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相与相变

合集下载

实验室用三相交流电的基本参数

实验室用三相交流电的基本参数

实验室用三相交流电的基本参数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三相交流电,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不然。

想象一下,你在实验室里忙活着,突然觉得这电真是个好东西,能让一切都动起来。

不过,要想充分利用这玩意儿,得先搞懂一些基本参数。

别担心,咱们用轻松的方式把这些晦涩的知识捋一捋,让它们变得简单易懂,咱们一起来嗨翻这个电的世界!2. 三相交流电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三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听名字就很威风吧?简单来说,它就是将电流分成三条路径同时工作。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支摇滚乐队,三把吉他同时演奏,和谐又动听!相对于单相电,它的优点可就多了。

比如,它能更高效地输送电力,功率更大,电机转得更快,简直是实验室里忙碌小助手的最佳选择。

2.2 三相电的组成部分说到三相电,咱们得先了解几个基本的参数。

第一个是电压。

三相电的电压一般分为线电压和相电压,简单说,线电压是指相与相之间的电压,而相电压是指相与中性线之间的电压。

就像一条河流,河流宽阔(线电压)和水流的深度(相电压)一样,都是重要的指标。

第二个是电流,当然,电流越大,传输的电力也就越强,这就跟你买的那辆电动车的动力一样,马力十足,才能带你飞驰而去!3. 三相交流电的优点3.1 高效能说到优点,三相交流电可真是个高效能的代表。

它的输电能力比单相电强大得多,适合需要大量电力的场合,比如实验室里的大型仪器,那个真是个吃电的家伙。

想象一下,实验室的电源如果用单相电,那就跟给猛虎喂食一根草一样,根本不够用啊!3.2 平衡负载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优点是,三相电能够实现负载平衡。

也就是说,当一相电负载较重时,其他两相可以均匀分担压力,这样电力系统就能更加稳定,不容易出问题。

就像咱们日常生活中,团队合作一样,大家一起分担工作,才能高效完成任务,不然就得个别“英雄”忙得晕头转向,其他人却在那儿悠闲地喝茶。

4. 实验室应用4.1 常见设备在实验室里,三相交流电的应用可谓是无处不在。

第二章 相固态相变概论

第二章 相固态相变概论

2.3.6过渡相
为了减少界面能,固态相变中往往先形成具有共格相界面的 过渡相(亚稳相/态)。 (亚稳态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某个相尽管在热 力学上不如另一个不稳定,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这个 相可以稳定存在。) 亚稳相有向平衡相转变的倾向,但在室温下转变速度很慢。
2.4 相变的分类
① 按热力学分类
P2 T 2 P2 T VK
1 V V T P
K 1 V V P T





P T P T V
T P T P S
(2)二级相变
2.2.3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补充,可以给出一 定条件下,不可逆的,自发进行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热力学第二定律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 (1)热不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 变化,这是按照热传导的方向来表达的。)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功而不引起其 它变化。(这是从能量消耗的角度说的,它说明第二类永动 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定律指出,在自然界中,任何过程都不可能自动地复 原,要使系统从终态回到初态必须借助外界的作用
半共格界面示意图
3.非共格界面
当两相在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相差很 大时,两相在界面处完全失配,只能 形成非共格界面。非共格界面上存在 刃型位错、螺型位错和混合位错,呈 复杂的缺陷分布,相当于大角度晶界。
相界面处结构排列的不规则以及成分 的差异会使系统能量增加,称为界面 能。
非共格界面示意图
界面能包括两部分
玻色-爱因 斯坦凝聚态
爱因斯坦将玻色的理 论用于原子气体中

(戴)第4章 二元相图

(戴)第4章 二元相图
说明合金在此相区范围内, 可改变温度、成分,仍然 保持原状态。
②二元相图中两相区内:
C=2,P=2,f =2-2+1=1
说明温度、成分中只有一个
独立变量,即在此相区内任 意改变温度,则成分随之而 变,不能独立变化;反之亦然。

例如:
③二元相图中三相共存时(E点):
C=2,P=3,f =2-3+1=0

课前复习:
4.2.2 共晶相图
1、共晶相图分析
共晶转变:液相在恒温下同时结晶出两个固溶体的过程。
共晶相图:表示共晶转变的相图。

恒温
α +β
二元系合金中,铸铁、Pb-Sn、 Pb-Sb、Al-Si、 Ag-Cu等属于共晶系
2、Pb-Sn合金的平衡凝固 (1)合金Ⅰ (Sn %﹤19wt%)——α固溶体合金
w ok w oh
w oh Ch Co w ok C0 Ck
oh Ch Co w 100% kh Ch Ck
ok Co Ck w 100% kh Ch Ck
4.1.2 相图建立
二元合金相图是根据实验得到,通过测试材料的 相变临界点绘制而成的。 测定相图常用的物理方法有: 热分析法、金相组织法、X射线分析法、硬度法、电阻 法、热膨胀法、磁性法等。
相成分
相组成(相的相对量)
组织组成体的相对量
②相图表示平衡状态下的情况,而实际生产中基本上
是处于非平衡状态,相图中的参量只作为实际研究、
生产的重要参考。
3、根据相图(大致)判断合金的性能
3、根据相图(大致)判断合金的性能
4.4 铁碳相图和铁碳合金
4.4.1 铁碳相图
铁碳合金——铁与碳组成的合金。

4.1相与相变

4.1相与相变

第四讲 物态变化§4.1 相与相变相:指的是热学系统中物理性质均匀的部分,一个相与其他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分界面隔离开来。

例如冰和水的混合物中,因为冰和水的物理性质不同,故为不同的相,但它们的化学成份相同。

一种化学成分称为“一元”,因此冰水混合物称为单元二相系,而水和酒精的混合物就是二元单相系。

相变:不同相之间的相互转变称为相变。

相变特点:伴随物态的变化;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相变潜热:相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统称相变潜热。

)()(1212V V p u u l -+-=)(12u u -称为内潜热,)(12V V p -称为外潜热。

三相图:将同一种物质的汽化曲线OK 、熔解曲线(熔点随外界压强的变化关系)OL 、升华曲线(固体上饱和气压随温度的变化关系)OS 同时画在P-T 图上,我们就能标出固、液、气三态存在的区域,这称为三相图。

每条曲线对应着两态平衡共存的情况。

三条曲线的交点O ,对应三态平衡共存的状态,称为三相点。

如下图为水的三相图。

水的水相点O 是水、冰、水蒸气平衡共存的状态,其饱和水汽压mmHg P S 58.4=、温度T=273.16开0.01℃,这是国际温标规图4-1-12181458定的基本固定点。

因为水的三相点是唯一的,不像冰点和汽点那样会随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例 如图4-1-1所示的P-T 图线中,表示了一定质量某种物质的不同物相所存在的区域。

下面有关这种物质的几个说明中,哪些是正确的?( )A.当三相点T T >时,可以存在升华现象B.在凝固过程中体积增大C.当临界点T T >时,可以存在沸腾现象D.当三相点p p <时,它是一种稳定的液体E.以上说法都不对分析:将液体和固体上方的饱和汽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SK ,升华曲线SO ,以及熔点随温度变化的熔化曲线SL ,同时画在P-T 图上(图2-1-1),我们就能标出固、液、汽三态存在的区域;每条曲线对应着两态平衡共存的情况,三根曲线的交点S ,对应着三态平衡共存的惟一状态,称为三相点,图线叫三相图。

第十讲-铝合金中的相与相变

第十讲-铝合金中的相与相变

半共格关系
100 100
非共格关系
4.04
2.02
7.68
4.04 A
o

1.82
2.02
4.04
o A
5.8 7
4.04
o AΒιβλιοθήκη 6..07o A


4.8 7
2.铝合金中的相变
各阶段脱溶产物 G.P.区(原子偏聚区)
G.P区由A.Guinier和 G.D.Preston在1938年用X射 线结构分析方法各自独立发现 自然时效态的Al-Cu合金合金 单晶中基体{100}面上聚集的铜 原子。后来人们把其他合金中 的偏聚区也称为G.P.区。
V -新相体积
S -新、旧相的界面积
G v , G e -形成单位体积新相时自由能和应变能的变化
-新、旧相界单位面积的界面能
脱溶过程中,相变的阻力除界面能外,还包括弹性应变能。界面能和 应变能的大小,不但影响新相的形核方式,而且影响新相的形状。
2.铝合金中的相变
脱溶过程
完全共格 弹性应变共格
1.铝合金中的相
铝合金中的结晶相
实例:Al-Mg-Si合金中的相
Al-Si-Mg合金的结晶过程:首先是α(Al)结晶,然后有L→α(Al)+Si二元共晶反应, 一直到完全凝固为止。但在不平衡结晶时,Mg不能完全进入α(Al)中,所以液相中的含 Mg量不断增高,而有L→α(Al)+Si+Mg 2Si三元共晶反应(出现Mg 2Si相)。
2.铝合金中的相变
脱溶序列
过饱和固溶体 溶质原子偏聚区(G.P.区)
部分铝合金的脱溶序列 合金类 Al-Cu-Mg Al-Zn-Mg Al-Mg-Si 偏聚区(盘状) 偏聚区(球状) 偏聚区(针状) 脱溶序列 ’’(盘状) η’(片状) β’ β(Mg2Si) ’ (Al2Cu)

4相变基本原理

4相变基本原理

C、二级相变(连续相变): ①相变点自由能的一阶导数连续,即熵和体积在相变过程中呈 连续变化,没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突变;其二阶导数(如比 热容、压缩率、膨胀系数)有不连续的跳跃;不存在两相 共存和相变滞后现象; ②具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常见的二级相变包括临界点的气-液 相变、铁磁相变、超导相变、超流相变、部分固溶体的有 序-无序相变、部分铁电相变;
B、朗道二级相变理论:在平衡态热力学基础上通过序参量来
研究相变点邻域内二级相变所遵循的基本规律的理论,是理 解连续相变的基础,也可通过推广应用于一级相变;
相变点附近的自由能函数: G T , p, G0 T Tc 2 B 4, 其中 0, B 0 G 在Tc附近G函数取极小值的条件: 0, 即: T Tc 2 B 2 0 解得序参量与温度的依赖关系: T Tc 0 0; 0 2B
C、特点:以晶格畸变为主、无成分变化、无扩散的第二类位 移型相变,其特征是发生于晶体中某一部分的极其迅速的剪 切畸变; ①热力学:无特定的相转变温度点; ②动力学:相转变速率可高达声速; ③结晶学:表现为新相沿母相习性平面(相变前后连接母相与 马氏体的平面ABCD,该平面既不发生扭曲也发生不旋转) 生长,并与母相保持着确定的切变共格结晶学关系;
C、常见程度: 重构型相变:广泛存在,不仅涉及晶态材料不同晶相之间 的转变,也包括物质的气相-液相-固相之间的相互转变; 位移型相变:不如结构型相变那样广泛存在,但其原子位 移图象明确,又与一些重要的物理性质(如铁电性)的变化耦 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物理和材料科学有关分支的研究热点;
D、钙钛矿ABO3的位移型相变: 钙钛矿型结构高温下具有立方对称,A离子位于立方体的中心, B离子位于8个顶角, 氧离子位于立方体棱边中位;钙钛矿结构 稳定存在的条件为 rA rO t 2 rB rO ,容差因子t 范围0.77 ~ 1.10 由于容差因子的存在以及A、B离子的价数不局限于2+4,钙 钛矿结构的晶体种类非常丰富;当温度降低并通过特定温度 (居里点),使B离子可沿轴向或对角线方向发生微小位移,从 立方对称结构变为四方、正交 或三方菱面体对称结构;由于 这种离子位移相变,可使某些 钙钛矿结构的离子晶体内部产 生自发偶极矩,使其成为铁电 体或反铁电体而具有介电和压 电性能;

第四章 材料的相变

第四章  材料的相变

• 依次类推,自由焓的n-1阶偏导连续,n阶偏导不连 续时称为高级相变。二级以上的相变称为高级相变, 一般高级相变很少,大多数相变为低级相变。
• (二)按相变方式分类(Gibbs法): (1)成核-长大型: (nucleation-growth transition)
(2)连续型(不稳分解): 斯宾那多分解(spinodal decomposition)
4.1.2 相变的分类
(一)按热力学条件分类: (二)按相变方式分类: (三)按成核特点分类: (四)按原子迁移特征分类 (五)按结构变化特征分类:
典型相变
• (1)按热力学条件分类 • 按照自由能对温度和压力的偏导函数在相 变点的数学特征——连续或非连续,将相 变分为一级相变二级相变和高级相变。 • n级相变:在相变点系统的化学势的第(n1)阶导数保持连续,而其n阶导数不连续。
• (3)相变的用途 利用材料的相变可以有效地控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 实例: • 相变开裂:石英质陶瓷 • 地砖:玻璃态 “微裂纹扩展” • 玻璃态+晶体态 晶体含量 ,强度
• 相变增韧:1)氧化锆陶瓷

相变在硅酸盐工业中十分重要。例如陶 瓷、耐火材料的烧成和重结晶,或引入矿 化剂来控制其晶型转化;玻璃中防止失透 或控制结晶来制造种种微晶玻璃;单晶、 多晶和晶须中采用的液相或气相外延生长; 瓷釉、搪瓷和各种复合材料的熔融和析晶; 以及新型新铁电材料中由自发极化产生的 压电、热释电、电光效应等都可归之为相 变过程。相变过程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对获 得特定性能的材料和制订合理的工艺过程 是极为重要的。
4.1.3 一些典型的相变
• (1)重建性相变和位移性相变
硅氧四面体的连接方式 (A)α-方石英;(B)α-鳞石英; (C)α-石英

4相变基本原理解析

4相变基本原理解析

B、液晶相变: ①液晶的结构具有介于液体与固体之间的中间相特征;其力学 性质于普通液体类似,具有流动性;其光学性质与晶体类似, 呈各向异性; ②液晶相是具有棒装分子结构(1.5~4.0nm)的晶态有机物在一定 温度条件下部分或完全失去分子长程位置序,但在统计意义 上仍保留其长程方向序相变过程的产物;
B、发生范围:金属和陶瓷材料中均可发生; ①金属中常见的马氏体相变包括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 方-面心四方、体心立方-正交、体心立方-密堆六方、面心立 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堆六方等; ②陶瓷材料中如钙钛矿结构的BaTiO3、 PbTiO3等高温顺电立 方相-低温铁电四方相以及ZrO2的四方-单斜相变;
B、典型例子: 石墨-金刚石转变:典型的重构型相变;石墨为层状结构, 层内每个碳原子与周围3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层间由脆 弱的分子键相连;金刚石的结构与其完全不同,每个碳原 子均由共价键与其配位的4个碳原子相联;高温高压下石 墨可转变成金刚石相; 石英变体的转变: 横向相变过程为重构型相变;a-石英、a-鳞石英和a-方石 英之间的转化涉及到结构中化学键的断裂和重建,由于构 成其结构的硅氧四面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连接方式,转变过 程具有势垒高、动力学速率低、相变潜热大等特点; 纵向转变过程为位移型相变,在结构上仅表现为Si-O-Si键 角的微小变化,动力学上势垒低、相变潜热小,相变速度 快,高温相保留到室温较困难;
C、特点:以晶格畸变为主、无成分变化、无扩散的第二类位 移型相变,其特征是发生于晶体中某一部分的极其迅速的剪 切畸变; ①热力学:无特定的相转变温度点; ②动力学:相转变速率可高达声速; ③结晶学:表现为新相沿母相习性平面(相变前后连接母相与 马氏体的平面ABCD,该平面既不发生扭曲也发生不旋转) 生长,并与母相保持着确定的切变共格结晶学关系;

第四章 相图

第四章 相图
⑶按溶质原子在溶剂中的分布特点分类
①无序固溶体:溶质原子在溶剂中任意分布,无规律性。 ②有序固溶体:溶质原子按一定比例有规律分布在溶剂晶
格的点阵或间隙里,具有长程有序的结构。
(4)按基体类型分类:
一次固溶体:以纯金属元素为溶剂形成的固溶体。
二次固溶体:以化合物为溶剂,组元元素之一为溶质而 形成的固溶体。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冶炼、烧结 或其它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简单、最基本而且能独立存在的物质。 组元可以是金属和非金属,也可以是化合物。
相——合金中具有同一结构,成分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组成部 分。单相、两相及多相合金。
一、固溶体
溶质原子完全溶入固态溶剂中,所生成的合金相与溶剂的晶格 结构相同,该合金相叫固溶体。固溶体的成分一般可在一定范围内 连续变化,随溶质的溶入,将引起溶剂晶格畸变,使合金强度硬度 升高,这便是固溶强化。
固溶体特点:
溶剂的点阵类型不变,溶质原子或是代替部分溶剂原子(置换 式固溶体),或是进入溶剂组元的间隙(间隙式固溶体)。
特征:
溶剂和溶质原子占据一个共同的布拉菲点阵,点阵类型和溶 剂点阵类型相同;
有一定的成分范围,组元的含量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而不会 导致固溶体点阵类型的改变;
具有比较明显的金属性质,固溶体的结合键主要是金属键。
(A)对于独立化学平衡数R,要注意“独立” 两个字。
例如:系统中含有C(s)、CO(g)、H2O(g)、CO2(g)、H2(g) 五种物质,可能存在的反应有:
①C(s)+H2O(g)=CO(g)+H2(g) ②C(s)+CO2(g)=2CO(g) ③CO(g)+H2O(g)=CO2(g)+ H2(g)

相变

相变

2010年西南遭遇百 年不遇大旱
2011年上半年,全 国受灾耕地面积 1.044亿亩。650万 人、396万头大牲畜 因旱饮水困难。
人工降雨
雨形成的条件 云:聚集在空中的小水滴(0.0001-0.0002mm) 小水滴长大,从空中落下形成雨。
人工降雨发展历程

祈雨 人工降雨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科学家文森特谢福:干冰 科学家伯纳德冯尼古特:碘化银


产物特征
1 从一种结构到另一种结构 固-液-气 之间的相互转变 同素异构之间的转变 有序-无序相变 2 化学成分的变化 固溶体的脱溶 3 某种物理性质的跃变


例:雪花

雪花的形状
如何形成?
气相固相
相变的应用

人工降雨
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水产养殖业减产,甚至绝收。
航运受阻
人畜用水困难
分子场理论(Weiss1907)

1 用来描述磁相变 H TM C
类似于气体方程PV=NT
,H——磁场,M
自发磁矩,C=S/3k,S——微观磁矩。

Bragg-Willams长程有序理论 (1934)

用来描述合金的有序无序相变
ZEm 1 1 L ln kT L 1 L
朗道理论(1937)
G混 H 混 TS混 X A X B RT ( X A ln X A X B ln X B )
G X AGA X BGB X A X B RT ( X A ln X A X B ln X B )

当XA或XB0时,-TS混曲线趋向垂直;而H
混曲线斜率趋于有限值。说明在绝对零度以

固溶体合金凝固过程有两个特点

固溶体合金凝固过程有两个特点
变压下:f=c-p+2
恒压下:f=c-p+1
c:组元数。C=1,单元系统;C=1,单元系统; C=3,三元系统。
p:相数。
由公式可知: fmin=c-pmax+1 故:pmax=c-fmin+1=c-0+1
4.1.2 相图的表示 单元系:单元系成分不变,恒压下只
有温度可变,故相图由一根温度纵坐标 轴组成。
L+
C
B D
① 含Sn量小于C点合金(Ⅰ合金)的结晶过程 在3点以前为匀晶转变,结晶出单相 固溶体,这种直接从液相中结晶出的固相
称一次相或初生相。 温度降到3点以下, 固溶体被Sn过饱和,由于晶格不稳,开始析出(相变过
程也称析出)新相— 相。由已有固相析出的新固相称二次相或次生相。由 析出 的二次 用Ⅱ 表示。
如果将各温度下固溶体和液相的平均成分点分别连接成线,则该线分别称 为固相平均成分线和液相平均成分线。
固溶体在不平衡凝固时液、固两相的成分变化及组织变化示意图
Cu-Ni合金的平衡组织与枝晶偏析组织
4.2.4 固溶体的非平衡结晶与宏观偏析 固溶体的宏观偏析指沿一定方向结晶过程中,在一个区域范
围内,由于结晶先后不同而出现的成分差异。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下,固/液两平衡相中溶质浓度
液相区 L
1455
L+

纯镍 熔点
固相线
Cu
固相区
20
液固两相区
40 60 Ni%
Ni 80 100
4.2.2 固溶体的平衡凝固 4.2.2.1 固溶体平衡凝固过程及组织
平衡凝固:指合金从液态很缓慢地冷却,使合金在相变过程中有充分时间
进行组元间的互相扩散, 每个阶段都能达到平衡, 达到平衡相的均匀成份。

第四章位移型固态相变

第四章位移型固态相变
铁电相变是由于点群对称性变化产生自发极化的 相变,相变过程中伴随着点群对称性的变化,母 相与新相的点群是群与子群的关系,随着点群对 称性变化而导致对称破缺。
许多氧化物铁体都是位移型铁电体。钙钛矿型结 构钛酸钡BaTiO3是这类铁电体中发现得最早、研 究得最透彻一种晶体
现在普遍认为,钛酸钡的自发极化是由于 晶胞中钛离子的位移造成的
晶内亚结构为位错,无孪晶。
蝶状马氏体 {100}γ
136°
蝶状马氏体示意图
在MS点低于-100℃的Fe-Ni-C合 金中形成。 厚约3~10μm的立体形态呈薄板, 可以曲折、分枝和交叉。 惯习为{259}γ,位向关系为K-S 关系。 内部亚结构为{112}α孪晶,平直 的带中无中脊。
在层错能较低的合金,会形成薄 片状ε’马氏体。 ε’片极薄,100-300nm。 惯习面为{111}γ,位向关系
动力学特点:以变温转变为主,常常转变不完全,有残留的 母相存在。工业上为了减少残余奥氏体量,该怎么做呢??
五. 马氏体转变机制
1. 马氏体形核
按均匀形核的经典理论:
设马氏体核心为凸透镜状, 其半径为r,中心厚度为2c,而且 r>>c , 此 时 核 心 的 近 似 体 积 为 4πr3 /3 ,表面积为2πr2。
4.1 概念与分类
位移型相变发生是原子的迁移形式一般有两种: 1.点阵畸变位移 [相变时,大面积的原子保持近 邻关系进行有组织的位移] (如图a所示) 2.调位型位移 [相变时,原子只在晶胞内部进行 原子位置的调整] (如图b所示)
分类
4.2 位移型相变概论
4.2.1 结构关系
结构关系:相变过程中结构变化 的一些晶体学特征。即对应点阵 关系。如右图所示。

(一)合金相与相变-概论

(一)合金相与相变-概论

1. 相、合金相和相变的概念
相变的概念
从母相到新相的变化过程,叫做相变; 从母相到新相的变化过程,叫做相变;即在均匀单相 或几个混合相中,出现了不同成分、不同结构, 或几个混合相中,出现了不同成分、不同结构,不同 组织形态或不同性质的相。 组织形态或不同性质的相。
1. 相、合金相和相变的概念
相变的例子
图1-19 电子显微镜镜筒结构简图
3. 合金相的研究方法
透射电子显微术(TEM) 透射电子显微术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Ti-14Al-2Zr-3Sn-3Mo-0.5Si 图1-20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 合金中弥散析出的Ti 相 合金中弥散析出的 3Al相
3. 合金相的研究方法
铝钪合金中的相
1. 相、合金相和相变的概念
相的概念
相是系统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质均一, 相是系统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质均一 ,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 成部分。这个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成部分。这个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1、在宏观尺度内,一个相的成分和结构是均匀的 ,成分是指组 、在宏观尺度内, 成相的粒子(分子、原子)等的类型和相对含量; 成相的粒子( 分子 、原子 ) 等的类型和相对含量 ; 结构是指这些 粒子的排列和运动方式; 粒子的排列和运动方式; 2、相具有一定的热力学性质 、相具有一定的热力学性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系统的均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 匀部分具有一定的热力学性质(如内能、熵)等: 匀部分具有一定的热力学性质(如内能、 3、相具有界面 、相具有界面——系统中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具有界面,单相 系统中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具有界面, 系统中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具有界面 系统与环境之间也有界面。 系统与环境之间也有界面。

4-1 相图

4-1 相图
a b'
a
t(s )
Cu
30
50
70
Ni
T(℃)
Cu
30
50
70
Ni结晶与纯金属的结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组元
组成合金(体系)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一般为纯元素 或 稳定化合物
1. 相平衡
定义: 系统中不同的相,长期共存而不相互转化。
各相的温度相等(热量平衡)
条件: 各相的压力相等(机械平衡)
每一组元在各相中化学位相同(化学平衡)
特点: 动态平衡——两相间原子转移速度相等。
2. 相律
定义: 描述材料在不同平衡条件下,系统的组元数、相数和自由
度之间关系的法则。
吉布斯(Gibbs)相律:
f=c-p+1 —— 描述平衡系统中独立可变因素:自由度 f :自由度 c : 组元数 p : 相数
使 用 限 制
只适用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只表明体系中组元和相的数目,不能指明组元或相的类型与含量。 相律不能预告反应动力学(路径、方式、速度)。 自由度的值不得小与零。
纯金属与合金的差别: 纯金属 合 金 由单一组元构成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元构成
组元之间的关系: 液态 固态 完全不互溶 部分互溶 完全互溶 独立存在 有限固溶体 无限固溶体

合 物
液态纯金属 与 液态合金:
整体、长时间原子无规则排列— 长程无序
局部、短时间原子有规则排列— 短程有序 —— 游动的原子团
3. 相变
定义: 相与相之间的转变
结构、聚集状态(成分)、性质中,至少一个发生突变
条件: 热力学条件 —— 相变反应可能性
—— 向体系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 —— 驱动力 动力学条件 —— 相变反应路径、方式、速度 —— 以阻力最小的路径、方式进行

相变(学生)

相变(学生)

♥ 对液-气或固-气相变
mol mol mol mol V气 V液 或 V气 V固

dp 0 dT
即 p↗, T ↗
♥ 对液-气或固-气相变
常见
mol mol V液 V固 故
dp 0 dT
mol mol 冰 - 水等 V液 V固
dp 0 dT
2. 蒸气压方程
假定 1. 温度变化不太大时, 气化热(或升华热)不随T变 2. 液相及固相的体积<<气相的体积 3. 蒸气可看作理想气体
3. 液面弯曲对饱和蒸气压的影响
B
.
.A
在毛细管中,当达到气液平衡后, 紧贴平液面A的饱和蒸气压为 p0, 管内凹月面附近B的饱和蒸气压为 pr, 其曲率半径为r, 利用等温大气压强公式有: 2 h=± gr
M mol gh Pr = P0 exp( ) RT
Pr M mol ln = P0 RT
2. 饱和蒸气及蒸气压
若容器开口 蒸发占优势→干枯
若容器封闭
最终:逸出液体的分子数=返回液体的分子数
---达到动态平衡
饱和蒸气: 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气体(蒸气) 饱和蒸气压: 饱和蒸气的压强 • 温度一定时, 同一物质的饱和蒸气压一定
• 温度一定时, 不同一物质的饱和蒸气压不同
• 对于同一物质, 温度升高,饱和蒸气压随之升高
1.相平衡条件
热平衡 T1=T2
力学平衡
相平衡
p1=p2
μ 1=μ
2
Gibbs函数
G = U+pV-TS
化学势 μ =G /ν: ν---摩尔数
d vdp sdT
2.相图(phase diagram)
μ是态函数: μ1(T, p)=μ2(T, p) 即 p=p(T) 或 T=T(p) 对应的曲线---相平衡曲线(相图) * 既是两相平衡共存的曲线也是相变发生时的(T,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物态变化§4.1 相与相变相:指的是热学系统中物理性质均匀的部分,一个相与其他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分界面隔离开来,例如冰和水的混合物中,因为冰和水的物理性质不同,故为不同的相,但它们的化学成份相同,一种化学成分称为“一元”,因此冰水混合物称为单元二相系,而水和酒精的混合物就是二元单相系,相变:不同相之间的相互转变称为相变,相变特点:伴随物态的变化;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变潜热:相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统称相变潜热, )()(1212V V p u u l -+-=)(12u u -称为内潜热,)(12V V p -称为外潜热, 三相图:将同一种物质的汽化曲线OK 、熔解曲线(熔点随外界压强的变化关系)OL 、升华曲线(固体上饱和气压随温度的变化关系)OS 同时画在P-T 图上,我们就能标出固、液、气三态存在的区域,这称为三相图,每条曲线对应着两态平衡共存的情况,三条曲线的交点O,对应三态平衡共存的状态,称为三相点,如下图为水的三相图,水的水相点O 是水、冰、水蒸气平衡共存的状态,其饱和水汽压mmHg P S 58.4=、温度T=273.16开0.01℃,这是国际温标规定图4-1-12181458的基本固定点,因为水的三相点是唯一的,不像冰点和汽点那样会随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例 如图4-1-1所示的P-T 图线中,表示了一定质量某种物质的不同物相所存在的区域,下面有关这种物质的几个说明中,哪些是正确的?( )A.当三相点T T >时,可以存在升华现象B.在凝固过程中体积增大C.当临界点T T >时,可以存在沸腾现象D.当三相点p p <时,它是一种稳定的液体E.以上说法都不对分析:将液体和固体上方的饱和汽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SK,升华曲线SO,以及熔点随温度变化的熔化曲线SL,同时画在P-T 图上(图2-1-1),我们就能标出固、液、汽三态存在的区域;每条曲线对应着两态平衡共存的情况,三根曲线的交点S,对应着三态平衡共存的惟一状态,称为三相点,图线叫三相图,当三相点T T >时,这种物质从固态必须经过液态才能变化为汽态,所以选项A 不正确,在凝固过程中,看固态和液态之间的SL 曲线,它们的熔点随压强的增加而升高,熔化过程中体积是膨胀的,凝固过程中体积是细小的,与水的反常膨胀不同,所以选项B 也不正确,当临界点T T >时,这种物质不可能以液体存在,不论压强多大,它总不能凝结为液相,所以不存在沸腾现象,临界点的温度已高于任何情况下的沸点温度,选项C 也不正确,当三相点p p <时,这种物质只有固态与汽态而不是一种稳定的液体,选项D 也不正确,解:选项E 正确,点评 这是一道考查对物质三态变化的综合题,通过三相图,认识三态之间的变化和三相点与临界点的物理意义,§4.2气液相变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在一定压强下,单位质量液体变为同温度气体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一般用L表示;相应的一定压强下,单位质量的气体凝结为同温度液体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凝结热,数值也是L,在汽化和凝结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mL4.2、1、液体的汽化液体的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不同的形式,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沸腾是整个液体内部发生汽化过程,只在沸点下才能进行,①蒸发从微观上看,蒸发就是液体分子从液面跑出来的过程,分子从液面跑出来时,需要克服液体表面层中分子的引力做功,所以只有那些热运动动能较大的分子可以跑出来,如果不吸热,就会使液体中剩余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温度降低,另一方面蒸气分子不断地返回到液体中去,凝结成液体,因此液体分子蒸发的数量,是液体分子跑出液面的数量,减少蒸气分子进入液面的数量,对于液面敞开的情况,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液面的表面积,二是温度,三是液面上的通风情况,在液面敞开的情况下,液体会不断蒸发,直到液体全部转变为蒸起为止,在密闭的容器中,随着蒸发的不断进行,容器内蒸汽的密度不断增大,这时返回液体中的蒸气分子数也不断增多,直到单位时间内跑出液面的分子数与反回液面的分子数相等时,宏观上看蒸发现象就停止了,这时液面上的蒸气与液体保持动态平衡,此时的蒸气叫做饱和蒸气,它的压强叫饱和蒸气压,饱和气压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在相同的温度下,易蒸发的液体的饱和汽压大,不易蒸发的液体的饱和汽压小,对于同一种液体,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饱和汽压的大小还与液面的形状有关,对于凹液面,分子逸出液面所需做的功比平液面时小,反之,对于凸液面,如小液滴或小气泡,才会显示出来,饱和汽压的数值与液面上蒸汽的体积无关,与该体积中有无其他气体无关,在汽化过程中,体积增大,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单位质量的液体完全变成同温度下的蒸汽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汽化热,如100℃水的汽化热mol J kg J g cal L /1007.4/1026.2/53946⨯=⨯==,液体汽化时吸热,一方面用于改变系统的内能,同时也要克服外界压强作功,如果1mol 液体和饱和汽的体积分别为g L V V ,,且L V <<g V ,对饱和汽采用理想气体方程近似处理,RTE pV E V V p E L g L g +∆=+∆≈-+∆=)( ②沸腾液体内部和容器壁上存有小气泡,它能使液体能在其内部汽化,起着汽化核的作用,气泡内的总压强是泡内空气分压强V nRTp a =和液体的饱和汽压s p 之和;气泡外的压强是液面上的外界压强外p 和gh ρ之和,通常情况下,液体静压强ghρ忽略不计,因此,在某一温度下,液内气泡的平衡条件为外p T p V RT n s =+⋅)(,当液体温度升高时,s p 增大,同时由温度升高和汽化,体积膨胀,导致s p 下降,这样在新的条件下实现与外p 的平衡,当外p p s =时,无论气泡怎样膨胀也不能实现平衡,处于非平衡状态,此时骤然长大的气泡,在浮力作用下,迅速上升到液面破裂后排出蒸气,整个液体剧烈汽化,这就是沸腾现象,相应的温度叫做沸点,对于同种液体,沸点与液面上的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沸点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在同一压强下,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③双层液体沸腾的分析在外界压强0p 的条件下,若液体A 的沸点77℃,液体B 的沸点100℃,现将等质量的互不相容的液体A 和B注入一个容器内,形成图4-2-1的双层液体,液体B 的表面上再覆盖一薄层非挥发性的,与液体A 、B 互不相溶的液体C,目的是防止液体B 上表面的自由蒸发,现将此液体缓慢加热,它们的温度始终相等,液体温度随时间t 变化关系为图示,加热刚开始,对应图线左侧斜坡部分,液体B 不能经上表面自由蒸发,下面考察系统内部的蒸发,设想在液体A 或B 内部,或在A 、B 分界面上各形成一个气泡,仅当泡内压强等于外界压强0p 时,它才能保持上升而逸出此系统,液体A 、B 内部形成的气泡的内压强,分别等于A 、B 的饱和汽压,A 、B 交界面上形成气泡的内压强则为A 、B 的饱和汽压之和,因为这种气泡同时与A 、B 接触,因此加热时,液体交界面上形成气泡的压强首先达到0p 温度1t 正是对应这种液体在相互接触区域发生的共同沸腾,1t 低于A 、B 各自的沸点,如1t =67℃,当A 、B 中的一个全部蒸发后,系统的温度便会再次上升,对应图线的第二斜坡,温度2t 即为容器中余留液体的沸点,谁先全部蒸发呢?这取决于温度1t 时,液体A 、B在每个升高气泡中饱和蒸气t t 图4-2-1的质量比,即B B A A B A BA M p M p m m ==ρρ,式中B A p p ,为温度1t 时A 、B 的饱和气压,如果B A m m >,则A 先全部蒸发,余留液体B,2t =100℃.3.4.2、气体的液化我们知道,当饱和气的体积减小或温度降低时,它就可以凝结为液体,因此要使未饱和气液化,首先必须使之变成饱和气,方法有二:a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大压强以减小未饱和气体积,相应就可以增大它的密度,直至达到该温度下饱和气的密度,从而把未饱和气变为饱和气;b 、对较高温度下的未饱和气,在维持体积不变的条件下降低其温度,也可以使它变为在较低温度下的饱和气,把未饱和气变为饱和气以后,只要继续减小其体积或降低其温度,多余的气就可凝结成液体,但各种气体有一个特殊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增大压强,都不能使它液化,这个温度就称为该气体的临界温度,①气液转变的等温线要使未饱和汽转变成饱和汽并使之液化,在等压条件下,气体通过降温可以转变为液体;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大压强减小体积的方式,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图4-2-2为某气体液化的过程曲线AB是液化以前气体的等温压缩过程,气体逐渐趋于饱和状态,B 点对应于饱和汽状态,继续压缩就会出现液体;在液化过程BC 中,压强0p 保持不变,气液化的总体积减小,BC 过程中每一状态都是气液平衡共存的状态,因此0p 为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汽压,C 点相当于气体全部液化时的状态;CD 段就是液体的等温压缩过程,图4-2-2应该指出:由于各种气体都有一个特殊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增大压强也不能使气体液化,这个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因此上述气液等温转变只能在气体的临界度以下进行,若等温转变时饱和汽密度为B ρ,BC 段液体密度为C ρ,系统的总质量为m ,当气液平衡共存时的体积为V ,其中汽、液的体积分别是m V V V V V V V C B =+=+212121,,,ρρ有,解得:B C B B C C V m V m V V ρρρρρρ--=--=21,,②混合气的等温液化混合气体的等温转变,应分解为各组分气体的等温转变过程来考虑不周,沸点不同的各组分气体,当等温压缩时,达到饱和开始液化的先后不同,同在1atm 沸点高的气体,其饱和汽密度要小些,等温压缩它会先达到饱和开始液化,混合气体等温线的转折点,一定是某组分气体物态的转变点,例:有一体积22.4L 的密闭容器,充有温度1T 、压强3atm 的空气和饱和水汽,并有少量的水;今保持温度1T 不变,将体积加倍,压强变为2atm,底部的水恰好消失,试问1T 是多少?若保持温度1T 不变,体积增为最多体积的4倍,试问这时容器内的压强是多少?容器内水和空气的质量各是多少?设饱和水汽可看作是理想气体,解:设初态、中态和末态中空气分压强分别为321,,p p p ;初态、中态中的水汽均为温度1T 的饱和汽,设饱和水汽压为x p ;末态中的水汽为温度1T 的未饱和汽,水汽分压为p ',若末态气体的压强为p,则有p p p atm p p atm p p x x ='+=+=+321,2,3从初态变为中态的过程中,空气质量未变而水汽质量增加,对空气分压可用玻意尔定律8.44)2(4.22)3(⨯-=⨯-x x p p得x p =1atm,故1T =373K,1p =2atm,2p =1atm ,从中态变为末态的过程,水汽和空气的总质量不变,应用玻意耳定律44.228.442⨯⨯=⨯pp=1atm 容器内空气的摩尔数mol RT V p n 46.11311==,末态时空气和水汽的总摩尔数 mol RT V p n 92.2131==故容器内水和水汽的总摩尔数 mol n n n 46.112=-=,例:由固态导热材料做成的长方体容器,被一隔板等分为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其中分别贮有相等质量的干燥空气和潮湿空气,在潮湿空气中水汽质量占2%,(1)若隔板可自由无摩擦地沿器壁滑动,试求达到平衡后干、湿空气所占体积的比值,(2)若一开始采用能确保不漏气的方式将隔板抽出,试求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与未抽出隔板时干、湿空气各自的压强这三者的比值(设干、湿空气均可视为理想气体),解:(1)隔板平衡的条件是:隔板两侧气体的压强相同,温度也相同(因容器和外界导热),所以对干空气有RT m M pV 空干= ①而对潮湿空气有RT m M V p 空空湿=1RT m M V p 水水湿=2而 21p p p +=M m M m 02.0,98.0==水空故得MRTm m pV ⎪⎪⎭⎫ ⎝⎛+=水空湿02.098.0 ②得1012:102.098.0:1:=⎪⎪⎭⎫ ⎝⎛+=水空空湿干m m m V V (2)隔板抽出前,干湿空气的体积为0V ,压强分别为湿干p p ,,则由克拉伯龙方程得RT m M V p 空干=0, ③RT m M RT m M V p 水空湿02.098.00+=, ④抽出隔板以后,干、湿空气混合以后系统的压强为p,则RT m M m M V p ⎪⎪⎭⎫ ⎝⎛+=水空02.098.1)2(0 ⑤故要求的三个压强之比为⎪⎪⎭⎫ ⎝⎛+⎪⎪⎭⎫ ⎝⎛+=水空空水空湿干m m m m m p p p 02.098.0:1:02.098.121:: =1.006:1:1.012说明湿空气在未达到饱和前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当然克拉珀方程也适用,而在达到饱和以后,克拉珀龙方程仍可用,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不适用了,因为水气的质量会发生变化,3.4.3、空气的湿度①空气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由于地面水分的蒸发,空气中总会有水蒸气,而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就决定了空气的潮湿程度,a 、绝对湿度 空气中所含水气的分压强大小,b 、相对湿度 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跟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气压的百分比,如果B 表示相对湿度,P t 表示绝对湿度,P 表示同温度下饱和气的压强,则%100⨯=P p B t空气干燥、潮湿程度直接决定于相对湿度,当相对湿度接近100%时,空气中水气接近饱和状态,水分难于蒸发,衣服晾不干,人也觉得十分烦闷,人体感到适中的相对湿度是60—70%,②露点空气里的未饱和气在气温降低时会逐渐接近饱和,使空气里的水气恰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通过测定露点可以测出空气的湿度,因为当空气中水气的密度保持不变时,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强就可以认为是空气的绝对湿度,③露、霜、雾及其他大气中的水气在气温降低时也同样趋于饱和,白天温度较高时处于未饱和状态的水气,夜里气温下降时如达到露点或露点以下(0℃以上),则空气中水气将在树叶、草皮上凝结,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尘埃或离子,达到饱和的水气将以尘埃或离子为中心凝结,这就形成雾,开启冰箱门,“冷气”所到之处,常达到露点以下,因此常形成为雾,地面附近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而直接凝华的小冰粒,附着地面物体上成为霜,湿度计是用来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露点湿度计:它通过测定露点,然后查出该露点的饱和水气压和原温度的饱和水气压,即可求出相对湿度,干湿泡湿度计:它在一支温度计泡上包着纱布,纱布下端浸入水中,若空气中水气未饱和,湿纱布的水会蒸发,温度降低,这样湿泡温度计的温度值比干泡温度计的要低些,相对湿度越小,这个差值就越大,利用这个差值的大小可由表检查出空气的相对湿度,毛发湿度计:利用脱脂毛发长度的变化来控制指针偏转,直接指示相对湿度,例:有一根玻璃毛线管,长为0.600m,内径2.00mm,内有50mm 水银柱,水银柱把长细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真空,另一部分为空气和水气的混合物,倾斜管子,气室的长度可以变化,做实验时,改变倾斜度,得到数据如下表,符号在图4-2-3中示出,每次测量后,要等气体恢复平衡,求管内空气和水各有多少?解: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遵循玻意耳定律,即压强p 与体积V 之间满足V p /1∞,所以对本题表示数据的合适方法是作V p /1-图,对题中给定的数据适当变换得表格如下:图4-2-3利用这些数据作出V p /1-图线如图8-2-4所示,这样可发现数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形成通过原点的直线,压强高时数据位于不通过原点的直线上,而只要是水汽没有饱和,水汽也可看作理想气体,当水汽开始凝结时,水汽分压是常数,而空气分压遵循玻意耳定律,这就是形成图示数据关系的原因,当水汽的分压饱和p p w <时,有RT pV W A )(γγ+=或V RTp W A )(γγ+=,其中γ为空气(A )或水(W )的摩尔数,另由RT V p m W γ=算出的w p 大于饱和p 时,实际水气分压为饱和p ,故满足于饱和p V RTp A +⋅=γ从图上将直线外延求得饱和蒸气压,Pa p 31025.2⨯=饱和,然后从标准饱和蒸气压表中查出温度,从图中的两条直线可得mol RT pVB A 7109.2-⨯==+γγmolVRT p p A 7104.4/-⨯=-=饱和γ所以,管内空气和水分别有8.6μg 的7.9μg ,说明因试题中没有给出温度T ,另一个方法是可以假设室温为20℃,因为10℃的温度误图4-2-4图4-2-5差仅引起绝对温度3%的误差,不过这种方法相对于上面的解法相比则不是很好,例:图4-2-5表示在10℃到30℃范围内水的饱和蒸气压曲线,现将温度为27℃、压强为1atm 、相对湿度80%的空气封闭在某一容器中,把它逐渐冷却到12℃,试问:(1)这时空气的压强是多少?(2)温度降到多少时开始有水凝结?这时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为百分之几?分析:本题并未给出水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却提供了水的饱和蒸气压曲线,故用图解法求出水蒸气开始凝结时的温度及饱和蒸气压,显然在降温过程中,尚未凝结的水蒸气作等容变化,这时P 与T 成正比关系,但我们不妨设从27℃降到12℃过程中水蒸气一直作等容变化,该直线与饱和气由线交点就是水蒸气开始达到饱和时的状态,即图中K 点,以后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压沿饱和气曲线非线性变小,解:(1)27℃水的饱和汽压27mmHg ,%801=B 得水蒸气分压mmHg p 6.21=水,空气分压mmHg p 4.738=空,设密闭容器中的空气冷却到12℃的空气分压为空p ',应用盖—吕萨克定律得空p '=701.5mmHg ,此温度水蒸气分压105.20>='mmHg p 水℃水的饱和汽压10.3mmHg,故有部分水凝结,故12℃时的空气p '=701.5+10.3=711.8mmHg , (2)初态p 点为27℃、21.6mmHg,末态点为12℃、20.5mmHg 一直线交水的饱和汽压曲线K 点为23.0℃、21.3mmHg,此时空气分压为728.1mmHg,这时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百分比为%84.2%1003.211.728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