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13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_________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
主旨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 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 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诗歌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 处。
12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抢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 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 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 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 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 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 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 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 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 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 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 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 气势宏伟,《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 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著有《崔颢集》。
22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文原文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象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我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5张PPT)
征蓬.(péng) 仍怜.(lián) 没.马蹄(mò)
燕.然(yān) 贾.亭西(jiǎ ) 白沙堤.(ddīī)
2.作者链接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 朝著名诗人、画家,字 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 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 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 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 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 有《王右丞集》。
3.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 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 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 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 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四、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收集描写黄鹤楼的诗。 【交流】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2.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交流】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 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 采薇.(wēi)
徙.倚(xǐ ) 崔颢.(hào )
驱犊.(dú) 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 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 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 《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的赞叹。
八上语文13课古诗五首
八上语文13课古诗五首
八上语文第十三课的古诗五首分别是《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和《饮酒》。
1.《庭中有奇树》是汉代文人的一首佳作,表现了作者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2.《龟虽寿》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曹操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赠从弟》是唐代文人刘桢的一首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格,勉励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4.《梁甫行》是诗人曹植的佳作,描述了兵灾过后,房屋焚毁、田地荒芜的景象,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5.《饮酒(其五)》是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怡然自得、豁达的闲情逸致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以上是关于八上语文第十三课古诗五首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重点探究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1)首联、颔联表达的是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抒发了寂 寞、惆怅之情。 (2)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重点探究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1)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友人已离去, 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第13课 黄鹤楼
崔颢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崔颢(约704~754) 籍贯: 汴州(开封) 身份: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盛唐诗人。
作品: 著有《崔颢集》。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重点探究
5.概括诗歌的主旨。 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
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 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 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发生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 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 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 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 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当堂检测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பைடு நூலகம்堂检测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111张PPT)
徙倚欲何依诗歌赏析Fra bibliotek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 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 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 东皋子”。 “欲何依”,化用 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 的彷徨心情。
诗歌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 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 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 的山野景色。
首联 叙事抒情
惆
野
颔联 远景 静态
望
颈联 近景 动态
怅 孤 寂
尾联 抒情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 徙倚欲何。
树树皆秋, 山山唯落。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相顾无相, 长歌怀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 徙倚欲。
树树皆, 山山唯。
牧人驱, 猎马带。
相顾无, 长歌怀。
野望
王绩
东皋, 徙倚。
树树, 山山。
牧人, 猎马。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1)返: 返回。 (2)悠悠:游荡的样子。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知作者:王绩
王绩(585~64 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 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 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 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 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 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 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 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 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 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 靡诗风显然有别。
共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 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八年级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语文第十三课唐诗五首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
首》理解性默写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13课,主要内容是五首古代诗歌。
通过研究这五首诗歌,学生们可以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档将对这五首古诗进行简要介绍。
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
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大好河山,抒发壮志豪情的诗篇。
2.《泊船瓜洲》: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
通过描写泊船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家乡思念之情。
3.《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
通过描绘一个人在静夜思虑之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溢于言表。
4.《古朗月行》: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
通过描绘月亮的飞行,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5.《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
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默写这五首古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提高语文水平。
以上是对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理解性默写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讲述了作者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主题思想《背影》这篇课文以父亲为背景,通过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述,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
二、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父亲过去的事情,第二部分是描述父亲送别时的情景,第三部分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三、语言特点《背影》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
首先,作者运用了朴素、自然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真挚和深沉。
其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最后,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四、情感表达《背影》这篇课文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
作者通过描述父亲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父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这些情感表达都非常真挚,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五、教育意义《背影》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非常深远。
首先,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让读者更加珍惜与父母的相处时光。
其次,它也让读者更加懂得感恩和回报父母的爱,让读者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最后,它也让读者更加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让读者更加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六、个人感悟在阅读《背影》这篇课文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我的父亲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为我付出了很多,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关爱和温暖。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更加珍惜与父母的相处时光,更加懂得感恩和回报父母的爱。
我也应该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有力量,去回报父母的爱和付出。
总之,《背影》这篇课文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读者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八年级上册语文13课唐诗五首原文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我们特邀请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唐诗五首》,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1】《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鹳雀楼”为题,描述了登楼看风景的情景,虽然只有四句,却表达了追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通过表现自然风光和自己在楼上的感慨,表达了对立志追求的向往之情。
【2】《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春晓”为题,表现了春天的清晨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作者描述了春天的清晨,临窗听雨,闻鸟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现了美好春天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春天的生机盎然的画面。
【3】《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静夜思”为题,描绘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怀念故乡的情景。
通过描绘月光下人的思念和眺望的情形,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追忆的情感。
这首诗运用了夜晚的静谧和月光的明媚,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4】《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以“将进酒”为题,是个豪放不羁的酒歌,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对人生的豁达豪迈。
在诗中,李白以豪放大气的文字,勉励人们要享受人生,不畏将来的挑战,积极向上,励志前行,活出自我。
通过这首诗,诗人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5】《昆明湖春早》- 李商隐庭前六树花成棵,帘外丝鸟语双飞。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以“昆明湖春早”为题,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慨。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现了自己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促的深沉思考。
通过此诗,诗人表现了对时光易逝和生命短促的深刻感慨,抒发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品课件(共24页)
注释:
①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译文参考:黄鹤飞走不 会再回返,千百年来只 有白云在此飘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 品课件 (共24 页)
晴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品课件(共24页)
①
历历汉阳树,芳பைடு நூலகம்萋萋鹦鹉洲。
②
③
注释:
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 品课件 (共24 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 品课件 (共24 页)
崔颢(704~754),汴州 (开封)人。唐代诗人。开 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 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 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 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 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 《崔颢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 品课件 (共24 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 品课件 (共24 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 品课件 (共24 页)
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品课件(共2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 品课件 (共24 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 品课件 (共24 页)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精品课件(共24页)
①②
③
④
注释: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7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诗歌赏析 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题目中的“送别”?
一是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二说赠给送别的友人。
诗歌赏析 思考问题
2.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楚国)和此行的目的
(游览)。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 作用。
3.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 江图。 “随” 和“入”字,化静为动,将群山
境浑 高壮 远阔
别 尾联 抒情:怜水送行舟 思乡、惜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海楼:海市蜃楼,
飞天镜:从
平原。
这里形容江上云
天上飞来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霞多变形成的美
面明镜。
结:形成。 丽景象。
诗歌解读
抒情
仍:仍然,依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怜:喜爱。
思乡之情
诗意: (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 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 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 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 市蜃楼般的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拟人,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 里,依恋不舍送我离开故乡,表 现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 思念故乡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 所见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不舍 之情。
板书设计
渡 首联 叙事:远渡地点,出联 远景——平野 江流 颈联 近景——江月 云生
背景链接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由水路 乘船远行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国 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 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 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 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不由得即景抒情, 写下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喻义》是《中华文化通识读本》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13课。
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介绍聂散木的勇敢喻之为一个敢行不惧的人,向学生传达了追求真理、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文首先通过描述聂散木的勇敢事迹,以及他敢于接受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使学生了解到了勇敢的重要性。
随后,课文重点介绍了聂散木在韩愈提出挑战时勇于回应的情景,通过对比聂散木和韩愈的不同反应,告诉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
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喻,即为比喻。
通过韩愈提出的喻义,并结合聂散木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了喻的妙用,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喻来传达思想和感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勇敢的重要性,也能够学会善于运用比喻来丰富语言表达,同时还能够体会到敢行不惧、勇往直前的积极人生态度的价值。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渡荆门送别》课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 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好像江水流入 碧空,流入荒漠,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 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写照。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 鹉洲。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而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故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 悠思悠乡:的飘哀飘愁荡。荡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雾笼罩江面
首联巧用典故,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以水中月明如圆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 蜃楼衬托江岸的广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 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手法,将故乡水赋予人的情感,借水表 达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
难点: 多角度赏析诗歌中的名句。
考点: 古诗文背诵及诗歌的思想感情。
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
2.赏析诗歌中的名句。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故乡 的志向。
自学指点: 1.识记作者王绩、崔颢、李白的重点信息,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亲爱的同学们,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请你有感情地 朗读古诗《野望》、《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边读边画 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结合课下注释,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与想象,描画出作者所展现的景象,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是 什么。 3.结合诗特点和课下注释赏析文中的重点句子。注意赏析句子 要有角度,(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以从炼字、 意境、情感、画面等角度赏析。) 4.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总结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 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
文体知识
关于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 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传说中骑鹤
黄鹤楼
飞去的仙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 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 文 飘荡荡。
[参考答案] 表现世事苍茫之慨,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 物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情感。 这首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 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 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中的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 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 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黄鹤楼
[唐]崔 颢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 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 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颂。《全唐诗》收录诗 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 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识字识词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使
至
王 维
塞
上
都萧长大归征属单 护关河漠雁蓬国车 在逢落孤入出过欲 燕候日烟胡汉居问 然骑圆直天塞延边 。,。,。,。,
走进课文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
单车:一辆
使至塞上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 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
车 容 时,这随这次从不里出多形使。单车欲欲:问要边。 ,属国过用来居指延自。己的使者身份。
2.比喻贴切,遣词精妙。 描写“征蓬” “归雁”,既是写景,又是叙事,自然贴切。 “蓬草”“大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 以“蓬草”“大雁”自比,从中可见其内心抑 郁和激愤的情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一个“圆”字,一个“直”字,准确地描 画了沙漠的景象,遣词精致,别具匠心。
出汉塞
使 至 塞 入胡天 上
逢候骑
欲问边(目的) 过居延(行程)
孤烟直 (所见) 落日圆
雄浑壮美 大方悲壮
都护在燕然(结果)
请大胆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画出“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内容。
主旨归纳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 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 的笔墨描画了塞外壮阔绮丽的 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 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 怀和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情。
写作特色
1.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诗歌形象 地描画了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句尤为传神,通过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 的基本形态,画面感强,概括性极强,造景 雄浑。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 是落日
色彩美:黄沙、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河水闪闪
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 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古诗五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飘飘荡荡。
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虚实结合,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含蓄地表现出诗人……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1.两个“空”字,有什么表达效果?①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第二个“空”,是“空荡荡”的意思;黄鹤已去,物是人非;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
2.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嗦之感,为什么?四句中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嗦,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流而下,尤其二、三两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①内容: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②角度:仰视→远眺②景物特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③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④赏析:a.对仗工整,运用叠词,充满音韵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明丽景象;b.乐景衬哀情,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反衬出作者孤独、惆怅和思乡之情。
c.视角由仰视转为远眺。
⑤作用:为下文抒发乡愁做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①运用设问,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暮霭沉沉,不知乡关何处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惆怅孤独和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②“烟波”的作用:a.烟波渺渺,暮霭沉沉;b.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同上)③全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文,直抒胸臆,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缠绵的乡愁,点明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六)讨论与探究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八)布置作业
1.模仿本文课下写一篇〈〈-----------之谜〉〉
2.学会用下列成语造句
鼠目寸光——
前赴后继——
相辅相成——
道听途说——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
学生学习字词。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学生交流合作,探究,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做练习。
设置悬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大自然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好奇心。
(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学习字词,夯实基础。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扫除阅读障碍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拓展迁移,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设计
题目
旅鼠之谜
总课时
1
学校
红星一中
教者
姜景英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设计来源
自己设计,教参,网络
教学时间
2012.04.24
教
材
分
析
本文是一篇杂交文体的文章。从全文看,有完整的记叙要素,是记叙文。而内容上主要是介绍科学知识的。因而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课文主要谈了北极旅鼠身上的几大奥秘,北极旅鼠和一般的老鼠外形上没有多大差别,“但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由此我们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意。文章的意义不止于此,旅鼠保持种群数量的方式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2.了解课文“用叙述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写法;
3.引导学生从旅鼠的行为上反思人口问题以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其它问题。
重点
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难点
了解课文“用叙述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独特写法。
课前准备
1、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1)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学情分析
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为主,要求他们课前查阅资料并整理、预习课文,同时教给他们跳读、勾画、批注、分析与思考等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深入探究。因为初二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要不断地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启示:(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七)拓展迁移
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
3、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
反思
导入新课
5分
讲授新课
25分
巩固练习
10分
作业5分
(一)课程导入:有一种老鼠叫做“旅鼠”,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三)展示教学目的
(四迷惘()啮齿()苔藓()前赴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