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原文与翻译

合集下载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1.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朝代】两汉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全文翻译

后出师表全文翻译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翻译注释:1.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在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国家、家人和人民的忠诚之心。

他表示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平安,即使牺牲自己的身体也在所不惜。

2.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这句话中,诸葛亮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出兵南征的豪情壮志。

他表示自己要冲破南山,旗帜飘扬,战无不胜,向前进军,不畏艰险。

3.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对国家领导人、贵族、官员和百姓的祝福和期望。

他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分析:《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表文,大约写于公元234年。

诸葛亮在南征期间,为了向朝廷和民众申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特意写下了这篇表文。

这篇表文不仅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措辞婉丽、深沉含蓄,而且表现出了他高瞻远瞩、忠心耿耿的政治理念和家国情怀。

下面对表文进行内容分析:1.表文开篇,诸葛亮表明自己出征的决心和意志。

他表示自己如果不能够为国家效力,以至于让父母安居乐业,他愿意割断自己的手臂,以示忠诚。

2.接着,诸葛亮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出征的雄心壮志。

他用“剑指南山气如虹”来形容自己决心冲破南方的障碍,以继续向南方进军。

3.在表中,诸葛亮还祝愿王公、郡主、诸侯和官妓能够立功劳。

这是表达了他对国家领导人和全体百姓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的主题和价值:《后出师表》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表文。

它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用诗意语言表达豪情壮志的艺术魅力。

这篇表文的主题是忠诚、豪情和祝愿。

诸葛亮在表文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豪情,展现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以下是《后出师表》的注音版及译文:先xi ān 帝d ì深sh ēn 虑l ǜ汉h àn、贼z éi 不b ù两li ǎn ɡ立l ì,王w án ɡ业y è不b ù偏pi ān 安ān ,故ɡù托tu ō臣ch én 以y ǐ讨t ǎo 贼z éi 也y ě。

以y ǐ先xi ān 帝d ì之zh ī明m ín ɡ,量li àn ɡ臣ch én 之zh ī才c ái ,固ɡù知zh ī臣ch én 伐f á贼z éi ,才c ái 弱ru ò敌d í强qi án ɡ也y ě。

然r án 不b ù伐f á贼z éi ,王w án ɡ业y è亦y ì亡w án ɡ。

惟w éi 坐zu ò而ér 待d ài 亡w án ɡ,孰sh ú与y ǔ伐f á之zh ī?是sh ì故ɡù托tu ō臣ch én 而ér 弗f ú疑y í也y ě。

臣ch én 受sh òu 命m ìn ɡ之zh ī日r ì,寝q ǐn 不b ù安ān 席x í,食sh í不b ù甘ɡān 味w èi 。

思s ī惟w éi 北b ěi 征zh ēn ɡ。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作者:————————————————————————————————日期:《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长诗,描写了唐僖宗光启元年(887年)唐军大败于黄巢叛军后,唐僖宗被迫南逃的情景,以及杜甫对国家危亡的感慨和对当时的政局的批评。

这篇诗以其雄壮的诗句和悲壮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下面是《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剑外终久泪,身名对此危。

扶颠千里念,举子一窥私。

竦史屯无完,虽嗟壮士悲。

苍苍阴雨中,此地无人知。

翻译:剑外终久泪(剑外长年的辛苦泪水),身名对此危(身处名誉之下,对此感到危急不安)。

扶颠千里念(扶危忧千里,心怀忧虑),举子一窥私(举止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害怕)。

竦史屯无完(自古以来北京担忧不尽),虽嗟壮士悲(虽然颇为荣耀,但悲哀之事纷至沓来)。

苍苍阴雨中(苍苍苦雨降临在因岭山上面),此地无人知(这个地方没有人知情)。

这里,杜甫以“剑外终久泪”的修饰来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忧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

他以“剑外”一词,实际上是一种比喻,代表着自己在战场上所受到的艰辛和磨难,同时也隐喻了他心灵深处的悲伤与忧虑。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苦难和坚韧,并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接下来,我将围绕《后出师表》这篇长诗展开更为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包括诗中的意境描写、诗人的感慨和社会时局的批判等方面,希望通过对这篇诗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后出师表》中的意境描写。

整篇诗以“剑外”作为开篇,意味着战乱与烽烟的弥漫,表现出杜甫内心的忧虑和沉重。

接着,他写道“终久泪,身名对此危”,表明自己多年来悬念的泪,以及他对自身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身份和名誉的顾虑。

此处乃是对国家动乱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生的社会背景。

整个诗篇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悲壮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艰难困苦和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

其次,我们可以从诗中感悟到诗人的感慨和深情。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后出师表全文翻译

后出师表全文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以及翻译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燕赵多奇士,凤凰汇云集。

凭轩远望,同路歌舞。

人情萦柳陌,客泪满衣裾。

横戈寝穹庐,满箭绝戎车。

何日归故乡,明月江头曲。

萧萧黄鹤城,草赤蝉难宿。

燕赵多奇士,步步思亲戚。

上马遥望,厌恶西风。

羽檄飞飞,长鸣哀鸿雁。

双旌欲度关,敌影犹如烬。

借问楚王宫,何年复何日?东风柳絮飞,草木不相识。

燕赵多奇士,悲歌横咽喉。

谁能共肝胆,用直报主恩?相逢皆佩服,各极心所欲。

谁道河山险,纵横曾不足?万里赴戎机,且听冰与雪。

会合何时尽,对此语傍晚。

燕赵多奇士,赖有尺书通。

骏马清宵,肯听何由?铁鞭击水急,娇子矜方枢。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愁心转壮士,犹自未得休。

平明北山曙,浩气长虚空。

后出师表翻译:燕赵之地出产众多杰出的士兵,就像凤凰聚集在云端一样壮观。

站在高台眺望,目睹同伴们载歌载舞的场景。

这时人们情绪低落,在柳树丛中萦绕着离别的悲伤,客人们的衣襟上挂满了离别的眼泪。

战士们躺卧天穹之下的帐篷里,箭矢横飞,战车奔驰,热闹的场面显然已不复存在。

何时能够回到故乡?当那时,明月升起,在江边拂动水面的涟漪中,谱一曲动人的曲调。

黄鹤城里草木凋零,蝉儿啼叫,难以安宁。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每一个都深思家人亲戚的关怀。

站在高处眺望,对西风十分厌恶。

信鸽飞向远方,发出长久悲啼之声,时常让人感到凄凉。

双旌欲越关口,敌军的阴影仍旧凝结如烬。

问问楚王的宫殿还要多少年才能回归家园?东风吹送着柳絮飞舞,但草木却不认识我。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他们时常悲伤地低吟长叹。

有谁能和我共同担负忠诚和勇气,回报主上的恩宠呢?相逢的人们都互相敬佩,各自追求心中所愿。

谁说这河山险要,曲折的路途曾不足以考验我们?千里迢迢赶往战场,还要忍受冰天雪地的苦楚。

何时才能和同伴会合?对此,只能在傍晚时分黯然祈盼。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感激有书信相通。

骏马在清晨时候悄然驰骋,是否能够听见我的消息呢?铁鞭击打水面,扬起波涛,娇俏的姑娘矜持地旋转着舞蹈。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后出师表》翻译注释: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汉献帝的一封表文。

原文中,“先帝”指蜀汉建兴皇帝刘备,“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向献帝刘协陈述国家的危急形势和自己的治国方针的表章。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在统一天下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却由于突然逝世而导致中途失败。

“今天下三分”指的是天下被曹魏、东吴和蜀汉三方所分割,“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作为益州的状况非常糟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指出现了危机存亡之秋。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这段文字讲述了诸葛亮及其部下奋不顾身,不幸遭遇险境。

他们奉献心脏和鲜血,穷尽所能,力求完成先帝的遗愿,复兴汉室。

但是,却面临着形势的逆境,无法承担责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仗义执言,是考虑事业之全局。

因此将智谋融入其中。

没有采纳忠义之言的,却为异心。

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请陛下为天下安稳,应尽心竭力,爱国平民,何愁没有人才?我们已经到了顺乎天命的时候了,不能在这时候才表现出心志。

《后出师表》全文言辞华丽,意义深刻。

这是汉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切调情,宏大振奋的情感以及婉转曲折的文辞风格而蜚声海内外。

这篇文章以其博大精深,被誉为史家之冠。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一:[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下面整理了《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它与《前出师表》有什么不同!《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二:[后出师表原文]《陈情表》原文及欣赏《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愍一作: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后出师表翻译

后出师表翻译

后出师表翻译上自楚乔别宣威,出师未捷身先死;宫壁金榜参差报,卒叹息劳战时。

日本出使献意议,兴多议难让宁;概决兵马全渡江,不惜千里赴荆蛮。

将帅惊慕英雄气,将衷心赞英文;拥戈入洞见诸将,登春台上玉云。

传声挥剑训诸侯,鞍上马出大门;白马青山路难归,将到死不回颜。

终南险峻凿壁垒,山更迷攻心计;军士苦苦献身报,主将孤负情不移。

夜征雪满天寒声,日黄昏惊儿;回首血泪相和流,荡声动望乡时。

梁园无计留春住,河落日照古今;空翻英雄题诗句,死横恨谁言语。

久离母土依然切,思旧日游燕关;青史留名此一日,郎长歌自古传。

中文文章上自楚乔宣威出师,出师未捷身先死;宫壁金榜参差报,士卒叹息劳战苦。

日本出使献议,却难让宁吴兴多议;概决兵马全渡江,不惜千里赴荆蛮。

将帅惊慕英雄气息,参将衷心赞英文,拥戈入洞见诸将,宛若登春台上玉云。

传声挥剑训诸侯,推鞍上马出大门,白马青山路难归,斩将到死不回颜。

终南险峻凿壁垒,江山更迷攻心计;军士苦苦献身报,主将孤负情不移。

夜征雪满天,寒声绕四野,落日黄昏惊儿,回首血泪相和流。

浩荡声动汉家城,望乡时,一片苍茫;梁园无计留春住,长河落日照古今。

空翻英雄题诗句,生死横恨谁言语?久离母土依然切,更思旧日游燕关。

青史留名此一日,周郎长歌自古传,终将出师表横挂,洪荒万古感今古。

楚乔宣威出师,为保护大汉家国,不惜献出宝贵生命,出师未捷身已死。

当时的士兵们,拼尽全力,虽然付出大量的生命,但他们坚持到最后,英勇地奋战,昂首抗敌。

士卒叹息劳战时,将军惊慕英雄气息,参将衷心赞英文,全体同心协力,一心抗敌,守护祖国大汉家国。

面对周围的险峻,他们大胆勇敢,凿壁垒,江山更迷攻心计;军士苦苦献身报,主将孤负情不移,杀敌到底,不屈不饶,拼尽最后一点精力,不断打击敌人,完成要求。

夜征雪满天,寒声绕四野,落日黄昏惊儿,士兵们回首望乡,满腔思乡之情在心中升起,血泪相和流,暗自思念,深知离乡之恨。

梁园无计留春住,深知无奈,长河落日照古今,时间一去不复返,空翻英雄题诗句,用文字记录英雄令人敬仰的精神,久离母土依然切,更思旧日游燕关的情景,心中又为非常惆怅。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三国历史上流传下来有两个《出师表》,一个是《前出师表》,另一个是《后出师表》。

很多史料目前认可都是出自诸葛亮手笔。

但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一直有人认为《后出师表》是伪作,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

《后出师表》是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下面整理了《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它与《前出师表》有什么不同!《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

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

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

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

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原文先XXX、贼不两立,XXX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XXX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XXX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XXX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XXX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XXX、XXX,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XXX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XXX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XXX (qí)连,逼于XXX,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XXX 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XXX而XXX,委任XXX而XXX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XXX(nú)下,XXX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XXX、阳群、XXX、XXX、XXX、白寿、XXX、XXX 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XXX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XXX败军于楚,当此时,XXX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XXX: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XXX违盟,XXX毁败,秭归蹉跌,XXX: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后出师表》原文及译文

《后出师表》原文及译文

《后出师表》原文及译文《后出师表》原文及译文【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纠错古文观止译文及注释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文言文后出师表原文

文言文后出师表原文

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①。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②?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③。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④。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⑤。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⑥。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⑦。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⑧。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⑨。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拂孙、吴。

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⑩。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立: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师表原文与翻译: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象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

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

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

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

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

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

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

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

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乙亥北行日记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奖杯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数目,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入蜀记【原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1],谒妙用真人祠[2]。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3]。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4],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5],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6],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7],宜为仙真所托[8]。

祝史云[9]:“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10],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11]。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传云:“夏禹见神女[12],授符书于此。

”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是日,天宇晴霁[13],四顾无纤翳[14],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15],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译文】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

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

”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

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岳飞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拜太尉,继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从幸建康,以王德、郦琼兵隶飞,诏谕德等曰:“听飞号令,如朕亲行。

”【译文】七年的时候,岳飞觐见皇帝,皇帝向岳飞问道:“爱卿获得过上好的马没有?”岳飞回答说:“我原有过两匹上好的马。

一匹马每天能吃几斗草料,喝一斛(当时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泉水,然而如果草料不是精制品、泉水不清洁,那么它们就不接受。

给它们披上甲衣让其驰骋,刚开始跑得并不快,等到跑了百来里,才振奋精神撒腿飞跑。

从午时至酉时(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还可跑完二百里。

(跑完之后)把鞍子和甲衣卸下来,它们既不喘气,也不冒汗,好像没什么事儿一样。

这样的马,它食量大,但不乱吃;力气大,但不乱用。

这才是日行千里的好马啊,可惜它们不幸相继死了。

我现在所骑的马,每天吃的草料不超过几升,而且喂养时它并不选择精良的食料,给水喝时它也不选择干净的泉水。

(骑行时)缰绳还没有拉直,它就跳起来迅猛奔跑,可刚刚跑了一百里,它就力气用尽、大汗淋漓、喘气不止,现出一副立即要死的样子。

这样的马,吃得不多并很容易满足,喜欢炫耀力气,但跑不了几下就累趴了,这是低能蠢笨的劣马啊!”宋高宗听后夸奖岳飞说得好。

并授予岳飞太尉一职,兼任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跟随皇帝巡视建康时,皇帝对手下人说:你们要像服从我一样服从岳飞韩非子和氏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

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

”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

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

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

”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孔子家书原文: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译文: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