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攻击行为

合集下载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而社会攻击性则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攻击、嘲讽和伤害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攻击性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攻击性的心理机制社会攻击性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互动模式。

它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多个心理机制的综合作用。

首先,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产生敌对心态,从而促使攻击性的表现。

其次,竞争和资源争夺也是社会攻击性的重要诱因,个体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竞争环境中选择攻击性的行为。

再次,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可能会借助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解脱感。

二、攻击性的影响因素攻击性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自身的特质在决定攻击性表现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天生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倾向,比如大五人格理论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

此外,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也影响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研究发现,家庭中暴力行为和虐待经历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对攻击性的塑造。

三、攻击性的影响和后果攻击性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个体层面,攻击性行为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紧密联系,使人陷入痛苦的争斗中。

攻击性也使人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远离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社会层面,攻击性行为破坏社会稳定,导致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此外,攻击性行为也容易造成冲突、暴力和社会不安。

四、控制社会攻击性的方法为了降低社会攻击性的表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教育和宣传,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减少资源争夺引发的攻击性行为。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

以非法方式伤害他人(身体、精神)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 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可以进 行同样的学习。
• 当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时, 我们也会学习这种攻击行为。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 攻击 唤醒 攻击线索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责任分散)
攻击行为的原因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典型)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的事时,内心 极易生气,但又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 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尤其 是令他不快的人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事,则有意消 极怠工或干得很差。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要求不 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于权威地位的 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干的那 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集体的利益, 或妨碍了集体、别人的工作,以此暗 示别人自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 6.回避责任,声明自己已经尽力了,或 强调别的客观原因。
5· 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作祟引发家庭暴力 6· 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从历史发展来看, 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传统的夫权思 想,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有所抬头;从 社会角度来看,一是我国妇女的地位存在 事实上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上多数人认为 “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事”、“清官难 断家务事”。
7· 有关部门对家庭暴力问题重视不够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胆小, 心胸狭窄,好记仇,不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 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极的、恶劣的、 隐蔽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 此来“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精选文档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精选文档
• video.baomihua/lovelylive/3246752 • tudou/programs/view/cd_G8-CUzaU • v.ifeng/news/society/201908/aa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 tudou/programs/view/EsApA1fcj9Q/ • v.youku/v_show/id_XMzk2MjM5MjY4.html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李振宇 李玉庭
个案
• 皮丘什金:令人恐 怖的连环杀手 • 皮丘什金被指控在 1992年至2019年 14年间谋杀52人。 检方说,亚历山大 已承认,其中大多 数命案确系自己所 为,并坚称自己实 际杀害了63人。
• 《莫斯科时报》2019年8月13日报道:与 很多罪犯一样,皮丘什金童年非常不幸。 他生来没有父亲,他的妈妈先送他进收容 所,后来又让他和祖母一起生活。 • 因看护不慎小时候玩游戏时头部曾严重撞 伤。 • 祖母去世后,便只剩下皮丘什金一个人, 他经常一个人带着狗到比茨维斯基公园散 步。这只狗死后,皮丘什金把它埋在公园 里,而狗的墓地周围正是皮丘什金后来的 杀人场所。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1.本能论 • 弗洛伊德: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 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 • 洛伦兹: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 而非自我破坏。 • 以上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 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 习得的和普遍的。
• 2.进化心理学 •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 攻击行为对于人类的远抗攻击、打败情敌、防止 配偶不忠等。 • 这有助于解释攻击行为更多出现在男 性之间。 • 动物驯养中的体现(野猪—宠物猪)
• 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 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攻击行为分类:(一)敌意性攻击行为:愤怒引起,伤害为目的,属于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二)工具性攻击行为: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

3.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1)弗洛伊德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包含侵犯行为),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

(2)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不指向毁灭,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对于获取资源、抵抗攻击和威吓、甚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有一种有效策略。

●神经系统的影响大脑中存在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杏仁核●5—羟色胺前额叶激活水平14% 前额叶小15%●基因影响——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生物化学因素(1)酒精(2)睾丸激素(3)不良饮食2.挫折—攻击理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多拉德(1935):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厌恶事件(1)疼痛(2)炎热(3)受到攻击或侮辱——报复性回击,(4)唤醒(5)群体影响(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4.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获得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做法:杀一儆百●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1)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文化●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变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行为●攻击与荣誉感崇尚男子汉气概名誉文化●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对思维的影响(1)脱敏作用303名学生观看暴力电影片段,测量他们的生理唤醒水平。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观点 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 奖励塑造非攻击行为 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 的事时,内心极易生气,但又 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 要任务,尤其是令他不快的人 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 事,则有意消极怠工或干得很 差。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 的,以伤害为目的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 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Leabharlann 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 胆小,心胸狭窄,好记仇,不 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 主要特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 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 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 “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 要求不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 于权威地位的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 干的那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 集体的利益,或妨碍了集体、 别人的工作,以此暗示别人自 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近年来,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儿童攻击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敌对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攻击对象带来伤害,也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1.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其攻击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监管不力等因素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家庭暴力会模仿和学习的方式影响儿童,使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采取攻击性的方式。

而亲子关系紧张和父母监管不力则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寻求关注。

1.2 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儿童的同伴关系也对其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在同伴中学会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同伴间的攻击行为会相互传递和强化。

如果儿童身处于一个攻击性的同伴群体中,他们更容易采纳和表现出攻击行为。

此外,与同伴关系紧张、孤立或者受欺凌的儿童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作为自我保护和应对策略。

1.3 社会文化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和表现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社会对于攻击行为的接纳程度和态度不同,这会影响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认同度和采纳程度。

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会塑造儿童的行为模式。

比如,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攻击行为可能被视为成功和权力的象征,从而在儿童群体中被广泛接受。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2.1 家庭干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因此家庭干预对于解决儿童攻击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建立积极、支持性的亲子关系,提升儿童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从而减少其采取攻击行为的需求。

此外,父母应当加强对儿童的监管,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界限,引导儿童学会以更适当的方式应对挫折和冲突。

第十章 攻击行为

第十章 攻击行为

群体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政府对群体事件应该如何处理?
什么是攻击行为
Aggressive 攻击性、有进取心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攻击行为包括社会性攻击行为和静息的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以伤害为目的, 由愤怒引起)和工具性攻击(手段)。
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目的在 于实现…… 谋杀大多数是敌意的。其中约有一半因为 意见不合而爆发。
认同暴力人物的身份并进行角色扮演 积极地演练暴力行为,而不是被动地观看 参与扮演暴力活动的全过程--选择刺杀对象,购买枪支 弹药,靠近目标,进行瞄准,扣动扳机。 参与持续武装暴力活动并进行威胁恐吓。 不断地重复暴力行为。 从有效攻击中获得奖赏。
在实际的研究中,对36个研究的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发现玩暴力电子游戏更容易:
厌恶事件 唤醒 媒体 群体氛围
厌恶事件
疼痛
疼痛使人(很多动物)产生攻击行为,包 括语言上的
炎热
短时的天气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在炎热的条件下,人们的暴力行为显著增 多
挑衅
以牙还牙
唤醒
人们对唤醒的情绪要给予解释和分类
攻击线索
攻击行为需要线索,武器是最好的线索
美国一半的谋杀是用手枪完成的,而家藏 的手枪杀死家庭成员的可能性远高于杀死 入侵者。 枪支不仅使暴力成为可能,还可以刺激它 的发生--手指扣动扳机,扳机同样可以拉动 手指。
社会学习观点
如果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那么就存在控制 它的希望。
厌恶体验、如挫折等会导致敌意性攻击, 所以避免给人们以错误的、不可达到的预 期是明智的。 大部分的攻击是冲动引起的。我们必须在 攻击发生之前阻止它,学会攻击之外的手 段是必要的。

《社会心理学》第十课_暴力与攻击37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课_暴力与攻击37页
1
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
2
二战:中国东南亚抗日战争
3
二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
• 当时广岛人口为 34 万 多人,靠近爆炸中心 的人大部分死亡,当 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 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 余人,以上数字不含 军人(据估计军人伤 亡在4万人左右)
4
越战
5
海湾战争
6
共和国的三场战争
27
5,挫折
• “挫折-攻击假设”:任何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绪引起攻击 的背后原因是挫折。 – 生气 – 痛苦 – 酷热的天气
• 你要去赶着面试,跑出门发现忘了带简历,匆忙跑回 宿舍发现钥匙锁门里了。无奈的跑去车站发现公车已 经错过。
• A看见满头大汗的你,幽默的问“面试怎么样?”
28
挫折:目标受阻 排队买饭,队伍很长。哪种更让你
1.1950----1953朝鲜 战争
2.1960.6---1960.10 中印战争
3.1979.2---1979.3对 越自卫战争
7
第一部分
攻击行为的定义
8
1,什么是攻击行为
定义:引起身体痛苦或心理痛苦的有意 行为。
• 高自尊不等于高攻击。 • 朋友向你扔啤酒瓶,但没砸中。
算不算攻击行为? • 关键点是:意图(是否有意)。
• 人性本善“高尚的野蛮人” • 卢梭
13
佛洛依德:死本能
• “它在每个生命体中都会起 作用,它会竭力使他走向 毁灭,生命变成最初的无 生命状态。”
• 攻击性能力需要被释放。
14
人性比兽性更可怕
• “实际上,极端‘残暴’的情况只发生在我们 人类身上;在自然界中再也找不到像我们 人类这样自相残杀的种群了。”
生气? – A加塞在第14位 – B加塞在第4位

人类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人类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人类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的界定:攻击行为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 也是为人们所非常熟悉的一种行为。

我们认为一种行为是否称之为攻击行为, 不仅需看行为的结果, 更应看到行为的意向或动机。

两种都导致他人受损害的结果的行为, 如果一种是有意的, 一种是无意的, 那么, 只有前者才是攻击行为。

反过来, 具有伤害他人的动机但未达到伤害目的的行为却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针对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言论或行为而言的, 是针对有损于他人的实际言行而言的, 既没动口, 更没动手, 而仅仅具有对他人的不满情绪、敌视的态度, 仅具有伤害他人的动机, 只在内心辱骂或诅咒他人, 都不成其为攻击行为。

因此, 攻击行为是外部可见的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攻击行为形成的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的成因有多种解释,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本能论与习得论。

第一是本能论,弗洛伊德的“宣泄论”弗洛伊德是侵犯行为本能论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 它是通过遗传而不是学习获得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 就象人有性本能、饮食本能、防御本能一样, 人也有侵犯的本能。

他甚至推测在人体身上还有容纳这种通过遗传获得的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 他认为储存器里的侵犯性能量迟早要释放出来的, 他称之为“宣泄”,否则就会产生压力, 导致疾病。

如果能量的宣泄指向于内部、指向自身, 就表现为自己折磨自已, 摧残自己、甚至自杀; 若是指向外部, 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 即表现为多种攻击行为。

劳伦滋的本能观:奥地利著名动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康罗·劳伦滋与弗洛伊德一样提出了侵犯的本能系统的侵设, 认为有机体的侵犯有着自己的动力来源, 毋须接受外部刺激, 侵犯的驱力自我增长到一定限度以后, 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刺激予以释放, 如果侵犯的内驱力聚集到一定的水平, 却没有适当的刺激的话, 有机体就会攻击一个不适当的刺激物.第二是习得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多拉米勒、西尔斯等五人在合著的《挫折与侵犯》一书中首次提出”挫折侵犯”假说。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学习教案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学习教案

1.生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影响 基因的影响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雄性激素(性别)
酒精: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 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 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 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第11页/共26页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外向攻击
挫折 (目的阻碍

攻击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内向攻击 (如自杀)
直接攻击 替代攻击
第12页/共26页
修正的攻击理论
无法接受 的挫折
愤怒 +
攻击线索
攻击行为
第13页/共26页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 观察学习
第14页/共26页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
会计学
1
一、攻击行为
第1页/共26页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手段的目的 攻击方式:行为攻击、语言攻击
第2页/共26页
(1)人类的愤怒情绪
人们为什么会愤怒?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 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来自哪些方面? 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
不愉快的 体验 代价和回 报
情绪唤醒 +
结果预期
依赖 成就 退缩与顺 从 攻击 躯体症状 用药物和 酒精来 自我麻 醉 建设性地 解决问 题

社会心理学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社会心理学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 /lovelylive/3246 752 • /programs/view/cd_ G8-CUzaU • /news/society/201108/aa 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 /programs/view/EsA pA1fcj9Q/ • /v_show/id_XMzk2MjM5 MjY4.html
• 指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回报而 采取的手段。 • 如,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 其同伴,他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 性。
• 2.观察学习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行 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 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 的好处。 • 我们可以从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 中学习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挫折 – 攻击理论 • 经典挫折-攻击 理论
•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 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 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 进行攻击,转而攻击其他 目标,甚至伤害自己。
老板
小狗
孩子
丈夫
妻子
• 伤害他人
• /programs/view/EsApA1fcj 9Q/ • 伤害自己 • /v_show/id_XMzk2MjM5MjY4. html
• /news/society/201108/aa 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 5.生物化学因素
•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影响神经系 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 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 的可能。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 们的抑制能力。 • 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 有关系。
主要内容
•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
这种对攻击行为的详细分类,对于人们理解攻击行为的性质,对于攻击行为研究的精细化都是有帮助的。例 如,很多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研究,都是通过自然观察法进行的,只有预先有了详细的攻击行为的细目和界 定,才能保证观察的效度和评分者信度。此外,儿童的攻击行为确实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只有准确理解攻击行为 的类型,才能找到控制和干预的方法。
首先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的意图与结果问题。究竟是应该根据行为的意图,还是行为结果 来判断它是否属于攻击行为?这个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巴斯(,19 61)认为,攻击指任何伤害他人的 行为,不管其是否有伤害的目的或动机。还有研究者( D. Zillmann,1979)只重视伤害的动机,认为攻击是对 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企图。如果只考虑结果,显然会把许多没有攻击意图的行为也纳入攻击行为的待列。 体育课上,一个学生接别人传过来的篮球时不小心伤了手指,那也被视为遭到了攻击,这种看法显然不妥当。因 此,是否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应该被视为界定攻击行为的重要前提。虽然强调动机和意图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但 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一定困难,因为人们不能轻易确定行为者头脑里是否有攻击的动机,或者仅仅是过失。这就 好像在足球场上,一个球员和对方球员的冲撞究竟是违规的,还是合理的,或者是过失,裁判有时也很难判定。 人们一般通过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和行为者的身份特征等方面,来 推断行为者是否具有攻击意图。
第三,进行不至于产生伤害的攻击。在这种实验中,让被试有机会对某个不还击的受害者(一般是主试的同 伙)进行攻击,攻击的工具通常是玩具枪。为了引发被试的攻击行为,可以通过让同谋者故意在被试完成一项任 务时,制造出巨大的噪声来干扰他们。然而,这种方法有太强的游戏性质和人为因素,缺乏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15
电视对思想的影响
• 脱敏作用:持续观看是否让我 们对残忍的行为麻木了?
• 改变知觉:是否歪曲了我们对 现实的知觉?
• 认知启动:是否引发了攻击的 想法?
可编辑ppt
16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 提高唤醒水平——心跳加速, 血压升高
• 引发攻击性思维 • 唤醒攻击性情绪——挫折体验
增强,表达敌意更多 • 诱发攻击性行为——容易有攻
击性倾向 • 减少亲社会行为——在帮助别
人方面变得迟钝
可编辑ppt
17
如何减少攻击
• 宣泄 讨论:减少攻击行为还是增加 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观点 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 奖励塑造非攻击行为 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可编辑ppt
18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7组 石炜
可编辑ppt
1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就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
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可编辑ppt
2
可编辑ppt
3
可编辑ppt
4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 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可编辑ppt
9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P283 )
•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行为
• 挫折: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 物
• 例如:出现故障的自动售货机
可编辑ppt
10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 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 观察别人,人们可以进行同样 的学习。
• 当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没有受 到惩罚时,我们也会学习这种 攻击行为。
可编辑ppt
11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家庭:家庭暴力的影响。 • 文化:男子汉气概的社会文化。
可编辑ppt
12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 攻击 唤醒 攻击线索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责任分散)
可编辑ppt13源自可编辑ppt14敌对性攻击行为的要素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 的,以伤害为目的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 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
可编辑ppt
7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可编辑ppt
8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