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组织中的知觉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考试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讲解1.组织行为学:2.知觉:3.沟通:4.集体:5.气质:6.性格二、简答题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见解和管理方式是什么?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3.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5.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比较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7.依照角色(保护角色、任务角色)将集体分类,并说明怎样这些集体的管理?8.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差别是什么?9.解析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10.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职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11.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1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13.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14.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15.集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16.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17.个人怎样应付工作压力?答: 1、保持和同事之间友好的关系。
2、抛弃圆满主义标准,适合减低工作要求。
3、推迟满足感,工作中建立先难后易的次序。
4、分清责任,并肩负属于自己的责任。
5、每天适合做一些体育锻炼活动三、案例解析题( 26 分)“上旬拉平”。
在安排上旬生产任务时,将难干和易干的活搭配分给每个人,使每个人在上旬完成的生产指标基本拉平,这样不致损害他们完成本月任务的积极性。
“中旬超额”。
在中旬,把所有简单的活所有安排下去。
同时,依照需要也适合安排些难干的活,使多数工人在中旬即可超额完成一些工时。
“下旬稳住”。
在中旬已经超额的前提下,下旬把所有难干的活安排下去。
这时得奖已成定局,再多干即可多超,即使难干的活也感觉见义勇为,勇于肩负。
我们的课本中把它做为双因素理论的运用,请讲解它是怎样利用双因素理论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 于 1959 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造成职工对工作不满的因素主若是由于企业政策、行政管理、督查、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办理不当以致的。
第3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
第3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第3讲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学习理论⼀、⾏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义在本世纪初兴起于美国。
⾏为主义只是⼀个总的名称,在此名称之下有很多观点不同的理论。
在此主要讨论⾏为主义学派中四个重要的、对教育影响较⼤的代表⼈物:华⽣(John B.Watson,1878-1958)、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纳(B.F.Skinner,1904-1990)和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的理论。
⾏为主义各学习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将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新联结的过程,即S-R之间的联结。
但对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如何建⽴,或个体学习的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三种理论的观点有所不同。
(⼀)学习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的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最初由俄国⽣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作了详细研究。
在20世纪初被美国⼼理学家华⽣采⽤,不但⽤以解释动物的学习⾏为,⽽且⽤以解释⼈的⾏为,甚⾄扩⼤到解释⼈性。
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的过程如表1所⽰:华⽣认为⼼理学必须采⽤科学的⽅法,研究个体的外显⾏为。
⼈的⼀切⾏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切⾏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在这些反应中,除少数是⽣⽽具有的反射之外,⼤部分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关系,经由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所形成。
只要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作⽤⽅法,建⽴起所要的反应,从⽽组合成预期的复杂⾏为,⽽且也可根据条件作⽤原理,消除个体已有的某些⾏为。
(⼆)学习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过程桑代克是第⼀个根据动物⾏为实验研究⽽建⽴学习理论的教育⼼理学家。
桑代克根据⾃⼰所设计的“迷笼”,以猫为试验对象,观察其开门取⾷的学习过程。
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的研究,桑代克提出了其学习理论,主要由以下三个⽅⾯组成:1.学习是S-R之间的联结。
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反应时所产⽣的“刺激-反应”联结。
【2019年整理】普通心理学讲义目录
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的定义1)民俗理解2)科学定义2、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哲学根源2)生物学根源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W, Wundt)●实验研究方法●内省法(introspection)3、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结构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华生J. B. Watson●斯金纳B. F. Skinner4)心理动力学●弗洛伊德S. Freud●心理动力:本能(性、攻击)●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精神分析●个案研究法5)认知学派●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6)人本主义●心理学要研究正常人(区别与其它动物的复杂经验)7)进化论学派●心理功能和现象以适应生存为目的4、心理学与传统科学的关系1)范式●定义●三种关键成分2)心理学的定位●心理学是一门前范式科学5、心理学的界限和范围1)心理学的研究层面2)心理学的职能●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3)心理学:科学与民俗的区别6、基本术语1)心理学2)行为主义3)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4)本能5)范式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1)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变量2)标准程序3)代表性样本●样本●代表性4)客观测量●信度●效度●多重测量2、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形成理论假设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操作化操作定义●程序标准化控制变量控制组安慰剂效应有求必应效应单盲实验双盲实验●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随机分配(随机误差)对等匹配(系统误差)混淆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描述统计推论统计趋中测量平均数中数众数变异性●得出结论●实验研究的局限性优点:明确因果关系缺点: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准实验研究外部效度难以确定只看现象未见本质2)描述研究●案例研究优点:探索性;解释意义缺点:样本偏差、主试偏差(滤色镜)不完全归纳●自然观察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第3讲)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第3讲)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詹姆斯所著的《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领域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第三讲中的主要内容。
第三讲的重点主题是感知和知觉。
感知是指通过感官接收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基于感知形成的主观体验。
詹姆斯在本讲中详细阐述了感知和知觉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文章的第一部分讨论了感觉的作用和特点。
感觉是感知过程的起点,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来接收外界刺激。
詹姆斯在书中对各种感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到触觉等等,揭示了它们的功能和原理。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文章详细论述了知觉的形成和过程。
知觉是感知过程的结果,它是个体根据感知到的刺激来构建客观世界的心理表象。
詹姆斯认为,知觉不仅仅是感知刺激的简单映射,而是受到个体已有的认知体系和经验的影响。
他提出了“经验角色”的概念,认为我们的知觉受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经验的综合作用。
此外,詹姆斯还提出了“主动的知觉”理论,即个体的知觉活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他认为,个体在感知和知觉过程中,会通过注意力的选择和意识的调控来主动地选择和处理刺激,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目标。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本讲的最后部分,詹姆斯讨论了感觉和知觉的误差和偏差。
他指出,个体的感知和知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比如感知器官本身的限制、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期望、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等。
詹姆斯强调了感知和知觉的主观性和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客观观点提出了挑战。
总的来说,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第三讲深入探讨了感知和知觉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了很多富有洞见的观点和理论。
这些内容不仅对心理学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感知和知觉过程有一定帮助。
阅读本讲可以让我们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也更加准确和科学。
第三讲感知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课件
2、感觉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 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如图3-3所示,一个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比放 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暗些。这是同时对比。
吃糖后感觉西瓜不甜就属于继时对比。
感觉对比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园教师掌握对比规律对其制作和使用直观教 具以及提高幼儿的感受性具有重要意义。如,运用颜 色的对比,可以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互衬托;制作 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视觉对比,突出要演示的对 象,使幼儿看的清楚、印象深刻。
适应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要有 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如,由光线较强的户外 进入光线较暗的室内时,要让幼儿有适应的过程,以 避免幼儿发生摔跤、踩踏等安全事故;在让幼儿嗅闻 某种气味时,不要闻的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 来;给幼儿播放音乐时不应太响,以免幼儿的听觉感 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等。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 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一般来讲,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 受性,而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教师在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 影响幼儿的感受力。
第三讲 感知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第三讲 感知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
一、感觉的规律及其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感觉规律
适应性
。
感觉的对比
不同感觉 的相互作用
1、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 的感受性变化现象。它可以引起感性的提高,也可以 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大部分感觉都存在适应现象。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B 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Bernard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 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 影响。 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 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 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 中的X轴与Y轴一样。
C 自尊
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 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 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Baumeister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 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 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 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 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特 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 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 折不挠等。
B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所 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 系。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 于助人,这些都是你自我图式的内容。
3.社会认知
分类与图式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 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 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图式(Schema)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 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 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A 个人图式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 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 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 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基础知觉与归因讲课文档
第3页,共40页。
人的行为模式
■ 华生的观点:
“刺激~反应”(S~R)
■ 托尔曼的观点:
刺激~心理加工~反应( S~O~R)
■ 勒温的观点:
人的行为B是个体特征变量P和环境变量E的函数。 即:B = f(P×E)
第4页,共40页。
人的知觉
一个例子:经理怎么了
第24页,共40页。
社会错觉
♦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哈罗效应,是指在
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 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 认知活动。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聪明、勤奋、坚定、冷酷、灵巧)
外貌与人的特性关系的评估(P30)
第25页,共40页。
社会错觉
♦ 定型效应:也叫定势效应或刻板效应,是指人 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 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 烈影响的效应。
两个三 角形的 颜色一 样吗?
举例:知觉对象的颜色
第30页,共40页。
人的归因
➢ 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 归因就是观察者形成的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或者动机的解释。 人们既会对某个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形成印象,还会深入探究某 种行为或事情发生的原因,心理学上称后者为归因。
➢ 主要研究三个问题:
第36页,共40页。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提高知觉和归因准确性的方法: 从多个角度获得信息 从多个来源获得信息 从多个时间点获得信息 要采用理性和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第37页,共40页。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创造性?
提高个体的信 息量和知识
专业知识 创造力
管理与沟通第3讲组织沟通
第三讲 组织沟通
三、组织沟通的两种极端形式
(一)全渠道沟通----信息完全自由流动
1. 组织设计并不鼓励信息完全自由流动, 因为组织不同于偶然的个人集合体,组织内 有规定好的“恰当”的渠道。
2. 组织中许多成员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 去与其他所有成员进行沟通,有的成员甚至 忽略了某些其他成员的存在。
其他类似事件给我们的警示: 2008年源起甘肃影响全国的三鹿奶粉 事件; 2012年河北一些企业引发的毒胶囊事 件;修正药业等13家企业涉嫌其中。
第三讲 组织沟通
第五节 提高组织沟通效率的途径
一、企业应重视沟通者自身沟通技能提高 1. 调整沟通心态。 “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设身处地” 2. 学会倾听。 倾听能激发对方谈话欲,促发更深层次沟通。 3. 注重非言语信息。
一、组织沟通的结构
1.信息源 2.信息 3.通道 6.障碍 4.信息接受者 5.反馈 7.背景
• 沟通是一个过程:
信 息 与 通 道
打算发送的 信息
编码 过程
解码 过程
感受到的 信息
A-发送者
解码 过程
反 馈
编码 过程
B-接受者
= 噪音、障碍
第三讲 组织沟通
二、影响组织沟通的一般因素
1、主观性因素。
六、处理组织冲突的5种方式
协商:冲突双方互派代表,顾全大局,互让互谅,协商 解决 仲裁:由第三方出面从中调停、仲裁解决,仲裁者必须 有权威性 权威:由上级作出裁决,按“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 强迫冲突双方执行 拖延:暂不处理,听任发展,以期环境变化再解决 不予理睬:避免把意见分歧公开化、激化,不了了之
2. 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 化的通讯技术,使得沟通更为迅速和便捷。
心理学第3讲
心理学:第三讲
5. 记忆
5.1 记忆及其分类
识记的种类(按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理解分类)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理解记忆)
识记的种类(按记忆者的意识性分类)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心理学:第三讲5. 记忆5.2 Nhomakorabea记忆系统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复述
环境
感觉记忆
嗅觉
味觉
心理学:第三讲
3. 感觉
3.2 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 1 / R
心理学:第三讲
3. 感觉
3.2 感觉的测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6)歌诀法
心理学:第三讲
6. 想象
6.1 想象的含义与特征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基本特征: 形象性 新颖性
心理学:第三讲
6. 想象
6.2 想象的种类
有意想象: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 无意想象: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
知觉的理解性
心理学:第三讲
4. 知觉
4.1 知觉及其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
心理学:第三讲
4. 知觉
4.1 知觉及其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
心理学:第三讲
4. 知觉
4.1 知觉及其特性
错觉
心理学:第三讲
4. 知觉
4.1 知觉及其特性
错觉
心理学 知觉讲解
2.3.2 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知识经验 实践经历 兴趣爱好 言语提示
2.4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 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
联系
区别
感觉 sensation
知觉 perception
均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 孤立的感觉存在。感觉
是知觉的基础
单纯的反映 单一分析器活动
包含主观选择过程 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
1.3 知觉的三个阶段
感觉
(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棋盘? 鸟? 鱼?
2.1.1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刺激物本身的因素: 刺激物强度大 刺激物与周围环境对比明显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事物 变化多的刺激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已有知识经验等。
2.2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总是被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你是在对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去解释感受
知觉理论
先天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更强调内在结构(先天)
在知觉经验中的作用。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成员如库尔特·考夫
格
卡、沃尔夫冈·苛勒、马克斯·威特海默等主张心理现象只是被看
式
成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位时才可以被
塔
理解。
理
论
2.3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去理解和解释事物。
《我们怎样看世界》PPT课件
负后像
精选ppt
14
负后像
精选ppt
15
色盲测试
一个不能区分红色和 绿色和人将不能辨认 隐含在图片中的数字. 你看见了什么,如果你 在点阵中看见了数字 17,你的颜色视觉可能 是正常的.
精选ppt
16
2.2 视觉:视力
Figure 4.8 Nearsigh精te选dnpepsst and farsightedness
43
图形线索 一 质地梯度
精选ppt
44
深度线索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这些画的写实性? 请注意它们的创作时间的差异
精选ppt
45
3.6 知觉. 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Ames房间由非矩形的表面在深度 和高度不规则的角度构建
精选ppt
46
方向恒常性
哪一幅照片更能表达麦当娜最新的音乐录影带被MTV 拒绝后的表情?
精选ppt
7
差别阈限
• 能感觉到的最小差异。 • 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
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 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 的差别阈限。
精选ppt
8
1.2 从物理事件到心理事件
人的感觉系统的基本特征
精选ppt
9
2 感觉、错觉
感觉、辨. 认与识别
精选ppt
34
3.3 空间和. 时间的整合
空间上的整合
时间上的整合
不可能图形
当试图将各个注视 部分整合时,你会发 现这个物体是不可 能的
精选ppt
35
3.4 运.动知觉
接近一个人
当你接近刺激的时候,视网膜成像的尺度会增大
第3讲 个体行为基础
• 格式塔心理学指出:大脑具有通过联想把几个刺激组合成一 种可识别模式的倾向,这种组合符合封闭律、连续律、接近 律、相似律和转换律。(链接)
• 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以及其刺激 强度、声音、温度、运动状态、新奇性、重复次数、与背景 的对比,也能影响知觉。 (链接)
27
3.4 态度
3.4.1 3.4.2 3.4.3
态度的概念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的改变
28
3.4.1 态度的概念
态度的定义
•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 不喜欢。与情绪相比,态度偏向于判断和逻辑,而情绪则是对带 来愿望状态的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经历,偏向于感觉经历。
测量和了解员工的态度,可以使管理 • 态度的心者理了结构解由员三工部分的构需成求:情,感保(af证fec组t)、织知管觉理(co的gnition)和
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12
3.2 归因
3.2.1 3.2.2 3.2.3
归因概述 归因理论 归因错误
13
3.2.1 归因概述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 因的理论。该理论专注于理解特定事件的原因,评估 事件的责任,对事件中的当事人进行评价。
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 例如个体的能力、技术、内部激励、性格等。
26
3.3.4 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 意的情绪的努力、计划和控制。
情绪失调 情绪智力
个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称为情绪失 调。其中,表层行动指员工必须表现出与其真实情绪 完全不同的情绪;深层行动指改变情绪以满足工作需 要。
第三讲:感知觉原理在广告中的运用
第二节 广告受众对广告的信息 的知觉
选择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理解性原则 恒常性原则
.
接近性 相似性 闭合性 连续性
整体性原则
.
(一)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客观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选择的特性 叫知觉的相对性
容易成为图形的刺激物有如下特点:
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性
有鲜明的较为封闭的轮廓线
物之间差别的最小差异量,又称最小可觉差。
.
三、最小可觉差的利用
反面案例:高露洁与佳洁士 正面案例:乐百氏和农夫山泉
.
案例:牛奶广告
三元全佳奶-----过日子的好牛奶 蒙牛高钙奶-----帮助骨头成长(好钙源自好奶) 伊利纯牛奶-----天天天然,伊利纯牛奶 伊利奶粉--------有骨气的奶粉,伊利配方 完达山奶粉-----选完达山奶粉,做放心妈妈 长富牛奶--------常温保存牛奶 光明牛奶--------有健康,有光明
19
.
(二)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 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 的整体及关系。
2020/4/26
20
.
2020/4/26
21
.
(1)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 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2020/4/26
22
.
(2)相似性(similarity) :凡物理属性相 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8
明 暗 同 时 性 对 比
.
广告受众联觉的产生
联觉的生理机制:一种感觉之所以会引起 另一种感觉,是外界信息进入感官后,向 神经中枢输送时,转撤改道的缘故。 -------汤普森
.
广告要使受众产生联觉,应考虑 两个因素
3个体行为的基础
——人从自己立场出发,依据个人经验对感觉信息的解释。
主讲:许丹娜
一(一)知觉及其特性
2、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对同时作用的少数刺激作清晰反映 整体性:由对象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反映其整体 理解性:在感知对象整体形象的同时又理解其意义 恒常性:知觉映像在对象变化时相对不变
主讲:许丹娜
(3)对象的组合方式
对象是否具有能被知觉运用封闭、接近、相似等原则加 以组织和整合的那些特征,决定着知觉的效率和正误。 主讲:许丹娜
一(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3、知觉发生的情境
(1)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进而改变 知觉效果
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2)背景的改变影响知觉效果
当客体、事物、活动出现或发生在并非寻常的 时间、地点、环境,都会影响人的知觉,进而影响 行为。
和工作有重要作用,影响活动的效率。
1.情绪劳动:个人根据组织制定的情绪管理目标 所进行的情绪调节行为。 2.情绪失调:个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 的冲突。 3.情绪智力: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 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 行为的能力。
主讲:许丹娜
三、(三)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丹尼尔· 戈尔曼对全世界121家公司与组织的
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自豪、成就感
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感激、幸运感
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内疚、羞耻感
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愤怒、挫折感
主讲:许丹娜
二、(四)归因错误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自己及他人的错误归因是经常发 生的。归因理论揭示了一些意味深长的现象——归因偏差。
1、自利(防御)性偏差
对于自己的成功和他人的失败,过低估计外部因素的重 要性,过高估计内部因素的重要性;对于自己的失败和他人 的成功则相反。
第三讲 个体行为的基础
Page 45
有害的情绪
1.可怜的小羊。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医师叫阿维林纳,他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做过一个试验。他把两 只小羊同样喂养,其中一只放在离狼笼子不远的地方,由于经常恐惧,这只小羊 逐渐消瘦,身体衰弱,不久即死了;而另一只小羊因为放在比较安静的地方,没 有狼的恐吓,而健康地生存下来了。 2.致命杀手 “生气水”。 最近,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正在生气的人的血液中所含物质 注射到小老鼠身上,并观察其反应。初期,这些小老鼠表现呆滞,整天不思饮食。 几天后,它们就默默地死掉了。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玛为了研究情绪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 验:他把一支支玻璃管插在正好是0℃的冰水混合物容器里,然后分别注入人们 在不同情况下的“气水”,即用人们在悲痛、悔恨、生气时呼出的水汽和他们在 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水汽作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水汽冷凝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无杂质 的;悲痛时呼出的水汽冷凝后则有白色沉淀;悔恨时呼出的水汽沉淀物为乳白色; 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物为紫色。他把“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 几十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可见,生气对健康的危害非同一般。
第三讲 个体行为的基础
目录
案例导读 组织思考 课堂讨论 3.1 知觉 3.2 归因
3.3 情绪 3.4 态度 3.5 压力
实践训练
学习要点
Page 2
3.1.1 影响知觉的因素
Page 3
1、知觉者因素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 态度 价值观 动机 需要 兴趣 经验 期望 个性特点
2、知觉对象
(1)封闭律
Page 7
2、知觉对象
(2)连续律
Page 8
2、知觉对象
《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我国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基本理论的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的研究;领导心理的研究;组织心理的研究。
2.组织行为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案例分析法。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4.能力差异表现为:水平差异;类型差异;早晚差异。
5.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
6.动机的产生主要依赖两个条件:其一是个体因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要(驱力或欲望);其二是个体之外能满足需要的客体、情境、条件等诱因。
7.激励的理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
8.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双因素理论实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简称为“双因素理论”10.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高层次需要由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构成。
11.“生存、关系、成长”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种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12.期望理论认为,决定行为动机的因素有两个,即期望与效价。
13.从公平理论来看,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14.强化的类型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15.行为主义的激励论强调外在激励(如奖惩性措施)的重要性。
认知派激励论则强调内在激励(如人的需要、期望、公平感)的重要意义。
但它们都侧重以某一个方面研究激励的问题。
综合激励是指一种同时考虑到人的需要、人的活动目标和人的活动结果的激励方法。
在西方组织行为学中,综合激励是在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进行概括和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激励理论。
16.综合激励理论主要包括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和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理论。
17.挫折发生的三个必备条件是个体所期望或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个体认为该目标是有可能达成的;在目标与现实中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知觉的理论歌诗图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多角度解释人对环境的知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主要介绍环境心理学中较流行的三种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1.1 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以最新崛起的力量妄图征服世界●哲学思想方面,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不能对“物自身”有所认识,而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先验的范畴●康德的“此岸”现象经过胡塞尔的阐发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1.2 学派的建立●1890年,德国心理学家爱伦费尔《论格式塔性质》●他指出,正方形由四条直线组成,但正方形的性质并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因为四条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正方形是经过重新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崭新整体,具有新的、与四条直线集合完全不同的性质●把这种整体所具有的性质称为“格式塔”●似动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摄制和放映的● 1.3 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为“完形”或音译“格式塔”●2)术语●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 1.3 格式塔的含义●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性质●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塔”这类说法2.基本观点● 2.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例如,孩子不能认识单独显示的母亲的鼻子,因为母亲的鼻子是母亲整个脸部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个鼻子● 2.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对应的关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的现象● 2.3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该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3.1图形与背景●在一定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之分是复明后视觉最早具有的反应,因此是先天赋予的,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图像,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相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图底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难分,成为暧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同时,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之分的环境易造成消极的视觉效果●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如蓝天上的白云●2)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如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以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吸引着游●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4)对称形态易成图形●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6)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为图形●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图形3.2群化原则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这一原则体现了格式塔学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当我们看到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集来感知它们●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当相似和不相似的物体放一起时,会把相似的物体看成一组●真实环境中常常是邻近性与相似性共同起作用●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连续性是感知对象的有序现象●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这样一组元素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易被看做有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完整的图形●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连贯性的模式时,若某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它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这类所感知到的完整图形有时被称为“主观轮廓”●达到这种闭合的效果一般需2个条件:●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3.3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为上一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了科学而翔实的依据●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视觉难以作出满意的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作出恰当的反映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 2.1基本观点●该理论由吉布森提出,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伤亡等)●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1)环境提供●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环境客体的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你可把它当柴烧,也可作手杖,还可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还认为,感知觉是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不少动物的知觉能力是先天遗传的,如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伤害●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2.2生态知觉的意义●生态知觉理论并不否认学习对提高知觉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正因为人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以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万物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界的生存原则与生命链结构,过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并行退化,继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性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人们就会发现和利用它●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正是建筑的这种功能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在三伏天一大早有许多闲杂人员涌入图书馆门厅争抢沙发座位(出入自由,有舒适的沙发和免费空调,提供了避暑好去处)●面对类似现象,与其抱怨人们的素质差和不文明,不如主动从改变环境特征和完善制度方面找原因●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现实生活中,寻常百姓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娱乐、交往等环境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些方面提供给居民的只是现成的有限选择,居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着物质环境的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生态●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由布伦思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经验和学习的作用3.1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3.2概率性的世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把我们带入一个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模糊中隐含着秩序的世界,即概率性的世界●我们肯定概率理论科学价值的同时,并不否认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链条●我国思想家荀况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人所认识的世界总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人的一生和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探索着前进,确定性指导着探索,不确定性吸引着探索,以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局部状态,使它适合人的目的3.3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实际环境中由于人的不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场所,所有的场所需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兴趣,如游览和娱乐场所●而有些场所需要提供较清晰的主角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如医院、车站、机场、商场、交通要道等●设计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图底关系,及易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群化原则与简化原则●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概率知觉理论与生态知觉理论的差异●理解——●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举例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自我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
33
选择性知觉
选择性知觉又称为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
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它比较容易注意 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 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对客观事物只反映对自己“有用”的那一部 分。
晕轮效应的研究结果
照片上的人有无魅力 无魅力者 56.31 0.37 1.70 3.91 5.28 8.83 1.52 中等者 62.42 0.71 2.02 4.55 6.34 11.60 1.82 有魅力者 65.39 1.70 2.25 3.54 6.37 11.60 2.17
个
人 特 点
人格的社会合意性 婚姻状况 职业状况 做父母的能力 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 总的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人际关系知觉
人际关系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
知,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 关系两方面。 人际沟通: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主 要通过言语、辅助言语(语气词、语调等)、 表情、手势、体态以及人际距离等来表示。
19
角色知觉与角色行为
对一个人(包括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职业、 职务和承担的责任的认识以及对其相应行为表现的 评价。 角色知觉对行为的影响 准确的角色知觉是恰当角色行为的前提; 自我角色知觉是自主管理的基础; 对他人角色知觉是和谐交往的前提。 应注意的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31
印象管理的策略(琼斯和皮特曼 提出)
迎合:使自己看上去与别人类似。
自我促进:想让自己看上去是有能力的。 示范:形成一种品德高尚和正直的印象,有
时是为了使对象产生惭愧的感觉。目标是影 响他人的印象。 祈求(企求):宣扬自己的缺点,企图依赖 他人,寻求同情。
32
三、社会知觉过程中的偏差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叫做首因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 的作用,它影响着以后的交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交往的增多,第一印象也是可以改变的。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 鲍达列夫的实验
实验者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大学生看,但看照片前对两组大学生的指导语 不同。指导语告诉第一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罪犯;告诉第二组 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著名学者。然后主试出示照片,要求每组学生口头描述 照片上的肖像。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对同样的照片做了极为悬殊的描述。
41
控制点理论与管理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控制防卫论)理论:是指个人行
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因素控制的看法。 1.控制点的类型: (1)内因控制论:主观努力和能动性是主要控制因素 (2)外因控制论: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是主要控制因素 2.控制点理论与管理 (1)以工作技能和工作绩效为基础的报酬制度 (2)强调参与,鼓励个人发展 (3)鼓励创新
第三讲 组织中的知觉
2010年9月25日
1
感觉与知觉
本讲主要内容
社会知觉及 偏差
归因理论
个体学习
2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 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解释,并称
它为现实。
—————— 斯蒂芬 · P·罗宾斯
3
一、感觉和知觉
1、感觉 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感受性 感觉阈限 五官:眼耳鼻舍身
6
(2)知觉过程的模式:
个性 动机
内部加工 注意 意义
刺激 情景
感受器
感觉
解释
反应
态度
学习
7
3、知觉过程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整体性
(5)知觉的组织性
8
(1)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的相对性:知觉是根据感觉所获得的资料而作
出的心理反应,又称为知觉经验,是相对的而不是 绝对的。 A)形象与背景: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 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形象 是构成知觉经验的要件,但是形象必须有背景的衬 托才能够显现。 B)知觉对比:是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 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导致两刺 激所引起的知觉上的差异特别明显的现象
26
首因效应的实验结果
组 别 条 件 友好评价
78% 18% 95% 3% (1) (2) (3) (4) 先出示热情、外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27
自我知觉:W.詹姆斯的观点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
运用感官收集到的讯息来对周围的环 境中刺激物的变化进行解释。(观察、选 择、组织、解释和反应)
5
知觉内容
在心理学研究中,一般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大类。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一般将知觉分为:社会自 觉和自我知觉。 (1)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 觉。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因果 关系知觉。 (2)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23
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S. 洛钦斯杜撰了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 描写了一个叫吉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断:
第一段文字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它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 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 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着售货员对他的注意,一
面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
知觉
• 时间 • 工作环境 • 社会环境
情景因素
知觉对象因素
新奇性 运动 声音 大小 背景 临近
17
二、社会知觉
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 推测与 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他人的知觉 (2)自我知觉 (3)人际知觉
(4)角色知觉
(5)因果关系知觉
18
21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叫做第一 印象。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
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 双方初次见面时获得的直接资料是外表与才华。 双方见面时获得的间接资料是对方的背景资料介绍。 第一印象的特征 表面性、片面性、类化、归因
22
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了朋友就走向学校。在路 上他又遇到了前一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子,他们说了几句话 后就分手了。”
24
第二段文字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
的马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吉姆走在马路最荫 凉的一边,他看见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 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 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 吉姆安静地等待着,直到引起柜台上服务员的注意 之后才买了饮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
43
[美] B•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在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除了把行为的
原因归为情景因素与个人因素外,原因的稳定性是第二个重 要的问题。这样,个人的行为可归入内在——外在、稳定— —不稳定的四个范畴之中。 表3-1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 支配原因 稳定性 稳 定
内 在 的
能 力
外 在 的
42
[美]F•海德的归因理论
情景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 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 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 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 易等,称为情景归因。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 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 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25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然后要求各 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一个人?
其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 里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 价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 的部分。
28
自我暴露(自我的四个层次):
表面层次:人的情趣爱好方面;
第二层次:个人态度(对人、对事); 第三层次:自我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状况
注: 表中的数值越高越好
36
近因效应(recently effect)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
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 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 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形成近因 效应。
37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a
b
c d
e
f
g
h
13
相似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