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及地震科普知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质灾害防御安全常识
地质灾害防御安全常识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威胁的各类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掌握一些地质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对于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2. 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火山喷发等。
以下将对每种地质灾害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2.1 地震地震是地球物质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可引起地表震动和破坏。
地震的破坏性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地表产状等因素有关。
•如何应对地震–在地震发生时,迅速找到一个稳固的桌子或者门口,避免站在窗户、玻璃等易碎物附近。
–尽量避免使用电梯,应尽快下楼,避免被困。
–当地震来袭时,如果身处户外没有避难点,应选择一个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和树木的空旷地带。
–按照地震逃生预案进行安全疏散。
2.2 滑坡滑坡是地层中发生的大规模坡塌现象,常发生在山区或陡坡地带。
滑坡主要由于地表岩土体的失稳和坡面上的地下水压力的变化引起。
•如何应对滑坡–居住在滑坡易发区的人们应及时关注气象和地质情况的变化,避免滑坡发生时造成伤害。
–当滑坡发生时,尽量远离滑坡面,避免被坡体物质埋压。
–特别是在陡坡地带修建建筑时,应采取一些防滑坡的措施,如加固坡面,安装防护网等。
2.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雨水、融雪等导致的沟道中的泥石流动,通常发生在陡坡和山谷地带。
泥石流具有高速度、巨大冲击力和湍急的流体特性。
•如何应对泥石流–居住在山区的人们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意识,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降雨天气前往山区。
–当泥石流来袭时,迅速向高处逃离,并避开河道和陡坡区域。
–在判断泥石流可能来临之前,要提前将财产和重要物品转移到安全地带。
2.4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超采或地下工程活动导致地下空洞的塌陷现象。
地面塌陷不仅会影响土地利用,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汇总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基础知识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一般概念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自然灾害:以自然变异为主引发的灾害人为灾害:以人为影响为主引发的灾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等,计12类48种。
缓变地质灾害:渐进地、缓慢地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
如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海平面升降等。
突发性地质灾害:成灾突然,短时间内对人类财产、资源、环境和生命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山地地质灾害:受山地环境制约,主要是受地形坡度和海拔制约的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滑坡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滑坡事件。
泥石流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泥石流事件。
滑坡、泥石流灾害危害的大小与泥石流规模、活动特征,滑坡区人口、财产密度及社会防灾抗灾能力有关。
发生在人口和财产稠密区的滑坡,滑坡的规模越大造成的损失越重。
滑坡滑动速度较慢时,人们能及时察觉滑坡前兆,有时间采取措施,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滑坡滑动速度较快时,人们往往来不及反应,就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
对于同样的滑坡事件,如果人们灾害意识较强对灾害的发生有所准备、预先制定并落实了防灾计划或应急预案、建筑物有一定的抗破坏强度,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滑坡损失。
泥石流主要有冲刷和淤埋两种危害方式。
稀性泥石流以冲刷为主,粘性泥石流以冲埋为主;形成、流通区以冲刷为主,堆积区以淤埋为主。
坡面型泥石流危害范围一般较小,沟谷型泥石流危害面积一般较大,有时后者可以形成流域性灾害;沟谷型泥石流常由多条坡面型泥石流汇入主沟道而形成。
云南省已发生的泥石流绝大多数属于暴雨型泥石流,融雪和溃坝型泥石流少见。
低频泥石流与高频泥石流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泥石流不仅对城镇、村落、农田、水利、交通等都可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灾种。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靠近水源、窗户较小的地方。
遇到地震时,避免乘坐电梯,尽量往楼下跑,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
2. 火灾:火灾发生时,怕烟熏是关键。
用湿毛巾捂住鼻口,降低吸入有毒烟雾的风险。
尽量不乘坐电梯,选择楼梯逃生。
如果楼梯被堵住,可以尝试使用阳台、窗户等逃生设施。
遇到火源时,及时拨打 119 报警。
3. 洪水:洪水来临时,尽量往高处行。
睡床、桌子等可以用作临时浮筏。
大树、电线杆等可以作为救命绳。
准备食物、手电筒等应急物品,确保手机充足电。
4. 地质灾害:如山崩、滑坡等,遇到地质灾害时,要尽快撤离危险区域,尽量选择远离山体、河流的地方避险。
5. 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等,关注气象预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台风来临时,避免外出,躲在室内安全地带。
暴雨期间,注意防范积水和内涝,避免涉水行驶。
6. 生物灾害:如疫情、虫害等,做好卫生防护,遵循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防疫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7. 人为灾害:如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等,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关注生产安全,做好设备检查和维护。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基本常识,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自然灾害安全科普知识
自然灾害安全科普知识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无法避免的一种现象,它们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我们需要了解并学习自然灾害安全科普知识。
本文将对以下几个关键标题展开详细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各类自然灾害。
1.地震: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与他人?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为了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首先,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选择安全可靠的场所避难。
其次,当地震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如躲在坚固的桌子下、站在支柱旁边等。
此外,在地震后,避免进入损坏的建筑物,及时寻求帮助与救援。
2.洪水:如何应对洪灾?洪水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自然灾害,了解应对洪灾的方法至关重要。
在洪水来临前,我们应及早做好准备,如收拾贵重物品、储备食物和水、加固低洼地区的房屋等。
当洪水发生时,我们应尽可能远离洪水源,避免步行或驾车通过淹水的地区。
此外,遵循当地政府和救援队伍的指示,及时疏散至安全的地方。
3.台风:如何在台风中保护自己?台风是一种强风雨交加的自然灾害,它可能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在台风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提前预测并做好准备,如整理院内杂物、备足家居必需品、关紧门窗等。
当台风到来时,我们应尽量待在室内,远离玻璃窗、大树等可能受风暴影响的物体。
如果不得不外出,请随身携带防雨工具,并选择安全的路线和交通工具。
4.地质灾害:如何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我们应加强对潜在灾难地区的监测和评估。
建设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减少洪灾的发生,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避免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建设房屋。
此外,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加强教育与培训,为社区提供相应的逃生路线与应急设施。
通过了解以上关键标题所提及的自然灾害安全科普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滑坡、泥石流一、滑坡1.成因(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水集中、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_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知识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云南小江流域近40 年来发生严重泥石流25 次,造成163人死亡,55 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 6906 万元。
1991 年 9 月 23 日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 1800 万 m 3 , 造成 216 人死亡。
1989 年四川华莹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221 人死亡。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表层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而造成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地理知识点,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防范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类型1.山体滑坡:指在山坡上由于地质结构、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坡面大规模的塌滑现象。
这种灾害常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和河岸的陡坡上,具有瞬发性、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
2.泥石流:指在山区或河谷地带因地形、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水土流固的复合流体,具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
这种灾害常以大暴雨、台风等为诱因,对山地、河谷、水库、隧道、铁路等设施造成极大的威胁。
3.地震: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动态的、非常规律的、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火山爆发: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涌动,造成地壳破裂,熔岩、火山灰等喷散和喷出地表并形成一系列的火山现象。
火山爆发会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1.地质因素:地质构造的不平衡、矿床开采、地下水位的改变、异斑岩、侵蚀作用等都是地质因素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气候和水文因素:气候和水文因素主要包括暴雨、暴雪、干旱、热浪、雷电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人类因素: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变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采矿、探矿、爆炸、挖掘、开发、建筑、垃圾填埋等人类活动对地下和地面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1.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上述原因的出现。
例如:固定土地、改善植被、加强维护、控制发展建设、加强地下水管理等等。
2.治理:一旦地质灾害已经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第一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俗地说,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者使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就是地质灾害。
发生了的是灾害,将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2、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有两大因素,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石)土的坚固性、雨雪、台风、山洪等。
山体坡度大,岩(石)土松散或不完整,遇到雨雪或台风天气就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地下有溶洞,就可能会发生地面裂缝或塌陷。
在山区,周围是山,水只能从一个口子外流,当山洪暴发,夹带土石,就会形成泥石流。
人为因素主要有:开山建房,房子后山开荒、蓄水等破坏山体的活动,修路、开矿等工程建设开山挖沟、堆土(石)、地下挖洞、抽水、放炮、建设等。
这些人为活动,有的是开挖山脚,或者是在斜坡上加重,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有的是使水更容易进入山体,增加了崩塌、滑坡的可能性。
有的形成了地下空洞,排空了地下溶洞的水等,容易引起塌陷。
有的是在山谷形成了大量的废土石,遇山洪会形成泥石流。
3、地质灾害有什么特点?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自然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短,很突然,可预见性差。
有的还会多次发生。
山区丘陵地区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尤其是房屋后形成了高陡坡或者房屋建在沟口;地下水较多和地下工程较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雨季尤其在汛期、台风影响期间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干旱季节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4、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沿着一个面(带),顺坡下滑的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5、滑坡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滑坡,要看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和人为作用等条件。
有一定坡度(一般大于10度、小于45度)的斜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变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振动和水的浸泡、冲刷;人为破坏坡体等是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仍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什么是地质灾害隐患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是指在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区域或地段。
4.地质灾害规模分级地质灾害依据发生体积的大小,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等四个规模等级,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规模分级的体积大小界限不一,具体参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规模分级。
5.地质灾害灾情分级地质灾害灾情依据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0人(含)以上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大型:因灾死亡和失踪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中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含)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小型:因灾死亡和失踪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6.地质灾害险情分级地质灾害险情依据威胁人员、财产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大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含)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中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含)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含)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
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常见的地质灾害1、什么是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什么是滑坡?4、什么是崩塌?指陡倾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根据运动型式,崩塌包括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
根据岩土体成分,可划分为岩崩和土崩两大类,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崩塌的规范大到数亿立方米(山崩),小到数十立方厘米(落石),崩落距离可达数千米。
5、如何识别崩塌危险性?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坡度大于45 º,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产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6、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易诱发滑坡、崩塌。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易诱发滑坡、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可能诱发滑坡、崩塌。
常见的可能诱发滑坡、崩塌的人类活动有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振动等。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为了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科普宣传非常重要。
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内容:
1. 地震防治:
- 介绍地震的成因和发生规律,以及震中、震源、震级等基本概念。
- 传达地震预警的重要性,让公众了解如何正确应对地震预警信息。
- 提供地震避险知识,如避开玻璃及高架办公桌、躲避坍塌物等。
- 强调加强地震安全建筑和防护设施的建设。
2. 滑坡防治:
- 解释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分类,如重力滑坡、地表滑移等。
- 指导公众如何判断滑坡的迹象和风险,以及避免居住在滑坡高风险区域。
- 强调土壤和植被的保护,以减少滑坡的发生。
3. 泥石流防治:
- 介绍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 告知公众如何识别、预防和逃生泥石流。
- 强调不在河道、陡坡、山脚等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进行建设和活动。
4. 地面塌陷防治:
- 解释地面塌陷的原因和类型,如溶洞塌陷、煤矿塌陷等。
- 提供公众识别地面塌陷迹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强调不在地下水开采区或潜在塌陷地区进行建设和排水等活动。
这些科普宣传内容可以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宣传手册、现场展示等形式进行传播,以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行动能力。
同时,政府、学校和社区组织等也可以开展相关培训和演习活动,加强公众的实际应对能力。
地震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地理知识点总结地震的发生是一种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它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毁坏、水电通讯等设施的中断与瘫痪,甚至给人员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地震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
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质知识点,下面将从地震的定义、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分类、地震的影响及地震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震动现象,它是由地壳内部岩石断裂、岩层位移所引起的,它的发生一般会伴随着较大的振幅。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运动能量的释放,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发生是由地球构造活动引起的。
地球是由地幔、地壳、外地核和内地核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运动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主要成因有地壳运动、岩石断裂、地壳塑性变形等。
1. 地壳运动地壳是地球固体的最外层,其厚度约为5-70千米。
地壳由岩石构成,当地壳内部的岩石产生运动时,就会引起地震的发生。
地壳运动主要是由地球的内部构造活动所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构造变形等会导致地壳内部的岩石运动,进而使地震产生。
2. 岩石断裂在地震发生时,地壳内部的岩石会发生断裂现象。
地震的震源是由地壳内部岩石的断裂所引起的,它主要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地壳内部应力积累等因素所导致的。
当地震震源处岩石断裂时,就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引起地震的发生。
3. 地壳塑性变形地壳的塑性变形是地震发生的重要成因之一。
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会导致地壳的塑性变形,使地壳内部的岩石产生位移,从而引起地壳内部的能量积聚,当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地震的爆发。
三、地震的分类地震可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的震级、地震的破坏程度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类。
1. 深度分类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可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浅震是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的薄弱带,破坏力较大;中震是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的地震,它的破坏力一般介于浅震和深震之间;深震是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破坏力较小。
防地质灾害安全知识
防地质灾害安全知识一、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危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1. 滑坡滑坡是指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面积向下滑动或流动的现象。
滑坡通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其中以降雨量大、地形陡峭且土壤松散易于滑动的区域最为容易发生。
2. 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混合了水、泥沙和石头等物质的流体,具有高速度和强力度。
泥石流通常由暴雨、融雪或山体崩塌引起,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都造成极大危害。
3. 崩塌崩塌是指岩层或土层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发生断裂或变形而导致整个岩体向下或向侧滑动的现象。
崩塌通常发生在山区或悬崖陡壁等地形较为陡峭的地带。
4.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地表振动的现象。
地震不仅会给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破坏,还会引起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防范措施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可以有效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开发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在易受灾区进行大规模开发或建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加强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改善或消除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例如,在易受滑坡影响区域进行护坡、加固道路、修建拦砂坝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4. 加强应急救援加强应急救援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快速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
通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可以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防范注意事项1. 注意地质环境在选择居住区或旅游景点时,要注意地质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避免选择在悬崖陡壁、滑坡、泥石流等易受灾区域居住或旅游。
2. 注意天气预报在雨季或气候变化频繁的地区,要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降雨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震科普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震科普相关知识点总结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岩石断裂和位移所引起的现象,是一种自然地质灾害。
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地震科普知识中,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原因、分类、预测、防范和应对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引起的,其主要原因包括:1.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的外部被分为几块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产生了地震能量释放的原因。
板块之间的断裂和位移会引起地震的发生。
2. 地壳构造变动地球的地壳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构造变动会导致地质断层的形成和位移,从而引起地震。
3. 火山喷发火山活动也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火山地震和火山爆发,对周围地区的居民和建筑物造成威胁。
二、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按照发生的深度、地震焦点、规模和破坏程度等要素进行分类。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按照发生的深度,地震可以分为浅层地震、中层地震和深层地震。
2. 按照地震焦点的位置,地震可以分为断层面地震、断裂地震和地壳地震。
3. 按照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震可以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超大震。
4. 按照地震破坏程度,地震可以分为轻微地震、一般地震和重大地震。
三、地震的预测地震预测是通过收集地震前兆和监测地球内部的参数,来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时间。
地震预测的方法包括:1. 地震前兆地震前兆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地表变形、地震云、地震光、动物异常行为等。
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地震前兆,可以初步预测可能的地震活动。
2. 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通过地震台、地震仪和地震传感器等设备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通过不同地震监测站的数据共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和规模。
3. 地震模型地震模型是通过数学建模和地震动力学理论,对地震活动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
通过模型的计算,可以预测地震活动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四、地震的防范地震防范是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三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也在不断增强。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供大家参阅。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一)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
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
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2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一、预防、预警1、水突变。
大滑坡或崩塌前,可能出现断流多年的泉水复活,泉水、井水突然干涸,井内水位突变等异常。
2、动物惊。
可能出现家畜惊恐不安,老鼠乱窜不进洞等现象。
3、树木枯。
可能会出现树木枯萎或歪斜等异常现象。
4、坡脚凸。
滑坡时,前沿坡脚处的土会出现上隆的现象。
5、裂纹现。
在滑坡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纹,标志着滑坡体已经进入临滑状态。
6、岩石裂。
大滑坡前,会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按压的声音。
7、山势陡。
山体坡度大于45度,或山坡成孤立山嘴、凹形陡坡等形状以及坡体上明显的裂缝,都容易形成崩塌。
二、躲避地灾准备1、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
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
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危险区。
2、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
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事先约好撤离信号,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论。
3、预先做好必要的屋子准备。
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4、落实公布责任人。
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
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定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组织模拟演习,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完善。
个人平时也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
首先观察、熟悉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多留心注意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前兆,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一旦情况危险,及时向主管人员和邻里报警,先将家中老人和小孩转移至安全处。
三、应急要点1、两侧逃。
感到地面震动,应以最快速度向两侧逃离。
向滑坡体上方或下方跑都很危险。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地球科学知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地球上并不是一片平静安宁的乐土,它也有着许多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和危害,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着重介绍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地质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的危害的现象。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地震和山体滑坡。
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一次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裂缝、地面沉降和山体滑坡等现象。
地震的影响非常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住所和基础设施,还会造成大面积的生命财产损失。
2.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指山区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使得场地内的岩石松散,失去稳定性而发生滑动的现象。
山体滑坡的危害较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而且还会导致大规模的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的现象。
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地震、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雪灾、干旱等。
1.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它会带来很强的风和降雨,给人类带来重大威胁。
一般来说,台风往往会造成建筑倒塌、交通中断、电力中断等问题,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暴雨洪涝暴雨和洪涝是由大气环流变化、地形特征等因素引起的降水过程和洪水过程。
如果暴雨和洪涝强度过大,就会引发洪灾,导致道路中断、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生活安全。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坡地区地质构造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
当沟壑内的积雪、雨水等因素使得沟壑内部的岩层松散并且失去稳定性时,就可能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较大,它不仅会破坏人类的生活环境,而且还会导致损失严重的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介绍了地球上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灾害科普知识大全
灾害科普知识大全灾害是指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物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性事件。
灾害的种类多样,有地震、飓风、台风、洪水、干旱、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等。
本文将全面介绍各类灾害的特点、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知识,以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地震是一种在地壳内发生的地质运动,常常造成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倒塌、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震的震源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震中是最接近震源的地面位置。
震例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常用的有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地震的防范措施包括建筑物抗震设计、地震烈度评定和地震预警系统。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迅速躲到安全地带,避免待在高楼和易倒塌的建筑物内。
飓风和台风是指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上空出现的强烈风暴。
它们造成大风、暴雨和风暴潮,常常导致洪涝、山体滑坡和海上事故。
飓风和台风常常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从热带低气压到热带风暴,再到飓风或台风。
人们可以通过气象预警系统和预测模型提前准备,包括撤离危险区域、加固建筑物和储备食物和水等。
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或湖泊泛滥而引起的灾害。
洪水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影响很大,造成房屋损毁、农田受灾和人员伤亡。
洪水预警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如建设水坝和挡水堤坝,加强排水系统和定期排查河道等。
在洪水来临时,人们应该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避免涉水行走。
干旱是指长期缺乏水源的气象现象,造成农作物枯死、水资源匮乏和牲畜死亡。
人们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和开展抗旱工作来缓解干旱的影响。
这包括改善灌溉系统、开展水资源调度和加强农田水土保持。
在干旱期间,人们应节约用水,避免浪费。
火灾是指可燃物着火蔓延的现象,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人们可以通过安装火灾报警器、设置灭火器和进行消防演习来预防火灾。
在火灾发生时,人们应立即报警并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使用电梯和进入浓烟区。
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地质灾害引起的土壤和岩石的滑动现象。
它们经常导致道路封闭、建筑物损毁和人员伤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及地震科普知识1、什么是地质灾害?答: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地质灾害的定义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ft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预防地质灾害?答:(1)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2)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3)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ft坡脚建房;(4)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5)不要在ft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6)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之,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3、哪些项目需要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答:今年 3 月 1 日起施行的《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备案申请文件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投资主管部门不得进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用地报批手续。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采取防治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1.你了解我们的家园 ------- 地球吗?答: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 ----- 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ft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盘ft公路边陡峻ft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2.什么是地震?答: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3.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最大。
火ft地震由于火ft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影响范围较小发生较少,约占全球7%。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ft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
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4.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答: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地壳与地幔的最上层共同形成厚约100 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直到地表,引起地表震动,造成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 500 多万次地震。
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感觉不到。
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
5.什么叫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答: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
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6.什么叫震源? 什么叫震中? 什么叫震中距?答:地球内部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7.什么叫震源深度?答: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在 60 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 300 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 60~300 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8.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答: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
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9.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答:弱震震级小于3 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 级、小于或等于4.5 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 级、小于6 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 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10.什么是地震烈度?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
11.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地震带?答: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在太平洋周围,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ft,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ft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
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ft脉)。
12.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答: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
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自 1900 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¾级以上地震 3800 余次;其中,6~6.9 级地震 460 余次,7~7.9 级地震 99 次, 8 级以上地震 9 次。
13.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答: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 个地区的23 条地震带上,5 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新疆天ft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ft两侧、汾渭河谷、阴ft燕ft一带、ft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14.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答: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
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
我国恰恰在以上三方面都十分不利。
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
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四川、云南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第三,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镇,建筑物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所以,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
20 世纪内,我国已有 50 多万人死于地震,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15.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答:地震直接灾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大范围地面倾斜、升降和变形,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
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如地裂缝、地基沉陷、喷水冒砂等;ft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ft崩、滑坡、泥石流等;水体的振荡,如海啸、湖震等;其他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以上破坏是造成震后人员伤亡、生命线工程毁坏、社会经济受损等灾害后果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16.什么是地震的次生灾害?答: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
地震后还会引发种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与饥荒。
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等。
17.地震海啸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国有危害吗?答:海啸是一种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ft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
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
海啸形成后,大约以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传播,一旦进入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使波浪高度骤然增加,有时可达二三十米,从而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
从历史记录和科学分析来看,远洋海啸对我国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但我国台湾沿海,尤其是台湾东部沿海,地震海啸的威胁不容忽视,尤其是由近海地震引起的局部海啸,应给予高度关注。
18.什么是地震预报?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 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3 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 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19.地震能预报吗?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
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 1966 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 40 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