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ppt课件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 什么是攻击
(二)攻击的分类
1. Lorentz & Reise:情感性攻击Vs工具性攻击 2. Hartup:敌意性攻击(以打击、伤害他人为目的)Vs工具性攻击(攻
击仅是手段或工具)
3. Averile:可接受攻击Vs不被接受攻击 4.个人驱动攻击Vs社会驱动攻击 5. Dodge & Coie(1987):针对儿童以攻击的严重程度为标准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 挫 折 - 攻 击 假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一)最初的理论
J Dollard (1939):“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实验支持:
K.Lewin(1941),面对诱人的玩具不让儿童玩 S.K.Mallick(1966) ,三年级儿童搭积木被六年级儿
社会线索;目标;记忆存储
解码过程
对寻对 社找线 会线索 线索的
索
集
的
中
知
注
觉
意
解释过程
对 记 忆 储 存 、 目 标 和
寻 找 解 释
数 据 与 程 序 规 则 的
数
匹
据
配
进
行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N.Mil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第十章 侵犯和利他
第一节 侵犯行为 第二节 利他行为
Page 1
学习要求:
重点:
✿ 挫折-侵犯理论 ✿ 侵犯行为转移和消除的方法 ✿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概念:责任扩散
了解:
✿ 侵犯行为的判定标准 ✿ 侵犯行为的种类 Page✿2 分析侵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修改版
第一章 导论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中的自我
1. 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图式与梦想与害怕可能成为的自我。影响因素:1.扮演的角色2。我
们所做的比较3.社会同一性4。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5.成功与失败的经历
2. 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分为内部和外部控制点),习得性无助。控制/幸福正比。
3. 自尊:1)动机:维持自我价值。2)阴暗面: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表现出敌意。建立在
自我感觉上比外部事物上要更好。
4. 自我服务偏见(性欲产生):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2)盲目乐观。(赌博)3.虚假
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酒驾)4。与他人比,认为自己更好。
优点:乐观。缺点:高估自己推卸责任。
5. 自我展示:1。虚伪的谦逊2。自我妨碍。3.印象管理
第三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1. 归因:1)海德(性格归因与情境性归因)2)常识性归因:共同性,区别性,一致性。
2.归因错误的原因:1)认知与情境意识(行动者观察者不同,观点随时在变化〈关注情境限制〉,自我觉知〈对老师性格的评价,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2)文化差异
库勒乔夫效应:通过观察脸部确定其知觉
3。如何做准确的判断:1)直觉判断【力量:自动化非逻辑思维(网球);局限:错觉思维】
2)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见,纠正:及时反馈和设想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
4。直觉:心理捷径。1)代表性直觉(与某类心理特征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重要信息)2)易得性直觉(过度重视鲜活案例,并对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如飞机失事)3)反事实思维(与易得思维类似,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心理模拟)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
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
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
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
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
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导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而社会攻击性则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攻击、嘲讽和伤害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攻击性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攻击性的心理机制
社会攻击性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互动模式。它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多个心理机制的综合作用。首先,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产生敌对心态,从而促使攻击性的表现。其次,竞争和资源争夺也是社会攻击性的重要诱因,个体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竞争环境中选择攻击性的行为。再次,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可能会借助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解脱感。
二、攻击性的影响因素
攻击性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个体自身的特质在决定攻击性表现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人天生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倾向,比如大五人格理论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此外,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也影响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研究发现,家庭中暴力行为和虐待经历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对攻击性的塑造。
三、攻击性的影响和后果
攻击性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个体层面,攻击性行为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紧密联系,使人陷入痛苦的争斗中。攻击性也使人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远离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在社会层面,攻击性行为破坏社会稳定,
导致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此外,攻击性行为也容易造成冲突、暴力和社会不安。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替代性攻击(转移):攻击感不能直接针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表达出来时,我们可能会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本能论佛洛伊德认为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会在体内积累,直到爆发为止。(攻击行为受遗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饮酒、雄性激素、5-羟色胺】和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等生物学因素影响)
2)挫折—攻击理论(用于解释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抗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是自己。
(替代性攻击)
修正后的攻击—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放大了攻击行为。(愤怒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即使完全消除剥夺现象挫折依然存在。挫折不只来自剥夺本身。
相对剥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
社会心理学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共32页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
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
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
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
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攻击行为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交和情绪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儿
童攻击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涉及到种种社会心理学的解
释和背后的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认知、借鉴学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来探讨儿童攻击行为。
一、社会认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对儿童行为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儿童在初级的认知阶段,对于他们周围的世界和他人之间的互动缺乏清晰的认知。他们可能无
法有效感知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行为后果,也没有对于道德规范和社
会规则的明确认识。这种认知上的不完善导致儿童往往更容易出现冲
动和攻击的行为。
另外,儿童也常常倾向于过度解读他人的意图。他们可能会误读他
人的意图,将无意识行为解读为针对自己的攻击行为,进而做出过激
的反应。这种认知的局限性和过度解读,使得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
行为。
二、借鉴学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儿童行为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因素,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借鉴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当儿童观察到他人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时,他们也有可能模仿学
习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行为中。
特别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和攻击行为会对
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儿童在家庭中频繁目睹家长或兄弟姐
妹之间的攻击行为,他们便更容易将其视作合理的行为方式,并且在
同龄人之间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环境条件,如暴力激烈的电视节目、游戏或者亲密关系中的不和谐,均会增加儿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
第一章:导论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2.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是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3.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2)我们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3)态度塑造行为(4)社会影响塑造行为(5)性格倾向塑造行为(6)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学行为(7)对他人的感受和做出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则是消极的4.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彼此之间建立关联,渴望归属感,渴望获得他人良好的评价。5.你永远无法预言某一个人将会如何行事,但却可以对人的一般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个体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6.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容易。所以“一流的理论做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禁令,三流的理论进行事后解释”。7.相关性无法清楚解释因果关系。8.社会心理学家会尽可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寻因果关系。(12月11日)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9.焦点效应和透明度错觉意味着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但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要比我们认为的少。10.人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会做出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所以“责任都是别人的,而功劳全是自己的。”11.当信息和自我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12.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何不同。我们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13.要预测你的未来,就应该思考自己的过去。14.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离开;当它离开了以后,他们感到它好像从为来过;当它再回来时,他们感觉它好像从未离开。15.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16.高自尊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而低自尊在抑郁等种种行为过失方面面临更多的风险。17.自尊的威胁会发生于朋友之间,因为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18.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为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觉得或者相信自己在多数主观的和令人向往的特质上强于一般人。19.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周围普通人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当有人超过自己时,人们则倾向于把对方看成天才。20.盲目乐观:大多数夫妇都憧憬着能与爱人白头偕老,实际上,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半数的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替代性侵犯 (displaced aggression ):自己的力量不 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 上。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有两种类型: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eg.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 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 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犯对象上的替代)。
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 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 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岁)的侵犯性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 二、侵犯行为的解释
(一)侵犯的本能理论 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retaliatory aggression)和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 aggression)。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
近年来,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儿童攻击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敌对行为。这种行为不仅给攻击对象带来伤害,也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1.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其攻击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监管不力等因素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家庭暴力会模仿和学习的方式影响儿童,使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采取攻击性的方式。而亲子关系紧张和父母监管不力则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寻求关注。
1.2 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除了家庭环境,儿童的同伴关系也对其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在同伴中学会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同伴间的攻击行为会相互传递和强化。如果儿童身处于一个攻击性的同伴群体中,他们更容易采纳和表现出攻击行为。此外,与同伴关系紧张、孤立或者受欺凌的儿童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作为自我保护和应对策略。
1.3 社会文化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和表现产生着重要影响。不
同文化社会对于攻击行为的接纳程度和态度不同,这会影响儿童对攻
击行为的认同度和采纳程度。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
会塑造儿童的行为模式。比如,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攻击行为
可能被视为成功和权力的象征,从而在儿童群体中被广泛接受。
社会心理学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二)攻击行为的挫折 – 攻击理论 • 经典挫折-攻击 理论
•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 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 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 进行攻击,转而攻击其他 目标,甚至伤害自己。
老板
小狗
孩子
丈夫
妻子
• 伤害他人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sApA1fcj 9Q/ • 伤害自己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MjM5MjY4. html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d_ G8-CUzaU
• 4.基因的影响
• 人类的气质(即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 应性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 通常是稳定的。
• 暴力基因
•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相互影响 的。
• 2.进化心理学 •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 攻击行为对于人类的远祖,在特定情 况下有着相应的意义,可以更好地获 得资源,抵抗攻击、打败情敌、防止 配偶不忠等。 • 这有助于解释攻击行为更多出现在男 性之间。 • 动物驯养中的体现(野猪—宠物猪)
• 3.神经系统的影响
• 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 • 包括攻击行为增强与减弱
• http://video.baomihua.com/lovelylive/3246 752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d_ G8-CUzaU •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108/aa 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sA pA1fcj9Q/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2MjM5 MjY4.ht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ppt
11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家庭:家庭暴力的影响。 • 文化:男子汉气概的社会文化。
可编辑ppt
12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 攻击 唤醒 攻击线索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责任分散)
可编辑ppt
13
可编辑ppt
14
敌对性攻击行为的要素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 的,以伤害为目的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 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
可编辑ppt
7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可编辑ppt
8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可编辑ppt
15
电视对思想的影响
• 脱敏作用:持续观看是否让我 们对残忍的行为麻木了?
• 改变知觉:是否歪曲了我们对 现实的知觉?
• 认知启动:是否引发了攻击的 想法?
可编辑ppt
16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 提高唤醒水平——心跳加速, 血压升高
• 引发攻击性思维 • 唤醒攻击性情绪——挫折体验
增强,表达敌意更多 • 诱发攻击性行为——容易有攻
可编辑ppt
9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P283 )
•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行为
• 挫折: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 物
• 例如:出现故障的自动售货机
可编辑ppt
10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 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 观察别人,人们可以进行同样 的学习。
• 当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没有受 到惩罚时,我们也会学习这种 攻击行为。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7组 石炜
可编辑ppt
1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就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语言
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可编辑ppt
2
可编辑ppt
3
可编辑ppt
4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 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击性倾向 • 减少亲社会行为——在帮助别
人方面变得迟钝
源自文库可编辑ppt
17
如何减少攻击
• 宣泄 讨论:减少攻击行为还是增加 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观点 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 奖励塑造非攻击行为 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可编辑ppt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