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1.4古代的经济政策10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1-4《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
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 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臵的钞关,略有增加,计共设户关
26 个,工关 5 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 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 动辄对商人以违反规 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 之弊、 包揽之弊、 关牙之弊、 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 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答案:B
反馈点2
重农抑商
5.汉景帝时期,曾经明确指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 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这表明我 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抑商 C.农商皆本 B.工商皆本 D.重商抑农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主要是限制 商人的措施及重视谷物和丝麻的言论, 这明确表明了重农抑商的态 度。
解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而是严格 限制,故选 B 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8 分,第 14 题 24 分,共 52 分) 反馈点4 拓展与综合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说)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
而土地止有此数, 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 兼收倍获, 欲家室盈宁, 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 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答案:C
10.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 用在于( ) ②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作业: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时作业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主张(B)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寓兵于农解析:题干材料认为人民从事商业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阶级统治,应该重农抑商,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2.《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
”这一规定反映当时(C)A.限售生活用品B.出现垄断组织C.推行抑商政策D.开创工官制度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项;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
3.《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
工尽巧,则斯器坚而用有余矣。
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
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A)A.“民富财足”B.“减损浮冗”C.“重敛于民”D.“重农抑商”解析:材料主张发展农工商业,使民富财足,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4.桓宽在《盐铁论》中这样描述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的情况:“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
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徭役均剧,故百姓疾苦之。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C)A.本质上反映了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的后果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目的在于巩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C.盐铁官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盐铁官营给地方官剥削民众的机会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徭役均剧……百姓疾苦”可知,盐铁官营制度不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且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的目的,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地方官利用盐铁官营制度来剥削民众,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坚冰已经打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影响及这段史实的现实意义问题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道路已经指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问题探究历史比较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
教材分析与建议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大举措,即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这两个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并使其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为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奠定了基础。
课文引言引用了列宁1921年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的一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猖狂围攻,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使政权得到巩固的历史事实。
建议教师认真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让学生进入情景,而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坚冰已被打破”。
教材首先强调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进行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意义,以及政权建立后,所实施的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采取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举措。
随后叙述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场你死我活的严酷斗争展现了出来。
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非常措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2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 4 课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㈡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 小雅· 北山 》
井田制
第 4 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课 古 代 内容: 的 (1)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 经 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缴纳贡赋。 济 政 (2)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 策 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材料:(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 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第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4 材料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 课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 影响: 代 的1.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经2.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济3.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 政的扩大; 策 4.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 第 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4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课 古 材料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 代 的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 现象: 济 乾隆年间,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 政 策 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将大量商业资本 投向土地。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本节知识体系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
重农抑商:原因,目的,表现,评价
“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内 容、 影响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 4 课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倭寇 (1)原因: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______,危及
海禁 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________”。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______,对外贸易只能 互市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原始积累 (2)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萌芽 阻碍了______________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 于世界潮流。
2.(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段考)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 述,正确的是( ) ②土地兼并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
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禁止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 A。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及明代 皇帝带头兼并土地,故④项说法错误。
【针对练习】 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 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 的不景气状况 )
1.“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
一、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认识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废除于战国,它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内容是: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 耕的使用。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单元小结与测评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四、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之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2.《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选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1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
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人民版必
【解析】选B。材料中商人陆二的遭遇表明当时政府对商业实行征收重税的政
策,抑制其发展,故选B。
【补偿训练】
《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煮盐者,左趾(在左脚趾
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 )
A.限售生活用品
B.出现垄断组织
C.推行抑商政策
D.开创工官制度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汉武帝时实行的盐铁官营政策,但并不是限售生活用
主题二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史论阐释】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由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 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 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 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台湾外纪》
(1)材料一、三体现了哪些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 是什么?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反映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备选习题】
1.清朝有官员认为“洋商卖船与番,或载米接济异域,恐将来为中国患”。
·【情境思考】
占总人 口比例
自耕农 和地主
24%
佃农 36%
工场主 30%
商人 10%
上表是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 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有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明代苏杭地区。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史论阐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总复习。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况(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2.抑制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措施: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1)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2)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轻巧识记]1.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2.古代经济政策[易错提醒]“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高一历史必修2_《古代的经济政策》参考学案3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情境导入历史上,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开时禁。
清康熙盛世,撤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
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
1757年,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乾隆皇帝,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在他南巡回京之后,断然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
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从此,这个洋货行的命运便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①所有。
2.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②。
国王把土地③,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④,同时要向国王交纳⑤;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作。
土地规整,如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⑥“”。
3.春秋时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⑦,土地⑧进一步发展,井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⑨,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侯国也纷纷进行税制改革,这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解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虽然没有明确否认井田制规定的土地“公有制”原则,但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默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填空答案】①氏族公社;②国家;③层层分封;④转让与买卖;⑤贡赋;⑥井田制;⑦私田;⑧转让关系;⑨公田、私田;⑩实际。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①,以②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秦汉到明清⑴基本制度:封建土地③制。
⑵社会问题:④严重,阶级两极分化。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通历史解释——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 整个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目的Fra bibliotek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 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 体制
争夺劳动力。
目的:扶植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
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
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
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
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论南洋事宜》 以上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对今天的我国有什么启示? 答案:闭关政策。闭关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
侵略,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但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 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 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
材料二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 、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 重征税等。
材料三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 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材料四 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说明 了什么?
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 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 格限制的措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历史意义
井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土地制度之一,对研究 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均田制
起源与背景
均田制起源于北魏,为封建社会土地 国有制度,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历史意义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
内容与特点
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只 有使用权,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 农民需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
地主土地私有制
起源与背景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地 主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 要土地制度。
内容与特点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出 租给农民耕种,从中获取 收益。农民则需向地主交 纳地租。
历史意义
地主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 加剧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分 化。
土地政策的影响
社会影响
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例如,井田制加强了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均田制 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商业逐渐从官府 控制中解放出来,私商逐渐兴起。
秦汉时期
实行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但同时也鼓励对 外贸易。
隋唐时期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局面。
宋元时期
商业政策更加宽松,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 展迅速。
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商业发展受 到一定限制。
重视民生福祉
古代税收政策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现代政府应该更加注重 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民生性。
加强税收监管
古代税收政策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对现代税收监管提供了启示,政府应 该加强对税收征管的监管力度,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
难点: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
(二)明清两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
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民营商业,不断加增商税。
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商人社会地位底。
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许用银。
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①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占用的工匠人数很多。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②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工业的发展。
(三)后果
1、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
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一)明代的海禁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
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
】
1、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郑和下西洋。
2、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
②内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
③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二)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清代一直实行这一政策。
】
2、原因:
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执行情况: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
②康熙时,统一台湾后,开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仅过了二十多年;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③乾隆时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闭关锁国的后果
1、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
2、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发展生产力,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3、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情况。
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
但资本主义萌芽受到的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正是这种“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埋下了日后落后挨打的祸根。
课堂检测
材料题: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统治者实行何种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统治者是如何推行政策的?
第一问:重农抑商
第二问: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第三问: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经济政治军事外交观念
中国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
封建专制
统治腐败
装备落后
海防松弛
闭关锁国
顽固守旧
妄自尊大
西方资本主义工
业强国
资产阶级统
治确立
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殖民扩张
开放进取
用于探索
板书设计:
原始社会
土地制度演变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目的
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表现
评价
原因
“海禁”和“闭关锁国”措施
后果
教学反思:让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我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了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