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课堂的启示

合集下载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科教论坛 ScienceandEducationForum

386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文/吴稳杰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得出其教育特点为:教育内容具有隐含性,教育方式多样化,重视学生人格发展。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出现了一些发展瓶颈。本文通过对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分析研究,启示我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教育素材,增加隐性教育的比重和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英国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英国是发达国家,福利制度完善,人民生活有保障。一项调查显示,一半多的英国人为祖国而深感骄傲。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英国人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因此英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必定有自己独特性。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与促进,不可分割,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相互促进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成功之处和发展瓶颈的研究,为我国更加理智科学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1 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英国经历了“日不落帝国”的荣耀,也经历了“诺曼底登陆”的屈辱。在国家发展中,对于国家的爱在英国人心中奔腾。然而在英国却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和课程的,但英国爱国主义教育独具特色。1.1 教育内容具有隐含性

1.1.1 教育内容隐含在公民教育中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他认为国家意识教育是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主张对学生进行有关公民知识的教学,教育者的职责是使学生了解国家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及对国家的热爱。在英国,公民教育主要以公民课和历史课为主要课程。公民课是学生通过一具体事件的讨论与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历史课让学生学习英国历史,了解英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以及为英国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从而潜移默化的激发英国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第八页,共30页。
二 有限君主的演进
材料 4
“任性”的乔治三世
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力图恢复国王的权力 与权威。1763年4月,威尔克斯在《北方不列颠》 第45号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
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
作为议员威尔克斯享有逮捕豁免权。但是,下议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王权被削弱,失去行政权
该演讲更是成为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之一。
爱德华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军事统帅之一.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力图恢复国王的权力与权威。
第十二页,共30页。
二 有限君主的演进
材料 6
“妥协”的维多利亚
1841年保守党第一任领袖罗伯特·皮尔 率领保守党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 王让其组阁……从此,下院在大选中获胜的 多数党直接组织内阁,内阁首相和阁员在一 般情况下须从多数当中挑选。
——曹婉莉《从责任内阁的特点看英国议 会与内阁的关系》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 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选民
第二十三页,共30页。

浅谈英国历史

浅谈英国历史

浅谈英国历史

——《什么是英国的历史根源》论文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King)!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King)!

God save the Queen (King)!

Send her (his)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lious ,

God save the Queen (King).”

“上帝保守吾王,祝她万寿无疆。天佑吾王!常胜利,沐荣光;浮民望,心欢畅;治国家,王运长;天佑吾王!”

浓厚的英国君主气息从中透出。这个从公元前地中海的大不列颠岛屿,历经罗马帝国的统治,盎格鲁、萨克逊和朱特人的入侵,小国合并而成的封建制度……发展到辉煌一时、无可匹敌的“日不落”帝国,沐浴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到现今的British。这些种种,都留给人们独属于大英帝国的魅力和记忆的味道。

对于普通人,或许是,白金汉宫的辉煌,大英博物馆的气派,大本钟的凝重,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神秘,伦敦塔桥的宏伟,还有伦敦眼、海德公园、福尔摩斯博物馆……或许是,或许是英格兰教堂、苏格兰教堂,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都可以在着找到代表,而悠远而多元化的宗教历史在英国的另一个产物就是遍布英国各地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筑……或许是,众所周知,英国则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1863年12月1日,一帮剑桥的贵族投票最终促成了现代足球规则的诞生,现代足球随即发源于剑桥大学的草坪上,很多人都会痴迷于皇马和小贝的风采……或许是,很多很多……

听完Hannah Thompson教授的演讲,对英国的历史有了更近一步的理性客观空间上的了解,除了一些众所周知根植于人心的和从中学课堂所了解的浅薄知识,我所了解的就只是以上而已。

历史课堂,要多一些“思考”

历史课堂,要多一些“思考”

历史课堂,要多一些“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多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呈现百花争鸣的局面,启发式教学法正是这其中之一。所谓启发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正确认识历史,灵活运用历史指导实践,下面我将从创设情境、设置障碍、多元拓展三方面阐述自己在教学中对强化学生思考的一些实践。

一、创设情境,精心设疑

正向启发是最简单、常用的教学启发方式,在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巧妙地抛出一些问题,利用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在教学中为了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加入多媒体的音频和视频元素,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创设图文并茂、生动可感的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完整的认识。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第一环节的“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战国后期群雄混战到最终秦王扫六合进而一统天下的这段历史,一直以来总能吸引人们的兴趣,还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多种形式,这节课引入时我便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英雄》的片段,再现当年的情景,用这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时间大家都对秦王的雄才大略赞叹不已,给课堂营造了活泼融洽的氛围。接着我趁势提出让学生分析秦朝统一的背景是各诸侯势力壮大,为了兼并其他国家而不断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加速了统一,以及各国在不断变法改革中商鞅变法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再出示一些秦朝建立后中国整个版图、各民族之间沟通和睦的图片信息,并配以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有哪些?以此为基础来帮助学生分析秦朝统一形成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联系,扩大了疆土

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对教学论的影响

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对教学论的影响

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对教学论的影响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对教学论的影响

一、英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及其开展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文化传统对教学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

提到英国的文化传统,人们马上会想到他们的保守性格、贵下几个方面:

族精神、绅士文化等,以上这些特色确实从某些方面表达了英国第一,教学价值取向。文化传统与教学价值取向之间是相

的文化传统。从哲学观的角度分析,英国的文化传统集中表达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教学思想在其

为经验主义。英国人习惯于用理性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看待自远古萌芽期便被打上了文化传统的烙印,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文

然、社会和人生,进而形成了本国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即经验主化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教学论是一定文化传统的反映,文化传

义的文化传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决定着教学论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一定价值取向制约下

第一,崇尚经验、注重传统。在英国文化传统中,他们不崇的教学思想对先前的文化传统起着选择、传递、创新的功能,并

拜权威,他们强调经验,否认任何天赋的生而具有的知识,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标准着其后文化开展的大致方向。所

一切知识均从经验得来,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或知识,其效果是以,离开文化传统,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未知的、不可靠的,也使得他们很少标新立异。时至今日,许多崇尚经验、注重传统、守成渐进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英国的教

古老的制度和观念仍然盛行,即使要进行革新,也要披上传统的育目的是培养高

贵而有才干的统治者,即绅士。这种教育的精

外衣,或者到传统中去寻找依据。英性质决定了其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的教学价

高中历史_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对《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内阁制的形成等内容了解明显不够。对当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也止于基于时事的感性认识层次。学生缺乏对近代英国议会制度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进行比较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缺乏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进行系统地分析归纳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供吸引学生注意的环境,如何调动其探究知识的兴趣都是一个难题,而对于较有兴趣表现不错的少数学生,如何提供、串联必要的背景史实、把握重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是需要我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设置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将该课的主要问题变复杂为简单、生涩为通俗、枯燥为趣味,成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效果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为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从歌曲着手,去调动积极性。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具体过程时,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三、创设高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同学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他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本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三单元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三单元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克伦威尔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早年经历等。
2.讲解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主要贡献,如组织军队、击败国王派等。
3.分析克伦威尔的政治理念,如民主、法治等,以及他在执政时期的措施,如建立共和国、推行改革等。
4.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关键作用,如处死查理一世、建立护国公政权等。
4.结合所学知识,为克伦威尔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不少于500字。在评传中,学生对克伦威尔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5.教师推荐一本关于克伦威尔的传记或相关历史书籍,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来自百度文库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浓厚,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人物形象和评价容易产生困惑;
2.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但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尚需提高;
3.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加强;
4.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2.制作一份关于克伦威尔生平事迹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早年经历、政治军事才能、执政措施、历史地位及影响等方面。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加深对克伦威尔的了解。
3.选择一个关于克伦威尔的历史争议问题,如“克伦威尔是否是一个独裁者”,进行课堂辩论。请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辩论观点和论据,课上积极参与辩论,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

英国德育教育启示

英国德育教育启示

一、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一)重视情感因素,把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偏重道德知识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的弊端。要扭转这一状况,使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切实富有成效,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给予关注,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设计,还是德育过程的实施环节上都应把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作为基本点,把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重视文化传统,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资源。我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之精华运用于当代的学校道德教育,使其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宝贵资源,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都应该重视研究的课题。

(三)加强创新意识,开拓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实施学校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的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相结合,是当代英国学校德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英国今天的学校中,既注重通过开设与道德教育内容直接相关的宗教教育、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以及公民教育课程,进行有关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又强调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教育之中,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注重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探讨,倡导运用多种方法、形式进行道德教育。我国要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也需要在方法、途径方面下功夫,开拓思路,积极借鉴,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方法、途径,才能开创德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英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_2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_2

案例
➢ 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 了解淝水之战及两晋南朝时期的政局变迁。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 讨论两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会
分析历史原因的方法, 初步认识人口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 ➢ 以“移民”或“人口流动”为话题, 回顾历史 , 联系现实, 说出自己的感受。
案例
➢ 八年级上册第17课《内战烽火》:“重庆谈判” ➢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是不是为了“国家
大计”?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的真实目的是 什么? ➢ 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风险去重庆谈判? 毛泽东 去重庆会改变蒋介石的既定方针吗? ➢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态度有何不同? ➢ 结论:共产党—— “争和平、反内战” 国 民党—— “假和平、真内战”
”“了解”…… • 理解: “概述”“理解
”“说明”…… • 运用: “分析”“评价
”“比较”……
案例
➢ 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 ➢ 知道秦统一和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的有关史实, 列举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 ➢ 以“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为题展 开讨论, 尝试与同学交流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 见, 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 以“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为题, 探讨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对 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感受国家统一的重 要性。

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当代社会有很多启示。一个好的教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其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示,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政治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议会制度和宪政体制,为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主制度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实现民主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正。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参政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

二、经济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变革开辟了道路。在革命中,新兴的资本家替代了原来的贵族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角,资本主义开始控制市场和生产。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流通和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营商精神。

三、文化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启蒙思想和经典文化,对近代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且加强对世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四、环保启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一历史事件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并通过教例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到环保的现实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君权神授”下的英国,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范文一

相信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惯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虽然学生当时成绩很好,但到期中期末考试就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中考了。所以我就想尝试进行教学改革,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想方设法让他们对重大事件产生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尝试情境体验式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处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亲身经历、体验当时的事,开展模拟表演、讨论、辩论等一系列历史活动。这样,课本枯燥的文字知识就变成了学生自己生动的体验,学生自然喜欢上历史课,也加深了对重大事件的印象。

相信学生:一开始老担心开展历史活动,学生会不配合,或者他们无话可说,那样会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实践证明,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情境,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加上他们固有的敏锐的思想,善辩的言辞,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范文二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君权神授”下的英国,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第三部分:《权利法案》的颁布,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巩固和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利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或认清历史问题的实质,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课后我对这一课的总结和反思如下。

历史学的功用

历史学的功用

历史学的功用

历史: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编辑本段]历史学的功用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历史,它往往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如何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答案是,学习研究历史。

也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后反思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后反思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教后反思《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这课的内容较多,学生不好理解,特别是当时英国的时

代背景比较复杂,需要学生了解。这节课有难度,学校赛课,该学习这课,历史工作坊让上传的课也正好是这节,合二为一,对这节课也进行了录制。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优缺点都有,课后对本节课进行了深思,总结如下:

一、反思学生方面

1、学生状态:这节课有难度,但很感谢9.7班的全体孩子们,他们在历史课上总是积极主动,思维活跃,特别是这节有听课老师,再录制着,孩子们更加投入专注积极。

2、学生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时,孩子们已经对君主立宪制的涵义有了初步了解,孩子们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这为下面的课堂环节起了很好的开始。

3、学生自主及合作:在独学环节,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根据独学任务,边独学边在书上标注知识点。合作探究时,小组合作,一起主动交流,孩子们很有热情。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紧跟着课堂节奏。

二、反思教师和课堂方面

三、历史人文素养方面

新课程标准提到“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使学生了解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学习英国历史思考与观察当今世界,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因学生的思想境界不同,对个别学生的素养培养还需要多关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四、思想情感方面

在学习本课时,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让学生更清晰中外历史发展的相似点与不同点。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比,让学生坚定到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这方面,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也是历史课程具有的特性。

国际比较视野下英国课堂教学研究资料整理

国际比较视野下英国课堂教学研究资料整理

公平与效率视角下英国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主题厘定

英国课堂教学研究

兴趣点;英国教育特点(相较于我国);掌握资料的丰富程度

英国中学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有效性研究

英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有效性”定义过于复杂多样,特选取评判视角“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视角下英国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二、英国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外围资料------英国教育概况

(一)英国概况

19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02年教育法》即《巴尔福法案》,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英国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议会、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相结合的教育性这个管理体制。

《1918年教育法》即《费舍教育法》的颁布,加强了地方当局管理教育的权利以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并规定5-14周岁为义务教育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忍受中等教育”的运动在英国兴起。

1926年,《哈多报告》从国家角度阐明了是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

1938年,《斯宾斯报告》在《哈多报告》的基础上,把中等教育分为: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

1944年,《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法案》,确立了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延续到继续教育的连续的公共教育体系,为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建议为所有能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这一原则成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依据。

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放大学”在英国创立,以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

我们能从英国新历史科中学到什么

我们能从英国新历史科中学到什么

我们能从英国“新历史科”中学到什么

——以英国教学设计“工业革命:行为与反应”为例

陈宏之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州 510631)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新历史科”中一节有关“工业革命”主题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试图得出英国“新历史科”所能带给我们的一些具体课改启示。其教学设计的专题探究化、自主合作化、实践思辨化、多元生活化、微观情境化以及多角度渗透联系等特点均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其教学设计的结构框架、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这四个视角来予以得出。

【关键词】英国“新历史科”;工业革命;教学设计;启示

一、引言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中,英国工业革命那一幕,就像一场逼真写实的历史情景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英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留下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开幕式导演丹尼·博伊尔所言:“有的国家的革命改变了自己的国度,但我们英国人的革命,却深刻改变了这个世界。”那么,英国人自己又是如何讲授“工业革命”那段复杂的历史呢?在赵亚夫、唐云波主编的《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以下简称《选读》)一书当中,收录了一节以“工业革命:行为与反应”为题的英国教学设计案例,笔者欲以英国的这一教学案例作为切口,从中管窥英国“新历史科”所能带给我们的具体启示。

二、英国的历史课堂怎样设计“工业革命”这一主题教学活动

英国的“新历史科”是为了应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日益严重的历史教育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他们从历史教学方式入手,进而涉及教学内容,最终引发对历史教学本质的思考。” [1]而“新历史”是相对于“传统历史”而言的,后者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前者更注重怎样去获取知识。而我国在新世纪初所掀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也是针对当前传统教学日益僵化的弊端,旨在革新教学方式以至教学内容,以达到新的教学理念高度。中英两国的历史教学改革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英国的教改启示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笔者从以下四个视角出发对英国“工业革命”这一主题教学设计进行了分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悬念”——以英国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悬念”——以英国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

基础教育

P UBLIC C OURSE

131OCCUPATION2014 01

摘 要: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悬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导入新课、教材过渡、重点难点讲解以及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潜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悬念”

——以英国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

文/张忠超

历史课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讲的主要是距离我们现在很久远的东西,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有一种虚无缥缈、若即若离的感觉,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自然科学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一堂生动有趣且又紧扣教学大纲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从而忘了这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并且在享受的同时又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谓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呢?这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课题。

一、设置悬念的作用

看过四大文学名著的老师和学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每一章节的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或者矛盾冲突到不可收拾的关键时刻,也是读者最为痴迷的时刻,书中会突然冒出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足你的胃口,让你非继续看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最为出名的是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老师在说书时,也会经常采取同样的方法,使听者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一集接着一集看,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听,不仅没有一丝倦意,反而是欲罢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历史课堂的启示

重庆曾永江

关键词:大课堂观;教学理念;感悟

2009年是我校与英国迪克斯中学缔结友好学校10周年的纪念年。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增进两校师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3月,两校在迪克斯中学举行了纪念活动。我有幸作为巴县中学赴英代表团的一员,对迪克斯中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时间虽短,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访问中通过课堂观摩,与英国师生的交流探讨,对中、英两国历史教学的差异及由此显示的两国教育理念、具体教学行为的不同,感触颇深,印象非常深刻。

访英之前,我查阅了英国历史教学的一些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史料教学”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历史教学思想。此派学者认为“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如何获得历史知识呢?他们主张,“把史料作为证据,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这些主张在英国的历史教学界一度引起争论。进人80年代以后,这一思想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英国的历史教学,教材只起到提供史料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且只是部分证据)的作用,教材之外的生活空间,社会空间都可以成为历史课堂。在访英期间的见闻和在迪克斯学校与英国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直接感受和体验到,英国的历史教学禀持一种大课堂观。

有趣的历史“活”课堂

英国中学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最关注、最想了解的。但10天中大部分的时间要参加两校的友好纪念活动,我仅仅旁听了两堂历史课。但就是这仅有的两堂课,让我对英国历史教学表现出

的有趣、灵活、开放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

一、在废墟里体验历史──九年级历史课片段

我们跟随该班学生坐校车来到一个他们称为废墟的地方,主要去了解17世纪的手工业。这里,没有五光十色,也没有勃勃生机,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破败与废旧。废墟完全保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原貌,工作人员的穿着服饰也是那个时代的,来到这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按照要求,全班学生统一换上了废墟工作人员提供的粗布服装和看似滑稽的棉毡帽。这半天里,学生们亲自参与了蜡烛的制作,用羊毛织布,制作皮鞋等等,用那些古老、简陋的工具体验17世纪手工业的水平。孩子们虽然身上沾满了尘土,脸上布满了汗珠,但他们脸上不时地显现出发自内心的笑容。一个学生说他一辈子都会“记得”17世纪英国人是怎样生活的,因为他“经历”了,他为他今天的“经历”感到快乐。

二、从垃圾中寻找历史──八年级历史课片段

年轻的Jeoty老师带了五个塑料袋走进教室,她告诉学生,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可能复制,但可以通过过去所留下的一些垃圾,了解到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从一些侧面了解当时的状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历史。她要求:以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负责分析一个袋中的垃圾(这些垃圾来

自同一个家庭),形成对该家庭生活状况的结论。

我相邻的一个组很快领回了一个袋子,袋子上有一个标签:芭芭拉家庭。袋子里面有一张废足球票,两份账单,一个烂乒乓球,一张废机票和婴儿玩具包装。经过讨论,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有:一、该家庭成员喜欢体育运动(足球赛票,乒乓球),二、该家庭中有一婴儿(婴儿玩具包装和账单中购买的婴儿用品),三、家庭成员中有人在从事绘画工作或对绘画感兴趣(账单中购买了相当数量的绘画颜料)。其中在得出第三个结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了一番争论,有同学最初提出的结论是“家庭成员中有从事专业绘画的”,另一同学认为这样的结论太绝对,因为购买了绘画颜料并不见得就是专业画师,还有可能是家庭中有人有绘画的业余爱好。所以最后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家庭成员中有人在从事绘画或对绘画感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都非常主动认真地寻找垃圾中信息,特别是在小组采纳了自己的结论时,往往都做出了比较夸张的胜利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成功的喜悦。

三、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历史教学

1.让建筑物讲述历史

访英前,印象中觉得作为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一定很漂亮、很现代,新建的应占很大比例。可一到英国,就觉得那里的建筑好大一部分都显得老旧,听介绍和看标识,知道有的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这在历史老师眼里,全都是教学的素材。他们的历史课,常有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安排。旧工厂、旧农庄、博物馆等地方,在英国师生那里,都可能成为历史课堂。那些古味浓郁的建筑,内部根据实际需要装饰得很漂亮、很美观,但外观上都保持了当初的建筑风貌。从建筑上寻觅历史信息,让建筑物讲述

历史,这是我们到英国的第一点体会。

2.“老爷车”式出租车的历史情结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放眼望去,伦敦的出租车几乎清一色都是“老爷车”,看起来像劳斯莱斯一样豪华、典雅,坐起来像面包车一样宽敞、舒适,一辆车最多可坐6位乘客,市民喜欢坐,司机喜欢开,即使车辆不断更新,“老爷车”的样式也一直不变,为此还有一家企业专门生产这种“老爷车”,尽管样式是老的,但技术是新的。多次听到英国的同行介绍,这种出租车在英国利兹和贝尔法斯特等城市也为数不少。之所以保持旧的样式,从英国朋友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这能够表现他们心中对那种样式所承载的历史的怀念。全民性的历史情结,无疑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出租车保留“老爷车”老旧的样式只是英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也是历史教学的一

个组成部分。

3.倒转时空,化身为历史人物

建筑物讲述的历史是局部的、沉默的,“老爷车”类生活细节展示的是人们内心的历史情结。为了让史料鲜活起来,英国的历史老师们常采用倒转时空的策略,营造历史场景。老师穿上古代服装,扮演古代人的形象,复制历史情景,给学生带来最为直接的体验。在这种教学环境里,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和老师一起以历史人物的身份“亲历”历史,这样的体验带来的心灵冲击是书本知识学习所无法

比拟的。

英国历史教学不受狭隘的教室课堂限制,禀持一种“大课堂”观念,即开放的课堂观念。中英两国的历史教学差异太大了。尽管我们是文明古国,尽管我们也重视历史传承,尽管我们也知道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历史教学仍然在传授书本上的“死”知识,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不少人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错误观点:学历史就是背历史。历史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老师不停地灌输历史书上的内容,似乎历史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因为高考而出名的学校大都采取的是封闭式的教学,把学生死死地控制在校内,让他们啃书本、做习题。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厌恶历史,哪里谈得上历史教育?!有人甚至把历史学科戏称为“背多分”,这真是历史教学的悲哀。

观察英国的历史教学,让我对历史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尽管教育并不全是为学生的趣味而教,但教育也决不能够漠视学生心灵世界的趣味而独行其是,正如培根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视学习历史是一种人生享受,应该成为教师对理想的历史课堂的永恒追求。我们历史课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即便是教师口才再好,学生也难有亲身体验。上述两节英国迪克斯中学的历史课堂,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学生反映历史课非常有趣,让他们享受到了快乐。

其实我们一行人何尝没有感受到快乐呢?

英国的历史教学植根于其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我们的教学环境各地不一。即使有条件的地方,我们能充分利用吗?为什么英国中学能做到的我们做不到呢?学习、借鉴是我们的媒体常用的词汇,怎样学习,怎样借鉴?为什么我们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一些属于教育体制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改革呢?当然,我们做教师的也要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地改进教学,创造有趣的、“活”的历史课堂。英国的历史“大

课堂”观,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有启发意义的。

历史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站在学科本位上看待教育问题是我的思维起点。英国历史学科教学表现出来的精彩点也是英国教育总体的反映,其长处的具体体现让人感受至深。教育的规律是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同时又体现在教育生活的每个细节中的。所以走出课堂,在教学之外观察英国的教育,我们会看得更深、

想得更透,收获会更多。

10天的访问交流,我还注意到迪克斯学校教育的如下特点:

一、课程设置。全面培养学生生存能力

迪克斯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全面,除了知识性强的学科外,还有手工,劳技,烹饪等生活方面的技能课程。这些课程既有选修,也有必修,真正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展示。访问期间,有一个方面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除双方正式会晤外,所有的参观学习交流的安排和组织都是由学生负责的,尤其是其中由三国访问团(还有匈牙利的一所学校)共同组织的一场音乐会(包括学生家长参加,每人购票10英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乐队的表演水平

也很高。

二、师生平等,教师辛苦学生身心放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