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合集下载

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的生活

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的生活

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居住当城市里的孩子将整只的“巨无霸”毫不可惜的丢弃时,甲坝民族小学的孩子却一日三餐捧着白米饭就着足以让人吐舌头的辣椒或声怕多倒而小心翼翼的在米饭中放进一点已没了味的酱油权当佐料欺骗着自己的味蕾。

掀开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甲坝民族小学四年级学生王线的大木箱时感到了无力,那个用她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打开的大木箱里存放的东西根本没有上锁的必要。

小半碗几乎不够这个嬴弱的小女孩吃一顿的大米,小罐头瓶中储存的一点辣椒酱,5片白菜叶是大木箱里的全部内容。

站在旁边的李家明老师告诉我,大米的量再多一点点就是王线一个场(每星期日乡邻们要赶一次集市买东西,他们的一周的时间是以场计算的)的全部食物。

每到赶场放假,王线都要走40里山路从家里背回一个星期的口粮。

打开王线的饭盒,里面除了凉米饭就是辣椒酱。

在征得王线的同意后,我用小勺尝了一口她的辣椒米饭,一入口那辣味就迅速的开始从舌尖向舌根蔓延,到咽喉时我已顾不得什么不断得吐着舌头并用手扇着风,不知是太辣还是激动,就觉得眼里有液体要向外涌。

吃过成都的火锅和湖南的辣鱼,但我敢说,这一口米饭的辣味是刻骨铭心的,恐怕一生得留在我的舌尖上。

白米饭加辣椒并不是中餐,也不是晚餐,甲坝民族小学的516名学生每天、每月的每一顿吃的都是这些,要变花样也就是有时把辣椒酱换成酱油或在锅上蒸米饭的同时在白水中煮点没有油腥的土豆、白菜佐餐。

学校另外四个女孩:李瑞珍、何贵菊、唐敏、唐群四个小女孩从脸色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她们的营养不良,已经上初三的她们要比城里孩子明显矮一大截,但就是这样,进出这个所谓的小屋时她们还是要极低的弯腰低头,但给我讲起小屋,她们还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李瑞珍悄悄告诉我,和其他同学相比,小屋的最大优点就是下雨不用手忙脚乱的四处躲藏,这一点也是其他同学最羡慕之处。

此时,她们正用没倒油的辣椒酱炒米饭。

我在甲坝民族小学的黑板上没有发现老师板书后的任何残迹,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李家明老师的解说让我解开了谜团。

困难孩子的基本生活情况

困难孩子的基本生活情况

困难孩子的基本生活情况
1、家庭经济状况:许多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他们的父母往往无法承担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这些家庭通常生活在农村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家庭收入微薄,难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一些家庭甚至无法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导致孩子们面临辍学的风险。

2、学生生活状况: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往往面临诸多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食品,导致身体状况不佳。

他们也可能无法负担衣物和鞋子等基本生活用品的费用,在寒冷的冬天里无法保暖。

此外,由于缺乏足够的交通工具,他们可能需要步行很长的路程去上学。

3、学习状况:贫困学生的另一个困境是学习状况的落后。

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学习资源,如书籍、文具等。

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这使得他们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令人心酸的西部贫困地区“学生餐桌”

令人心酸的西部贫困地区“学生餐桌”

2011年2月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调研报告称,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学生存在严重营养不足,身高和体重都明显低于正常年龄儿童。

该机构去年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4个省区的1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营养问题,做了抽样调查。

参与调查的1458名10~13岁学生中,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到9%;其中72%的寄宿学生,上课期间有饥饿感。

随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寄宿生人数增加,各级财政对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资金并未同步增长,这就导致一些地方不得不降低对学生的补助标准,贫困农村学生营养问题相当突出。

2011年4月6日,记者随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等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前往国家级贫困县青海省乐都县探访农村学校“学生餐桌”。

一个学生每周吃不到2两肉4月6日下午,青海省乐都县马厂乡下起了春节后的第一场雪。

高原的雪,有一种铺天盖地的气势,马厂乡中心学校很快成了白茫茫一片。

马厂乡中心学校有294个学生,住校生164人,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吃。

傍晚5点,学校开饭铃声骤然响起,孩子们从每个教室里拥出来,带着各自的饭盆,奔向提供晚饭的地方。

在排队等候的孩子中,我一眼就看到了王君,不为别的,只因他特别瘦小。

“小朋友,几年级了?”“八年级。

”看我有点愣住了,王君赶紧小声解释,“就是初二。

”我难以想象他已经初二了。

“1米37,别人也说我个头小。

”王君抓着饭盆,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我,鼻子却在使劲嗅着食物的气味,“我饿了。

”学校没有食堂,只有一间煮饭的小房间。

开饭前,我去转了转,昏黑的屋里架了两口大锅,两个阿姨正忙着切土豆,“晚饭吃大肉加土豆,下面条吃。

”阿姨说的大肉,就是案板上的一小堆猪肉。

“有10斤呢。

”“这么多学生,这点肉哪够?”“是不够,可这也不是天天有。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吃到肉,阿姨们想了个办法,“10斤肉切成丁,下到面条里,小是小了点,都能吃到啊。

”很快,王君打到了晚饭,大半碗热腾腾的面,面汤在饭盆里晃动。

他数着漂浮的肉丁,一脸满足,“一、二、三、四……阿姨,你看,有好几颗呢。

贫困地区困境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贫困地区困境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贫困地区困境儿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尽管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毕竟现在仍有5575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仍有不少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一)基础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且不均衡,效益不高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拮据,且大多为“吃饭”财政。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主要用于人头经费,教育经费很难实现“三个增长”、达到“三个比例”,对于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有的地方几乎为零,教育费附加征而不返或随意挪用现象较为常见。

(二)学校数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相对较低教育经费短缺致使贫困地区学校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

贫困地区学习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不仅表现为设施老旧,而且部分设施还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一些教学用品,如实验仪器、图书配备等都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的校舍、图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增设以及更新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

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世纪末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约1300万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农村。

虽然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的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一比例较高。

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危房面积达4.6%;新疆中学危房面积达4.05%,小学危房面积占3%;青海中学危房面积占3.16%,小学危房面积占4.33%。

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15%。

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危房125.5万平方米,相比于20世纪末的1300万平方米,减少了90%。

危房占全国中小学总校舍面积的比例降低到0.16%。

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贫困地区,这一比例仍然较高,云南省中小学危房比例为0.94%,海南省中小学危房比例为0.62%,新疆中小学危房比例为0.59%。

当“钱”解决不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时,什么才是依靠教育脱贫的关键所在?“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保证了即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辍学,那为什么现在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仍然要选择不上学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孩子对未来的现实考虑。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加大,西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期留在农村家中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的孩子。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教育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本文将针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不足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数量少、教师配备不足、教学设备简陋等问题依然存在,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

2. 缺乏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懒惰和偏离正轨的行为。

3. 心理问题长期和父母分离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4. 缺乏关爱父母的长期离家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缺乏温暖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关爱,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策分析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学校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设备等,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2. 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留守儿童学习行为监管机制,建立对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加强外出务工父母对孩子学习行为的监督和指导。

3.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理解和应对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

4. 建立社区关爱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他们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关爱。

三、对策建议1. 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政府应当强化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的保障水平,确保教育资源充足。

2. 完善教育政策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明确责任分工,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益。

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西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

4. 家长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明白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子女的责任和关爱。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也很困难,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在贫困山区,许多孩子的家庭都是靠种地为生。

他们的父母通常是农民,每天
都要辛勤劳作才能维持生计。

由于土地贫瘠,收成不好,家庭经济状况很差。

因此,孩子们经常面临着吃穿不足的困境,甚至有些孩子连基本的医疗保障都得不到。

教育是贫困山区孩子们最大的困难之一。

由于学校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匮乏,
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的学习环境很差,学校的设施简陋,教师资源匮乏,学习条件十分艰苦。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很多家长无法负担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导致孩子们辍学的现象很普遍。

尽管生活在贫困山区,但这些孩子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他们渴望得到更
好的教育,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许多孩子都希望能够走出大山,到城市里去闯荡,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
大对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伸出援手,捐助一些学习用品、衣物和食品,帮助这些孩子们改善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虽然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的未来努力,让他们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教育资源匮乏,生活条件艰苦。

然而,他们却依然充满了勇气和希望,努力奋斗着,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家庭大多生活在简陋的土坯房里,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父母常常辛苦劳作,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温饱。

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节俭和勤俭持家,他们知道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教育资源匮乏是贫困山区孩子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学校条件简陋,教学设施
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

有些孩子甚至需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学校。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他们努力学习,渴望能够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依然充满了勇气和希望。

他们知道,
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许多孩子们懂得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的孩子甚至在家自制简易的学习工具,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了贫困山区孩子们面临的困境,纷纷出台政策和举措,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各种扶贫政策和项目逐渐落地,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他们依然充满了勇气和希望。


们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愿所有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出贫困,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营养不良、学前教育缺失,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先天不足”状况堪忧——阻断贫困,瞄准儿童早期发展

营养不良、学前教育缺失,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先天不足”状况堪忧——阻断贫困,瞄准儿童早期发展

营养不良、学前教育缺失,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先天不足”状况堪忧——日前一项研究结果令人堪忧:我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学前教育短缺等现象严重,城乡儿童早期发展的隐形差距,将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其长远影响不容小视。

如何促进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试验表明,实施“早期营养干预”和“送教到村”,成本经济、效果明显,是适合国情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在全国100多个贫困县开展试点。

关心贫困儿童的童年,就是关心农村的未来,敬请关注本期报道。

青海乐都县2299名农村孩子吃上营养包——“小土豆”们壮实了本报记者张志锋王梅土豆喂大的孩子,瘦弱得就像“小土豆”过去,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基本上是“放养”——吃饱饭,到处跑。

如今,青海省乐都县等地的农村正在改变传统的养育观念和方式。

“今年大旱,洋芋种不上,农民快急死了。

”4月11日,洪水镇河西村卫生室大夫李全玉一边带路,一边指着白花花的田地叹气。

乐都是多民族聚居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当地盛产的洋芋是农民的主菜、主食。

李全玉当了29年村医,问起村里的娃娃长得好不好,她说:“农村人养孩子比较粗放,5岁左右的娃娃低人家半头,也没人家聪明。

”“早上土豆丝、中午土豆片、晚上土豆饼,娃娃断奶后就随着大人吃,有鸡蛋算好的。

”9个月大的小哲翰的爷爷说,河西村离县城约30分钟车程,6年前,盒装牛奶等营养品在村里很难买到。

2009年8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派出专家,随机对该县寿乐镇等乡镇124名6—24个月龄婴幼儿基本营养指标进行测试,贫血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58%和5.8%,比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指标高出不少。

专家还对当地3—5岁儿童的语言、认知等基本能力进行测试,明显低于本省西宁等城市的同龄孩子。

平时怎么教育孩子?“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没什么文化,大人去地里干活,娃娃跟去。

”一些老人这样回答。

“过去这里的娃娃长得瘦小,脸黄黄的,像个‘小土豆’。

见了生人就躲在大人背后,也不太敢说话。

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西部女童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周卫张铁道刘文璞这是一组不容忽视的数字: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统计,全国1.8亿文盲中,2/3是妇女。

至1993学年,全国261万未入学小学学龄儿童中,女童就有173.4万,占66.4%。

这些未入学的女童半数以上集中在西部十省区。

中国西部十省区地域辽阔,城乡发展极不平衡,聚居着40余个少数民族,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均属不发达地区。

全国141个少数民族聚居特贫县很大部分集中在西部。

由于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双语教学、宗教戒律的束缚,传统观念的影响,早婚多育的习俗等各种原因,使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女童成为处境不利地区处境尤为不利的一个群体。

西藏、贵州、青海、甘肃、宁夏是女童教育问题最为严重的5个省区。

女孩子是未来的母亲,由于女童入学率低,流失率高,造成妇女文盲率高、母亲素质差,伴随而来的是贫困愚昧、人口盲目增长,从而陷入了“女童就学难—一母亲素质差—一贫困愚昧—一多胎多育—一女童就学更难”的怪圈。

西部五省区女童受教育状况资料来源:国家教委1993年教育统计资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西北三省女童教育试验在行动1992年3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由宁夏教科所牵头,宁夏、甘肃、青海三省协作研究的《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正式被列为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宁夏、甘肃、青海教科所女童教育课题组的专家,对三省区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聚居的15个贫困县的5065名7-15周岁男女儿童受教育状况进行了个案调查。

通过追因调查,诊断性访谈,我们发现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区农村影响女童就学和学习质量低下的主要障碍和原因是:(1)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部分群众生活贫困,尚未解决温饱。

对教育需求不高,或无力负担书本费和杂费。

(2)地方财力拮据,教育投入不足,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学校缺乏课桌凳和必要的教学设备,勤工俭学薄弱,学校缺乏办学的必备条件。

浅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女童辍学问题

浅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女童辍学问题

浅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女童辍学问题学院:文学院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胡发斌(特岗教师)摘要随着“两基”功坚计划的顺利实施和胜利完成,到2011年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预期目标超额完成。

民族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成绩喜人,但与发达的沿海地区想不差距还很大、问题还很多,西部地区少年儿童失学、辍学现象还很严重,女童失、辍学问题更加突出。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童辍学一、分析现状民族地区儿童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给予多方面关注和努力解决的诸多难题之一,而女童教育更是重点和难点。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在西北的少数民族,因受地域、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十分缓慢。

作为被列为国家扶贫的重点县——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东乡族女童的辍学问题又显得倍加突出。

因为东乡族自治县深处西部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儿童受教育程度远落后于全国基础教育平均发展水平,所以该县的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入学率低,巩固了和辍学率高是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女童的辍学率是非常严重的。

在我国“女童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入学率低、入学后巩固率低、流失率高、辍学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女童教育现状存在着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以及民族差异。

”【1】随着国家全面普及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大部分西部少数民族乡村适龄儿童进入现代学校接受教育。

对少数民族乡村儿童来说现代学校是他们面对的第一个规范的现代化场域,这种体现在少数民族乡村儿童个体身上的教育空间转换历程,也折射出乡土社会向所谓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程。

学习课本知识是少数民族乡村儿童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从少数民族乡村儿童学习生活现状来看,我国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使学校成为一部分儿童寄希望于改变农民身份,实现社会流动的场所。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并不轻松。

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学校条件差,生活环境艰苦。

然而,他们依然坚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通常都不是很好。

他们的父母可能是务农
的农民,收入微薄,难以养活一家人。

因此,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

有的孩子甚至没有电灯,晚上只能依靠煤油灯读书做作业。

有的孩子家里没有自来水,每天要背着水桶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

有的孩子家里没有暖气,冬天里他们只能裹紧衣服取暖。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条件也很差。

学校可能没有好的教学设施,没
有好的教材,甚至没有足够的老师。

孩子们要面对着这样的困难,他们可能要走很长的路去上学,可能要在没有桌椅的教室里听课,可能要自己去图书馆找书。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这些孩子们。

他们依然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他们
知道,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走出贫困的山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竞赛,争取各种奖学金。

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困难,但他们的心灵却是强大的。

他们用自己
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命运。

他们是贫困山区的未来,他们是中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
在中国的许多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山村,面
临着贫困、缺乏教育资源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然而,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些孩子们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勇气,努力地追求着美好的未来。

首先,贫困山区孩子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就业机会有限,很多家庭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他们的父母常常是务农为生,收入微薄,难以支撑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开销。

因此,这些孩子们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上学。

其次,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
薄弱,很多孩子们生活在简陋的房屋中,缺乏清洁的饮用水和卫生条件。

他们的生活环境往往不尽人意,但是他们依然坚强地面对着生活的挑战,努力地追求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他们
渴望知识,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很多孩子们在家长的支持下,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他们明白,只有通过知识和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贫困山区,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
困山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工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他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我们携起手来,为他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西部地区是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等原因,许多农村孩子被迫留在家乡由老人或亲戚照顾,从而面临着许多教育问题。

以下将分析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教育资源匮乏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较低。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条件限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有些孩子还无法上学,造成了严重的教育落后问题。

对策一: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对策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资助,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执教,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问题二: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怀和陪伴,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对策一: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聘请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健康心态。

对策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和家庭成员应该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关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问题三:文化知识水平低由于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接触文化知识的机会较少,文化素养水平普遍较低。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对策一: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如科技创新、艺术文化、体育健身等,拓宽留守儿童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文化知识水平。

对策二:借助互联网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远程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弥补他们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

关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调研报告——以天水市清水县时家村为例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5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

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

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日益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加大,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学生生源一年比一年少,学生流失严重,许多学校面临生存的危机,流失儿童数量剧增,这一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正常、顺利的实施,同时,给社会、学校、家庭以及留守儿童本人都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下面就以天水市清水县时家村为例来分析这一现象:一、调研基本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来为各项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实际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引起更多社会阶层对此问题的关心、关注与研究。

二、调研基本情况(一)调查内容1、县级层面。

包括“两免一补”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其对当地教育的影响;政府层面是如何理解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部门所采取的措施等;留守儿童对家庭、社会的影响以及致使他们留守的原因分析等。

2、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比例、在校表现(学习、行为、生活、人际关系、性格、兴趣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与采取的措施;留守原因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等。

3、留守儿童层面。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如何;留守儿童自己如何看待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如何看待监护人对自己的监护;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现状;讲述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己的生活故事;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等。

4、监护人或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的现状,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以及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监护人与学校的沟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作用发挥得如何等。

西部山区小孩现状调查

西部山区小孩现状调查

《西部山区小孩现状调查》毗邻,共1.5万余人,那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本地农人要紧靠外出打工、扛树,或在家狩猎来维持生计,很多农人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

该学区一共有8所小学,每所小学管辖3~7个行政村,在校小学生共900余人。

学生在思想、生活、路途及学习上都与城里的学生存在天壤之别。

依照笔者近一年来的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形分析如下:一、留守学生数量多、情感孤寂、性格怪僻。

在鹅溪学区近900多名学生中,咱们共走访调查了200多名小学生,其中53%学生的父母全数在外打工,被寄托给祖父母或远靠近邻;40%学生的父母尽管有一方在家,可是家中不是有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需要照顾,确实是有呱呱坠地的婴儿需要呵护;4%学生的父母在家务农或做生意;3%学生的父母离异或全无。

虽说学生的怪僻性格有遗传的因素,但大部份是与周围环境和父母教诲有关: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迫于生计,每一年春节一过就背井离乡,一年回家一次,有的乃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他们以为只要有钱让小孩同意更高的教育确实是对小孩负责的表现,因此与小孩缺少交流,轻忽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沟通。

而留守在家中的父母不但要照顾老人小孩,还要承担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田间农活,全然就没有时刻和精力去关注小孩的思想动态。

那些隔代教养的学生,由于代沟的存在,小孩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老年人不易觉察小孩的内心思想,很难同意新事物,因此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内向、悲观、孤僻。

据调查,在被访的学生中,53%学生表示碰到烦心的情形或困难会闷在内心,27.5%会和自己要好的朋友或同窗交谈,10%的会和自己住在一路的亲戚或邻居交谈,9.5%表示会和父母诉说。

在这些留守学生中86%的学生都希望父母留在自己的身旁,其中六年级的陈晓慧同窗在她的作文《我的苦恼》中写道:“当我看到别的小孩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轻巧地走着的时候,我就感到苦恼,我很想哭,我何时我也能像他那样就好了……有些父母那么因为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天天照顾小孩,产生内疚,于是采取“金钱+物质+放任”的方式来弥补,提高小孩零花钱的数量和自由放任程度。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

如何让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冷水井乡又是新田县的边远山区, 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作为一名在山区工作十多年小学教师兼班主任,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1、学习成绩总体不好。

一是由于家庭贫困认为供孩子上学教育费用太贵,二社会压力太大许多农村孩子毕业就失业,上学要花那么多钱,不如早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划算,所以导致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大部分农村孩子缺乏好的学习惯导致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有的父母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三是留守儿童大多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 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同时要带几个小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2、缺乏父母亲情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

由于父母为了挣钱基本无空回家(一般一年回一次 ,就连电话都很少打回家,孩子从小就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

孩子从小就和少于父母接触,自然而然与父母交流就少,受到父母的关爱也就少。

这样,孩子的心理方面就会受到影响 ,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3、心理发生障碍。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
现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199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UNICEF)寻找摄影师去中国边远贫困地区拍摄儿童生存状况,希望从国际上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援助。

10年来,摄影师曾璜足迹遍布宁夏、甘肃、云南、山西、陕西、新疆、广西、河北、安徽、四川、贵州等十多个省区的几十个国定贫困县,拍摄这些地区有关儿童的教育、卫生防疫、疾病控制等方面现状……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9岁的云南女孩黄香菜因必须承担家务劳动而辍学。

在中国实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后,女童们辍学常常不是经济上的原因,而是繁重的家务劳动。

居住在城镇的孩子不会深究他们日常喝的水是从哪儿来的。

水龙头一打开,水就来了。

然而,对家住陕北黄土高原山腰上17岁的刘建李来说,每天天一亮,就必须牵着毛驴下到几百米的山脚驮两桶水,以解决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

通向水井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

晴朗的冬日,这条小道还算好走,但刘建李和他的“伙伴”仍在几个拐弯处扬起了呛人的尘土。

雨天和大雪天路况的艰难便可想而知。

15分钟后,他们来到了井边。

接着,刘建李用一个1米左右的小钩吊着一个小铁桶从井中打水,约5分钟后,驴背上的两个大木桶都装满了水并用塞子堵上,这时就该回家了。

上山回家的路对驮着100多斤重的驴来说本来已很艰难,况且这条驴很快就要下崽了。

刚刚还不时憨厚地笑着的刘建李也开始气喘吁吁。

返程比来时多花了一倍时间。

就这样,刘建李每天往返两趟为8口之家运水喝。

洗衣服时,往返次数更多。

由于劳动力有限,家里种的庄稼只能靠老天降雨,完全听天由命。

刘建李每天除了运水,还要背柴、放羊和种地,这让上了5年学的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山区,学生挤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上课。

中国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国家。

包括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和陕西在内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干旱缺水问题。

虽然自1949年以来政府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但中国有近5000万人面临饮水难题,其中多数人居住在降水量小或因地形崎岖蓄水困难的中西部。

发展经济可以解决环境导致的生活贫困,经济改革使近2亿人脱离了贫困线,但仍有一部分人生活在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即每天不足10元。

除此以外,近年来一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返贫现象。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在离中缅边境3公里的云南苗寨里,辍学的女童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贵州省交乐村4岁小波的继父原是当地富甲一方的煤矿主,因为使用高砷煤,不幸中毒致癌,全家也因病返贫,家徒四壁。

在山西大营村也有许多孩子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导致砷中毒。

原本是富裕了,希望喝上干净的水,没想到花钱打水井,误打到砷超标的水层上,因病返贫。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幸运上学的广西女童,晚上在教室上的阁楼里就寝。

从家到学校,她们通常要走几十里的山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网站资料显示:儿童往往从他们的长辈那里继承了贫穷。

营养不良的妇女生下低体重婴儿。

这些婴儿长到幼儿时期,微量营养素缺乏会使他们发育迟缓,家庭和学校恶劣的卫生状况也导致他们经常生病,学习质量无法保
障。

成绩不良或家务劳动的负担往往使他们不得不过早辍学。

即便辍学后能够找到工作,微薄的收入也会让他们继续在贫困线上挣扎。

这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 hksxdsh - 回忆、小时候。

一位5岁的四川女童和她9岁的姐姐帮助爷爷奶奶从五里外的责任田往家背大白菜。

姐妹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也许是我们习惯了“家丑不可外扬”,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各地都已相当富裕了。

他们常常质疑为什么还要向中国提供援助资金这种舆论环境可能导致中国儿童的获赠率大大低于周边国家。

现在,能为生活在贫困地区儿童从国际上获取援助,尽快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是更务实的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