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826dbd240c844768eaee53.png)
• 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1628年1月12日- 1703年5月16日)是十七世纪法国诗人、作家, 曾当过律师和皇家建筑总监。一六七一年,他被 选入法兰西学院。由于他违背封建王朝的正统观 念,受到宫廷冷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
十七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发生了“古典派和
• 1654年末一次神秘主义经历后,他离开数学和物 理学,专注于沉思和哲学与神学写作。他是坚定的 冉森教派信徒,人文思想大受蒙田影响。宗教论战 之作《乡巴佬书信》(Lettres provinciales)被奉 为法文写作的典范,身后其笔记本被编为《沉思录》 (Pensées)。
• 拉罗什富科(François VI, duc de La Rochefoucauld,1613年9月15日─1680年3月17 日),法国箴言作家。
戏剧代表人物:
• 高乃依 • 莫里哀 • 拉辛
• 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年6月 6日-1684年10月1日),出生于法国西北部 的鲁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代表作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与 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拉辛 (Jean Racine,1639—1699)并称法国古典 戏剧三杰。主要作品有《熙德》、《西拿 》、
•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 日-1695年4月13日),法国诗人,以《拉封丹寓言》 (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后世。生于法 国中部埃纳省的蒂埃利堡(Château-Thierry)(当时属
香槟),父亲为政府官员。曾习法律、神学,但最 后决心成为作家。1652年至1671年,继承父业,在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f9bed0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2.png)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从十七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著名作家,将他们当作贵族世家对待,优礼备至。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当时文人报答圣恩的最好方式。
由于法兰西学院在规范法语语言方面的要求,古典主义文字便以此为基础,对文学创作也制定了许多规范,不得违背。
古典主义的特点便是重新定义一切、规范一切。
各种文学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悲剧就是悲剧,喜剧就是喜剧,不能写出悲喜剧,悲剧也必须遵守“三一律”等等。
当年,高乃依的《熙德》便因有违三一律的规范,而受到官方组织的舆论围剿。
在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中,最有成就莫过于戏剧,出现了三大戏剧家;悲剧作家有高乃依、拉辛,以及喜剧作家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真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喜剧的创始人。
他的喜剧种类多样,在风趣、闹剧之中不失严肃的态度。
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
他的作品之有影响力,甚至影响到喜剧的发展。
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
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
莫里哀一生创作了33部剧作和8首诗。
其代表作品有《伪君子》、《唐璜》、《无病呻吟》等。
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法国剧作家,诗人。
他于1629年创作出第一部喜剧《梅里特》,上演获得成功,随后便专事创作。
后来因才华出众得到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关注,但因意见不合不久后离开。
他真正出彩的还是1636年的5幕韵文剧《熙德》的公演,当时轰动巴黎,他也因此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熙德》取材于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的故事。
男主人熙德虽然深深地爱着施曼娜,但因难违父命而杀死恋人的父亲。
施曼娜誓报父仇,家庭的荣誉与爱情形成剧烈冲突。
如非剧作家刻意安排国王出面调停,家族利益与爱情结合肯定难以两全。
《熙德》上演后虽然赢得了观众,但因违背了严格意义上的三一律,倍受法兰西学院的抨击。
法国文学史(十七世纪古典主义)2
![法国文学史(十七世纪古典主义)2](https://img.taocdn.com/s3/m/7ac4a03afc4ffe473368abd1.png)
• 1645-1658年 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 演出 • 1659-1668年,优秀剧作相继问世,并得到 国王的支持,事业上达到顶峰。 • 1673年2月17日 莫里哀带病坚持表演自编剧 目《没病找病》。他在舞台上的种种虚弱表 现被观众认为是切合剧目内容非常真实的表 演,因而赢得了热烈的喝彩。演出完毕后几 个小时后,莫里哀与世长辞。
•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的最高法则。合乎理 性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就是美,否则 就不是。但其理性原则要求以“太阳王” 和凡尔赛的道德为规范,这种把规范化和 等级化结合起来的做法,表明了其理理性 原则的阶级局限性。
3.模仿的原则
• 他认为,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优秀的 古典主义作家,都是从模仿古典获得成功 的,因此,他理所当然地把古典,如荷马、 柏拉图、西塞罗、维吉尔等作家作品,当 作模仿的典范。
历史背景
• 17世纪法国专制君主成为民族统一的奠基人, 宫廷成为文化中心。从60年代开始,路易十 四的宫廷实际上指导着全国文化的发展,凡 尔赛的文学艺术趣味成为一时的风尚,并为 欧洲其他国家的宫廷所模拟。
古典主义戏剧
• 古典主义作家在各种文学体裁上作出了优秀 的成绩,但以戏剧最为突出。17世纪初期, 法国戏剧逐渐繁荣,剧作家辈出,作品很多。 不少作家如阿狄(1570?-1631)等采用古希腊、 罗马故事写悲剧,但情节结构松散,舞台场 景杂乱,戏剧冲突不尖锐,不能集中反映生 活。在这种情况下,三一律问题的争论就更 为剧烈了。到了30年代,黎塞留通过法国学 士院攻击高乃依的《熙德》,三一律便成为 古典主义悲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
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bcecada26fff705cc170af2.png)
十七世纪文学古典主义在这里主要指文艺思潮的一种。
它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学为代表。
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
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是一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
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
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
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等。
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布瓦洛等。
古典主义建筑特点:自然、宁静、典雅。
代表作为法国的凡尔赛宫。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代表: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
古典主义文学特点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这一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希望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主张国家统一。
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
即使莫里哀的喜剧,也表现了这一特点。
《伪君子》猛烈抨击教会,讽刺教会的伪善,但是在剧本的结尾,他还是塑造了一个英明的国王,将伪君子达尔丢夫逮捕,保护奥尔恭一家免遭陷害。
2、崇尚理性原则,遵守公民义务。
理性是古典主义作家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
3、摹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法则。
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
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
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
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
三一律17世纪古典主义的剧本创作规则。
三一律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
法国17世纪的文学艺术
![法国17世纪的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1f3aa719e3143323868930f.png)
“然后我仔细研究我是什么,发现我 可以设想我没有形体,可以设想没有我 所在的世界,也没有我立身的地方,却 不能因此设想我不是。恰恰相反,正是 根据我想怀疑其他事物的真实性这一点 ,可以十分明显、十分确定地推出我是 。另一方面,只要我停止了思想,尽管 我想像过的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真的,我 也没有理由相信我是过。因此我认识了 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 是思想。”( 《谈谈方法》,商务印书 馆,27-28页)
(4)资助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二、17世纪法国的文学艺术
1、科学与哲学的发展 2、上半叶:巴洛克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3、下半叶:古典主义艺术是主流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论方法》
-不接受任何事物的真理性,除非是显而 易见的事实;
拉辛:《安德洛马刻》、《费德尔》等
高乃依:《熙德》等
拉封丹:《拉封丹寓言》
布瓦洛:《诗艺》
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
荣军院
法兰西歌剧院
歌剧院屋顶雕塑
凡尔赛宫(平面图)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版权为Christine所有)
香 榭 丽 舍 大 街
旺多姆广场
Le Brun (1619-1690)
巴洛克文学艺术在法国的兴起与发展
特征:豪华、激情、浪漫主义、想象力、 运动、空间感、立体感……
时间:17世纪上半叶
艺术形式:建筑、绘画、雕塑、文学、 音乐等
巴洛克建筑
外部:外观宏伟,重雕琢和纹饰,主要 元素是柱子、穹顶等,强调构造的虚实 相生和光线的明暗对比,装饰画色彩鲜 艳君莫 女子里 才》哀 子、: 》《《 、悭太 《吝太 贵人学 人》堂 迷、》 》《、 等可《
第九讲: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第九讲:十七世纪法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6eb273567ec102de2bd89b2.png)
第九讲: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一十七世纪法国的崛起与新古典主义
路易十四“太阳王”
1635年黎希留“法兰西学士院”
布瓦洛《论诗艺》“(新)古典主义”
二新古典主义的悲剧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三一律”:时间的一
地点的一
情节的一
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
1 高乃依
《熙德》:
堂·罗狄克(堂·狄哀格)
堂·施曼娜(堂·高迈斯)
2 拉辛
《费德尔》:
费德尔:雅典国王的继后
希波吕托斯:雅典国王与前妻之子
《安德洛玛克》:
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之妻)庇吕斯(国王)
艾尔米奥娜(斯巴达公主)埃瑞斯托斯(特使)
三喜剧大师莫里哀(1622-1673)
1 莫里哀的生平
2 莫里哀喜剧的特色:取材现实,把生活“写透”
3 《达尔杜夫》(又名《伪君子》《骗子》)
《达尔杜夫》剧中人:
白尔奈尔太太:奥尔恭之母
艾尔密尔:奥尔恭新妻
大密斯:奥尔恭之子
玛丽亚娜:奥尔恭之女
桃丽娜:玛丽亚娜的侍女
奥尔恭:法国富商
克莱昂特:奥尔恭的内兄
法莱尔:玛丽亚娜的情人
达尔杜夫:奥尔恭家的食客。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f2e0ddece2f0066f5332237.png)
外国文学作业1.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期。
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
它是由于学习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以重商政策为基础.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迁就,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
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
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二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
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
”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从哲学上考察,古典主义是与唯理主义相适应的,它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唯理主义以笛卡尔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c5811a6bd97f192279e9cb.png)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法国历时最久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作家是悲剧诗人高乃依和拉辛,喜剧诗人莫里哀,寓言诗人拉封丹。
古典主义的本质是依附王权、为巩固王权服务,但是每个作家对王权的依赖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并不完全符合古典主义的法规。
第一节高乃依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生于鲁昂,父亲是鲁昂的水泽森林管理员。
他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中学,后来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1628年,父亲为他买到了鲁昂水泽森林管理处律师和法国海军部驻鲁昂律师的职务,他在鲁昂法院任职至1650年为止。
当时的鲁昂是一个戏剧中心,高乃依喜爱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他发表的喜剧《梅丽特》(1629)和悲剧《梅黛》(1635)等几部剧作,受到黎世留的注意。
高乃依的成名作是五幕诗剧《熙德》(1636),取材于西班牙历史上女民族英雄熙德的故事。
主人公罗德里克与施曼娜相爱,但是施曼娜的父亲高迈斯因故打了他的父亲狄哀格一记耳光。
古典主义时代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毅然杀死了高迈斯。
施曼娜既爱罗德里克,又与他有杀父之仇,心情十分矛盾。
这时摩尔人入侵,罗德里克奉命杀敌,凯旋而归,最后由国王出面主持了他们的婚礼,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熙德》歌颂了理性和荣誉,符合王权统治的需要,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因此上演后引起轰动,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法语中从此有了“像《熙德》那样美”的说法。
但是它取材于西班牙,时间也远远超过24小时,而且结局圆满,这些都违反了古典主义悲剧的三一律,为此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指责,引起了一场论战。
高乃依沉默几年之后,按照古典主义悲剧的标准创作了《贺拉斯》(1640)、《西拿》(1642)和《波利厄克特》(1643),它们与《熙德》并称为他的四大悲剧,从而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奠定了基础。
《贺拉斯》描写罗马与阿尔巴两国交战,双方各推选三员大将以决胜负。
阿尔巴选出的是库里阿斯三兄弟,罗马选出的是贺拉斯三兄弟,结果库里阿斯三兄弟全部阵亡,贺拉斯三兄弟只剩下小弟取得了最后胜利。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f2e0ddece2f0066f5332237.png)
外国文学作业1.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期。
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
它是由于学习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
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以重商政策为基础.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迁就,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
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
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二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
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
”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从哲学上考察,古典主义是与唯理主义相适应的,它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唯理主义以笛卡尔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7e6355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1.png)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17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是古典主义文学的时代,巴罗克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有一定影响。
巴罗克文学在法国被称为矫柔造作派文学。
巴罗克文学在美学上追求贵族的典雅的美感,以此为基础在选择情节、创造诗歌形象、运用语言方面,尽可能远离庸俗的现实。
与此相适应,在内容上多是写爱情、田园等,歌颂牧歌式的生活,脱离现实。
主要作品有玛利兰.斯居台利的《克莱利》(1654年)等。
人文主义的文学在法国文学中也有一定发展。
这一派作家以现实主义方法描绘法国的现实生活,用卑微的人物,卑微的题材,常见的道理,去反对宗教神秘主义、禁欲主义,反映出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思想,认为全部生活不应分为被允许或禁止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
查理.索莱尔(1597~1674年),在他的小说《法兰西的真实趣闻》中表现出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相近的特点。
弗朗索瓦.德.拉.莫特.费纳龙(1651~1715年),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他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四章的故事,写忒勒马科斯流浪的故事,表述了他的反对专制暴政的思想,也批评了宫廷的奢侈、官吏的腐败。
小说的结构类似拉伯雷的《巨人传》。
古典主义最早产生于法国,并在法国取得了各个方面的成就。
古典主义最早的诗人马雷伯(1555~1628年),是古典主义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古典主义的主张:文学要拥护王权;理性是艺术家的唯一向导;语言要纯洁。
他的宫廷诗歌创作也成为古典主义的先驱。
若望.德.拉.封丹(1621~1695年),古典主义代表性作家之一,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官吏家庭。
小学曾在农村就读,后来进入了里姆的中学,读过荷马、维吉尔、泰伦斯、薄伽丘、拉伯雷等人的作品。
后来到了巴黎,与莫里哀、拉辛、布瓦洛等古典主义作家结下友谊。
他曾试过各种文学体裁,写过颂诗、讽刺短诗、歌谣、喜剧、悲剧、长篇小说、寓言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寓言诗。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之概述、法国、英国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之概述、法国、英国](https://img.taocdn.com/s3/m/41071fe2551810a6f5248614.p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法国有“悲剧之父” 之称。 第一代古典主 义戏剧家代表。
《熙德》(1636,Le Cid ) 人物:杰葛、高迈斯; 罗狄克、施曼娜。 悲剧的主要冲突:理性、责任 (封建荣誉观念、天职)与感情 (爱情)之间的冲突,分别表现 在罗狄克和施曼娜身上;结果是 理性、责任战胜了感情。罗狄克 的形象体现了高乃依的悲剧英雄 的理想。 其他重要悲剧《贺拉斯》、《西 拿》、《波利厄克特》。
精彩的出场
劳朗,把我的鬃毛紧身跟鞭子都好好藏起来, 求上帝永远赐你光明。倘使有人来找我,你 就说我去给囚犯们分捐款去了。( 三幕二场)
答尔丢夫:(从衣袋中掏出一块手帕)哎哟! 天啦,我求求你,未说话以前你先把这块手 帕接过去。 桃丽娜:干什么? 答尔丢夫:把你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 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就受伤,能够引起 不洁的念头。 桃丽娜:你就这么禁不住引诱?肉感对于你 的五官还有这么大的影响?我当然不知道你 心里存着什么念头,不过我,我可不这么容 易动心,你从头到脚一丝不挂,你那张皮也 动不了我的心。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17世纪各国文学发展不均衡
1、英国的革命文学 英国在17世纪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在清教革命中诞生的文学属于清教徒文学, 成为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内容。 代表作家是诗人弥尔顿。
2、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并且在17世纪 中叶达到鼎盛。 17世纪,西方文化的中心位置由意大利转移到 法国。此后一直到20世纪法国一直处于西方文化的 中心地位。
贪食
“一个人吃下六个人吃的那么多的东西”(一 幕二场)“很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 只切成细末的羊腿”,第二天早晨起来,一 次喝“四大口葡萄酒” 。“他的身体别提多 么好了,又胖又肥,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 发紫了。” (一幕四场)
17、18世纪 法国文学
![17、18世纪 法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170c1fc168884868762d6ea.png)
哲理小说
伏尔泰
孟德斯鸠
❖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出生 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贵族世家。法 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波斯人信札》,书信体小 说,全书三分之二都在抨击 时政,揭露宗教黑暗。
从 古第 典四 主章 义理 到性 启时 蒙代 运: 动
第一节 从理性克制到理性启蒙: 法国文学
❖ 法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仅仅产生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 长篇小说《巨人传》。然而在17世纪,西方文化的中心 位置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它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 18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以后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 和现实主义文学中,它都处于显赫的地位,以至到了20 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派别,都首先在法国产 生,法国一直处于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
答尔丢夫这个掏手帕的动作和桃丽娜针锋 相对的讥刺都是非常精彩的描写,它揭穿了这 个所谓正人君子的假招式,让他在舞台上现了 骗子的原形。
②地道的贪欲之徒
❖
贪食:一顿晚饭,“一个人吃下六个人吃的那么多的东西”(一
幕二场)“很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第二
天早晨起来,一次喝“四大口葡萄酒” 。“他的身体别提多么好了,
百科全书派影响巨大,他们选择《百科全书》为工 具,宣传自己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 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 信条。当时,法国人不直接称启蒙运动,而以百科全书 派来代替启蒙思想。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反对宗教迷信,宣扬唯物主义。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宣传启蒙思想,矛头直指封 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17世纪法国文学
![17世纪法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f424479b4daa58da0114ab2.png)
le siècle de Louis XIV et du classicisme
Questions :
Qu’est-ce qui marque la France du XVIIe siècle, sur le plan socio-politique?
Jean de la Fontaine est considéré traditionnellement, avec Racine, Molière et Boileau, comme un des quatre grands “classiques”. Son chef-d’oeuvre demeure les Fables (12 livres publiés en trois recueils, de 1668 à1694)
Jean de la Fontaine: le poète des fables
Il renouvelle entièrement le genre, traditionnellement didactique en y introduisant de la vérité, de la gaietéet de la moralité.
la forme : les fables se caractérisent par une grande liberté formelle et le mélange habile du récit et du dialogue.
L’esprit des fables : Les fables reflètent quelques vérités de tous les temps, mais la Fontaine les actualise en les situant dans le contexte vivant et pittoresque de la société de son temps : misères des paysans (La mort et le Bûcheron)
第八讲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八讲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8628bd2b14e852458fb57b2.png)
第二次演出/禁演:1667.8.5
《伪君子》在王宫剧场正式上演,莫里哀将宗教人士答尔丢
夫改为半僧半俗的巴纽夫,然而遭到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 他派出警察将观众赶出剧场,然后封闭大门。 “如果答尔丢夫之流得逞,那我就无须在想写喜剧了。” 凡看《伪君子》或听这出戏朗诵的人,一律驱逐出教。
第三次演出:1669.2.5
《伪君子》是莫里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杰出的性格喜剧,莫里哀在剧中全力
塑造了一个伪善者的典型形象答尔丢夫。 答尔丢夫个性最突出的标志是欺骗和伪装,这是他的主导性 格。
①伪装的虔诚信徒
外省的没落贵族 通过宗教发财 三分做作,七分奉承
第一次亮相
“劳朗,把我的鬃毛紧身衣跟鞭子都好好藏起来,求上帝永
《太太学堂》剧照
《太太学堂》
近代社会问题剧从此开端 阿尔诺耳弗:富商,又名德〃拉〃树桩先生 阿涅丝:阿尔诺耳弗的养女
奥拉斯:阿涅丝的情人
奥隆特:奥拉斯的父亲,阿尔诺耳弗的挚友
主题思想
1、抨击修道院教育 “我把她搁在一个小修道院,和世人断绝往来,按照我的方 针,把她教养成人,这就是说要求他们加以照拂,尽可能把 她变成一个白痴。感谢上帝,我的希望没有落空。”
从1680年法兰西戏剧院成立起,到1960年止,这出喜剧演出
2654场,还不算其他剧团的演出和外国演出。在法国剧作中 ,它的演出占第一位。
白尔奈耳太太——奥尔恭的母亲 奥尔恭——富商,艾耳密尔的丈夫 艾耳密尔——奥尔恭的续弦,年轻貌美
大密斯——奥尔恭的儿子
玛丽雅娜——奥尔恭的女儿,法赖尔的情人 法赖尔——玛丽雅娜的情人
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敦促和庇护下成
4.317世纪法国文学
![4.317世纪法国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3e75f9ea300a6c30d229f14.png)
• 大多取材于伊索寓言
和菲得罗寓言。
• 自由诗体 • 自称为“一部百幕喜
剧”
• 拉封丹创造了约496
个形象(动物125个, 人物123个,神话人 物85个),构成一个 虚拟的世界。
• 泰纳称他为“法国的
荷马”
• (六)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的
法典
——布瓦洛《诗的艺术》
• 1100行诗体文艺理论著作
消除私怨,忠君爱国, 履行公民义务。
• 情节冲突尖锐激烈,
语言情感饱满,流畅 雄壮
• 高乃依与“三一律” (Three Unities)
•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尤
其是悲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 地点、情节的整一律。即情节单一完整, 允许存在情节的平行、交叉和穿插; 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故事情 节只能在一个地点展开。
崇尚理性,使古典主义者过分强调事物的普遍 性和规律性,而忽视事物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导致文学作品程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缺乏情感因素和个性特征。这是古典主义最致 命的弱点。
• 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
在对待古典文学方面,古典主义不像人文主义
那样刻意求新,它更强调模仿,相应地也较缺 乏批判眼光。
但它的主要目的还是借古颂今,表达自己时代、
• (四)让·拉辛 Racine
•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最
高成就的代表者
• 《安德洛玛刻》
Andromaque
• 《费德尔》 Phedre
• 取材于欧里庇德斯的
悲剧《希波吕托斯》。
Phedre 拉辛心理悲剧的代表作
• (五)拉·封丹
Jean la Fontaine
• 《寓言诗》(1668-16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路易十三(Louis XIII, 1601年9月27日- 1643年5月14日)法
国波旁王朝国王 (1610年—1643年在 位)。
• 路易十四(法语、英 语:Louis XIV,1638 年9月5日-1715年9 月1日),全名路 易·迪厄多内·波旁 (LouisDieudonné),自号 太阳王(法语:Roi Soleil,英语:Sun King),是法国波旁
王朝著名的国王,执 政期从1643年至1715 年。
• 阿尔芒·尚·迪普莱西·德·李 希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1585年9月9日-1642年 12月4日),法国籍枢机,
政治家,路易十三的主要
大臣。生于一个次等贵族 家庭,1607年任命为吕松 的主教。1622年被提名为 枢机,从1624年起执首相
职,在法国政务决策中具
有主导性的影响力;法兰 西学院为他所建。
• 尤勒·马萨林枢机
(Ju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es Cardinal Mazarin;出生时姓名
Giulio Raimondo Mazzarino,1602年7 月14日-1661年3月9 日),又译马扎然,法 国外交家、政治家,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 期的宰相(1643~ 1661)及枢机主教。
• 1654年末一次神秘主义经历后,他离开数学和物 理学,专注于沉思和哲学与神学写作。他是坚定的 冉森教派信徒,人文思想大受蒙田影响。宗教论战 之作《乡巴佬书信》(Lettres provinciales)被奉 为法文写作的典范,身后其笔记本被编为《沉思录》 (Pensées)。
• 拉罗什富科(François VI, duc de La Rochefoucauld,1613年9月15日─1680年3月17 日),法国箴言作家。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历史背景
•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下层劳动人民受剥削严重,对外和内部战 争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封建贵族与资产阶 级之间时而斗争时而妥协,关键人物:路 易十三,路易十四,黎世留,马扎然
十七世纪在位的三位皇帝:
• 亨利四世(法语: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 1610年5月14日),也被 称为亨利大帝(Henri le Grand)或纳瓦拉的亨利 (Henri de Navarre), 法国国王(1589年—1610 年在位),纳瓦拉国王 (称恩里克三世,1572年 起)。法国波旁王朝的创 建者。
• 布瓦洛 (Nicolas BoileauDespreaux, 1636—1711)法国著 名诗人、美学家、文 艺批评家,被称为古 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 言人。最重要的文艺 理论专著是1674年的 《诗艺》。这部作品 集中表现了他的哲学 及美学思想,被誉为 古典主义的法典。
• 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国一 所学术机构,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是一项极高荣 誉。学院由红衣主教黎塞留于1635年创办学院最 初的任务是修定法语,由学院制定语言规则,并 要使其纯正、能够被所有人理解。
• 拉斐特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1634年3月18 日─1693年5月15日),法 国小说家。其作品《克莱 芙王妃》(La Princesse de Clèves)被奉为法国首部出 色小说,并开心理小说的 先河。
• 出身巴黎望族,受过良好 教育。22岁出嫁,育有两 子。为沙龙常客,1662年 出版首部小说,1678年 《克莱芙王妃》面世。文 友包括拉罗什富科、塞维 涅夫人。
哲学代表人物
• 笛卡尔 • 帕斯卡尔 • 拉罗什富科
• 雷纳·笛卡儿(RenéDescartes),1596年3 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 (现笛卡尔,因笛卡儿得名),1650年2月 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 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 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 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 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 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 “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 -1662年8月19日),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宗 教哲学家。帕斯卡早期进行自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 对机械计算器的制造和流体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扩展托里切利的工作,澄清了压强和真空的概念。 帕斯卡还有力地为科学方法辩护。数学上,帕斯卡 促成了两个重要的新研究领域。他16岁写出一篇 题为射影几何的论文,1654年开始与皮埃尔·德·费 马通信,讨论概率论,大大影响了现代经济学和社 会科学的发展。
• 投石党乱Fronde(1648年-1653年)是一场紧 随着西法战争(1653年)发生的法国内战。 Fronde一词在法文中具投石之意,此系源 于马萨林枢机(Cardinal Mazarin)的支持者 被巴黎暴民以石块破坏窗户。
沙龙文学
• 沙龙,系法语Salon的音译,即“会客室”、“客 厅”之意。它是十七世纪西欧上流社会贵族阶级 借以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场所。在十 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它在法国特别盛行。 由于出入沙龙的多数是贵族文人学者,且以文学 艺术为中心议题的居多,故称文艺沙龙。在沙龙 里产生的文学,通称贵族沙龙文学。它是与自由 粗俗为特点的市民文学相对立的。这种作品大都 是纤巧的情诗、谄媚贵妇人的书简以及描写男女 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完全迎合贵族男女粉饰其 丑恶关系的需要,内容空虚,篇幅冗长,不堪卒 读。它在文学史上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 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热衷政治,但政途蹇 连,终在投石党运动中焦头烂额,被迫退居乡间, 进入以塞维涅夫人、拉斐特夫人为代表的沙龙圈子 (尤与后者过从密切),并潜心着作,直至逝世。
• 1662年,有人未经他的准许、校改而出版了《回忆 录》(Memoires),书中的敏感内容惹怒了不少人。
• 1665年出版《箴言集》(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简称Max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