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倒装句

合集下载

文言句式倒装句

文言句式倒装句

2倒装句

词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调词序固定,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不能颠倒,定语和状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补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等等。这个语法规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特点。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一些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里少有的,这就是倒装句。

(1)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例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琳坏足如现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澜,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在

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

①介宾倒装。例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何”,疑问代词。“以”,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 ,介词)

②谓宾倒装。例如:

何有于我哉! (《论语》)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⑴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

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顺说应是:室美哉!

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

⑶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顺说应是:

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哪些标志?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哪些标志?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哪些标志?

一、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二、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3、贤哉,回也!(《论语七则》)译文:“颜回很贤德啊!”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百姓认为我舍不得是应该的啊!”

语气上通常都是表示感叹的句子。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

“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

例:

“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四、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

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展开全文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

如:

①吾爱之,不吾叛。(《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④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无尔诈”就是“无诈尔”,“无我虞”就是“无虞我”,其余各例可以类推。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君主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重伤”的中心语是“伤”,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疑间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

如:

①项王日:“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一、判断标准:用现代汉语标准看待古代汉语倒装现象

二、倒装分类: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

三、具体分析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必修三《劝学》)还原: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还原: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还原:不知句读,不解惑……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柳宗元《陋室铭》)还原:孔子云:有何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还原:微斯人,吾与谁归?

③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还原:可依何枝?

☆宾语前置现象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就会出现宾语提前的现象。

(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还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还原: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还原: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现象总结:动词或动词词组+介词结构,翻译时就变为介词结构+动词或动词词组。

(三)定语后置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还原:千里之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还原: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查题型:翻译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句式在高考中虽然没有单独设题,但是在翻译题中,有时会碰到文言句式,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下面我们主要学习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二、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谓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句中,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样就造成了宾语前置,当然,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

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疑

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良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古汉语倒装句

古汉语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

“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1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

文言文倒装句(共五则范文)

文言文倒装句(共五则范文)

文言文倒装句(共五则范文)

第一篇:文言文倒装句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语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① 大王来何操?② 沛公安在?

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④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冠?”曰:“冠素”。

⑥ 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 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

•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

•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例如:• ① 宋何罪之有?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忌不自信。
不信自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未有之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宾语都前置。
3、都是“否定词+宾语+动词”这种形式。
规律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不、未、莫、无等
掌握倒装句和省略句两种 特殊句式特征;并能在在 句子翻译中处理好这两种 文言句式。
倒装句(变式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 般为:(定)中心词“主”─[状] “谓”─ (定)中心词“宾” ,但在文 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 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 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 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2、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古代汉语之倒装句

一、判断标准:用现代汉语标准看待古代汉语倒装现象

二、倒装分类: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

三、具体分析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必修三《劝学》)还原: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还原: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还原:不知句读,不解惑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柳宗元《陋室铭》)还原:孔子云:有何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还原:微斯人,吾与谁归?

③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还原:可依何枝?

☆宾语前置现象总结: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就会出现宾语提前的现象。

(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还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还原: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还原: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现象总结:动词或动词词组+介词结构,翻译时就变为介词结构+动词或动词词组。

(三)定语后置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还原:千里之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还原: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

第1篇: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第2篇: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

第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主谓倒装句虽然繁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常见的主谓倒装有三种:

一、感叹句中谓语前置

感叹句中谓语倒装,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感情色彩。如:

1、默默乎。河伯!《庄子·秋水》

——不要说了吧,河伯!

2、惜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呀!

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很厉害呀!你真的不聪明呀!

4、远哉,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远呀,德行全备的人!

5、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也太过分了,先生的话!

6、死哉,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将要死了呀,盆成括!

7、神乎!神乎!止于无声。《孙子·虚实篇》

——神奇呀!神奇呀!神奇的好像没有声息!

8、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美丽呀,这所房子!

9、至矣哉,为欺也!(刘基《卖柑者言》)

——太过分了呀,欺骗人!

10、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下》

——机械呀,高老先生讲诗。

以上各例全为谓语前置句。例1中“河伯”是主语,“默默”是谓语,但是为了加强命令的口吻,把它提到了前边,并于其后加语气助词“哉”以示强调。试想,现在如果要阻止别人说话,也会发出“住嘴吧,你”的命令,或许还面带怒容呢。例2句为了加重谓语“惜”的惋惜意味,把它提到主语“子不遇时”的前面,并带语气助词“乎”以加强。例7句为了突出赞美的情感,反复吟咏,似还嫌不够,把谓语“神”提前。其余均可如此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①在感叹句中谓语前置时,往往在其后带个语气助词“哉”、“矣”、“乎”,并同时提前,以增强语气。②无论“哉”、“乎”等词有几种词性(如“哉”字可作副词、助词等,“乎”字可作介词、助词),但是在主谓倒装句中,都只是语气助词而已,亦即“哉”、“乎”等词只有作助词时,才能和谓语一同提前,到达这种修辞效果。③同现代汉语一样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但是主谓倒装句中的谓语,却有许多是由副词(甚至是程度副词)充当。如例3、4、9、10等,现代汉语绝少有这种情况,这是个非常突出的区别。④“矣”字和“哉”字连用时,重点在后者,和它前面的形容词谓语一同提到句首,感叹语气更为强烈。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考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⑥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做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2)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大多要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助词作为形式上的标志。主要格式如下: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例句中“可使报秦”做“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马,吃一顿可能吃尽一石粟。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带着高耸的切云帽。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常见的格式如下:

(1)[乎……]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强悍的差吏来到我们乡下,在东西南北,呼号咆哮,横冲直撞。

(2)[于……]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①表示比较。例:长于臣。(《鸿门宴》)——(项伯)比我(张良)大。

②表示处所。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③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溺爱的人所困厄。

④对象。例: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皇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3)[以……]介词“以”带宾语,一般做状语,有的做补语。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五亩的住宅,用桑树种在它的周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