是 陕西 省境 内 的一条 河流 ,属渭 河 南岸 一级 支流 ,发源 于蓝 田县灞 源 乡 ,干 流长 1 g O 公里 ,流 域面 积 2 8 平 方 公里 。据 51 史载 ,灞 河 原名滋 水 ,春 秋 时秦 穆公 为 了炫耀 其 霸业 , 改名 为灞 河 。唐 在 此地 设驿 站 ,亲 友 出行 多在这 里 折柳 送行 。 因沿河 岸遍
2 城市 滨水 区休 闲 空间景 观设 计研 究的 意义 . 究对 象,指 出存在的 问题 ,并对其未来发展提 出了思考 ,希 望能给后 随着 城市 的 发展 和社 会 的进 步 ,越来 越 多的 人开 始对 生存 环 期 的 建 设提 供 一 些 帮 助 。 境提 出了更 高 的要 求 ,因此 开始 治理 由于工 业 、经济 发展 而污 染 严重 的河流及滨水 区 ,整 治河流两 岸的绿化 。把两岸 的护岸建 设成 关 键 词 :城 市 滨 水 区 ;休 闲 空 间 ;景 观 设 计
生态雕塑的形态与城市景观研究
![生态雕塑的形态与城市景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f66fa2d1f34693daef3e25.png)
一
9 —— 环境艺术 6
图 3 摄 像 师
图 4伐 木 者
生态雕塑就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格 局、 空间形态 、 文 行为转变 。 它在审美观念上不再是一种单一纯粹的表现 . 而更强 筹划阶段 . 调多种文化的融合 ,吸纳 中外不 同的艺术形式 ,在 多元 的基础 化形态 以及周边的具体空间形态 、建筑结构等诸多要素 。一个 上 .确立 自己的艺术形态。作品也 更好地表现了多元化的属性。 成功 的生态雕塑要在整体环境空间的基础上 .考虑到雕塑本身 ( 二)和谐 性
( ) 多元 性 一
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 , 生态雕塑能够打破原
体现了生态设计观念的雕塑 我们可称 为生态雕塑 。生态雕 有的线性 、 单调的模式 以一个多维 、变通 的模式来表现 。就观 塑包括 多方面 的含义 ,主要有哲学依据 、美学支点 、美学本质、 念和材质方面而言 , 生态雕塑表现得更加开放 和灵活 多样。 生态
些正是当代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所在。
过公共设施艺术化过程充分地表现 出来 。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 ・ 沙里曾经说过:“ 让我看看你的 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 的居民在 文化上追 求的是什么。
公共设施艺术化可 以培养市民的主人翁精神 . 有利于建立和 作者 简介 :金 晓丹,辽 宁对外经 贸学院管理 系教师 谐的社会 环境 。 我们可 以把艺术化 的公共设施 看成是提供并任 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 、 参与和观 赏的艺术。 公共艺术 的公共性并
的形态造型,它的形状、色彩袤其材料的选择都要与整体环境
生态雕塑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它所处地环境和 它与环境之 形成一种相互依存 、相互统一的互动交流 。生态雕塑也要更好
试论当代公共艺术中的雕塑性及其形态
![试论当代公共艺术中的雕塑性及其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370e993aa21614791711285d.png)
试论当代公共艺术中的雕塑性及其形态作者:马春萍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公共艺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同时也拓宽了大众的审美空间,使得大众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公共艺术的雕塑性,或者说对雕塑立体空间造型的呈现,丰富了审美对象,对雕塑艺术的吸收融合转化为新的面貌。
当代公共艺术直观且融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立体造型使大众的审美活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剖析其公众艺术属性,分析其造型艺术规律和审美欣赏规律,对当代公共艺术树立在造型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有的自身独特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雕塑;空间;立体造型从狭义上理解,公共艺术是指当下各个艺术院校、艺术创作机构,包括自由艺术家针对具体的空间进行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创作作品,从广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概念可以扩展至以服务社会大众审美需求为目的多种艺术形式,它包括环境雕塑艺术、媒体宣传艺术品、产品造型审美设计、建筑环境的装饰美化等。
狭义的公共艺术所涵盖的范围指向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创作形式,也即所谓的纯艺术范畴,而广义的公共艺术界限模糊,各种造型艺术形式相互借鉴交叉,涉及了人文因素、审美理念,甚至人体功能学、各学科基础理论。
广义的公共艺术由于长期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在各种艺术形式影响下逐渐产生发展,这种公共艺术形式由其造型规律和特定的造型形式逐渐清晰化,因此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剖析,进而对当代公共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提供可借鉴的理论。
一、公共艺术独立的审美文化框架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動越来越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艺术的传播途径,使得越来越多的大众感受到各类型艺术的现实存在,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旺盛提高,人们的饮食起居、衣食住行越来越需要体现出审美性,不再是仅仅满足于基本的需求,由此,传统美术越来越多地与大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在切实影响大众生活的领域,如环境建设、产品设计等体现出了更多艺术的公共性与实用性。
浅谈西安城市雕塑
![浅谈西安城市雕塑](https://img.taocdn.com/s3/m/6b8ca4cf2cc58bd63186bdf5.png)
浅谈 西安城 市雕 塑
腾 云 (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70) 1(7) 7
摘 要 :西 安 ,作 为 一 个 历 史 文 化 古城 ,很 难 让 现 代 文 化 艺 术 在 此扎根 。我们并不缺乏现代艺术家,也 不缺乏 可以表现的素材 ,我们 缺 的是作品 ,缺 乏能代表这个城 市之 美的艺术 作品 ,缺乏能体现这个 城 市精神、灵魂 的现代 艺术作品 ,于是 我们想起 了城 市雕塑。
关键 词:城 市;雕塑 ;西安
一
历史 文化 精神 是 不可 替代 的 ,这也 是城 市雕 塑 与一般 雕 塑的 最大 区别 ,真正 好的城 市雕 塑是 无法 复制 到 什 么 ?是 被誉 为 “ 界 第 八 奇 世 需要什 么样 的城 市雕塑 迹 ”的秦 始皇 兵马 俑 ?还是 世界 上保 存最 完整 、规模 最大 的古 城 西 安 的雕 塑不可 谓 少 ,从南 至北 ,由东 到西 ,各 个广 场和 旅 墙—— 西 安 明城 墙 ?是遥 相辉 映 见证 过大 唐盛 世 的大 小雁塔 ?还 游 景 点都分 布着 大大 小 小 的雕塑 作 品 ,可是 有哪 些让 你 留下深 刻 是 已然成 为城 市 中心坐 标 的钟鼓 楼 ?作 为现代 人 ,我们 要 感谢 先 印象 了,让 你驻 足观 赏 呢 ?是 因为这 些 雕塑 不美 吗 ?还是 你觉 得 人 为 我们 留下 的30 余 年 的城市 文化 ,得 享 1朝 古都 的深 厚历 史 这样 的雕塑 在别 的城 市 也能 看 的到 ,对你 而 言没有 特 别感觉 。怎 10 3 沉 淀 ,但是 我们 不仅 仅是 历史 的 继承 者 ,也是 历史 的创造 者 ,我 样才 能体现 一个 城 市的特 质 ?我 以为至少 应具 备 以下三 点: 们 除 了要承 担保 护历 史 、传承 文 化 的重任 之外 ,如 何在 历史 的长 1 题材 上能 够切 合 西安 的历 史文 化传 统 ,又 能表现 当代 西 安 . 卷 中书 写我 们 当代人 的一 笔也 摆在 了我 们 的面前 ,可让 人遗 憾 的 人 的精 神面 貌和 文化 追求 。作 为 一个 有三 千年 历史 的古 城 ,一个 是 ,想到 西安 ,我 们很 难有 现代 文化 艺术 的印象 ,我 们并 不缺 乏 曾经 见证 过 中国历 史最 为光 辉 的汉 唐文 明 的古城 ,散落 在城 市各 现代 艺术 家 ,并 不缺 乏可 以表现 的素材 ,我 们缺 的是 作 品 ,缺 乏 个 角 落 的宫殿 遗迹 记录 了秦 始 皇 、汉武 帝 、唐太 宗 的丰 功伟 绩 , 能代 表这 个城 市之 美 的艺术 作 品 ,缺 乏 能体现 这 个城 市精 神 、灵 至 今仍 被 我们传 唱 的李 杜诗 篇记 录 了他 们在 这个 城 市的 生活 ,太 魂的现 代艺 术作 品,于 是我们 想起 了城 市雕塑 。 多的题 材 留给我 们 艺术 家发 挥 ,但 是艺 术发挥 必 须要 符合 城 市特 质 。例 如有 人建 议 在车 站广 场立 一 个秦 始皇 的 巨型雕 塑 ,让来 往 为 什 么是城市雕 塑 美 国 城市 历 史学 家 与人 文 学者 刘 易 斯 ・ 芒福 德 说 : “ 初城 的宾客 见证 秦文 化 的恢 弘气 势 ,这 也未 尝不 可 ,只是 如何 让这 个 最 市 是神 灵 的家 园 ,而最后 城 市本 身变 成 了改造 人类 的主 要场 所 , 雕 塑反 映出 当代西 安人 的精神 ,恐 怕要好 好思 量一 下 。 2 在 表 现 形 式 上 要创 新 ,要 与 周 围 环 境 有机 结 合 。作 为 艺 . 人 性在 这里 得 以充分 发挥 。城市 的主要 功 能是 化 力为形 ,化 能量 为文化 ,化死物 为活 灵 的艺术形 象 ,化生物 繁衍 为社会 创 新。 ” 术 品本 身 ,创新 是基 本要 求 ,雕 塑是 一种 可 以复制 的 艺术 品 ,但 部 那些 已然 成 为这个 城 市标 志 的艺术 作 品 已经 见证 了这 个 城市 在城 市雕 塑 中 ,雕 塑作 品只是 这个 城 市雕 塑 的 一 分 ,它 的根本 几千 年 的兴衰 变迁 , 想到 西安 你会 想到 她们 ,想 到她 们 你会 想到 价值 在 于这个 雕 塑是 否符 合这 个城 市 的精 神 ,是否 符合 周 围的环 西 安 ,那 是 因为在 她们 背 后都有 一个 千 古流 传 的故事 ,都 有她 们 境 。以李 白为例 ,全 国各地 有 很 多与他 有关 的雕 塑 ,西 安的 雁塔 那个 时代 赋予她 们 的独 特个 性 ,而在 别 的地方 没法 看 到 ,那 么作 北 广场 也有 ,作品 中的 李 白盘腿 做举 杯 吟诗状 ,说实话 ,那样 的 为新世 纪 的我们 ,是 否 也应 该觉 悟到 在这 个 高度 发 展 、高度 融合 作 品豪 无个 性 可言 ,有 或无 ,放 在 这或摆 在那 都无 所 谓 ,这样 的 的世 界 ,文 化背 景 、生 活 习性各 异 的民族 要想 共存 下去 ,必 须要 东 西 ,不要也 罢 。 发展代 表 自身特 征 的文化 。 3 作 品应 符 合大 众 审美情 趣 。 艺术 品作为 艺术 家 的创 作 ,再 . 正 在 全 球 范 围 内掀 起 的 一 场 城 市文 艺复 兴 , 以 日益 紧 迫 的 现 艺术家 本人 的艺术 认知 , 本身 是不应 该受大 众 审美所 影 响的 , 全 球环 境 问题为 开端 ,在 国家 间或 城市 中提 出了宗 教 、经济 、文 可 是作 为公 众艺 术一 部分 的城 市雕 塑 ,完 全只 是艺 术家 的个 人情 化 、历 史等 各种 各样 的 问题 与 矛盾 ,而 从这 些 问题 中反 映的 理念 调而 全然 不顾 大众 是 否欣 赏这 本身 是无 法 想象 的 ,一个 得不 到大 ‘ ”,则成 了当前城市文艺复兴的主题,并且城市建设由硬件 众 认 可 的城市 雕 塑又 怎么 能代 表城 市精 神 和城 市文 化呢 ? 因此 在 荚 时代 逐 步过渡 到 了软件 时代 。雕 塑 家也 从单 体 的、个 人 的表现 中 城 市雕 塑 的创 作 中要 体现 出城 市平 民的参 与意 识 。城市雕 塑 的参 走 出,开始 创作 与城市 环境 密切相 关 的、具有 城市 机 能的作 品。 与 性 ,决 定 了在城 市雕 塑 的过 程 中,它 一 定是 开放 的、 民主 的 , 美 国著 名城 市 学家 伊 里 尔 ・ 沙里 曾经 说过 : “ 我 看看 你 的 它 一定 十 分尊 重参 与者 的 权利 ,并 公正地 对 待每 一个 参 与者 的意 让 城 市 ,我就 能说 出这个城 市 的居 民在文 化上追 求的 是什 么。 ” 见 。公 众参 与 的方 式是 多样 的 ,公共 艺术 的参 与 性不 仅表 现为 公 城 市 雕 塑作 为城 市 空 间 公 共 艺 术 的一 种 主 要 艺 术 形 式 ,它 众对 于 作 品结果 的参 与 ,还表 现 为公 众对 于过 程 的参 与 ,共 同推 不 仅 能反映 出城 市 的风采 和 神韵 ,也最 能反 映 出 一 个城 市的 精神 动城 市雕 塑 的发 展 。社会 公众 对 于作 品 的意见 ,成 为 检验城 市雕 面 貌和 价值 取 向,对 提 高城市 品位 、丰 富城 市 内涵 、美化 城 市空 塑 的一个 重要 的指标 , 因为只 有社 会 公众 才是 作 品成功 与否 的最 间、升 华城 市形象 起着 重要 的作用 。如 果文 化 是城市 的灵 魂 ,那 后评 判者 ,只 有在 互 动 中,在 与公 众 的接触 中,作 品 的意义 和对 么 ,城 市雕塑 就是 城 市灵魂 的最好 象征 物 。不 同的 时代 ,城 市雕 作品 的评 价才 能最后 完成 。 塑都 以它 自己的方式见 证 了这个 时代 的文化和 精 神 。 在 创 建和 谐社 会 的今 天 ,我们 呼唤 我们 的城 市 能 出现 越来 越 想 到 罗马 ,你 会想 NJ 头 “ J I  ̄ 母狼 ”,想 到哥本 哈根 ,你会 想 多的 能体 现代 表这 个城 市精 神 的城 市雕 塑 ,在这 样一 个千 年故 都 到 “ 人 鱼 ”,想 到纽 约 ,你会 想 到 “ 美 自由女神 ” ,想到 布鲁 塞 完 成历 史和现 代 的融 合, 艺术和 公众精 神 的融合 。
分析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8aa6352a32d7375a41780f5.png)
其中一些雕塑由于其特殊韵意义以及艺术价值,成为城市的标志 随之有所发展。
性景观,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外,在上文中提到 ,雕塑艺术 的应用 发展 速度 快 ,因此 在具 体 的不 同应用 中 ,其 中 的发 展水 平 存 在着 较大 的差 异 。除 了较为 著名 标 志性雕 塑之 外 ,也存 在着 许
泛 的应用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使得城市中的人文因素得到一种 目前室 内的雕塑艺术应用已经成为公共环境景观设计 中的一部
凝 固的实体化体现 。在许多欧洲城市 ,如意大利的罗马、丹麦的 分,室外的自然条件与室 内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差别,因此具体的
哥本 哈根 、俄 罗斯 的圣 彼得 堡等 ,雕 塑都 成为 城 市的重 要标 志之 一 , 受到市 民的喜爱 。
置于 公共 环境 , 就必 须考 虑环境 因素 的变 量, 考 虑其 艺术 形态 与 大众 日常生活审美形态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冲撞与结合 。
结 束语
对于传统雕塑艺术的继承程度不足 ,多数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雕塑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 中,需要 随 ,对 于传 统雕 塑艺 术缺 乏融 合 。其二 ,在 目前许 多城 市 的雕 塑 中,较 为重视 对 于历 史文 化 因素 的挖掘 ,然 而其表现的角度存在 问题 ,或是存在艺术化过强,或是存在主题
物 质文化 水 平 的发展 进行 不 断的建 设 ,雕塑 艺术 在其 中 的应用 也 需要与这 一 原则 相契 合 ,成为 充分体 现 人文 关怀 和 民意 的景观 本 身, 而公众又能真正融入其中时,人、雕塑、景观的距离将完全
鲜 明程度 不足等 问题 。
消失,这样的景观即是人们的共同期待。
二 、雕 塑艺术在 城市公 共环境 中的应 用发展优化 措施 1、与环 境的协调 雕塑 艺术 与建筑 艺术 具有较 为相 契合 的特 点, 即是通过 实 际
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研究
![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b6563daf45b307e87197ff.png)
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研究作者:屈炳昊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3期摘要: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都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课题研究中。
公用艺术景观所包含的种类多样、内容丰富,通过这项艺术的表现形式、美学特征,能够充分强化城市的性格和魅力。
笔者以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为例,针对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问题、强化策略进行探究,供广大设计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城市性格;创新0 引言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的基础,转而追求更加深刻的艺术文化精髓。
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都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课题研究中。
这是因为公共艺术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文化价值,它既能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关联,也能够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尚。
同时,通过这项艺术的表现形式、美学特征,设计师能够充分强化城市的性格和魅力。
再加上公共艺术景观所包含的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它所塑造的城市景观可谓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广大设计爱好者位置探究发展。
1 公用艺术景观的发展内涵从宏观上说,公共艺术一词来源于英国,它指的是开放、公开、由公众参与的公共性空间。
顾名思义,公用艺术景观指的就是通过这种空间艺术,拓展出相应的景观环境,从而烘托艺术氛围,提升空间性格魅力,使公共艺术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前形势下,西方公共艺术的探究起步较早,因此所取得的成果也较为突出,中国与之相比,呈现发展弱势。
而鉴于艺术景观设计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公共艺术能够进一步激励城市艺术创造,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
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合理的运用公共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引导空间文明发展、深化艺术探究氛围、丰富景观设计成果。
2 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成果的分类目前,西安市公共艺术景观的成果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越来越多的艺术景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和谐统一”、“简洁明快”依然是公共景观的主要走势。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水景营造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水景营造](https://img.taocdn.com/s3/m/cdf1ea74a98271fe900ef91d.png)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水景营造作者:田静来源:《现代园艺》2015年第02期摘要:水景设计是湿地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
然而由于近年来城市的发展,引起面积大量萎缩、水体被污染、动植物生境发生改变,导致湿地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研究湿地公园中水景营造对于维护湿地公园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地公园;水景设计1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概况1.1 区域概况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约7.98km2,项目位于灞河与渭河交汇口区域,毗邻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浐灞生态区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最大特色是“水”,湿地公园水域面积133.33hm2,从灞河而来,通过取水口、沉沙池、人工湿地、种植池、退水口层层净化后又回到灞河里去。
种植池里生长着芦苇、香蒲,水葱等水生植物,其核心的技术,就是钠离子膨润土防水毯技术,不仅有效防止水的渗漏,而且植物根系扎不透。
1.2 浐灞湿地公园整体功能分区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以“感悟生命品味生活”为主题,分为“野趣、精致、时尚”3个板块:(1)野趣区:展示湿地植物、湿地动物、湿地水系,恢复并丰富湿地的地形。
(2)精致区:展示人工干预下的湿地植物群落、布局及构造,用科技还原湿地自然景观。
(3)时尚区:以各种体验类活动为重点,倡导时尚体验与生态自然的良性互动。
2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水景设计2.1 浐灞湿地公园水源的分布(1)从基址东南部处由泵站从灞河取水,提供湿地公园东侧深水沼泽湿地、浅水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以及人工蓄水池。
(2)基地南入口区南北角水景,主要提供南入口区与灞西小镇区。
考虑到启动建设区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在基地南入口的东北方向打一口水井。
(3)浐灞湿地公园主要水循环方向是由灞河流进的自南向北循环,分为主要水循环流向、次要水循环流向、旱季补水流向。
2.2 浐灞湿地公园驳岸的设计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合理生态的驳岸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驳岸不仅保持了陆地和水体的稳定和美观的作用,而且它周边的生物非常丰富,为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论环境艺术设计中雕塑小品设计摘要雕塑小品作为一种形式早已
![论环境艺术设计中雕塑小品设计摘要雕塑小品作为一种形式早已](https://img.taocdn.com/s3/m/a20108f8ce2f0066f5332226.png)
一:雕刻小品的意义
雕刻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 址恰当的精美构筑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观念得到了更新,人们在不断改善内部居住 环境的同时,还渴望有一个舒适、和谐的外部环境。并且开始受到越 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外部环境,而且 对提高园林的艺术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一樘通透的花窗, 一组精美的隔断,一块新颖的展览牌,一盏灵巧的园灯,一座构思独 特的雕塑以至小憩的座椅,湖边的汀步等,这些小品一般都具有简单 的实用功能,又具有装饰性的造型艺术特点。由于其体量小巧,一般 不具有可供游人入内的内部空间。它们既有技术上的要求,又含有造 型艺术和空间组合上的美感要求。因此,在园林中其造型取意均需经 过一番艺术加工、精心琢磨并能与园林整体环境协调一致。 其中 木 雕、石雕、竹雕、泥塑等工艺,慢慢在民间发展起来,很多都具有浓 厚的乡土气息。 1 玉雕、牙雕等工艺由于制作材料昂贵、做工精细,久而久之就从就变 成了单纯的欣赏品了,因此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环境艺术中小品 的艺术品味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形成以及发挥城市的特色优势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二:雕刻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的雕刻历史文化悠久、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技艺精湛的各种雕塑 工艺,如石雕雕、玉雕、木雕、牙雕、竹刻、、刻雕等,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一 项珍贵的艺术遗产。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与西方的雕刻截然不同.这从中西 方的雕塑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香。中国雕刻作品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都形 神兼备,以雕刻精湛著称于世。 资料记载中国的近代雕刻可分为:竹、木、牙、、石、角(所谓:牙,角就 是象牙,犀牛角)但都源于竹雕。这些都是古艺术家根据不同材料将竹刻技法 加以改进,最终形成现代竹,木,牙,角,石刻的不同的技法和艺术风格。在 封建社会统治时期,古代皇家将民间身怀绝技的艺术家请入宫廷专门为皇家制 做各种各样的艺术品,这样一来又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民间的雕刻 艺术家。尤其明清两代雕刻艺人备出,创作了不少作品。 雕刻小品可归纳成几点 1它是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 小品建筑分布广泛,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在不同的环境 中,与周围不同的景物和人群发生关系,因而必须具有灵活多变的体态、气质 和表情。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重视环境设计中雕刻小品的运用。 作为环境 设计概念的一部分做规划,是对环境设计的设发展进行综合的规划部署, 2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首先城市环境的建设发展建筑无论大小,他们都是我们所创造的共享环境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部分环境中的标志性小品建筑,更是有着 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品建筑的设计手法和艺匠经营由为重要。此外,同时处于 总体环境中的小品建筑家族中的成员,可以起到点缀环境和美化的作用。而处 理不当,它们会破坏甚至会毁掉整个环境。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小品建筑的形 式和风格与群体建筑协调。 3.设计手法, 在一种或两种构思技巧和思维方式的共同引导下,运用不同设 计手法,不同文化背景对同一主题做不同的诠释是。
公共艺术在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公共艺术在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b3cd56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d.png)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中那些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老街区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些城市的老街区逐渐消亡或因为缺乏修缮整治、脏乱破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逐渐被遗忘,成为城市中的失落空间;还有一些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成功改造成为富有新的功能、形象、活力的城市新型街区,成为城市的点睛之笔。
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通过何种策略和途径将公共艺术融于老旧街区公共环境的活化与更新中,使其内化成老旧街区的组成部分,并对周围环境进行融合和塑造,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老旧街区见证和承载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它反映出一个城市历史的面貌。
城市老旧街区不仅是该城市的脉络,更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并蕴含着浓郁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气息。
本课题通过公共艺术活化与更新老旧街区形象来提升街区的活力,将文化、公益、健康、时尚元素及功能注入街区,从而形成其新的形象。
加强街区公共空间与人们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提升老旧街区的人居环境和文化活力,构建居民社区、办公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工作室进驻老旧街区,推动老旧街区积极纳入当代城市生活。
“再利用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盲目的拆迁重建工程,对于当下推行的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再利用”,我们可以把它解读成生命的延续,这种方式不会轻易改变场地属性。
土地依旧在那里,而它所养育的人也依旧生长生活于此,感情得以存储,精神得以传承。
二、国内外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策略研究进展西方国家的旧城更新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中心不堪重负,管理混乱、犯罪、交通拥堵等问题导致城市中产阶级纷纷进入城市郊区,城市中心区衰落。
针对中心城区的振兴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凯文·林奇提出并实证了城市意向的五要素,提出标志性的节点和具有特征的路径能增加居民对该住区的认知。
湿地公园景观提升设计——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湿地公园景观提升设计——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1d0db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5.png)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74XIANGCUN KEJI 2020年10月(上)湿地公园景观提升设计——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谢燕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咸阳712100)[摘要]作为物种多样性基地、重要水源地的湿地公园,拥有明显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经济功能。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绿地、湿地公园等公共游憩空间的需求逐渐多样化。
目前,部分城市湿地公园在园区规划中因过分追求形式、空间设计功能单一、公共可达性不足等因素,导致人与湿地公共空间互动不足,从而造成城市湿地公园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加之城市化进程日益显著,湿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愈发显著,自然保护区与钢铁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城市中的交通问题、污染问题逐步蔓延至保护区,使得保护区与城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基于此,本文以陕西省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分别从生物多样性、空间尺度、滨水空间、场地参与性4个方面针对园区内部进行景观提升设计,以期提高湿地公园游憩行为活力,协调人地关系。
[关键词]湿地公园;空间活力;景观提升[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8-74-21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现状1.1地理区位陕西省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4A 级旅游景区[1],位于灞河与渭河交汇口,处于西安市上风口,为保持整座城市气候温润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总规划面积为5.81km 2,有典型的河口湿地特征,是浐灞生态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动植物资源现状浐灞生态区位处于全球三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中部路线,鸟类资源丰富,现有湿地动物种类共约264种,其中鸟类200种、鱼类40种[3],原生植物群落种类多样性较高。
但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渡干扰、开发破坏及场地生态环境类型的相对单一,导致湿地特有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化,降低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1.3水文分析园区内水域平均水深在0.9m 左右,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不均匀。
试论雕塑艺术如何体现公共环境设计理念
![试论雕塑艺术如何体现公共环境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5a3bbff14afe04a1b071de90.png)
雕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石头编年史”,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雕塑对城市空间进行装饰与点缀,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和理念。
在现代社会,将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设计理念相融合,保证艺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一、雕塑艺术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今天,雕塑艺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单一雕塑发展,到现在各式各样的雕塑;从最开始只注重雕塑本身和雕塑家个人观点进步,到现在注重形式结构层、内容含义层;从最开始不关心雕塑与城市的关系进步,到现在注重空间感和整体协调感。
雕塑真正融入了城市空间,展现了城市的风貌。
雕塑凝聚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象征。
在城市文明发展中,雕塑从主体内容、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地域特征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城市本土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凝聚力。
如,大连海之韵广场的《海之韵》雕塑、青岛五四广场的《五月风》雕塑、深圳的《拓荒牛》雕塑等。
雕塑作为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和永久性特点,体现了现代城市精神,是人们精神物化的表现。
雕塑用特定的符号向大众传达城市文化,对城市进行美化和装饰,是城市中最醒目的标志。
雕塑不仅仅建立在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的公园、商业街等处也大量存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品位,与城市空间环境相互依存。
雕塑设计是多层次的。
在设计初始阶段,设计者根据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同功能、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设计,进而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并且使人们产生归属感。
如,北京文化广场的《风筝》雕塑,像一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展现出人们的开放思维;大连《一家三口》雕塑系列,从大连的滨海特点出发,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公共环境设计理念与雕塑相融合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艺术,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重要标志与载体。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雕塑的发展空间也有了较大的拓展。
《2024年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范文
![《2024年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75968d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7.png)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仅需要体现现代城市的活力与特色,还要融入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以西安为例,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设计思路。
二、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背景与现状西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体现古城特色,同时也应符合现代人对休闲、娱乐、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西安的城市公园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公园设计缺乏特色,与历史文化融合不够,以及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等。
三、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目标(一)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文化融合原则:将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之中,体现古城特色。
3. 功能性原则: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需求。
4. 美观性原则:注重景观的审美价值,打造宜人的公园环境。
(二)设计目标1. 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 保护和传承西安的历史文化。
3. 构建生态友好的城市环境。
4.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
四、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策略(一)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和活动需求,合理划分公园的功能区域。
同时,要结合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布局。
(二)植被配置与绿化设计植被配置应注重多样性、季相性和生态性,通过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形成丰富的植被群落。
同时,要充分利用垂直空间,进行屋顶绿化、坡面绿化等,提高绿量。
(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设计在设计中应充分挖掘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建筑风格、历史传说等,将其巧妙地融入公园景观之中,使市民在游园的同时感受古都的文化魅力。
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研究——以西安城市雕塑为例
![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研究——以西安城市雕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e480ec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c.png)
2021·03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其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如道路、桥梁、广场、车站、码头、戏院、公园、绿地、政府机关等处,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
它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表达社会的审美理想。
我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城市雕塑的历史并不长久,还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
我国的城市雕塑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梁思成和刘开渠共同主持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目前,城市雕塑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可以说新时期城市雕塑的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其精神与气韵中一直蕴藏着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内涵。
在当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西安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城市雕塑必须符合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展现西安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城市特点,以凸显古城风貌、挖掘历史内涵、彰显现代城市特色为主要思路,在传承与创新中继往开来,在吸收传统精髓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当代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属于环境艺术。
不同于只追求自身作品艺术性和完整性的普通雕塑,城市雕塑以雕塑所在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时间、空间、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雕塑布局的城市空间环境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与系统。
城市环境是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其他一切与城市相关的环境及场所,如城市景观、城市建筑等。
一个成功的城市雕塑必定与它所在的城市之间有着诸多联系,能够将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历史、社会、人文、艺术等诸多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应切实与所在城市的自然、历史、文脉环境相辅相成,将这个城市最具风格和价值的内容作为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涵,实现作品与环境、艺术与众生的交流与对话。
浐灞生态区灞河左岸景观格局及景观形象的研究
![浐灞生态区灞河左岸景观格局及景观形象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d4cf0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4.png)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71浐灞生态区灞河左岸景观格局及景观形象的研究◎杨一龙摘要:随着西安城市东部新轴线三中心项目的建设和带动,目前正是灞河左岸生态建设的上升期也是关键期,如何通过灞河左岸景观空间来展示区域形象将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浐灞生态区;景观;研究一、重塑灞河左岸景观空间架构体系:通过对灞河左岸片区交通流线及区位环境的梳理和分析,重新提炼出“四环、六道、二十二廊”的景观格局,打造滨河景观纵向串联、轴线景观横向延展、水体绿廊有机渗透、交错互联的景观空间,构建出“生态基底+绿带串联+景园均布”的三级景观体系,形成轴带贯穿、蓝绿交织的慢行空间系统。
(一)四环,即灞河左岸四大节点片区构建的环形主题景观空间(由北向南)一是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辐射的湿地园区、二是欧亚经济论坛辐射的总部园区、三是桃花潭公园辐射的金融和商贸园区、四是雁鸣湖(五个湖泊)辐射的雁鸣湖园区。
每个环形主题景观空间,就类似大的景观节点分布在灞河左岸,建议提取每个环形主题景观空间的文化特征和园区特色,通过市政绿化里的骨架树种、硬质铺装、艺术装置等景观元素,并结合相应的设计手法来展示不同景观风貌。
(二)六道,即灞河左岸六条南北纵向的主要景观轴线(由西向东)1.北辰大道(浐灞段):城市级快速主干道,建议优化道路东侧纵向绿化空间,提前考虑互通立交绿化设计,打造浐灞西侧景观边界的形象展示面;2.广运潭大道:区域级主干道,建议重点提升广运潭大道两侧行道树、中央绿化带、各十字节点,并打通广运潭大道与北三环、米秦路的丁字口,可与向南的幸福林带共同串联成西安东部的城市级绿道;3.灞河西路——浐河西路:城市级滨水景观大道,北起湿地公园、途径桃花潭公园、南至雁鸣湖三大公园节点,全程无障碍通行,建议沿路沿河设计南北全程25公里的慢行绿道,营造超体验的亲水景观氛围;4.浐河东路(欧亚大道—长乐东路,浐灞段):建议优化中分带绿化植物,提升整体道路景观品质;5.灞柳西路(欧亚大道-柳亭路,浐灞段):灞河左岸东侧景观边界形象展示面,建议增加标志性景观构筑物与对岸会展会议中心建筑形成对景,增加无障碍互动亲水艺术装置,提高游人的参与性;6.东三环(浐灞商务中心—半坡立交,灞河左岸段):建议优化两侧绿带慢性交通流线,调整植物天际线轮廓。
《2024年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范文
![《2024年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d8200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6.png)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品质,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
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其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需要体现现代城市的活力,更要融入西安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二、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背景与意义西安作为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西安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和市民需求。
合理有效的公园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提供给市民一个优质的休闲场所,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三、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策略1.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应充分挖掘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公园的景观中,使游客在休闲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
2. 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西安的地理气候条件,打造生态友好的公园环境。
通过植被的合理配置、水系的规划等手段,营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
3. 功能性设计: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包括休闲、娱乐、健身、文化交流等功能。
4.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传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思维,打造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公园景观。
四、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以西安某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了上述原则和策略。
在具体设计中,该公园结合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古城墙、秦始皇陵等,将它们以雕塑、壁画、园林小景等形式巧妙地融入到公园中。
同时,公园注重生态优先,通过植被的多样性配置,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此外,公园还充分考虑了市民的需求,设置了各种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如广场、运动场、儿童游乐区等。
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该公园引入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园的智能化运营。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色彩应用研究——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色彩应用研究——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3b309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7.png)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色彩应用研究——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1研究目的 (2)1.2.2研究意义 (2)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研究现状 (2)1.3.2城市景观色彩的研究现状 (6)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9)1.4.1研究内容 (9)1.4.2研究方法 (10)1.4.3研究框架 (11)第二章国内优秀案例调查研究 (13)2.1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现状调研分析 (13)2.2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 (14)2.2.1项目概况 (14)2.2.2后滩公园公园景观色彩定位 (14)2.2.3后滩公园景观色彩现状 (15)2.3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17)2.3.1项目概况 (17)2.3.2项目总体规划 (18)2.3.3西溪湿地公园景观色彩规划 (19)2.3.4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色彩现状 (19)2.4城市湿地公园存在问题 (23)2.5本章小结 (24)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5)3.1湿地理论的概述 (25)3.1.1城市湿地公园 (25)3.1.2城市湿地公园分类 (25)3.2色彩理论概述 (26)3.2.1色彩景观 (26)3.2.2色彩学理论研究 (26)3.2.3色彩景观应用的分析研究 (29)3.3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 (32)3.4本章总结 (33)第四章城市湿地公园中色彩景观应用设计方法 (35)4.1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35)4.1.1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搭配方法 (35)4.1.2城市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况 (36)4.1.3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设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7) 4.1.4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应用原则 (37)4.2城市湿地公园植物色彩设计方法 (38)4.2.1植物色彩搭配原则 (38)4.2.2植物种类的选择 (40)4.2.3植物色彩的搭配 (42)4.2.4植物景观实例分析 (45)4.3城市湿地公园地面铺装色彩设计方法 (46)4.3.1地面铺装色彩搭配方法 (47)4.3.2入口广场铺装色彩搭配 (48)4.3.3停车场铺装色彩搭配 (49)4.3.4园路铺装色彩搭配 (50)4.3.5休息空间铺装色彩搭配 (53)4.4城市湿地公园观赏型景观小品色彩设计办法 (53) 4.4.1观赏型景观小品类型 (54)4.4.2现代型小品的色彩搭配方法 (54)4.4.3自然型小品的色彩搭配方法 (56)4.5本章小结 (57)第五章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中色彩景观应用 (59) 5.1西安市概况 (59)5.1.1城市湿地概况 (60)5.1.2城市色彩概况 (61)5.2项目概况 (61)5.2.1项目区位分析 (61)5.2.2地理气候条件分析 (61)5.3项目总体规划 (63)5.3.1指导思想 (63)5.3.2规划原则 (63)5.3.3规划目标及定位 (64)5.4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色彩景观规划 (64)5.4.1基本色调规划 (64)5.4.2点、线、面色彩规划 (65)5.4.3功能分区色彩规划 (65)5.5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色彩景观搭配的应用 (68) 5.5.1植物色彩搭配 (68)5.5.2地面铺装色彩应用 (72)5.5.3观赏型景观小品色彩应用 (75)5.5.4其他景观要素色彩应用 (76)5.6景观色彩特色节点分析 (79)5.7本章小结 (80)结论与展望 (83)参考文献 (85)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8)致谢 (89)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一)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1月 第24卷第4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ov.2008Vol.24 No.4收稿日期:2008-09-18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8S21)作者简介:雷柏林(1973-),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郑建萍(1972-),女,湖北黄陂人,陕西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对西安城市公共艺术形态设置的探讨———以西安 灞生态园景观雕塑形态为例雷柏林1,郑建萍2(1.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陕西西安 710032;2.陕西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陕西西安 710061)摘 要:为了探讨城市公共艺术形态设置问题,采用理论与实例分析方法,立足西安 灞生态园的现有规划,指出从生态区景观雕塑规划着眼,应当适度转化大尺度空间营造的距离感,坚持以小空间、细节深化的多元化形态设置,进一步构筑紧凑的空间形态及实现生态循环最大化,从而强化公众的参与,营造城市文化特色。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雕塑;多元化形态;规划设置; 灞生态园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 (2008)04-0099-04随着城市发展的日趋合理性和人性化,城市公共艺术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西安城市规划发展的建设中,虽然公共艺术设置的形态对环境和文化有所关注,但公共艺术形态单一、简陋、粗俗以及“同质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整体倾向性问题。
现代的公共艺术绝不是独立形象的简化,当我们来到巴黎、汉堡、纽约、巴塞罗那等城市,无不为它那既有传统文脉又有现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动,城市公共艺术的成功营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城市景观雕塑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塑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美的、感性的形象,更深的原因是雕塑同时凝结了两种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
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形象地表现城市人文历史的背景,传承城市的气息风貌与历史文化,增加城市景观的厚度,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以满足大众对幸福生活的环境要求。
本文试从城市景观雕塑这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进行探索,论证灞生态园景观雕塑形态设置的优化方案。
1 灞生态园区概况及景观雕塑形态设置现状灞生态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侧,包括 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形区域;区块内有 河、灞河两条河流汇入渭河;35万亩湿地,是西安市具有多功能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是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全体市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根据西安市 灞河生态区的总体规划,确定了 灞生态区将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绿色资源成为西安的“绿肺”,服务于西安的生态建设,营造亲水、近水的人文环境。
通过前期规划建设,生态区的基本形态已经初具规模,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生态区的建成将成为城市文化遗产本身历史特性的延续和弘扬。
然而通过现场考察与调研我们发现,需要紧跟总体规划的步伐,实现远景目标还有待于各项文化项目的配套建设,尤其是没有先行雕塑、公共标识等总体视觉系统统筹规划建设,使得过量的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豪华建筑等容易呈现突出功能主题而忘掉文化责任。
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城市公共艺术被关注与重视的程度不够;二是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空间特殊的人文属性,以及将公益性资源快速转换为经济资源,实现城市的增值和创造财富的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在重视程度和经济上加强外,更需要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来研究景观雕塑形态的优化设置,加快城市资源的有效转化,为打造人文西安、生态西安、和谐西安的优秀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依据。
2 景观雕塑形态规划设置的必要性灞生态区景观雕塑形态规划设置的必要性取决于其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弘扬的内化,以及城市文化生活的社会需求。
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当代西安城市文化形象品牌战略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为了彰显西安的文化特色与历史特征,唤起大众的行为意识,激发人们向更快更高的目标迈进,以多元化景观雕塑,将文化城市形象的理念内涵转化成人们容易接受的文化艺术形态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举措,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价值,增强城市吸引力。
依托生态区的建设扩展城市职能,积极建设基于社会公平与利益均衡的城市秩序。
由于城市再开发避不开功能定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利用公益性公共设施承担城市公共文化职能,化解潜在隐患,减少社会动荡,成为稳固地方文化内核的必要措施。
这是和谐城市形象建设的必然要求。
空间景观雕塑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分区域、分阶段、分项目、按方法展开论证的景观雕塑作品,使其与生态区环境产生联结和相互作用,使单一的城市面貌和功能发生转变,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得以体现,塑造良性市民文化,并培育健康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
生态园区内景观雕塑的设计、制作和设置,正是以一种无声的语言、永恒的形象、凝固的瞬间和夸张的手法,默不声响地昭示、引导、提醒着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营造和谐西安的良好氛围和美好情景。
新时期的城市文化特色应是整合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化要素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尽可能保持不同时期文化要素的长久共存和合理叠加。
因此,多元化景观雕塑规划与设计的方案,应当真正融入到整体性的城市形象规划建设中,形成“和而不同”的优化城市文化形象。
3 景观雕塑形态设置多元化的建议从大规划着眼,坚持从小空间、细部深化。
适度转化大尺度空间营造的距离感,将功能主题的意义分散至各区域空间的人文环境中,彰显文化责任。
巧妙合理的规划有机的小空间,在小范围空间中运用多元化景观雕塑作品体现关联性和整体性,构筑紧凑式的空间形态及生态循环最大化,强化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通过景区动线的规划设计,将不同的单体建筑、绿地、广场连接起来,雕塑、壁画、景观、公共设施穿插其中。
高大的树木烘托一种半公共的内部庭院空间,调节着建筑周边围合空间的生态环境和微气候,使独栋建筑和绿色景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本土景观雕塑。
所有的建筑、道路、景观、公共艺术作品都导向中心广场,有一种被包围起来的神秘感觉,特意设计的标志性雕塑作品放进建筑中,为仪式、文化、政治和社会活动创造了必需的空间,它形成了城市聚落的核心。
着力营造西安汉唐文化特色。
为了避免“同质化”或“文化趋同性”,积极放大区位资源优势,丰富和活化具有典型识别性、文化性的公共艺术形态,将公共艺术的“功能语素”进行转型与重构,向“文化语素”呈现自然过渡,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未来。
在合作中设计、在设计中思索———理性创新、景观规划先行、关注细节的精品设计的精神理念应成为优秀景观雕塑设计坚持的优良品质。
4 灞生态园部分区域景观雕塑设计案例总体设计概念是:一个生态基底、两大主题空间、一系列故事园。
总体精神理念:以“撷拾往昔丰硕果实,播撒明日智慧种子”的虔诚态度审视历史文化、规划设计西安美好未来。
基于 灞生态区规划功能布局及交通组织流线要求,方案通过两大类型主题空间场的围合,利用不同属性空间的划分将功能模块化处理,梳理整体空间关系,完善交通流线组织。
同时,强化各功能分区的领域感与场所感,强调形式和功能的统一,在不同的景观节点将景观雕塑的功能价值注入其中。
经过化整为零的空间变化和可识别性、精致的雕塑作品共同创造丰富多样的环境,塑造由外而内的独特的空间气质,使游人在不同尺度的空间中感受关中文化,在充满情趣而理性的空间中购物、消费、休憩、生活。
411 一个地域生态景观的结构营造自然景观生态基底,使之发挥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雨水收集、调节旱涝、水质净化、减灾、提供多样的生物栖息地、审美启智等;然后在这一生态景观基底上,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游憩场所,创造多种体验空间;这些场所和体验空间通过便捷的步行道路和自行车道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休闲游憩总体空间形态;最后,在这一生态基底和两大主题空间上,点缀多个“景观雕塑”,这可以理解为前期规划建设的生态园的垂直结构,即:生态景观-游憩空间-文化节点,叠加了三类功能:生态、游憩和历史文化。
412 两大主题空间———情感主题空间和行为主题空间“情感主题”空间以创造相对静态的空间氛围为主基调,强调以空间营造气氛来引导公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雕塑规划重点在沿水岸边、落差草地中、湿地旁、大体量建筑周边的扩展区域、下沉式广场。
雕塑设计主要运用富有文化意蕴的符号和色彩,结合传统材料的特性,着力打造和谐、自然、富有韵律感和细节感的小体量雕塑。
例1.区域空间景观雕塑的多元化语素———漩涡柳林(见图1)柳树是一种非常普通而身兼历史文化语言的树种,它们或孤独地伫立在麦苗田埂之上,或排列在泥泞不堪的乡间机耕旁,或成带状分布于沼泽湿地。
本设计通过漩涡型网状分布的树阵,在一个自然的乡土植被景观背景之上,将这种平凡的树按间距2米列种在一个运用瓷砖和土台堆砌的漩涡中,给它们一个纪念性的场所,传递着灞柳文化的韵味而重显高贵典雅。
树阵或漂于水上、或落入繁茂的湿生植物之中、或嵌入草地,无论身处何地,独特的个性都会显露无疑。
例2.区域空间景观雕塑的多元化语素———游弋栈桥(见图2)把陆地引进水边同时也把水引进陆地,我们试图创造水陆一体的亲水河岸,陆地与水的边界被模糊和柔和化了。
栈桥是最亲近自然水体的语素符号,它们静静的触摸水体,随时与水产生共鸣,同时又因抽象化、象征化而具有它独特的文化意义。
本设计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材质、不同空间氛围的栈桥为基点,其间点缀着自然材质的雕塑,雕塑的倒影映现在水中,令人忘却了边界的存在,使天与地、陆地与水体悄然融合,使得区域空间具有某种神秘、静谧的氛围,颇具东方佛学的禅意,使人感受到自然与人如此贴近。
图1图2“行为主题”空间以创造相对动态的空间氛围为主基调,强调以公众在行为上的参与性为主导。
雕塑规划重点在出入口、商业休闲会所区域、道路节点、文化功能广场、开放性建筑周边的扩展区域。
通过适度扩展区域节点的功能范围,使功能主题的意义分散至各动态扩展空间的人文环境中,强化公众动态参与的重要性,提供居民和商业活动更大的发展空间,给市民更多的活动空间美化城市。
雕塑设计主要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语素和色彩,结合高科技材料带来的现代感,着力打造和谐、自然、富有时代感的中等体量雕塑和雕塑群。
例3.区域空间景观雕塑的多元化语素———随风逐形(见图3)生态区内的自然山体与人工垒制的高差落错的形态都为“山”提供了艺术和力学的灵感。
空间有了高低、远近、深浅、轻重,因此有了断块状的山体雕塑,称“伏丘”和“卧坡”。
它是地方性的流露,介乎文化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景观表达。
强化的植被山坡和其它立地条件的变换,使自然的过程和形态得以戏剧性地表现,在人的跨越和穿越中感受戏剧化的体验。
例4.区域空间景观雕塑的多元化语素———雕塑景观屋(见图4)在自然化的地形和林地、水岸边以及乡土植物所构成的基底之上,分布了若干个抽象的雕塑景观屋,这样的雕塑屋是没有屋顶的半开放空间,融合在自然之中构成了“自然中的城市”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