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4_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整体设计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大体理念、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要求,充分表现了“主体、探讨、合作、”的教学理念。
教学进程及学生的自主、探讨的学习进程是成功的。
学生学习的踊跃性、主动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在探讨活动的进程中,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同时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制造潜能也取得充分的施展。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一样的地理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探讨问题的方式,在“进程”中学。
本节课的亮点有二:第一,引导学生分小组表述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资料丰硕多样,有图片、有模型,表现了对学生探讨进程的预备是充分的。
第二,引导学生讨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进展与爱惜,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刻地知道爱惜传统文化的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1、明白聚落的类型.2、明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不同3、明白聚落是不断进展转变的进程与方式:一、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不同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知道爱惜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一、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二、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习方式:读图分析●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或录像。
学生预备:课前搜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图片或资料。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预习预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域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搜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讨该地域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实践活动:制作世界不同地域的民居模型。
(2)对本地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探访,拍照活动录像。
3.提出质疑:(1)聚落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传统聚落文化是不是需要爱惜?如何爱惜?4.教师预备:制作运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教学设计】【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咱们同窗有的居住在农村,有的居住在城市。
地理:七年级上册《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聚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城、乡景观的差异难点: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农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各位同学,你们来自哪里呢?一、乡村和城市:(出示图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东方明珠、乡村……。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把人类的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现在请大家欣赏几幅聚落的图片,观察总结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学生回答略,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什么后有什么?乡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聚落仅是人们的居所吗?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出示图片)农村、渔村、牧村、林场。
(承转)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居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由于人们生产方式的差异,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提问),你是住在哪里呢?你这里的景观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对抗赛,全班分为甲乙两大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乡村,各组说说自己的优点,看哪一组说得多,再让甲乙两组各说对方的缺点,看哪一组说的多。
(小结)甲乙两组选一名代表各总结一下各自的景观。
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把乡村和城市景观对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类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多少学校多少医院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乡村密集度高度城市(承转):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了解了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那么,同样是农村,不同地区的景观又如何呢?(多媒体显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读图分析:这些图片的内容,各有哪些特点?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乡村的景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师: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材料一 展示图片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班级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生:1、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2、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
生:学生通过所展示材料分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师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生: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城市和乡村
2、聚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2、聚落形成的因素、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理解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民居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升审美情趣,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能够举例说出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利用实例、多媒体展示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导入:由欣赏NASA地球影像的夜景导入新课。
展示:1.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获知聚落的定义。
2.观看图片,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聚落的两种类型有初步了解,包括乡村聚落的不同类型及城市大致分类。
分组讨论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填表。
3.观看图片,城市和乡村是什么演变关系?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景观差异很大,但最根本的区别却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
展示荒漠、山地、冰川及平原图,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展示:文明古国的分布图,有什么共同点?师生共同分析(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绝大部分都在温带)合作探究一: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强调五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师:假设你在远古,要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师:早期人类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水平比较低,所以,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省会——武汉,长江入海口上海。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docx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 知道聚落的类型。
2. 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 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家乡的乡村或城市的照片,引入聚落的概念。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 学生说一说多媒体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学生可自由发言,答案不限,要言之有理。
教师简单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有较大的差异。
2. 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儿个问题。
(1) 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2) 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教师提示:学生可先看课本P82页文字内容及图4.13,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I水源充足殛画亦聚落0也然资源壬富|土壤肥沃,适于耕作3. 学生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蝕。
4. 学生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
当地房屋的厚墙◎以减少a天通过墙壁传导逬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 学生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儿个,并向大家介绍。
6. 学生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
课题: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了解一、学习导航:(一)预习:1.什么是聚落?世界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类?2.说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什么有利的条件?3.怎样保护聚落?(二)质疑问难: 。
二、探究交流:探究一:读课文与看图片。
(1)什么是聚落? 世界聚落可以分为哪两类?(2)结合自己家乡的所见所闻,畅谈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有何区别?(3)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的最大区别是什么?(4)谈谈聚落的特色与当地经济的关系。
探究二:读图4.19。
(1)结合家乡的情况,说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什么有利的条件?(2)你家乡的聚落是稠密的还是稀疏的? 分别说说有哪些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探究三:读图片4.21、4.22、4.23、4.24与4.25 说说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东南亚的高架屋;(2)西亚的厚墙小窗;(3)因纽特人的冰屋;(4)黄土高原的窑洞;(5)云南的傣家的竹楼等。
探究四:读82页课文与83页的图片:(1)为什么要保护传统聚落?(2)你对保护传统聚落有什么高招?教师点拨:1.聚落的形成条件:地形、土壤、水资源、交通、自然资源、文化、历史、政治等。
2.聚落的保护方法:增强人们保护意识,进行维修与改造,建设与保护并重等。
三、达标检测:选择题:(1)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A、规模小B、建筑物大C、道路稀小D、建筑物密集(2)一般来说,在人口稀小的地区,村落:A、分布密集B、分布稀疏C、规模较大 D建筑物高大(3)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4)在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许多村落都沿河分布,主要原因是:A、沿河地带土壤肥沃B、沿河地带地形平坦C、沿河地带渔业资源丰富D、沿河地带交通便利(5)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A、聚落密集B、聚落稀疏C、建筑物矮小D、聚落规模小(6)竹楼适合什么地区的人们居住:A、热带雨林地区B、热带沙漠地区C、沿海地区D、内陆地区(7)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A、能反映当地降水多B、能反映当地冬暖夏凉C、能反映当地气候干旱D、能反映当地经济发达(8)北京的古老民居——四合院,记录的政治文化信息是:A、当地的气候特点B、当地当时的经济水平C、当地的地形特点D、封建时代多代同居的家庭关系四、学习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分布特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1.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前面学习的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在人地关系上进行的深入探究,充分展示了“综合分析问题、因地制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聚落与环境中首先讲述了乡村和城市的概念,介绍了乡村和城市在生产方式上的区别,并同通过两幅图展示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
其次重点讲述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方面,教材设计成活动式课文,选择的活动主题是认识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介绍了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并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播放图片:人类聚集形态的变化。
教师讲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建造和优化自己的居住地——聚落。
(转承)什么是聚落呢?【讲授新课】教师讲述:人类的聚集地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一:聚落的分类和对比。
方法指导:请学生阅读图4.11和课本81页。
问题导引:1.你知道聚落通常可以分成哪两类吗?2.对比两种聚落的差异。
3.什么差异是两种聚落的本质差异?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总结:聚落主要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有包括: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明显,但本质差异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承转)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同地方形成聚落的早晚和规模是有明显差异。
议一议:判断ABC三地谁先形成聚落?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B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最先形成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篇一」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我们人类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生活的形式是聚居在某一个地点上。
这个地点,我们把其称为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2)目前,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2、聚落的分类:(1)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第一产业的生产活动。
现在也开始办工厂企业和开发旅游业等。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P78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1)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2)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3)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2)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2)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1)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2)措施: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晓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学习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3.熟悉聚落的布局和结构特征,理解聚落的功能和影响。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2.能够识别出不同类型的聚落;3.能够解释聚落的战略地位、聚落结构和影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地理、关注生活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聚落聚落是指人类为了生存需要,通过自愿或被迫的形式,集中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互相勾连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是人类在地球上的主要居住形态。
聚落可以是村庄、城镇、城市或是大都市。
2. 聚落的分类聚落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1.按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分类:根据聚落的人口规模和发展程度,可以分为村庄、城镇和城市等不同类型;2.按地理位置分类:根据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陆地聚落和海洋聚落两类;3.按功能分类:根据聚落的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型、工业型、商业型等不同类型。
3. 聚落的形成原因人类建立聚落有多种原因,主要有:1.生计需要:考虑到生存问题,人类会集中在一起,如集中种植、集中打猎、集中捕鱼等;2.文化需求:考虑到文化需求,人类会在相互交流中建立聚落,如为了宗教信仰或文化交流等;3.保护需求:考虑到自身安全,人类会建立聚落,如为了在固定场所活动和保护自身免受天灾人祸。
4. 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有如下几种:1.资源利用型聚落:即为了满足需要而集中在一起生活,交换资源和信息;2.交通型聚落:即为了方便交通和交换而集中在一起;3.沿海型聚落:即为了方便海上交通和贸易而集中在沿海地区;4.历史性文化型聚落:即为了宗教、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和风貌;5.军事型聚落:即为了军事需要而建立的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4_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1新人教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整体设计主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
知道爱惜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生存教育,知道并爱惜聚落环境。
(2)知道爱惜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阻碍。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现、“开拓谷”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育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进程设计步骤教师教学过程备注说明课前铺垫音乐,幻灯片播放天津城市景观图片新课导入刚刚在课前,我们看了一组图片,大家知道那是什么地由家乡开始本课学习增方的景观图片嘛?(学生集体回答)强学生的兴趣教师总结这些美丽的景观所表现的就是我们的家乡——天津,是我们每天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地方。
教师过渡可以看到,天津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而且还是我们学习、工作、娱乐……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像天津市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把他称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聚落的知识。
引出聚落概念引出课题媒体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新课讲授聚落作为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结晶。
就像我们的家乡天津,从明朝天津设卫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602年的历程,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天津人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天津1897年、197年及现在的地图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做一次聚落建设的开拓者。
合作学习聪明的开拓者——安居乐业情景设置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地方有一块世外桃源——开拓谷。
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
有一天这里开了一群聪明的开拓者,他们在这里建设自己的聚落,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丰硕的果实……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角色扮演如果今天你们是这些聪明的开拓者的话,你们也能够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开拓谷中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体验这个过程。
教学设计4: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4.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基于探究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6.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二、教学重点1.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
2.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启发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城市与乡村对比性景观图片。
人类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无穷的智慧下,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居住”景观。
有些人居住在城市,有些人居住在乡村。
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从这一系列图片中你看到什么?像图中展示的这些地方,都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我们给它起了名字叫做聚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聚居——聚落。
讲授新课如果要大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聚落分为了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
1.走进城乡,感受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结合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城乡,找找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提供表格给大家参考。
生:联系生活,观察回答表格。
(建筑物,道路,绿地,人们的职业,果园,医院,学校,农田,牲畜,游玩方式,水和空气质量等)师:希望大家多用你的眼睛观察你的生活周围;如果对比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方法。
(过渡):乡村和城市出现的顺序是:先出现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十分奥妙的,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到适合居住的家园,还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如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你会选择在哪里居住呢?2.走进自然,选择理想家园(分组合作讨论回答)师:(学生讲一个,板书一个要素)还有哪些地方你不会考虑去居住的?为什么?(展示图)师: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
教学设计9: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教学重点: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聚居地有城市、乡村的差异。
人类居住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怎样保护传统聚落?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聚落与环境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幻灯片出示:教材图4.1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图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图,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2)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相同之处。
(培养学生读图、辨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1):(差异:从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方面来说明)学生回答(2):(相同:都有道路、河流穿过、地形等方面)教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时的共同条件,一般的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要素有哪些呢?3.显示图4.1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人利条件示意”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4.幻灯片介绍:“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
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归纳: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推荐-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2 精品 精品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
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聚落》教案——聚落》教案——聚落》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比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述图片反映的是乡村和城市的景观,而乡村和城市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讲授新课]一、乡村和城市(5分钟)设问:聚落仅仅是指人类的居住地吗?1、提问: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分类的?快速自学课文并标划出来。
2、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对比一下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小结:造成城乡景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3、是不是所有乡村聚落的景观都是一样的?完成活动2:同样是乡村聚落,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也存在差异。
过渡:聚落是人类居住和进行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的场所。
为什么有的聚落大?有的聚落小?一个聚落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这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吗?二、聚落与环境(23分钟)1、我们以东营为例,东营进行经济建设了20多年了,被称为油城。
思考一下影响东营这个城市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2、看课本找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3、想以下还有没有其他环境因素。
4、分析材料一二三,总结出其他影响因素:地质、气候、植被。
过渡: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聚落形式。
5、安家活动:你喜欢居住在怎样的环境中,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安家,并简单说出理由。
为什么不选择高山、荒漠地区?大家的选择和世界聚落的分布是不谋而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26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
主备人:张广亮备课时间:2009.12.16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初步形成基于探究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复备栏
一﹑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4.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浏览内容】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乡村和城市和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理解和掌握下面问题:(1)叫聚落。
(2)根据人们居住地方的不同,我们一般将聚落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3)乡村聚落可以分为农村、牧村、________和________等不同类型。
(4)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地形、________和________等。
(5)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_______ 地区,________ 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疑难困惑】
在阅读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要进行勾画,打上问号,以便在后面的环节中有针对性的解决。
二、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
(1)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
答: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
答:
【班级展示】
1. 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冰缘地区
2. 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
B.乡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
C.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3.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4. 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三、互动探究
1. 填写下面的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表
2.观察图4.16,说一说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答:
四、精讲点拨
1.乡村和聚落的景观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早期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
②有利条件: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
3.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少有或没有聚落。
教后反思
编号:27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2课时
主备人:张广亮备课时间:2009.12.16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对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探究
情感目标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地理意识。
教学重点
1.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难点
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复备栏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聚落的选址于自然环境名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任何一个聚落无论是怎样的简单,还是多么的复杂,传统民居就是一个聚落最具特色的代表。
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各异,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自学质疑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对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探究。
【浏览内容】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三部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理解和掌握下面问题:
(1)随着_______的增长和社会的_______,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________。
(2)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大力保护具有________的传统民居。
(3)世界遗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三大类。
【疑难困惑】
在阅读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要进行勾画,打上问号,以便在后面的环节中有针对性的解决。
二、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
(1)请你说出几处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并谈谈如何开发和保护这些传统聚落中的民居?答:
【班级展示】
1.连线题
A.东南亚地区①四合院
B.北极地区②厚墙小窗的房屋
C.黄土高原③水城
D.威尼斯④高架屋
E.北京⑤冰屋
F.西亚地区⑥窑洞
2.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的丽江古城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 )
A.江苏省B.四川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D.云南省
3.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 )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三、互动探究
1. 有人说: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祖先给我们的宝贵馈赠,它不仅是地球上一个美丽的地区单元,而且是包含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某些重要特征的区域,是连接自然和历史的纽带,是我们生活中精彩的部分,申请加入遗产名录是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珍宝,并与之分享。
遗产是我们的骄傲。
还有一种人的态度是加入遗产名录,当作最好的一次广告投标,是为了利用遗产名录的权威性提高知名度,招揽游客,以遗产为摇钱树。
对此,你怎么看?
答:
2.关于北京城市建设中四合院的问题,有几种观点和看法,你是怎样认识的?
(1)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护下来,不仅是保护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干脆拆掉。
(3)开发者可以拆了再照原样重建。
答:
四、精讲点拨
1.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严寒
冰块构筑,低矮,墙体很厚,保温功能好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干燥,冬冷夏热
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潮湿,炎热多雨
双层竹楼,人居住楼上,凉爽,通风,防潮
新疆地区的平顶房屋
干燥,风沙大
平顶房,屋顶可用来晒庄稼
2.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凡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价值的古迹遗存等;在建筑样式、协调一致性或与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分散或相关联的成组建筑;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
传统聚落中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民居(分散的)或民居群(成组建筑),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例如我国陕西省的
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和宏村、澳门历史城区等,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