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捩问题的探究

合集下载

(国外相关文献调研报告)

(国外相关文献调研报告)

基于e -N 方法的高超声速复杂边界层流动的转捩预测(国外相关文献调研报告)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转捩问题对于飞行器的气动力和气动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准确预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转捩位置是其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而边界层转捩预测问题的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背景和非常现实的工程意义。

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外同行针对于高超声速流动中的转捩位置的预测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和探索。

一般来说,在理论和CFD 计算方面,预测边界层转捩有多种方法,例如:基于经验近似的转捩准则方法(e Ma /Re θ,Re cf [1][2])等、基于半经验法的e -N 方法以及基于模式理论的转捩模式、直接使用DNS 、LES 等直接对转捩进行模拟[3]等等。

下文将主要针对于基于半经验法的e -N 转捩预测方法进行探讨。

1. e -N 方法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转捩问题由来已久,从稳定性角度来看,转捩是从扰动的失稳开始的。

一个经典的自然转捩过程有以下几个主要阶段[4]:(1)感受性阶段。

自由流中的扰动由于流场中局部的快速变化(比如头部前缘)或者传过飞行器头部激波,激波后的扰动传播到边界层并转化为边界层内的不稳定波。

(2)线性阶段。

不稳定波在边界层内经过一个指数增长区域,在该区域中不同频率和波长的扰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3)非线性阶段。

随着边界层中扰动幅值越来越大,波和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当扰动达到一定幅值时,扰动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已经足够大,从而使得扰动的增长偏离线性理论。

(4)层流到湍流的Breakdown 阶段。

事实上,对于自然转捩过程来说,其扰动幅值都很小,相对于小扰动演化的线性阶段,感受性阶段、非线性阶段的发生时间都比较短,因而可以予以忽略。

正是基于这个假设,提出了基于扰动波线性增长过程预测转捩的半经验的e -N 方法[5]。

e -N 转捩的主要思想是:边界层内存在着各种频率的小扰动,当它们向下游传播时,在不同的位置开始指数增长,幅值被放大。

流动稳定性及转捩

流动稳定性及转捩





一般希望推迟转捩,可以减少阻力和热传导,如可以减少飞机阻力, 对于再进入大气层的宇宙飞船就可减少传入的热量。 有时也希望提前转捩,如有些飞机翼面上装了旋涡发生器,可使转 捩提前,利用湍流动量传递强的特点防止流动过早分离和可能的失 速。 由于转捩控制的巨大实用意义,它一直是粘性流体动力学的重要研 究课题之一。 流动失稳只是转捩过程的开始而不是全过程。稳定性理论不能描写 转捩的全过程。目前也没有一种理论能描写它的全过程。


由于湍流时色线的掺混主要是微团沿 与主流垂直方向的脉动引起的,这种 脉动运动大大加强了沿法向的动量传 递,使管流和边界层等的速度剖面在 层流和湍流状态有相当大的差别,湍 流的壁面摩阻、热交换等比层流大的 多。 由于转捩对摩阻、热交换、流动的分 离位置以及边界层的增长率等都有很 大影响,因此研究转换有重要的实际 意义。
转捩对传热影响的例子(AIAA 1998)
雷诺实验

雷诺实验(Reynods 1883):在 雷诺数小于2000时,流动保持 一条直线,流动为层流状态。 雷诺数增大(如提高流速), 染色流线在下游某点发生变化, 从剧烈振荡到破裂,并很快和 清水剧烈掺混以至不能分辨出 染色线 ,管中的流动变为湍 流。研究此时的闪光照片发现, 这时的流体仍可分辨出一簇簇 清晰的卷曲流丝和旋涡,这些 旋涡以高达几千赫兹的频率作 三维运动。
第五章 流动稳定性及转捩 3.二维平行流的小扰动方程




平版层流稳定性的研究始于托尔明-施里斯廷(TollmienSchlichting),他们给出了小扰动在Blassius边界层内消长的理论分析, 后人将一个单一的傅立叶分量的小扰动在空间和时间引起的周期性波动, 称为托尔明-施里斯廷波(简称T-S波)。 平面平行流中控制小扰动演化的线性稳定性方程 ,奥尔——索末菲尔德 方程(Orr-Sommerfield方程,简称O-S)方程。 O-S方程原理:在二维平均的层流中,加上一可用若干个X方向的扰动叠 加而成的初始扰动,即扰动可以分解为Fourier级数之和,由于小扰动是 线性的,由叠加原理,仅需分析级数和中一项就可以看出扰动量的性质

γ-Peθt-SA转捩模型在翼型绕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γ-Peθt-SA转捩模型在翼型绕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1 转 捩 模 型
1 . 1 y - Re 转捩模 型 y - Re 转 捩 模 型 是 求 解 两 个 变 量 的 标 准 输 运 方 程: 当地转 捩雷诺 数 R e 和 间歇 因子 ) , , Re 构 成 预测 转捩 起 始 位 置 的判 据 , ) , 用来 模 拟 转 捩 区域 的流 动 。
第 3 1卷
第 5期
空 气





Vo 1 . 3 1。No . 5
0c t ., 2 01 3
2 0 1 3年 1 O月 文章编号 : 0 2 5 8 — 1 8 2 5 【 2 0 1 3 ) 0 5 — 0 6 0 4 — 0 7
ACTA AERoDYN AM I CA S I NI CA
转 捩 和 自然 转 捩 的位 置 以及 再 层 流 化 等 流 动 现 象 , 其计算 效率及精 度能够 满足工程应 用要求 。同时 , 该 模 型 的研
究 与 开 发 对 于 后续 发展 具有 转 捩 预测 能 力 的 R AN S - L E S 方 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 RA NS求 解 器 ; 转捩 ; / " - R e 转 捩 模 型 ; 7 - R e S A转捩模型 ; A 一 方 程 湍 流 模 型
正过程 , 并将 S p a l a r t 为 控 制 自由来 流 湍 流度 衰 减 而提 出 的 环 境 源 项 法 引 入 到 该 模 型 中 。 利 用 已有 的 R ANS求 解
器 平 台实 现 了该 转 捩 模 型 , 对 Ae r o s p a t i a l e - A翼 型 、 ¥ 8 0 9 翼型和 3 0 P 3 0 N三段翼 的绕流问题进行 了模拟 , 将 计 算 结 果 与 实 验 结 果 进 行 了对 比分 析 , 计算 结果 表 面该 模 型可 以较 为准 确 地 预 测 不 同计 算 条件 下 的 翼 型 流 场 中 分 离 诱 导

流体力学中的转捩与分离

流体力学中的转捩与分离

流体力学中的转捩与分离导言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学科,其中的转捩与分离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转捩是指从层流状态过渡到湍流状态的过程,而分离是指流体在曲面或物体背面的流动中脱离下来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流体力学中的转捩和分离现象。

一、转捩现象1. 转捩的概念和意义转捩是流体流动中一种重要的现象,其通常发生在流体通过管道、飞机翼面等物体表面时。

转捩的出现会带来湍流,并导致阻力的增加,因此对转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转捩的类型转捩可以分为主导和次要的两类。

主导转捩发生在流体的边界层内部,通常由边界层中的不稳定模态激发而成。

次要转捩则是指由流体中的外部扰动引起的,它们可以起到抑制或促进主导转捩的作用。

3. 转捩的机理转捩的机理复杂多样,影响因素众多。

边界层的不稳定性和扰动传播是转捩发生的基本原因。

在边界层内部,由于壁面的摩擦力导致流体速度分布不均匀,使得边界层产生不同的模态。

这些模态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强,最终导致流动过渡到湍流状态。

二、分离现象1. 分离的概念和分类分离是指流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从曲面或物体背面脱离下来的现象。

根据分离发生的位置和原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上表面分离、下表面分离、侧面分离等不同类型。

2. 分离的原因和影响分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流体在曲面或物体背面的环境变化引起的。

例如,流体在流经弯曲管道时转向的急剧变化会产生分离现象。

分离现象会导致阻力的增加、流动的不稳定以及其他不利的效应。

3. 分离的控制和应用为了控制分离现象,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如改变表面形状、增加曲率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减少流体的分离,提高流动的稳定性,从而降低阻力和能耗。

分离现象的研究对于飞机、汽车、水力发电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结论流体力学中的转捩与分离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改善流体流动的性能和减少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转捩和分离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湍流是流体力学界公认的难题,被认为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

自然界和工程领域的绝大多数流动都是湍流,因此湍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实验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术界对高雷诺数和高马赫数湍流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我国科学界也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分析国际上湍流研究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湍流产生机制和流动本质进行深入研讨,加强与航空、航天、航海等相关单位和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推动湍流研究的发展。

针对国内学科发展现状,尤其是实验研究相对薄弱的特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政策局,于2014年3月20-2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110期双清论坛,论坛主题为“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来自全国15个单位的近50位流体力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

与会专家通过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凝练了该领域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本期特刊登此次论坛学术综述。

一、湍流研究的重要意义自1883年雷诺(Reynolds)发现湍流以来,湍流问题的研究一直困扰着众多学者。

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湍流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难题;2005年《科学》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中,其中至少两个问题与湍流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湍流无处不在。

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遇到的流动,绝大部分是复杂的湍流问题。

在自然界,从宇宙星系的时空演化,到星球内部的翻滚流动,从大气环流的全球运动,到江河湖泊的区域流动,都有湍流的身影。

在工程领域,从陆地、海洋、空天等交通运载工具,到原子弹、氢弹、导弹、战斗机、舰船等国防武器的设计;从全球气象气候的预报,到地区水利工程的设计;从传统行业如叶轮机械、房桥建筑、油气管道,到新兴行业如能源化工、医疗器械、纳米器件的设计,都需要了解和利用湍流。

因此,湍流流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问题,更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研究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研究
01 02 03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资本流动更加自由,这给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带 来了新的挑战和困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和应用 物质变换裂缝思想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来解释和解决生态 环境问题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推动制度创新
在改革实践中,物质变换裂缝思想有助于推动制度创新,完善社 会主义制度,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激发社会活力
通过物质变换裂缝思想,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 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05 马克思物质变换 裂缝思想的挑战 与回应
来自其他学派的质疑与批判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 换裂缝思想过于抽象和理论化, 缺乏实证支持,因此难以被接受 和认可。
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的 现实意义
在当前全球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物 质变换裂缝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指导作用。
研究不足与反思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研究内容上的不足
跨学科研究的不足
目前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 上,缺乏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验证 和分析的尝试。
促进经济发展
在建设实践中,物质变换裂缝思想有助于指导制 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实现社会公平
通过物质变换裂缝思想,可以揭示社会不公现象 的根源,为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物质变换裂缝思想在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指导改革方向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为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确保改革始 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转捩

转捩

平均Re/m 106
106
25.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0.5
Re tr
10.2 3.9
风洞数据相关
Me
图5.13 尖锥自由飞与风洞试验的转捩雷诺数
• 在不可压缩流,惯用的Retr~5X105 ;在可压缩边界层 中,由于边界层的稳定性随Me 的增加提高,Retr 亦应 随 Me的增加而增加。该特性基本上得到实验的证实, 特别是Me≥4 。由图5.13可以看到,在高超声速中, Retr 可高达108 。 • 显然, Me 的增加对提高 Retr ,延迟转捩的发生具有 明显作用。因此,选择具有较大范围的高Me 流动布 局,对降低控天飞机的摩擦阻力具有重要意义。 (2)单位长度Re: • 由图5.13可以看到,在 固定下,随着单位长度Re的增 加, Retr 亦增加。 • 然而,上述实验结果是否可表明单位长度Re对边界层 转捩具有强烈影响当前仍存在争议。
图5.11 边界层转捩过程
• •

最终局部流场中的某些涡线受到非线性3 维效应的影响而变形、拉伸,导致局部涡 量增强。 随机出现的局部涡量增强区域随流向距离 的增加而扩展,数量增加。随其内部涡量 的进一步增强,个别强涡区内出现猝发现 象,形成不同尺度的随机涡旋运动。称为 湍流斑。 流场中出现湍流斑的边界层区域内,湍流 斑的出现位置与时间跨度是随机的,且沿 下游其数量、尺度及存在的时间跨度逐步 增加, 最终演变为充分发展的湍流。
2.以上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其演变过程尚未能从 理论上得到完全演绎。
• 当前,仅能将整个过程分解为若干段,分别建立 各自的理论框架。包括:线性稳定性理论;非线 性稳定性理论;以及湍流斑的猝发等。 • 所建立的理论尚未能相互衔接。 3.近年来,为解决高超声速流动的数值模拟,特别 是开展飞行器/推进系统一体化气体热动力技术研 究,在高超声速线性稳定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稳定理论的转捩模型。 • 显然,此类模型在无为经验、半经验理论的修正 下,与实际的流动特性具有相当显著的差距。

湍流世纪难题

湍流世纪难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转捩的难点:
(1)影响转捩的因素多,如湍流速度,表面粗糙度,压 力梯度,温度以及二次流效应等
(2) 对转捩的过程以及机理的认识还不是太清楚,精 确的模拟转捩的位置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3)可以运动数值模拟进行研究,然而用不经特殊的 湍流模式捕捉转捩的全过程很不现实。
计算的复杂性
1.N-S方程 我们知道N-S方程是可解的,但是在雷诺对N-S方程进行平均处理后,一 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就是方程的数目比未知变量的数目少一个,多出 来一个雷诺应力,也就是雷诺方程不封闭了,一百年来,也没有有效的 数学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它成为了一个难题。
40 < Re < 150 150 < Re < 3×105 3×105 < Re < 3.5×106
Re > 3.5×106
蠕动流(无分离) 尾迹区有一对稳定涡
层流涡街 分离点前为层流边界层,尾迹为 湍流 边界层转捩为湍流 湍流涡街,但涡间距离更近
湍流概述
一种高度复杂 的三维非稳 态、带旋转 的不规则流 动
上述方程就是雷诺方程,深色处是雷诺应力
2.半经验理论
为了求解不封闭的雷诺平均运动微分方程组, 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 普朗特和泰勒分别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这就是半经验揣流理论
(第四讲).
Boussinesq假定
Prandtl混合长度理论
Karman相似性理论
半经验湍流理论对解决工程上某些问题是有用的, 但它的局限性很大, 而且只能给出平均运动的流速与压力分布, 给不出湍流脉动速度的正确解 答, 因此这种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是有很大限制的
3.湍流模型
现如今研究者探索出来了各种湍流模型,其根据湍流运动规律以寻 找附加条件和关系式从而使方程封闭,他们大大的促进了湍流研究的发 展。

西方哲学近现代转捩的津梁

西方哲学近现代转捩的津梁

第17卷第2期2019年4月福建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of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Vol.17No.2Apr.2019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9.02.001西方哲学近现代转捩的津梁严冰(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ꎬ福建福州350118)摘要:从近现代西方哲学转捩的视角论证了黑格尔以非凡的思辨气势ꎬ构建了内涵丰赡㊁以 绝对精神 为核心的泛逻辑哲学体系ꎬ然而ꎬ在其 致广大而尽精微 的思辨哲学体系的逻辑尽头ꎬ本当有着至上价值的独立的人却消失在黑格尔所织就的那张 绝对精神 的罗网里ꎬ成了一个仅仅具有 工具意义的 纽结 而已ꎬ违背了 人是目的 这一西方近代300多年的人文价值取向ꎮ后黑格尔时代ꎬ几乎每个跨越时代新思等高线的现代西方哲学大师ꎬ都以怀疑和批判黑格尔作为自己的登堂之祭ꎬ其中尤以叔本华㊁马克思为典型代表ꎮ黑格尔不期然成为西方哲学从近代渡向现代的特殊津梁ꎮ关键词:黑格尔ꎻ绝对精神ꎻ叔本华ꎻ马克思ꎻ批判ꎻ津梁中图分类号:B504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4348(2019)02-0103-06Stepping ̄stoneofWesternphilosophytowardsmoderntimesYANBing(SchoolofHumanitiesꎬ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Fuzhou350118ꎬChina)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thetransitionofmodernwesternphilosophyꎬthispaperdemonstratesthatHegelꎬwithextraordinaryspeculativemomentumꎬconstructsauniversallogicalphilosophysystemwithabun ̄dantconnotationand absolutespirit asitscore.Howeverꎬattheendofhis vastandmeticulous systemofspeculativephilosophyꎬ theindependentman ꎬwhohadthesupremevalueꎬdisappearedintothenetof ab ̄solutespirit thatHegelhadwovenꎬanddegradedintoa knot thatmeansnothingmorethana tool ꎬvio ̄latingnearlythreehundredyears humanisticvalueorientationwith manbeingtheend inwesternphiloso ̄phy.InthePost ̄HegelperiodꎬthemajorityofwesternphilosophymasterswhobrokethroughthecontourofthenewtrendofthoughtꎬforexampleꎬSchopenhauerandMarxꎬtookHegelasanarguedandcriticizedcaseꎬwhichꎬunexpectedlymakingHegelaspecialsteppingstoneleadingmodernphilosophytowardsthecontempo ̄rarytimes.Keywords:HegelꎻabsolutespiritꎻSchopenhauerꎻMarxꎻcriticismꎻstepping ̄stone㊀㊀从17世纪的莱布尼兹算起ꎬ德国贡献给西方近代哲学史的是康德㊁费希特㊁谢林以及黑格尔等重镇式的人物ꎮ这些哲学史上天才极致的德意志骄子ꎬ消纳并统摄了西方既往哲学思想的全部精华ꎬ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创构了属于自己又属于人类历史的哲学高峰ꎮ其中ꎬ堪称开合有致㊁体系整全㊁百科全书式的突出人物当数黑格尔ꎮ然而ꎬ历史自有她的狡黠和吊诡ꎬ就在黑格尔以超越前人的思辨气力ꎬ缜密地构筑起他巍峨壮观㊁森然堂皇的哲学殿堂ꎬ并为思辨哲学赢得了君临万物的地位和空前显赫的声势之际ꎬ宣告它终结的号角也随即吹响了ꎮ几乎每个跨越时代新思等高线的现代西方哲学大师ꎬ都以怀疑和批判黑格尔作为自己的登堂之祭ꎬ使之成为哲学从近代渡向现代的特殊津梁ꎮ收稿日期:2019-03-10作者简介:严冰(1964-)ꎬ女ꎬ山西沁源人ꎬ教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ꎮ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㊀㊀黑格尔成为西方哲学主题步入现代的祭坛ꎬ是哲学史上富有悲壮意味的一章ꎬ值得我们经心寻味ꎮ一㊁巍峨壮观㊁森然堂皇的 绝对精神㊀㊀13世纪末ꎬ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ꎬ透出了西方精神史上一缕新的曙光ꎬ这一缕新曙光终于撕开了蒙罩于西方历史历时千年的蒙昧夜幕ꎮ自此ꎬ一大批但丁的后来者ꎬ以他们才华横溢的热情和智慧发现㊁讴歌了俗世中的 人 ꎬ为精神的历史迎来了新时代的主人翁 秉具理性并感性存在着的 人 ꎮ 人 的一经重新发现ꎬ由她构成的主题词在以后的300多年历史中ꎬ成为欧洲高等智慧的聚焦点ꎮ经由数百年的热情激荡和理智贞认ꎬ由人的尊严㊁人的存在㊁人的发展等所表征的人的自由价值在文化世界中确立起其不可撼动的中心地位ꎮ为此ꎬ在欧洲的近代精神价值中ꎬ人因其具有理性的禀赋和自由的品格ꎬ是历史的当然主人ꎬ也是世界的应然主宰ꎬ这样的信念已经完全确立了ꎮ这一文化价值信念是西方 自然法学派 和法国启蒙运动的价值基调ꎬ也是近代欧洲不断涌起的人文思潮批判教会㊁批判现实政治治制并对之加以变革的基准ꎮ然而ꎬ从总体上看来ꎬ直至17㊁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ꎬ关于人的 自由 的内涵ꎬ在近代欧洲文化史上还是被各执一端的哲人们分别把握为 功利 向度上求取 幸福 权利 的 自由 和道德向度上求取 德性 良心 的 自由 ꎮ一般研究者均将这两种 人学自由观 分别视为 功利主义 自由观和 理想主义 自由观ꎮ只是到了哲学的 思辨的集大成者 (雅斯贝尔斯语)德国的康德那里ꎬ人的求幸福㊁权利的自由和求德性㊁良心的自由ꎬ才在人的祈向 至善 的思辨哲学的思想中得以中和和消纳ꎮ从这一意义上说ꎬ笃守古义的康德ꎬ消纳并统摄了西方既往哲学思想的全部精华ꎬ所以ꎬ他笃定地宣称: 自由是纯粹理性ꎬ甚至包括思辨理性的整个系统的拱顶石ꎮ [1]继康德之后ꎬ黑格尔以超越前人的思辨才情和气魄ꎬ缜密地构建了其巍峨壮观㊁森然堂皇的哲学体系ꎬ为德国古典(近代)哲学赢得了空前显赫的声名和地位ꎬ堪称集大成ꎮ一如康德承认 自由 是他的哲学体系赖以确立的 拱顶石 那样ꎬ黑格尔对于 自由 在自己哲学中的地位也作过这样明确的宣示: 自由 是精神的唯一的真理ꎬ乃是思辨哲学的一种结论ꎮ [2]55绝对精神 (或称为 绝对理性 )是黑格尔哲学精心打造的思辨 宠儿 ꎮ黑格尔给 绝对精神 以这样的命意: 物质 的实体是重力或者地心引力ꎬ所以 精神 的实体或者 本质 就是 自由 ꎮ我们说 精神 除有其他属性外ꎬ也赋有 自由 ꎬ这话是任何人都欣然同意的ꎻ但哲学的教训却说 精神 的一切属性都从 自由 而得成立ꎻ又说一切都是为着要取得 自由 的手段ꎻ又说一切都是在追求 自由 和产生 自由 ꎮ 自由 是精神的唯一的真理ꎬ乃是思辨的哲学的一种结论ꎮ [2]55 绝对精神 所具有的这种 自由 是一种自足的㊁无待于外的辩证张力ꎬ即 精神自己二元化自己ꎬ自己乖离自己ꎬ但却是为了能够发现自己ꎬ为了能够回复自己ꎮ只有这才是自由ꎻ[因为即使从外在的看法ꎬ我们也说:]自由乃是不依赖他物ꎬ[不受外力压迫]ꎬ不牵连在他物里面ꎮ当精神回复到它自己时ꎬ它就达到了更自由的地步ꎮ只有在这里才有真正的自性ꎬ只有在这里才有真正的自信ꎬ只有在思想里ꎬ而不在任何别的东西里ꎬ精神才能达到这种自由ꎮ [3]28对于黑格尔的神秘的 绝对精神 ꎬ马克思曾一语中的地加以道破: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㊁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ꎬ即绝对精神ꎮ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㊁脱离人的自然ꎮ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㊁脱离自然的精神ꎮ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ꎬ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ꎮ [4]所以ꎬ黑格尔赋予 绝对精神 的 自由 ꎬ就是他所把握到的 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所具有的 自由 ꎮ而从黑格尔的上述话语里ꎬ我们可以理解到他对 自由 内涵所作的界定是这样的:第一ꎬ 自由 意味着一种 自性 ꎬ亦即自己规定自己的性质ꎬ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ꎬ自己作自己的主宰ꎬ自己是自己的理由ꎮ倘用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的话ꎬ这一层义蕴即是: 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ꎬ不依赖一种 内容 ꎬ这内容就是我自己ꎮ [5]115第二ꎬ 自由 意味着一种 自信 ꎬ亦即确信自己能够创构自己ꎬ自己是自己的目的ꎮ这一分自信使自信者足以如此自许401第2期严冰:西方哲学近现代转捩的津梁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ꎬ而不是真是如此的程度ꎮ [5]45第三ꎬ 自由 是一种自行外拓的过程ꎬ这过程在于自我展示ꎬ 自己二元化自己ꎬ自己乖离自己 ꎬ却又自己 发现自己 ㊁自己 回复自己 ꎮ从自我 乖离 到自我 回复 ꎬ所展开的若干环节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性ꎬ此 必然 是一体于 自由 的必然ꎬ是 自性 而 自信 的必然ꎮ第四ꎬ 自由 是 精神的唯一真理 ꎬ唯有 精神 才是自足自洽的 自由 ꎮ这是因为 物质 的实体是在它的自身之外ꎬ 精神 却是依靠自身的存在 ꎬ 物质 固有趋向于中心点的趋势ꎬ所以有重力 ꎬ而 精神 正相反ꎬ它刚好在它自身内有它的中心点ꎮ [2]56倘撇开黑格尔哲学总体的泛逻辑体系这一特征不论ꎬ仅就他借着 精神 所申述的 自由 之内涵而言ꎬ黑格尔对人成其为人的 自由 的把握和揭橥是深致而圆融的ꎮ在这个意义上ꎬ恩格斯称道黑格尔在自己所从事的哲学领域中 是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 [6]214并不为过ꎮ黑格尔把他富有原创意味的 绝对精神 作为自己哲学世界的原动力ꎬ让 绝对精神 驰骋在无尽的宇宙时空中ꎬ致广大而尽精微地创构了他所理解的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全部世界ꎮ 绝对精神 依次在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各个层面里观照自己内在的本质ꎬ并实现了自己超绝的价值ꎮ 绝对精神 在任何一个向度上的 自己二元化自己ꎬ自己乖离自己 ꎬ都是为了 发现自己ꎬ自己返回到自己 ꎬ达到精神的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完全统一ꎮ这是 绝对精神 外化的唯一目的和必然逻辑ꎮ 绝对精神 在自然界域㊁社会界域和精神界域的外化历程中ꎬ是分别通过物质实体㊁市民社会㊁精神领域㊁民族国家及其历史ꎬ以及历史上每一个富有热情的个人来实现它所必达必至的自我观照和自我实现的ꎮ离开了 绝对精神 自我观照㊁自我实现的价值ꎬ任何实体㊁国家或个人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价值和意义ꎮ黑格尔就是这样演绎他的 绝对精神 的ꎬ这演绎成就了他等身的巨著ꎬ为高贵的哲学王国构筑了一个精彩飞扬的泛逻辑的思辩哲学体系ꎬ让人神往而称叹ꎮ二㊁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勃兴的 踏跳板㊀㊀在黑格尔看来ꎬ时代精华此起彼伏㊁峰峦叠出的哲学历史从来就是 个 厮杀的战场 ꎬ他引用«圣经»中使徒彼德对安那尼亚说的话警告道: 看吧!将要抬你出去的人的脚ꎬ已经站在门口 ꎮ且看那要驳倒你并且代替你的哲学也不会很久不来ꎬ正如对于其他的哲学也并不会很久不去一样ꎮ [3]22这话无情地成为他自己哲学体系的命运预表ꎮ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涌起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大功告成的同时ꎬ像叔本华㊁克尔凯戈尔和马克思这些跨进现代西方哲学堂奥的大师们ꎬ无不是以怀疑和批判黑格尔作为自己的登堂之祭的ꎮ黑格尔因此而不期然地成了现代西方哲学跨越新时代思想等高线的绝妙的跳板ꎮ这样的历史事实是确然的ꎬ其学理的逻辑也是清晰可辨的ꎮ黑格尔殚精竭虑ꎬ终于建构起他那个以 绝对精神 为核心(轴心)的泛逻辑哲学体系ꎮ然而ꎬ在其 致广大而尽精微 的思辨哲学体系的逻辑尽头ꎬ他知会世人的是这样的一种作为 信仰 的 结论 ꎬ即 我一开始便宣布了我的见解ꎬ并且提出了我们的假定 这个在末尾将作为结论 以及我们的信仰ꎬ就是 理性 统治了世界ꎬ也同样统治了世界历史ꎮ对于在本身为本身的普遍的实体的东西 其他一切万有皆居于从属地位ꎬ供它驱策ꎬ做它的工具ꎮ [7]24这样的逻辑结论意味着ꎬ本当有着至上价值的独立的人即 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ꎬ便 消失 在黑格尔所织就的那张 绝对精神 的罗网里ꎬ成了一个仅仅具有 工具 意义的 纽结 而已ꎮ这 结论 或 信仰 与康德的结论和信仰 人一般说来ꎬ每个有理性的东西ꎬ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存在着ꎮ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ꎮ在他的一切行为中ꎬ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ꎬ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ꎮ [8]是背道而驰的ꎮ而表述在康德思辨哲学体系中的 人是目的 的结论和信仰ꎬ则是西方近代300多年人文精神之价值宗趣的经典共识ꎮ也正因为这样ꎬ黑格尔柏林大学的年轻同事 叔本华ꎬ在黑格尔如日中天ꎬ其哲学饮誉世界时ꎬ就敢于与他对垒叫阵ꎬ以非理性的 意志 ꎬ向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及其展现出来的 理性 乐观主义说不ꎮ他认为ꎬ在康德重振哲学的威望之后ꎬ 在德国所有的大学里ꎬ都看到这些亲爱的庸才殚精竭力地ꎬ靠着自己的聪明ꎬ并且是按规定的尺码和目标在建立501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着一种根本还不存在的哲学ꎮ [9]12那 一种根本还不存在的哲学 ꎬ就是指黑格尔的哲学ꎮ他视之为 虚伪的㊁恶劣的 荒唐的㊁无意义的东西 [9]9ꎮ为此ꎬ他不无愤懑地断言道: 当今这个世代既已二十年来把黑格尔这个精神上的咖利本(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一名 丑鬼 引者)当作最伟大的哲学家叫嚷着ꎬ 这样一个世代要使一个曾经目睹这一切的人还渴望他们的赞许ꎬ那是不可能的ꎮ [9]13如上所引ꎬ叔本华在他的传世经典«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序言中所留下的对黑格尔的攻击性言语ꎬ给人的感觉是刻毒的ꎬ但在他的著作正文中却为人们留下别样的㊁有意味的理致ꎮ叔本华的著作ꎬ向人们吐露了他在黑格尔所标榜和崇尚到了 绝对 境地的理性之外所发现的另一种世界谜底 意志 ꎮ这与 理性 相对待的 意志 是没有染涉祈 善 或趋 好 的性向的ꎬ也不禀有 自由 的目的和内蕴ꎬ只是一种客观化地表现为万物不懈的自私地冲动着的生存 欲望 ꎻ所以ꎬ叔本华称它为 生存意志 ꎮ 生存意志 被叔本华作为世界的本原提出ꎬ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ꎬ它向以黑格尔为代表的那种历经了两个多世纪的理性乐观主义投以怀疑和悲观的眼光ꎬ是对原先富有积极意义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叛逆ꎮ叔本华正是从这种对近代理性乐观主义的诘难和批判中ꎬ构建起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ꎬ为尼采的 权力意志论 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ꎬ也成为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 结构主义思潮 的精神鼻祖ꎮ紧接着ꎬ一个丹麦的年轻人也对黑格尔和他的体系作了这样的讥评: 宛如一个人营造了巨大的宫殿ꎬ自己却侧身在旁边的小仓房里ꎮ [10]87这年轻人是丹麦的克尔凯戈尔ꎮ他对黑格尔的 信仰 及其所标榜的光明而乐观的世界持有强烈的怀疑ꎬ于是ꎬ他成了后黑格尔时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重镇和公认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ꎮ如果说 人 在黑格尔的泛逻辑哲学体系中ꎬ因为被 绝对精神 资具化而被 吞噬 ꎬ只是一种逻辑性的表露的话ꎬ那么ꎬ这种人的被 吞噬 在西方社会的近代现实中却以可感知㊁可体验的方式事实地存在着ꎮ随着科学技术进步㊁文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初步构成ꎬ作为这些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和原动的个人ꎬ却在实际中被完全地淹没在为她所成就的文明事实之中ꎮ对此ꎬ许多敏睿的思想家都痛切地感受到了ꎬ卢梭之所以会说出人是生而自由的ꎬ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ꎬ自以为是一切的主人的人ꎬ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11]这样看似有悖于常理的话语ꎬ正是基于他对当时人的生存状况之实际的敏锐而真切的感受ꎮ与卢梭相似ꎬ克尔凯戈尔则是这样表达着他的抗议: 作为一个人ꎬ乃是要隶属于一个秉具理性的人类ꎬ以一个样品的身份隶属于它ꎬ因之人类或同类高于个体ꎬ而如此的意义乃是说不得再有个体而只有样品ꎮ [12]而比克尔凯戈尔年轻5岁的马克思ꎬ也至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 个人消失 的异化境况ꎬ他说: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ꎬ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ꎬ而活动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ꎮ [13266]面对这样不堪的人文历史的吊诡事实ꎬ马克思也决然地提出: 在现代ꎬ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ꎬ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ꎬ已具有最尖锐㊁最普遍的形式ꎬ这样就给现有的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ꎬ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ꎬ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ꎮ [14]515在西方几百年的近代历史事实中ꎬ拥有独立和自由的个人ꎬ曾经给西方带来科学的巨大进步㊁物质的空前昌盛和文明的极大发展ꎮ然而ꎬ作为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原动力ꎬ个人及其个性却被淹没在他所成就的文明之中ꎬ以至于几近 灭绝 [15]ꎮ这样的一种富有吊诡意味的人文历史事实ꎬ对已经 近代化 了的西方而言ꎬ则意味着巨大而深重的文化危机ꎮ而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ꎬ西方现代思潮勃兴伊始的所有思想家都和克尔凯戈尔一样ꎬ 以相同的人道主义者的热忱 ꎬ对 个人却消失在人群之中 [16]的文化事实加以决绝的反抗和批判ꎮ他们的精神反抗和文化批判的价值关怀是焦聚于对 个人 的 救度 ꎮ这种 救度 是建立在对既往的启蒙文化思潮作一种终极性的反顾的基础上的ꎻ所以ꎬ自由㊁个性㊁人道依然是他们心中耿耿不释的关怀ꎬ是他们全部致思的宗趣所在ꎮ因此ꎬ在西方现代人文思潮中ꎬ 个人 (或个性)是 自由 无可摇夺的绝对主词ꎮ这层理致便是黑格尔终于成为西方思想进入现代之 祭坛 的最后谜底ꎮ601第2期严冰:西方哲学近现代转捩的津梁三㊁ 把倒立着的 辩证法 倒过来同是在后黑格尔时代ꎬ叔本华和克尔凯戈尔对黑格尔哲学的诘难和批判是从非理性的向度展开的ꎬ多少都带有嘲讽的意味ꎻ与他们有所不同的是ꎬ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在理性的向度中展开的ꎬ带着相当的庄重和敬意ꎮ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怀疑和否弃ꎬ而后者更多的是一种同情性的扬弃ꎮ1873年ꎬ当 愤懑的㊁自负的㊁平庸的 德国知识界 把黑格尔当作一条 死 狗 加以对待时ꎬ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却特地声言道: 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ꎬ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这一章中ꎬ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ꎮ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ꎬ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ꎮ在他那里ꎬ辩证法是倒立着的ꎮ必须把它倒过来ꎬ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ꎮ [4]217-218马克思的这一声言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诚挚道说ꎬ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即是从黑格尔的神秘的 辩证法 中 救度 其中的 合理内核 即 绝对精神 所具有的 自由 ꎬ也即 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所本有的 自由 ꎮ在黑格尔那里ꎬ 辩证法 即是 绝对精神 自己二元化自己ꎬ自己乖离自己ꎬ但却是为了能够发现自己ꎬ为了能够回复自己 [3]28的根本 法则 (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一般运动形式 )ꎬ而作为这 法则 的 内核 即是借其展现和实现自己 目的 的 绝对精神 所具有的性体 自由 ꎮ 自由 作为性体是 绝对精神 在自我贞定中一种自祈而又必自致的 目的 ꎬ因此ꎬ黑格尔说: 自由本身便是它自己追求的目的和 精神 的唯一目的ꎮ [2]58作为 目的 的 自由 是价值论上意义的自由ꎬ它同本体论上的自由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体的ꎮ对于 绝对精神 说来ꎬ实然地展开的同时即是应然地实现ꎻ这展开和实现ꎬ在其内在的必然 精神自己二元化自己 中始终保持着有序的乃至是整一的节律和规则:肯定㊁否定㊁否定之否定或所谓正题㊁反题㊁合题ꎮ这肯定㊁否定㊁否定之否定或所谓正题㊁反题㊁合题即是马克思指谓的 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ꎮ黑格尔的全部学说说到底就是通过逻辑㊁自然㊁精神和历史四个领域(层面)ꎬ按正㊁反㊁合的规制(即辩证法)来展示其 绝对精神 的 自由 本质的ꎮ在他的学说中ꎬ自然世界㊁人类社会及其人类精神发展的全部历史不过是 绝对精神 自己二元化自己 而已ꎮ这样的逻辑在马克思看来显然是倒立着的 ꎬ因为 绝对精神 不过 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 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ꎮ所以ꎬ马克思指出: 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ꎮ [4]108而与黑格尔将人的发展历史视为 绝对精神 自我外化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不同ꎬ马克思坚信ꎬ 人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4]118-119ꎮ所以ꎬ他指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ꎮ因此ꎬ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人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ꎮ [13]67作为人类历史 第一个前提 的 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是马克思从黑格尔历史观中发现出的 合理内核 ꎬ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真正基石ꎮ与上述理致相应的是ꎬ为黑格尔赋予 绝对精神 的 自由 ꎬ在马克思那里则被理解为 个人的人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之中所展现出的人的本质属性ꎮ马克思说过: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ꎮ人作为自然存在物ꎬ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ꎬ一方面具有自然力㊁生命力ꎬ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ꎻ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㊁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ꎻ另一方面ꎬ人作为自然的㊁肉体的㊁感性的㊁对象性的存在物ꎬ和动物一样ꎬ是受动的㊁受限制的存在物ꎬ也就是说ꎬ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ꎻ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ꎻ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㊁重要对象ꎮ [17]167在马克思看来ꎬ作为一种 天赋和才能 即 本质力量 ꎬ人的 自由 正是人在 能动 受动 的对象性存在中ꎬ通过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16]46展现出来的ꎮ也正是在这样的意趣上ꎬ马克思说: 诚然ꎬ动物也生产ꎬ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ꎬ如蜜蜂㊁海狸㊁蚂蚁等ꎮ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子所直接需要的东西ꎻ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ꎬ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ꎻ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ꎬ而人甚至不受人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ꎬ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ꎻ动物只生产自身ꎬ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ꎻ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ꎬ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ꎮ701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17卷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尺度和需要来建造ꎬ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ꎬ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ꎻ因此ꎬ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ꎮ [17]96-97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ꎬ问题在于改变世界ꎮ [13]57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伟大ꎬ即在于它不仅以 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作为 解释世界 的 第一个前提 ꎬ更在于它也以此作为 改造世界 的归本性依据和目的ꎮ 在现代ꎬ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ꎬ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ꎬ已具有最尖锐㊁最普遍的形式ꎬ这样就给现有的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ꎬ这种情况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任务:确立个人对偶然性和关系的统治ꎬ以之代替关系和偶然性对个人的统治ꎮ [14]515这段文字再清楚不过地表达了马克思的生命关切和人生职志ꎮ这种关切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他的所有重要著述中ꎬ成为深蕴于他的学说之中具有终极性的价值眷注ꎮ正因为如此ꎬ他所 允诺 的人类最为理想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ꎬ在他看来ꎬ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ꎬ在那里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ꎮ [13]273这样的共同体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18]ꎻ而她所成全的人也必将是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19]ꎮ黑格尔说过: 哲学要我们养成这种识见 同那些理想恰好相反 就是知道所谓 现实世界须如它应该的那样 ꎬ还有ꎬ所谓 真正的善 普遍的神圣的理性 ꎬ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观念ꎬ而是一个强有力的㊁能够实现它自己的原则ꎮ [7]36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扬弃就是从黑格尔的这种哲学 见识 出发的ꎬ他的终极眷注ꎬ一言以蔽之则是: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ꎮ四㊁结语由黑格尔这座高峰激荡起来的现代哲学风潮之波澜壮阔是令人叹为观止的ꎬ至今仍能给后人以足够的精神撼动ꎮ但就黑格尔不期然成为哲学从近代渡向现代的津梁这一事象而言ꎬ或许也是一种 理性的狡黠 ꎮ而在人类精神重心转捩的关节点上ꎬ黑格尔对自己所认定的哲学及其体系的那份苦心构建的真诚和他的后昆们对失落在其哲学体系之中人的价值的关怀之真切ꎬ构成了一层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剧意味ꎮ这意味使得黑格尔这座哲学高峰即便成了别人的祭坛也是十分悲壮的ꎬ令人由衷产生 高山景行 之感ꎮ参考文献:[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9:31.[2]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ꎬ1965.[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5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2.[5]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80:11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2:214.[7]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ꎬ2001.[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86:80.[9]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82.[10]克尔凯戈尔.克尔凯戈尔日记选[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2:87.[11]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80:8.[12]克尔凯戈尔.关于我作为一个作者的作品之两则注解ꎬ转引自W 考夫曼.存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87:90-9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2.[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60:515.[15]严冰.自由在是ꎬ人道亦在是[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ꎬ2011.[16]约翰 穆勒.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59:70.[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2.[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72:649.[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2:104.(责任编辑:许秀清)801。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中的湍流转捩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中的湍流转捩

流体力学中的流体中的湍流转捩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的一门学科,涉及到各种复杂的流动现象。

其中,湍流转捩是流体力学中一个重要且困难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湍流转捩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一些研究方法。

一、湍流转捩的定义湍流是流体运动的一种复杂状态,其特点是流动中存在旋涡和随机涡旋。

相比于层流,湍流更加动荡不稳定,其中湍流的转捩是指从层流状态到湍流状态的转变过程。

湍流转捩是流体中的一种失稳现象,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湍流的产生与演化。

二、湍流转捩的影响因素湍流转捩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1.雷诺数:雷诺数是描述流体流动性质的一个无量纲参数,定义为惯性力与黏性力的比值。

当雷诺数超过一定阈值时,流动容易转变为湍流状态。

2.壁面条件:湍流转捩与壁面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壁面条件可能会影响湍流的发展和转捩的时机。

3.压力梯度:压力梯度指的是流体在流动方向上的压力变化率。

压力梯度的大小会影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速度分布,从而对湍流转捩产生影响。

三、湍流转捩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湍流转捩,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1.直接数值模拟(DNS):DNS通过求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来模拟湍流流动。

由于湍流转捩是湍流流动的一个特殊过程,DNS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流动信息,但计算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线性稳定性分析(LST):LST通过线性化流动方程来分析湍流流动的稳定性。

通过研究模态的稳定性,可以预测湍流转捩的临界条件和发生位置。

3.非线性稳定性分析(NST):NST通过分析湍流流动的非线性特性来研究湍流转捩的机制。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湍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揭示湍流转捩的内在规律。

四、结语湍流转捩是流体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理解湍流的本质及其在工程和自然界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索湍流转捩的机制和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控制湍流流动,为工程设备的设计和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在观察和分析自然与社会的各种现象时,人们常常会发现事物的演变并非直线,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曲折性与前进性。

这个过程是怎样构成的?它折射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意味着在其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起伏与波折。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实践中常常伴随着失败与挫折。

这种曲折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历史的反复与倒退在历史进程中,许多看似向好的趋势并不总是保持不变。

如革命后期的反复与内部分裂,都是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表现。

许多国家经历了民主改革的浪潮,但也有国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转型,甚至回归专制。

2.科学探索中的困难科学的发展充满了试验和错误。

哥白尼的日心说初被提出时,遭到许多反对与质疑,甚至陷入了巨大的理论争议。

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理论都经历了反复的修正与校正,这种曲折性使得真理的探求变得愈加复杂。

3.个人成长的曲折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迷茫、失败与重新出发。

有时候,一个决定可能会导致人生轨迹的重大变化,而这些曲折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尽管事物发展中存在曲折,但这并不意味着事物本身没有前进的轨迹。

前进性强调的是在曲折的过程中,仍然能够朝着某种目标或方向持续迈进。

1.规律性的发展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比如,植物的生长既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具有内在的生长规律。

这种规律表现为虽然经历了种种外来环境的波动,但植物能够依然朝着生长的方向延展。

2.创新的动力在社会和科技领域,曲折往往意味着挑战,而挑战却是创新的源泉。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人们常常能够从中获得灵感,进而推动技术突破和制度改革,实现真正的前进。

3.思想的升华在哲学和思想层面,曲折带来了思考的深度。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在反复思考和经历失败之后,才得以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哲理性的理论。

三、曲折性与前进性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绝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科学中扭转理论分析

社会科学中扭转理论分析

社会科学中扭转理论分析社会研究:以一种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是各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的人文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研究的根本目的: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系统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所生存的世界的理解。

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主题(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或范畴)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方式是经验的、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非判断的。

社会研究的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方法论: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实证主义方法论: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研究过程是可以重复的。

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

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定童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而不是语言文字;发展迅速;认识论基于实证主义范式:逻辑过程是演绎的:“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研究方式上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定性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用文字描述现象。

一种平面叶栅边界层转捩位置测量试验装置及方法

一种平面叶栅边界层转捩位置测量试验装置及方法

一种平面叶栅边界层转捩位置测量试验装置及方法我呀,就跟你唠唠这个平面叶栅边界层转捩位置测量试验装置及方法这事儿。

你想啊,这装置它可不是个简单玩意儿。

我瞅着那装置,它就静静在那儿,像个神秘的小怪兽似的。

它有着各种精密的部件,那些小零件呀,一个挨着一个,就像一群听话的小娃娃排着队。

我看到那金属的外壳,泛着冷冷的光,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就像个骄傲的士兵站在那儿。

咱再说这测量的方法。

这方法可讲究了呢。

我就站在那儿,眼睛瞪得大大的,像铜铃一样,仔细看着那些数据在仪器上跳动。

我旁边的老李,他那眉毛皱得像麻花似的,嘴里还嘟囔着:“这可不好弄嘞。

”我就回他:“怕啥,咱慢慢琢磨。

”我用手轻轻触碰着那装置的某个部件,那触感冰冰凉凉的,心里想着这小小的东西咋就能把边界层转捩位置给测量出来呢?我看着那些线路,就像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一样,缠缠绕绕的。

这时候,小张跑过来,脸红红的,气喘吁吁地说:“哥,我觉得我们之前那个数据可能有点问题。

”我一听,脑袋“嗡”的一下,就像一群小蜜蜂在里面乱撞。

我大声说:“咋回事儿?快给我瞅瞅。

”我们几个人就围在那装置周围,眼睛死死盯着那些显示数据的小屏幕,那屏幕上的数字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鬼,不停地变化着。

有时候它们很听话,安安静静地在那儿,让我们觉得看到了希望。

有时候又突然变得很奇怪,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这测量的过程啊,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

有时候顺顺利利的,就像在平坦的大道上骑自行车,那风呼呼地吹在脸上,可舒服了。

可有时候呢,就像走进了迷宫,到处都是墙,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我们在实验室里,那气氛有时候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像箭要射出去一样。

有时候又轻松得像春天的风,大家有说有笑的,讨论着这装置的奇妙之处。

这平面叶栅边界层转捩位置测量试验装置及方法啊,它可真是个让我又爱又恨的东西。

爱呢,是因为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

恨呢,是因为它有时候可真让我头疼,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怎么也哄不好。

伟大的转折问题探究

伟大的转折问题探究

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 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 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 了生产力的发展
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 义是什么?
• (1)内容: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扩大企 业自主权;所有制形式上,变单一的公有 制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 (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 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 的原因是什么?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 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 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农村 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 温饱问题。 •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 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 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七、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近代对外开放 背景 内容 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 迫开放的 现代对外开放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 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 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降低关税等 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 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 学习的思潮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是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 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 的重大战略决策

转捩的名词解释

转捩的名词解释

转捩的名词解释转捩,顾名思义,是一个词汇,常常用于形容事物或者情况发生重大的变化或转折的过程。

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意义远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变化或转折,更是人们对于事物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总结。

在生活中,转捩经常与重大决策或者个人成长相关联。

当我们在学业、职业或者人际关系中遭遇到重要选择时,转捩常常伴随而来。

这个过程可能是关键的转折点,能够让我们顺利迈向新的阶段或者彻底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是一个人的转行,也许是一个学术领域里的科研突破,亦或是一个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

转捩既是一种必然的进程,也是我们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转捩的存在让我们明白了世界无常,事物变化的规律。

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转捩成为了我们洞察事物发展,把握机遇的重要指标。

与其试图逆水行舟,不如顺势而为,善于捕捉转捩所蕴含的机遇和潜力。

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尝试,转捩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换个角度思考,转捩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拓展到我们的心理状态上。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感受到内心的动摇和迷茫。

这时候,转捩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面对困境和挑战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抓住变化中的机遇,继续前行。

转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困惑和动荡,更是变革与机遇。

它是改变现状的契机,也是追求更好未来的努力动力。

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转捩是推动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正因为转捩的存在,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

在我们追求个人发展的道路上,转捩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在这个崇尚稳定和常规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适应变化,迎接转捩给我们带来的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转捩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当一个社会或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问题时,转捩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转捩可以是政策的调整,也可以是领导层的变更,更可以是社会意识的觉醒。

无论是哪一种,转捩都是社会前进的标志,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文学史对历史转捩点书写的纠结与突围

文学史对历史转捩点书写的纠结与突围

南教育出版社,1998.[5][美]李欧梵.上海摩登[M].毛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赵景深.新文学过眼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汪民安,陈永国.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中卷[M].曹未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文学史对历史转捩点书写的纠结与突围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史对历史转捩点的书写,是具有挑战性和开拓性的纠结之处,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1949年便是历史的一个转捩点。

在大陆的文学史书写中,常用的称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这大都未能完美地把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融为一体,使之真正地呈现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本真面貌。

因此,“现代中国文学史”这一新的文学史模型,强化了独立的“学科意识”,特别指出了台港澳文学是“现代中国在不同制度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区域性文学”[1](P82)。

这就为文学史在对历史转捩点的书写时,把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融为一体,为凸显现代中国文学史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突围的路径。

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是在晚清发生的,中国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学,正是现代中国在文学上的自然反映。

很长时间以来,在大陆出版的文学史中,我们一般把“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大陆文学史看作正宗的文学史,把台湾文学史看作台湾地方文学史,因此,在许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台湾文学史均未获得应有的凸显。

进入1990年代,大陆出版的诸多文学史开始意识到了这一遮蔽的局限,并努力修补这一局限所带来的文学史缝隙。

首先,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念的统领下,编著者开始自觉地把台湾文学史也纳入其中,但由于海峡两岸被人为地阻隔了30多年,其了解还不是很深,致使台湾文学史附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

像孔范今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黄修己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都把台湾文学史作为“正史”的一个“尾声”,附着于大陆文学史的后面。

浸入边界大涡模拟混合方法模拟翼型绕流的转捩问题

浸入边界大涡模拟混合方法模拟翼型绕流的转捩问题

浸入边界/大涡模拟混合方法模拟翼型绕流的转捩问题1)杨晓雷*,2) 何国威 * 张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摘要 数值模拟中等雷诺数下扑动翼型绕流给计算流体力学提出了两大挑战:湍流和动边界。

直接加力的浸入边界方法(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with direct forcing)已经成功地应用在了层流问题当中,但其在湍流、尤其在湍流转捩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

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使用直接加力的浸入边界方法模拟了静止及振动翼型SD7003绕流。

对于扑动算例,浸入边界方法的插值使用磨光离散Delta 函数。

目前工作地结果初步表明了直接加力的浸入边界方法模拟静止边界、动边界转捩流的能力。

关键词 浸入边界方法,大涡模拟,流动转捩引 言微型飞行器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关注扑动翼型在Re 为104到105下的气体动力学行为。

这个雷诺数下的翼型绕流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层流边界层的分离;转捩以及湍流再附。

这些流动的特点给目前流体力学的数值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比如湍流和动边界。

Windte [1]使用雷诺平均方法模拟静止翼型SD7003绕流。

Lian 和Shyy [2]使用雷诺平均方法和转捩模型模拟了同样的问题。

Yuan [3]使用准三维大涡模拟在不使用任何转捩模型的情况下,捕捉了静止翼型SD7003的转捩过程。

浸入边界方法在计算复杂几何边界及动边界问题上具有巨大优势。

关于浸入边界方法最近的综述可以参见Mittal 和Iaccarino 的文章[4]。

在各种类型的浸入边界方法中,直接加力法被广泛应用在刚性边界问题中。

然而,在Uhlmann [5]发现一些浸入边界方法在模拟动边界问题时,气动力会产生非物理振荡。

Yang [6]发现非物理振荡主要来源于插值中使用的离散delta 函数,并提出了一种磨光离散delta 函数的方法,使用磨光离散delta 函数可以显著地降低非物理振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捩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
➢流动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运动形态 ➢ 从层流转变为湍流的过程称为转捩
层流粘性阻力小于湍流,在飞机表面进行层流控制可极 大减小机翼阻力,降低燃油消耗,节约运营成本。
湍流热载荷可达层流边界层的好几倍,准确预测边界层 转捩可使再入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设计更加合理。
湍流状态的空气比层流状态的空气燃烧更充分,控制边 界层转捩位置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系统的设计至关重 要。
转捩区对叶片表面摩阻和传热效率影响显著,因此,准 确预测并控制转捩位臵和转捩区长度对保证涡轮机的工 作性能非常重要。
1.热线测量法
层流边界层转挨为湍流时,伴随着出现湍流脉动量增大, 边界层增厚,物面附近的流速增大等现象。这些变化特点 和现象可以作为测定转换位置的各种方法的依据。在边里 层研究中常常采用速度型测量,不论用测量沿物面法线上 各点的总压绘制速度型法或用热线风速仪测量边界层内的 速度剖面法。
此图为利用该技术研究热脉冲激发产生的转挟 过程。由图上可以清晰看到,由热脉冲激发的转挨 结构是有序排列的马蹄形涡系。相当一部分马蹄 涡顶部变形为涡环。在特定的激振频率下,有祸 的配对现象出现。
1.组合热模法的测量精度较高,使用比较灵活,缺 点是不能形象的显示出要测量的物理量的变化趋势, 也不能看出各个位置的数据特点。
3.热脉冲人工转捩技术和激光-烟流显示法
热脉冲人工转捩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把一根非常 细的镍脉冲丝安置在层流边界层的临界面附近处, 当镍丝通过脉冲电流时,非定常加热将扰动引入 层流边界层,则在热脉冲处流体粘性也相应周期 性地大小变化,形成反弹现象,从而达到对层流 边界层人工转挟的控制。
激光一烟流显示法是把激光片光源与烟流显示 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技术。实验示意图如图所示。
热膜结构示意图
2.液晶显示与图像处理法
流动显示观察法能定性、方便有效地迅速确定 边界层的类型,转换和分离的位置。目前已被广 泛采用的有烟流法、化学法、升华法、磁土法、 液体薄膜法、油膜法以及荧光油流法与荧光微丝 法等等,用各种材料、方法使不可见表面流态变 成可供观察的流谱。
我们认为利用热色效应的液晶显示法,随着液 晶材料品种不断发展完善与工艺的改进,是一种 既可以用于风洞试验又可以用于实际飞行试验的 流动显示法,并且可用彩色摄像机或录像机将吹 风过程或飞行过程的表面流态记录下来,再进行 计算机图像处理,不但可以获得表面流态的定性 宏观结果,而且可以取得局部的定量结果。
热膜材料大多数是铂或镍,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用 于空气的热膜探头,在热膜表面上还镀有一薄层高纯度的 氧化铝保护层。氧化铝镀层具有高的抗磨蚀性和高的热传 导性能,以尽量减少由于保护层带来的频率响应的损失提 高探头的灵敏度。用于水的热膜探头,在热膜表面镀有氧 化硅保护层,以使探头有很好绝缘性能和提高抗磨蚀性。
2.液晶显示法与图像处理法能够精确地看出各个物 理量的变化规律,适合做一些总结性的论证。但其 精密度并不如热膜法高。
3.热脉冲与人工转捩技术能够有效地对转捩进行局
部控制,有希望应用于实验模型中,对研究湍流的 实验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