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

合集下载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

引言

学习一直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发展和成长的核心过程。而学习动机则是驱使人们主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习动机理论研究了人们对学习有兴趣和参与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成就。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迈克尔·迪齐与理查德·莱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探讨了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源于个体的自我决定。

自我决定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三种类型: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内在性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外界的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参与学习活动。内在动机则是指人们出于内心的兴趣和乐趣而主动参与学习。而内在性动机则是基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决定,追求内在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例如,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学术选择权,并给予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决定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探讨了人们对学习成就的追求和努力。

成就动机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任务动机和比较动机。任务动机是指个体对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内在兴趣和动机。而比较动机则是个体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追求比他人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反馈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此外,赞扬和认可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也是建立积极成就导向的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师) 基本心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基本心理需求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系列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求 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正相关。如果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就会沿着健康 和最佳的选择道路前进。
基本心理理论是自我决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的核心,是自我决定其他研究的基础。
2.认知评价理论
内外动机:
内在动机:指由于自己 兴趣和活动本身的乐趣而从事活动的动机。 外在动机:为获得获得活动所能带来的另外结果而从事活动的动机。 无(去)动机:缺乏从事活动意图的动机。
5.目标内涵理论
简言之,追求外在需求的满足不能真正提高幸福感,追求内在需求的满足 可以提高幸福感。
应用
教育领域,管理领域,运动与健身领域,心理治疗领域
定义: 自我决定是指在了解自己和环境的基础上,在自由意志选择下决定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怎么做到。
自我决定的步骤 1.思考 2. 行动 3.调节 自我决定的核心假设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内化和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
外部动机
外部调节
摄入调节
整合调节 认同调节
内在动机
4.因果定向理论
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具体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位的发展倾向。
自主定向:个体能够激发内在动机的环境的定向。高自主定向的人会积极主动 寻求有趣、挑战性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习与发展、教育及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

一门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教育中的问题,并提供

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和策略。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

多重要的理论,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它主张人的行为是

受到环境刺激和学习历程的影响。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学习是一

种行为习得的过程,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反馈来形成和强化。行为主义

理论强调重复、强化和奖励的重要性,提出了训练和条件反射的概念。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可以促使动物

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二、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

能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强调

了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作用,提出了积极适应和

平衡的概念。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强调了教学中要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的思维和学

习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由他人的指导和支持中逐

步掌握更高层次的心理功能。这一理论的重要观点是“区域性能力发展”,即在适当的教学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下,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潜力,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四、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教育学

自我决定理论  教育学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动机过程理论。他们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人类有机体一

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归属感。我们在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时,每个人都需要感到我们是有能力的、有选择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并且我们有归属感,是某个群体中的一员。这种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有益于能力发展,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是自主需要。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

是由自我决定的,是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外界的奖励或压力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教育中只有由学生自我决定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对其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

自我决定论包含着四个分支理论,即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

本心理需要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根据该理论,所有的事件都有控制和信

息两个方面。当一个事件是高控制的,也就是它强迫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行动时,学生体验到较少的自我控制感,从而削弱内部动机;例如,老师在表扬学生时说“你之所以得A,是因为你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指导去做了。”这种高控制性的语言暗示的是,成功归因于老师。这样就破坏了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和内部动机。

如果该事件是信息性的事件,它提供给学生信息以增加其胜任感,其内在动机就会增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教师如何激发应用自我决定理论
二、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促进外部学习动机的内化与 整合。
譬如:当学生完成一些他们不喜欢的学习任务时,容许他们坦诚自己 的感受;让学生理解学习活动的有用性,如该学习任务对现实生活的 意义,对将来工作或其他方面获得成功的意义等,使之体会到学习的 工具性价值;鼓励学生树立长期的个人发展目标,并指导学生将当前 的学习活动与个人长远目标相整合,使其产生学习责任感,促进学习 价值的内化。
➢总的来说,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 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该结果充分说明如果进行一项对 于被试而言感兴趣、自发性的活动,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 减少这项活动参与者的吸引力。
在有机辩证元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实验,自我决 定理论研究不断发展,形成四个分支理论:
教师如何激发应用自我决定理论
三、 合理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胜任力需要。
譬如:在课堂上呈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反例:如果教学程序安排不合理使得探究时间不充分,学习 内容的新颖性与目标预设性超出或不及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等等,这都会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胜任感的丧失,挫伤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
些争议。
3. 对动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需要加强。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那些具有受控制倾向的个体,
更适合于在控制的环境下工作,管理方式与个体的倾向相匹配最好。但是,也有的研究发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一、本文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由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个体在何种条件下会表现出自我激励和积极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自我决定理论在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通过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现状及其在积极心理学中的应用,揭示自我决定理论在促进个体积极发展、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未来积极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人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在行

为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可以得到激发和满足。当个体在行为中感受到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将被激发,进而表现出更加积极和自主的行为。这一观点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关注个体优势和潜能的理念相契合,使得自我决定理论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工具。

在研究现状方面,自我决定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对于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自我决定理论也为教育、工作、家庭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决定理论为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基础,使得积极心理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积极行为和情感体验;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为积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帮助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较新的学习动机理论,与自主学习观点密切联系。它从人类的内在需要出发,很好地解决了动机产生的能量问题,同时也兼顾了动机行为的方向和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它是先前强调需要和驱力的动机理论与目前强调学习者归因和信念的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研究前景。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该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胜任是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Deci,1975;White,1959)。归属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Ryan,1995;Leary & Baumeister,1995)。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是由自我来决定的(Deci & Ryan,1986;Ryan & Connell,1989),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

自我决定理论尤其重视自主的需要,认为学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则他的学习动机就越趋于内化。所谓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将外部偶尔相关事件的调控主动地转换为内部调控的过程(Schafer,1968)。人们对有些活动并不感兴趣,但由于这些活动对社会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会对它们主动地、内在地加以整合和内化。与其他内化理论不同的是,SDT把内化过程看做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二分变量。根据调控内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外在动机分为四个类型: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如图12-3所示。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其相关的分支理论如下: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基本心理需要是指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的一种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可以跨文化、跨情境地广泛存在着。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分别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一系列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二、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首先,这一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第三,归属需要也与内在动机有关系。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行为。三、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该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先天倾向,它是高度自主的,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影响外在动机内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1)能力知觉;2)自主性体验;3)归属感。四、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内在动机
• 内在动机是指人类完成一项任务是因为从任务自 身获得快乐和满足( Deci,et al.,1991 )。 • 对于内在动机的产物,Collins & Amabile ( 1999 ) 认为内在动机能促使个体产生更高水平的创造性 劳动。具有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 候更具有坚持性,能够在新颖的任务上表现更好, 能够运用更深层和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并且喜欢 中等难度的任务( Elliot & McGregor,2001; Dweck,1999;Nicholls,1984 )。DeBacker & Nelson ( 2000 )发现高成就的学生比低成就的学 生更喜欢有学习目标。内在动机对学习结果和学 习策略的使用有积极的作用。
自我调节问卷 (SRQ)
• • • • • • • 学业自我调节问卷 亲社会自我调节问卷 治疗自我调节问卷 学习自我调节问卷 练习自我调节问卷 信仰自我调节问卷 友谊自我调节问卷
学业自我调节问卷
• Ryan和Connell( 1989 )编制的《学习自我调节问 卷》( Academic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SRQ-A )。该问卷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 生。该问卷考察儿童学习的原因,是用来测量不 同内化程度的四种学习动机的量表。 • 量表共32道题,四种动机所含题目数依次是 9、9、 7、7,共32题。量表对学习学习的四种方面进行 了学习动机的测量:1我为什么做家庭作业?2我 为什么做课堂作业?3我为什么努力在课堂上回答 问题?4我为什么学好功课?。每个方面包括8道 题。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2、德西的研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说明: 结果说明:如果进行一项对于被试而言 感兴趣、自发性的活动, 感兴趣、自发性的活动,如果同时提供 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 外部的物质奖励, 参与者的吸引力。 参与者的吸引力。 结论: 结论:外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在动 机的抵消
5、近期发展:自我协调 、近期发展 自我协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外在调节 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期望的 结果,其行为完全受外部事件的控制。如果 外部事件消失了,那么行为也将不存在。实 验表明,这种动机形式会削弱内部动机。 (2)内摄调节 指个体接受了某种规则或价值观,但未将其 作为自我的一部分完全加以吸收,只是一种 部分的内化过程。
二、实验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瑞安等人发现: 、
具有自主支持性的教师 vs 具有控制性的教师 容易丧失学习的自 主性 当要进行概括性和 创造性学习时, 创造性学习时,学 习效果比预期差
更能促进学生强烈 的内在动机、 的内在动机、好奇 心、迎接挑战的欲 望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前的学习活动与个人长远目标相整合,使其产生学习责任感,促进学
习价值的内化。
B
16
教师如何激发应用自我决定理论
三、 合理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胜任力需要。
譬如:在课堂上呈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反例:如果教学程序安排不合理使得探究时间不充分,学习 内容的新颖性与目标预设性超出或不及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 区等等,这都会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胜任感的丧失,挫伤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
B
19
对自我决定理论的评价:
存在争议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认可与支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 题,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1. 人类的自我决定的特性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更关注个体的自 主性,而东方文化更关注个体的归属感需要,自主需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而不是一 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 2.对一些基本概念还需要做出更明确的界定。目前,对“自我决定”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些
争议。
3. 对动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需要加强。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那些具有受控制倾向的个体,
更适合于在控制的环境下工作,管理方式与个体的倾向相匹配最好。但是,也有的研究发
现,无论个体是何种先天倾向,支持自主都会促进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都会导致成
绩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进。
B
20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1 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由美国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一起创立,之后又取得一系列进步与发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理论,现在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四大“子理论”为:因果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前,自我决定理论依然在不断发展,Deci和Ryan也在继续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求更全面地阐述和解释自我决定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假设都很多,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研究、应用和评价对自我决定理论的诸多研究和理论进行整理。从而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服务。

2 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些人文科学的特点,如研究价值观、幸福感、自由等主题;而其研究方法又是实证的方法,具有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用实证的方法对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

2.1 哲学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哲学上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

2.1.1 现象学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首先,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学说强调人的意识能构造“对象”,启示自我决定理论要重视自我的主体性;其次,现象学中“生活世界”学说有关自我世界的观点被自我决定理论吸收,自我决定理论以自我为研究对象,关注“整合”,注重对个人内在需要的研究;最后,现象学认为本质即现象,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过程重视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2.1.2 存在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武汉大学 张荣华
动 机
• 研究者常常寻找促使人们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从简单的 生理上的活动如饮食到复杂的活动如完成一个世界级水平 的运动项目。这些行为的原因就是动机。“动机”一词来 源与拉丁文“movere”,有“去行动”的意思( Lefton & Brannon;2003 )。 • 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方面,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同于外 部刺激的作用( 这里的刺激指的是不需要通过心理过程就 能够产生行动的,如受声音刺激产生听觉,而外部的刺激 能够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来产生行为则不在此之列。 如奖励等引起的行为是通过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产生的 ), 它与人格联系密切。动机是实现一定目的的行为原因,从 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 机。
动机理 论
代表人物
主要的观点
核心思想
对行为的看法
本能
Freud
Cosmides和 Tooby( 1997 )
力比多
动机就是本能,有益于 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 的联结和驱力的减弱而 产生的
生物本能给个体行为提供能量 和产生冲动
人类的本能比动物多 动态平衡-有机体寻找生理上 的平衡
行为的指向由生物、学习和 认知的交互作用决定
深受进化论的影响 大体上是机械论

职业发展成功的五理论

职业发展成功的五理论

职业发展成功的五理论

职业发展成功的五个理论

职业发展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重要阶段,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是每个人的追求。而职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五个职业发展成功的理论。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Holland's Theory of Career Choice)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职业兴趣是由六个基本职业类型组成的: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每个人在职业选择时,会倾向于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因此,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职业,可提高职业发展的成功率。同时,随着个人成长和发展,职业兴趣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职业发展中,要先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然后逐步提升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对于职业发展成功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是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成功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个人的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职业发展中,要寻找自己的内在动机,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编辑摘要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本文主要介绍自我决定论对动机类型的探讨及其在外语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是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它涵盖了较多的动机类型,动态地观察各种动机类型,可以有效地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动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国内的外语研究者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利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体现了动机研究的趋向,为众多的动机理论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终稿】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终稿】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

摘要

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决定因素。本文将介绍自我决定理论的背景和主要概念,并探讨其与作动机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了解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的驱动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动机。

1. 引言

作动机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来源。为了更好地理解动机的本质和影响,自我决定理论应运而生。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德西与莱恩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其核心概念是个体的自我决定性和心理需要。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自我决定理论来提高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动机。

2.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动机源自于满足三种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人际关系。自主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主选择

和控制的需求;能力是指个体通过挑战和成长来满足自身能力的需求;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的需求。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个体满足这些心理需要时,他们的动机会更强,表现更积极。

3.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与作动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据自我决

定理论,个体的作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内在动机源自于个体对于活动的兴趣和享受,而外在动机则源自于外部奖励和压力。

研究发现,内在动机与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需要密切相关。当个体感到自己在活动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控制时,他们更有可能体验到内在动机。这意味着,个体在工作和学习中感到更自主的时候,他们更可能表现出更高的动机水平和积极性。

相反,外在动机往往会削弱自主性和满足自我决定理论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

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

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能力需求描述了个体希望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活动。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够用自我效能感来测量。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感知到的其能够有效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个体感知到的自我能力越强,个体的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2.认识评价理论:外界环境会影响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行为的执行状况。外界的环境因素包括三种类型:信息性因素、控制性因素、去动机性因素。

3.有机整合理论:把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外在、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外在动机则突出了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在动机通常不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个体为了得到某种特殊结果“被迫”采取特定的行为,比如,工人努力的工作,可能

并不是因为这份工作本身有吸引力,而是为了谋生。

无动机状态的个体对待行为的态度通常是随性的、顺其自然的。这种情形下,行为似乎对个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做与不做对个体而言是没有差别的[3]。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动机下,相对于具有外部动机的个体而言,具有内部动机的个体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活动的结果也会更好,个体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985.

[2] Deci E L, Eghrari H, Patrick B C, et al.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4, 62(1): 119-142.

[3]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

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通信学报]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3条

有0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

所有题录的数据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