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
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2014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 由的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wk.baidu.com济上严 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成为阻
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
(2)评价: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以科举制为核心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君主专制为核 心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改革选官、监察制度 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复习备考时,归纳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注意将选官制度 的发展沿革理顺,总结出演变历程,重点理解科举制的积极作 用;对比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1)大河文明,农业发达,统治者为了有效控制水源。
(2)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政权加以维护。
(3)历史传统影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强固的 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法制 度的某些原则,如王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
长制等,逐渐嬗变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
【典题例证2】(2012·广东文综·T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 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 C.宗法制的消亡 )
专题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专题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作者: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2013年第05期
1. 《论法的精神》一书指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此书认为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对国家稳定有决定作用
B. 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C. 长期以来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D. 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2.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表明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有()
①宗法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④等级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斯塔夫里斯阿诺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 家族宗法观念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个人观念的淡漠
D. 专制王权的强大
4.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的“不可忍”主要基于周朝()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王位世袭制
5.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 分封制全面崩溃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专题立意】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保障。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综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与制度创新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创新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所占教材比例也比较大,过去在高考中占的位置尤为突出。本专题的主要立意在于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触摸古为今用的脉络。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
(一)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建立后,实行了分封诸候的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体制
1.概念: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终身制和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
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治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2.演变:(1)萌芽:战国时期,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秦统一后,在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在经济上,实行制,按亩纳税;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在文化方面,“”焚书坑儒;以法为教,。这样,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升新人教版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提
升新人教版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
大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大阶段
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大线索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1.演变历程
(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2.演变特点
(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
1.禅让制
传说中的部落组织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大臣、武将以武力强迫皇帝退位的做法也被美化为“禅让”.
2.世袭制
公元前21世纪,启以禹子的身份登上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基本认识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色彩,体现了社会的重大进步.秦统一后,王位世袭的制度演化为系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版)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
(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
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二、夏商的政治文化 1、夏朝: 2、商朝:
(1)建立: 商汤灭夏后建立
(2)政治特点:
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3)考古印证:①甲骨文资料②殷墟考古
三、西周政治制度
1、西周建立: 周武王;前1046年“牧野之战” 2、制度建设: (1)分封制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 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目的: 巩固周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分封对象: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与九卿地位相当:中尉、将作少府等 史
2、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 2)地方行政制度 3)中央政府制度 ①三公九卿制
②朝议制度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 张是“千古创论”。他还称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 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这些 得益于朝议制度,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朝议制度?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2、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
见P12“法令出一”
1)内容:皇权至高无上
2)政治决策的特点: 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作业归纳)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与演变:
1、政治措施(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
●中央: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
(2)建立——秦朝: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3)巩固——西汉:
●中央:建立内外朝
(4)完善——隋唐:
●中央:三省六部制
(5)加强——北宋:
●中央:二府三司制
(6)新发展——元朝:
●中央:一省一台二院制,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
藏事务。
(7)强化(或顶峰)——明清: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设厂卫特务机构;设军机处;设理
藩院管理
2、总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三、古代选官制度与人才选拔
1、军功授爵制——秦国
●内容:依据战功多少授予相应爵位
●影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统治基础
2、察举制——汉代
●内容: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影响: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出生;导致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
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
●内容:首先由中央挑选“贤有识鉴”的官吏组成中正官,然后按照家世、品
德、才干,计赀定品,于中正官所在的州郡选拔人才。
●影响: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
品德、才能并重;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
3、科举制——隋朝至明清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
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
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
边远地区的进步。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②秦朝正式建立
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丰富的过程。自古以来,中国历史
上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政治特点。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1. 起源与初步形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4800年前的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以奴隶制为基础,君主通过世袭的方式来维护统治。其后的商朝、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是以君主制为基础,通过君主与贵族的联盟来巩固统治。
2. 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建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由分散的诸侯
国互相争斗构成。这样的分权政治为封建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用集权制度,推行统一的法律和行政制度,但很快因权力滥用和政策失误而灭亡。
3. 中央集权的崛起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崛起。汉朝出现了有效的行政系统
和官僚制度,通过国家选拔人才并建立起具有一定程度的官僚体系,实现了较为稳定和高效的政府运作。相比之前的封建制度,汉朝的中央集权确保了统一的法制和更强大的国家权威。
4. 分裂与分权的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再次发生变化。隋朝通过统筹各地的农业和水利建设
推动统一,但其集权制度和高额的赋税却引起了民众的不满,隋朝很快灭亡。唐朝
则在社会和政治制度上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例如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科举制度的推广,但也出现了权臣专权和地方割据等问题,导致唐朝逐渐衰落和分裂。
5. 封建主义的巩固
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再次回到封建主义的轨道。宋朝建立了更为完善和规范的官僚制度,实行科举制度,推行文治主义。封建制度得到巩固,但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官僚体系腐败和地方割据等问题。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高二上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左传》
②王权与神权结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③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即家国一体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第0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奠基 1.夏朝:世袭制 2.商朝:内外服制(松散联盟)
分封制:封建亲戚、权利义务、层层分封 3.西周 宗法制:父系血缘、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
——《礼记·礼运》
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上博简·容成氏》
第0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奠基 (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1.夏朝:世袭制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2.商朝:内外服制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源自文库
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
大小宗体系 ——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宗法观念与传统沿袭至今
周天子为天下宗主
礼乐制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 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第0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阶段朝代主要措施变化趋势
创立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
皇权至高无上。在中央
设置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逐渐集权,地方权力日益缩小
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
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完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
制、科举制度,加强中
央集权
加强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
的办法,削弱相权;军
事上,取消禁军将领的
军权,控制军队调动,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在
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
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
通判,以分知州的权
力;设转运使,把地方
财赋收归中央
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下
设六部(分管政务)、枢
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
务)、御史台(负责监
察)。在地方,设行
省。此外,在西藏地区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
府,由宣政院统辖,掌
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顶峰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
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
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大
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
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
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
设立“三司”。设立锦
衣卫、东厂等特务机
构;文化上采取八股取
士
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加强皇权;清朝大兴文
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二】地方——地方主要行政制度的演变
制度概况
分封制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
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扩大了统治范围
郡县制秦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
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专题主线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专题概述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相
结合,由此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秦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从汉至元,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逐
步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4)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并逐步发展到顶峰。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权利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向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3)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4)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5)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到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
西周的“共同体意识”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2.宗法制
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复习学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复习导学案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专题解读
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巩固、发展、强化直至衰亡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的重量级专题,在中考中很大的比例。主要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中央机构的演变;地方机构的演变等。
二.考点点击
西周的分封制;法家韩非子的思想观点;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唐太宗改革政治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等。
三.思路导引
1、中央机构的演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秦朝)→中书省(元朝)→六部和殿阁大学士(首辅制度)(明朝)→军机处(清朝)
2、地方机构的演变:分封制(西周)→郡县制→州县制(隋唐)→行省(元朝)→三司(明朝)
四.知识梳理
1.
2.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朝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和军事;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官员管理。
4. 西汉时,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就逐步解决了侯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5.唐太宗合并州县,减少官多民少的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题组
1.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
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由此可见()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4.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
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思想,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
A.派遣文臣担任知州 B.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设置转运使 D.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 下列旨在维护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是()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②北宋设置通判③明初罢丞相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 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
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
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10. 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李世民 B.汉武帝C.朱元璋D.雍正帝
11.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
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2.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
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皇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13.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军机大臣由亲臣重臣组成
C.军机处办事具有“勤”“速”“密”的特点
D.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裁撤于宣统帝时
14. 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15. 君主专制在明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出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6.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17. 中国古代通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8. 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
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分)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2分)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分)
19.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XX,乃诏城乡状,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