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外奇穴

合集下载

经外奇穴内踝尖、外踝尖、八风

经外奇穴内踝尖、外踝尖、八风

经外奇穴内踝尖、外踝尖、八风

内踝尖

[定位] 在足内侧面,内踝凸起处。

[解剖] 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的分支、胫前动脉的内踝网、内踝前动脉的分支和胫后动脉的内踝支。

[主治] ①牙痛、乳蛾;②小儿不语;③霍乱;④转筋。

[操作] 常用灸法。

外踝尖

[定位] 在足外侧面,外踝凸起处。

[解剖] 有胫前动脉的外踝网,腓动脉的外踝支和腓肠神经及腓浅神经的分支。

[主治] ①脚趾拘急、踝关节肿痛;②脚气;③牙痛。

[操作] 常用灸法。

八风

[定位] 在足背侧,第1至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足4穴,左右共8穴。

[解剖] 有趾背神经(八风1为腓深神经终末支,八风2、3、4为腓浅神经终末支)和趾背动脉分布。

[主治] ①足跗肿痛、趾痛;②毒蛇咬伤;③脚气。

[操作]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经外奇穴12

经外奇穴12

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
夹脊:胸1~腰5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一侧17穴)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平腰阳关)
经外奇穴

腰痛点: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纹 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穴。 落枕穴(外劳宫):手背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 八邪:手背,各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 四逢:2、3、4、5指掌面,近端指关节中点。 十宣: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 臂中:腕横纹~肘横纹的中点,桡、尺骨之间。 肩前(肩内陵): ①腋前皱襞顶端~肩yu连线的中点。 ②腋前皱襞上1寸。
太阳
主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头痛(偏头痛、血管性头痛)
2、眼疾 3、急救(高血压、中风) 操作:直刺或斜刺,或点刺放血
牵正
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口眼歪斜
安眠
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失眠
三角灸:以患者两口角之间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 顶角置于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穴。 躯干 提托:关元穴旁开4寸。 子宫:中极旁开3寸。
经外奇穴
常用穴: • 头面: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上迎香、 翳明、安眠 • 躯干:定喘穴、夹脊、腰眼 • 四肢:腰痛穴、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 落枕穴、膝眼、胆囊穴、阑尾穴、八风 主治 局部作用、特殊作用(针对某些病症)

EX-B3胃脘下俞穴(胰俞)(经外奇穴)

EX-B3胃脘下俞穴(胰俞)(经外奇穴)

EX-B3胃脘下俞穴(胰俞)(经外奇穴)

EX-B3胃脘下俞穴(胰俞)(经外奇穴)

穴位名称:胃脘下俞穴(不少针灸著作将穴称为“胰俞穴”,对于降低高血糖有一定作用,常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胃脘”,中医学名词,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本穴能治胃脘部疼痛,故名胃脘下俞。

穴位编号:EX-B3

穴位所属经络:经外奇穴

穴位功能:胃炎、胰腺炎、支气管炎、肋间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缓解治疗胃痛、消渴病、胸胁痛等作用。

[功用]清气升津。

[主治]消渴,咽喉干,胸胁痛,胃痛。

穴位位置:在脊柱区,横平第8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1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

配伍:胃脘总部疼痛:胃脘下俞配膈俞、中脘、足三里。

配少府、太渊、心俞、肺俞,主治上消;

配内庭、三阴交、脾俞、胃俞,主治中消;

配太溪、太冲、肝俞、肾俞,主治下消。

一穴多用:

1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肋间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

用艾炷隔盐灸,能回阳救逆,用于治疗昏厥四肢厥冷。

3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钟,或连续走罐5分钟,隔天1次,用于治疗胃痛、腹胀、糖尿病等疾病。

按摩胃脘下俞穴的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推按胃脘下俞穴2~3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治疗消渴、胃痛等

【艾灸方法】:用艾条回旋灸治胃脘下俞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消渴、咳嗽、咽干、呕吐等

刮痧胃脘下俞穴的方法:用面刮法刮拭胃脘下俞穴2~3分钟,一天一次,可治疗胰腺炎、糖尿病等。

拔罐胃脘下俞穴的方法:用气罐留罐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胸胁痛、胸膜炎等病等。

针灸经外奇穴

针灸经外奇穴

主治:子宫脱垂,痛经,崩
漏,阴挺,月经不调,
不孕。
刺灸:直刺0.8~1.2;可灸。

2、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
主治;哮喘,咳嗽,肩背痛,
上肢疼痛不举。
刺灸:直刺0.5~0.8寸。

3、夹脊(华佗夹脊)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 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主治范围广,上胸部穴位治疗
心肺疾病,上肢疾病;下胸部
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
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斜刺0.5~1寸;可灸。

4、腰眼
定位:腰阳关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5、十七椎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崩 漏,月经不调,遗尿。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定位:当折耳向前,耳廓上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咽
喉肿痛。
刺灸:直刺0.1~0.2寸,或
三棱针点刺放血。
按:清全身之热

6、球后
交界处。
定位:眶下缘外1/4与内3/4
主治:目疾。 刺灸:轻压眼球向上,沿眶下 缘向下斜刺0.5~1寸, 不提插捻转。

7、牵正
定位: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口眼歪斜;口疮。

3、鱼腰

经外奇穴丨抬肩

经外奇穴丨抬肩

经外奇穴丨抬肩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经上奇穴,十四经体表循行实测经脉线上的奇穴,计345个奇穴;中篇:经外奇穴,十四经体表循行实测经脉线外的奇穴,计1219个奇穴;下篇,集合奇穴,计91个奇穴,共计1655个奇穴。现将全书重排予以再版。

上篇按十四经体表循行实测经脉线分段插图;中篇、下篇每穴均有一图,便于查阅,可谓文图并茂,适合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抬肩tái jiān

抬肩

【定位】位于肩部,肩峰前方直下1.5寸处。左右计2穴。

【与经穴关系】位于大肠经“肩髃”穴前方约1寸5分。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上肢瘫痪,上肢抬举困难。

【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

【针灸】针0.5~1寸,针感局部胀。灸3~5壮。

【引证】①《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云:“拾肩取法:肩峰前下1.5寸。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针法:直刺1~2寸。”②《中医临床新编》云:“抬肩取穴法:肩峰前下1.5寸。针法:垂臂直刺1~2寸。主治:肩臂痛,上肢关节痛、麻痹偏瘫。”

作者:郝金凯编辑:道生转载:针灸正骨/肖伟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
常用经外奇穴
何谓经外奇穴
经外 奇
十四经以外 奇零 奇效
经外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 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 系统的腧穴,又称“奇穴”。
经外奇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 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一、头颈部穴
(Points of Head and Neck,EX—HN.)
1.四神聪 Sìshéncōng EX-HN1
上迎香 (EX-HN8) [定位] 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 [主治] 鼻疾。
[刺灸法] 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
金津、玉液 (EX-HN11) [定位] 正坐张口,舌卷向后方,于舌面下,舌系 带两旁之静脉上取穴。左称金津,右称玉液。 [主治]
(1)舌强不语,口疮,舌肿; (2)消渴,呕吐。
十宣 Shíxuān EX-UE10
【定位】 在十指指尖
端,距指甲游 离缘0.1寸,左 右共10穴。
【主治】
1.昏迷、晕厥、中暑、小儿惊厥 2. 热病 3. 手指麻木
【刺灸法】
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四、下肢穴
(Points of Lower Extremities,EX—LE.)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八邪
【标准定位】在手指背侧, 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 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 穴位。

经外奇穴名词解释

经外奇穴名词解释

经外奇穴名词解释

经外奇穴是中医中对于一些位于经络以外、经络以外的穴位的称呼。它不属于经络的一部分,在经脉图上也没有明确的标注。经外奇穴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和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于治疗一些疾病。

经外奇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外奇穴,如太冲、曲池、外关等,这些穴位虽然位于经络之外,但与某一个特定经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对应经络的气血运行,起到治疗与调理的作用。

另一类是经外奇穴,如百会、长强、丰隆等,这些穴位与经络无直接联系,但位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并有特殊的功能和效果。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全身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具有综合疗效。

经外奇穴的刺激方法多样,可以通过按摩、拍打、灸热等方式来进行治疗。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来选择适合的穴位和刺激方法进行治疗。

经外奇穴丨脑清

经外奇穴丨脑清

经外奇穴丨脑清

脑清

【定经取穴】位于小腿伸侧远端,胫骨前缘腓侧,测足三里与解溪连线之实测经脉线(纵线),在解溪直上2寸画一横线,纵横2线交点是穴。左右计2穴。

【主治】嗜睡,头晕,健忘,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

【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

【针灸】针0.5-0.8寸,针感麻酸至趾。

【引证】

1、《常用新医疗手册》云:“脑清。穴位:解溪穴上2横指,胫骨外缘。主治:嗜睡,头晕,健忘,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等。针法:直刺5-8分。”

2、《中医学》云:“脑清(新穴)。穴位:解溪穴上2寸,当胫骨外缘取穴。”

作者:郝金凯编辑:道生

经外奇穴名词解释

经外奇穴名词解释

经外奇穴名词解释

经外奇穴是指位于经络系统之外,没有固定名称和定位,但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穴位。这些穴位通常不在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上,但它们对于某些特定的疾病或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外奇穴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经外奇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位置不定:经外奇穴的位置并不固定,而是在不同的部位和区域分布,如头面、颈项、胸腹、腰背等。

(2)无固定名称:经外奇穴没有固定的名称,一般只有俗称或俗称的别名,不像正经穴位那样有明确的名称和定位。

(3)治疗作用:经外奇穴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某些特定的疾病或症状有良好的疗效,如头痛、失眠、腰痛、颈椎病等。

(4)多发性:经外奇穴在人体上分布较多,有些穴位具有多种治疗作用,如印堂、太阳等。

作用

经外奇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气血:经外奇穴通过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气

血畅通,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2)平衡阴阳:经外奇穴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之气,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疏通经络:经外奇穴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病痛,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4)调和脏腑:经外奇穴可以调和脏腑功能,改善身体内部环境,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脏腑疾病。

常用的经外奇穴及治疗应用

以下是常用的经外奇穴及其治疗应用:

太阳穴

位置:位于头部侧面,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治疗作用:适用于治疗头痛、偏头痛、近视、失眠等病症,也可用于预防晕厥和眼部疾病。

印堂穴

位置:位于眉间正中线上,入前发际0.5寸处。

【穴位】经外奇穴之(四十八)——髋骨

【穴位】经外奇穴之(四十八)——髋骨

【穴位】经外奇穴之(四十八)——髋骨

部位:在股前区,膝上足阳明经梁丘穴两旁各1.5寸,一侧2穴。

适应证:常用于膝部肿痛,无力,中风偏风。

操作:直刺0.5~0.8寸。

[备注]

1,出处《窦太师针经》(藏骨四穴:在膝盖上,梁丘穴两学各一寸半刺入半寸,灸二七壮。治腰腿脚膝无力,先泻后补,补多:;膝盖红州,泻之。)

2,名实考“城骨”作为针灸部位最早见于窦氏《通玄指要赋》“城骨将腿疼以祛残”,元代罗天益注作“在腿砚骨上”(相当于环跳穴。《针灸六集》环跳穴下注日“一名髋骨”),而传世的《窦太师针经》载主治腿疼的“髋骨”穴在梁丘穴两旁一寸半,《针灸玉龙歌》不同传本或作“梁丘”穴旁一寸,或五分,皆与环跳穴相差较大。

3,临床应用举例

(1)髋骨能治脚腿疼,膝头红肿痛难禁,若针膝关并膝眼,妙哉奇效显神灵。注曰:髋骨二穴,在膝盖骨上一寸半,梁丘穴两旁各一寸。直针入五分,可灸二七壮,补泻随证。一云禁灸。(《针方六集.玉龙歌》卷六)

(2)两腿行动不能举步:刺髋骨,痛则泻,拘挛补。两腿麻木:泻曲池,补髋骨阳辅。(《盘石金直刺秘传》)

手掌上的经外奇穴奇效点汇总

手掌上的经外奇穴奇效点汇总

手掌上的经外奇穴奇效点汇总

1.感冒点

定位:位于手掌近桡侧缘,第一掌骨基底内侧后方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感冒,扁桃体炎,牙痛。

备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院内部资料1968》:“感冒点,鱼际穴内上1寸处。主治感冒、扁桃体炎、牙痛。”

2.咳喘点

定位:位于手掌面,食指掌指关节尺侧。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哮喘,神经性头痛。

备考:《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咳喘点,掌面食指指掌关节尺侧处。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头痛。”

3.咽喉点

定位:手背第三掌指关节尺侧缘,左右手各1点。

主治病症: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三叉神经痛,牙痛。

备考:《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咽喉点,手背第三、四指掌关节间近第三指掌关节处,紧靠骨膜直刺3~5分,不进骨膜。主治急性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咽喉炎、牙痛。”

4.颈项点

定位:位于手食指掌指关节背部尺侧缘。左右手各1点

主治病症:落枕,颈项扭伤。

备考:《常用新医疗法手册》:“颈项点……紧靠骨膜直刺3—5分,不进骨膜,主治落枕,颈项扭伤。”

5.头顶点(一名二号穴)

定位:位于手中指背侧桡侧缘,中指成屈曲位。近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的指间关节部。左右手各1点。

主治病症:头顶痛,痛经。

针法:《新医疗法汇编》:“二号穴,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桡侧缘。主治头顶痛、痛经。”

6.前头点(一名一号穴)

定位:位于手食指背侧桡侧缘,食指成屈曲位,近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的指间关节部。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胃病(急慢性胃炎,胃溃疡),阑尾炎,四肢关节痛,牙痛,急性踝关节扭伤,前头痛。

备考:《新医疗法汇编》:“1号穴,于食指近端指间关节桡侧缘,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直后方。主治胃疼、阑尾炎、四肢关节痛、牙痛、急性扭挫伤。”

每日一穴——外劳宫穴

每日一穴——外劳宫穴

每日一穴——外劳宫穴

每日一穴——外劳宫穴

外劳宫穴属经外奇穴,具有舒筋活络、和中理气之功效。根据其穴性,现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落枕、颈椎病、手指麻木屈伸不利等。

本穴出自《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因穴在手背,位置与手掌心的劳宫穴相对,故名外劳宫。别名叉气、项强、落零五、落枕。

【定位】

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指掌关节后0.5寸(指寸)凹陷中,如下图

图来自梁繁荣王华主编的中医学教材针灸学第四版

【解剖】

在第二骨间背侧肌中。穴区有桡神经浅支的指背神经,手背静脉网和掌背动脉。

【针刺时针尖经过组织】

皮肤…皮下组织…第二骨间背侧肌

【取穴方法】

稍握拳,从2、3掌骨之间的近端由后向前推,其末端有阻碍处就是外劳宫穴。

【主治病证】

1、落枕及颈椎综合征;

2、手背红肿、手指麻木,指不能屈伸;

3、小儿热惊厥、脐风。

【操作方法】

直刺0.5~0.8寸。局部痠胀,有时麻及指端。可灸。

【常用配伍】

1、配养老、阿是穴治落枕;

2、配风池、颈部夹脊穴治颈椎病;

3、配中脘、神阙、足三里治小儿消化不良;

4、配外关、后溪、十宣治手指麻木;

5、配风池、太阳、头维、率谷治头痛;

6、配阳白、夹承浆、四白治三叉神经痛;

7、配中渚、腰痛点、委中、手三里治急性腰扭伤。

【保健按摩】

用大拇指指端按揉外劳宫穴,每次3~5分钟,每天1—2次,可以有效缓解手背疼痛、腹痛、腹泻等。

人体经脉之经外奇穴

人体经脉之经外奇穴

人体经脉之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未列入十四经脉系统的穴位。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现将常用的经外奇穴介绍如下:

(1)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取穴法】坐位或仰卧位,于眉梢和目外眦角连线的中点,再向后1横指许的凹陷处取之。

【主治】头痛、目疾、感冒、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2)印堂

【位置】两眉头连线中点。

【取穴法】仰靠位,在两眉之间的眉心处,即在鼻尖直上与两眉头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鼻渊、小儿惊风、失眠等。

(3)鱼腰

【位置】眉毛正中,眼平视,下对瞳孔处。

【取穴法】正坐位,目直视前方,瞳孔直上,约在眉毛的中点处取穴。

【主治】眉棱胃痛、眼睑下垂、目赤肿痛、目翳。

(4)四神聪

【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

【取穴法】正坐或仰卧,先取百会穴,然后距百会穴前、后、左、

右各1寸处取穴。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

(5)桥弓

【位置】从翳风穴至缺盆穴成一直线,胸锁乳突肌前缘。

【取穴法】正坐仰靠,耳垂后方,下颌骨后缘与乳突前缘之间,向下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至锁骨上窝处的一条直线即是。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高血压、神经衰弱、烦躁、更年期综合征等。

(6)安眠

【位置】风池与翳风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法】正坐或仰卧,先取翳风穴,再取风池穴,连线两穴,其中点处即是。

【主治】失眠、健忘、头痛、眩晕、心烦、癫痫等。

(7)百劳

【位置】位于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取穴法】正坐,头微前倾,于大椎穴直上,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颈项强痛,瘰疬等。

常用经外奇穴

常用经外奇穴

刺对侧膝眼;
胆囊
【定位】 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
直下2寸。 【主治】 (1)利胆通腑 为治疗胆囊、胆道疾患的要穴 (2)通络止痛 下肢痿痹、胸胁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
阑尾
【定位】 在小腿外侧,髌韧带外
侧凹陷下5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中指)。 【主治】 (1)清热导滞,行气通腑 急、慢性阑尾炎 (2)调理脾胃 (3)通经活络 【操作】直刺1.5-2寸。
常用经外奇穴
八邪
【定位】 在手背,第1-5指间,指
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 ①手背肿痛,手指麻木; ②烦热;③目痛; ④毒蛇咬伤。 【操作】斜刺或点刺出血。
常用经外奇穴
四缝
【定位】 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
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 穴,左右共8穴。
【主治】(1)消食化积
(2)通络止痛:绕脐疼痛
【操作】艾炷灸5-7壮
常用经外奇穴
定喘
【定位】 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
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 (1)宽胸理气:咳嗽、气喘; (2)祛风消疹:皮肤瘙痒; (3)通络止痛:落枕、肩背痛;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经外奇穴
夹脊
【定位】 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
球后*(Qiúhòu, EX-HN7)
【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 1/4与内

中医穴位小妙招:外踝尖穴

中医穴位小妙招:外踝尖穴

中医穴位小妙招:外踝尖穴

经外奇穴/外踝尖

一、取穴步骤

正坐垂足,外踝之最高点处。

二、重要结构

外踝

三、主治

外踝尖(脚气不妨揉揉它)牙痛、腓肠肌痉挛、寒热脚气。

四、定位

在踝区,外踝的最凸起处。

五、按摩

外踝尖善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脚气,常用拇指指腹揉按,或用艾条对准外踝尖灸5~10分钟,有明显疗效。

六、艾灸

隔物灸仪艾灸

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5℃;

艾条悬灸

时间:5-10分钟。

小穴位,大健康,穴位养生,牢记10大中医推拿要穴,简单易学,效果

小穴位,大健康,穴位养生,牢记10大中医推拿要穴,简单易学,效果

小穴位,大健康,穴位养生,牢记10大中医推拿要穴,简单

易学,效果

小穴位,大健康,穴位养生,牢记10大中医推拿要穴,简单易学,效果好,收藏起来慢慢看![中国赞][中国赞][中国赞]

1、退休老中医推荐——常用穴位——紫宫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①胸闷,胸痛;②气喘,咳嗽。

2、退休老中医推荐——经外奇穴——下极俞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腰椎棘突下。

①腰痛,下肢痛;②腹痛、腹泻;③小便不利,遗尿。

3、退休老中医推荐——经外奇穴——八风

正坐或仰卧位。在足背侧,第1至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4穴,左右共8个穴位。

毒蛇咬伤,足跗肿痛,肢弱无力,脚气,牙痛,胃痛,月经不调。

4、退休老中医推荐——经外奇穴——大骨空

握拳,掌心向下。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①目痛、目翳、内障等目疾;②吐泻,衄血。

5、退休老中医推荐——经外奇穴——气端

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①足趾麻木,脚背红肿疼痛;②卒中。

6、退休老中医推荐——经外奇穴——聚泉

正坐位,张口伸舌。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①舌强,舌缓,食不知味;②消渴;③哮喘,咳嗽。

7、退休老中医推荐——经外奇穴——鱼腰

正坐或仰卧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翳、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等目部病证;

②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8、退休老中医推荐——常用穴位——肓俞

仰卧,在中腹部,当脐中旁开0.5寸。

腹痛、泄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9、退休老中医推荐——常用穴位——后顶

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体内发生病变时,相应的夹脊穴可出现 压痛点或结节。 操作: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扣刺
常用经外奇穴
腰眼
【定位】 在腰区 , 横平第 4 腰椎棘
突下,后正中线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主治】 ①调冲任:妇科疾患; ②通络止痛:腰痛; ③虚劳。
常用经外奇穴
肩前
【定位】 在肩前区,正坐垂肩,
球后*(Qiúhòu, EX-HN7)
【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 1/4与内
3/4交界处。
【主治】 目疾
【操作】轻压眼球向上,向眶下缘缓 慢直刺0.5 ~ 1.5寸,不提插。
常用经外奇穴
颈百劳
【定位】 在颈部,第7颈椎棘突直上
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主治】 ①颈项强痛; ②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盗汗,自汗 ③瘰疬
5 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 0.5 寸,一侧 17 个穴,左右共 34 穴。
【主治】 (1) 通调督脉,调理脏腑,通利关节 颈1--7 胸1――胸5 头面五官病,颈项痛 心肺、胸部、项背、上肢病
胸6――胸12 胃肠、脾、肝、胆疾病 腰1―-腰5 骶1――骶5 腰腹、泌尿、生殖、下肢病 泌尿、生殖、下肢病
常用经外奇穴
八风
【定位】 在足背,第1-5趾间,趾
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 活络调血,通络止痛【操作】斜 刺或点刺出血。
常用经外奇穴
鹤顶
【定位】 在膝前区,髌底中点的上
方凹陷中。 【主治】 通络止痛:膝痛,腿足无力,鹤膝风 【操作】直刺1 -1.5寸;
常用经外奇穴
膝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 处,在内侧的称为内膝眼,在外 侧的称为外膝眼;
【主治】
除湿通络,通利关节
治疗膝关节病变的要穴
【操作】向膝中斜刺 0.5-1 寸,或透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经外奇穴
子宫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 正中线旁开3寸 【主治】 调冲任:腹痛、阴挺、痛经、崩漏、 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8-1.2寸
三角灸 【定位】在下腹部,以患者两口角的 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
置于患者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
角处是该穴 【主治】 ( 1)调冲任:阴挺、痛经、月经不 调、不孕;
常用经外奇穴
八邪
【定位】 在手背,第1-5指间,指
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主治】 ①手背肿痛,手指麻木; ②烦热;③目痛; ④毒蛇咬伤。 【操作】斜刺或点刺出血。
常用经外奇穴
四缝
【定位】 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
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 穴,左右共8穴。
【主治】(1)消食化积
是治疗小儿疳积的要穴 (2)止咳平喘(百日咳) 【操作】直刺 0.3-0.5 寸;挤出少 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十宣
【定位】 在手指,十指尖端,距 指甲游离缘 0.1 寸(指寸),左右 共10穴。
【主治】(1)醒脑开窍
(2)镇静解痉 (3)解热发汗 (4)通络止痛 【操作】直刺或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
刺对侧膝眼;
胆囊
【定位】 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
直下2寸。 【主治】 (1)利胆通腑 为治疗胆囊、胆道疾患的要穴 (2)通络止痛 下肢痿痹、胸胁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
阑尾
【定位】 在小腿外侧,髌韧带外
侧凹陷下5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中指)。 【主治】 (1)清热导滞,行气通腑 急、慢性阑尾炎 (2)调理脾胃 (3)通经活络 【操作】直刺1.5-2寸。
(2)通络止痛:绕脐疼痛
【操作】艾炷灸5-7壮
常用经外奇穴
定喘
【定位】 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
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 (1)宽胸理气:咳嗽、气喘; (2)祛风消疹:皮肤瘙痒; (3)通络止痛:落枕、肩背痛; 【操作】直刺0.5-1寸
常用经外奇穴
夹脊
【定位】 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
常用经外奇穴
常用经外奇穴
四神聪
【定位】 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
旁开1寸,共4穴。 【治疗作用】 (1)醒脑开窍 (2)镇静安神 (3) 疏经通络 【操作】平刺0.5-0.8寸
常用经外奇穴
太阳
【定位】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主治】 ①清利头目 “治一切目疾”; ②平肝熄风; ③通络止痛:面瘫、牙痛。 【操作】直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 【主治】 肩臂痛;臂不能举。 【操作】直刺1-1.5寸。
常用经外奇穴
腰痛点
【定位】 在手背,第2、3掌骨间 及第 4 、 5 掌骨间,腕背侧远端横 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处,一手2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
常用经外奇穴
外劳宫
【定位】 在手背,第2、3掌骨间, 掌指关节后0.5寸。 【主治】(1)落枕 (2)通络止痛 【操作】直刺0.5-0.8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