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作业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标准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标准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作业标准答案汇报人:日期:contents•农村环境保护概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目录•农村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01农村环境保护概述农村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的意义农村环境保护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维护农村生态平衡、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个良好的农村环境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农产品安全,同时也有助于减缓城市环境压力,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

目的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治理、教育等手段,保护和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防止和控制农村环境污染,维护和提升农村生态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现状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面源污染、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等问题。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一些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压力。

面临的问题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二是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等过量使用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四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农村环境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也对农村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法规包括《农药管理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这些法规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特定领域进行了详细规定。

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0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保护防治土壤污染水土保持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推广有机肥料,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

环境规划与管理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答案

1、三次认识高潮:(10)○1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八大公害”和《增长的极限》唤起了世人的环境意识,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一次认识高潮。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我们共同的未来》,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二次认识高潮。

○321世纪初,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日渐明显以及《联合国千年宣言》,引发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第三次认识高潮。

三个路标:○11972年6月5一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一个路标。

○21992年6月3一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在巴西里约热召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二个路标。

○3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以“人类、地球及繁荣”为主题,对未来2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制定《执行计划》,在全球环境保护发展史上树立起第三个路标。

2、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20,30)○1“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2排污收费制度,系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

○6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

环境规划课后习题

环境规划课后习题

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概念是,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内涵是1.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

4.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2.简述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经济区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与环境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答:按规划期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按性质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环境规划和管理》课程作业

《环境规划和管理》课程作业

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政府,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刻的。 1. 行政手段——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规 划和管理。 2. 法律手段——是环境规划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 3. 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价值规律 在环境管理过程的杠杆作用。 4. 技术手段——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 度的工艺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手段。 5. 宣传教育手段——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环境宣传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 一种思想动员。 作业 2 第 1 题 2.1 简述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答: 1. 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 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 即 “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 32 字方 针。 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3 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 一是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 是一项基本国策, 从而确立了环 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 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即同步发展方针; 三是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后,1992 年 7 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 展十大对策》 ;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 发展白皮书》 ,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中国环境与 发展十大对策内容: (1)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保护环境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发挥环境保护对经 济建设的调控职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行全过程控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 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地方的和各行各业的中长 期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三 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 2. “污染者讨费”政策

环境管理与规划复习题答案

环境管理与规划复习题答案

环境管理与规划复习题答案环境管理与规划复习题答案环境管理与规划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如何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以及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管理与规划的复习题,并提供详细的答案和解释。

1. 什么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旨在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它涉及到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以及监测和评估环境状况,以确保环境质量得到维护和改善。

2. 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环境管理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能够在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中生活。

它还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 环境规划是什么?环境规划是一种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计划和项目的方法。

它涉及到评估环境影响、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到实现。

4. 环境规划的重要性是什么?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确保我们的发展和利用资源的方式是可持续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影响评价是什么?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评估计划或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方法。

它涉及到收集和分析数据,以确定潜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影响。

6. 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涉及到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7. 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挑战是什么?环境管理与规划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全球合作。

8. 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以及促进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

总结起来,环境管理与规划是我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

它涉及到制定政策和计划,评估环境影响,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到实现。

然而,它面临许多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环保作业参考答案

环保作业参考答案

环保作业参考答案环保作业参考答案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意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环保作业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并学习到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环保作业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请你列举出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环境问题,并简要说明其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 气候变化: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 水资源短缺:全球水资源日益减少,水污染加剧,导致许多地区饮水困难,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土地退化:过度的农业活动、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土地退化,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恢复。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非常严重,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2. 请你列举出一些个人可以采取的环保行动,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 减少用水:个人可以通过减少洗澡时间、修复漏水等方式来节约用水,减轻水资源压力,保护水环境。

- 分类垃圾:个人可以将垃圾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分类投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 减少碳排放:个人可以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 节约能源:个人可以关闭不必要的电器设备,使用高效节能的电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个人环保行动虽然看似微小,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付诸实践,将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3. 请你介绍一些全球性的环保组织,并简要说明其主要工作。

- 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直接行动、调查研究和倡导活动来推动环境保护。

- 世界自然基金会:致力于保护全球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开展保护项目、倡导政策和社区参与来实现目标。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规划P1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目标纲要法P23将资源,重大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综合发展的纲要。

既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生成果发展生产,又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3.可持续发展P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思想。

4.环境预审制度P35根据国家的环境保护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技术政策、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审批的一项政策法规型管理制度。

二.填空题1.环境规划的任务是解决和协调国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或调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P112.按规划期划分,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P143.按环境要素划分,可以把环境规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P154.我国环境管理的“老三项”制度是、、。

5.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P56.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P2三.判断题1.环境规划的目的是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环境(√)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鼓励经济增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3.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是5-10年。

(×)长远10年,中期5-10 P144.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环境规划与管理(10-13)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10-13)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1. 何谓末端控制?其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主要特征:①是一种由“资源- 产品- 废弃物排放”单方向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系统;②在对废弃物的处理与污染的控制时强调的是对企业自身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的控制,而对分销过程与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则不予以考虑与控制;③其环境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与污染的控制达到规制最低排放标准与最大排放量的要求,规避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风险。

2.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污染物“末端处理”为主要特征的行政控制手段与发达国家的“命令-控制”措施有无显著区别,若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有显著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在第一阶段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进行重点污染源治理,只是宏观上加以环境污染控制,对而美国在20世纪中期颁布了《水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是微观上对环境质量指标加以界定,做的很具体。

②我国在第二阶段提出“三同步、三统一”的大政方针,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环保目标责任和定量考核,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交费就能排污。

而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排污总量的控制,有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很多企业因此排污受到限制甚至不允许排污3. 试客观评价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实践的作用。

答:①实行末端控制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从忽视污染防治转变到重视污染防治②实行末端控制实践中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实现了人们从思想认识上重大转变,环境保护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

③实行末端控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并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足以让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保护环境并不是靠处罚收税控制能解决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业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业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1、计算下面数据的各种平均值、标准差、算术平均误差和级差。

0.83,0.76,0.89,0.73,0.92,0.81,0.92,0.75,0.88,0.79,0.90,0.84 解:算数平均值: 加权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 调和平均值: 标准差:0676.0)835.084.0()935.090.0()835.079.0()835.088.0()835.075.0()835.92.0()835.081.0()835.092.0()835.073.0()835.089.0()835.076.0()835.083.0(1121)(1122222222222212=-+-+-+-+-+-+-+-+-+-+-+--=--=∑=-o x x n s ni i 算数平均误差: 级差:2、对某合金中铜的含量进行测定,不同的人员测定的数据为56.91,57.13,57.21,57.36,57.41,58.49,58.56,59.11,59.76,60.31,试用格拉布斯准则检验是否有应舍去的数据。

解:算术平均值: 标准差:取显着水平05.0=∂得616.22.118.2)10,,05.0(=⨯=λ 偏差最大的数60.31,检验该数 所以没有应舍去的数据。

3、有一组3因子数据:x 1=(1,3,4,5),x 2=(0.2,0.3,0.4),x 3=(32,35,36),试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处理。

解:)5,4,3,1(1=x ,计算得:71.1,25.311==-s x由iiij ij s x x u --=得:同理:所以,标准化处理后得:4、某建筑材料预制厂生产a 、b 两种绿色环保产品,现有两种原料,第一种有72m 3,第二种56m 3,假设生产每种产品都需要用两种材料。

生产每件产品所需原料如下表所示,每生产一件a 产品可获利60元,生产一件b 产品可获利100元,问预制厂在现有原料的条件下,啊a 、b 各生产多少,才使获得利润最大?解:设a 、b 各生产想x 、y ,可获得利润最大。

《环境影响与环境规划》答案

《环境影响与环境规划》答案

《环境影响与环境规划》参考答案一、从环境规划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25分)答:1、人地协调共生理论的产生:人地协调共生理论源于地理学。

地理学对于人地关系必须协调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了的历程才得以完成的。

早期人类对于一定地理条件只能适应和利用,而且这种适应和利用不免带有某种消极性。

面对自然的伟力和突发的自然灾害,必然表现恐惧和屈服。

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天命论、神怪论和不可知论就应运而生,早在2000多年前便产生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以及反对人与自然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近三四十年来,由于许多全球问题的出现,协调论逐渐深入人心,并逐渐形成了人地关系上的和谐论,即人地协调共生理论(4分)2、人地协调共生理论的内容:人地关系协调中,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为一端,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另一端,双方之间及其各自内部存在多种直接和间接的反馈作用并相互交织在一起。

两者之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促进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抑控作用;二是人类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治理自然灾害、开发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产出并予以优化。

(6分)3、人地协调共生的响应机制:环境规划的区域是由人类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组成的人地协调共生系统,维持两者协调共生关系的充要条件是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负熵流。

复杂系统的因果关系之间的相互耦合,决定着人地关系的行为和区域发展的前途。

(5分)4、人地协调共生理论在环境规划学中的作用:创造一个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与环境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复杂有序的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系统。

创造这种系统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编制区域性环境规划,就要求规划内容、任务、目标和原则地确定必需围绕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理论进行,必需遵守区域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人地关系的熵变规律,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人地关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区域发展服务的环境规划,促进区域保持经常性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状态。

环境规划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一、选择题
1. 环境规划专业包括哪几种内容?
A. 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小区规划、景观规划等
2. 环境规划的编制者包括_____。

A. 政府部门、学校、公司和社会团体
3. 环境规划是一个多专业的交叉领域,它的内容包括下列哪几项:
A. 科学、法律、历史、思想、文化和技术
4. 在环境规划的发展中,主要借鉴了____的思想理论。

A. 社会学
5. 环境规划涉及到哪些主要维度?
A. 科学、法律、技术、经济和社会
二、简答题
1、环境规划是什么?
环境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它涉及到科学、法律、
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度的内容,旨在通过环境规划的工具和技术,保证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理环境系统在一起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生活
质量、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安全和平稳状态的最大化。

2、环境规划的主要方面有哪些?
环境规划的主要方面包括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小区规划、景观
规划、工业规划、市政规划、农村住宅规划、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水
资源规划等。

3、环境规划的设计原则:
A、实施科学规划:依据真实情况,实施科学规划,增加规划的有
效性,减少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
B、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应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可持续发展的方
式实施,使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C、重复使用:在环境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新建,最大限
度地使用本地资源,减少耗费和污染;
D、统筹调整:环境规划要考虑到在某一区域内,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统筹,使其相辅相成,共同实
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业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业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作业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环境规划与管理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1、计算下面数据的各种平均值、标准差、算术平均误差和级差。

,,,,,,,,,,,解:算数平均值: 加权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 调和平均值: 标准差:0676.0)835.084.0()935.090.0()835.079.0()835.088.0()835.075.0()835.92.0()835.081.0()835.092.0()835.073.0()835.089.0()835.076.0()835.083.0(1121)(1122222222222212=-+-+-+-+-+-+-+-+-+-+-+--=--=∑=-o x x n s ni i 算数平均误差: 级差:2、对某合金中铜的含量进行测定,不同的人员测定的数据为,,,,,,,,,,试用格拉布斯准则检验是否有应舍去的数据。

解: 算术平均值: 标准差:取显着水平05.0=∂得616.22.118.2)10,,05.0(=⨯=λ 偏差最大的数,检验该数所以没有应舍去的数据。

3、有一组3因子数据:x 1=(1,3,4,5),x 2=(,,),x 3=(32,35,36),试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处理。

解:)5,4,3,1(1=x ,计算得:71.1,25.311==-s x由iiij ij s x x u --=得:同理:所以,标准化处理后得:4、某建筑材料预制厂生产a 、b 两种绿色环保产品,现有两种原料,第一种有72m 3,第二种56m 3,假设生产每种产品都需要用两种材料。

生产每件产品所需原料如下表所示,每生产一件a 产品可获利60元,生产一件b 产品可获利100元,问预制厂在现有原料的条件下,啊a 、b 各生产多少,才使获得利润最大解:设a 、b 各生产想x 、y ,可获得利润最大。

目标函数:y x Z 10060max +=约束条件:⎪⎩⎪⎨⎧>>≤+≤+0,0563.01.0721.02.0y x y x y x5、某城镇为防止附近河流富营养化,需消减其排放到河流中污水的含磷量。

环境规划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规划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规划作业第三次作业:1、已知某工业基地位于一山谷地区,计算的混合高度h=120m, 该地区长45km ,宽5km ,上风向的风速为2m/s ,SO 2的本地浓度为0。

该基地建成后的计划燃煤量为7000t/d,煤的含硫量为约3%,SO 2的转化率为80%。

试用单箱模型估计该地区的SO 2浓度。

2、在东经104 °,北纬31°的平原城市远郊区有一工厂,厂内烟囱高Hs=110m,出口直径2m 的排气筒排出烟气量Q=400000m 3/h ,烟气出口温度t=150℃,SO 2的排放量400kg/h 。

在2009年6月25日北京时间13时观测到的气象状况为:气温35℃ ,云量2/2,风速3m/s ,气压100000Pa ,试计算烟囱下风向3000m 处地面轴线浓度。

【解】烟囱的有效高度h Hs H ∆+=,其中m Hs 110=烟气热释放率据题意,可取332.0=o n ;5/31=n ;5/22=n有,m u h Q n h n n h 4.18831106.10572332.015/25/31210=⨯⨯⨯==∆-- 故m h Hs H 4.2984.188110=+=∆+=由云量2/2;太阳高度角>650;风速3m/s ;得大气稳定度等级为B 。

此时,50.4033000396353.0865014.011=⨯==αγσx y 83.36130000570251.009356.122=⨯==αγσx z则烟囱下风向3000m 处的轴线浓度为3、一河流上游来水中COD=14.5mg/L ,流量Q p =8.7m3/s ;河段中一污水排放口源强COD=58mg/L , 排放量Q h =1.0m3/s。

排污口下游有一水质监测点,若排污口至水质监测点间的水质混合均匀,且排污口至水质监测点COD 的削减系数k=0.2,试求水质监测点处的COD 浓度。

【解】根据题意,COD 的削减系数k=0.2。

环境规划学答案

环境规划学答案

环境规划学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明白得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进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刻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事实上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爱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答:作用:(一)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连续进展;(二)保证环境爱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打算;(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四)以最小的投资猎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五)实行环境治理目标的差不多依据。

地位: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和战略层次上的统筹规划、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关于可连续进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环境规划的特点和差不多原则是什么?答:差不多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

差不多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打算总要求的原则;(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五)系统原则;(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七)强化环境治理的原则。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答:(1)按规划期划分包括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爱护打算(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和谐型和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操纵规划、水污染操纵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和噪声污染操纵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分划分和治理层次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划分和治理层次划分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爱护区环境规划、都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爱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进展规划等。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与答案页码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与答案页码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与答案页码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P1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P3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4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P85、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P176、结合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说明其特点和发展前景?P17第二章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1、什么是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P37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它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如何?P383、从环境规划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P454、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是什么?P475、如何理解复合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与指导作用?P516、论述城市地域结构、集聚效应对环境规划的作用?P557、何谓循环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P568、试论述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关系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P65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1、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的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P72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是什么?P753、环境规划中的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P854、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P885、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与部门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别是什么?P966、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基本过程?P937、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的运行机制和模式?P98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P1009、结合环境规划法说明其动态管理的内容?P106第四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1、结合一水体(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数据,试用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水体质量评价,并对其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根据预测的要点如何考虑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的效果。

P1153、根据某城市有关资料,讨论怎样选择、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预测,并进行预测结果的分析。

4、以河流问题为例,概述建立河流水质预测系统的一般过程及要点。

P1285、结合生态等问题,讨论如何对难以量化问题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环评作业参考答案

环评作业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2-2、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讨论,用一盆水清洗衣服和将该盆水分成两个半盆水来洗衣服,哪个效果好。

解:假设一盆清水的量为L ,衣服上的污物为n mol ,洗完后所剩水为L 1,∵衣服上的污物均匀分散在清水中,衣服上残留的污物为W ,则方法一:1L W Ln =,方法二:第一次用2L洗衣服后,衣服上残留的11/2L W n L =,第二次用2L清水洗时,1211/2L W W L L =+ ,11122114*/2/22L L L W n n L L L L L L ==++,进行分析比较: 12L L =时,W 1=W 2,方法一与方法二效果一样;12L L >时,W 1<W 2,方法二效果较好;12LL <时,W 1>W 2,方法一效果好。

2-6、某监测站点某日的二氧化硫日均浓度值为 125μg/N m 3,二氧化氮日均浓度值为 75μg/N m 3,当日测得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是328μg/N m 3,计算API 并指明空气质量等级和主要污染物。

解:根据空气污染指数公式()()(),,1,,,1,*ii ni i n i n i n i n i n C C I I I I CC ++-=-+-,由二氧化硫日均为125μg/N m 3,查表API在100~150之间。

又测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是328μg/N m 3,,NO 2的浓度值为75μg/Nm 3,计算得二者API 分别为I pM10为可吸入颗粒物的API 指数,则根据公式()()102328150750*200100100189,*500047350150800pM NO I I --=-+==-+=--,Max{I pM10,I NO2,I SO2}=I pM10=189,∴该检测点的污染物的API=189,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第三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3-2、已知某市 1995 年 GDP 是 60亿元,SO 2 排放总量是 2250 吨,2000 年GDP 达到 90 亿元, SO 2 排放总量是 2490 吨;若到 2010年 GDP 实现 210 亿元,用弹性系数法求那时 SO 2 的年排放总量是多少吨 解:(1)根据题意,预测参照年t 、预测基准年t 0、预测目标年分别确定为1995年,2000年和2010年。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1答案参考一、名词解释:1、环境: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对于环境科学来说。

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第1页)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第2页)3、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

次生环境问题。

(第6---7页)4、环境保护:概括地说,环境保护就是。

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

(第14页)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

环境组成的综合体。

(第24页)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状态。

7、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多样化程度。

(54页)8、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相对与生物入侵。

人体健康(59页)二、填空题:1、自然环境、人工环境2、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具有调节功能、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的文化功能。

3、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潜在性、变动性和稳定性(动态平衡)6、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8、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0、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三、问答题1、5大点(5-----6页)作业2一、1、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过程。

危害现象。

(71页)2、温室效应:地球大气有类似玻璃。

被称为温室气体。

(79页)4、水体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化的现象(100页)5、污染源: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包括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6、自净作用: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

称为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

(100页)7、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

恶化的现象。

(123页)8、水土流失:指在水流作用下。

水土流失速度加快(146页)9、生物修复: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

主要是前两者。

(138页)二、3、风向、风速、大气的稳定度、降水情况和雾9、减少水消耗量、积极进行污水处理、合理规划及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水污染管理11、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12、引起土壤酸化、危害作物生长、影响微生物活动三、1、四大点(72---73页)2、5大点(84----85页)3、3 大点(120页)4、可分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型。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

环境规划学课后习题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1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A环境保护投资分析,逐项计算完成各项指标所需资金,在留有余地的前提情况下得出一个总投资预算,同时,考虑环境保护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B技术力量分析(1)环境管理技术;(2)污染防治技术;(3)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C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对规划区污染负荷削减能力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环境目标能否实现。

一现有的削减能力,二潜在的削减能力。

D其他分析,政治,经济,群众,执法管理部门,综合分析。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原则:概念: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

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主要指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

3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警告性预测;目标导向性预测(理想型);规划协调性预测(对策性);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环境污染预测;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生态环境预测。

4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合理划分。

是为了合理布局,其次是为了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再者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基本内容: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试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

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在各功能区内,根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物流和环境信息流;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5综合环境规划与部门环境规划的区别: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是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部门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噪声功能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规划作业
第三次作业:
1、已知某工业基地位于一山谷地区,计算的混合高度h=120m, 该地区长45km ,宽5km ,上风向的风速为2m/s ,SO 2的本地浓度为0。

该基地建成后的计划燃煤量为7000t/d,煤的含硫量为约3%,SO 2的转化率为80%。

试用单箱模型估计该地区的SO 2浓度。

2、在东经104 °,北纬31°的平原城市远郊区有一工厂,厂内烟囱高Hs=110m,出口直径2m 的排气筒排出烟气量Q=400000m 3/h ,烟气出口温度t=150℃,SO 2的排放量400kg/h 。

在2009年6月25日北京时间13时观测到的气象状况为:气温35℃ ,云量2/2,风速3m/s ,气压100000Pa ,试计算烟囱下风向3000m 处地面轴线浓度。

【解】烟囱的有效高度h Hs H ∆+=,其中m Hs 110=
烟气热释放率
据题意,可取332.0=o n ;5/31=n ;5/22=n
有,m u h Q n h n n h 4.18831106.10572332.015/25/31210=⨯⨯⨯==∆-- 故m h Hs H 4.2984.188110=+=∆+=
由云量2/2;太阳高度角>650;风速3m/s ;得大气稳定度等级为B 。

此时,50.4033000396353.0865014.011=⨯==αγσx y 83.36130000570251.009356.
122=⨯==αγσx z
则烟囱下风向3000m 处的轴线浓度为
3、一河流上游来水中COD=14.5mg/L ,流量Q p =8.7m3/s ;河段中一污水排放口源强COD=58mg/L , 排放量Q h =1.0m3/s。

排污口下游有一水质监测点,若排污口至水质监测点间的水质混合均匀,且排污口至水质监测点COD 的削减系数k=0.2,试求水质监测点处的COD 浓度。

【解】根据题意,COD 的削减系数k=0.2。

则监测点的COD 浓度为:
L mg /19.15=
所以,监测点的COD 浓度是15.19mg/L 。

4、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h=19440m 3/d ,COD(h)=100mg/L;河流水环境参数为
Qp=6.0m 3/s, COD(p)=12mg/L,v=0.6m/s, ϕ=1.5,h=2.4m,S=6x10-7.假设污水进入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1km 处的断面上,河水中COD 浓度最大可能浓度是。

系数α为
混合后污染物浓度:
COD最大可能浓度是:
5、靠近某河流有两个工厂(见下图)。

流经第一个工厂的河水流量是每天600万立方米;在两个工厂之间有一条流量为每天300万立方米的支流。

第一个工厂每天排放工业污水2万立方米;第二个工厂每天排放出工业污水1.4万立方米。

从第一个工厂排出的污水流到第二个工厂之前,有20%可自然净化。

根据环保要求,河流中工业污水的含量应不大于0.2%。

若这两个工厂都各自处理一部分污水,第一个工厂处理污水的成本是900元/万立方米,第二个工厂处理污水的成本是600元/万立方米。

现在要想在满足环保要求的条件下,每厂各应处理多少污水,才能使两厂总的处理污水费用最小?(仅写出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
第5题图
【解】
x万立方米, 第二个工厂每解:设在满足环保要求的条件下,第一个工厂每天处理污水
1
x万立方米。

天处理污水
2
这个环保问题可归纳为满足约束条件:
⎪⎪⎪⎩⎪⎪⎪⎨⎧≥≤≤≥+≥0
4.122.18.08.02121211x x x x x x x 、 使得21600900x x Z +=最小。

6、如下图,某河段上有一污染源向河流中排放含BOD 5的污水,污水中BOD 5浓度C E =20mg/L ,上游河水BOD 5的本底浓度为C P =0.2mg/L,河流水量为Q
P =30m 3/s 。

已知河流平均流速u=0.5m/s ,BOD 5在河水中降解速度常数k=3.8d -1, BOD
5浓度变化规律为u Kx e C C -⋅=0。

距离污染源排放口下游2km 处有一控制断面,现要求控制断面以下的水质控制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 类标准,求污染源排放的污水量Q E 应控制到多少范围之内?
第6题图
【解】因控制断面以下的水质需控制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
类标准,此标准要求控制断面处BOD 5浓度L mg C /0.4≤。

现取L mg C /0.4=时,对应于污染源排放的污水量最大。

k=3.8d -1=3.8/86400(s -1)
解得s m Q E /0.93=
因此,污染源排放的污水量Q E 应控制到9.0mg/L 之内。

第四次作业:
2、有三个化工厂①②③每天分别排放BOD 5760t 、110t 和250t 到河流,河流最后注入湖泊,如图。

根据环保要求,进入湖泊的BOD 5不超过315t/d 。

已知三个化工厂排放的BOD 5到入湖口时的降解率分别为45%、30%、40%;三个化工厂BOD 5处理费用分别为1.25万元/t 、2.0万元/t 和1.75万元/t 。

写出既能达到湖泊污染物控制要求,又使总处理费用最小的各厂处理效率的组合。

(仅写出模型,不用求解)
第2题图
【解】设化工厂①、②、③的氰化物处理率分别为x 1、x 2、x 3,则三个化工厂的处理费用之和为:
Z=Z 1+Z 2+Z 3=1.25×760x 1+2.0×110x 2+1.75×250x 3
则目标函数为:
MinZ=1.25×760x 1+2.0×110x 2+1.75×250x 3
为使进入湖泊的氰化物不超过315kg/d ,有
760(1-x 1)(1-45%) + 110(1-x 2)(1-30%) + 250(1-x 3)(1-40%)≤315
即:418x 1 + 77x 2 + 150x 3 ≥330
另:0≤x 1≤1
0≤x 2≤1
0≤x 3≤1
则,约束条件为:⎪⎪⎩

⎪⎨⎧≤≤≤≤≤≤≥++1x 01x 01x 0330 150x 77x 418x 3213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