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人教版选修3 第2章第3节分子的性质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氢键、溶解性和手性
雾凇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 这些过冷水滴不是天上掉下来 的,而是浮在气流中由风携带 来的。当它们撞击物体表面后, 会迅速冻结。由于雾滴与雾滴 间空隙很多,因此呈完全不透 明白色。雾凇轻盈洁白,附着 物体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 雅致,这就是树挂(又称雪挂)。
知识点三、氢键
概念解读
1、概念 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 电负性很强的原子 如:F 、O、N
交流讨论
学习小结
1.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2.范德华力、氢键对物质性质影响的 规律
(一1)定 由是 非非 极极 性性 键分 构子 成, 的如双H原2、 子O分2 等 子。(物1)理 范性 德质 华; 力组 :成 影和 响结 物构 质相 的似 熔的 、物 沸质 点, 等
(2)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可能是极 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物质的熔、
范德华力。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知识点二、范德华力
数据解读
1、含义:分子间的普遍存在作用力,使物质能以凝聚态存在。 2、特征:①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数量级; ②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3、影响因素: ① M 相同或相近时,分子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②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2、分子内氢键
如:苯酚邻位上有-CHO -COOH、-OH和-NO2时,由氢键组成环的特殊结构
知识点三、氢键 氢键性质及应用
现象分析
1. 氢键的强弱 X—H ... Y—
X和Y的电负性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则氢键越强 如:F 电负性最大,得电子能力最强,因而F-H…F是最强的氢键
氢键强弱顺序: F-H…F > O-H…O > O-H…N > N-H…N
Na2O2
NaOH
第二章第3节-超高温灭菌乳的生产
(五)杀菌
1. 一段灭菌
常用玻璃瓶和塑 料瓶两种包;
牛乳先预热到约80℃,然后灌装到干 净的、加热的瓶子中,瓶子封好盖后放 入杀菌器,在110~120℃温度下灭菌 10~40min。
(五)杀菌
2. 二段灭菌 牛乳在130~140℃预热2~20s,此预热 可在管式或板式热交换器中靠间接加热办法 进行或者用蒸汽直接喷射牛乳,当牛乳冷却 到80℃后,灌装到干净的、热处理过的瓶 子中,封盖后再入灭菌器进行灭菌。
(二)对原料乳的要求
2、原料乳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含量的要求 (1)芽孢数 嗜中温芽孢和嗜热芽孢。 (2)细菌数 原料中如含有过高的细菌,其代谢将产生各种 脂肪酶和蛋白酶,其中有些酶是相当耐热的, 尤其是嗜冷菌产生的酶类。
(三)预处理技术要求
即净乳、冷却、贮乳、标准化、预热均质等
(四)装瓶、封口
常用的是玻璃瓶和塑料瓶两种包装方式
不接触光和氧,常温贮存!
一、概述
3、灭菌乳的基本要求
加工后产品的特性应尽量与其最初 状态接近; 贮存过程中产品质量应与加工后产 品的质量保持一致。
二、UHT乳生产工艺及工艺要点
工艺流程: 原料乳验收 贮存 闪蒸 冷却 贮存 灌装 贴吸管 装箱 厂分销 预热 均质 预杀菌 超高温瞬时灭菌 无菌 入库 保温实验 出
止罐内的搅拌器,在此温度下水合20~30min。
③巴氏杀菌。待原料乳检验完毕或乳粉还原后,先进 行巴氏杀菌,同时将乳液冷却至4℃。
④配料。根据配方,准确称取各种原辅料。糖处理, 一种方法是用奶溶糖进行净乳,另一种是先将糖溶解于热 水中,95℃下保持15~20min,冷却再经过滤后泵入乳中。 蔗糖酯溶于水后加入。若采用优质鲜乳为原料,可不加稳 定剂。但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乳粉还原时,则必须使用稳定 剂。最后加入香精,充分搅拌均匀。 ⑤均质。各种原料在调和罐内调和后,用过滤器除去 杂物,进行高压均质,均质压力10~15MPa。 ⑥超高温灭菌。与UHT乳一样,通常采用137℃,4s。 在超高温灭菌设备内应包括脱气和均质处理装置。通常均 质首先进行脱气,脱气后温度一般为70~75℃,然后再均 质。
第二章 《 第3节函数的单调性》
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f(x)=x2-4|x|+3; = + ; (2)f(x)= = [思路点拨 思路点拨] 思路点拨 .
[课堂笔记 (1)f(x)=x2-4|x|+3= 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 = + = 于是可得函数f(x)= 的图象, 于是可得函数 =x2-4|x|+3的图象,如图所示 + 的图象 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函数的增区间为 - ,+∞), 由图可知,函数的增区间为[-2,0),(2,+ , , ,+ 减区间为(-∞,- ,[0,2). ,-2), 减区间为 - ,-
3.最值的定义 最值的定义
1.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为增函数的是 下列函数中,在区间 下列函数中 上为增函数的是 A.y=- +1 =-x+ =- C.y=x2-4x+5 = + 解析: 函数 = 解析:∵函数y= ∴函数y= 函数 = 答案: 答案:B B.y= = D.y= =
(
)
的单调增区间为[0,+ , 的单调增区间为 ,+∞), ,+
(2)∵y= ∵ =
,
,-1]∪ ,+ ,+∞). ∴该函数的定义域为(-∞,- ∪[1,+ 该函数的定义域为 - ,- 又∵y= = 可看作是由
y= 与u=x2-1两个函数复合而成的, = 两个函数复合而成的, = 两个函数复合而成的 且y= = 在u∈[0,+ 上为增函数, ∈ ,+∞)上为增函数, ,+ 上为增函数
;③当a<0时,不可能在区 时
上恒为减函数. 间(-∞,3)上恒为减函数 - , 上恒为减函数 综合知: 的取值范围是 的取值范围是[0, 综合知:a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 答案:[0, ] ].
1.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取值:即设x1,x2是该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x1<x2. 取值:即设 是该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 取值 (2)作差:即f(x2)-f(x1)(或f(x1)-f(x2)),并通过通分、配方、 作差: 作差 - 或 - ,并通过通分、配方、 因式分解等方法,向有利于判断差的符号的方向变形 因式分解等方法,向有利于判断差的符号的方向变形. (3)定号:根据给定的区间和x2-x1的符号,确定差 2)- 定号:根据给定的区间和 的符号,确定差f(x - 定号 f(x1)(或f(x1)-f(x2))的符号 当符号不确定时,可以进行分 的符号.当符号不确定时 或 - 的符号 当符号不确定时, 类讨论. 类讨论 (4)判断:根据定义得出结论. 判断:根据定义得出结论 判断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
P2
t1 t2
P1
P2
m+n___p+q
2. 转化率—时间曲线
【例 2】对于反应 mA(g)+nB(g) pC(g)+qD(g), 根据图象填空(纵坐标均表示 A 的转化率):
P1
P2
t1 t2
P1 > P2 m+n___p+q
2. 转化率—时间曲线
【例 2】对于反应 mA(g)+nB(g) pC(g)+qD(g), 根据图象填空(纵坐标均表示 A 的转化率):
化学反应速率图象分析 1. 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例1 】对于反应N2+3H2 2NH3 (正 反应为放热反应),分析下图,确定t1—t5 各点所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增大N2或H2的浓度 t1______________
减小NH3的浓度 t2______________
增大压强 t3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图象分析 1. 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例1 】对于反应N2+3H2 2NH3 (正 反应为放热反应),分析下图,确定t1—t5 各点所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增大N2或H2的浓度 t1______________
减小NH3的浓度 t2______________
t3______________ t4______________ t5______________
升高温度 温度 降低温度
增大压强 压强 减小压强
外界 反应速率变化 (v 条件 -t图像 )
条件变化
平衡移动方向
增大压强 压强 反应前后气体体 积不变的反应 催化 剂 使用催化 剂 减小压强 平衡不移动
新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3、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二糖是( ) A.淀粉和蔗糖 B.乳糖和葡萄糖 C.蔗糖和麦芽糖 D.葡萄糖和蔗糖
4、人体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糖类并释
放能量,主要是利用( )
A、麦芽糖
B、淀粉
C、葡萄糖
D、蔗糖
5.植物种子内所含物质氧化时,每克物质
完全氧化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
二、细胞中的脂质
1、元素组成:C、H、O,有些含有P、N
2、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
如丙酮、氯仿、乙醚等
3、种类:脂肪、磷脂、固醇
胆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 D
4、分布:脂质存在所有细胞中,是组成细
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有机物。
5、脂质的种类、分布、作用
种类
脂肪 (C H O)
磷脂 (C H O N P)
⑶ 因为脂肪含有的C、H比糖类高,所以 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所含的能量多。
⑷ 1脂肪 脂肪酶 1甘油 + 3脂肪酸
⑸ 糖类和脂肪可以相互转化:
糖类和脂肪之间的转化程度是有明显差异的,例如,糖类在供应充足 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有在糖类代谢发生障 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⑹几丁质也是一种多糖,也叫壳多糖,广泛存在于 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
9、二糖、多糖水解后的产物: 麦芽糖 麦芽糖酶 葡萄糖+葡萄糖 蔗糖 蔗糖酶 葡萄糖+果糖 乳糖 乳糖酶 葡萄糖+半乳糖
淀粉 淀粉酶 麦芽糖 麦芽糖酶 葡萄糖
纤维素 纤维素酶 葡萄糖 糖原 水解酶 葡萄糖
10、糖类在细胞中的分布图解:
淀粉、纤维素、糖原,(C6H10O5)n+ H2O
飞机的基本结构学习资料
第二章 第三节 民用航空器——机体
2.起落架的布置形式
通常有三种:后三点式、前三点式、自行车式
第二章 第三节 民用航空器——机体
第二章 第三节 民用航空器——机体
第二章 第三节 民用航空器——机体
三、尾翼
➢ 尾翼是飞机尾部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的统称.
垂直尾翼: 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 可偏转的方向舵组成。 水平尾翼: 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 可偏转的升降舵组成。
(1)垂直安定面
作用:是使飞机在偏航方向上(即飞机左转或右转)具有 静稳定性。
操纵原理:当飞机需要左转飞行时,驾驶员就会操纵方 向舵向左偏转,此时方向舵所受到的气动力就会产生 一个使机头向左偏转的力矩,飞机的航向也随之改变。 同样,如果驾驶员操纵方向舵向右偏转,飞机的机头 就会在气动力矩的作用下向右转。
(3机在俯仰方向上(即飞机 抬头或低头)具有静稳定性。水平安定面是水平尾翼中的 固定翼面部分。
操纵原理:而当飞机受到扰动抬头时,此时作用在水平安 定面上的气动力就会产生一个使飞机低头的力矩,使飞机 恢复到水平飞行姿态;同样,如果飞机低头,则水平安定 面产生的力矩就会使飞机抬头,直至恢复水平飞行为止。
(4)升降舵
升降舵是水平尾翼中可操纵的翼面部分,其作用是对飞机 进行俯仰操纵。
操纵原理:当需要飞机抬头向上飞行时,驾驶员就会操 纵升降舵向上偏转,此时升降舵所受到的气动力就会产 生一个抬头的力矩,飞机就抬头向上了(如图所示)。 反之,如果驾驶员操纵升降舵向下偏转,飞机就会在气 动力矩的作用下低头。
油箱及其它设备
第二章 第三节 民用航空器——机体
机翼的四个部分
➢ 翼根 ➢ 前缘 ➢ 后缘 ➢ 翼尖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一、可逆反应1.定义:在条件下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用符号表示。
2.特征:(1)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条件是。
(2)相同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
(3)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和生成物。
(4)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逆反应为。
例1:判断下列反应,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①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②氮气和氢气的化合③水的电解④可燃物的燃烧⑤氨气溶于水⑥氯气溶于水⑦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⑧三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⑩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例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2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Z为0.3 mol·L-1B.X2为0.2 mol·L-1C.Y2为0.4 mol·L-1D.c(X2)+c(Y2)+c(Z)=0.55 mol·L-1二、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在200 ℃时,将1 mol H2(g)和2 mol I2(g)充入到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 2HI(g)(1)反应刚开始时,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最大,而__________最小(为零)。
(2)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____________,而v逆____________。
(3)某一时刻,当反应进行到_______________时,此可逆反应就达到了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和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时的状态。
例3: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充入N2和H2合成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减小,最后降为零。
第二章 第三节阳离子聚合反应
3.4 阳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阳离子聚合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及链转移四个 主要基元反应所组成。其特点为:快引发、快增长、易转 移、难终止。 3.4.1 链引发 阳离子聚合引发速率很快,活化能Ei=8.4~21kJ/mol, 远低于自由基聚合引发(Ed=105~125kJ/mol)。
3.4.2 链增长 链增长是通过把单体分子连续地插入单体的活性中心 的正负离子间而发生。 1. 单体的反应活性 双键上取代基的给电子性越强,双键电子云密度越高, 越易受亲电试剂进攻,单体活性越高; 但一旦生成链碳阳离子后,给电子取代基分散碳阳离 子的电正性,降低链碳阳离子的活性,起稳定链碳阳离子 的作用,即单体的反应活性与其形成的增长链活性相反。
c. 立体规整度以及立体规整性(全同立构亦 或间同立构)随溶剂极性不同而改变 非极性溶剂有利于立体规整度的提高。 非极性溶剂有利于全同立构的生成,而 极性溶剂有利于间同立构的生成。
4. 阳离子聚合中的异构化反应 碳阳离子可进行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碳阳离子, 在阳离子聚合中也存在这种重排反应,如: 3-甲基-1-丁烯的阳离子聚合:
3.5.3 添加某些链转移剂或终止剂(往往是主要终止 方式)
HMnM+(CR)- + XA → HMnMA + XCR
除碳阳离子外,通常硫、氧阳离子活性都较 低,添加水、醇、酸、酐、酯、醚等,实际上都 能使链终止。 在阳离子聚合中,真正的动力学链终止反应 比较稀少,但又不像阴离子聚合,很难生成活的 聚合物,主要原因在于体系难以做到完全除尽上 述杂质。
ii/ 酸根的亲核性 酸根的亲核性过强,与碳阳离子的离解程度较小,则 不利于单体向离子对插入增长。 如卤化氢的X-亲核性非常强,与碳阳离子之间可以形 成稳定的共价键,所以不能作为阳离子聚合的引发剂使用。 超强酸由于酸性极强,离解常数大,活性高,引发速 率快,且生成的抗衡阴离子亲核性弱,难以与增长链活性 中心成共价键而使反应终止。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领导人毛首领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此外,还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
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最后他记述了林祚大的一些生平,红军大学回答问题的情况。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第二章 第三节 圆曲线上的全加宽
车、拖车、汽车摆动幅度的变化值三部分组成,即:
Bj
d12 R
d
2 2
R
0.1v R
其中: d1 ——牵引车后轴至保险杠前缘之距离;
d2 ——拖车后轴至牵引车后轴之距离。
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
● 加宽的规定与要求
◆ 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米时,统一在平曲线内侧加宽; ◆ 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值,其余 各级公路采用第三类加宽值;对于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 车的公路,可采用第二类加宽值; ◆ 加宽应设置在圆曲线内侧且路面和路基一起加宽; ◆ 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 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 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剩余的路 肩宽度不小于0.5m 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 ◆ 小于0.5m 时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于0.5m 。
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
(一) 圆曲线上设置加宽的原因
●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后轴内侧车轮的行驶轨迹半径最 小,前轴外侧车轮的行驶轨迹半径最大,因此,在车道内 侧需要更宽一些的行车道以供后轴内侧车轮的行驶轨迹要 求,所以需要加宽曲线上的行车道; ●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轴中心的轨迹并不完全符合理 论轨迹而是有较大的摆动偏移,所以也需要加宽曲线上的 行车道,以利车辆摆动偏移时的安全。
第五节 平曲线加宽
◆ 根据不同车速摆动偏移所需的加宽值 e
根据试验和行车调查,行速引起的汽车
摆动幅度的变化值为: e 0.1v R
◆ 圆曲线上的全加宽值:
Bj
e e
d2 R
0.1v R
第五节 平Bj
e e
d2 R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有两段描述: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贺龙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
在这一节中,作者通过红军军官李长林的讲述,介绍了贺龙的一些事迹。
贺龙在31岁时已经随红军出生入死十多次,他的乐观自信和坚定的信仰给他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925年,他成功说服“土匪领袖”贺龙参加国民革命。
李长林还向作者讲述了贺龙的性格特点,他具有胆气,面对困难不退缩,而且非常谦逊,能够坚守党的纪律。
同时,他也有些脾气暴躁,但这也是他直率性格的表现。
第一段描述是关于斯诺的个人经历,记述了他诞生在密苏里州亨利街318号,并讲述了他四岁时举家移居到密西西比河畔的塔斯卡拉的故事。
这一节提到了一个具体的事件,即斯诺站在门口看祖父修鞋并听牧师讲道时,突然有了打一拳牧师鼻子的念头。
然而,第二段描述似乎是混淆了章节内容,因为它提到了去红都的道路以及斯诺在路上遇见的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ZZ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以及之后到达安塞的经历。
结合这两段描述,如果准确地总结《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应该是关于斯诺的童年和个人早期经历,包括他的出生地和一个具体的童年轶事,而与去红都的道路和遇见红军战士的内容可能属于其他章节或者是一个错误的引用。
如果您需要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原著以获取详细和准确的章节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一 专题第2章第3节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物质的量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2)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内容分析】教材介绍物质的量浓度,要求学生将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用概念完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
由于概念的抽象性,教材中穿插了丰富的素材,如图片、探究活动等,不仅丰富了版面,还达到了将抽象概念可视化的效果,直观地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认识物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已经学习“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把物质的量浓度和前面学习的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教材以例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并规范解题步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宏观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将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两个环节交织进行,突出定量研究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难点∶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教学流程】【链接初中,复习引入】【问题】1、什么是溶液?溶液:由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学习过一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是怎样表示的?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展示图片(1)生理盐水、葡萄糖营养液用质量分数表示;(2)白酒、酒精消毒液用体积分数表示;(3)矿泉水中矿物成分、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用质量—体积浓度表示【设计意图】复习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并且了解生活中其它两种常见的表示浓度的方法,引入新课。
【新课学习】【过渡】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
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由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所决定的。
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非常便利的,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3节 声的利用
第3节 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一、声与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1、声音的利用:举例: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知识、上下课铃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识别西瓜等是否成熟、歌声与乐器声陶冶情操、鞭泡声……2、次声波的利用:产生次声波的活动: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核爆炸等;利用次声波知道上述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超声波的利用:[1]、蝙蝠利用超声波觅食——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
[2]、检测出锅炉等是否有裂纹及裂纹的大小与深度。
二、声与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声音具有能量:蝙蝠觅食 倒车雷达 B 超 超声导盲仪 回声定位 ②倒车雷达 声呐 ③探知海洋深度、④绘出水下数千米深的地强大的雷声振动使建筑物等损坏工厂里的机器声,使工人的听力下降。
2、超声波具有能量:[1]、清洗精密仪器(钟表等);[2]、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3、科学世界:利用声音的反射加强原声。
了解声音的应用:回音壁、三音石、圆丘。
【小结】:超声波清洗机烛光随声音跳舞【典型例题】类型一、声的利用1. 有人注意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
为了揭开这个迷,外科医生路易斯•朱林做了一个实验:用蜡封住蝙蝠的耳朵,让它在明亮的屋里飞翔,结果蝙蝠到处碰壁。
1938年前后,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皮尔斯把一个“声波探知器”放在蝙蝠前面,该仪器能把超声波转变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结果该仪器里传来了“啪哧,喀嚓…”的声音。
以上实验说明蝙蝠是利用(填“眼睛”或“耳朵”)来感知东西的,渔船上的海豚装置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目标的位置的。
我们知道人耳是听不见超声波的,除了超声波,还有人耳也听不到。
【答案】耳朵;次声波【解析】由实验中用蜡封住蝙蝠的耳朵,让它在明亮的屋里飞翔,结果蝙蝠到处碰壁。
可知蝙蝠是利用耳朵来感知东西的。
因为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它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所以渔船上的海豚装置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目标的位置的。
第二章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材解读】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习目标导航1.通过实验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3.知道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会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1.实验探究:测量气泡的速度 【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一根长约80 cm 、内径10 mm 的均匀玻璃管,水,米尺,停表,一张方格纸。
【实验过程】管内注满水,留一丛!氢渔(气泡直径约5 mm),两端密封,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
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2 s 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米尺测量L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时,选取的小气泡的直径不能太大,气泡直径越大,记录小气泡位置的误差就越大。
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改变时间间隔重复试验。
【数据分析】气泡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气泡在每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都是V =5cm/s ,由此可知,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
【进一步研究】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研究气泡的运动。
在图2-3-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玻璃管中气泡所处的高度,描绘出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
观察整条图线可知,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是一条直线。
它表示气泡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
利用图像来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规律,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图像法。
【实验结论】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①运动路径是直线; ②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不变;③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拓展物体运动的图像(1)s -t 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红星照耀中 国第二章第三节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读后感《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读后感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
这一节所展现的内容,就像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这一节里,作者深入描绘了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场景。
其中的细节,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轻的战士们,他们面庞黝黑,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们身着破旧却整洁的军装,步伐坚定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每个人的背上都背着沉重的装备,但他们的脊梁却挺得笔直,丝毫没有被负担压弯。
书中提到的一场战斗,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在一个夜晚,月黑风高,四周寂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红军战士们悄悄地潜伏在山林之中,等待着敌人的出现。
战士小李,一个看起来还十分稚嫩的小伙子,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枪,手心里全是汗水。
他的心跳得很快,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紧张和兴奋。
他知道,这是为了正义而战,为了人民而战。
敌人终于出现了,他们趾高气扬地走着,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就在这时,红军指挥官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冲了出去。
小李也跟着战友们冲了出去,他大声地喊着,仿佛要把心中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
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晕头转向。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小李看到身边的战友倒下了,他的眼睛瞬间红了。
他更加拼命地射击,恨不得把敌人全都消灭干净。
终于,敌人开始溃败,四处逃窜。
小李和战友们紧紧地追击着,不放过任何一个敌人。
当战斗结束,小李疲惫地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他看着周围的战友,有的在包扎伤口,有的在整理装备,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胜利的喜悦和疲惫。
那一刻,小李明白了,战斗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勇敢,更是因为他们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
这一节中,还描写了红军战士们的日常生活。
他们的食物简单得让人吃惊,常常是野菜和粗粮,但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他们住的地方也很简陋,有时候就是在山洞里或者露天的草地上凑合一夜。
红心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概括
红心照耀中国第二章第三节概括
第二章第三节概括:红心照耀中国
第二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重要
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红军
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特别是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环境,但通过坚定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最终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广泛动员和团
结了各个阶层的力量,形成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了中国八年抗战的主力军,通过游击战争和正面战场的配合,有效牵制了日军,保卫了中国的领土。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抗战救亡运动,为保卫国家、实现民族独
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党在战争期间始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组织力量和凝聚力,通过清理阶级队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等措施,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
第二章第三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坚定意志和卓越领导能力。
党的正确决策和英勇斗争,为中国人民争取了胜利,奠定了后来新中国的基础。
红心照耀中国,成为了激励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旗帜。
第二章第三节:初等多值解析函数
arg a 2k arg a 2k | a | cos i sin n n
n
a,
其中k 0,1, 2, , ( n 1). 所以, 如果a z为一复变数, 就得到一般的幂 1 函数w z ;当b n与 时, 就分别得到通常的 n
b
幂函数w z n , 及w z
1 n
n
z.
3、幂函数的解析性 zn在复平面内是单值解析函数, (zn)'=nzn-1.
由于 Argz 为多值函数, 所以对数函数 w f ( z )也是多值函 数, 并且每两值相差 2πi的整数倍. 如果将 Lnz ln z iArgz 中 Argz 取主值arg z , 那末 Lnz 为一单值函数, 记为 ln z, 称为 Lnz 的主值.
w Lnz e z e re u e r , v 2k (k Z ) u ln r (实对数), v 2k (k Z ) Argz w Lnz ln r i( 2k ) (k Z ) 即Lnz ln | z | iArgz ln | z | i(arg z 2k ) (k Z )
5. w Lnz的支点和支割线
简单曲线可作为其支割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w Lnz 以 z 0与z 为支点,连接 0与 的任一(广义)
例1 设 w Lnz 定义在沿负实轴割破的平面上,且
w(1) 3 i(是下岸相应点的函数值)求 w(i)的值.
解:
wk (Lnz)k ln z i(arg z 2k ) ( arg z )
原点及负实轴的平面内的某一单值分支.
4. 分出w=Lnz的单值解析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1
U
∞
O n ,其中 G n ,O n 分别为 R 、R 中的左开右闭的互
p q
p
q
n =1
不相交的区间,则 G n ×O m 为 R ×R 中的左开右闭的互不相交的区间,且
可测集的笛卡尔积仍然是可测集(续)
G × O =U G
n =1 ∞ n
×
U ∑
∞
∞
O
n
=
U U
∞
∞
(G
n
× O
m
) 可测,于是
∃闭集Fn,使得E ⊃ Fn且m∗ ( E − Fn ) <
令F =
∗
1 n
U
∞
n =1
F n , 则 F 为 Fσ 型 集 , E ⊃ F 且
∗
m ( E − F ) ≤ m ( E − Fn ) ≤ 1 , n = 1, 2,3,L n
故m ( E − F ) = 0 从而E = F U ( E − F )为可测集
T I In
∀ T , m T ≥ m (T I ( I n U I ))
* * C
= m (T I I n ) + m (T I I )
* * C
而I n → I , 则m (T I I n ) → m (T I I )
* *
即∀ T , m T ≥ m (T I I ) + m (T I I )
可测集的笛卡尔积仍然是可测集(续)
4) 当 mA、mB 至少有一个无限时,将 A、B 分解成可数个互不相交的测度有限集合之并, 即 A=
U A ,B= U B
n n=1 m=1
∞
∞
m
,其中 m An <+∞,m Bm <+∞,
由 3)知:A×B=
U
∞
∞
n =1
An ×U B m =U
m =1
∞
∞
n =1 m =1
m =1
n =1 m =1
m( G × O )=
∑
∞
∞
n =1
m =1
(mG n ×mO m )
∞
=(
∑
mG
n
)×(
n =1
∑
mO m )=mG×mO
m =1
3) 对一般可测集,且 mA<+∞,mB<+∞,A ⊂ R ε>0,存在开集 G m(G A -F
A
p
,B ⊂ R
q
,则对任意
、G B ,闭集 F
定理2.3.4: 定理2.3.4:
(1) E可测 ⇔ (2)∀ε > 0, ∃闭集F, 使得F ⊂ E且m( E − F ) < ε ⇔ (3) Fσ 集F0 ⊂ E且m( E − F0 ) < ε
证明: “(1)=>(2)”因为E可测,所以Ec可测,由(1)知 (1)=>(2)” E E , (1)
i =1 i =1 i =1 i =1
∞
∞
∞
∞
ε ≤ m(∪(Gi − Ei )) ≤ ∑ m((Gi − Ei ) ≤ ∑ 2i < ε
i =1 i =1 i =1
∞
∞
∞
"(2) ⇒ (3)" ∀ε > 0, ∃开集G,使得 E ⊂ G且 m ( G − E ) < ε 则
1 ∀ , ∃开集Gn,使得E ⊂ Gn且m(Gn − E ) < n
U
∞
且 ( A n × B m ) 可测,
m( A × B )=
∞ ∞
∑
n =1
∑
∞
(mA n ×mB m )
m =1
=(
∑
mA
n =1
n
)×(
∑
m =1
mB m )=mA×mB
存在不可测集(见附录)
存在不是Borel集的可测集 (利用Cantor函数和不可测集构造) 参见:《实变函数》周民强 , p87
E = ∪ Ei 其 中 m Ei < +∞
i =1 ∞
对每个Ei应用上述结果
∃开集Gi,使得Ei ⊂ Gi且m(Gi − Ei ) <
令G = ∪ Gi , 则G为开集,E ⊂ G,且
i =1 ∞
Ei
ε
2i
m(G − E ) = m(∪ Gi − ∪ Ei ) = m(∪(Gi − ∪ Ei ))
(a)当mE<+∞时,由外测度定义知
∀ε > 0, ∃开集G, 使得E ⊂ G, 且m* E ≤| G |< m* E + ε
mE ≤ mG < mE + ε
从而(这里用到mE<+∞ )
m(G − E ) = mG − mE < 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当mE=+∞时, 这时将E分解成可数个互不相交的可测集的并:
∀ε > 0, ∃开集G,使得E c ⊂ G且m(G − E c ) < ε
取F=G c,则F为闭集 F ⊂ E
且m ( E − F ) = m ( E ∩ F c ) = m(( E c ) c ∩ F c ) = m( F c − E c ) = m(G − E c ) < ε
“(2)=>(3)”对任意的1/n,
∗
"(3)⇒(1)" ∃Fσ 型集F0 ⊂ E , m( E − F0 ) = 0 则E = F0 U ( E − F0 )为可测集
可测集的笛卡尔积仍然是可测集
定理 2.3.6 若 A ⊂ R ,B ⊂ R ,且均可测,则 A×B={(a,b)|a∈A,
p q
b∈B} ⊂ R ×R 为可测集,且 m(A×B)=mA×mB
U
Fn , 其 中 Fn ≡ F
n =1
( ∀ n ) ,所以F为 F σ
构 造 Gn
∞
1 = { x | d ( x , F ) < }为 开 集 n
则 F = I G n为 G δ 型 集
n =1
通过取余将 G 型集与
δ
Fσ 型集相互转化(并与交,开集与闭集互
换)得开集也既是G δ 型集又是 Fσ 型集 有理数集可看成可数个单点集的并,而单点集是闭集; 无理数集通过有理数集取余
令 O = ∩ G n, 则 O 为 G δ 型 集 , E ⊂ O 且
n =1 ∞
1 n
m(O − E) ≤ m(Gn − E) ≤ 1 , n = 1,2,3,L n
故m(O − E) = 0
"(3)⇒(1)" ∃Gδ 型集G0 ⊃ E, m(G0 − E ) = 0 则E = G0 − (G0 − E )为可测集
A
、F
A
满足 F
A
⊂ A ⊂ G A ,且
A
)<ε,F B ⊂ B ⊂ G B ,且 m(G B -F B )<ε,即存在
A
开集 G A ×G B ,闭集 F [(G
A
×F B 满足 F A ×F B ⊂ A×B ⊂ G
A
A
×G B ,且
×G B )-(F
A
×F B )] ⊂ [(G
-F
A
)×G B ] U [F A ×(G B -F B )]
ε→0
可测集的笛卡尔积仍然是可测集(续)
而 m(A×B)≤m(G A ×G B )=mG A ×mG B ≤(mA+ε)(mB+ε), 由ε的任意性知 m(A×B)≤mA×mB。同理,因为 A×B ⊇ F A ×F B ,
所以 m(A×B)≥m(F A ×F B )≥m[(G A ×G B )]- α(ε) =mG A ×mG B - α(ε) ≥mA×mB- α(ε) , 由ε的任意性知 m(A×B)≥mA×mB,故 m(A×B)=mA×mB。
* c ∗ ∗
即E为可测集。
定义:E可测 ⇔∀T ⊂ R , 有m T = m (T ∩ E) + m (T ∩ E )
n * c ∗ ∗
定理2.3.2: 定理2.3.2: 区间 I 是可测集,且 mI =| I |
证明:取 I n ⊂ I , 且I n → I , d(I n , I C ) > 0
∞
∞
Fn
n =1
)是可测集。
4) Borel型集(从开集出发通过取余,取至多可数 次交或并运算得到的集合)是可测集。
1)开集、闭集既是 Gδ 型集也是 Fσ 型集; 2)有理数集是 Fσ 型集 ,无理数集是 G δ 型集
证明1):当F为闭集时 F = 集
3) G δ 型集和 ∞Fσ 型集都是Borel集(显然)
定理2.3.3: 定理2.3.3: (1)E可测 ⇔ (2)∀ε > 0, ∃开集 G,使得 E ⊂ G且 m (G − E ) < ε
⇔ (3)∃G δ 型集 G0 ⊃ E , m ( G0 − E ) = 0
"(1) ⇒ (2)" ∀ε > 0, ∃开集G,使得E ⊂ G且m(G − E ) < ε
⊂ [(G A -F A )×G B ] U [G A ×(G B -F B )]
可测集的笛卡尔积仍然是可测集(续)
这里[(G A×G B)-(F A×F B)]、[(G A-F A)×G B] U[G A×(G B-F B)]、(G A-F A)、 (G B-F B)均为开集。
m[(G A ×G B )-(F A ×F B )] ≤m[(G A -F A )×G B ]+m[G A ×(G B -F B )] <ε×(mB+ε)+(mA+ε)×ε= α ( ε ) → 0 由ε的任意性和定理 2.3.4 的 2〕知:A×B 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