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π的历史及近似计算的发展过程
pi的计算
5.圆周率的随机模拟计算方法 (蒙特卡罗法)
cs=0 n=500 %随机取点数 for i=1:n a=rand(1,2); if a(1)^2+a(2)^2<=1 cs=cs+1 end end 4*cs/n
1
0
1
依次取n 500,1000,3000,5000,50000取算得 圆周率的近似值分别为 3.18400000000000 3.10400000000000 3.13866666666667 3.12080000000000 3.14376000000000
1 ( 1)n (6n)! 13591409 545140134n 12 , 3 3 3 n n 0 ( 3n)!( n! ) 640320 2
并在1994年计算到了4044000000位.它的另一 种形式是
426880 10005 . (6n)!(545140134 n 13591409) 3 3n ( n ! ) ( 3 n )! ( 640320 ) n 0
例3 完成下面的实验任务
(1) 用MATLAB软件计算函数arctan x的Maclaurin 展开式,计算的近似值.
( 2)利用下面的等式计算 的值,并与( 1)比较.
2 1 2 ( 1)n1 (a ) (b) , 2, 2 8 n1 ( 2n 1) 12 n1 n
分析法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摆脱求多边形周长的繁难 计算,利用无穷级数或无穷连乘积来算 π 。 1593年,韦达给出
这一不寻常的公式是 π 的最早分析表达式。甚至 在今天,这个公式的优美也会令我们赞叹不已。它 表明仅仅借助数字2,通过一系列的加、乘、除和 开平方就可算出 π 值。
圆周率的背景历史
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
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期大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如古埃及纸草书(约公元前1700)中取π=(4/3)^4≈3.1604 。
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 < π < (3+(1/7)) ,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
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
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
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1579年法国数学家韦达给出π的第一个解析表达式。
此后,无穷乘积式、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π值表达式纷纷出现,π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
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
1873 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尚可斯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可惜他的结果从528位起是错的。
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
圆周率π的历史及近似计算的发展过程
圆周率π的历史及近似计算的发展过程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有对圆周率的认识。
最早对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是来自埃及几何,他们使用了一个近似于3.1605的值。
巴比伦人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采用了π=3.125的近似值。
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数学家斐波那契给出了一个较为精确的近似值3.1418、然而,真正改变圆周率计算的是公元3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
他运用了类似于现代数学中的极限概念来计算圆周率,找到了一个范围为3.1408和3.1429之间的修正值。
在中国,数学家刘徽在公元3世纪提出了著名的辗转相除法,用于计算圆周率。
这种方法将圆的周长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比较,通过不断迭代,得出了一个非常接近π的值。
刘徽的方法在中国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到了16世纪,圆周率的计算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德国数学家乌尔斯·弗恩于1596年创造出一个新的无穷级数来计算圆周率,这个级数称为莱布尼茨级数。
通过不断累加级数的项,可以逐渐逼近π的值。
然而,这种方法收敛很慢,需要相当多的计算。
在近代,圆周率的计算进一步发展。
英国数学家威廉·琼斯于1706年提出了一种较为精确的近似计算方法,利用圆周率与椭圆的关系。
然而,真正改变圆周率计算的是18世纪的英国计算家约翰·马奎因提出的马奎因公式。
这个公式利用无穷乘积和复数的概念,可以计算圆周率的十进制位。
20世纪初,计算机的发明结局改变了圆周率的计算。
因为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计算其各个位数的值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
美国数学家费莱(Felix von Fehler)于1947年利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π的4000个十进制位。
如今,通过不断改进和发展,我们可以计算出非常精确的π值。
截至2024年,有人利用超级计算机计算出π的小数点后30万亿位。
还有人使用数学方法和技术,已经计算出π的小数点后数千万位。
总之,圆周率π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圆周率π的初步研究
圆周率π的初步研究圆周率π(pi)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代表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的计算中。
本文将对圆周率π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一些与π相关的性质和应用。
一、圆周率的发现与定义圆周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早在公元前约250年,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就利用近似计算的方法,确定了圆周率的数值在3.1408和3.1429之间。
然而,直到17世纪,圆周率的精确值仍然是一个谜。
到了18世纪,数学家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首次证明了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即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19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利用级数展开式得到了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表示形式,进一步揭示了圆周率的神秘之处。
今天,圆周率的定义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
在几何学中,π可以定义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即π等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
数学分析中,π可用级数展开式、连分数、积分等多种方式定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算法来计算π的近似值,如蒙特卡洛方法和马青公式等。
二、圆周率的性质和特征1. 无理数特性:如前所述,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即无法用两个整数的比值来表示。
这个性质意味着π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2. 无限不精确性:虽然圆周率在数学中被定义为一个常数,但由于其无限长度的小数部分,它无法完全被计算出来。
我们只能利用近似值来使用π,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精度。
3. 超越数性质:圆周率被证明是一个超越数,即它不是任何有限次代数运算的解。
这意味着无法通过有限次的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来得到π的精确值。
三、圆周率的应用圆周率π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1. 几何学中的面积和周长计算:由于π与圆的半径和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π来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此外,π还可以应用于计算其他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如球体、圆锥体等。
圆周率的演变史
圆周率的演变史1. 早期发现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学家们的探索。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数学家们已经开始了对圆的研究。
他们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恒定的数,这个数被称为圆周率。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次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使用π来表示这个比率。
他发现,这个比率约为3.16,这个数字后来被称作毕达哥拉斯数(Pythagoras' constant)。
2. 印度数学家贡献印度数学家在圆周率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499年,印度数学家阿叶彼海特发明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称为“阿叶彼海特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无穷级数展开,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逼近圆形的面积,从而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此外,印度数学家马哈维拉在公元5世纪提出了用几何方法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他的方法与后来的蒙特卡罗方法类似,通过随机选取点来逼近圆形的周长和面积。
3. 中国数学家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髀算经》。
在三国时期,魏国数学家刘徽首次提出了“割圆术”,通过计算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形的面积,进而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千年之久。
他还提出了“祖率”,即关于圆周率的更精确的表达式,这个公式至今仍在使用。
4. 精确计算的发展随着数学的发展和计算技术的进步,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发明了一种快速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他的方法基于连分数展开,可以有效地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进入20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圆周率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机会。
1949年,英国数学家科利瓦伊夫斯基于连分数的算法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百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圆周率的精确度已经达到了小数点后数百万位甚至更高。
圆周率历史简介
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数学家们对圆的性质的研究。
在中国,魏晋时期的刘徽使用了“割圆术”来求得圆周率的近似值,而汉朝的张衡则通过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得出π等于10的开方约为3.162。
同时,在印度,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根号9.8684,而婆罗门笈多则推论出圆周率等于10的平方根。
在欧洲,斐波那契算出了圆周率约为 3.1418,而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3.1415926537。
到了现代,科学家们已经计算出圆周率的小数点后31.4万亿位,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被打破。
总的来说,圆周率的历史是数学和科学进步的见证。
圆周率历史介绍
圆周率历史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跨越了数千年,许多数学家都为它的精确计算做出了贡献。
1. 早期记录:一块产于公元前1900年的古巴比伦石匾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等于25/8,即3.125。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
2.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是首位通过数学算法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人。
他求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和22/7,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为圆周率的近似值。
3. 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意即圆周率等于3。
4. 刘徽与割圆术: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使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
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5. 祖冲之的贡献: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80年左右)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圆周率值。
他的这一成果在之后的800年里都是最准确的。
6. 近现代发展:16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出版了一本数学专著,其中他推导出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个分数相乘的积。
2015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与圆周率相关的公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圆周率的计算精度不断提高。
例如,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圆周率已计算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2021年8月17日,瑞士研究人员使用超级计算机,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创下了新的纪录。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它也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3.14作为圆周率的近似值进行计算。
总之,圆周率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许多数学家和科学家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圆周率的计算精度仍在不断提高。
π的计算方式
π的计算方式π,又称圆周率,是一个数学常数,代表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
在数学中,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它出现在许多数学公式和计算中。
本文将围绕π的计算方式展开,介绍一些有趣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一、π的历史与发现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近似值3.16来计算圆周。
而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则在公元前250年左右,通过逐步逼近法,将π的值计算到了3.14。
二、π的几种计算方法1. 蒙特卡洛方法蒙特卡洛方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的数值计算方法,可以用来估算π的值。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正方形内随机散布大量点,并计算落在内切圆内的点的比例。
通过统计实验次数与落在圆内的点数的比例,可以得到π的近似值。
2. 随机行走方法随机行走方法是一种通过模拟随机路径来计算π的方法。
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一个无限大的平面上进行随机行走,每次行走的方向是随机选择的,但步长保持不变。
当进行大量次数的随机行走后,可以通过统计所到达的点与原点的距离与步长的比例,估算出π的值。
3. 调和级数方法调和级数方法是一种通过级数求和来计算π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调和级数的性质,将π表达为一个级数的和。
通过不断增加级数的项数,可以逐渐接近π的真实值。
三、π的应用领域1. 几何学π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计算圆的面积和体积时,都需要使用π。
另外,π还可以用来计算弧长、球体积等。
2. 物理学在物理学中,π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例如,计算圆周运动的周期和频率时,需要使用π。
此外,π还出现在很多物理公式中,如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3. 计算机科学在计算机科学中,π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π可以用来生成随机数,进行密码学算法设计,以及在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领域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
四、π的奇特性质1. 无理数π是一个无理数,即它不能被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这意味着π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没有规律可循。
π的历史
π的历史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
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代表圆周率。
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
现在π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
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东汉的数学家又将π值改为(约为 3.16)。
真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值为3.14。
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
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
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
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
他把π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
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
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值。
电子计算机问世后,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
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π,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
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
圓周率π的計算歷程圓周率是一個極其馳名的數。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這個數就引進了外行人和學者們的興趣。
作?一個非常重要的常數,圓周率最早是出於解決有關圓的計算問題。
僅憑這一點,求出它的儘量準確的近似值,就是一個極其迫切的問題了。
事實也是如此,幾千年來作?數學家們的奮鬥目標,古今中外一代一代的數學家?此獻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勞動。
回顧歷史,人類對π的認識過程,反映了數學和計算技術發展情形的一個側面。
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個地區或時代的數學水平。
德國數學史家康托說:“歷史上一個國家所算得的圓周率的準確程度,可以作?衡量這個國家當時數學發展水平的指標。
”直到19世紀初,求圓周率的值應該說是數學中的頭號難題。
?求得圓周率的值,人類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的歷史是饒有趣味的。
我們可以將這一計算歷程分?幾個階段。
實驗時期通過實驗對π值進行估算,這是計算π的第一階段。
這種對π值的估算基本上都是以觀察或實驗?根據,是基於對一個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實際測量而得出的。
在古代世界,實際上長期使用π=3這個數值。
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有基督教《聖經》中的章節,其上取圓周率?3。
這一段描述的事大約發生在西元前950年前後。
其他如巴比倫、印度、中國等也長期使用3這個粗略而簡單實用的數值。
在我國劉徽之前“圓徑一而周三”曾廣泛流傳。
我國第一部《周髀算經》中,就記載有圓“周三徑一”這一結論。
在我國,木工師傅有兩句從古流傳下來的口訣:叫做:“周三徑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說,直徑?1的圓,周長大約是3,邊長?5的正方形,對角線之長約?7。
這正反映了早期人們對圓周率π和√2 這兩個無理數的粗略估計。
東漢時期官方還明文規定圓周率取3?計算面積的標準。
後人稱之?“古率”。
早期的人們還使用了其他的粗糙方法。
如古埃及、古希臘人曾用穀粒擺在圓形上,以數粒數與方形對比的方法取得數值。
或用勻重木板鋸成圓形和方形以秤量對比取值……由此,得到圓周率的稍好些的值。
π的历史(五篇模版)
π的历史(五篇模版)第一篇:π的历史π 的历史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
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
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
他的符号幵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
现在π 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
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东汉的数学家又将π值改为(约为3.16)。
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 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 值为3.14。
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
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 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
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彔。
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
他把π 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
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3.14************44 ***20899 86280 34825 34211 706798214808651 32823 06647 09384 46095 50582 23172 53594 08128 48111 74502 84102 70193 85211 05559 64462 29489 54930 3819644288 10975 66593 34461 28475 64823 37867 83165 27120 19091 45648 56692 34603 48610 45432 66482 13393 60726 02491 4127372458 70066 06315 58817 48815 20920 96282 92540 91715 36436 78925 90360 01133 05305 48820 46652 13841 46951 94151 16094 33057 27036 57595 91953 09218 61173 81932 61179 31051 18548 07446 23799 62749 56735 18857 52724 89122 79381 83011 9491298336 73362 44065 66430 86021 39494 63952 24737 19070 21798 60943 70277 05392 17176 29317 67523 84674 81846 76694 0513200056 81271 45263 56082 77857 71342 75778 96091 73637 17872 14684 40901 22495 34301 46549 58537 10507 92279 68925 89235 42019 95611 21290 21960 86403 44181 59813 62977 47713 09960 51870 72113 49999 99837 29780 49951 05973 17328 16096 31859 50244 59455 34690 83026 42522 30825 33446 85035 26193 11881 71010 00313 78387 52886 58753 32083 81420 61717 76691 47303 59825 34904 28755 46873 11595 62863 88235 37875 93751 95778 18577 80532 17122 68066 13001 92787 66111 95909 21642 01989 38095 25720 10654 85863 27886 59361 53381 82796 82303 01952 03530 18529 68995 77362 25994 13891 24972 17752 83479 13151 55748 57242 45415 06959 50829 53311 68617 27855 88907 50983 81754 63746 49393 19255 06040 09277 01671 13900 98488 24012 85836 16035 63707 66010 47101 81942 95559 61989 46767 83744 94482 55379 77472 68471 04047 53464 62080 46684 25906 94912 93313 67702 89891 52104 75216 20569 66024 05803 81501 93511 25338 24300 35587 64024 74964 73263 91419 92726 04269 92279 67823 54781 63600 93417 21641 21992 45863 15030 28618 2974555706 74983 85054 94588 58692 69956 90927 21079 75093 02955 32116 53449 87202 75596 02364 80665 49911 98818 34797 75356 63698 07426 54252 78625 51818 41757 46728 90977 77279 38000 81647 06001 61452 49192 17321 72147 72350 14144 19735 68548 16136 11573 52552 13347 57418 49468 43852 33239 07394 14333 45477 62416 86251 89835 69485 56209 92192 22184 27255 02542 56887 67179 04946 01653 46680 49886 27232 79178 60857 84383 82796 79766 81454 10095 38837 86360 95068 00642 25125 20511 73929 84896 08412 84886 26945 60424 19652 85022 21066 11863 06744 27862 20391 94945 04712 37137 86960 95636 43719 17287 46776 46575 73962 41389 08658 32645 99581 33904 78027 59009 94657 64078 95126 94683 98352 59570 98258 22620 52248 94077 26719 47826 84826 01476 99090 26401 36394 4374553050 68203 49625 24517 49399 65143 14298 09190 65925 09372 21696 46151 57098 58387 41059 78859 59772 97549 89301 61753 92846 81382 68683 86894 27741 55991 85592 52459 53959 43104 99725 24680 84598 72736 44695 84865 38367 36222 62609 91246 08051 24388 43904 51244 13654 97627 80797 71569 14359 97700 12961 60894 41694 86855 58484 06353 42207 22258 28488 64815 84560 28506 01684 27394 52267 46767 88952 52138 52254 99546 66727 82398 64565 96116 35488 62305 77456 49803 55936 34568 17432 41125 15076 06947 94510 96596 09402 52288 79710 89314 56691 36867 22874 89405 60101 50330 86179 28680 92087 47609 17824 93858第二篇:历史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但是在近代历史中却屡次遭到侵略。
有关圆周率的历史
有关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无理数,表示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例。
关于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1. 古代巴比伦:一些古代巴比伦文化的文献表明,巴比伦人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认识到圆周率的存在,尽管他们并没有使用符号来表示它。
2. 古代埃及:埃及人也对圆周率有一些了解。
在大约公元前1650年的一份文献中,可以看到他们使用了一个近似值,将圆周率估计为
3.125。
3. 古希腊: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公元前3世纪时,使用了一个近似值22/7,这是一个相对较精确的近似,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
4. 欧洲中世纪:在中世纪,欧洲数学家努力改进圆周率的近似值。
然而,直到16世纪,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到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5. 近代发现:随着数学和科学的发展,人们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在17世纪和18世纪,数学家们逐渐发展出更加精确的算法和公式。
6. 计算机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能够使用计算机算法来计算圆周率的数值,迅速推进了对圆周率小数部分的了解。
其中,π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这使得计算机科学家能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来计算数百万、数十亿位的圆周率。
总的来说,圆周率的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古代文明的估算到近代数学的精确计算,一直是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引言圆周率(π)是数学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常数之一。
它代表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是一个无理数,其小数部分无限不循环。
自古以来,圆周率就吸引了无数数学家的关注,他们致力于计算它的精确值。
本文将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包括古代数学家的探索、计算方法的演变以及现代计算机的应用。
古代数学家的探索圆周率的探索始于古代文明。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圆的性质,并尝试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古巴比伦人将圆周率估计为3.125,而古埃及人则将其估计为3.16。
然而,真正对圆周率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古希腊数学家。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公元前3世纪使用了一种基于多边形逼近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
他通过逐渐增加多边形的边数,逼近圆的形状,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从而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阿基米德计算出圆周率的范围在3.1408到3.1429之间。
中国古代数学家也对圆周率进行了研究。
在《周髀算经》中,中国古代数学家使用了一种称为“割圆术”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这种方法基于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并计算每个等份的面积,从而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ZuChongzhi)在公元5世纪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26,这个值在当时是非常精确的。
计算方法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家们不断改进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在古代,除了阿基米德的多边形逼近法和割圆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被提出。
例如,古希腊数学家卢卡斯(Lukas)使用了一种基于无穷级数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他提出了一个级数公式,通过逐项求和可以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在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也对圆周率进行了研究。
他们使用了一种称为“无穷级数法”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
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Al-Kashi)在15世纪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265358979,这个值在当时是非常精确的。
现代计算机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圆周率的发展史范文
圆周率的发展史范文圆周率(π)是数学上一个十分重要且有趣的常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代。
下面将对圆周率的发展史进行1200字以上的详细说明。
古代:从古代文明到欧几里得在古代文明时代,对于圆周率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最早记录圆周率近似值的文献可以追溯至约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伦,他们将圆和直径的比值设定为3、随后,古埃及人和古印度人也有类似的记录,但并未有更进一步的近似计算。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是第一位深入研究圆周率的数学家。
他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编写了《几何原本》,其中探讨了圆和圆周率的关系。
欧几里得发现了许多关于圆周率的有趣性质,包括它是一个无理数。
中世纪:爱尔兰使用π的代表字母中世纪时期,圆周率的研究进展相对较慢。
然而,爱尔兰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在1706年首次使用π这个字母来代表圆周率,并且他通过将圆周长和直径长度进行比较,得到了进一步的近似值。
18世纪:拉马努金的发现在18世纪,著名的印度数学家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开始研究圆周率。
他的工作为圆周率的计算和近似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拉马努金发现了一系列关于圆周率的重要恒等式和级数,并且成功推导出了一些无穷级数。
他的工作为圆周率的计算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于后续的研究非常有影响。
近代:计算机的问世和蒙特卡洛方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开始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和近似。
计算机的问世使得圆周率的计算更加精确和高效。
20世纪末,美国计算机专家大卫·贝尔(David Bell)使用计算机计算出了π的十进制小数点后一亿位,使得圆周率的计算进一步推进。
除了计算机,蒙特卡洛方法也在圆周率的计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特卡洛方法是一种通过随机数模拟来计算数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模拟投针实验,人们可以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来估算圆周率的值。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展示出圆和圆周率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们对圆周率的理解更加深入。
圆周率的计算历程及意义
圆周率的计算历程及意义1.古代计算方法:在古代,人们并不了解很多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们已经观察到了一些有关圆和圆周的规律。
古代埃及人、巴比伦人、希腊人、印度人等都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
1.1古代埃及人:埃及人约公元前2000年,用近似于3.16的数值来表示圆周率。
这是通过将一个正方形的周长除以其直径得到的。
1.2古代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约公元前2000年也发展出计算圆周和圆面积的方法。
他们知道了一个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通过直径和周长乘积的四倍,得到了近似于3.125的圆周率数值。
1.3古希腊人: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阿基米德是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位数的人之一、他使用了一个著名的方法,利用多边形逼近圆。
通过不断增加多边形的边数,他计算得到了3.1416这一较为精确的数值。
1.4古印度人:古印度的数学家们也研究了圆周率,著名的数学著作《数学经典》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他们使用了连分数展开的方法,得到了近似于3.1416的数值。
2.近代计算方法:随着数学的发展,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法来计算更精确的圆周率。
2.1 布尔乌亚(Brouncker)公式:布尔乌亚公式是英国数学家布尔乌亚于1654年提出的一种计算无穷级数的方法。
这个公式用连分数的形式展开圆周率,并且每一项都趋近于无穷。
布尔乌亚公式可以计算出数学家约翰·沃勒斯(John Wallis)于1655年获得的关于圆周率的一个重要结果,即π/2=2/1*2/3*4/3*4/5*6/5...2.2随机法:随机法是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正方形内随机产生一大量的点,然后计算这些点与正方形内切的圆的比例。
当点数足够大时,这个比例就会趋近于圆周率的近似值。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实现,精度和效率较高。
3.圆周率的意义:圆周率在数学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3.1几何学:圆周率是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常数。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圆周率是指一个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通常表示为希腊字母π。
圆周率的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常用小数表示法是3.1415926……。
圆周率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常数,被广泛应用于几何、物理、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记录来自于古代印度和巴比伦。
在印度,人们使用的是一种近似值,他们认为圆周与直径的比值是62832/20000,即3.1416;在巴比伦,人们使用的是一种一步一步逼近的方法,他们将圆分成多个部分,然后将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得到一个近似值。
在古代中国,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也非常出名。
唐代大数学家祖冲之使用圆与正六边形的关系,使用正多边形逐一逼近圆,并计算其周长与直径之比。
他得到了圆周率的高精度近似值3.1415926。
在欧洲,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是公元14世纪前后由意大利数学家朱利亚诺·德·沙维诺和德国数学家约翰·尼泊姆斯开发出来的。
这些方法使用了类似于古代中国的方法,通过逐渐增加正多边形的边数来逼近圆的周长。
这些方法在16世纪时被约翰·凯梅齐斯进一步推广,并且他发现一个关于π的公式。
到了18世纪,数学家莱布尼兹和伯努利发现了使用级数逼近圆周率的方法,即莱布尼兹公式和伯努利数。
这种方法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计算圆周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圆周率的计算精度也逐渐提高。
在20世纪初,计算机的发明大大加快了圆周率的计算速度和精度。
1950年代,法国天文学家雅克·迪金使用计算机计算出了十万位的圆周率;1989年,美国数学家基特·阿曼德使用计算机计算出了2.7亿位的圆周率,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了2010年。
目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已经非常多样化,除了前述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方法外,还有使用光学、电磁波等物理方法计算圆周率的尝试。
此外,圆周率在现代科技中应用广泛,比如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用于绘制圆形、曲线等形状,还用于计算机密码学中的加密解密等方面。
圆周率的生产过程
圆周率(π)是一个数学常数,代表了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
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其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
生产圆周率并非实际意义上的生产过程,而是通过数学方法和计算来确定其数值。
最早对圆周率的估算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的阿基米德。
他利用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通过不断增加多边形的边数,逐渐接近圆的周长,从而得到一个近似值。
在现代,计算机和数值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计算圆周率的数值。
其中,著名的圆周率计算方法之一是莱布尼茨级数或狄利克雷级数。
这些方法利用级数展开式或其他数学公式,通过计算无限项的和来逼近圆周率的数值。
另外,还有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计算圆周率的方式。
该方法通过随机模拟点落在圆内或圆外的概率来估算圆周率的数值。
总的来说,圆周率的计算是一个数学问题,利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来逼近其精确值。
因为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所以无法通过有限步骤的计算得到其精确的数值,只能通过逼近的方式来获得更精确的近似值。
圆周率起源
圆周率起源圆周率,简称π,是一个数学概念,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并被广泛应用于几何计算中。
它表示一个圆的周长与半径之比,是一个不可分解的无理数,其值为约圆周率,即约等于3.141592654。
关于圆周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那些数学家,他们用圆弧的概念来讨论圆周率的大小。
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和几何学家色雷斯(公元前三世纪),首先给出了一个近似值,即圆周率可以被近似为3.1416。
在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凯撒莱特(Archimedes),以数学证明的方式确定了圆周率的大小,即圆的周长至少比半径大3.14个单位长度。
到了中世纪,圆周率也被广泛地探索并研究,拉丁美洲的数学家科洛尼(Cirueli)用泰勒级数的方法确定了圆周率的值,认为圆周率的值为约圆周率,或者说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被近似为3.1416。
在17世纪和18世纪,圆周率受到英国数学家斯特拉伯勒(Strabler)、苏格兰数学家弗兰克(Frank)和法国数学家库珀斯(Kupers)等人的研究,他们将圆周率计算到更高精度。
1847年,法国数学家斯坦因(Stain)利用解析几何确定了圆周率的值,最终确定了圆周率的值约等于3.141592654。
圆周率的计算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斯坦因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和统计理论,结合机器计算,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数值方法,可以计算出更高精度的圆周率值。
1948年,德国数学家费曼(Ferman)用新的数值方法,可以计算出更高精度的圆周率值,他计算了1000亿位的圆周率,使圆周率更完善,更可靠。
今天,圆周率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广泛应用于几何计算中。
研究员们正在进行更加精确的计算,并认为圆周率的值可以被精确到3.141592654的精度。
可以说,圆周率是科学发展历史中的一颗明珠,它真正意义上以一种无穷长的数字来表示,将永远经久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我们看东方的情况。在中国,成书大约在一世纪 的《周髀算经》上记述了周公和商高的问答,在商高 曰“数之法出于圆方”下,有赵爽(公元220 年) 注(“周 三而径一”) 。东汉科学家张衡提出 10 ,而在西 汉缉为定本的中国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仍 沿用周三径一之说,其精度比不上古埃及和巴比仑,这 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公元三世纪的魏晋时期,因为数学 家 刘徽的出现而得以改变。
k
2 k 1
2k 1
若在其中取x=1,则得到的就是莱布尼茨级数,其收敛 速度极慢。
观察级数可知,当x的值越接近0,级数收敛得越快.
因此考虑令 则有
x tan 1 5
,则
arctan
1 5
tan 2
2 tan 1 tan
2
2x 1 x
2
5
5 12 120 119
在古印度,宗教活动中的庙宇和祭坛等的 建筑设计,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在梵文经典《测 绳的法规》中对此作了总结,所包含的内容可以 上溯到公元前五世纪或更早的年代,其中使用 π的值往往用复杂的式子表示如:
4(1
2 15 ) 3.0044...
2
[1
4 1 3 ( 2 1)]
需要说明的是,Archimedes 并不是用我们这里的代数和 三角符号,而是用纯几何的方法推导的,并且也没有使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数表示(小数的正式使用是在十六、 十七世纪的事) ,所以他从a1 ,b1 出发推导出a6 ,b6 是极 为烦琐的,计算量是惊人的。
古印度在这方面的情况。印度在公元500 —1000 年间, 出现了四、五个有名的数学家,印度数学由此而出现了 繁荣的景象。对圆周率得出最好近似值的是阿耶波多, 他所得到的近似值是3. 1416 ,但直到十二世纪前后印度 数学家始终没有使用过该值。在他的《阿耶波多书》 里,他是这样说的:100 加4 ,乘以8 ,再加62000 ,结果是直 径为20000 的圆周的近似值,这就导致了圆周率为3. 1416 ,由于书中没有一处地方提示过证明的方法,所以 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如何得出该结果的,但从其准确性上 看,他应该是通过推算得出的。
圆周率π的发展历史及近似计算
------数学案例教学之八
内容简介
一、对圆周率π的发展历史的介绍
二、圆周率π发展的四个时期的近似计算 方法介绍 三、结合Mathematica软件对近似计算方法 的演示与比较 四、对近似计算π的其他若干方法的介绍
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首先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其直 径三倍多的事实现在已经很难追溯了,从那个难 以确定的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地回答圆的 周长究竟是其直径的三倍多多少的问题。
我们借助于计算机利用软件Mathematica来完成 刘徽的工作:
a a b c
0 n_ n_ n_
1; : Sqrt 2 Sqrt 4 a n 1 ^ : 2 ^ n a n ; 3 : 2 ^ n a n b n 1 ; 6
古埃及和巴比仑的π 属于经验性获得阶段。
在古埃及所留下的两批草纸之一的莱登草纸上有一个 例子:“ 有一块9 凯特(即直径为9)的圆形土地,其面积多 大? 今取其直径的九分之一,即1 ,则余8 ,作8 乘以8 ,得 64 ,这个大小就是面积。”由此可见,他们认为圆的面 积等于一个边长为此圆直径的九分之八的正方形面积, 通过简单的推算,就可得出圆周长与其直径之比是 256/ 81 ,大约是3. 1605。在巴比仑,他们把圆的面积取 为圆周平方的十二分之一,由此似乎可以看出,他们认 为圆周是直径的三倍,即π取3。但在给出正六边形及 外接圆周长之比时,实际上又用了25/ 8 即3. 125 作为π 的值。以上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00 年左右。
令n=4,可得b(n), c(n)分别为
3.14103
3.14271
在刘徽之后二百年,南北朝人祖冲之应用刘徽的割圆 术,在刘徽的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了精确的七位有效 数字的圆周率值:3. 1415926 <π< 3. 1415927。在《中 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博士指出:“在这个时期,中 国人不久赶上了希腊人,并且在公元五世纪祖冲之和 他的儿子祖堩的计算中又出现了跃进,从而使他们领 先了一千年。” 祖冲之所得圆周率的精度保持了记录达一千年,直到 十五世纪中亚数学家al - Kashi 和十六世纪法国数学 家Viete 才计算出更精确的值,前者到第十四位,后者到 第九位。到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圆周率的最好结果是 公元1600 年Van Ceulen 所得的第35 位。
13 12 11 9
6, 3.1415138011443010763, 0.000078852445492162
8
,
,
每增加两项,可以提高1位数的精确度.
三、解析计算时期
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数学世界,π数学 公式的出现使圆周率的计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最早的公式之一是数学家Willis所得的:
欧拉于1748年发现的两个级数:
2
6
k
k 1
1
2
2
8
(2k 1)
k 0
1
2
这两个级数收敛速度也很慢,所以在计算时使用价 值并不大。
为提高计算效率,采用基于arctanx的级数的一种加速方 法:
已知arctanx的泰勒级数展开式为:
arctan x
k 0
( 1) x
tan 4
2 tan 2 1 tan 2
2
2 1 (
12 5 12
)
2
1
因此,4
4
, 4
4
非常接近于0.
而
120
1 119 tan tan( 4 ) 120 4 1 tan 4 239 1 119
tan 4 1
0, 2.8284271247461900976, 0.313165528843603140
2, 3.1214451522580522856, 0.020147501331740952
4, 3.1403311569547529123, 0.001261496635040326 8, 3.1415877252771597006, 4.9283126335378 10 10, 3.1415923455701177423, 3.080196754961 10 12, 3.1415926343385629891, 1.92512302494 10 14, 3.1415926523865913458, 1.2032018927 10 16, 3.1415926535145931202, 7.52001183 10 18, 3.1415926535850932311, 4.7000074 10 20, 3.1415926535894994880, 2.937505 10
a62 n1 a62 n 2 a62n ( ) 1 1 2 2
2 2
2
4 a62 n
2
面积与边长有如下关系:
S 62n1 6 2
n1
a62n 4
3 2 a62n
n
圆面积S与多边形面积 S n 之间有如下关系:
100 300 500 700 900
3.15149 3.14491 3.14359 3.14302 3.1427
0.009900 0.003322 0.001996 0.001426 0.001109
发现其收敛速度慢,使用前1000项计算大约能精确 到百分位.
S2n S 2 S2n Sn
他算到192 边形时得到314. 1024 < 100π<314. 2704. 刘徽用157/ 50 = 3. 14 表示圆周率,被称为“徽率”。 刘徽所建立的一般公式S2n < S< S2n + (S2n - Sn) 可以把圆周率计算到任意的精度,它比阿基米德用 内接和外切双方逼近的方法更为简洁.
下面看中国,刘徽是三世纪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 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的。 割圆术从单位圆开始,首先作单位圆的内接正六边形, 然后边数加倍,正12边形,正24边形,正48边形,正 96边形,…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建立边数与面积的递 推公式,进而得到π的近似值.
设圆内接正n边形的边长为 a n ,圆内接正n边形的 面积为 S n ,则边长有以下递推公式:
2
1 3 3 5 5 7 7... 2 4 4 6 6 8 8...
而最著名的公式是Leibniz级数(1674年发现):
4
1
1 3
1 5
1 7
...
我们可以执行如下程序来体验利用莱布尼茨级数 计算π的效果:
Table n, N 4 Sum 1 ^ j 2 j 1 , j, 0, n N Pi Sum 1 ^ j 2 j 1 , j, 0, n , n, 100, 1000, 200 TableForm
1
即 所以
arctan
1 239
16 4 16 arctan
16
k 0
1 5
4 arctan ( 1)
k
1 239
( 1)
k
2k 1 5
1
2 k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