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中的西域外来词

合集下载

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歌舞艺术浅析

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歌舞艺术浅析

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歌舞艺术浅析

关于《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歌舞艺术浅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近体诗的发展,为西域乐舞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西域歌舞艺术发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唐代海纳百川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文化措施,促使文学与艺术全面发展与繁荣。统一的唐朝有利于西域与中原的交流。西域歌舞传播流行,促成了唐十部乐①的形成,西域乐舞、乐器、乐师遍布朝野,备受唐人的喜爱,这不仅给唐文学注入新的内容,而且成为唐代艺术和民间娱乐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关西域乐舞的内容成为许多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诗词歌舞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拟

从文学角度考察西域乐舞,试图揭示唐文学发展繁荣的外部原因以及诗乐舞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发西域文化的魅力。

一、唐代诗歌中的西域乐舞分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今胡部者为‘燕乐’。”雅乐是专门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庙堂乐章,结构与旋律较少变化。相比较而言,清乐较雅乐活泼新鲜,但情调较为单一。此时雅乐日益衰退,清乐也丧失原有地位。燕乐广泛吸收了西域乐曲和中原乐曲融合而成,以其丰富多彩,情调丰富,旋律节奏灵活多变的特点成为乐坛主流。

《全唐诗》记载:“唐武德初,因隋旧制,用九部乐。太宗增高昌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其着令者十部: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

浅析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文化

浅析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文化

作者: 曾祥洪[1];万素花[1];郭鹏飞[2]

作者机构: [1]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8433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830002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46-4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6期

主题词: 唐代;诗歌;西域;文化

摘要:唐代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尤其是唐代诗歌,诗至盛唐便达顶峰。在唐代诗歌中除了对中原文化的书写外,还描写了许多宝贵的西域文化,如西域汗血宝马、和亲文化还有胡乐文化等。唐代诗歌中的西域文化不仅反映出中原文化海纳百川的特点,还极大地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创作内容和主题。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当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汉唐气象”。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尤其是在对外交往方面,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更是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毫无疑问,这种广泛与频繁地中外交流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了唐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外交往对唐代人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其中影响唐代人最大的无疑是胡食。在《全唐诗》中,题目中出现了胡食的诗歌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刘禹锡的《葡萄歌》、《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赵鸾鸾的《酥乳》等8首;文本中出现胡食的诗歌有王绩《食后》、王维《送孙秀才》、卢绝《过楼观李尊师》、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杜甫《太平寺泉眼》等共76首,其中初唐13首,盛唐41首,中晚唐22首。1

胡食对唐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主食和副食两个方面。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很多种,但从史料记载中出现的频率看,饼为最多,也是胡化色彩最浓厚的。胡饼传入中原后,很快便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同时,胡饼也盛行于民间,《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云“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日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的相关性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的相关性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的相关性

作者:黎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

摘要:唐代时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国力强盛的文明大国。此时,在文学领域也达到了繁荣时期,唐代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成为了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的繁荣昌盛的原因有很多,唐代的经济繁荣昌盛,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作,这些都促进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唐代诗歌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多,代表性的就是独树一帜的唐代边塞诗。

关键词:地域文化;唐代诗歌;相关性

作者简介:黎琪,女,1986年2月出生,四川广安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

唐代的边塞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谱写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动人的乐章,被文学史家视为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高潮的标志。边塞诗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唐代的国家强盛、民族融合、中西方文化交流等社会条件。边塞诗是以诗歌题材进行划分的,但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以边塞诗为代表的唐代诗歌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对边塞诗歌有着重大影响的主要是陇右地域文化。

一、陇右地域文化的形成

中国自古以来地域辽阔,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同时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社会风貌。陇右地区其实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界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高原的结合部,主要指的是陇山以西,黄河以东的地方,陇右地域文化是比较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浅析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意象

浅析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意象

浅析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意象

【摘要】

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多样性的主题,从没蕃

人形象的多样性出发,探讨了他们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以及象征意义。分析了没蕃人形象在唐代诗歌中的演变过程,以及批评与赞美的不同

角度。结论部分强调了没蕃人形象对唐代诗歌的重要性,以及对唐代

文学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提示了继续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的必要性。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中

的没蕃人形象,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唐代诗歌,没蕃人,意象,多样性,地位,象征意义,演变,批评,赞美,重要性,影响,未来研究。

1. 引言

1.1 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意象简介

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意象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形象,

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没蕃人一词源自于西域,主要指西域

胡人。在唐代诗歌中,没蕃人形象丰富多样,既有迷人的风情异域之感,也有贬低或赞美的意味。没蕃人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既有被描绘为野蛮、粗俗的形象,也有被赞美为忠诚、勇敢的形象。没蕃人形象的象征意义通常与异域风情、原始情感等方面相关。

随着时代的变迁,没蕃人形象在唐代诗歌中也逐渐发生了演变,呈现

出不同的形态。没蕃人在唐代诗歌中也受到了批评与赞美的不同观点,有些作品中对没蕃人的描写是带有明显的偏见和成见的,而有些作品

则是给予了肯定和赞美。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唐代诗歌中没

蕃人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

解唐代文学的文化内涵。

2. 正文

2.1 没蕃人形象的多样性

唐代诗歌中的没蕃人形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反映了唐代社

浅析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

浅析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

浅析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

盛唐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对于异域文化,它以大海的姿态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在这种背景下,西域文化携带着其特有的风情,融入到汉文化之中,成为中原文化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线。出生在西域、生活在中原的李白带着与生具来的浪漫天赋,以其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澎湃的激情、无与伦比的文学才能来观照西域文化因子,并凝结成诗。他的这些诗歌,或记录时代命运,或编制瑰丽仙境,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异域风采。本文拟从西域人物、西域乐舞、西域意象等方面来解读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因素,以求抛砖引玉,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李白诗词中的胡人

李白与来自西域的胡人交游颇深,这主要得益于李白熟悉西域文化,通晓异族语言。刘全白在《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记载李白:“因为和番书”,同时范传正也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佐证了这一观点:“(李白)论当世务,草答番书,······笔不停辍”,李白也在自己的诗歌中无意透露了自己熟知西域语言这一信息,如《寄远十二首》:“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因为这一优势,李白对于胡人非但不排斥,反而在自己的诗歌中大肆描绘胡人,如《猛虎行》:“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九日登山》:“胡人叫玉笛”等,“绿眼”是胡人的标志性特征,而胡人则是当时文人对异域人的统称。李白在《上云乐》中详细描绘了胡人的外貌:“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岩容仪,戍风骨。碧眼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谲诡儿,岂知造化神!······”此诗详细地说明了胡人的来历——西方,准确地把握并传神地刻画出了胡

外来民间文化的使者:西域胡姬--唐诗胡姬形象解析

外来民间文化的使者:西域胡姬--唐诗胡姬形象解析

Research of Image of non - Han Women by Poets in

Tang Dynasty

作者: 乌尔沁

出版物刊名: 民族文学研究

页码: 85-89页

主题词: 柘枝;西域;丝绸之路;东西两京;酒家胡;唐代;外来民间文化;胡姬形象;诗歌

摘要:唐代诗歌中的胡姬形象的创造是唐代诗人通过胡姬意象,援用的一种文学手段,胡姬形

象表征着唐代文化和西域文化从相拒到交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通过军事上的征伐、宗教上的

改认和意识形态上的统制,而是通过人文艺术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使然.

唐诗中的西域地名

唐诗中的西域地名

唐诗中的西域地名有很多,例如:

-安西:唐朝时的一个军镇,位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龟兹:古代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焉耆:古代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疏勒:古代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

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的外来文明

本文主要在汉文史料基础上写成参考利用了汉文正史、政书、类书 魏晋到宋代的诗歌、笔记、小说 零散、包含夸张、想象、虚构的成分没有可以追求具体物品的“真实”与否,着眼于史料记载背后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以及从思想观念中所投射出的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一只西里伯斯的白鹤,一条撒马尔罕的小狗,一本摩羯陀的奇书,一剂占城的烈性药等等,每一种东西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发唐朝人的想象力,从而改变唐朝的生活模式。体现在文字描述中的外来物品,最终成了一种柏拉图式的实体。它们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理想化,也失去了大多数特性。胡指波斯人 也称呼天竺人、大食人、罗马人 字义上单指粟特人 引申指伊朗人岭南 广东广西安南 指东南湾地区 即越南北部被并入扶南的柬埔寨背称为真腊传入的原因:七世纪是唐朝征服与移民的世纪 唐朝在突厥、高丽、百济、西域边疆设立的军镇,使得唐朝本土以外的人和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唐朝这片乐土成为可能七世纪是一个大迁徙的时代,寻求机会和逃避洪水 征募七世纪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牺牲北方旧贵族和突厥文化的传统联系为代价建立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科举崇尚外来物品 皇帝兴趣 各学科涌入货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商人阶层兴起税收制度改革 自耕农崩溃后来的安史之乱 各族入侵 南诏 回鹘 契丹 吐蕃 大食 外来宗教 佛教徒 景教徒 摩尼教徒 得到政府的保护九世纪物价上升 自然灾害 起义 导致进口货物和生活必需品的匮乏 破坏了来源于贸易的税收财源武宗灭佛 迫使僧侣还俗 改青铜神像为钱币 根本目的是为了税收旅游者将货物带到唐朝 有些人获得了荣耀、财富 有人寻求知识出行路线:朝鲜船舶在黄海北部沿岸 为使者设立宾馆 朝鲜成为侨民团体由广州往海外 于秋末或冬季起航 九月或十月伊斯兰地区商船出发唐朝人惊讶于航海船舶 称其为波斯舶 锡兰(狮子国、红宝石岛)波斯舶最大商船卢龙城(黑龙)为唐朝边防要塞 也是重要的关税征收地丝绸之路 陆路商道 由四川经云南通缅甸 往孟加拉 有一路从密支那的琥珀矿通过 翡翠出名佛教徒:由西藏通印度 经尼泊尔到达印度广州为重要海港通道 外来人居住地 划定居住区来自不同国家的居民相处融洽 进行贸易及日常活动广州也有贪官污吏掠夺 处于给广州城带来秩序和整肃风纪的目的,为了保证宫廷能够得到广州的奢侈品,为了增加政府收入,8世纪初设立市舶使宫市:地位显赫的官使对贸易活动横加干预往北道路:广州到韶州 翻越梅岭 进赣江 宰相

李白诗歌中的外来乐舞艺术

李白诗歌中的外来乐舞艺术

李白诗歌中的外来乐舞艺术

作者:李一纯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唐朝是我国最鼎盛的时期之一,它以开放博大的胸襟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着各国的来客。外国人、外族人的涌入为唐朝带来了颇具异域风情的音乐与舞蹈。这些外来艺术与汉民族传统艺术交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乐舞文化。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中有大量关于外来音乐、乐器、舞蹈的描写。运用“史诗互证”的方法研究对其进行研究,我们能够一窥当时对外交流、胡汉融合的境况。

关键词:李白;诗歌;外来乐舞艺术

在唐朝开放的社会格局下,大量外国人、外族人涌入中土,或往来商贸、求学求法,或娶妻生子、入籍唐朝。他们带来了颇具异域风情的音乐与舞蹈。这些外来艺术为唐代传统乐舞艺术添入了一抹“流行”的元素,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且对唐代诗歌的创作起到了催化作用。(1)

一、李白诗歌中的外来乐器

唐朝乐坛完全被外来音乐所风靡,《新唐书》记载:“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乐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2)宫廷盛行的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高昌乐等大多为西域音乐(3),演奏的乐工歌伎也大多为胡人。

这些外来乐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外来音乐和乐器的输入。《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4)羌笛、琵琶、胡琴这些西域传来的乐器在李白的诗歌中多次出现。其中写“笛”的作品有《宫中行乐词》《塞下曲》《从军行》《观胡人吹笛》《青溪半夜闻笛》《猛虎行》等。笛“汉武帝工丘仲所造也,其元出于羌中。”(5),传说为张骞从西域带回。东汉马融也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长笛赋》)的诗句。

浅析唐代诗歌之楼兰意象

浅析唐代诗歌之楼兰意象

浅析唐代诗歌之楼兰意象

作者:康艳雨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4期

内容摘要:“楼兰”作为一种意象,在唐代诗歌中多次出现,但楼兰在汉代已称鄯善,史书中楼兰也已经消失。诗人们将楼兰意象用于诗歌,而不用鄯善,使它再次绽放光彩。文章从用典、大汉情结、建功之壮志及音韵四个方面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发掘诗人寄予楼兰的含义。

关键词:唐代诗歌楼兰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战争的诗词,而唐代的边塞诗更是盛行,在这其中有一个频频出现的意象,那就是“楼兰”。楼兰在汉代已经改名为“鄯善”,而在唐代没有诗人提及鄯善,均以楼兰代称,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楼兰作为符号和意象,在唐代诗人眼中所包含的意义和创作表现。

楼兰曾经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它处于当时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最早关于楼兰的记录是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1]《汉书·西域传》中则有了关于楼兰的国情和其更名为鄯善的历史记录,“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2]而据《魏书》中记载,公元448年鄯善国被北魏大将万度归所灭。

楼兰在唐朝已经消逝,被埋葬在时光里,也被埋葬在整个的大漠孤烟下。唐代楼兰已无迹可寻,唐史中也已经没有了它的踪影,它却被唐代的诗人们重拾入诗、大放异彩。唐代诗歌中的楼兰意象不仅是西域边地的象征,也是中原征服、统治西域的代表,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和报国壮志。

唐代诗歌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唐代诗歌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唐代诗歌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而丝绸之路则是连接东西方文

明的重要通道。唐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与丝绸之路的文

化交流密不可分。在唐代诗歌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本文将探讨唐代诗歌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揭示其中的深刻内涵。

唐代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历史意义。在唐代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对自然、人生、爱情

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这些诗歌不仅展

现了诗人们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

的生活状态。而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不仅在经

济贸易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融合,唐代诗歌正是在这种文

化交流的背景下得以繁荣发展。

首先,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土壤。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贸易通道,更是文化的交流平台。随着丝绸之

路的逐渐畅通,大量外来文化和思想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为中国

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诗人们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也

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使自己的诗歌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唐代诗

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自然的崇拜,又融入了西域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多元文

化的包容和融合。

其次,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唐代诗歌题材的多样化。丝绸

西域黄沙美景诗句赏析

西域黄沙美景诗句赏析

西域黄沙美景诗句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

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唐诗中的丝路文化》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诗中的丝路文化》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内地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的频繁交往,不仅表现在各种物品的输入输出,更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内地有大量的戍卒、使节、文士、商贾等进入西域,而更多的还是西域人受到中华各地的吸引,纷纷前来通使、贸易、留学,甚至入仕、传教,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的鉴赏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的鉴赏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的鉴赏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歌舞情结的鉴赏

西域乐舞东传之后不仅把唐代乐舞艺术推向一个高峰,而且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也起到催化作用。具有极高艺术情趣的唐代诗人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外来的事物,引发出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描绘西域乐舞诗应运而生。

1李白对西域意象的独特偏爱

李白诗歌中的西域元素是历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西域风光、西域歌舞、西域服饰、胡客、胡姬、胡马、胡雁、胡鹰、胡床、胡麻色彩各异的西域元素,都曾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经笔者粗略统计,李白作品中,涉及西域风物的诗歌高达45首之多。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西域由衷的向往与喜爱,寄寓着对边疆民族气质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边塞安定统一的向往。终其一生,西域在李白的心中、诗歌中都积淀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关于李白出身,历来众说纷纭。郭沫若曾认定李白生于碎叶,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李白陇西成纪人,中叶非罪,滴居条支,易姓与名。这一说法比较普遍。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那时中原大乱大业末,华民多奔突厥。李白的先辈流徙到西域,也将汉文化带到西域;同时也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甚至与西域人通婚。由此可见,在李白身上很可能有西域人的血缘,而且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证据之一便是李白通晓西域梵语。范传正说李白在翰林院时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李白也说鲁编如玉霜,笔题月支书。

2李白诗歌当中的歌舞元素:乐与舞

盛唐时期,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文学重心移向都市。都市生活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音乐的昌盛;一是乐工歌伎的增长。以西域乐舞为表现客体的作品。首先,有西域之乐器、乐曲。唐诗中出现的古代乐器名目众多:琵琶、筝、横笛、箫、琴、笙等,《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