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主要组成部分,由40名终身院士组成,院士自身 选举产生,只有当一位院士去世,才能补选,院 士集中了法国学术界的最高权威(但也往往涵盖 非学术界出身之名人,如政治家、将领、主教), 授予墨绿色金线绣花的燕尾服,一件斗蓬,一顶 装饰羽毛的拿破仑式两角帽和一把佩剑。在过去 法兰西学院院士依照皇室成员待遇,现在也在法 国公众心中有很高的威望。
• 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1628年1月12日- 1703年5月16日)是十七世纪法国诗人、作家, 曾当过律师和皇家建筑总监。一六七一年,他被 选入法兰西学院。由于他违背封建王朝的正统观 念,受到宫廷冷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
十七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发生了“古典派和
•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 日-1695年4月13日),法国诗人,以《拉封丹寓言》 (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后世。生于法 国中部埃纳省的蒂埃利堡(Château-Thierry)(当时属
香槟),父亲为政府官员。曾习法律、神学,但最 后决心成为作家。1652年至1671年,继承父业,在
• 布瓦洛 (Nicolas BoileauDespreaux, 1636—1711)法国著 名诗人、美学家、文 艺批评家,被称为古 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 言人。最重要的文艺 理论专著是1674年的 《诗艺》。这部作品 集中表现了他的哲学 及美学思想,被誉为 古典主义的法典。
十七世纪文学
(一)产生背景
• 1、从社会发展看,它是封建社会过渡到 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 的文学思潮,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这 两个对立阶级为了各自的利益,暂时相 互妥协的产物;
• 2、从政治上看,它随着17世纪君主 政体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应运而生,既是 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又带有浓重的宫廷 色彩,这决定了它既以重商政策为基础, 又绝对服从君主的统治,带有明显的 “王权崇拜”特征。
————————————————
在这部“巨型喜剧”中,拉· 封丹主 要取材于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和印度 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民间故事,借动物世 界影射人类社会,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 对社会关系、生活逻辑等问题的理解。 《乌鸦和狐狸》《狼和羔羊》《小公鸡、 猫和小鼠》《死神和樵夫》《兔子和乌 龟》等是其中的名篇。
————————————————
这意思是说,一个剧本只能表现同 一事件,剧情应该发生于同一地点,发 生于二十四小时之内。 “三一律”有助于古典主义戏剧的 严谨精炼,对戏剧发展有一定贡献,但 也抑制了戏剧艺术的自由发展。到了1 8世纪中期,就被戏剧家莱辛从理论上 摧垮。
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 发展过程及主要成就
————————————————
若望· 拉· 德· 封丹(1621-1695)成就体 现于寓言创作上。
拉 · 封 丹
拉· 封丹写过悲剧、喜剧、抒情诗、故事 诗等,但以《寓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从十七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用优厚的年俸供奉当时的著名作家,将他们当作贵族世家对待,优礼备至。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当时文人报答圣恩的最好方式。由于法兰西学院在规范法语语言方面的要求,古典主义文字便以此为基础,对文学创作也制定了许多规范,不得违背。古典主义的特点便是重新定义一切、规范一切。各种文学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悲剧就是悲剧,喜剧就是喜剧,不能写出悲喜剧,悲剧也必须遵守“三一律”等等。当年,高乃依的《熙德》便因有违三一律的规范,而受到官方组织的舆论围剿。在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中,最有成就莫过于戏剧,出现了三大戏剧家;悲剧作家有高乃依、拉辛,以及喜剧作家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真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喜剧的创始人。他的喜剧种类多样,在风趣、闹剧之中不失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他的作品之有影响力,甚至影响到喜剧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莫里哀一生创作了33部剧作和8首诗。其代表作品有《伪君子》、《唐璜》、《无病呻吟》等。
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法国剧作家,诗人。他于1629年创作出第一部喜剧《梅里特》,上演获得成功,随后便专事创作。后来因才华出众得到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关注,但因意见不合不久后离开。他真正出彩的还是1636年的5幕韵文剧《熙德》的公演,当时轰动巴黎,他也因此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熙德》取材于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的故事。男主人熙德虽然深深地爱着施曼娜,但因难违父命而杀死恋人的父亲。施曼娜誓报父仇,家庭的荣誉与爱情形成剧烈冲突。如非剧作家刻意安排国王出面调停,家族利益与爱情结合肯定难以两全。《熙德》上演后虽然赢得了观众,但因违背了严格意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17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冲突的世纪。1640-16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帷幕,标志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要把封建主义彻底摧毁还需要有100年的时间。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各国文学发展概况
在17世纪最初的20年中,秉承了文艺复兴传统的人文主义文学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实主义思潮仍在继续发展,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维加等人正处在创作的盛期。莎士比亚的后继者本·琼生写了大量现实主义的剧本,维加的学生和追随者们如吉连·德·卡斯特罗(1569-1631)等人的创作也体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是,随着文化巨人们的去世和教会势力的加强,人文主义文学运动逐渐衰退,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相继登上欧洲文学的舞台。
巴洛克文学兴起于17世纪30年代。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义是珍奇和奇妙,用来形容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个词最初被用来形容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后来又被用于绘画、音乐和文学。巴洛克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灵与肉的冲突和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在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用支离破碎的形式和夸张繁艳的语言表达悲观颓丧的思想,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夸饰主义"。巴洛克文学从意大利、
西班牙传到英、法等国。意大利诗人马里诺(1569-1625)和西班牙诗人贡戈拉(1561-1627)代表了巴洛克文学的贵族倾向。在英国,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是以约翰·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的作品。巴洛克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1600-1681),他的剧作《人生如梦》体现了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德国文学中也有巴洛克的色彩,其中获得了世界声誉的是格里美尔斯豪森(1622-1676)的自叙体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从17世纪到19世纪,巴洛克一直是个带有贬义的艺术评语,一直到20世纪初德国文学史家弗尔夫林(1864-1945)撰写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及《艺术史概要》等书后,巴洛克作为一种对照性风格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欧洲17世纪文学之四:古典主义
欧洲17世纪文学之四:古典主义
欧洲17世纪文学之四: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近代欧洲一个主要文学思潮之一。它产生于法国,并在法国取得灿烂的成就。后来古典主义流行于整个欧洲大陆,统治欧洲文坛长达200 余年,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才成为一种落后文学思潮从文坛退出。
1.古典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首先是政治上的王权统治的建立。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在欧洲占有巨大的优势,成为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然而这是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取得的。从16世纪亨利四世时代起,采取了两方面的策略:对封建主做出一定让步,依靠城市资产阶级。这一策略既利用资产阶级削弱封建领主势力,又可以拉拢资产阶级,阻止资产阶级与人民的联合。其结果缩小了封建领主独立的政治活动范围,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君主专制统治。由于利用资产阶级,就重点发展商业和国内生产,因此为经济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资产阶级又可以用金钱买到官职,分散了一部分权力。到了路易十三时代,经过黎塞留实际执政的18年,终于建成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
各个方面,都由统一的政府机关管辖,各省又由一个政治中心管辖,设立特别行政长官,执掌行政、司法、财政大权。在封建王权达到极盛时,已经消灭了封建割据,政权集中在君主手里。而这个具有无上权力的国王与统治者支持古典主义,使之成为官方的艺术创作方法。黎塞留以及后来的统治者也给古典主义的艺术大师一次或终身的津贴,以兹奖励。因此古典主义在法国发展得极其兴盛。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
一、概述
(一)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创作和理论上都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因此得名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是它的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其中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为发达,法国古典文学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思想特征
(1)强烈的政治倾向,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歌剧,歌颂英明的国王。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以理性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辱观念的矛盾,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抨击贵族的骄奢淫逸、堕落腐化,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揭露社会的恶习和弊端。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4)古典主义悲剧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艺术特征
(1)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古典主义文学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继承诗歌、散文,而且继承戏剧并进行创新,使其具备现代剧的基础: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标准和规范
遵守三一律:时间,情节,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
在这里主要指文艺思潮的一种。它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学为代表。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在法国,从17世纪初年至1660年左右,是古典主义逐步形成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定型和各种文学作品体裁的确立。古典主义的文学语言,是一种正规法语,而不是平民的语言。1634年,诗人梅莱在他的悲剧中首次贯彻严格的“三一律”,要求剧情限制在同一件事,发生在同一天(24小时内)和同一地点。古典主义悲剧作家基本上都遵照“三一律”写作。古典主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等。从1660至1688年是古典主义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代表作家有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布瓦洛等。
古典主义建筑特点:自然、宁静、典雅。代表作为法国的凡尔赛宫。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代表:布瓦洛的《诗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
古典主义文学特点
1、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这一特点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希望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主张国家统一。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即使莫里哀的喜剧,也表现了这一特点。《伪君子》猛烈抨击教会,讽刺教会的伪善,但是在剧本的结尾,他还是塑造了一个英明的国王,将伪君子达尔丢夫逮捕,保护奥尔恭一家免遭陷害。
2、崇尚理性原则,遵守公民义务。理性是古典主义作家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指出:“首先必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是这个原则的代表作。
法国17世纪的文学艺术
如何评价“我思故我在”?
开启欧陆理性主义哲学;西方哲学转向 认识论;人的思想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 的肯定和宣扬。
思维是存在的基础;提倡怀疑精神,但 绝不怀疑独立精神本身;对经院哲学的 方法提出质疑,但仍要论证上帝的存在 和灵魂的不灭;从根本上说,上帝的存 在依靠论证获得的,而结论的真实与否 却只能依赖是否具有上帝的完美性来判 断,容易陷入逻辑的死循环。
法国17世纪的文学艺术
一、背景:1589-1715间的波旁 王朝历代君主
亨利四世:1589-1610 路易十三:1610-1643 路易十四:1643-1715
一、背景:政治经济状况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 工场兴建,海外殖民地扩展,商业发展)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外交:《尼姆维根条约》
译文二
“既然我因此宁愿认为一切都是 假的,那么,我那样想的时候,那个 在想的我就必然应该是个东西。我发 现,‘我想,所以我是’这条真理是 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怀疑派的任 何一条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 动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 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 理。”(《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 ,26-27页)
“然后我仔细研究我是什么,发现我 可以设想我没有形体,可以设想没有我 所在的世界,也没有我立身的地方,却 不能因此设想我不是。恰恰相反,正是 根据我想怀疑其他事物的真实性这一点 ,可以十分明显、十分确定地推出我是 。另一方面,只要我停止了思想,尽管 我想像过的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真的,我 也没有理由相信我是过。因此我认识了 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 是思想。”( 《谈谈方法》,商务印书 馆,27-28页)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
第一节戴着镣铐在跳舞——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概述
一、英国文学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诗人。相继写成《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失乐园》取材《圣经·旧约》,是一部“寓时代精神于宗教题材的壮丽史诗”,诗人借古喻今,暗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革命者的道德堕落。诗人笔下的撒旦既是骄横狂妄、野心勃勃的恶魔,又是蔑视权威、反抗强暴的英雄。
长诗《复乐园》取材《圣经·新约》,集中刻画耶稣立志坚强,目光远大,在旷野绝食40天,不受撒旦金钱、美女、荣誉、艺术的诱惑,表现了革命者与复辟王朝不妥协的高风亮节,也概括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力士参孙》是一部不供上演的诗体悲剧,取材于《旧约·土师记》。参孙是以色列人,屡败入侵之敌,被妻子出卖,为非利士人所俘,双目被刺后服劳役。他身处异邦,思念祖国,最后他双手撬动演武厅的柱子,使大厅倒塌,与敌人同归于尽。是个理想化的资本主义斗士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复仇决心。
二、法国文学
彼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一生写了三十多部剧本,大部分是悲剧。主要作品有《熙德》、《贺拉斯》、《西拿》和《波利厄克特》。
被称为“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的《熙德》描写了理性与情感、义务与爱情的矛盾。作者通过罗狄克与施曼娜之间的矛盾纠葛以及自身的情理矛盾,强调感情应受理性约束,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国王是作为调停人形象而出现的,他既顾了国家,也照顾到了个人,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对国王的依赖和企盼。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外国文学作业
1.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期。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于学习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以重商政策为基础.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迁就,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二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17世纪外国文学
•剧作家拉辛
安 德 洛 玛 克
古典主义的特点: • 崇尚理性、宣扬公民义务、克制个人情欲。 理性和情欲 拉辛《安德洛马克》 拉辛《安德洛马克》 阿喀琉斯——庇吕斯 阿喀琉斯——庇吕斯 海伦——爱妙娜 海伦——爱妙娜 阿伽门侬——俄瑞斯忒斯 阿伽门侬——俄瑞斯忒斯
安德洛马克
• 拉·封丹(1621-1695) 封丹(1621-1695) 《寓言诗》239首 寓言诗》239首 • 布瓦洛(1636-1711) 布瓦洛(1636-1711) 《诗的艺术》 诗的艺术》
巴罗克文学
• 巴罗克风格(Baroque)的影响在17世纪欧 洲文学、绘画、音乐和建筑多方面都有所 反映,在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学中, 它的影响十分突出。巴罗克一词来自葡萄 牙语barocco,意为不合常规,尤指长得不 规则而且有瑕疵的珍珠。巴罗克风格首先 见于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建筑,其特征是 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它与自然、宁静而古朴的古典派背道而驰。
弥尔顿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 写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魔鬼引诱, 偷吃禁果而被上帝赶出乐园的故事。 作品用宗教题材,经过诗人的独特 处理,表达了对革命失败的悲愤情 绪以及对革命再起的企望。在作品 中突出地塑造了叛神撒旦的形象, 在他身上体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 斗争意志。
《失乐园》插图 失乐园》 失乐园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和古典主义
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西欧文坛上先后兴起了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和古典主义思潮,其中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文学最重要的成就。学习本章要了解古典主义兴起的背景、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和文学成就,并重点掌握弥尔顿和莫里哀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名词解释
1.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西班牙,兴盛于17世纪法国的一种夸饰主义的贵族文学流派,被文学史家称为“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谄,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代表作家是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戈拉•卡尔德隆、法国的伏瓦蒂尔和杠菲尔等,它是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崩溃时期贵族阶级没落和宗教复辟势力加强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没落阶级的颓废消极的情绪和他们形式主义的艺术趣味。
2.沙龙文学:17世纪产生于古典文学兴盛前的法国的巴洛克文学流派,是在贵妇人客厅中举行的社会集会和文艺座谈,即客厅文学。由兰蒲绮侯爵夫人于1608年发起,作品多为骑士抒情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内容反映出贵族文学人士的精神空虚,语言矫揉造作,曾受到莫里哀的辛辣嘲笑。
3.古典主义:17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盛行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由于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而被人们称为“古典主义”,相对于罗马古典主义,也将其称为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古典主义文学是在王权扶植下,拥护专制政体,注重理性,模仿古代的文艺思潮,古典主义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自觉学习古代经典作家的创作方法,从古典文学中发现题材和主题;它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原则;它还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结构的严谨和语言的清晰、准确;古典主义戏剧要求遵守“三一律”。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蒲柏和约翰逊等,理论集大成者是布瓦洛。古典主义思潮在随后的近二百年间传遍了欧洲诸国,形成了一个全欧性的文学运动。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外国文学作业
1.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文学发展历程
从文艺思潮上说,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期。以十七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也出现于英国,德国、俄罗斯,在欧洲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于学习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的。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以重商政策为基础.它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是绝对君权政治在文学上的反映,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王权暂时的迁就,妥协、让步的一种表现。
十七世纪的法国,正是处于君主专制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掌权的时代,法国的商业资本高度发达,货币成了国民的主要财富。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国王,为了推行重商政策,发展国外贸易,必须从教皇和旧贵族手中夺取政权,集中控制,压制地方贵族的分裂活动,开辟税源,鼓励海外殖民扩张,这就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由来。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二方面由于力量不够壮大,没有发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权来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暂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斗争的局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而当时的王权就成了这两个阶级之间“表面上的调停人”。
十七世纪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兴起于法国,后流传到欧洲其他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它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君主。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在艺术上侧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提倡模仿古代,遵守三一律。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出现了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等。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特征
①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古典主义作品大多描写主人公的感情与家族责任或国家义务的冲突,表现感情服从责任,个人服从义务的主题。不少作品直接歌颂国王贤明,或者由国王充当矛盾的裁决者和调停人。对于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非法活动加以犀利抨击,表现出拥护中央王权的强烈政治倾向性。
②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要以理性去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誉观念的矛盾,因而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有的作家将吝啬、伪善、淫邪等等看作是不符合理性的情欲横流,力求加以讽刺。
③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古典主义作家敢于揭露社会上的恶习和弊端,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罪恶活动的不法分子和团体给予毫不留情的打击.尤其是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④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其中,高乃依的悲剧排除了古代悲剧的灵魂——命运观念.他笔下的英雄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不再屈服于超人的力量。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则接触到第三等级,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较之悲剧,喜剧、寓言和散文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思维也较为活跃。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
欧洲17世纪文学之二:法国文学
17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是古典主义文学的时代,巴罗克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有一定影响。巴罗克文学在法国被称为矫柔造作派文学。巴罗克文学在美学上追求贵族的典雅的美感,以此为基础在选择情节、创造诗歌形象、运用语言方面,尽可能远离庸俗的现实。与此相适应,在内容上多是写爱情、田园等,歌颂牧歌式的生活,脱离现实。主要
作品有玛利兰.斯居台利的《克莱利》(1654年)等。
人文主义的文学在法国文学中也有一定发展。这一派作家以现实主义方法描绘法国的现实生活,用卑微的人物,卑微的题材,常见的道理,去反对宗教神秘主义、禁欲主义,反映出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合理的思想,认为全部生活不应分为被允许或禁止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查理.索莱尔(1597~1674年),在他的小说《法兰西的真实趣闻》中表现出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相近的特点。
弗朗索瓦.德.拉.莫特.费纳龙(1651~1715年),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他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四章的故事,写忒勒马科斯流浪的故事,表述了他的反对专制暴政的思想,也批评了宫廷的奢侈、官吏的腐败。小说的结构类似拉伯雷的《巨人传》。
古典主义最早产生于法国,并在法国取得了各个方面的成就。古典主义最早的诗人马雷伯(1555~1628年),是古典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古典主义的主张:文学要拥护王权;理性是艺术家的唯一向导;语言要纯洁。他的宫廷诗歌创作也成为古典主义的先驱。
若望.德.拉.封丹(1621~1695年),古典主义代表性作家之一,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官吏家庭。小学曾在农村就读,后来进入了里姆的中学,读过荷马、维吉尔、泰伦斯、薄伽丘、拉伯雷等人的作品。后来到了巴黎,与莫里哀、拉辛、布瓦洛等古典主义作家结下友谊。他曾试过各种文学体裁,写过颂诗、讽刺短诗、歌谣、喜剧、悲剧、长篇小说、寓言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寓言诗。他的寓言诗共有239 首,分为12卷。他的寓言是一部巨型的喜剧,以人、神、兽等为主人公,展示了法国社会。有好多寓言诗塑造了狮子的形象,然而这些狮子形态各异,性格不同。总的来说狮子是作为封建国家统治者形象来描写的。《狮子出征》中的狮子具有非凡的英明才能,善于使用各种人才;《狮子老了》中狮子衰老无能;《患瘟疫的野兽》中的狮子狡猾残忍,吃掉弱小的驴子,却编出驴子的罪状,虽然自己和其他猛兽罪恶更大。《小公鸡、猫和小鼠》则讽刺了伪善的传教士形象,猫穿着外衣干坏事,在小鼠面前装得非常老实温和,其实是极为危险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之概述、法国、英国
贪食
“一个人吃下六个人吃的那么多的东西”(一 幕二场)“很虔诚地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 只切成细末的羊腿”,第二天早晨起来,一 次喝“四大口葡萄酒” 。“他的身体别提多 么好了,又胖又肥,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 发紫了。” (一幕四场)
贪睡
“一离饭桌,他就回到了卧室,猛孤丁地
一下子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 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一幕四场)
《熙德》
性格悲剧
拉辛的悲剧是性格悲剧,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 以恋爱心理为主。着重表现感情突破理性所造成的 灾难,以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怒不重情节,以人物 的动机和希望来决定情节的发展。 悲剧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弱者,多愁善感,意志 薄弱,始终受感情冲动支配,悲剧结局是人物为情 欲而牺牲。语言自然流畅,细腻委婉,富于抒情韵 味。
贪色
既要娶奥尔恭的女儿, 又要去勾引奥尔恭的 续弦妻子欧米尔。 看见谁对欧米尔做一个媚眼, 他所表示的醋劲比奥尔恭 本人“还大六倍”(一幕五 场)。
与欧米尔说话,总要动手动脚,却表示:“我对您可并 没有丝毫恶意,却多半是由于一种热忱的冲动。” 紧握对方的手指尖,“只是因为我热烈得太过分了。” 把手放在对方膝上,只是“摸摸您的衣服,这料子多么 绵软!” 对方将椅子退后,他就将椅子前移,伸手去摸对方的帽 子,口里叫道: “天啊!这花边可真细致,现下的手工活可说是巧夺天 工” “您那美丽眼光包含着的无法形容的温暖击退了我 内心顽强的抵抗;禁食、祈祷、眼泪,任什么也抵挡不 住这种温柔,我的全部心愿都移转在您的美貌多姿上 面。”(三幕三场) “一种芳香川流不息地输进了我的全身毛孔里面。” (四幕五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62年,有人未经他的准许、校改而出版了《回忆 录》(Memoires),书中的敏感内容惹怒了不少人。
• 1665年出版《箴言集》(Réflexions ou sentences et maximes morales,简称Maximes)
•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 -1662年8月19日),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宗 教哲学家。帕斯卡早期进行自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 对机械计算器的制造和流体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扩展托里切利的工作,澄清了压强和真空的概念。 帕斯卡还有力地为科学方法辩护。数学上,帕斯卡 促成了两个重要的新研究领域。他16岁写出一篇 题为射影几何的论文,1654年开始与皮埃尔·德·费 马通信,讨论概率论,大大影响了现代经济学和社 会科学的发展。
王朝著名的国王,执 政期从1643年至1715 年。
• 阿尔芒·尚·迪普莱西·德·李 希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1585年9月9日-1642年 12月4日),法国籍枢机,
政治家,路易十三的主要
大臣。生于一个次等贵族 家庭,1607年任命为吕松 的主教。1622年被提名为 枢机,从1624年起执首相
• 投石党乱Fronde(1648年-1653年)是一场紧 随着西法战争(1653年)发生的法国内战。 Fronde一词在法文中具投石之意,此系源 于马萨林枢机(Cardinal Mazarin)的支持者 被巴黎暴民以石块破坏窗户。
沙龙文学
• 沙龙,系法语Salon的音译,即“会客室”、“客 厅”之意。它是十七世纪西欧上流社会贵族阶级 借以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场所。在十 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前夜,它在法国特别盛行。 由于出入沙龙的多数是贵族文人学者,且以文学 艺术为中心议题的居多,故称文艺沙龙。在沙龙 里产生的文学,通称贵族沙龙文学。它是与自由 粗俗为特点的市民文学相对立的。这种作品大都 是纤巧的情诗、谄媚贵妇人的书简以及描写男女 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完全迎合贵族男女粉饰其 丑恶关系的需要,内容空虚,篇幅冗长,不堪卒 读。它在文学史上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 路易十三(Louis XIII, 1601年9月27日- 1643年5月14日)法
国波旁王朝国王 (1610年—1643年在 位)。
• 路易十四(法语、英 语:Louis XIV,1638 年9月5日-1715年9 月1日),全名路 易·迪厄多内·波旁 (LouisDieudonné),自号 太阳王(法语:Roi Soleil,英语:Sun King),是法国波旁
• 布瓦洛 (Nicolas BoileauDespreaux, 1636—1711)法国著 名诗人、美学家、文 艺批评家,被称为古 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 言人。最重要的文艺 理论专著是1674年的 《诗艺》。这部作品 集中表现了他的哲学 及美学思想,被誉为 古典主义的法典。
• 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国一 所学术机构,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是一项极高荣 誉。学院由红衣主教黎塞留于1635年创办学院最 初的任务是修定法语,由学院制定语言规则,并 要使其纯正、能够被所有人理解。
职,在法国政务决策中具
有主导性的影响力;法兰 西学院为他所建。
• 尤勒·马萨林枢机
(Jules Cardinal Mazarin;出生时姓名
Giulio Raimondo Mazzarino,1602年7 月14日-1661年3月9 日),又译马扎然,法 国外交家、政治家,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 期的宰相(1643~ 1661)及枢机主教。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历史背景
•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下层劳动人民受剥削严重,对外和内部战 争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封建贵族与资产阶 级之间时而斗争时而妥协,关键人物:路 易十三,路易十四,黎世留,马扎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十七世纪在位的三位皇帝:
• 亨利四世(法语: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 1610年5月14日),也被 称为亨利大帝(Henri le Grand)或纳瓦拉的亨利 (Henri de Navarre), 法国国王(1589年—1610 年在位),纳瓦拉国王 (称恩里克三世,1572年 起)。法国波旁王朝的创 建者。
哲学代表人物
• 笛卡尔 • 帕斯卡尔 • 拉罗什富科
• 雷纳·笛卡儿(RenéDescartes),1596年3 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 (现笛卡尔,因笛卡儿得名),1650年2月 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 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 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 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 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 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 “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 1654年末一次神秘主义经历后,他离开数学和物 理学,专注于沉思和哲学与神学写作。他是坚定的 冉森教派信徒,人文思想大受蒙田影响。宗教论战 之作《乡巴佬书信》(Lettres provinciales)被奉 为法文写作的典范,身后其笔记本被编为《沉思录》 (Pensées)。
• 拉罗什富科(François VI, duc de La Rochefoucauld,1613年9月15日─1680年3月17 日),法国箴言作家。
• 拉斐特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1634年3月18 日─1693年5月15日),法 国小说家。其作品《克莱 芙王妃》(La Princesse de Clèves)被奉为法国首部出 色小说,并开心理小说的 先河。
• 出身巴黎望族,受过良好 教育。22岁出嫁,育有两 子。为沙龙常客,1662年 出版首部小说,1678年 《克莱芙王妃》面世。文 友包括拉罗什富科、塞维 涅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