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倒装句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常通过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来突出强调某些信息,或者由于语言习惯、修辞等原因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文中的倒装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是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
(谓语“灭”放在主语“六国者”前面)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其亲”、“子其子”是宾语前置)
2.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是宾语前置)
三、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是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介词短语后置)
2. 当以草鞋诣州府。
(“以草鞋”是介词短语后置)
四、固定句式倒装
固定句式倒装是由固定句式变化而来的倒装句式。
例如:
1. 何……之有?(“何……之有”是固定句式,表示“有什么……”或“有什么样的……”)
2. 唯……是。
(“唯……是”是固定句式,表示“只是……”或“唯
有……才是”)
五、省略句倒装
省略句倒装是由于省略句子成分而形成的倒装句式。
例如:赏信而罚明。
(省略了主语)。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古汉语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古汉语倒装句详解
五.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 后作补语,这类补语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 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 就把它当作了补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 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 学》)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如:句读之不惑,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 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 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 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 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5)数量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组成“中心词 +数量词”的格式。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 语动词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 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 安、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 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陋之有?(《陋室铭》) 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三.介宾倒装(宾语前置②)
文言文中,常见的的介词有“于、以、 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 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 情况是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 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古汉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古代汉语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详讲: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二、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如:①吾爱之,不吾叛。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
焉……)+动词如: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焉”、“何”均为疑问代词。
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2.宾语在介词前格式:主+宾(疑问代词)+介+动词如: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定义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定义倒装句,又称倒换句,是汉语古代文体所特有的句式,它是把句子中正常语序改变,使句中谓语在句首,而其他成分依次往后排列。
主要特点是:1、谓语倒装在句首:谓语倒装,主要是将句子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即句子的第一个词是谓语动词;2、助动词放句首:谓语倒装时,只要句子中有助动词,它也要放在谓语前;3、部分谓语倒装:如果谓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放在句首,而其余的成分依次排列;4、正常语序改变:句子中正常语序能有效地改变汉语句子的表达意义;5、其他元素不变:谓语倒装句中,除谓语和助动词外,其他成分的语序没有改变;6、以及其他一些词汇用法的调整:倒装在句子中比较特殊,许多词汇用法也因此而有所调整。
谓语倒装句,又称倒换句,是把整个句子中正常语序改变,使句子中谓语在句首,而其他成分依次往后排列。
也就是把句子中的主要语义通过把谓语动词放在句首,来表达主要意思。
这种句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莫过于在主从复合句中使用,其特点是谓语在句首,其他成分在依次往后排列,助动词也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谓语倒装句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谓语动词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并且把句子的语序改变了。
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和宾语都要依次往后排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正确的意思。
有时谓语倒装句中的助动词也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更好地表达句意。
谓语倒装句是一种汉语古代文体特有的句式,常见于小说、诗歌等文章形式中。
谓语倒置句主要是为了表达句子主要意思,把重点放在谓语动词上。
同时,谓语倒置句还可以起到表达某种情绪的作用,比如惊讶、叹息等。
因此,多使用谓语倒置句,不仅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句意,还能展现出汉语特有的表达美感。
古代汉语的倒装表示法
古汉语倒装句古代汉语常见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例:“惜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谓语前置,译为“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是疑问代词,“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3)贤哉,回也!《论语》(4)谁欤,哭者?《礼记》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c.“以”字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d.“唯...是....”结构
率师以来,为敌是求《左传》唯利是图(成语)e.“之为”结构唯弈秋之为听《孟子》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4.状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课件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
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正常语序应为“昨夜雨骤风疏,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在古文中的应用
古文简介
古文是古代中国的主要书面语言,具有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的特点。 倒装句在古文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表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
倒装句的作用
介词宾语前置条件
当介词起首的疑问句中, 介词的宾语会前置。
特殊情况
在一些特殊的疑问句中, 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也会前置。
宾语前置的语法意义
强调作用
通过将宾语前置,可以强调动作的对象或接受者,突出其重要性。
强调动 作
将宾语提前可以强调动作的意义,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04
古代汉语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语法意义
强调定语
定语后置可以突出定语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加关注这个词语的修 饰意义。
丰富语言表现力
通过定语后置,古代汉语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语言资源,使语言表达 更加丰富、生动。
强调句子的韵律节奏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的运用可以调节句子的韵律节奏,使句子更 加和谐、优美。
05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修辞作用
一般来说,只有当主 语较长或者复杂时, 才会采用主谓倒装的 语序。
主谓倒装的语法意义
主谓倒装的语法意义主要是强调 谓语或者满足特定的句法需求。
通过将谓语提前,可以突出谓语 的意义,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另外,主谓倒装还可以帮助调整 句子的结构,使句子更加平衡和
协调。
03
古代汉语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定义
在古代汉语中,宾语通常位于动词之 后,但有时宾语会出现在动词之前, 这种语法现象称为“宾语前置”。
古汉语的倒装句及备课资料
古汉语的倒装句及备课资料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课件
定语后置
为了强调定语,将定语置 于中心词之后,如“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愚 公移山》)
修辞表达需求
突出强调
通过倒装句来突出强调某 个词语或句子,如“壮哉, 我少年中国!”(《少年 中国说》)
对比表达
通过倒装句来形成对比, 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过秦论 》)
排比增强
通过倒装句来增强排比效 果,如“是故燕虽小国而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
主谓倒装是指将主语和 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 主语出现在谓语之后。 这种倒装句在古代汉语 中较为常见,如“渺渺 兮予怀”(我心怀思)。
定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名 词的定语放在名词之后, 形成倒装结构。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 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 的人)。
状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动 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放在 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结构。例如,“相如廷 叱之”(蔺相如在朝廷 上叱责他)。
01
倒装句的练习与巩 固
单句练习
总结词
通过简单句子,熟悉倒装句的构成和 特点
详细描述
提供一系列简单的古代汉语句子,让 学生识别并判断是否为倒装句,理解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
段落练习
总结词
在段落中,深入理解倒装句的语境和 用法
详细描述
选取包含倒装句的段落,让学生分析 倒装句在段落中的作用,理解其在语 境中的实际运用。
详细描述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结构,重视意义的传达。在翻译倒装句 时,意译法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对原文的结构进行调整,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增词法
总结词
补充必要词汇,完善原文表达
详细描述
增词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适当增加一些词汇或短语,以完善原文的表达。 在翻译倒装句时,增词法可以用来补充一些必要的词汇或短语,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文言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文言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1. 主谓倒装呀!就像“甚矣,汝之不惠”,正常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这不是把谓语放到前面来了嘛,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2. 宾语前置呢,比如“何以战”,其实就是“以何战”,把宾语“何”提到前面啦,就像把宝贝放到最显眼的地方一样!
3. 定语后置也常见呀,“马之千里者”,实际是“千里马”,把定语“千里”放到后面啦,就好像给马穿上了一件特别的披风!
4. 状语后置可别小瞧,“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正常说应该是“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屏障八尺”,这不是把状语挪后面去了嘛,就像给句子变了个魔法!
5. 还有介宾短语后置呢,“战于长勺”,其实就是“于长勺战”,把介宾短语放后面啦,这多奇妙呀!
6.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也得知道呀,“忌不自信”,原本是“忌不信自”,就像把自信藏起来又找出来一样呢!
7. “唯……是”结构的宾语前置也挺特别,“唯利是图”,实际是“唯图利”,是不是很特别呀!
8.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也很有趣,“沛公安在”,就是“沛公在安”,这就像在和句子玩捉迷藏!
9. “之”“是”提宾也有哦,“何陋之有”,原本是“有何陋”,这“之”字可真神奇呀!
10. 固定句式的倒装也别忘了呀,“孰与君少长”,不就是一种特别的倒装嘛,多值得研究呀!
总之,文言倒装句的形式真的很多,很有趣,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古文倒装句的句型类型
古文倒装句的句型类型古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它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起到强调和修辞的作用。
倒装句是指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通常在句首出现。
本文将介绍古文中常见的倒装句句型类型。
一、完全倒装句完全倒装句是指将整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这种倒装句常用于祈使句、感叹句和以副词开头的句子中。
1. 祈使句古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倒装结构,以表达强烈的命令和请求。
例如:行乐不辍,务在崇道。
(《黄帝素问》)Please note that the text doesn't have to be a direct translation, it can be a freely rewritten version of the English sentence given.2. 感叹句感叹句常常使用倒装结构,以强调情感和表达强烈的感叹之情。
例如:良辰美景,忽然而过。
(白居易《长恨歌》)3. 以副词开头的句子以副词开头的句子也常使用完全倒装结构。
例如:忽闻夜雨声,如织如喧。
Note that these examples are just for reference and can be altered as necessary.二、部分倒装句部分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放在句首,与谓语动词形成倒装的结构。
常见的部分倒装句包括:"以谓词开头的句子"、"以介词短语或从属连词开头的句子"以及"以副词开头的句子"。
1. 以谓词开头的句子在古文中,以谓词开头的句子常使用倒装结构。
例如:来者何人,敢在吾边。
Remember to make the changes necessary to tailor the content to the specific topic you're working on.2. 以介词短语或从属连词开头的句子以介词短语或从属连词开头的句子也常使用部分倒装结构。
古文倒装句的句型分类
古文倒装句的句型分类古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古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达到修辞、煽情或强调的目的。
本文将对古文中常见的倒装句句型进行分类和说明。
一、主谓倒装句主语通常位于谓语之后的情况,称为主谓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对作者的态度或感受进行强调或煽情的表达。
例如:心生敬服者,无他,其谛如此。
(《论语·为政》)二、主谓宾倒装句在句子中,与动词的宾语发生倒装的情况称为主谓宾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传递强烈的感情或对某事物的判断。
例如:楚人有宋亚而无李陵者,是以众人之诛也血未干。
(《史记·陈涉世家》)三、状语倒装句当状语放在句首时,动词和主语的位置交换,形成了状语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方式、原因或地点。
例如:百川至此而合潮,壅塞而不犯邑。
(《左传·僖公十九年》)四、分句倒装句当一个句子包含主句和从句时,从句中的主谓位置颠倒,形成分句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对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议论关系进行强调。
例如:非帝王将相之道,安危在于战胜人。
(《孟子·尽心下》)五、并列倒装句当句子中存在两个并列成分时,这两个成分之间发生位置交换,形成了并列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强调两个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日暖风和,草木萌动;日寒风烈,草木凋零。
(《庄子·外物》)六、主语倒装句当主谓语之间存在表示时间、地点、条件、方式等状语成分时,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交换,形成了主语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强调状语所指的时间、地点、条件或方式。
例如:旷世之才,天人共悦;所闻松柏之风者,不出此间之兹。
(《墨子·尚同》)在古文中,倒装句的运用可以使句子更具有文采和修辞效果,能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尽管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低,但了解和理解古文中的倒装句句型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它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
倒装句可以通过改变主语和谓语的位置来达到强调、修辞或者节奏感的效果。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
例句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例句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原本的语序应为“留丹心照汗青”,但为了增加句子的效果和强调,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个例句中,“气蒸云梦泽”和“波撼岳阳城”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云梦泽蒸气”和“岳阳城波撼”,但为了表达出气势磅礴和场景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三: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楼台。
这个例句中,“天上白玉京”和“十二楼五楼台”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白玉京在天上”和“五楼台在十二楼”,但为了表达出景色壮美和韵律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例句中,“独立寒秋”和“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寒秋独立”和“湘江北去,到了橘子洲头”,但为了表达出孤独和动态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运用广泛,能够增加句子的效果和修辞,使句子更具表达力和韵律感。
倒装句不仅可以用于描述景物、表达感情,还可以用于叙述历史、强调观点等方面,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总结起来,文言文倒装句是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有着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通过倒装句的运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具表现力和韵律感。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写作水平和增加文学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学习和写作文言文时,我们要注重倒装句的运用,努力掌握其规律和技巧。
这样一来,在写作时,我们就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倒装句,使文章更加出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⑥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
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
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做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指南录后序》)——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2)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大多要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助词作为形式上的标志。
主要格式如下: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例句中“可使报秦”做“人”的定语。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马,吃一顿可能吃尽一石粟。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带着高耸的切云帽。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
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
常见的格式如下:
(1)[乎……]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补语。
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
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强悍的差吏来到我们乡下,在东西南北,呼号咆哮,横冲直撞。
(2)[于……]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①表示比较。
例:长于臣。
(《鸿门宴》)——(项伯)比我(张良)大。
②表示处所。
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③表示被动。
(参见被动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溺爱的人所困厄。
④对象。
例:赵氏求救于齐。
(《触龙说皇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3)[以……]介词“以”带宾语,一般做状语,有的做补语。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的住宅,用桑树种在它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