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湖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湖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最 终 选 取 的指 标 有 : 业 资 金 ( 、 融 机 构 贷 款 企 X )金 ( 、 府 部 门 资 金 ( 。 、 发 新 产 品 费 用 ( 、 术 X )政 X )开 X )技
引进 费 ( 、 术 改 造 费 ( 、 目经 费 ( 、 中 型 X )技 X )项 X )大 企 业 数 目( 、 学 家 和 工 程 师 人 数 ( ) 科 技 人 员 数 X )科 X。 、 ( ) 专 利 数 ( ) 国家 技 术 发 明 奖 项 ( 。 、 家 科 X。 、 X 、 X ) 国 技 进 步 奖 项 ( ) X。 。
分信息 , 反 映湖 北 省 制 造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基 本 能
特征 。
2 3 旋 转 后 的 因子 载 荷 矩 阵 .
未 旋 转 的 因 子 载 荷 矩 阵 能 把 各 个 变 量 置 于 各 主 因 子 之 下 , 层 次 关 系 比较 模 糊 , 难 对 主 成 分 进 行 合 理 但 很
的解 释 , 很 难 代 表 原 来 变 量 的 公 共 含 义 。所 以 , 对 也 需 载荷 矩 阵 进 行 旋 转 , 因 子 载 荷 量 向两 个 极 端 分 化 , 使 突 出 主导 变量 的 作 用 , 期 得 到 一 个 容 易 解 释 主 成 分 的 以 载 荷 矩 阵 。 因此 , 般 采 用 了 最 大 化 方 差 旋 转 法 ( ai 一 V r —
分 析 。 如 果 一 个 变 量 与 其 它 变 量 的 相 关 度 很 小 , 在 则 下 一 步 分 析 中 可 考 虑 剔 除 此 变 量 。 从 表 1可 以 看 出 ,
1 制 造 业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结合湖北 省制 造业 的特点 , 循科 学 性 、 统 性 、 遵 系 代 表 性 和 可 操 作 性 的 原 则 , 建 了 湖 北 省 制 造 业 技 术 构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评 价 体 系 。为 了保 证 指 标 具 有 较 强 的 可 操 作 性 , 于 一 些 模 糊 、 据 难 以 获 取 的 指 标 ( 高 层 对 数 如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
创新 能力是 由若 干能 力要 素组合 而 成的概 念 . 本文 认为 区域创 新 能力 包 括 以下五个 方 面 : 知识 创新 能力 知识 流动 能 力 毋 庸 置疑 。 知识 创新 能力 应该 是 区域 创新 能 力 的基 础 、 核心 部 分 , 意 味着 区域所 具 它 库 克l 认 为“ 新 ” 2 创 是知 识 的商业 化 , 知识 的利 用 过 程 , 新 可 定义 为“ 功 地利 用 是 创 成 有 的现实 和潜 在的科 技创新 能 力大 小 , 从根 本上 反 映 了区域技 术创 新 能力 的强 弱 . 它 新 的知识 ” 按 照对创 新 的这 种 理解 , . 区域 创新 就是 “ 区域成 功地利 用 新知 识 的能 力” .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9 期 20 06年 9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J RN L OF S OU A HAO I G UN V RST X N I E IY
V0 .6 No. 12 9 S p.0 6 e 20
基于 因子 分 析 法 的 区域 创新 能 力评 价 及 应 用研 究
企业 创新 能力 企业 的创 新能 力是 区域 创新 能力 的重 要环节 . 业 是经 济 活动 的主 体 . 加强经 济建 企 要
没, 必须提 高企业 的盈 利 能力 , 而要 提高 企业 盈利 能 力就必 须提 高企 业 的创 新能 力 . 以说 , 所 区域创 新能 力 最终 作用 于企业 身上 , 并通 过企 业 的创新 活 动表现 出来 . 技术 创新 环境 区域创 新 离不 开一 个 良好 的创新 环境 . 创新 环境 既 包 括政 府提 供 的服 务 , 也包 括 民间 自发形成 的社 会环境 ; 仅包括 基 础设施 、 律环 境 、 不 法 政策 环境 、 资环境 、 场 环境 , 且包 括 同样 重要 的 融 市 而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X 1
X 2
X 3
27 _ 0 _. 1 9 .9 o 8 01 5 . 3
一 4 - l ..3 -. 1 O 2 0 g oo . o2 6 7 一 3 -.1 _.l - 2 0 5 o3 o2 o8 _ 4 _ 1 。3 03 6 _3 7 o2 _ 5 O9 — o -. 。9 1 0 9 。3 3 一. O0 ..9 _. 05 g .0 o5 o4 0 1 9 2 0 2 1 2 3
O2 O3 O4 02 .6 . .8 .9 7
O2 —.O 00 .4 0 1 . 01 8 .2
新 疆 _ 5 O站 23 n2 08 8 5
福建 辽宁 OZ -.1 -.8 0 6 .7-03 oO . O
4 2 9 5
2 6
江 苏
浙江 上 海 河 南 山 东
25 -.7 _ 9 1 1 .1 。0 。3 . 2
20 —,4 -. 1 2 .4 0l o。 3 . O L蛎 一 1 O3 0 6 . 07 0 7 OO 36 — 3 O7 8 6 0 3 .0 11 —.3 02 . 03 . 05 7 2 .7
-. — O 01 -.3 1 。4 0 7 . o2 7 3 6
重庆 _ 7 —.2 02 - 9 3 o 2 29 5 。 0 O
F 制 4 造业增 加值( 亿元)
F 利润 5 总额( ) 亿元
” 产品 销售率 ( ) % F 效益 7 指数( % )
夭掌 ;
湖 北 云南
1 _ 6 - 7 -.3 1 1 。O 。3 01 3
.. -.4 -。 _ o0 01 。5 g 4 o1 l 5
宁夏
西藏
9 O2 一 3 0 Lo o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工业企业R&D能力综合评价——以湖北省为例
一
率 以及 R D投入影响因素等问题。对 R D活动影 & & 经济学家熊彼特 11 92年在 《 经济发展理论》 响 因 素 的 研 究 ,cu ee(9 3 最 早 认 为垄 断 与 中 Shmpt 14 ) r 首次从 经济 学角度 提 出了创 新 的概 念 , 他指 出 “ 创新 研 发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高市 场集 中度 的产业 更有 利
2 1 年《 00 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显示 , 1 年 产 出效率 的提 高 。ai 等认为 研发效 率 与企业 规模 2 0 0 P vt t 我 国共 投 人 R D经 费 7 6 . 元 ,与 20 & 026亿 09年 的 呈 现 u型关 系 , 即规模 较 小 和较 大企 业 的研 发效 率 50 . 元 相 比增 加 16 . 元 ,增 长 2 .% , 比中等规模 企业 更高 。A s A desh 19 ) 821亿 205亿 1 7 c 和 u r c (98 的实 t R D经费投 入强 度 1 6 & . %,比 2 0 7 0 9年 的 1 %有 所 证研究也证实企业规模对企业提高 R D效率有促 . 7 & 提高 , 均 R D经费 2 . 元 , 20 人 & 77万 比 0 9年增 加 23 进作 用 。 有 为 , _ 朱 徐康 宁 (06 利用 随机前 沿生 产 函 20 ) 万元 ,与持 续增 长 的 巨额 R &D投人 相 比较 ,我 国 数 测算 了中 国高 技术 产业研 发效 率 , 现企 业规 模 、 发 R D产出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 & 如何合理有效的分 市 场竞 争 以及 外 资 产 权 对 研 发 效 率 都 具 有 正 向影 配 R D资 源 , & 提高 R D产 出能 力将 具 有 重要 的实 响 。戴魁早 (0 ) 究显 示 R D资本 和 R D人力 & 21 研 1 & & 践 意义 。本文 试 图从 R D投入 能力 、 出能力 以及 对 R D产 出都 具 有显 著 贡献 , & 产 & 市场 势 力 与 R D效 & R &D投入 产 出 的转化 能 力 三个 方 面构 建 企业 R D & 率 具 有倒 u型 特征 ,企 业 规模 对 R &D效 率 具有 显 能力综 合评 价体 系 。 著正效应 , 国有产权 比重却具有显著负影响 ; 但 对研 很 多 研 究者 从 不 同 的视 角对 企 业 R &D活动 进 发投 入 影 响 因素 的研究 ,cee(9 5 发 现企 业 规 Shrr16 ) 行 了大量研 究 , 现有 文献来 看 , 些研 究大 多从宏 模 与 R 从 这 &D人 员 数 量 之 间 呈 现 倒 u 型 函 数 关 系 。
因子分析法在湖北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2 0 1 3 年1 2 月
西 昌 学 院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J o u na r l o f Xi c h a n g C o l l e g e ・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0 1 . 27. N0. 4 De c . . 201 3
橡胶制造业 、 塑料制品业 、 金属制 品业 、 通 用 设 备 制造业 、 专用设 备制造业 、 交通运输 设备制造业 、 通信设备 ( 计 算机 ) 及 其 他 电 子设 备 制 造 业 、 燃 气
息, 而 且 可 以预 测 工业 行 业 的经 营前 景 , 虽 然 众 多
量为 Y . , 】 , , … . y , 经 标 准化后 的公 共 因子 变量 记
为 , … ( , , l ‘ p )。
设 样本 数据 阵为
L XI 2
…
p
…
X2 1
=
的大部 分信 息。本文以对湖北经济有较 大影响的 1 8 个工业行 业为分析 重点 , 运 用多元统计 中的因子分析方 法, 从 定量和定性 分析相 结合 的角度对湖北工业行业的总体规模 、 企业 营运能力 、 经济效益 、 偿债 能力、 财务风险等进行 了因子分析 。 并在 此基础
上 提 出相 关对 策 建 议 。
2 湖 北 工 业经 济 中 的 因子 分 析 法
2 . 1 数据 来源 要 对湖 北 省 工业 经 济进 行评 价 , 为 了突 出代 表
1 因子 分 析 法 因子 分 析 的基 本 思 想 是 根 据 相 关 性 大 小 将 变 量分组 , 使 得 同组 内的 变 量之 间相 关 性 较 高 , 不 同 组 的变 量 相 关 性 较 低 。每 组 变 量 代 表 一个 基 本 结 构, 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 , 这个基本结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者:白雪梅朱晓峰张琳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14期一、引言当前,创新型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而技术创新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较早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是Steele(1988),以核对表形式对企业的R&D活动进行了综合评价;Robert J. Watts和Alan L. Peter(1997)从技术生命周期、创新环境和产品价值链三方面对预测创新前景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学者们较常采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密切值法、主成份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熵值法、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BP神经网络法等。
现有的研究和方法虽然能够从多方面综合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但容易忽略多个指标之间较强的相关性,且在权数的确定上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影响了综合评价的效果,而采用因子分析法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
因此,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作为具体评价方法,先建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然后选择江苏13个省辖市创新型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评价分析结论,提出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
二、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
由于前者起步更早,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学者Burgelman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是由可利用的资源、对行业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能力、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结构、开拓性战略等组成。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1996)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湖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221 建 立 层 次 结 构 模 型 ..
根 据 表 1中 的 湖 北 省 制 造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确 定 目 标 层 、 则 层 已 准 及 指 标 层 的 各项 内容 .这样 . 湖 北 省 制 造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层 次 结 构 便 建
且 不 能 排 除 需 要 经 过 多 次 调
整 才 能 通 过 一 致 性 检 验 的 可
能 性 下 面 利 用 最 优 传 递 矩 阵
技 术 创 新 要 素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 包 括 它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的 投 入 和 产 出 、 技 术 创 对
新 活 动 的 管 理 以 及 技 术 创 新 机 制 等 内
湖北省 制造 业技术创 新 能 力评价
术
张
勤 李 成 标
4 42 ) 3 0 3
( 江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湖 北 荆 州 长
摘
要 : 造 业 技 术 能 力 是 产 业 内各 创 新 要 素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 是 促 进 产 业 发 展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 选 制 也
的概念 .对 A P进 行改 进 . H 使
之 自然 满 足 一 致 性 要 求 . 接 直 求 出 权 值 ( 图 1 . AH 见 )对 P一 般 流 程 图 a图 和 改 进 的 A P H
流 程 图 b图 之 间 的 对 比 22 建 立 湖 北 省 制 造 业 技 术 .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模 型
2 湖 北 省 制 造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价 模 型 构 建
FDI与湖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1 9 9 2 26 9 4 4 17 0 2 12 6 6 9 2 2 7 9 8 . 012 2 9 1 4 5 6 7 2 7
1 9 1 8 8 29 3 5 6 l8 7 7 22 8 1 7 16 8 9 9 9 9. 4 6 0 8 5 0 2 0 2 4 3
3 计 量 检 验 结 果
3 1 单 位根 检验 .
2 O 9 468 34 6 7 l 2 l2 1 2 18 5 1 7 4 9 O 0 .3 8 7 0 6 3 9 l 6 3 6 5
2 0 1 .9 2 1O 5 24 0 3 22 4 8 l 1 5 5 0 1 2 0 93 3 2 8 8 7 0 l6 3 0 4 0 5
收 稿 日期 :0 0一O 2 . 21 9— 9
作 者 简 介 : 朝 阳 (9 8一) 男 , 汪 17 , 湖北 武 汉 人 , 江汉 大 学 商 学 院讲 师 ; 汉理 工 大 学 经 济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武
基拿项目: 武汉市教育局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0808 . 20 k ) 4
在澳 大利亚 的制造业 中劳动生 产率与 行业 内的外
响不 明显 ; 资本技术 密集 型行业 ,D 对 内资企 在 FI 业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提 高 有 明显 的 促 进 作 用 。
郭炳 南通 过 对 19 - 2 0 9 8 0 7年 中国省 级 面板 数据 实证分析 得 出 : 在控制 了 自主创新 能力 变量之后 ,
第3 卷 第 1 3 期
21年 2 0 1 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信 息 与 管 理 工 程 版
J U N LO U ( F R A IN&M N G M N N IE RN ) O R A FW T I O M TO N A A E E TE GN E IG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以全国11个省市为例
用于各个变量 , 特殊 因 子 仅作 用 于 对 应 的 那 个 变 量 。
1 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区 域 科 技 人 才 创新 能 力是 指 一 个 区 域 的 科 技 人 才 具 有 创 造 力 , 够 提 出 、 决 新 问题 , 能 解 开创 事 业 新局 面 , 对社 会 物 质 文 明和 精 神文 明建 设 做 出 创造性 贡 献 的能 力 。 区域科 技 人 才 创新 能力 主要 表
区域 的 科 技 人 才在 创 新 过程 中规 模 、 水平 的 提 高 , 现 为 区域 科 技 表
Z: 人才 的成 果 产 出 ; 三是 一个 区域 科 技 人 才创 新 能 力的 经 济 性体 现 , 表现 为 创新 成 果 与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结 合程 度 。 因此对 区域 科 技人 才 则标 准 化 后 的 样 本 数 据 矩 阵 为 : 创新 能 力进 行 评价 的 重点 是建 立 一 套科 学 化 、 准化 、 统 化 、 范 标 系 规 1I … 1 18 化 的指标 体 系 , 够全 面 、 能 客观 的体 现 不 同 区域 对 科技 人 才的 培 养 、 鼓励 机 制 和使 用情 况 , 充分 利用 指标 对 区 域科 技 人才 创新 能 力的 并 1 … l 8 现 状 和发 展趋 势 进 行 多 角度 、 层次 的 了解 、 多 评价 和 分 析 。 () 2计算 相关 系数矩 阵 R的特 征 方程 l ,: R— l 0的 l 个非 负 的特 8 从 众 多 的研 究 来 看 , 区域 科 技 人 才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的 建 立 , , 1 且 各 特征 值 间存 在 以 下关 系 : ≥ 2 _ 8 0 8, ) ≥l 。 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复杂性 , 因为 科 技 人 才 创新 能 力 的评 价 载 体 征值 : l 2 () 3 计算 与特 征 值 i 对 应 的 特 征 向量 。 项 是 “ ” 因 此 其 评价 具 有 一 定 的 过 程 性 和 动 态 性 ; 一方 面 , 技 人 , 另 科 人 才 创 新 能 力 属 于 一 种 无 形 资 产 , 不 能完 全精 确 的 用量 化 指 标 它 ( , , , ) f l , 1) l 个 特 征 向 量 形 成 特 征 向 ・ , = , …, , 一 ( 2 8 8 来 进 行 讨论 。 此 , 照《 国区 域 创新 能 力报 告 》 及 各学 者 在 这 量矩 阵 。 因 参 中 以 然后 由特 征 向量 矩 阵 C计 算 因 子 载 荷矩 阵 : 方 面 的 研 究文 献 , 评 价 因素 分 为 以 下 三 大 因素 。 将 ( , ,, c c√ cs ) s () 才创新 成本 。 1 人 反映的是 当地政 府对 创新型人 才开发 的投人情 () 据累计方差贡献率接近 1 原 则, 4根 的 选择 m个公 共 因 子 , m 况 , 在 一定程 度上 体现 了政 府对 科技 人 才创新 的重 视程 度 。 并 人才 创 ( 8 即这 i 个主 因子 的 方 差 与 全 部 方 差 总 和 的 比 例a 近 1 这 一 1 , T 1 接 , 新 资本 可 以从人 才投 入规 模 、 员结 构和未 来 发展空 间来 进行 评价 。 人 原 则 基 本 保 留 了原 观 测 量 的 信 息 。 式 如 下 : 公 () 才 创 新 成 果 。 一 模块 反映 的 是 科 技 创 新 人 才 在 各种 环 2人 这
基于因子分析定权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一
力 、研发 能力 和产 出能力作 为一级 指标对 北京 制造 业 的技术 创新 能力进 行 了研究 ;中 国矿业 大学 “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研 究 ” 课 题 组 (06 2 0 )依据 科 学性 、可 比性 、操 作性 和系 统 性 的
马庆国 (95 ) 1 4一 ,男 ,湖 南 衡 阳 市人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科 技 管 理 。
维普资讯
第 7卷 第 2期
王 凯 。等 :基 于 因 子 分 析 定 权 法 的 中 国制 造 业技 术创 新 能 力研 究 表 1 中 国制 造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指标 体系为 参照 ,制定 了 中国制造业 技术 创新能力
评 价 指标体 系[( ( 】 ] 卜 如表 1 所示 ) 。
收 稿 日期 :2 0 —00 0 61—8 作 者 简介 :王 凯 (93 ) 1 8一 ,男 ,辽 宁 北 票 市人 ,博 士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 ;工 业 工 程 、服 务管 理 。
企业技 术创新 能力 的关时 ,指标 数据 的可获 得性 ,本文 以
黄鲁 成等 ( 0 5 2 0 )评价 北京制 造业 技术创 新能力 的
不 同的评 价指标 体 系 。 魏 江等 ( 9 5 1 9 )认为 应采 用 R&D能 力 、市 场 营销能力 、生 产能力 和资 金能力 四个 指标度 量企业 的技 术 创新 能 力 ;黄 鲁 成 等 ( 0 5 2 0 )采 用 投 入 能
维普资讯
第 7卷第 2期
2 0 年 3月 07
中 国 地 质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关于装备制 造业 的 技术 创新 能 力评 价 问题 , 近 来 引 起 许 多 学 者 的 关 注 。 李 廉 水 、 勇 ( 0 5 在 分 析 周 20 )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的 概 念 和 内 涵 的 基 础 上 , 出 了 制 造 业 提
和 一 定 技 术 水 平 的 装 备 制 造 业 体 系 , 成 为 经 济 发 展 并
研 究样 本 , 其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进 行 定 量 评 价 和 实证 分 析 。 对 关键 词 : 因子 分 析 ; 备 制 造 业 ; 术 创 新 ; 价 装 技 评
DOI 1 . 9 9 jis . 0 17 4 . 0 1 2 . 2 : 0 3 6 /.s n 1 0 ~ 3 8 2 1 . 0 0 6
成 为 装 备 制 造 业 升 级 的瓶 颈 因素 。 当前 我 国 已 经 进 入 新 型 T 业 化 快 速 发 展 阶 段 , 重 大 先 进 技 术 装 备 的 需 对 求 增 加 。 随着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趋 势 加 快 , 国 正 从 世 界 我
组 织 创 新 、 度 创 新 的 有 效 互 动 来 推 动 装 备 制 造 业 的 制
效 益 方 面 与 发 达 国 家 相 比 , 存 在 自主 创 新 能 力 薄 弱 、 还 缺 乏 国际 化 大 企 业 、 键 技 术 和 核 心 技 术 受 制 于 人 、 关 重
大 技 术 装 备 和 关 键 零 部 件 依 赖 进 口等 问 题 , 现 出 一 呈 定 程 度 的 产 业 “ 心 化 ” 象 , 术 创 新 能 力 不 足 已 经 空 现 技
段 婕 , 刘 勇
( 北 工 业 大 学 人 文 与 经 法 学 院 , 西 西安 7 0 7 ) 西 陕 1 0 2 摘 要 : 过 对 国 内外 有 关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以 及 评 价 方 法 的 研 究 , 技 术 创 新 保 障 能 力 、 通 从
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量化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对企业科技创 新能力进行量化研究,通过建立科学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准确 地反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 。同时,也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 ,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 排序等分析,为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当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 科技创新能力,避免主观臆断和片 面性。
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当全面பைடு நூலகம்虑企业科技创 新能力的各个方面,避免以偏概全 。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能够 方便地收集和整理数据,避免过于 复杂和繁琐。
动态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科技创 新能力的动态变化,避免静止不变 。
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2023-11-07
目录
• 引言 •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模型构建 •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研究不足与展望
CHAPTER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 评价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自身和相关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通过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发现前20名的企业普遍具 有较高的研发经费投入、较多的专利申请和较短的新产 品开发周期等优势。同时,这些企业在技术引进吸收能 力方面也表现较为突出,说明它们能够快速地将新技术 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综合得分较低的企业则普遍存在 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成果转化周期长等问题,需要加强 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
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者:***来源:《商场现代化》2022年第13期基金項目:西安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科技创新驱动西安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GL50摘要: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为了保持和提高其竞争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关键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科技创新过程的研究,构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以期为科学地评价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因子分析一、引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企业通过增加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投入、财力资源投入,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来提高进科技创新产出。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因此,企业必须正确评价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找出自身科技创新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为企业更好地评价其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在整理以往学者研究成果和分析陕西上市公司科技创新水平现状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和科技创新支持三方面选择13个二级指标评价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具体如表1所示。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课题对研究样本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陕西省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2)剔除被ST处理的上市公司样本。
避免可能因为被ST处理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存在问题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作者:杜蕊来源:《财讯》2018年第24期采用因子分析法,以2016年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我国31个省级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环境送行测度,从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全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战略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发展因子分析法指标评价体系引言如今世界各国都以科学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要义,若能在高技术的新兴产业上拔得头筹,则能大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即所谓的创新驱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一个概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全局和长远的引领带动作用,并且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较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产业。
国务院于2010年明确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产业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规划》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随后各省市也纷纷制定了战略新兴性产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加以实施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分析“十三五”初期,全国31个省级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情况,并按地域情况将31个省市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对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大致的评价。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1)评价方法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该技术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制度变量归人一个因子,以减少变量数目。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法的省际自主创新能力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作者: 卢现祥[1];梁玉[2]
作者机构: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3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31-35页
主题词: 自主创新能力;因子分析;因子得分;制度安排
摘要:本文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且基于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收集了能代表我国各省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几项指标;进而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因子分析法,提炼出3个主要的代表因子,并且得出各省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再根据因子综合得分,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到湖北省自主创新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最后将湖北省和与其同一类别的各省市做针对性的横向对比,从而得出现目前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摘要]本文在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
利用SPSS软件,采用Factor Analysis模块对所选择的10个省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排名顺序为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安徽省、黑龙江省、辽宁省、湖南省、重庆市,综合得分较高的省市多集中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
企业集中,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量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因子分析高等学校是知识的产生与传播、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产生与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多功能的统一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功能的完善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要素,对高校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目的、有意识地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借助外部环境的支持,准确识别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有效应对科技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性地进行研究开发,并把研究开发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及产业化的能力。
它是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高校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网络。
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学科组织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能力。
其中,教育观念创新能力是基础和核心,知识创新能力是任务和手段,技术创新能力是目的和方向,学科组织创新能力是桥梁和纽带,制度创新能力是支撑和保障,这五个子能力系统是一个互动、有机联系的整体。
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和多要素产出的复杂系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应涵盖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从科技投入到科技产出的整个过程。
基于因子分析对我国制造业分类方法的研究
作者: ,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2-795页 主题词: 制造业产业特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摘要:着眼于当代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特征,以《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版中 的制造业产业数据为基础,利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旧数据进行了新探 索。提取了制造业中的29个产业的当前发展特征,并以各产业在这些特征中表现出的一致性和 差异性为标准,将其集合为当前发展特征相似的三大类。研究数据表明,这种划分结果与传统 划分结果有所不同。
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摘要:文章从创新投入、研发能力、创新产出等角度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2008年我国各区域的截面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为科学识别我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因子分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水平的高低,区域创新能力强的区域能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如何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政府和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从标杆管理的理论来看,我国各行政区域应该要客观地认识到自身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要能够科学识别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层面的排序,合理定位,充分发扬自身优势。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区域也要发挥自身积极的带动效应,有效实施产业转移,使得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区域有效吸收来自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区域的知识溢出,以此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要想完成上述目标,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如何识别我国各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加以排序。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科学评价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促进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研究设计1.1 研究方法考虑到因子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内在关联来提取不同的主因子,并根据不同的主因子对评价信息贡献的大小给出方差贡献率即权重,进而求出样本的总得分,即可判断不同类型样本(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显著性。
鉴于篇幅原因,本文略去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详见文献[1]。
1.2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研发能力等维度。
鉴于此,笔者认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内容:①创新投入能力。
本文以R&D投入强度、R&D人员比重、自主活动经费投入强度与科技人员比重这四个指标来反映。
②研究开发能力。
本文以用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这两个指标来反映。
基于因子分析的武汉各区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的武汉各区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孙伶【摘要】选取了2013年的统计数据,以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作为指标,通过实证分析了武汉市各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武汉市有关部门因区制宜地制定有关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依据.%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2013, this Paper adopting empirical analysis through such indica-tors as a patent for invention authorization number, the number of high-tec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en thousand effective invention patent ownership, the added value of high-tech industry as a share of GDP etc. The paper fou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Wuhan district,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related de-partment.【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年(卷),期】2015(028)022【总页数】3页(P1-2,5)【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证研究;技术产业;因子分析【作者】孙伶【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0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在科技竞争、构建创新型国家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23—0.611
’o
—0.311
O.741 O.981
一O.031
X5一O.591
X6 X, 0.945 O.902
一O.597一O.802
—0.225 O.1lZ O.982 O.912
—0.563
一O.512 0.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一O.302
)【8一O.143
X9 0.502
一0.305
—0.799
技术改造费()(6) 项目经费(X7)
一0.042
O.081 o.276 O.251 O.301 一o.032 0.079 0.274
大中型企业数目(X8) 科学家和T程师人数(X9) 科技人员数(Xlo) 专利数(x11)
国家技术发明奖项(X12) 国家科技进步奖项(X13)
开发费用因子(F。);大中型企业数目()‘8)、科学家和工 程师人数(x9)、科技人员数(x】。),在第二主因子上有较
表3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术创新人才的总体情况,故可定义为技术创新人才因子 (F2);专利数(X。。)、国家技术发明奖项(x,:)、国家科技
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本文运用因子 分析法,对湖北省制造业的技术创薪能力进行分析, 选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子,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
价,从而为提高湖北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决 策参考。
鉴H1(2000一2010)、湖北省科技统计年鉴(2000— 2007)口]、湖北省统计局网站等。将统计年鉴有关制造 业原始数据(2000一2009年)输入到SPSS统计分析软 件中,计算原有变量标准化后的相关系数矩阵。观察
大中型企业数目(x8)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X9) 科技人员数(X10)
专利数(XlI)
一O.388
一O.326
一O.34l
O.880 O.256
企业资金(X1)
0.163 O.132 o.280 O.162 一O.055 O.180 0.156 o.076 0.036 一O.076 o.165 O.129 一O.033
相关系数矩阵,如果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值小于
O.3,则各个变量之间多为弱相关,这就不适合做因子
l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湖北省制造业的特点,遵循科学性、系统性、 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湖北省制造业技术 创新能力评价评价体系。为了保证指标具有较强的可 操作性,对于一些模糊、数据难以获取的指标(如高层 领导的支持、创新风险、市场信息等因素)暂时不纳入
第28卷第18期
2011年9月
Science&Tcchnology
科技进步与对策 ProFess粕d Policy
Vbl.28.No.18 Sep.201l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湖北省制造业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张梦露,张忠家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经济的基础,其技术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从技术创 新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创新产出等方面构建了湖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 析法对湖北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评价研究
出主导变量的作用,以期得到一个容易解释主成分的
2湖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根据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
载荷矩阵。因此,一般采用了最大化方差旋转法(Va“一
max)。
评价湖北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收藕日期:20l卜D9—07
作者简介:张忠家(1963一),男,湖北大悟人.武汉理工失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与教育管理.
一O.352—0.564 O.511 0.05l —O.412 O.814 O.311 —0.392 一O.605 —0.142 一O.672 一O.224 0.588 0.367 0.795 —0.512 0.302 1.OOO
X2—0.552 X3 X‘ O.785 O.974
一O.601
O.292 0.612 一O.915 O.401 O.702 O.603 1.000 O.682 O.491 ~O.343 O.478
DoI:10.3969/j.issn.100l一7348.2011.18.026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l一7348(2011)18一0123一03
湖北省的制造业基础比较雄厚,是全国的制造业 大省,但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拥有核
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相关矩阵计算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北省的统计年
高的载荷,可见第二主因子主要反映了湖北省制造业技
万方数据
第18期
张梦露,张忠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湖北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125・
根据表4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因子得分函数:
F,一O.163X,+0.132Xz+…一O.033Xl
3
创新人才因子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且从表5中F3大部 分呈现负数可以看出,创新成果的积累与转化有待加
企业数目(X。)、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X。)、科技人员数
(X。。)、专利数(X。。)、国家技术发明奖项(X。:)、国家科 技进步奖项(X,。)。
未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能把各个变量置于各主因 子之下,但层次关系比较模糊,很难对主成分进行合理 的解释,也很难代表原来变量的公共含义。所以,需对 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因子载荷量向两个极端分化,突
万方数据
・1;4・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年
襄l各指标的相关矩阵
Xl Xl 1.OOO X2 一0.652 1.OOO —O.035 一O.671 0.642 一O.514 —0.512 0.089 X3 0.785 —0.035 l-000 O.754 一O.339 0.801 0.802 一O.204 O.324 一O.357 O.802 0.065 X4 O.985 一O.571 O.679 1.000 一O.809 O.994 0.904 一O.20Z 0.613 一O.013 O.984 一O.408 一O.493 Xs ~O.568 O.546 一O.341 一O.69l 1.000 —O.731 一O.70l X6 O.894 一O.472 0.80l O.983 —0.771 1.000 O.889 —0.203 O.413 一O.257 0.958 一O.324 X7 O.984 一O.583 0.70l O.912 一O.864 0.811 1-000 O.096 O.65l 0.076 O.902 一O.506 一O.307 X8 —0.14l O.092 一O.112 一O.161 —0.371 一O.211 O.091 1.000 0.572 0.665 一O.203 0.098 O.598 X9 0.512 Xlo —0.112 4 XlI O.945 X12 X13
用于创新的研发费用越来越多,但湖北省制造业对创 新人才的重视不够,且技术创新成果并未得到有效转
O.352—0.402
一O.042—0.694
表2解释总方差
InitiaI EigenValues Total 7.105 3.567 1.250 O.542 0.421 O.246 2.268E一16 1.340E一16 2.449E一17 一1.338E—16 —3.708E—16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I,oadings Total 7.105 3.567 1.250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I。oadings Total 6.127 3.146 2.409
%of va“ance CumuIative%
54.109 27.165 9.519 54.109 81.274 90.793
%of Va“ance Cumulative%
47.265 24.461 19.067 47.265 71.726 90.793
—3.128E一16
—2.127E—15
—6.192E—16—3.871E一15
分析。如果一个变量与其它变量的相关度很小,则在 下一步分析中可考虑剔除此变量。从表1可以看出, 技术创新各指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 分析。
2.2计算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由表2可以看出,旋转前和旋转后的前3个主成
指标体系,主要从3个方面选取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即
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创新产出。
%of Variance
54.109 27.165 9.519 4.128 3.206 1.873 1.483E一15 1.224E一15 1.769E—16 一L 234E—15 —2.479E一15
Cumulative%
54.109 81.274 90.793 94.921 98.127 100.OOO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OOO 100.OOO
壁竺!!!竺!
l Z 一O.121 一O.061 —O.136 3
企业资金(X1) 金融机构贷款(X2) 政府部门资金(X3) 开发新产品费用(X{) 技术引进费(Xs) 技术改造费(XB) 项目经费(X7)
O.931 一O.242 O.9lO O.941 一O.523 O.961 0.903 一O.026 O.471 一0.131 O.925 一o.172 一O.416
周家技术发明奖项(X12)
国家科技进步奖项(X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