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2016-2020年)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良种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1.优良品种选育为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重要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达20000余个,实现5~6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例如杂
交稻(汕优63、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Y两优1号等)、优质高产小麦(扬麦158、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杂交玉米(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等)、高产广适大豆(中黄13等)、转基因抗虫棉(中棉29、中棉所41、鲁棉研15等)、双低油菜(中双11号、华油杂62等)等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6%,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农作物新品种对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我国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杂交小麦、杂交大豆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玉米、优质小麦、蔬菜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2016-2020年)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良种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
的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务院印
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1.优良品种选育为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重要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达20000余个,实现5〜6 次新
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例如杂
交稻(汕优63、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Y两优1号等)、优质高产小
麦(扬麦158、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杂交玉米(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等)、高产广适大豆(中黄13等)、转基因抗虫棉(中棉29、中棉所41、鲁棉研15等)、双低油菜(中双11号、华油杂62 等)等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6%, 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农作物新品种对确保粮食产虽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我国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杂交小麦、杂交大豆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玉米、优质小麦、蔬菜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2016-2020年)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良种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1.优良品种选育为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重要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达20000余个,实现5~6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例如杂
—1—
交稻(汕优63、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Y两优1号等)、优质高产小麦(扬麦158、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杂交玉米(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等)、高产广适大豆(中黄13等)、转基因抗虫棉(中棉29、中棉所41、鲁棉研15等)、双低油菜(中双11号、华油杂62等)等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6%,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农作物新品种对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我国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杂交小麦、杂交大豆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玉米、优质小麦、蔬菜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附件2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
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园艺作物、热带作物、杂粮作物、特色经济林以及大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态位互补。启动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实现精准扶贫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该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专项的实施将通过创新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通过集成良种繁育、
轻简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增值、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最终实现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20年度拟发布14个应用示范类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3.20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2016-2020年)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良种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1.优良品种选育为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重要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达20000余个,实现5~6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例如杂
交稻(汕优63、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Y两优1号等)、优质高产小麦(扬麦158、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杂交玉米(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等)、高产广适大豆(中黄13等)、转基因抗虫棉(中棉29、中棉所41、鲁棉研15等)、双低油菜(中双11号、华油杂62等)等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6%,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农作物新品种对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我国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杂交小麦、杂交大豆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玉米、优质小麦、蔬菜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成果推荐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成果推荐
编者按:
“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以下简称“育种专项”)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品种、引领现代种业”的总体思路,依据总体目标部署了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五大任务,贯通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3个层面。项目实施5年来,育种专项在基础研究、新材料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等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人才培养及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生物技术平台开发、种质资源创制与鉴定、优良基因挖掘和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进展,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为国内首创。
玉米方面,率先精细定位并独立克隆了两个玉米单倍体诱导关键基因,发明了诱导系分子育种方法,育成系列高频单倍体诱导系;首次提出基于籽粒油分鉴别单倍体的技术原理,实现了单倍体鉴别的自动化,开辟了鉴别技术新途径;建立了工程化纯系生产技术体系,突破单倍体加倍技术瓶颈,打破传统选系模式,并在全国实现规模化应用。
油菜方面,国际上首次创制出具有双单倍体诱导特性八倍体油菜诱导系,表现出替代油菜传统的小抱子培养技术的前景,在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亲本创制、品种选育、远缘杂交、基因编辑中广泛应用。
小麦方面,建立了基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小麦双单倍体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年产小麦双单倍体不少于2万个,突破了从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产生”到“单倍体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瓶颈,成功应用于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恢复系、常规品种的高效创制及双单倍体群体构建等。蔬菜方面,建立了大白菜游离小抱子规模化培养技术,创制了高维生素C、高p胡萝卜素的桔红心和高花青苷的紫色叶球双单倍体系300余份,获得抗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势材料8份。
农业科技创新实现高产优质农产品的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实现高产优质农产品的关键技
术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能够帮助农民提高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将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高产优质农产品的关键技术。
1. 精准农业技术
精准农业技术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使用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GNSS)和遥感技术,农民可以获取农田的详细信息,包括
土壤养分水平、植被状况和病虫害风险等。凭借这些信息,农民可以
有针对性地施肥、灌溉和防治病虫害,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产量,并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绿色高效农业。
2. 新品种培育技术
新品种培育技术是实现高产优质农产品的关键。传统的育种方法通
常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培育出优质的品种。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的
发展改变了这一情况。通过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科学家
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作物的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从而培育
出更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高产新品种。
3. 智能设备与无人机技术
智能设备和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
方向。智能设备,如智能灌溉系统和智能喂养系统,可以根据植物或
动物的需求自动调节水量和饲料,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无人机技术
可以用于农田的巡视和植保操作,能够快速了解农田的情况并及时采
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病虫害的检测和防治效果。
4. 农业物联网技术
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将传感器、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农业
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在农田、畜牧场和温室等环境中布置传
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以及动植物的生长情况。这些数据会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处理和分析,给农民提供准确的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十三五”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有效地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题,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十分必要。
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计划实施。
专项主要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衔接3大层次(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全链条科技创新。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生产效率提高18%,增加效益256亿元以上,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生产体系。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基于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
专项实施方案。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10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拟启动17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5.6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3个项目、关键技术研究14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一、基础研究
1.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
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问题,在东北、华北、西南(南方)和西北不同生态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途径。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十三五”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施“调结构—转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十分必要。一是有效地落实“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二是有效地落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的要求进行粮食生产的“调结构—转方式”新要求;三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诸多资源和环境压力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压力;四是有效地实现我国粮食科技在“十二五”期间粮食丰产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向粮食丰产增效和现代化技术更高目标发展;五是有效地集中力量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题。因此,实施重点专项,对国家粮食安全、“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因势利导发展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十分迫切
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 号)计划实施,年限为2016 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专项主要目标是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 3 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 3 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 3 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强化 3 大功能区(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建设、衔接3大层次(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区域集成示范),开展科技创新。
农作物种业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农作物种业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农作物种业的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农作物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升种业发展水平。
农作物种业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包括: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和保存等工作,加强珍稀、濒危、特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育种创新攻关工程:支持开展农作物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测试评价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提升测试评价能力,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基地,提高种子生产能力。
种子加工和储备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建设种子加工和储备设施,提高种子加工和储备能力。
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现代化种业基地,推动种业产业集聚发展。
这些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农业行业工作总结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
农业行业工作总结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
农业行业工作总结: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
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农业行业承担
着保障粮食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重要任务。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所在的农业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本文将对我所在农业行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重点探讨科
技创新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成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所在的农业部门致力于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
列成果。首先,我们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
员深入研究农业问题,并提供相应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其次,我们与
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工作,开发出一批适
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些成果为提高农
产品质量与产量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
除了科技创新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关键。我们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现代农业的引导和扶持
力度。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合作社,推动农业规模化、
专业化、标准化经营。同时,我们加强了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建设,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此外,我们致力于推广绿色农业
和有机农业,降低农业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
持续性。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
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我们在生产环节注重科学管理,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的土壤
肥力和水利设施的利用率。通过科学施肥、精准灌溉和农药、农药的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2016-2020年)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良种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1.优良品种选育为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重要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达20000余个,实现5~6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例如杂
交稻(汕优63、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Y两优1号等)、优质高产小麦(扬麦158、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杂交玉米(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等)、高产广适大豆(中黄13等)、转基因抗虫棉(中棉29、中棉所41、鲁棉研15等)、双低油菜(中双11号、华油杂62等)等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6%,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农作物新品种对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我国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杂交小麦、杂交大豆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玉米、优质小麦、蔬菜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
(2016-2020年)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良种是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1.优良品种选育为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重要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育成农作物新品种达20000余个,实现5~6次新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广了一批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例如杂
交稻(汕优63、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Y两优1号等)、优质高产小麦(扬麦158、郑麦9023、济麦22、矮抗58等)、杂交玉米(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浚单20、郑单958等)、高产广适大豆(中黄13等)、转基因抗虫棉(中棉29、中棉所41、鲁棉研15等)、双低油菜(中双11号、华油杂62等)等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6%,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农作物新品种对确保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我国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杂交小麦、杂交大豆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杂交玉米、优质小麦、蔬菜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9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
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加、肥水利用效率较低、耕地受损严重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重大问题,需要寻找出丰产增效新途径,挖掘丰产增效新潜力,破解良种良法配套、信息化精准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灾变控制、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等技术难题,实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为有效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等精神,启动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专项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衔接3大层次(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实现三大粮
—1—
食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生产效率提高20%,增加效益256亿元以上,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生产体系。
根据专项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按照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布局创新任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区域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三个层次部署研究任务。在2016年、2017年已经启动实施26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度拟发布13个任务方向,全部为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类,拟安排国拨经费4.11亿元。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十三五”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有效地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题,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十分必要。
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计划实施。
专项主要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衔接3大层次(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全链条科技创新。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生产效率提高18%,增加效益256亿元以上,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生产体系。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基于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
专项实施方案。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10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拟启动17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5.6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3个项目、关键技术研究14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一、基础研究
1.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
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问题,在东北、华北、西南(南方)和西北不同生态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
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园艺作物、热带作物、杂粮作物、特色经济林以及大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态位互补。启动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实现精准扶贫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该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专项的实施将通过创新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通过集成良种繁育、
轻简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增值、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最终实现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20年度拟发布14个应用示范类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3.20
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2020年—2022年。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1.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柑橘、香蕉、荔枝、枇杷、草莓为对象,针对常绿果树产区温度高、雨水多、土壤酸化、树体高大郁闭、人工成本高、优质果品率偏低等问题,开发优良树形培育、简化修剪、枝梢与花果调控、机械作业、轨道输送、水肥药一体化等技术;组装以优质节本增效为主、适宜常绿果树生产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针对不同立地环境、基质栽培或错季栽培的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生产管理技术,形成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集成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5-8项;建立1000亩以上示范基地5个以上,示范基地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20%和15%,果园节本增效3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50%);培训技术人员2000人次和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次,辐射推广25万亩,辐射推广果
园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均提高10%,果园节本增效1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25%),为常绿果树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苹果、梨、葡萄、桃、猕猴桃为对象,针对落叶果树产区干旱少雨、气温低、土壤盐碱、花果和枝梢管理繁杂、人工成本高、优良果品率偏低等问题,采用优化的砧穗组合,开发优良树形培育、限根栽培、简易覆膜、套袋或免袋栽培、田间管理机械化与智能化、水肥药一体化等技术;组装以优质节本增效为主、适合落叶果树生产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针对不同立地环境或错季栽培的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生产管理技术,形成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集成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5-8项;建立1000亩以上示范基地5个以上,示范基地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20%和15%,果园节本增效2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50%);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次和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次,辐射推广25万亩,辐射推广果园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均提高10%,果园节本增效1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25%),为落叶果树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瓜、甜瓜、白菜、甘蓝、花椰菜、青花菜、萝卜、胡萝卜、莲藕和食用菌为对象,针对蔬菜生产中用工多、连作障碍、低温寡照和阴雨等引起蔬菜产量和生产效益下降等问题,开发工厂化嫁接育苗、连作障碍绿色防控和栽培智能管理等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开发集约化穴盘育苗、全程(耕作、定值和采收)机械化作业和肥水精准管理等露地蔬菜生产技术;集成和形成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现代生产技术体系,并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集成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8-10项;建立年产5000万株育苗基地2个,500亩以上核心生产示范基地8个以上,示范区内用工量较现行栽培模式减少10-15%,水肥投入减少20%,生产效益提高15%;培训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200万亩,辐射区域内用工量较现行生产模式减少8%,生产效益提高10%,为蔬菜提质增效提供现代生产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切花和盆花花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菊花、百合、月季、兰花为对象,针对切花和盆花周年供应不足、种苗和种球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以及设施栽培花期调控不精准和轻简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开发高品质种苗种球工厂化和标准化繁育技术;开发高效低耗
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技术以及设施栽培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开发智能环境控制、花期精准调控、轻简化栽培和采后品质保持技术;集成以上技术,形成切花和盆花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集成切花和盆花花卉轻简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4项以上;建立1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4个以上,优质成品花率提高20%,增产10-15%,生产成本降低15%;培训技术人员和花农5000人次,辐射推广生产1亿支,优质成品花率提高10%,增产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为切花和盆花花卉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和示范模式。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重要木本花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以梅花、牡丹、紫薇、山茶为对象,针对种苗和成品苗生产方式落后、标准化程度低、品质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开发种苗工厂化和标准化繁育关键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和花期调控等精准、智能生产技术,组装保护地容器化、基质化轻简栽培技术;集成以上技术,形成木本花卉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集成木本花卉轻简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4项以上;建立1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4个以上,优质成品苗率提高20%,增产10-15%,生产成本降低15%,提质增效10%以上;培训技术人员和花农5000人次,辐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