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翻译
论电视新闻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
论电视新闻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
电视新闻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似,但也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和技巧。下面将重点探讨电视新闻翻译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
一、特点
2. 口译性:电视新闻一般都是口头传播的形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注意保持口语化的风格,使得翻译更加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
3. 简洁性:电视新闻的篇幅通常较短,要求翻译人员能够将原文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避免翻译过程中的冗余和废话。
4. 文化差异:作为汉藏翻译人员,要深入了解汉藏两个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使得翻译更加贴近原文意思。
二、技巧
1. 快速识别重点信息:在电视新闻中,有很多次翻译人员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而且时间非常紧迫,因此翻译人员需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新闻中的重点信息,将其优先翻译。
4. 对文化因素的正确处理:在电视新闻翻译中,通常会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因素。翻译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同时用目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使得翻译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5. 注意译文的流畅性:电视新闻的翻译需要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尽可能地避免译文中的歧义和拗口现象,以提高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和接受度。
电视新闻翻译中的汉藏翻译特点与技巧主要包括时效性、口译性、简洁性和文化差异等方面。翻译人员需要快速识别重点信息,保持口语化,处理好文化因素,并且注意译文的流畅性,以准确、有效地完成电视新闻的翻译任务。
浅谈翻译目的论与新闻英译的关系
[ 键词 ] 新 闻翻 译 ; 关 目的 论 ; 译 策略 翻
[ 图分 类 号 ] H35 9 中 1 .
An r ee e e 他 和 S s n B s n t 的 合 著 T a s d eL fv r 在 u a a s et rn— lto so y ain Hitr Cut r lu e一 书 中 说 到 . Trn lto s n t “ a sain i o
m a n a v c m . Tr n l o s u to n a gi n ulur de i a uu a sat r f nc in i ve c t e
成解 读 困难 。
、
引 言
从 翻译 研 究 的 理 论 看 , 翻译 是 和 政 治 、 济 、 化 、 经 文 文 学 、 俗 、 事 以 及 科 技 紧 密 关联 的 活动 。翻 译 从 本 质 上 来 风 军 说 是 文 化 的 交 流 。功 能 派 翻译 理 论 产 生 于 2 世 纪 7 O O年 代 的德 国 , 中 翻译 目的 论 是 该 派 的 奠 基 理 论 。 目 的论 者 认 其 为从 语 言学 的 角 度 不 能 解 决 翻 译 中 的所 有 问 题 , 泽是 一 翻 种 有 目 的‘ 的 行 为 活 动 。 目 的 论 创 始 人 汉 斯 ・威 密 尔 性 ( n eme r 认 为 , Ha sV r e ) 翻译 中 的 最 高 法 则 应 该 是 “ 的 法 目 则” 。也 就是 说 , 翻译 的 目的不 同 , 译 时 所 采取 的策 略 、 翻 方 法 也 不 同 换 言 之 , 翻译 的 目的 决 定 了翻 译 的 策 略 、 法 。 方
直译还是意译:以新闻翻译为例
直译还是意译:以新闻翻译为例
发表时间:2018-09-18T10:01:59.493Z 来源:《知识-力量》1月中作者:刘俊娟胡翌丹[导读] 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翻译时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难以做出简单回答。本文以中英新闻翻译为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翻译时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难以做出简单回答。本文以中英新闻翻译为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在新闻翻译中,意译是主要的,对等的逐字翻译即直译是很难实现的。关键词:直译、意译、新闻翻译
1.引言
长期以来对于什么是直译、意译,存在分歧。朱光潜说:“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变。所谓‘意译’是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范存忠却觉得word-for-word translation 和literal translation相当我们所说的‘直译’;而‘自由翻译’( free translation),相当我们所说的‘意译’”(罗新璋, 1980:453, 454, 782)本文简要分析直译与意译间的相似与差异,接着以中英新闻翻译为例,说明在新闻翻译中直译是不常见的。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2.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直译”和“意译”两者之间的语义关系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在理性意义方面,二者的语义关系是相同的。由于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方式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的特点,对理性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无论是“直译” 还是“意译”,意思都是相同的。二、在内涵意义方面, 二者的语义关系是不相同的。内涵意义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对词的内涵意义的翻译,只能用“意译”,而不能采取“直译”的方法。三、在社会意义方面,二者的语义关系是不相同的。同样事物必然因民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 绝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四、在情感意义方面,二者的语义关系是不相同的。“直译”只能机械地照搬原著的风格,而不去管读者接受与否,“意译”既体现出原著的风格,又照顾到译方民族成员是否可以理解和接受。五在反映意义方面,二者的语义关系是不相同的。不同语言中的词,反映意义也不同,只有“直译”和“意译”并举,先译出表层意思,再把深层意思译出来。这样,在多数情况下,不能用“直译”,而应该用“意译”。(徐宗鸣,1990) 3.新闻翻译实例分析
试论新闻翻译的特点
试论新闻翻译的特点
作者:刘俊霞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8期
摘要:新闻翻译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对知识的传播起到了推动及感染的作用。新闻翻译标准,遵循坚持精准、谨慎的原则,在坚持事实翻译的基础上,准确、时效性地传达新闻主体信息给大众。基于此,本文从句子结构、措辞,以及文化背景方面来分析新闻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句子结构措辞文化背景新闻翻译
实践翻译可以根据不同体裁分为文字翻译、科技翻译、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等。而新闻翻译是应用文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新闻翻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开放、高速发展的中国急需更多的外部资讯,也需要及时向国外人士传递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新闻翻译肩负着对外宣传的责任,许多外国人,尤其是那些无缘亲自造访中国的外国人,在很多时候正是通过我国发布的对外新闻来了解中国的发展的,所以对外新闻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新闻翻译中若出现不妥之处,不但会使信息传递大打折扣,严重时还会让外国人对我国的认识产生偏差,因此新闻翻译的操作必须十分谨慎。鉴于新闻翻译的重要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新闻翻译的特点。
一、句子结构
英语新闻翻译成中文新闻时,由于写作受版面词数的限制,记者有时会为了尽可能在一个句子中发表较多的新闻事实或信息,不得不打破简单的句型结构或采用合并句子的方法,将原先两句以上才能表达的事实放在一个句子里,结果使通常较简单的句子显得结构复杂。相对而言,汉语的句子要短得多,而且汉语以精炼著称,其句群中的单个短句独立性很强。在翻译时就有必要把冗长的英文句子拆开,分成几句话来表达。例如:
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作者:王萌关晨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4期
新闻编译是国际新闻的重要来源和传播方式。我国报道的国际新闻主要是向国际新闻社订购,编译后呈现给受众的。国际新闻编译就是对蕴涵在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进行发掘、加工和再次传播的过程。国际新闻中的信息内容多样,信息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有的提供实际的服务、有的提供娱乐、有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国际新闻编译工作者要从每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国际事件中挑选出适合和满足国内受众需要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编译的条件。
从新闻翻译的特点来看,新闻翻译实际上是“编译(adaptation)”。编译本身隐含了“改变”,即“为了译文的目的,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诺德(Christiane Nord)认为,“任何译本都或多或少含有编译成分。编译是目的论的体现”。纽马克认为编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在译入语文化情境与源语不一致或语义有差异时,往往要采用编译的方式。
由于功能派译论是针对目的语文化受众的,所以在针对传播信息为主的新闻翻译方面是很适用的。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无论哪一家媒体编译新闻的最终目的都是传递信息,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或内容。功能学派认为,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或是要实现一定功能的,而译文忠实与否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还要考虑译入语与源语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差异。依照翻译的目的,局部的不忠实,增益、删减甚至改写就可以解释为合理的。编译后的新闻信息与原文并不完全等值,而是有选择性地针对特定的要求或环境传递信息,完成新闻所负载的职责。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依据研究新闻的编译,不仅可以指导新闻编译的实践,还能够有效地解决新闻编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闻相关英语翻译
3.新闻中也常用一些比喻词 新闻中也常用一些比喻词
英语新闻报道在崇尚其记实性和正确性的原则 和前提下,灵活巧妙的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和前提下,灵活巧妙的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 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从而更好地吸引读 扩大新闻的传播性和宣传效果。 者,扩大新闻的传播性和宣传效果。 一词的用法: 如flu一词的用法:“Catching the Asian 一词的用法 Flu”(华尔街患上“亚洲流感”) (华尔街患上“亚洲流感” 其中的flu一词并非我们所认为的流感病 一词并非我们所认为的流感病, 其中的 一词并非我们所认为的流感病,而 年席卷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风暴。 是1998年席卷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风暴。该标 年席卷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风暴 题将亚洲金融风暴比作流感, 题将亚洲金融风暴比作流感,形象地反映了金融 危机也给美国带来了影响,美国仿佛感染了“ 危机也给美国带来了影响,美国仿佛感染了“亚 洲流感”一样。这一标题可谓独具匠心,幽默风 洲流感”一样。这一标题可谓独具匠心, 令读者忍俊不禁。 趣,令读者忍俊不禁。
5.缩略词的广泛使用,这主要是为了 缩略词的广泛使用, 缩略词的广泛使用 节省时间和篇幅, 节省时间和篇幅,Eg: IBM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Nuke = Nuclear核武器, 核武器, 核武器 biz = business商业、企业, 商业、 商业 企业, pro = professional职业 职业. 职业
从关联论角度试析文化语境中的新闻翻译
从关联论角度试析文化语境中的新闻翻译
新闻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活动,它不仅涉及语言的翻译,还涉及文化的翻译。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使新闻报道的信息能够跨越文化界限,让读者了解新闻报道的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来看,新闻翻译要把握文化多元性、文化差异性和文化交流性。文化多元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文化交流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新闻翻译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便使新闻的信息能够跨越文化界限,让读者理解新闻报道的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此外,新闻翻译还要考虑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语境中的语言特点。新闻翻译要做到语言的准确性,但也要保留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使新闻信息更加准确,更加有意义。新闻翻译要考虑文化语境中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传达新闻报道的信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总之,新闻翻译要充分考虑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多元性、文化差异性、文化交流性以及文化意义和语言特点,以便使新闻信息能够跨越文化界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论新闻翻译中的阐释性翻译
ຫໍສະໝຸດ Baidu
在 多种文体 翻译 的实 际操作 中,译者选择阐释性的翻译方 法是一种 非 常普遍 的现象 ,尤其是在文学作 品或是科普类文章 的译 作中 ,阐释性 的翻译语 言十分常见 。而新 闻翻 译作 为一种 特 殊的 翻译 ,对 “ 时” 与 “ 效 ”都有更独特 的要求 ,因此在阐释性 翻译 策略 的适 用方面 则需要更 进 一 步 的 分 析 和 探讨 。 0 . 阐 释 性 翻 译 的特 点 在分析阐释性翻译的特点之前 ,首先要从 阐释学 出发 ,阐释学是 翻 译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 阐释学 ( h e r me n e u t i c s ) 一词 起源 于古 希腊 神 话中的人物赫尔墨斯 ( H e r m e s ) 。赫尔墨斯 是往来 于人与神之间的信使 , 负责将神的 旨意传达 给人类 。由于神 和人使 用 的是 两种截 然不 同 的语 言 ,所 以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 ,不得不进 行翻译 , 将神 的语言转换 成人 的语言 。同时 由于神的 旨意常常语意暧昧不明 ,在转换 的时候又要 进行 解释 ,将其 中的深刻含义用人类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 阐释 性 翻 译 体 现 了 阐 释 与 翻 译 之 间 纯 天 然 的 联 系 。 阐 释 未 必 是 翻 译 ,但 翻译必定要经过阐释 ,因为翻译是在理解原作基础上对原作 进行 的再次表达 ,而在某些译者 的实际操作中 ,甚至会成为一种再 创造。从 某 种 意 义 上 来 讲 ,译 者 首 先 是 阅 读 文 本 的 读 者 ,或 称 其 为 第 一 读 者 ,翻 译活动 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对原著文本进行合理的 阐释 。然后译 者再 比较 恰 当地理解原语 ,用 目的语表达 出来 。由此可 以看出 ,译者 身兼阐释者 与创造者两种职责 。可 以说 阐释是贯穿翻译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阐释性 翻译具有一定 的无意识性 。翻译过程 中译者对文 本的理解是 自然发 生的,而理解 的过程 中的阐释也是 自发 的,一般情况 下并非一个 严密规划 的进程 。阐释始终 同翻译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 系,阐释性翻译在 这 种 翻译 文 本 中 出现 ,通 常 也 并 不 是 译 者 有 意 识 而 为 之 的结 果 。而 是 人 类 自身认知规律 自然作用 而产生 的现象 。 阐 释性 翻译 具 有 明显 的 主观 性 。在 这 里 主观 性 主 要 强 调 的 是 译 者 的 主体 性 ,即译 者在 整个 翻译 过 程 中 的 主体 性 介 入 。一 个 译 者 如 何 理 解 原 文 ,是 否 表 达 了个 人 的 主 观 感情 立 场 ,都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 阐 释 性 翻 译 在 文 本 上 往 往 表 现 为 解 释 说 明 的 文 句 ,译 者 在 译 文 中 凭 借 自 己 的 背 景 知 识 、理解体会为读者提供 更直接 的表达 ,消除原 文中的理解 难点或是 暖 昧之处 。 1 . 新 闻 翻 译 的 特 点 英汉两种语言同时作为大众信息传 播的主要 语言并 存于 当今 的新 闻 世界 ,是 当代传媒文化的一大特点 ,新闻翻译 可谓在当今的传媒世 界里 扮演 了 “ 桥梁中的桥梁”这一微妙 的角色 。新 闻翻译 中,英译汉与汉译 英遵循着截然不同的原则 ,但是本质上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而这些 特点 是 由新 闻语言 的自身特点决定的。简而言之 ,就是要用新闻 的语 言去翻 译新 闻,无论是从何种源语言到何种译 人语 ,要从新 闻语言 出发 ,最终 回到新 闻语言 。 首先 ,在不考虑政治 、宗教等主观环境因素影响的前提下 ,在 新闻 翻译 的过程 中要绝对尊重和保留原文的信息 ,从信息量到表达 力度 ,从 立 场 到 价 值 取 向 ,都 应 当 以 原 始 新 闻 为 绝 对 基 准 。 其 次 ,新 闻翻 译 要 遵 循 新 闻 语 言 的 特 点 。 在 这 一 点 上 ,译 者要 研 究 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词汇 、句法特点 ,因为中英文两种语言都有 约定 俗成 的特定表达方式来表现特定的新闻色彩。新闻往往要求句 子高度概 括 ,同时又要达到结构严谨语言严密的效果。新闻翻译说到底 ,是一种 直接进入传媒流通环节的活动 ,是大众传媒的媒介之一 ,要面对 相当宽 泛的题材和层次参差的读者群体 ,因此译者在履行 自己翻译职 责的同时 还要恪守新闻作者的业务标准。 第三 ,当译者根据具体条件的要求不得不对信息进行删减 重组等加 工处理时 ,要力求真 实并 保证 与原有 信 息的关 联性 。所谓 的新 闻 ,是 “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国内外对于新 闻的理解或者有不 同的定义 ,但是无论用何种语言做何种的表达修饰 ,有一点是 根本不变
论双语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论双语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作为一种语际转换活动,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意义和目的语意义在双语空间中对所涉及的概念编译。对于新闻翻译,要求亦是如此。针对中西新闻标题,新闻语言特点的差异,译者的元语言处理与其认知和体验活动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新闻翻译;目的语;源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55-02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与政治的接轨,新闻的双语化逐渐开始成为一个趋势。新闻语言的翻译因其实时性和信息性而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翻译。新闻,有其导向性。新闻译者作为源新闻和目的语的中介者,对译文承担责任。通过对源新闻的背景目的以及翻译活动的要求和地域性的掌握,译者负责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翻译工作。
一、新闻翻译中的主体性
王玉樑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1]。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主体的自主能动性,并因其能动性的特殊性造就了不同主体各自具有差异的主体性。“主体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2]。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具有其主体性,受多方面制约。新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受双语特点的影响,还要受文化政治背景的限制。而“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
出的主观能动性。”[3]。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客体文本进行认知体验活动,并要充分把源语国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的特点转化为目的语人们能认知的共同体验。因此,从事新闻翻译,译者一是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新闻源的理解,不仅是人脑中的空间抽象概念事物,而且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映射、合成、组合和整合的过程。二是对双语的掌握程度。三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有效工作。
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近年来,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尤其是新闻翻译。作为一种文化转换活动,新闻翻译是一种可以实现文化跨越、把信息传递至世界各地的重要活动。新闻翻译是一种需要翻译者采用多种技术和技能的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将文本从原文语言转换为目的文语言,从而使目的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信息。
由于新闻翻译要求翻译者精确而又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翻译者在新闻翻译过程中面临着与文本内容和语言有关的技术问题。为了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学者和翻译者开始使用受目的论影响的翻译理论,也就是将文本从原文语言转换为目的文语言的过程。目的论把重点放在最终的翻译产品的读者,认为新闻翻译应该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信息,使目的读者可以理解原文信息。
目的论是以源语言文本到目的语言文本转化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者应该将落实新闻翻译中的内容和语言技巧,以便以最大可能性实现原文信息的准确和完整传达。因此,新闻翻译者应该根据目的读者的要求重新组织原文信息,以便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
目的论认为,新闻翻译应该以目的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为根据,根据目的读者的需求,采用多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满足目的读者的信息需求。具体地说,新闻翻译者应该考虑翻译的文本类型、语言特点以及文本的目的读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才能确保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新闻翻译中必须考虑到语言特点,即翻译者必须考虑语言之间的
差异,如语言结构、词汇、句式、表达习惯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步骤:翻译者必须首先把原文中的信息转换成目的语言,其次,再考虑语言特点,如词汇、语法、句式使用以及文化差异等,确保原文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读性。
试论报刊新闻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然语 言语境对所有 文体 的翻译都具 有制 约作 用 , 但新 闻文 体 的特殊性更 加突出了它在新 闻翻译 中的重要性 。
1 .简单词切忌望文生义
新 闻讲究 时 效性 (ieies 和新 鲜感 (rsns) 用 t l s) m n f hes , e 词往往简练而生动 , 然而越是简单 的词 , 就越会让译 者掉 以
第3 0卷 第 8期
20 1 0年 8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
Vo . 0, 1 3 No. 8
Au . 01 g2 0
l J u n lo a I1 i e st o r a fXi i 2 Un v r iy
文 章编 号 :06— 32 2 1 )8— 14— 2 10 54 (0 0 0 07 0
明显 的词 汇 衔 接 :ap yi l o m ny 和 “ae s u u- “ h s a cm u i ” f l ssbr c t ce
ba ,h s a 是物质 的 或实 际意义 上 的意思 , i” p yi c l 既然 两者 相 对应 , 那么 f ees a ls 就是非实际意义上的 , c 即虚拟 的。 同理 , s uba b u ri 也是 cm nt 的 同义反 复 , o mui y 词虽 不 同 , 意义 对 但
成“ 外交部 长”但 1本却 需译 成“ 相” , 3 外 。这 么一个简单 的 词翻译起来 尚且如 此复杂 , 以想见文 化背景 知识 在新 闻 可
论新闻翻译
论新闻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新闻翻译
译者“信达雅”,这大概初中时便已熟记于心,大学以来,所学各科,凡涉及翻译者,其论述盖不能偏离此宗。况且翻译之论述者,盖以文学翻译之论述为主导,谈及文学,论其“雅”,更是恰当不过。商务翻译,旅游翻译也以此为信条,可谓是老生常谈司空见惯了。然而说到“信达雅”,并不一定就是陈词滥调:翻译要“信”,早已深入人心,不“信”则是对原语不忠,不可取;翻译要“达”,也是耳熟能详,不“达”则失信乎读者;故而奈达,或者严复,其论述在新闻翻译中也能起到效果。同者姑繁,且略,单谈其异者。鉴于新闻翻译之更高的功能要求(传媒即传达之媒介,达者为先)与翻译特性,世人对新闻翻译者提出了更高更别具一格的要求,单就这点,新闻翻译给我的印象很深。此文将以新闻翻译标准为纲,简要分析新闻特性和给译者带来的更具体的要求,并结合案例,浅析各章,以表我对新闻翻译的大体理解。
煤艺有别,其由在“新”
书中有言,媒体翻译与新闻翻译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新”。以为新闻翻译由于不断涌出的各种词汇而与文学翻译不同。对此,我深表不能苟同。新闻翻译与文学翻译最大的不同是本质上的不同,一者为文,一者为信,服务的目的不同,其翻译标准也自然不一。词汇新不新并不能成为区分“煤”“艺”的关键要素。况且,新闻中固然有各种词汇新生幻化,文学(当然是狭义上的)里也不乏词汇的幻化新生。例如,作家强调陌生感,故而常常造些词汇,作家之多,所造词汇当然也不少。故二者有别,其由并不在“新”。
新闻英语翻译
新闻定义
1)News is a fresh report of events,facts,or opinions that people did not know before they read your story.
(新闻就是针对人们读你的报道以前还不知道的事件、事实或观点的一种全新报道。)
2)News is anything timely that interests a number of persons,and the best news is that which has the greatest interest of the greatest number.(凡是及时的、能引起一部分人兴趣的东西,便是新闻。而最好的新闻则是那种能够激起最大多数人最大兴趣的东西。)
3)News is any event,idea or opinion that is timely,that interests or affect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n a community and that is capable of being understood by them.(新闻是指人们能及时获悉的事件、观点或见解,它能吸引或影响社会上的许多人,并能为他们所理解。)
4)News is the reporting of anything timely which has importance,use,or interest to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ersons in a publication audience.(新闻是对任何事物的及时报道,对于读者群体中的许多人来说,这类报道具有重要性、实用性或趣味性。)
新闻学毕业论国际新闻翻译中的译名偏误现象及对策
新闻学毕业论国际新闻翻译中的译名偏误现
象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新闻翻译作
为信息传播的桥梁,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国际新闻翻译中,译名偏误现象时有发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文将探讨国际新闻翻译中的译名偏误现象及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译名偏误。译名偏误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
对人名、地名、机构名等的不熟悉或错误的理解,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存在差异或错误。这种偏误可能会给读者带来误解,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造成译名偏误的原因有多种多样。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姓名的书写习惯
存在差异。例如,中文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姓在后,名在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姓名的顺序颠倒。其次,一些地名或机构名在不同语言中存在多种表达方式,译者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选择。然而,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或疏忽大意,译者可能会选择错误的表达方式。此外,一些专有名词或新兴词汇在不同语言中没有统一的翻译,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但这也容易引发译名偏误。
针对国际新闻翻译中的译名偏误现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译
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只有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等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等,并准确翻译。其次,译者需要注重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和新兴词汇的翻译。在遇到这类词汇时,译者应该积极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其正确的翻译方式,并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注释和解释。此外,译者还应该注重对语境的准确理解,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翻译选择,避免出现译名偏误。
论双语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论新闻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例 : “ 外 开 放 政 策 ”现 在 一 般 译 为 “ h 对 te
p l c o o e i g o h o t i e o l o i y f p n n t t e u S d w r d” 或
“ p n n o y 但是在2 世纪8 年代初期 ,曾 o e i g p l c ”, i O O
样。
1 不 注 意 增 词 和 减 词 。 英 语 造 句 常 用 各 种 形 式 、
例: “ 为了推动 中美关系的发展 ,中国需要进一
步 了解 美 国 ,美 国也 需 要进 一 步 了解 中国 。 ”
初 译 :T p o o e h e e o m n f C i a o r m t t e d v l p e t o h n —
改 译 :t c ee a e e o o i e om o a c lr t c n m c r fr
由于 “ o a c lr t ”=“ o i c e s h a e t c e e a e t n r a e t e p c
”
改 译 :T r m t h n — S r l t o s C i a o p o o eC ia U e a in , hn
来,产生了不少新词汇 、新提法,在英文里 没有或一
时 找 不到 相应 的译 法 。译 文 往 往 是解 释 性 的 ,解 释 不 了 ,就 字 对 字译 出 ,因 而 容 易 出现C ig i h hnl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翻译
译者“信达雅”,这大概初中时便已熟记于心,大学以来,所学各科,凡涉及翻译者,其论述盖不能偏离此宗。况且翻译之论述者,盖以文学翻译之论述为主导,谈及文学,论其“雅”,更是恰当不过。商务翻译,旅游翻译也以此为信条,可谓是老生常谈司空见惯了。然而说到“信达雅”,并不一定就是陈词滥调:翻译要“信”,早已深入人心,不“信”则是对原语不忠,不可取;翻译要“达”,也是耳熟能详,不“达”则失信乎读者;故而奈达,或者严复,其论述在新闻翻译中也能起到效果。同者姑繁,且略,单谈其异者。鉴于新闻翻译之更高的功能要求(传媒即传达之媒介,达者为先)与翻译特性,世人对新闻翻译者提出了更高更别具一格的要求,单就这点,新闻翻译给我的印象很深。此文将以新闻翻译标准为纲,简要分析新闻特性和给译者带来的更具体的要求,并结合案例,浅析各章,以表我对新闻翻译的大体理解。
煤艺有别,其由在“新”
书中有言,媒体翻译与新闻翻译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新”。以为新闻翻译由于不断涌出的各种词汇而与文学翻译不同。对此,我深表不能苟同。新闻翻译与文学翻译最大的不同是本质上的不同,一者为文,一者为信,服务的目的不同,其翻译标准也自然不一。词汇新不新并不能成为区分“煤”“艺”的关键要素。况且,新闻中固然有各种词汇新生幻化,文学(当然是狭义上的)里也不乏词汇的幻化新生。例如,作家强调陌生感,故而常常造些词汇,作家之多,所造词汇当然也不少。故二者有别,其由并不在“新”。
由此,本书给新闻翻译提出了三条清晰的标准:
注重传播效果——媒介的任务是传达,新闻翻译的任务是跨文化传达;
要求清晰易懂——传达,对象是给大众的,自然要清晰易懂;
受众内外有别——既是跨文化,对象的文化氛围不同,翻译自然要注意。
译技何其多,只谈再创造
由各种新闻翻译的要求而衍生的各种翻译技巧,如巧译新词,活用四字等,书中都有详解,并援引实例,内容太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新闻翻译对译者提出的基本功要求如政治,知识和语言等,也只略过不提。有人对翻译持再创造的观点,且不论其细则,单就新闻翻译而言,其再创造是必须的。新闻翻译,如前所述,是强调表达效果的翻译,为使新闻翻译在的语中取得它在源语中同样的传播效果,达到与译文读者的统一,实现翻译的目的,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在与原文作者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换言之,译者需要在理解原义的基础上,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用译入语的认知和思维表达方式创造性的将原文转换成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例如:
Rather than dry speeches, smiles, and gestures seem more likely to win votes for the US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微笑,姿势,而不是枯燥的演讲,更可能使他们获胜。
毫无疑问,这句译文非常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方式。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直线型的,反映在语言上是谈话时直入主题,而且直截了当点出要害,非常具体明确。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螺旋式的,反映在语篇上就是先不入主题,从很远谈起,在谈及要害是,半遮半掩,曲折委婉。故而改译如下:
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作为枯燥演讲的调味品,其面部表情和手势更能打动人心。
在原译的基础上加了一句英文中没有的主题句“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继而未将“win votes”直接译成赢得选票,而是曲折译为“打动人心”,实际上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在内容上有所增减或改动,旨在以英语读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将新闻信息转换成易于读者接受的新闻信息。
不过作为一个实例,这个译文是否可行,还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实在叫人费解。其次“其面部表情”的“其”指代不明。当我们尝试从改变思维来翻译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当然,至少这种翻译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能够帮助译者不一一对应,能巧妙处理各种译文。建议翻译如下,仅供参考:
对美国总统候选人而言,面部表情和丰富姿势比起枯燥的演讲,更能够打动人心。
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必然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地方。不同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包含于文化之中的思维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语言表达等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并不可能一一对应。因此,要在译入语中找到所有与原文对等的表现形式是不可能的。这也决定了翻译在基本符合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必要的。
误译三千,只取熟词
书中在误译例析这一块涉及忽略原文,避实就虚,移花接木,欧式汉译,诘曲聱牙和熟词硬译等六种。其中译者在学习翻译的道路上,接触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熟词的硬译。对英语中常见词不加辨别的翻译,将单词的首要意思生硬地搬到译文中,结果造成误译。只取熟词,概括的说,就是没有理解原文意思。没有理解原文意思就翻译,当然是无法做到忠顺,故而忽略原文,故而避实就虚,故而移花接木,故而欧式汉译,等等等等。熟词硬译的例子比比皆是:
June’s World Cup in Seoul will be a security nightmare for Japan as well as for South Korea.
六月份在首尔举办世界杯,对韩国和日本来说,都将是一场安全噩梦。
译者可能不知道,“噩梦”在汉语里,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事情,而“nightmare”这个英语单词却可以指实实在在的事情,表示“经常的恐惧”或“可怕的事物”。这是因为译者对nightmare这个熟词不熟悉,不知道它的另一含义,造成误译。然而,哪怕译者确实不知道nightmare的另一含义,按照常理,也应该不会乱翻,而造成误译。这是因为,这一句的时态是将来时,will be提示了这一场nightmare是将来的事情,而噩梦都是做了噩梦才知道是噩梦,故而翻译成噩梦必然不符!再者,安全怎么会有噩梦之说此处说首尔举办世界杯,译者马上就应该联想到,举办活动要注意安全问题,对举办方来说,更是应该注重安全保卫工作,所以这里的nightmare应该是说安全问题可能会像做了噩梦一样,让人头痛。改移为:
六月份在首尔举办世界杯,其安全保卫工作不仅对韩国,而且对日本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可见,造成熟词硬译,或者其他误译的最根本问题,在于能否准确理解原文意思,原文理解准确,哪怕不通达,都不会造成误解。
不过这一句翻译,我认为确实不够通达,不仅而且用得牵强,试改译如下,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